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高中政治歷史選修一目錄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2.29W

政治選修一篇一:高中政治目錄

高中政治歷史選修一目錄

政治必修一

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

1神奇的貨幣

2揭開貨幣的神祕面紗

3信用工具與外匯

4多變的價格

5影響價格的因素

6價格變動的影響

7多彩的消費

8消費及其類型

9樹立正確的消費關

第二單元生產、勞動與經營

1生產與經濟制度

2發展生產滿足消費

3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4企業與勞動者

5公司的經營

6新時代的勞動者

7投資理財的選擇

8儲蓄存款與商業銀行

9股票、債券和保險

第三單元收入與分配

1個人收入的分配

2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3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

4財政與税收

5國家財政

6徵税和納税

第四單元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市場配置資源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4社會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5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6又好又快科學發展

7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8面對經濟全球化

9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政治必修二

第一單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1生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

2人民民主專政: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3政治權利與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準則

4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

5民主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

6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

7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

8民主監督:守望公共家園

第二單元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1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2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

3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

4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督

5政府的權利:依法行使

6權得的行使需要監督

第三單元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利機關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4我國的政黨制度

5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6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

7共產黨領導下的我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8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9處理民族關係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10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11我國的宗教政策

第四單元當代國際社會

1走進國際社會

2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3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因素

4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5和平與發展時代的主題

6世界的多極化不可逆轉

7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政治必修三

第一單元文化與生活

1文化與社會

2體味文化

3文化與經濟、政治

4文化對人的影響

5感受文化影響

6文化塑造人生

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

1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2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3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4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的發展

5傳統文化的繼承

6文化在繼承中發展

7文化創新

8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

9文化創新的途徑

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1我們的中華文化

2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3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4我們的民族精神

5永恆的中華民族精神

6弘楊中華民族精神

第四單元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1走進文化生活

2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

3在文化生活中選擇

4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5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6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篇二:高中歷史選修一知識點

商鞅變法

大背景(社會轉型)

1經濟上:生產力進步,鐵力牛耕;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興起;貴族衰落,地主階級興起。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戰爭頻繁;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圖強。

3文化上:學在官府——私學興起;百家爭鳴;法家思想流行。小背景(秦國的情況)

1、全面落後;

2、秦孝公即位,決心變法圖強。改革措施:

1、政治:建立縣制,加強中央集權;什伍連坐制度;輕罪重罰。

2、軍事: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嚴肅軍紀;什伍制度,全民皆兵

3、經濟:廢井田,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

4、文化:焚燒詩書,加強文化專制。評價:

積極:推動秦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推動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度轉型;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基礎;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消極:焚燒詩書不利於文化的發展;刑罰過重,加重了對人民的壓迫。

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統一北方;

出現民族融合的趨勢;社會矛盾尖鋭;

馮太后有傑出的政治才能。措施:

1經濟方面:均田制;租調製。2政治方面:三長制;整頓吏治。3遷都洛陽(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吸收漢族先進文化)

4漢化政策(服飾、姓氏、通婚、語言、制度)意義:

社會發展,經濟繁榮;

實現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促進了民族融合。

王安石變法

背景:

“三宂”、“兩積”,社會危機;社會矛盾尖鋭;“慶曆新政”失敗。措施:

1、經濟上: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2、軍事上:“省兵”、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

3、文教:改科舉、廢恩蔭、變教育失敗原因:

保守派的反對;

有些措施加重了人民負擔,引起人民的反抗;

執行不力、用人不當;

變法的支持者宋神宗去世。評價:積極:

促進了經濟發展,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積貧的局面;節省了軍費,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積弱的局面有所改善。消極:

有些措施加重了人民負擔,引起人民的反對;

由於保守派反對、用人不當等原因,變法最終失敗。

1861俄國農奴制改革

一、背景:

1、農奴制。

2、工業落後,發展緩慢3、變革的呼聲

4、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二、內容:

1、廢除農奴制2、司法改革

3、地方自治(農村自治局、城市杜馬)4、軍事上:建立西式軍事管理體系5、教育上: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三、評價:

進步性:

使俄國走向了資本主義道路,推動了俄國的近代化;

廢除了農奴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擴大了國內市場,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

侷限性:

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改革是對農奴的掠奪,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日本明治維新

一、背景:

1、日本的落伍——幕府統治2、黑船事件

3、倒幕運動和明治政府的建立二、措施:1、政治上:

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制定憲法。2、經濟上:

土地改革,廢除領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

殖產興業,推動工業化;3、文明開化

派遣留學生,引進西方思想;教育改革,培養人才;生活習俗變革。4、軍事改革三、評價:

積極:

率先走向了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

促使日本崛起,逐漸擺脱不平等條約的束縛,實現了富國強兵。

消極:保留了大量封建殘餘;走向對外擴張之路。

戊戌變法

一、背景:

1、民族危機加深2、社會矛盾激化

3、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4、維新思想的發展

二、過程:

1、公車上書——開端2、保國會——發展3、百日維新——高潮變法內容:

政治:允許官民上書言事;裁汰宂員經濟:鼓勵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文教:設立新式學堂;改革科舉

軍事:精煉陸軍,擴建海軍,裁汰舊軍三、結果(失敗)——戊戌政變

失敗原因:

1、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封建頑固勢力強大

2、維新派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脱離羣眾;

3、尋求少數封建官僚和帝國主義的支持,對其存在幻想。

四、意義:

是一場資產階級發起的救亡圖存的改革運動;

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解放了思想,傳播了西學;

推動了社會觀念、生活習俗的改變

篇三:選修一複習要點

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複習要點

※歷史上重大改革的規律性總結:

改革的定義:改革是指對舊有的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

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可以説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類

◎從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係

和上層建築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從內容看: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文化改革。

◎從性質看:奴隸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

A.奴隸制改革: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魯國“初税畝”。

B.封建性質的改革

(1)確立封建制度:商鞅變法

(2)挽救危機、自我完善:阿里改革、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

(3)少數民族學習先進制度文化(兼有確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質):北魏孝文帝改革

C.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1)思想文化領域:歐洲宗教改革

(2)確立資本主義: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中國戊戌變法

(3)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美國羅斯福新政

D.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改革;中國的改革開放

2、改革的實質

改革是統治者對即定製度所進行的調整。它與社會革命不同,並不否定現存制度,而是對現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儘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類社會從來沒有施之百代而不變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統治者為了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而設計的行為規範,隨着時代的變化,再合理的制度也會出現問題。當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會影響、動搖統治秩序的時候,當政者可能自覺或被動地實行改革。總的來講,歷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發生都是由於舊的生產關係或上層建築不適應新的生產力或經濟基礎的發展需要。具體來講,這些原因大體可以表述為:

①舊的生產關係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

③統治階級面臨統治危機,為抑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實現富國強兵;

④舊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

⑤民族危機嚴重。

4、改革成敗的原因

(1)決定改革成敗的幾個要素: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對比是否有利於改革,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會遇到阻力,不會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是否行之有效。

⑤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於改革的開展和執行。

(2)成功的改革:

外:梭倫改革、歐洲宗教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美國羅斯福新政中: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税畝”、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開放

(3)失敗的改革:

外:阿里改革、蘇聯改革。中: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5、從改革成敗中得到的規律性認識或啟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展進步,必須與時俱進,敢於改革。

②改革必然會因損害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對,因而具有艱鉅性和複習性,不會一帆風順,這就需要在勇於改革的同時,要具備堅決的鬥爭精神。

③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歷史上的重大改革,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經驗教訓,我們要從中獲取啟示。

⑥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要積極支持改革,並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進我國的改革開放。

6、如何評價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運動

對改革進行評價時,我們應該堅持的原則是:

(1)我們要把各種改革放在它所屬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去加以評價。應該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

條件、歷史要求,再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背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展到底起了什麼作用。據此,對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生的積極作

用是否得到維持。

注意:改革的成功與否有兩個主要標誌:一是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二是改革是否被中

斷。即改革達到了預期目標,有利於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不管改革者處境怎樣,改革都能繼續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7、改革的艱鉅性和多樣性

所有改革無一例外都是在新舊勢力激烈衝突和鬥爭的背景下展開。改革過程中,陳舊觀

念受到猛烈衝擊,舊勢力的利益受到影響,新舊勢力之間的矛盾衝突甚至會演變成生死較量,改革者必須以大無畏的勇氣戰勝困難,才能完成改革。

改革具有多樣性,歷史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實現預期目的,只有根據不同的國情和當時的歷史實際,實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採取適宜的方法進行改革。

一梭倫改革

※課標要求:

課標一、瞭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1.瞭解梭倫改革前雅典城邦出現的平民與貴族的尖鋭矛盾以及工商業奴隸主的政治要求。

2.知道雅典貴族進行的局部調整不能緩和日益尖鋭的社會矛盾。

3.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

課標二、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

1.簡述梭倫改革在頒佈“解負令”、確立財產等級制度和推行國家權力機構改革等方面的主要措施。

2.指出梭倫改革呈現的“革命性”與“中庸式”的基本特點。

3.感受詩人政治家衝破阻力、振興城邦的襟懷和理想。

課標三、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1.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積極影響。

2.瞭解梭倫改革的歷史侷限性。

3.認識到制度設置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障;體會精英意識和平民情懷。

本專題主要討論古代雅典的梭倫改革,內容包括改革前的社會狀況,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特點,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結合歷史背景認識改革的必要性,結合梭倫“公正”“中庸”的價值觀科學地認識和評價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弘揚梭倫不記個人得失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

※梭倫改革的背景(必然性):貴族與平民的矛盾尖鋭

1.部落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權激起平民的反抗,貴族與平民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工商業奴隸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權利,實行改革。

3.薩拉米危機暴露了雅典城邦積弊。(直接原因)

4.公元前594年梭倫因其才能和態度當選為首席執政官,領導改革。

※根本目的:緩和雅典公民內部矛盾,維護奴隸主統治。

直接目的:緩和雅典公民內部矛盾,穩定雅典的社會秩序。

※時間:公元前594年開始

※措施:

經濟領域:

1.頒佈“解負令”(廢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債務,禁止雅典公民以土地和人身做債務抵押)

——穩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必須具備的公民羣體。

2.鼓勵發展農工商業,提倡節儉,反對奢侈——大大推動了雅典奴隸制經濟的發展,為民主政治奠定了經濟基礎;有利於平民階級的穩定,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階級基礎,對保障雅典民眾生活、促進雅典社會多元化發展有積極意義。

政治領域:

3.按財產的多少劃分四個等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享受的權利越多,所要盡的義務也越多,公民權力與義務相適應)——打擊了貴族依據世襲特權壟斷官職的局面,特別使工商業奴隸主分享了政治權力。

4.改革國家權力機構:

①恢復公民大會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大大提高了廣大公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削弱了貴族長老會議的權力。

②新設立“四百人議事會”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新的公民權力機關,打破了世襲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有權參與到政治管理中來。

③新設立公民法庭作為最高司法機關——新的公民司法機關,打破了貴族對司法審判權的長期壟斷。

※性質:奴隸主階級性質的改革

※評價:

1.積極性:①改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雅典城邦的發展。②擴大了民主的範圍,

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為後來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鑑。

2.侷限性:①貴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權利,氏族制度殘餘仍得以續存。②財產對

公民參政議政的限制。③享有公民權的人數少。

※指導思想:維護雅典公民的集體利益——堅持對貴族和平民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場。※特點:(依靠法治公平正義節制適度注重制度措施全面)

1.革命性——梭倫改革觸及了土地佔有關係,打破了貴族的專權,是對舊生產關係的調整。

(沒有根本性的變革,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2.折中性——梭倫的“中庸”原則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狀況,一方面保護貴族的政治特權。※附:克里斯提尼改革內容

①用10個地域部落取代原來的4個血緣部落——打破了血緣關係,大大削弱了氏族貴族的勢力。

②設立五百人會議:比例代表制選舉法、抽籤選舉、任期制。

③成立十將軍委員會。

④實行陶片放逐法:這是一種以民主方式反對民主敵人的方法。

二商鞅變法

※課標要求:

課標一、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

1.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

2.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包括齊國管仲改革、楚國吳起變法和秦國商鞅變法等改革事件在內的

大事名稱。

3.確立順應時代潮流、追求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

課標二、瞭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1.瞭解商鞅變法在經濟、政治和社會風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內容。

2.認識商鞅變法的特點:全面性、有效性和法律上確立封建制度等特點。

3.體會“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學習改革家堅強不屈的意志。課標三、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1.探討商鞅變法對於秦國的制度變革和國力強盛所產生的歷史作用。

2.初步理解商鞅變法的性質和“商鞅雖死、秦法未敗”的原因。

3.認識到社會是在改革中不斷前進的,增強對社會的歷史責任感。

本專題主要討論戰國時期的秦國變法運動,內容包括商鞅變法的時代背景,頒佈的主要法令及其特點、改革的成效以及商鞅個人的結局等。結合時代特徵理解商鞅變法的實質與特點,認識變法的歷史作用與地位,學習改革家商鞅堅強不屈的意志,增強對社會與歷史的責任感。

※變法背景:

時代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

1.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以富國強兵、稱霸諸侯。

2.秦國落後於其他國家,客觀上要求通過變法以增強國力。

3.秦孝公希望建立功業,廣納賢才,主觀上要求變法圖強。

4.商鞅的變法宣傳和改革精神。

※變法內容:

1.經濟上:

①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②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但也奠定了中國此後一千多年對商業發展抑制的總體趨勢,成為以後商品經濟發展的阻力。

③統一度量衡。

2.軍事上: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

——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打擊了宗法世襲的舊貴族,提高了新興地主階級的

政治地位,擴大了統治基礎。

3.政治上:

①廢除分封制,推行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實行什伍連坐制度——強化了對基層民眾的管理和統治。

③制定秦律——有利於加強統治。

4.文化上:

①焚燒詩書——加強了思想控制,但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我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