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關於歷史文化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8.04K

歷史歷史文化篇一:山東歷史文化

關於歷史文化篇

山東省自古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區之一,齊魯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春秋戰國時期,山東東部是齊國,西部是魯國,故山東又稱“齊魯之邦”。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都出現在山東地區。山東省還是漢唐絲綢貿易的主要供貨地,是絲綢之路的源頭。山東歷史上曾出現了一大批在中華文化乃至世界上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文化名人。

曲阜三孔: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曆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另外,文學史上,也有“三孔”之説。“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

三孔牌坊

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曆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

歷史和世界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大汶口文化屬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大汶口文化以農業經濟為主,種植適合黃河流域的耐旱作物——粟。

大汶口文化包括了大汶口文化發展的全過程,距今4500~6400年。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次的挖掘發現,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都異常精美。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缽、盤、杯等器皿,分彩陶、紅陶、白陶、灰陶、黑陶幾種,特別是彩陶器皿,花紋精細勻稱,幾何形圖案規整。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而骨針磨製之精細,幾可與今針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為主,有普遍隨葬獐牙的風習,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徵財富。一般認為,早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歷史歷史文化篇二:關中歷史文化

1.“關中”一名的由來和區域變遷?

古時,三秦大地關隘忒多,雄踞於古代陝西中部的北蕭關、南武關、西散關和東函谷關被稱為秦地四大關塞。這些歷史名關連接着漫漫交通要道,匯聚於古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長安,通往古代中國的四面八方,這四關之中的地域,因羣山環抱,四面關隘,而得名關中。

雄踞於關中西北、六盤山下的蕭關,其故址位於今寧夏固原東南30裏處,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為抗禦匈奴南進,就已設關。

武關坐落在今丹鳳縣城東約80裏的谷澗間。遠在春秋時已設置“少習關”,戰國時改為“武關”。秦、漢、隋、唐,是京都咸陽、長安南部的雄關要塞即南大門。故關址周匝約3裏,板築土城牆,略呈方形,東西各開以磚石砌券洞門,西門額鑿有“三秦要塞”,東門為“武關”二字。關東沿山盤曲,崖懸虛深,狹窄幽長,山環水繞,險阻天成。

武關道是古代長安經藍田、商州通向南陽鄧州、荊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由於它在軍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備受重視散關也稱大散關,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名散關。位於秦嶺北側今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散關?F水、渭水縈流其間,山川之匯,扼南北交通要衝,“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荊襄,西控秦隴”,為秦、蜀往來的咽喉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散關道也稱故道或陳倉道,古代中國統一王朝,無論京都定都長安還是開封、北京等地,散關道都是京師連接川、藏、雲、貴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紐帶。

函谷關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位於今河南省靈寶市北30裏處的王垛村。據史籍載,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會諸侯於孟津,即設專門管理函谷關塞的職官。函谷關因關在峽谷,深險如函而得名。它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北瀕黃河,南依秦嶺,號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要道。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説。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

潼關,建關最晚卻為四關之首。東漢以前並未設置關城,東漢末,曹操為防禦關西兵亂,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谷關。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

秦漢以後,由於四方關隘均設官吏把守管理,凡行人車馬過關,都要檢驗過所憑證,使關中久治平安,穩如泰山,多次避免關外的烽火戰亂。被史家稱為“金城千里”“四塞之國”。由於這裏一馬平川、土地肥沃、氣候温和、物產豐富,渭、涇、灃、澇、?(加三點水,請拼字)、?欏?漢灣鋇勸慫?鶯峁刂校?諡泄?鈐緄謀皇芳頁莆?疤旄???保?取俺啥計皆?被翊順莆皆緦税敫齠嗍蘭汀4遊髦芷穡?刂芯統閃説弁踅ǘ嫉姆縊?Φ兀?獾叵戮吐裨嵊?0多位帝王,先後有13個王朝爭着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

由於歷史的變遷,關中的範圍逐漸縮小,不僅蕭關和函谷關早已劃出今陝西境外,就連武關也不在關中之內,這樣,今日之關中,實際僅指潼關和大散關之間的地域了。當然,也隨着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發展,現代之關中,正發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變革。

2關中地理環境的特點?渭河平原(WeihePlain)又稱關中平原(GuanzhongPlain)或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為區分關東及關西地區,關東地區位於嘉峪關以東地區,關西即嘉峪關以西,故稱關中。位於陝西省中部,介於秦嶺和渭北北山(老龍山、嵯峨山、藥王山、堯山等)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一説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五市及楊凌區。東西長300公里,平均海拔約500米,西窄東寬,號稱“八百里秦川”。

渭河平原是斷層陷落區即地塹,後經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沖積而成。這裏自古灌溉發達,盛產小麥、棉花等,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渭河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是陝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説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説劉邦定都關中。戰國時期,蘇秦向秦惠王陳説“連橫”之計,就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並説,“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比成都平原獲得“天府之國”的稱謂早了半個多世紀。這是因為關中從戰國鄭國渠修好以後,就成為了物產豐富、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

關中盆地夾持於陝北高原與秦嶺山脈之間,為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形成的巨型斷陷帶。盆地兩側均為高角度正斷層。斷層線上有一連串泉水和温泉出露。南北兩側山脈沿斷層線不斷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塹式構造平原。

渭河由西向東橫貫關中平原,幹流及支流涇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鄭國渠、白渠、漕渠、成國渠、龍首渠都引自這些河流。關中平原自然、經濟條件優越,是中國歷史上農業最富庶地區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險,從西周始,先後有秦、西漢、隋、唐等13代王朝建都於關中平原中心,歷時千餘年。

關中平原為中國工、農業和文化發達地區之一,全國重要麥、棉產區。小麥佔耕地面積50%左右,棉花主要分佈於涇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區,近些年植棉區由西向東轉移,是陝西省重點產棉區。

3.關中長期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建都的原因?

中國歷史上曾有西周、秦、西漢、新莽、隋、唐六個統一王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五個割據政權及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在關中建都,所以自古就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稱譽,本文通過四個方面論述,説明優越的自然因素、經濟因素、軍事因素和政治因素,是中國古代社會前期建都關中的原因

一.形成古都的自然因素

1、地形

關中平原也叫渭河平原,地處我國腹地,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平原西起寶雞,東抵黃河,處渭河中下游地區,西窄東寬。秦嶺山脈,山巒疊障,雄偉壯觀,構成關中南部天然屏障。關中平原北臨渭北山系,北山(崤山隴山)為黃土高原南緣受流水衝擊,地形支離破碎崎嶇。

2、河流[13][1]

關中地區河流眾多,絕大多數屬於黃河流域渭河水系,黃河流域佔全區面積的90%以上,其中渭河橫貫關中平原中部。由於關中地區河流眾多,河網較密,加上地勢西高東低,為興修水利工程提高了有利條件,為數眾多的河流和水利工程提供了古代解決都城內生活用水,宮苑環境用水,漕糧運輸用水,等方面用水問題。眾多的河流為水路交通提供了方便。

3、物產

關中腹地為渭河、涇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壤肥沃,氣候宜人,水利灌溉工程發達,為農業生產提供有利條件,農業產品豐富;關中西北外圍,畜牧業比較發達,加上地質構造運動,使秦嶺山地出產豐富的礦產資源有玉石、金、鉬、銀、銅、鐵等為都城建設和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二、形成古都的經濟因素

1、人口

在古代封建社會勞動者是基本的社會生產力,能夠創造物質財富,是統治者剝削的主要對象,人多兵多,人多服勞役的人也多,因此一個地區人口的多少是都城建設應考慮的因素之一。

2、農業、手工業

氣候温和,土壤肥沃,平原廣闊,這為農業生產創造了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歷代水利工程的建設又為這裏經濟提供了安全保障,使關中地區農業經濟相當發達,是古代天下最富庶的'地區,關中地區農業發達,加之關中西北外圍牲畜發達,周圍山中礦產資源豐富,為政府和民間手工業、商業發展提供原料,另外關中處於東西交流大道“絲綢之路”的起點上,因而手工業和商業非常發達,為古都建造提供了物質基礎。

三、形成古都的軍事因素

1、山河四塞,百二秦關

關中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緣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形勢,從關中自身軍事地理環境來看,關中南有秦嶺橫亙,西有隴山延綿,北有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及晉西南山地,更兼黃河環繞,可謂山川環抱,氣勢團聚。在古代有曰“百二秦關”來形容關中隘要的説法。四面有山河為之險阻,幾處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關以守之,從而形成能進能退、可攻可守的態勢

2、西北少數民族軍事鬥爭中的有利地位

秦、漢、隋、唐,定都關中,不僅滿足了統治者加強統治的需要,而且在與我國西北少數民族軍事政權的鬥爭中已佔據有利地位,先後在我國西北地區興起的匈奴、突厥厥軍事政權,曾嚴重威脅上述王朝的安危,關中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北大路的必經之地,又是西北地區到達中原的門户。

四、形成古都的政治因素

1、關隴集困

關隴貴族軍事集團,起源於代北武川,初建於關中,共創造了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自西魏至唐初關隴集團一直控制關中地區。

2、社會基礎

關中地區開發,人口稠密。自周人營關中以來,其民皆有周人遺風,好稼,務本業。關中地區風俗勁肋,民皆習戰。

結論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古代關中優越的自然條件、發達的經濟、堅固的軍事地理形勢、重農尚武的民風、強大的地方勢力構成了古代社會前期建立政權的主要條件,也是古代統治者在關中建都的主要原因。

歷史歷史文化篇三:甘肅歷史文化資源簡介

甘肅歷史文化資源簡介

甘肅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自然風光獨特、民族風情濃郁,被譽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生態奇觀的博物館、民族風情的大觀園、休閒旅遊的目的地”。歷史上,甘肅長期處於亞洲大陸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南北交匯線上,同時,也處於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咽喉要道。數千年來,這裏一直是戰爭與和平的大舞台、民族融合的大熔爐、中外友誼與交往的大通道。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傳承,塑造了甘肅濃郁的地域風情和多元共存的文化品格。遺存在這片廣袤土地上的諸多石窟寺廟、長城關隘、塔碑樓閣、古城遺址等,是解讀先民多姿多彩生活的密碼,更是打開歷史文化寶庫的鑰匙。特別是在甘肅境內綿延1600多公里的古老絲綢之路,連接了古代中華文明、古希臘文化、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多維文化體系,被譽為“推動世界歷史的主軸”“世界文化的大運河”。正是絲綢之路這條文化大運河,如一串珍珠,串起“東方藝術寶庫”莫高窟、“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黃帝問道聖地崆峒山、“東方雕塑館”天水麥積山石窟、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拉卜楞寺等舉世聞名的絲路文化瑰寶。2009年,絲綢之路旅遊線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對外重點推介的12條熱點旅遊線路之首,是中國最具吸引力的主題旅遊線路,甘肅是絲綢之路遊的首選目的地。2010年,甘肅被國家賦予“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的戰略定位。

Tags: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