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精選15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9.8K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的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該為接下來的學習制定一個計劃了。你所接觸過的計劃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精選15篇)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1

一、指導思想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49名,總體水平差,課堂紀律不好,缺乏綜合歸納能力,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上期期末考試人均30多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下冊選用的是華東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期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敍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

改革和發展,共17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

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五、主要措施

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我計劃做到以下幾點:

1、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閲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3、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4、使學生主動叁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6、多聽課評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六、教學進度與課時

歷史下冊總共有17課,3個探究活動,需30課時,單元複習佔3個課時,期中複習佔2課時,期末總複習佔4個課時,共計40課時。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2

一、學生基本情況

八年級4-6班的學生年齡在14——15歲之間。我所教的3個班156名學生,基本素質較好,有一定的發展潛力,男女比例相當。學習態度端正,理解記憶的能力比較強,但個別同學心理素質較差,要提高他們的抗挫折力,能使學生健康成長。大多數學生在目標明確,思想上積極進取、熱愛班級體,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能積極參加各種活動。

二、本學期教學任務及要求

通過對歷史學科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並讓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全面的評價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使之由“學會”變為“會學”,並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鍛鍊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學生能夠理解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23課,教學中心是中國近代史,重點是教會學生愛國。因此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教材,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八年級學生注重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方法、措施

1、作為教師,首先要認真學習,研究並深刻領會思想歷史教學大綱,吃透教材,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材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精心備課,做到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對教學的各個環節精心設計,不斷提高課堂效率。

3、講究恰當的學習方法,精講多練,採用多種方式,鞏固練習。

4、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優化課堂結構,做到在愉快和和諧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

5、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開拓視野,激發學習興趣。

6、分期搞好單元測驗。以使對學生基本情況有所瞭解。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着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期繼續任教七年級2個班歷史,七年級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雖有一定的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學習上還存在以下問題 ①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科認識不夠,學習態度不端正。②部分學生求知慾強,思維靈活,但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目的不明確③有些學生有偏科現象 ④缺乏分析歸納能力,學習主動性有待加強 ⑤綜合分述史實的能力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學目標

1、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4、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不良習慣

5、從嚴治教,提高成績。

四、教材分析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敍述了從隋朝建立到清朝前期的歷史,也是中國古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三個單元,共二十四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閲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課程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1、教學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宋元經濟重心南移。

2、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理解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宋元時期經經濟重心南移,民族關係的發展,到明清時期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的歷史鉅變。

五、本期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課程標準認真備課,耐心輔導.。

2、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出每一節課的重難點,以增強直觀感

3、通過各種手段,提高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4、通過課上小測驗、提問,檢查背誦等多種方式進行知識的反饋和鞏固

5、繼續實行少講多練當堂掌握的這種教學形式啟發學生動手和動口的能力,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進行重點講解

6、每講完一單元后把本單元的內容進行歸納綜合比較,讓學生系統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議一議等,增強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課上講到、練到,課下輔導到、檢查到不丟掉一個環節以提高成績。

六、教研教改課題和活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4

一.計劃宗旨:

今學期,以學校各項工作計劃為指導,以“三自主五環高效課堂”為指針,以提高學生素質為重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重視雙基教育和能力培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強化基礎訓練,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新世紀人才;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突出優生優培;強化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的研究和多媒體教學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教材分析

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共二十二課內容,分為四個單元,介紹了原始社會到南北朝時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介紹了在中國古代史的大部分內容,既有輝煌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失誤,在整個國中階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確學習和全面認識中國的國情,顯得更為重要。

三.具體目標

( 一)常規教學目標:

成績目標:

提高A等率,消滅C等率。

認知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中國歷史七年級上所講述的重要歷史年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概念,把握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線索,全面掌握所學知識。

能力達成目標:

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曆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形成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通過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培養學生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學會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想象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⒈學習各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更新教育觀念。

⒉加強集體備課,發揮集體優勢,認真備課,既備教材、教法,又備學生。

⒊嚴格落實教學常規,精心設計教案,教案的設計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學生實際。上課精講多練,努力提高課堂質量

⒋借鑑和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努力提高業務水平。

⒌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大課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⒍依據學生個性實施因材施教。注意對優秀生培養,定準目標,定期輔導,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們更好發展。同時做好績差生的轉化工作。

⒎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努力做到整體優化。

⒏落實聽課、評課制度,按時參加聽課、評課活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5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嶽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4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二、使學生主動叁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五、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五、教學進度

這套課本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構成,以課為單位。文化課每課教學一課時,活動課的時間可適當增加。

第一週: 説在前面的話;我們的遠古祖先

第二週: 原始的農耕生活;神奇的遠古傳説

第三週: 單元回眸;夏傳子 家天下

第四周: 公元紀年法;西周的分封

第五週: 國慶長假

第六週: 甲骨文與青銅器

第七週: 春秋戰國的紛爭;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第八週: 春秋戰國的科技與文藝;百家爭鳴

第九周: 歷史文物仿製活動;單元回眸

第十週: 複習、會考

第十一週:會考情況總結;六王畢 四海一

第十二週:伐無道 誅暴秦;漢武帝“大一統”

第十三週:絲綢之路的開闢;評價歷史人物

第十四周:秦漢的科學技術;秦漢的宗教、史學和藝術

第十五週:單元回眸;三國鼎立

第十六週:三國曆史故事會;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十七週:江南地區的開發;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科技和藝術

第十八週:單元回眸、複習

第十九周:複習

第二十週:複習、期考

以上教學計劃,一定認真履行,爭取在新的學期裏教學工作再上新台階。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6

一、教材分析

1、本學年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敍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2、本教材較好地處理了教科書同《課標》的關係。

3、教材增強了課程內容同學生生活、現代社會的聯繫以及與現實的聯繫,體現了較強的時代性。

4、基本實現了由教本到學本的轉變,體現了國中歷史課程的特點,便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5、教科書生動活潑,圖文並茂,融知識性、可讀性於一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教科書較好地處理好了知識與能力的關係,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學情分析

1、所教學生記憶比較好,但理解歸納能力比較差,遇到自己概括的題班上只有十分之一的同學答得相對完整。多數學生只是喜歡上歷史課,而聽着要背的題就煩,甚至躲避。

2、歷史是一門記憶內容較多的課程,而對於要求記憶的內容沒有重點強調,課堂上講的內容學生只是初步理解並沒有牢固的記下來。從總體上觀察,學生的情緒都不太穩定,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缺乏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往往看一時的心情或喜好來決定是不是認真聽課,所以在課堂上表現差異較大,還不具備自我約束能力,自覺性較差。

三、本期奮鬥目標(質量目標)

1、所教班級有較好的學風,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自覺性,能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能在完成規定學習任務的基礎上閲讀歷史資料,學會考證當地歷史。

2、所教班級爭取期末測試取得理想的成績。

四、本期教學措施

1、嚴格班級紀律管理,對違犯課堂紀律的同學輕則當堂批評,不超過兩分鐘,重者先點名,後下課或課外活動課時間批評教育,抓住課堂上的分分秒秒認真地組織和進行教學。

2、背書由小組長負責,老師上新課前對學生進行抽查背誦。

3、課堂作業當堂完成,這樣既減輕了師生負擔,又給足了學生的背書時間,學生也不會自習課應付於抄作業中。

4、各單元學習完後要認真組織測試,鞏固所學內容,促進下單元的用功學習。

5、實施素質教育關鍵在教師。因此做到: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適當補充一些練習作為課堂訓練,從而改進評估教學;組織學習某一歷史人物進行正確客觀的評價,培養學生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問題的能力;教導學生理解記憶知識點。切忌死記硬背;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感受和體驗。

教材一些材料閲讀,“想一想”等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7

一、指導思想: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暢想天地”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繫。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六、教學進度安排:

七年級《歷史》課程設置為2課時/周,全學期約40課時,現將教學進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單元

十月份:第二單元

十一月份:第三單元

十二月份:第四單元

一月份:複習迎考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8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本學年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敍述我國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歷史,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我計劃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教師適當補充一些練習作為課堂訓練,從而改進評估教學。

3、組織學習某一歷史人物進行正確客觀的評價,培養學生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問題的能力。

4、教導學生理解記憶知識點。切忌死記硬背。

5、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感受和體驗。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閲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9

一、內容及其解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原始的農耕生活,指的是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其核心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理解它關鍵就是要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徵:原始種植農業普遍、磨製石器的使用、製造陶器、定居村落;

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裏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學生已經學過學習了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從打製石器到掌握磨製技

術,從羣居生活到氏族生活),本節課的內容原始的農耕生活就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瞭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隨着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社會分工的發展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

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採集,魚獵到農耕生產,家畜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業的出現)由於它還與第1課中“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形成對比,,所以它是挖掘歷史的總結,起

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一課的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解決重點的關鍵是讓學生通過圖表,形成對比。

二、目標及其解析

1、教學目標定位

瞭解我國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當時經濟的發展水平、這種經濟對當時社會進步的作用。比較幹欄式住房與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處及其原因

知道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理解體會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源。

2.目標解析:

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點、生產工具、作物已經生活狀況,就是把閲讀課文內容結合課文中的《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匾的骨耜復原圖》、《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

井和草棚復原圖》、《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幹欄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從中反應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

要知道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主要看大汶口出土的文物,理解為什麼大汶口墓葬裏,為什麼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要理解體會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源,就必須掌握不同時期生產工

具的發展情況,生產工具發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產力的進步。而社會進步有必須在生產力的推動下前進。

三、問題診斷分析的一般模式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具體表現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當時,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產生了階級,對階級這個概念學

生難於掌握,形成的原因難以理解,教學中可由此聯繫第1課中“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對比人與人之間關係發生的變化。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我們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的食物來源主要是採集和漁獵,以採集為主。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

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隨着人類的進步,人口的增多,這種生存方式不再適應人們的生活,因此隨着人們生活的需要人們逐漸學會了農耕。

新課講授:

問題一:我國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如何?

設計意圖:瞭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所生活的時間、地點、以及生產生活狀況。

師生互動:

問題1、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如何?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生活時間距今約約七千年。他們已使用的工具是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的糧食作物是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幹欄式的房子,過着定居生活,已經挖掘水井,飼養家畜,會製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動腦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耒耜、稻、幹欄式住房、水井、飼養、製陶和玉器、樂器)

問題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如何?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生活時間距今約四五千年,他們已

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用石器和木製的耒耜等開墾土地,用石刀

收割莊稼,種植的糧食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裏,能製造彩陶,已會紡線、製衣和織布。

思考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中,哪些地方類似於河姆渡原始居民?

(磨製石器和耒耜、種糧食、飼養動物、住房、製陶等)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10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是國中階段歷史學習的第一本教材,主要講述了中國歷史社會的發展情況,從原始人類的出現到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發展與解體,重點講述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的形成到南北朝的發展情況。

通過本冊教材的學習,掌握四部分內容: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

2、重點:

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夏朝的建立、分封制、統一國家的建立、兩漢、絲綢之路的開闢、三國鼎立、民族大融合。

難點:

歷史久遠,難以掌握,學生不易理解;

措施:

蒐集資料,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如故事會、黑板報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找準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基礎知識,瞭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掌握重要的歷史概念。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鞏固所學知識的能力。

(2)通過小討論、小遊戲、故事會、看圖分析、動動手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活動與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刻苦鑽研、奮力拼搏的教育,使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

三、教改措施:

加強集體備課,找準重難點,集思廣益,探尋恰當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

四、教研專題:

借鑑洋思經驗,利用研究性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自主學習的原則。

五、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7課時第二單元:10課時

第三單元:13課時第四單元:9課時

階段、期末複習:12課時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11

一、指導思想:

根據本學期學校教科室推出的“雙思三環六步”教學模式實驗,努力在課堂上構築基本框架,然後逐步深入層層深入,使本科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台階;進一步落實推進濱州市中國小課程的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加強大家協同作戰、教學研究的能力;跟各位老師一起定位在新的教師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建議:

1、轉變觀念,

擔當“學生髮展的促進者”、“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的角色;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超越教材,創造課堂情境,靈活把握當時的課堂資源,教出興趣,教出美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聯繫實踐案例,在歷史備課組、教研組活動中通過思維碰撞,使課改的理念真正走進大家的頭腦。積極參加區、校教案的徵集、教育教學論文的徵稿、課題的研究,力求教學促科研、科研帶教學,為創造人民滿意學校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2、改革備課,減負增效“磨好課”。

在制定規劃、教學目標時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維設定;備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活動、合作學習、探究方式,以教學方式的改革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明確重點、難點及其對策,強化支撐點;將備課大而化之、實而共享。提高備課的質量和信息收集的能力,把解放的時間用於“磨好課”,創設氛圍,掀起高潮,力爭隨堂課好課率達50%以上。

3、提高素質,提供舞台“練內功”。

努力學習掌握嫻熟的教學推理能力和綜合的教學理念;倡導鼓勵跨學段、學科聽課,加強大家協同作戰、教學研究的能力;聽課驗收中提高優課率;

三、教學措施;

1、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使七年級學生打好基礎,健全成長。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發揮集體智慧,打好團體戰。

4、着力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5、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6、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做到經綱為綱、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7、引資料、學經驗。同科老師要互相學習,正常開展聽課活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學校統一訂購的複習資料統一使用,以充分發揮其效益。

8、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進度

1-4周 第一單元

5-8周 第二單元

9,10單元複習

11-15周 第三單元

16-20周 第四單元

21,22周 複習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12

一、指導思想

以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任務及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下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縣鄉鎮中學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多數學生對學習歷史不感興趣,沒有課外閲讀材料。

2教材分析: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一共有九課。第二單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一共有八課。第三單元明清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一共有八課。還要熟記附錄裏的歷史大事年表。

四、擬用的教學方法:

講述式、談話式、啟發式、提問式和討論式等。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8、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學輔助手段。

六、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七、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敍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13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上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縣鄉鎮中學中等行列。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敍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六、教學進度

教材七年級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從我國的遠古居民講到魏晉南北朝。每課的內容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新教材主要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以歷史發展的線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經濟、文化的重要史實為重點。本學期共二十週,第十八週進行__市七年級歷史年度統考,除去考試周,共大約有三十二個課時左右,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週至第五週1~6課共6個課時

第六週至第八週7~11課共5個課時

第九週期中複習共2個課時

第十週期會考試

第十一週至第十二週第三單元(12~17課)共6個課時

第十三週至第十五週第四單元(18~22課)共5個課時

第十六、十七週期末複習及統考

以上教學計劃,一定認真履行,爭取在新的學期裏教學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階。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14

轉眼之間,寒假已經過去了,新的一學期到來了,本學期我繼續擔任國中一年級的歷史教學工作,本學期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其它思想品德教育。為了更好的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取得更好的歷史成績,特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圍繞本學期學校工作計劃要求,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加強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效率,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且這些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來改善一向把歷史視為副科,不好好學習、認真對待的學生心理,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力爭培養一批熱愛歷史學科的愛好者。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為主要的歷史發展線索。共 22 課,每課教學一課時。其中標有星號的內容,供各地的學校選用。前兩個單元后各設一節活動課,第三單元后設兩節活動課。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繁榮”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實際涉及“民族關係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這裏“民族關係的發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並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先概述民族政權並立時代的情況,後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然後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情況。第三個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講述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鄭和下西洋的史實、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和雅克薩之戰等史實,使學生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

勇鬥爭精神。通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列舉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讓學生“瞭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最後《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以“簡述 ' 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分析其歷史影響。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衝突,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挨打作好鋪墊。

四、教學目標

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我計劃做到以下幾點:

1 、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 、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4 、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不良習慣

5 、從嚴治教,提高成績。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閲讀,“動腦筋”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民族關係的發展,統一

難點:我國的民族關係是如何發展的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鞏固的

六、擬用的教學方法

1 、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學習小組為單位)

2 、講述式、談話式、啟發式、提問式等

七、教學措施

1 、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閲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3 、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目標統一,準確;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據;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4 、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 、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6 、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15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1、目標統一,準確。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二、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五、教學進度

這套課本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構成,以課為單位。文化課每課教學一課時,活動課的時間可適當增加。

第一週: 説在前面的話;我們的遠古祖先

第二週: 原始的農耕生活;

第三週: 華夏之祖

第四周: 公元紀年法;西周的分封

第五週: 月考

第六週:青銅器

第七週: 春秋戰國的紛爭;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第八週: 春秋戰國的科技與文藝;百家爭鳴

第九周: 歷史文物仿製活動;單元回眸

第十週: 複習、會考

第十一週:會考情況總結;六王畢 四海一

第十二週:伐無道 誅暴秦;漢武帝“大一統”

第十三週:絲綢之路的開闢;評價歷史人物

第十四周:秦漢的科學技術;秦漢的宗教、史學和藝術

第十五週:月考

第十六週:三國曆史故事會;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十七週:江南地區的開發;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科技和藝術

第十八週:文體節

第十九周:文體節

第二十週:複習

第二十二週: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