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歷史研究報告14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1.2W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研究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研究報告14篇

歷史研究報告 篇1

一、問題的提出

語文書本上有一篇關於李姓的研究報告,讓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種文化,想起了我的姓—王,便想出了調查王姓歷史的題目。

二、調查方法

1、查閲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閲讀報刊,上網瀏覽,詢問長輩,瞭解王姓的來源和古今王姓名人。

2、通過網絡,瞭解王姓的人口數量。

3、通過多種途徑,蒐集王姓的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書籍、報刊、網絡

王姓的來源:

具體內容:傳説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媯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還有少數民族中的王姓及賜姓、冒姓王氏。它們的共同點在於多數是以爵為氏的。

古今王姓名人:

王羲之、王維、王昭君、王安石、王詡、王昌齡、王選、王亞南、王稼祥、王震……

王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王姓人口數量為9288.1萬人

四、結論

1、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以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這一支王姓源自原來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肅、陝西西安一帶,其後來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東省境。根據考證,福州王氏發源于山東琅琊王氏,以王審之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

2、王姓歷史久遠,加之支系眾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層出不窮。如戰國時期授蘇秦、張儀縱橫術的“鬼谷先生”王詡。西漢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琅琊的王羲之的書法千古留名。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詩人王維、王昌齡。著名的文學家、王安石。現代的名人有:科學家王選、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王亞南、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王稼祥、被授予共和國上將軍銜王震……我們為王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據最新統計,王姓人口數量為9288.1萬人,王姓不僅人口居全國第一,而且歷史名人也居全國第一位。

歷史研究報告 篇2

一、問題的提出

漢字是我們日常書面交流的文字,有着古老的歷史。尋根漢字,可以讓我們學習文化常識,拓展閲讀,聯繫歷史知識,培養我們的大語文思辨能力。

我們怎麼樣研究神奇的.漢字呢?

二、研究方法

1、上網搜索

2、查閲書籍

3、詢問別人

4、字根拓展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比如“楚”在古代 寫作“”,上面的“林”表意,下面的“足”表音,“楚”的本義是“荊棘”。《詩經黃鳥》中有“交交黃鳥,止於楚。”意思是交交鳴叫的黃雀啊,停在了樹上。

荊棘會刺痛人,所以“楚”有辛苦的意思,如:苦楚、酸楚、悽楚、痛楚……引申的成語有:四面楚歌、楚楚動人……

比如古人用一個牛角向內彎曲的碩大牛頭表示“牛”字。“特”字中也有一頭牛,這是從全國各地精挑細選出來的“牛”,是給王祭祀的牛,意思是“特殊的牛”,因此“特”表示“不平等的,超出一般的”意思。

再比如“牢”表示古時候用來關牲口的圍欄,後來引申為“結實、堅固之意”,比如:牢牢抓住、牢不可破……

四、研究結論

通過對漢字的研究,我覺得我們要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激發中國小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讓我們一起來把我們的漢字發揚光大,提高我們大語文的思辨能力。

歷史研究報告 篇3

一、寫調查方法

二、寫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三、寫結論

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社會,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組成,形象的説明最早的姓跟母親有關。

姓和氏的區別:

先秦時期,姓和氏含義不同。姓代表血緣關係,同姓不能通婚,氏則是從姓中繁衍出來的分支,是特權和地位的標誌,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為貴。所以,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

姓和氏的融合:

秦代廢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實行郡縣制,氏失去了代表貴賤的.意義,逐漸與姓合用,都成為父系血緣傳承的標識。中國現在大多數的姓,都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時候寫的,裏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複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總數據説有已達5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後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

1、以氏為姓。

2、以國名為姓氏。

3、以邑名為姓氏。

4、以鄉、亭名為氏。

5、以居住地為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

7、以排行為姓氏。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

8、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司馬、司空後來均成為姓。又如漢代有治粟都尉,後代便姓粟。

9、以技藝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創始者,後世便以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藝為氏。

歷史研究報告 篇4

一、提出問題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王,我有一些朋友也姓王,“王”姓是怎麼來的?“王”姓是不是我國最大的姓氏?帶着這些問題,我對“王”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上網搜索相關資料。

2、詢問身邊的人。

3、閲使相關書籍。

三、資料整理

傳説先秦時期,東周靈王有太子晉,太子晉聰明智慧,才識過人。後來,洪水氾濫成災,太子晉給靈王獻計,沒想到靈王不但不聽,還廢掉了太子晉。為了紀念太子晉的王族身份,他的'家人都改姓為王,一些外族也改姓為王。

歷史名人

有戰國時期秦國軍事家王翦。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以及其子有“小聖”之稱的王獻之。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詩佛”王維。

現狀

據20xx年統計,排名前五的姓氏是王、李、張、劉、陳。其中,王姓和李姓均超一億,王姓比李姓大約多六十萬人。

四、研究結論

1、傳説王姓的直接來源是先秦時期東周靈王的太子晉。另外,一些外族改姓也是王姓的來源。

2、在歷史長河中,王姓人才輩出。有戰國時期秦國軍事家王翦。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以及其子有“小聖”之稱的王獻之。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詩佛”王維……

3、王姓人口超過一億,比李姓人口多約60萬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

歷史研究報告 篇5

一、問題的提出。

這姓李究竟是怎麼來的?這個世界上總共有多少姓李的人呢?歷史上有多少姓李的名人呢。

二、調查方法。

1.查閲有關中華姓李的的書籍,閲讀報刊,上網瀏覽,瞭解李姓的來源和李姓歷史名人。

三、結論

1、李姓來源的説法共有九種之多,最多的説法是: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外族的改姓和指李為姓。

2、李姓名人層出不窮,有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戰國

時期水利專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大詩人李白,北宋女詞人李清照,明朝藥物學家李時珍,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我們為李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

4、我們廣東李氏源於李世民後裔。

李姓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即超過8700萬人。李姓在國內分佈極廣,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幾乎遍及全世界。根據古資料顯示,李姓是嬴(ying)姓顓頊(zhuan xu)的後裔,先為理姓(大理石的理)。商朝末年因避難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縣定居。為了感激逃難時有木子(一種木本植物的果實)充飢及躲避殷紂王的追緝,改為李姓。李姓從商末到東周初的二百多年間一直居住在河南。東周時期李姓向甘肅、河北發展,西漢時期,李姓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從東漢開始,李姓陸續遷徙西南,分佈於四川、廣西一帶。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在長江以南僅分佈部分地區。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統治了將近300年,李姓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朝李家皇室子孫眾多,另外,凡有功於唐朝的人,均被賜與李姓,這樣大大擴充了李姓人口。經過唐朝的大發展之後,李姓開始南遷,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河南的李姓於唐高宗年間進入福建開闢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不少李姓因避戰亂遷往南方;第三次從唐末黃巢大起義到五代,因中原地區長期動亂,李姓自長安、河南等地方直接進入福建、廣東等地。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大成、西涼、涼、吳、魏 、唐、楚、後唐、南唐、大蜀、四夏和大順等政權。另外,李姓歷代人才輩出。春秋時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創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淵,李世民、大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等;五代詞人李煜;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名將李顯忠;明代傑出醫藥學家李時珍、文學家李夢陽、農民起義首領李自成。清代太平天國將領李開芳、李秀成,戲曲理論家、作家李漁;近代有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地質學家李四光、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湧現了許多傑出人才。美籍華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為當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祖籍廣東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總理;現代香港十大財團之首、廣東潮州人李嘉誠等等。

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老子,生於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書的史官),是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創始人,傳為《老子》一書的作者。古書有的説他是周平王時(春秋初期)人,又説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問禮,於是就説他活了160多歲或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經典,用“道”來説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着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後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據《新唐書》記載:李姓始祖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兒子叫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隸社會時期帝王或諸侯封給卿、大夫的連同土地上勞動的奴隸在內的土地)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李耳的父親和母親。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國做官,被封於段,為幹術大夫。李宗之子李同為趙國大將軍,孫李兑為趙相,曾孫李躋為趙國陽安君。李躋有兩個兒子:李雲、李恪。李恪的兒子李洪,任秦國(在今甘肅、陝西一帶)太子太傅,其孫李興族為秦將軍。李興族之子李曇,字貴遠,在趙國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曇有4個兒子:崇、辨、昭、璣。他們及其後代因分別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守,封南鄭公,為隴西房;四子李璣,戰國末任秦國太傅,李璣的二兒子李牧在趙國做官,定居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為趙郡房。後來,隴西房又分為39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3組。

歷史研究報告 篇6

一、問題的提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漢語言文化,可在使用漢字時有些人卻容易在書寫上出現問題,比如寫錯別字,為了幫助人們規範用字,我展開了此次調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我調查了街邊的廣告牌,還分析了同學們作業本中的錯別字。

三、資料整理

錯別字的類型多樣,出現的錯誤也讓人啼笑皆非,現歸類如下:

1、同音致誤

有些店鋪為了推銷,用同音字代替原來的字,如“桃之夭夭”、“老婆食代”,這一類店名,利用讀音相似,把原來詞語中的字用其他同音字代替。這樣的手段在現實生活中十分常見。雖然這樣起到了推銷作用,但是卻誤導了正在學習的人,讓他們誤以為那些詞語本來就是那樣寫的`。

2、形近致誤

我們在作業中經常因為字形相近而出現錯誤。比如一個同學把“自己”寫成了“自已”,就鬧出了一個小笑話。之所以大家經常寫錯,是因為字形太像,無法分辨。有一次老師説在看作業時發現了一位同學把“陡峭”寫成了“徒削”,頓時教室裏就笑聲一片。

四、研究結論

漢字的知識十分豐富,歷史悠久。漢字的演變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才到我們今天所用的楷書。所以我們要學好漢字,做好漢字小醫生。我提議大家要正確使用漢字,把我們中國的漢字藝術發揚光大。

歷史研究報告 篇7

一、問題的提出

人們常説:“陳林半天下”。我們班級姓陳的同學很多,有一天,我突然好奇姓氏是怎麼回事於是,有人很滿意,有人卻很不滿,於是,我做了關於陳氏的歷史和現狀的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閲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閲讀有關陳姓的報刊,上網查找陳姓的的來源和陳姓的歷史名人。

2、訪問有關人士瞭解陳姓人口數量和分佈情況。

3、通過各種途徑,蒐集陳姓的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方面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網絡陳姓來源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因“陳國”滅亡。陳國子孫便以陳為姓。陳姓就誕生了。

書籍、報刊、網絡歷史名人陳嘉庚,西漢名將:陳湯,開國元勛:陳毅,歷史大家:陳桓、陳寅恪,大將:陳賡,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領袖:陳勝。

上網人口數量據20xx年統計。陳姓人口約7000多萬。

爺爺奶奶對我説陳姓族譜河北、山西、遼寧、上海、江蘇都還保存着陳姓族譜。

四、結論

1、我國陳姓歷史悠久,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有了陳姓。

2、陳姓在歷史長河中湧現出許多有名的人物,如,陳嘉庚,西漢名將:陳湯,開國元勛:陳毅,歷史大家:陳桓、陳寅恪,大將:陳賡,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領袖:陳勝西漢將領陳立;南朝陳皇帝文帝蒨、廢帝伯宗、宣帝頊;北朝北魏大臣陳建;唐畫家陳閎;明畫家陳淳;清學者陳啟源,詩人陳訏等。近當代陳姓名人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陳其美、陳天華、陳少白、陳作新等人。

3、陳姓在當代中國的分佈按區域而言,在南方地區(閩台、兩廣)陳姓則居於首位,佔該區域人口的`10.57%;在長江流域地區(江浙皖贛湘鄂川黔滇)陳姓位列第四,佔該區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區(即除南方、長江流域以外地區)陳姓則退居第七位,佔該區域人口的2。51%。

從省別來看,福建、台灣、廣東、浙江等省是陳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區,陳姓佔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別為14.01%、12.21%、10.52%、7.74%,並且在台灣、廣東、浙江三省,陳姓均為本省第一大姓(福建陳姓略低於林姓,居本省第二位)……陳姓是當代中國第五大姓。據統計,陳姓人口總數超過7000萬。

歷史研究報告 篇8

一、問題的提出

“韋”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姓韋的名人有哪些?現在主要分佈在哪裏?帶着這些問題,我對“韋”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上網搜索。

2.詢問身邊的人。

三、資料整理

“韋”姓的來源:為漢初韓信之後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據嶺南韋氏族譜世代記載,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后所殺,韓信一族遭滅門之災,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裏(今廣東、廣西一帶)躲避,為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主要在廣西,還有唐代碑文為證。

歷史名人: 韋孟:西漢(約前228—前156年),韋孟西漢初楚國彭城人。詩人,韋伯遐之第24代孫。他精於魯詩,他的子孫傳到韋賢,五世都是鄒、魯的大儒。韋皋:唐朝(746-806),(746-806),字城武,唐代京兆萬年人。一代名將,曾任監察御史、知隴州行營留後事、隴州刺史、奉義軍節度使等職。

“韋”姓的分佈:三國以後,韋氏盛於今陝西省境內,唐朝時韋姓在陝西省境內得到了繁衍,以至盛唐時期的韋氏大多在陝西省。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韋氏移居到今四川、安徽等地,多為京兆郡望的分支。韋氏的大舉南遷卻是在晚唐以後。唐代以後,韋氏才遍及大江南北。

四、研究結論

1.傳説為漢初韓信之後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

2.歷史上,“韋”姓名人輩出。有精於魯詩,子孫傳到韋賢,五世都是鄒、魯的大儒的韋孟……

歷史研究報告 篇9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張,我有好幾個鄰居也姓張。“張”姓是怎麼來的?歷史上姓張的名人有哪些?現在的“張”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着這些問題,我對“張”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網上搜查

2、查看書籍

3、請教他人

4、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張”字的來源: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國。

歷史名人:

1、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2、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牀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3、張飛(165年-221年)字益德(《華陽國志》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他勇武過人,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現狀:

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6。7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佔張姓總人口的27。5%,其次分佈於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1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四、研究結論

1、“張”源於姬姓,出自上古黃帝之子揮,屬於以職官稱謂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

2、姓“張”的名人有:張儀、張良、張角、張衡、張飛、張自忠、張天佑……

3、20xx年,我國户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李”,排名第二的是“王”,排名第三的就是“張”了。

歷史研究報告 篇10

—、研究目的

瞭解海口歷史古蹟遊客量的'狀況;分析海口歷史古蹟遊客量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二、研究階段

1。準備階段(6月份):制定研究計劃,明確研究方向及有關內容。

2。收集階段(7—8月份):主要是針對海口歷史古蹟進行參觀,初步掌握遊客量的變化;深入開展采訪、調查、拍攝照片等活動;到有關單位瞭解情況及其原因。

3。整合階段(8月份):對材料進行分析、討論和研究,發現問題,提出觀點和建議,完成研究報告。

三、研究方法

1。現場採訪;2。實地瞭解;3。單位調查;4。討論分析;5。研究整合。

歷史研究報告 篇11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楊,聽爸爸媽媽説,姓氏是一種很深奧的文化。於是,我對楊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閲有關姓氏的書籍,瞭解楊氏的起源。

2.閲讀相關的報刊、教科書,蒐集有關楊氏名人的資料。

3.上網瀏覽有關楊氏人口數量的資料,記錄下來。

4.查閲書籍和相關資料,瞭解楊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

5.上網瀏覽有關於楊姓族譜的資料。

6.上網查閲資料,瞭解楊姓遷徙史。

7.上網瀏覽,瞭解楊姓的地位。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

楊姓的起源

一、出自姬姓二、賜姓轉姓三、少數民族楊姓四、出自姞姓五、出自揚姓

報刊、教科書

歷史上的楊姓名人

楊纂、楊堅、楊廣、楊炯、楊玉環、楊行密、楊延昭、楊士奇、楊延和、楊慎、楊震、楊振宇、楊利偉……

上網

楊姓人口

楊姓為中國第六大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3.08%,約有400萬。

書籍資料

百家姓排名

楊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

上網

楊姓宗譜

《弘農楊氏重修房譜》、《墨楊氏家乘》、《武林楊氏宗譜》、《楊氏譜書》、《楊氏族譜》、《楊氏譜系》、《楊氏家譜史》……

上網

楊姓遷徙史

台南佳里楊氏台北半線楊氏台中楊氏台中沙鹿鎮楊氏香港楊氏海外楊姓馬來西亞沙巴州楊氏孟加拉楊氏緬甸仰光楊氏菲律賓楊氏新加坡楊氏泰國楊氏印度尼西亞楊氏歐美澳洲楊氏

上網

地位

是現時中國第六大姓氏,也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四、結論

1.我國楊姓源遠流長,楊姓的發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縣一帶,後來繁衍分佈至今河南境內,成為後世楊姓發展的主流。

2.在歷史長河中楊姓人才輩出。有北宋名將楊震,唐玄宗寵妃物玉環,唐代著名詩人楊炯,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以及諾貝爾物理獲得者楊振宇。

3.楊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約有人口400萬,佔全國的3.08%。

4.楊姓不管在國外還是國內,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楊姓遍佈許多個國家和地區,光是宗譜就有一百來卷,我為自己是一個楊姓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歷史研究報告 篇12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上有兩個同學姓王,爸爸經常和我開玩笑説:“五百年前,你和王鈞傑是一家。”媽媽聽到我和爸爸的對話後,不緊不慢地説:“姓氏是我國頗具特色的一種文化,很有研究價值!”我心裏疑惑不解,心想:姓氏生來就有,有什麼好研究的?於是帶着這個疑問,我展開了對王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

二、調查方法

1、瀏覽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上網查閲、瞭解王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2、通過報刊了解王姓的人口和現狀;

3、詢問老師、父母、祖輩,瞭解王姓人口和分佈地區情況;

4、通過其他渠道,蒐集王姓的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書籍《百家姓》王姓的`起源

傳説殷商王子比干,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後葬在當時國都朝歌附近,他的子孫世代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便改以王為氏。

網絡歷史王姓名人王昭君、王莽、王充、王羲之、王獻之、王勃、王維、王安石、王昌齡、王之渙等。

網絡王姓人口數量據統計,王姓為中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G。

爸爸的陳述王姓族譜在四川珙縣下羅鄉五星村保存着清王廷等主修光緒四年刊印的王氏族譜。

四、結論

1、我國的王姓歷史悠久,傳説殷王子比干,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後葬在當時國都朝歌附近,他的子孫世代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便改以“王”為氏。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下詔説: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文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勿罷,賜曰王姓。這也是王姓人口增長的一大原因之一。

2、在歷史中王姓名人輩出。有江南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東漢大思想家王充,被譽為“書聖”的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唐朝詩人王維、王昌齡、王之渙,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元朝畫家王冕。

3、經公安局治安管理局對全國户籍人口的統計,王姓為中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G。

歷史研究報告 篇13

一、問題的提出

我的姓氏是“孫”。可是在班裏加上我也只有兩個“孫”姓,身邊也幾乎沒有人是“孫”姓。所以我想知道“孫”姓是怎麼來的?“孫”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孫”姓在我國是不是很少。帶着這些問題,我對“孫”姓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閲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上網搜索資料

三、資料整理

“孫”姓的來源

孫姓,中華姓氏之一,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姓、媯姓和姚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衞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

“孫”姓的歷史名人

1、春秋戰國時的孫叔敖。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著名政治家

2、孫陽:(生卒年待考),字伯樂,秦國人。著名相馬大師。

3、戰無不勝的孫將軍,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春秋末期軍事家,被古今中外奉為“兵家之祖”。

4、孫臏,戰國時期齊國人,孫武后裔,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軍事指揮家,著有《孫臏兵法》。

5、“藥王”孫思邈,又號孫真人,唐朝最傑出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為“藥王”,著有《千金方》。

“孫”姓的`現狀

當代孫姓的人口已達1848萬,為全國第十二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54。孫姓分佈

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區都有孫姓分佈。其中以東北三省,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為多。在新版《百家姓》中,“孫”姓排第12。

四、研究結論

1、“孫”姓是多民族改姓。並且“孫”姓人口不算少,只是我身邊較少。

2、歷史上“孫”姓名人輩出,他們嚴格要求自己,十分努力,才才造就了今天的輝煌。

3、新版《百家姓》中,“孫”姓排第12。

歷史研究報告 篇14

(―)採訪

我們小組走訪了五公祠古蹟,下面是對五公祠主任的採訪摘錄:(我們來到主任辦公室,知道我們的身份及來意後,他很熱情地與我們交談。)“在這近十年內,遊客量是增多還是減少了?”

“近十年內,與剛開放相比,遊客量的確減少了!”

“那您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狀況的呢?”

“是這樣的`,我們旅遊業有分兩季,所謂的兩季是‘淡季’和‘旺季’。像你們學生也有寒假和暑假,每年的8月份就是一個過渡期,6?8月份,學生旅遊較多,因為這時大學聯考結束,暑假來臨,為了放鬆身心,就會選擇外出遊玩。但淡季近幾年比八九十年代減少。其中,是因為海南省現如今的旅遊市場呈現‘南重北輕’的趨勢。大部分內地遊客來海南都是嚮往海南的自然景觀,如藍天、海水等。所以三亞那邊旅遊發展就比較熱鬧。”

“面對這種狀況,我市政府有沒有采取什麼相關的措施?”“有啊,市政府20xx年推行了發展海口旅遊的兩個獎勵。”

“是哪兩個獎勵呢?”

“一個是對航空公司的獎勵,一個是對旅行社的獎勵。如果有遊客停留在美蘭機場,每年政府給予一千萬的獎勵,對旅行社引導遊客到海口觀光遊玩也給予獎勵。”

(二)調查問卷

這是對市民問卷分析研究:隨機問卷一份,訪問100人。

1。您曾在海口遊覽歷史古蹟嗎?(如五公祠等)()3。如果有機會,您會選擇在省內的()旅遊。

A。海口市28%B。三亞市72%

4。您覺得海南哪些旅遊點較吸引人?()

A。海口歷史古蹟22%B。自然景觀54%

C。生態景觀19%D。其他5%

5。您覺得機場對當地的旅遊發展有無積極影響?()A。有82%B。無18%

6。如果您是位外來遊客,您會選擇停留在哪個機場?()A。鳳凰機場76%B。美蘭機場24%

(三)數據分析

據統計,我市歷史古蹟十年以來遊客量有明顯減少,比最多人次10多萬/年逐漸減為6萬/年。自開放以來,五公祠、瓊台書院等地年遊客量不足5萬,比往年減少了幾萬人次/年。這當中,都是旅行社帶團隊的人多。一個團隊大約有十幾人,這樣,就比一個人或幾個人遊覽的數字更明顯。

Tags:報告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