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案(集錦15篇)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9.55K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七年級歷史教案(集錦15篇)

七年級歷史教案1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閲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瞭解秦的暴政,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與楚漢之爭的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採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係,及陳勝吳廣起義與秦滅亡的關係,學習因果關係的方法。掌握農民起義的動態圖。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科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反抗和秦滅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讚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人民羣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1、秦的暴政2、大澤鄉起義

難點: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複習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後,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為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建立了一套什麼樣的制度,並且為了鞏固統一採取了哪些措施?當時的秦帝國強大無比,那麼為什麼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就滅亡了?

生:略。

師:那麼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十課的內容,相信同學們在學習了本節課之後會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生:略

師:請同學們齊讀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PPT

首先,咱們一起來看本節課的第一部分,秦的暴政,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

1.秦朝賦税、兵役、徭役繁重

師:首先同學們來看一首歌謠,然後告訴老師,你從這則歌謠裏得到了什麼信息。同學們主要卡老師用紅色標出來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長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邊關,至今未歸還;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飯菜不得飽,一家難團圓;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難。

生:略

師:對,通俗的説就是吃不飽穿不暖,那麼咱們換句話説這是什麼現象?對,賦税很重,還有什麼?看關鍵字,修長城,守邊關,這些活是給誰幹的?對,國家,那麼咱們可以説是什麼?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殘酷

材料二:當時在秦國的市場,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有人買,枴杖卻是搶手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思考。

生:看書思考秦朝的刑法殘酷,犯法者即使免於處死,也逃不脱割鼻、斷腿、挖膝蓋的刑罰。所以買鞋的人少,買枴杖的人多。

二、總結,手段野蠻殘暴,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文化,阻礙教育的發展,同時也激化了秦朝知識分子與朝廷的矛盾。等等```````

過度:秦始皇採用這種野蠻殘暴的方式加強思想控制,知識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餘的想法,即使有不滿意的地方,也不敢説出來。人們思想更加壓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壓抑、賦税、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忍受嚴酷的刑罰。他們對秦始皇的統治強烈不滿。渴望着改變。終於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們期待着殘暴的秦始皇死後,生活能輕鬆一些。人們的願望實現了沒有?

三、楚漢之爭(自主學習)

師:自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以後,出現了兩個霸主?

生:項羽和劉邦

師: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此後項羽和劉邦之間展開了長達五年的爭奪,史稱“楚漢之爭”,接下來同學們自主完成老師所給的表格。結合課本50頁的材料研讀。

師:總結,初期項羽實力強大,有楚霸王之稱,封劉邦為漢王,他們之間的爭奪故稱為“楚漢之爭”!後來劉邦善於用人,愛戴百姓,與公元前202年取得這場爭奪的勝利,建立漢朝,劉邦就是漢高祖。以上就是這節課的全部內容。

課堂小結:首先同學們合上課本,我們一起回顧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歷史上消失了。席捲六國的強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它給了我們什麼深刻啟示?原因:秦朝對人民實行暴政。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課堂練習。

七年級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利用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各種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是學生認識到中國是遠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元謀人、北京人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並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自從有了人類,就開始了人類歷史。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那麼,最早的人類產生在什麼地方,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人類的奧祕。

二、新課學習

(一)元謀人

教師:俗話説的好,樹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那麼,同樣道理,我們人類的老祖先是怎樣出現在地球上的呢?關於人類的出現你知道有哪些説法嗎?

學生:中國有女媧摶土造人説。

學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説。

多媒體展示

教師: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神話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人是神創造的。我們人類果真是“神”創造的的嗎?那麼我們人類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多媒體展示)

(多媒體展示祖國境內遠古人類遺址圖)

教師:元謀人產生的時間在什麼時候?

學生: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教師:考古學家在哪裏發現的元謀人足跡。

學生:雲南元謀縣

教師:那元謀人的生產生活情況怎麼樣?

學生:會製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師:元謀人的社會地位如何?

學生: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教師: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國的科學工作者在雲南省元謀縣發現兩顆牙齒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經科學家鑑定,這是遠古人類的遺物,距今約有170萬年,我們稱他們為元謀人(多媒體展示)

北京人的發現

教師: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遺址堆積層厚40多米,遺址最先於1921年被發現,後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活動在這裏的古人類命名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師:結合文章內容找出重點。

教師:北京人在什麼時期出現的?

學生: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

教師:北京人在哪裏發現的呢?

學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裏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麼特徵呢?

學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最先於1921年被發現。後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它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俗稱“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學生:1929年,中國青年學者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同年又發現用火遺蹟。

學生:1936年,在同一地點發掘出土3個北京猿人頭蓋骨。此後,這一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共出土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萬件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

教師:北京人發現有什麼作用?

學生:為科學家復原北京人的特徵和生活狀況作出了重要的證據。

問題思考: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麼作用?

學生: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層裏的古代生物的遺物。最常見的化石是由牙齒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動物死後,屍體的內臟、肌肉等柔軟的組織很快便會腐爛,牙齒和骨骼因為有機質較少,無機質較多,卻能保存較長的時間。

學生:化石的發現對我們復原北京人的特徵和生活環境提供了重要證據。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具有怎樣的社會地位?

學生: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蹟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三)北京人的特徵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麼特點?

學生:頭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壯,顴骨高突,嘴巴前伸,沒有明顯的下頜。

學生:手腳分工明顯會製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師:下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通過比較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你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學生: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多媒體展示圖片)

教師:北京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怎樣?

學生:生活狀況:獵取動物、採集植物果實為食,會使用火來燒烤食物、照明、驅寒。

學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師:在遺址中,還發現了虎、豹、熊、鹿、野豬等許多獸骨化石,在這樣險惡的環境裏,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着羣居的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多媒體展示)

教師: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韓非子》韓非子為什麼這樣説?

學生:猛獸出沒、險惡異常。

學生:打製石器、簡易木棒。

學生:團結就是力量。他們想到的辦法是羣居。

學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會。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麼來的?

學生:煤的自燃

學生:雷電生火

學生:偶然碰撞生火

學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體展示有關火的圖片)

教師:即使沒有兇猛野獸,一個人也難生活,尋找食物成了難題。只有羣居,男女分工狩獵和採集才能維持生存。所以北京人採取了羣居生活,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會。

教師:請問:他們用火做什麼呢?

學生:燒烤食物

學生:驅趕野獸

學生:照明禦寒

教師:思考我長得很像猿,卻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嗎?

學生:你長得的確很像猿,但你手腳分工明顯,還會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會製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師: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北京人過羣居生活,是由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和環境的險惡所決定的。

教師:北京人發現的意義

學生:北京人的發現對研究古人類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世界迄今所知發現的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學生:1987年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課堂總結

本課我們除了學習了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之外,後來我們通過考古我們又發現了藍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遠古人遺址,因此我國成了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豐富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説明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是一方沃土,我們為之驕傲和自豪。

四、課堂練習

1.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要通過(C)

A.神話傳説

B.史書記載

C.考古發掘

D.學者推斷

2.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

A.勞動

B.火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製造和使用工具

五、作業佈置

1.背誦本課知識點

2.做練習冊

七年級歷史教案4

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複述能力。同時,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的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着重要的歷史作用。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打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本課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設計思路: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歷史情景,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歷史氛圍中,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

教學程序設計: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視頻):“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設疑:1、説一説你知道的這一時期的英雄(一時多少豪傑)

2、你喜歡曹操還是諸葛亮?為什麼?

師導:你心中的曹操、諸葛亮與歷的曹操、諸葛亮是否一樣?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與他們有關的兩次戰爭。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爭

1、同時出示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作戰示意圖

設疑:

①比較兩戰的作戰雙方、結果、特點、作用,有何異同?

②“我想問”:(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議。)

2、“煮酒論英雄”:有人認為,曹操是奸臣,諸葛亮遇事先知,請説説你的看法。

3、播放《火燒赤壁》片段

師導:赤壁之戰的結果如何,對當時的局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三國鼎立的形成

1、出示動畫:三國鼎立形勢圖

(解釋“鼎立”的含義)

2、設疑: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嗎?

3、自學教材

(師強調:夷洲即台灣,證明了台灣是中國的領土。)

合作探究:從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到三國鼎立,你認為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活動與探究

1、三國諺語知多少。

2、根據你的所見所聞,哪些與三國文化有關(如廣告、旅遊景點、物品等)?

結束:(出示課件)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七年級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清楚地掌握宋元時期燦爛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的基本概況,包括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科學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貢獻的有關史實,由此進一步瞭解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通過引導學生對課本中插圖的觀察、想象以及對具體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過程,初步培養學生進行歷史感知、歷史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對宋元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系統的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以及概括、歸納的能力。

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在科學技術和文化方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以及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於探索、堅持不懈、勇於創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燦爛的宋元文化,可見宋元文化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啟明清,以自己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風格創造了中華文明史上又一個文化高峯。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傑出貢獻。

本課的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上述發明和造紙術的發明,統稱為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1)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隋唐時期出現雕版印刷,但它畢竟費工費時,且不經濟,印刷術的改進創新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北宋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解決了上述問題,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並逐漸傳至世界各地。

(2)指南針的應用與傳播。早在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就製成了“司南”;北宋時,隨着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們用磁針指南製成了指南針;也是在北宋,指南針開始應用於航海事業,成為一種準確可靠的導航儀器;南宋時,指南針經阿拉伯人傳至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3)火藥的應用和傳播。它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開始應用於軍事上,宋元時期廣泛應用於戰爭,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4)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明和傳播,反映了我國古代科技的領先地位,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誌,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本課的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四大發明的傳播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影響,但七年級學生對世界歷史的內容知之甚少,對這一問題難以產生聯想和分析。結合馬克思、培根的話,讓學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變,建立其歷史的縱橫聯繫,會有助於對難點的理解。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出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階段示意簡圖》,通過對示意簡圖的閲讀得出結論:中華文明悠久綿長、根深葉茂、碩果累累。

2、講述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教師可按以下步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1)回憶隋唐時期雕版印刷的發展狀況以及現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關知識,從已知的知識入手──温故引新。

(2)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處”,教師適當舉例説明。如:宋太祖時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經》,耗時12年、雕版13萬塊,印完後堆積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場。另外,當時一個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個字,一本六萬字的書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學生通過示例歸納出結論,並切實感到改革雕版印刷術的必要。

(3)觀察教材中畢昇的畫像,閲讀小字部分,瞭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簡要歸納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單字、排版、印刷、拆版。建議把“動動手”的活動在此時進行,既可以親身感受活字印刷的過程,又可以體驗發明創造的艱辛,並有助於理解學習的內容。

(4)對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體會畢昇的創“新”在哪裏?突出兩個“變”:變死字為活字,變死版為活版,既經濟又省時。

(5)引導學生思考“活字印刷術發明的作用”。

(6)結合地圖瞭解活字印刷術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7)指導學生觀察插圖,進一步瞭解活字印刷術在以後的不斷改進和發展的狀況(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引導學生聯想到今天,印刷業已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進入到“光與電”的時代。(舉例:今天印刷出版的速度)

3、學習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要求學生通過對教材的閲讀、插圖的觀察和史料的理解,對指南針的發明過程(戰國、北宋)、指南儀器的構造和使用方法以及指南針的應用(北宋)、傳播(南宋)的過程作出解答。

4、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漢代的司南模型時,首先指出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它的發明是人類從靠天辨向到以物辨向的歷史飛躍,併為簡單實用的指南針的製作奠定了基礎。第二,提出設問引導觀察:司南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的?(根據磁石指南的原理製成的)培養學生觀察、識圖的能力。引導學生觀察宋朝的羅盤針模型時,帶着下列問題進行思考:羅盤針比司南有哪些進步?它是用什麼方法制成的?這種導航儀器為什麼會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應用?它的廣泛應用對中國和世界有何作用?在思考和解答的過程中,學生既瞭解指南針的發明過程,又能加深對科技發明是時代的產物的認識。

5、教師要求學生閲讀教材中的材料,並用計算機大屏幕顯示另外提供的資料。

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 ──北宋朱《萍州可談》

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釐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趙汝適《諸蕃志》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從以上材料中分別獲得了什麼信息?突出的變化是什麼?北宋時指南針已經用於航海,特別是在陰晦天時要靠指南針辨其方向,而在晴天仍是觀測日月星辰。南宋時則完全靠指南針來定方向。兩材料都説明指南針已成為船舶航行辨別方向的護身法寶。“沉石尋孤嶼,浮針辨四維”,南宋詩人朱繼芳的詩句更道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由於小小的浮針而打開嶄新視野的豪情。指南針的應用使人類可以全天候航行,將“原始航海時代推至終年”。由此指南針也被世人譽為“水上之友”。它的傳播,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環球航行創造了條件。通過材料的閲讀和分析,引導學生感知歷史現象,作出合理的想象,並適時地插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講述。

6、學習火藥的應用和傳播,首先要明確中國是火藥發明的故鄉,火藥在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於戰爭。第二,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出示材料:

“開慶元年(1259年)……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燃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

──《宋史·兵志》

由學生依據材料描繪突火槍的外觀、製造時間、結構及燃放時的特徵。突火槍是古代的一種用火藥發射彈丸的竹管射擊火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是步槍、火炮的鼻祖。第三,13、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至阿拉伯和歐洲。第四,大家動腦筋,觀察、閲讀導入框中的發射圖和文字材料,比較金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今天的火箭發射的原理是否相同。

7、學習了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傳播後,不僅要能夠分類概括,還要掌握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建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加深對重大歷史意義的認識。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是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指南針應用於航海,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提供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火藥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通過大屏幕出示資料)英國近代科學家培根的精闢論述:

“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東西,已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無數的變化。這種變化如此之大,以致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教派,沒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明在人類的事業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

四大發明是中國的先民們以罕見的聰明才智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跡,是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

七年級歷史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瞭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瞭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蒐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説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説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於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麼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着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瞭解)。可見,隨着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着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並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着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麼叫曆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曆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曆法和24節氣,並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蒐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並從中受到啟迪。

(説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後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敍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閲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鬥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穫,並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瞭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於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曆法產生於夏朝,完善於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七年級歷史教案7

學習目標:

1、瞭解唐玄宗用人和節儉的史實;盛世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繁榮概況。

2、理解“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內在聯繫。

3、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國措施和結果上的共同之處。

重點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工具的改進。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熟讀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題,並把有關內容標註在課本上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當宰相。

(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

(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為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

(1)大都市有、和

(2)長安城內分為,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

(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二、合作交流:根據下列問題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適時點撥。

1、材料分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請回答: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為什麼?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遊,當你領一個旅遊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遊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遊詞)

三、探究展示: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

小結:唐朝建立以後,經過貞觀之治、武周統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達到鼎盛,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

四、課後檢測:

1、在舊金山、紐約等地,人們把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作“唐人街”,可見唐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為()

A、文景之治

B、開皇之治

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燒燬宮內一批珠玉錦繡,意在表明()

A、這些錦繡已經不可再用

B、自皇帝始崇尚節儉,致力發展的決心

C、唐朝此後對絲織業進行限制

D、皇帝以後決不穿絲織品

3、種茶、製茶、飲茶的發源地是()

A、中國

B、日本

C、朝鮮

D、印度

4、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做出了不少的創造發明,其中唐朝時期創制的農業生產工具是()

A、耬

B、翻車

C、水排

D、曲轅犁

5、唐朝陶瓷製品中,以黃、綠、青三種顏色加以裝飾且聞名於世的藝術珍品是()

A、越窯的青瓷

B、邢窯的白瓷

C、唐三彩

D、景德鎮瓷器,

6、如果你是電視劇《唐玄宗》的導演,結合歷史的發展劇情中你不會設置的場景是()

A、茶坊裏飲茶的場景

B、田野裏用曲轅犁耕田的場景

C、大户人家擺設着唐三彩

D、後堂掛着“開元之治”匾額

7、下列關於唐朝長安的敍述,錯誤的是()

A、在長安城裏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裝的西域人

B、長安城內街道兩邊有排水設施

C、長安是當時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D、在住宅區內有許多店鋪,商業繁榮

8、唐朝一位皇帝在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這位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

七年級歷史教案8

説課內容:《中國歷史》第二冊第一單元第3課開元盛世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3課的教學內容。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唐玄宗開元年間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峯,在隋唐史乃至中國古代史教學中處於重要地位,是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為使學生對“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在隋唐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調整:《開元盛世》一課主要內容包括“開元之治”,盛世經濟的繁榮,上承“貞觀之治”,下啟盛唐民族、對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的新發展、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2、能力與方法:通過課前讓學生分組蒐集資料, 進行信息加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圖片、史料展示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對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3.本課重點及處理: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展主要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後,依據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利用課本內容指導學生閲讀教材內容,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歸納盛唐經濟繁榮的具體表現,並利用圖片資料直觀感受。

4.本課難點及突破:對曲轅犁、筒車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的理解: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和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二、説學生:

我所講的這節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動手去做,動口去表達對事物的認識,但仍處於感性認識階段。而我所講的內容偏重經濟方面,理性強,學生理解難度大。為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思維情境,鼓勵啟發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從而完成知識的“認知—理解—內化”。

三、説教法

結合實際情況,本課教學我準備採用講述法,提問法、導讀法、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通過啟發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四、説學法

學生學習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針對本課特點,我認為應當採用閲讀法,歸納法、比較法等多種學習方法。一方面要教給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方法和培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在教學中,實現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

五、據以上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圍繞開元年間政治、經濟兩個中心,設計若干問題進行如下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二課《貞觀之治》的有關內容,你對上一節內容中哪一個歷史人物最感興趣,為什麼?這樣可通過複習上一節內容,引發學生興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角色,與老師產生共鳴,一起進入學習本課內容的氛圍中。

(導入)用杜甫詩《憶昔》創設情境,學生通過想象對開元時期的特點有所瞭解,引導學生帶着兩個問題:“開元盛世”是怎樣取得的?社會繁盛到何等景象?導入新課

一、開元之治

1、指導學生閲讀教材相關內容,設問: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學生討論時教師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並穿插:唐玄宗走馬任姚崇、考核縣令、捕蝗圖,説明唐玄宗勵精圖治。

2、玄宗與太宗統治時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對比,前後聯繫,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其中補充擴展,增加生動性。通過比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響:開元之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展,主要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

1、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後,依據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讓學生處理史料,培養學生分析史料,處理史料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歷史信息加工能力。

2、指導學生閲讀教材相關內容指導學生閲讀教材相關內容,結合課本談談唐朝經濟盛世景象的表現?學生討論時教師依然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3、 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與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4、在手工業方面,通過展示越窯青瓷與邢窯白瓷,再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圖片和資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感受一下唐代陶瓷業的成就;這樣既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又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5、商業的繁榮:主要通過對長安城的繁盛來體現,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長安城平面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概括長安城的佈局特點。想象體會長安城的繁盛,它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通過以上政治、經濟情況歸納,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即 “開元盛世”。

三、指導學生討論如何評價唐玄宗

通過前面的學習,對唐玄宗的前期有了認識,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最後一段內容,通過對唐玄宗前後期的對比對唐玄宗進行評價。學生討論後先請一位學生大膽地説,其他同學補充,培養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課堂小結:

應掌握一、二、三、四,即:

一個歷史人物——唐玄宗

二個歷史概念——“開元之治”、“開元盛世”

三個方面成就——農業“三新”:新工具、新品種、新技術

手工業“二行”:絲織、陶瓷

商業“一市”:長安

四個世界之最——①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

②陶器新品唐三彩

③最大最繁華都城長安

④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這樣就將本課的知識更加清晰明瞭,便於學生記憶。

習題練習:(媒體展示)習題的設計在重視兩基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梯度,既照顧了一般學生,有兼顧到好學生的培養和發展。

板字設計:

開元之治 改革措施

影響——開元之治

開 修建水利工程

元 農業 方面 農耕技術提高、蔬菜品種增加

盛 農業工具的改進與創新::轅犁、筒車

世 盛世經濟的繁榮 手工業方面 絲織業

陶瓷業

商 業:

評價唐玄宗

板書設計為知識樹框架,這樣使學生有參差,有結構的掌握本課知識框架,使知識體系更加系統。

七年級歷史教案9

教學目標:

1、識記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人、北京人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點等。

2、通過探究山頂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等問題,體驗獨立思考和歸納比較的過程。

3、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重點和難點:

北京人基本概況;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故事激趣,導入新課,解讀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歌曲《大中國》中唱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家裏盤着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長江和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和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這裏誕生了我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嗎?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知識模塊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自主閲讀課本P2內容,完成第1題。

1.簡述元謀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2)生活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3)生活狀況:會製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歷史地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古人類。

知識模塊二北京人的發現

自主閲讀課本P3內容,完成第2題。

2.簡述北京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70~20萬年。(2)生活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3)使用天然火。(4)靠狩獵、採集為生。

知識模塊三北京人的特徵

自主閲讀課本P4~5內容,完成第3~4題。

3.簡述北京人的特徵。

(1)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脊較粗、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

(3)生活狀況:使用打製石器,過羣體生活,會使用天然火併保存火種,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上的里程碑。

七年級歷史教案10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主要是通過傳説故事導入,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照課本知識獨立解決問題。並通過收集的文本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情景。並會進行對比。自始自終圍繞“會不會製造工具是動物和人類的區別”,“勞動創造人”展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並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繫對比法、閲讀講解法。

●教學媒體

1、教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電腦。

2、素材準備

“女媧造人”、“亞當、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圖、“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的圖片;“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説法,從傳説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裏,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於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説。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裏來的?那麼同學們,有誰知道:“盤古開天闢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講述,老師總結並補充《聖經》中關於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和“亞當、夏娃”的圖片)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那麼,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説起呢?後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類人猿。(展示“人類的進化”圖片)類人猿是一種近似於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麼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講授新課: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圖)結合課本“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佈圖”,請同學們數一下早期人類遺址共有多少處,瞭解20世紀以來中國眾多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歸納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的分佈特點。請同學回答“看一看”,教師補充總結,引出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板書)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請同學們閲讀課本關於元謀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長時間?

2、元謀人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麼地方?

3、講述一下元謀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通過引導學生閲讀課本第一段知識,得出元謀人會製造簡單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師總結補充學生的回答,導出: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板書)

我們通過課本獲得了元謀人的信息,那麼科學家們是如何獲得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的信息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是通過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的科學推斷(展示元謀人牙齒化石、元謀人遺址出土石尖狀器、刮削器),通過提問:什麼是化石?引起學生注意教師解釋化石的定義。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比較進化的另一個遠古人類——北京人。

(板書)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播放“北京人與原始人”及“北京人”視頻),指導學生閲讀課文關於北京人的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具體在什麼地方?

3、結合北京人的圖像,説一下北京人和現代人長的有什麼不同?

4、為什麼説北京人是人類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遺址有什麼特點?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址”名錄)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儘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徵上比較接近古猿,但是由於北京人的手腳分工明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説北京人已經是人類而不是古猿了。因為,會不會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猿和人類的區別。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製石器的時代,被稱為舊石器時代。瞭解了北京人的長相,我們在進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距今約70至20萬年之間。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温和濕潤。山上山下,生長着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劍齒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裏還生長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腫骨鹿。(展示“劍齒虎”和“腫骨鹿”圖片),這些野獸嚴重的威脅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這些野獸作鬥爭,並生存下來呢?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圖)

教師總結,北京人會製造簡單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並用這些同野獸作鬥爭,不僅如此,他們還用這些工具採集樹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莖,獵取食物。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着羣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

另外,北京人比元謀人更進化的另一個表現是,北京人不僅會使用火還會保存自然火種,同學們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對北京人有什麼好處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組圖片)教師舉例講解對北京人來説,使用火的意義。(照明、防寒、驅趕野獸、增強人的體質)

教師總結,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體的力量,憑藉簡陋的生產工具,通過採集和狩獵這樣的生產勞動,艱難地維持生存,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區,出現了另一羣遠古人類,他們是山頂洞人。

(板書)

三、山頂洞人

(板書)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

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展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請同學們指出山頂洞人的面部特徵和北京人有什麼不同?

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展示“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

(板書)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製作技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製衣服,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解釋“氏族”的定義)

(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境內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對照課本,師生共同商討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時間體質形態工具製造生產活動觀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板書設計

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一、中國境內已知最早期的人類——元謀人

二、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70—20萬年之間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北京人生產生活狀況:打製石器,採集,漁獵,保存並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類遺骨化石和遺物最豐富的遺址

三、山頂洞人

時間:距今約1。8萬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生產生活狀況: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懂得愛美,

地位:是我國氏族社會的開始

體質進步:相貌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製作技術:掌握磨製和鑽孔技術,人工取火,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製衣服,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七年級歷史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科舉制創立的時間和標誌,瞭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理解科舉制在隋唐時期的進步作用。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學習科舉制,認識這一制度既有利於隋唐統治者控制人才,又為隋唐的繁榮提供了人才,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法;通過比較古今考試製度,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科舉考試製度是促進唐朝繁榮的原因之一,認識符合社會發展的考試製度的進步性,從而理解我國當今改革考試製度的正確性;通過了解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科舉制的創立及在唐朝的發展

二、難點:唐朝科舉制的作用

教學方法:

講解、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展示唐詩一首孟郊《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此詩反映了古代讀書人登科之後的巨大變化,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隋唐朝的科舉制的歷史話題。

二、講授新課:

(一)、科舉制的創立

1、科舉制產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經不適應需要,許多地主知識分子要求參與政權,隋朝統一全國後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2、科舉制正式創立的標誌及其產生的作用?科舉制的創立從地主知識分子中選拔了大量的人才,緩和了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擴大了統治基礎。隋文帝下令“分科舉人”。

3、科舉制創立的意義:改革了封建選官制度,使科舉制在後世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隋朝在選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沒。

(二)、科舉制度的發展

先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給學生提供閲讀提綱:

1、唐朝的科舉制度主要分為哪兩大類?其下設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樣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説法?

3、唐代的科舉考場有哪些規定?

師生共同歸納基礎知識:

唐朝科舉制度:常科(明經、進士等)和制舉

明經:重在考查儒家經書的記憶和理解,省試合格後錄用。

進士:重在考核詩賦、時務策寫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舉:為皇帝選拔“非常之人”而設,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廣。不再經“省試”直接錄用。活動討論:古今考試製度比較

相同點:公平競爭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開始成績選拔人才,擇優錄用;考試紀律嚴格。

不同點:

同學們對我們現在的考試及考試製度有何建議呢?

(三)、科舉制度的影響

先由學生自主學習,然後教師概括講解。

1、讓學生感悟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科舉制,科舉制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但隋唐統治者實行科舉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控制人才鞏固其統治。隨着時間的推移,科舉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來越突出。

三、鞏固小結: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進行。

四、學習與探究:P17瞭解曲江盛會與雁塔題名

五、課堂作業:學習輔導該節作業

教學後記:

第四課唐朝的民族關係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吐蕃的統一及其與唐朝的聯姻,並受到唐朝的深遠影響;南詔的發展及其與唐朝的關係;回紇的發展及其與唐的友好關係。理解唐朝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

二、能力與方法:回紇、南詔、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的開發做出過重大的貢獻,都有過燦爛的文化。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時期,由於開放的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與之交往,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係更是與唐“和同為一家”。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民族觀,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通過分析唐朝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使學生認識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民族團結、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唐朝與土蕃的關係

二、難點:

1、對各族人民都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和、觀點的理解

2、唐朝時漢族與少數民族迅速發展的原因。

教學方法:談話、講解、閲讀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你對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誦有關文成公主的配樂詩,由此導入新課。除了政治上統治時間長、經濟發展水平高和文化繁榮以外,也體現在和周邊少數民族的相處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動了他們的發展。不過唐朝的民族關係和漢朝又有很大的區別,究竟是什麼?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二、講授新課:展示《唐朝時期邊疆各族分佈圖》弄清楚唐朝主要邊疆民族的名稱與分佈。

(一)、唐朝與土蕃的關係

唐朝時期,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高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吐蕃東臨中國,西臨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南臨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羅(尼泊爾),北臨突厥。為了進行統治,把戰略位置重要的邏些作為都城,就是現在的拉薩。(顯示吐蕃的政權和經濟)

松贊干布熱心地接受周圍各族的先進文化,派貴族子弟到天竺留學,招攬了天竺的學者、尼婆羅的技師、大食的醫生。所有這些國家中,以中國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贊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決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來到了長安。(顯示《松贊干布像》和《吐蕃贊普圖》)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贊干布見到唐朝使者的禮物,更增加了他對中原文化的無限嚮往,兩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祿東贊攜帶大量珍寶到長安。(顯示《步輦圖》)

唐太宗認識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證安寧,與吐蕃建立友好關係是必要的,準備答應松贊干布的請求。但是幾位年齡合適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為難。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得知以後,很欣賞大宗講的“一樁婚姻頂得上十萬雄兵”這句話,自願前去。但是又怕邊遠地區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個難題,如果使臣能夠答上,她就自願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興,封她為文成公主(顯示《文成公主像》);祿東贊也接受了挑戰,不僅順利地解答了難題,還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機智和能歌善舞。經過了充分的準備,一支龐大的送親隊伍出發了。下面請幾位同學來講一講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經過準備的三位學生分別講述下面的故事)

學生甲:公主帶着乳孃、宮女、樂隊、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領的3000羽林軍,組成一支龐大的隊伍。他們帶着華貴而豐富的粧奩。其中有金銀、珍寶、綢帛,顯示了唐朝國力的充沛:有經史、詩文、佛經、佛像以及種樹、工藝、醫藥、曆法等書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們還帶着種子、工具等物,成為傳播中原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的隊伍。

學生乙:一行人浩浩蕩蕩出了長安,長安城的居民紛紛趕來送行。大路兩旁有幾十萬人,排出二十里長的隊伍。人們揮舞着香花和綵帶,祝願他們的“女兒”一路平安。先向西,後向南,穿過青海到達西藏。因為青海的吐谷渾首領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冊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熱烈歡迎文成公主的到來。他們在事先建好的“行館”裏休息了三個月,以適應高原的氣候和吐蕃的風俗習慣。繼續行進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縱橫,但是居民只會種植疏朗的青稞,於是讓隨行的工匠教他們種植大麥和燕麥,還為他們裝上水磨。當地人為了紀念公主,在山上樹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唐與南詔的關係

1、六詔是南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名稱。公元8世紀蒙舍詔統一六詔更名為南詔。

2、指導學生閲讀教材並提問“唐與南詔的友好關係表現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關史料介紹大理崇聖寺三塔並看圖。

(三)、唐與回紇的關係

到了唐朝後期,北方又興起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回紇。回紇興起於色楞格河一帶,和突

厥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突厥向西遷移以後,首領骨力裴羅統一各部,建立回紇汗國。回紇人與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興衰,明白南下侵擾暫時能得到一些好處,但是不能長久。於是回紇吸取匈奴和突厥失敗的教訓,知道和平對自己有利,主動與唐朝交往,是與中原王朝保持和好關係時間比較長的北方少數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紇列為敵人,唐玄宗還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冊封。兩國邊境平靜無事,出現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係。在唐朝發生“安史之亂”時,回紇出兵幫助唐朝收復洛陽和西安。

三、鞏固小結: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時期,唐朝與少數民族的關係中多數是友好的。由於開明的民族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與之交往;在交往中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了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和進步,也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係更是“和同為一家”。

四、學習與探究:唐朝通過哪些方式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繫?

五、課堂作業:學習輔導該節作業

教學後記:

第五課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記住與唐朝友好交往的國家,在對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瞭解日本遣唐使及與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實;理解對外交流發展的原因。

二、能力與方法:在教師指導下,幫助學生找出鑑真和玄奘,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方法去認識歷史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唐朝文化對日本等國產生的影響,使學生認識中國當時在是世界上的先進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瞭解唐朝在與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實行對外開放,加強中外交流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鑑真東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經的史實,引導學生學習他們為弘揚中華文化而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鑑真東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學難點:唐朝對外關係發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方法:講述、談話、圖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誰能講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族和睦。這不僅促進了周邊少數民族關係的發展,對周圍的國家也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我們來學習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二、講授新課: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線圖》弄清鄰國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陸路交通。

(一)、遣唐使來華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節,他們往返於中日之間,是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與學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數、作用等。

因這時唐朝正值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其經濟文化處於世界的先進地位,而此時的日本則處於奴隸社會瓦解,封建制度確立、鞏固的時期。唐朝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有利於促進日本社會的發展,對日本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再加上當時交通比前代有所發展,為雙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紹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貢獻的日本歷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呂;空海在中國是怎樣成為著名的學問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貢獻?引用王維和李白的詩歌來突出他們與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祕書監晁衡卿還日本》王維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李白的詩見書

(二)、鑑真東渡

看“鑑真坐像”圖和“唐招提寺鳥瞰圖”教師簡介鑑真生平,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鑑真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尊敬?”然後閲讀郭沫若的詩“鑑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捨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為什麼要去天竺?

2、玄奘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貢獻?

教師講解:玄奘西遊學佛和玄奘學佛後堅決回國的史實,以引導學生學習玄奘為實現自己的抱負執著追求和熱愛祖國的精神。

三、鞏固小結:教師簡要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小結。然後討論兩個問題,第一,唐朝與周邊各國的交流得到發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學習本課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第一: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大國,具有先進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會環境、繁榮的經濟、光輝燦爛的文化,是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傢俱有強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實行較為開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學習玄奘和鑑真的優秀品質;認識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先進地位,感悟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中外交往可以促進雙方的發展,從而聯繫現實認識對外開放的重大意義。

四、學習與探究:

五、課堂作業:

教學後記:

七年級歷史教案12

教學目標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發現及生活情況;舊石器時代、氏族與氏族公社。

通過對教材的閲讀和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祖國境內的最早居民相貌與生活的情況。以教材為藍本並附以一些課外內容,如:考古資料、圖片資料、文字記載、本地遺蹟等讓學生見識到歷史學科的豐富多彩從而開拓眼界。

引導學生分析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這些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不斷進化、演變的過程,幫助學生探究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教材、分析教材並從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過介紹我國是世界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建議

重點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產、生活情況是重點。因為北京人的考古資料十分豐富,得到了完整的頭蓋骨和較多生產生活遺蹟,可以充分證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況,區別人和動物,證明勞動創造了人。

山頂洞人。山頂洞人的生活地域與北京人相同,與北京人相比較,在體質和腦容量方面與現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產技術等方面也有了很大進步。從對比中可以瞭解到人類的演進過程。

難點分析

⑴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是難點,如:原始社會、氏族公社等。由於學生年齡小,以前接觸歷史知識很少,加之時代久遠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⑵勞動創造了人是難點。七年級的學生尚未接觸到社會發展史,對於人類進化的知識幾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話對於七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一定很吃力,需教師循循善誘。

教法建議

教師讓學生思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井引導學生從體質特點、製造工具、使用火、社會組織形式、觀念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初步學會通過對比認識、理解歷史知識的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勞動創造了人

教法設計: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如北京、陝西)可以參觀原始社會遺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麼最早的人是怎麼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説(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的傳説(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着科學的發展,人們終於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着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一、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1、元謀人

建議教師先讓學生看書第一頁“我國遺址分佈圖”同時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肥沃的土地是我們的衣食之潭,眾多的江河給我們灌溉之利,縱橫的山脈,茂密的森林藴藏着豐富的寶藏。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提出問題“在這些遠古人類中,誰是我國最早的人類?他的發現時間和地點?”學生讀書,並回答問題。教師在肯定學生的回答後,簡單補充一些有關元謀人的知識。教師再次向學生提出問題,“看完我國遺址分佈圖後同學們有什麼感想?”學生的答案中會有分佈較多或均勻的説法,教師少作補充後指出,我國是世界上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從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 北京人

關於北京人建議教師先介紹有關賈蘭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頭蓋骨發現、失蹤的經過,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告誡他們——落後就要受欺,落後就要捱打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時引入一個考古學知識即只有發現了頭蓋骨才能復員古代人類的面貌。這就是為什麼元謀人的相貌不能夠復員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後,指導學生閲讀教材。

1、地點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裏。

1929年,我國考古學家裴文中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學上的堅實基礎。以後,考古學家在周口店又先後發現了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骨,還有152枚牙齒、10多塊上、下肢骨。同時出土的文化遺物,有石器和經過打擊的石片10萬多件,有用火的遺蹟,還有虎類、鹿類等100多種動物骨化石,其中腫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xx多個個體。

2、距今年代 約70萬年至20萬年。

3、北京人的體質特徵

建議教師讓學生觀察北京人頭部復原像,並試着説一説北京人的的體質特徵。學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還殘留某些猿類的特徵)。

4、生活情況:

⑴使用打製石器。北京人的生產工具北京人把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這種打製石器的時代,叫作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還把樹枝砍成木棒,作為狩獵和採集的工具。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當年,北京人就是用這些石器的木棒,採集植物的根、莖和果實,捕捉動物,還用石器來剝割動物的皮和肉。學生看課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圖上左邊的石器為砍砸器,邊緣經過打擊,砍砸器用來砍伐木柴和狩獵用的木棒;右邊的為刮削器,用於刮削木棒。

⑵已經使用天然火。指導學生自習教材有關使用天然火的內容並且看課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圖,並描述途中的景象(四個人在燒火取暖,一個人兩手抱着雙肩,似乎身子還在發冷,洞口一人人右手舉着火把,左手摟着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遠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師提問: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之後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還用火照明,防寒、嚇跑野獸。用火燒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縮短了消化的過程,減少了疾病,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過着羣居生活。讓學生閲讀北京人的羣居生活的段落,討論:北京人為什麼過羣居生活?北京人羣居生活的情況怎樣?學生結合課文和一些相關知識,應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只靠個人力量,無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幾十個人在一起,依靠集體的力量打野獸,採集植物果實、根莖,過着羣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勞動,分享勞動果實,生活艱苦。)

通過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的分析,使學生明白艱難險惡的自然環境逼迫類人猿為生存而鬥爭,製造簡單粗糙的工具去獲取食物,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勞動促進了人的發展。如果不是環境險惡,類人猿不需勞動即能獲得食物,人類也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説:勞動創造了人。

5、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區別:

名 稱

時間

相貌

用 火

工具

社會生活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填寫,不但加深了對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瞭解,而且對於人類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是的發展、進步的有了比較,有利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教師總結: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在祖國境內最早的居民之後又有哪些人類活動,讓我們繼續去學習去探索。

七年級歷史教案1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蒙古族的興起、統一和元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情況。

通過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國曆史上的貢獻,使學生了解元朝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文天祥在反元鬥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國曆史上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經濟史內容。

“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課的重點。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課的難點。另外,本課內容繁多,講述時如何做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也是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騰格爾的《蒙古人》。

由學生介紹蒙古族的情況:生活在蒙古高原,從事遊牧,住在蒙古包裏,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紀中國各政權形勢圖。

當時在中國有哪些政權:金、南宋、遼、西夏、吐蕃。

當時蒙古分為許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祕史》記載:“沒有逃避地方,只有衝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動亂歲月。

2、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看錄像《成吉思汗》。

思考:鐵木真面對逆境是怎麼做的?他為什麼被尊為成吉思汗?

鐵木真童年時,父親被殺,部族背棄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敵追殺。面對這樣的逆境,鐵木真是怎樣做的。

鐵木真説過:“拼殺衝鋒的時候,要像雄鷹一樣;高興的時候,要像三歲牛犢一般歡快;在明亮的白晝,要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裏,要有堅強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難沒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練了他的意志。經過多年的征戰,鐵木真打敗了周圍的各部落,統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鐵木真被推選為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

蒙古統一後,成吉思汗又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

出示《蒙古帝國形勢圖》。蒙古帝國形勢圖,講解成吉思汗的擴張戰爭。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時間:1271年

都城:大都

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誰的詩?你能解釋它的意思嗎?

這是文天祥的詩。意思是,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鬥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

三、元朝的政治與經濟

1、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

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元世祖

從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經濟政策與蒙古初入黃河流域時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佔農田做牧場,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聯繫前面學習的“江南經濟的發展”,這時,元朝的經濟重心在哪個地方?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國家主要的糧食供應來自南方,要運到北方,有哪些途徑?

2、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

(1)漕運

對比隋大運河與元朝的運河,有什麼不同?

元世祖開鑿了兩段新運河——會通河、通惠河,與原有運河連通,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

(2)海運

海運比漕運有哪些好處?

載重量大,費用便宜,所以糧食運輸逐漸變成以海運為主。

3、繁華的大都

當時元朝的首都大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以大都為中心,元朝的對外往來十分頻繁。

4、頻繁的中外往來

元朝時對外往來的一個著名使者就是馬可波羅。(出示馬可波羅旅行路線圖)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國空前遼闊,為了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學生根據《元朝的疆域圖》,注意以下地區:

中央:中書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書省

宣政院負責管理西藏地區的行政事務。

澎湖巡檢司,管轄台灣和澎湖列島地區。

廣州處於江西行省的管轄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發展

引導學生簡要回憶漢以來,特別是三國以來我國民族融合的史實,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發展和加強。關於民族融合的情況,指導學生閲讀課文並找出其四種表現。

1、漢族外遷邊疆

2、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過圖片瞭解回族生活習俗

五、小結(略)

六、作業:課後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14

教學目標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朝的暴政;大澤鄉起義;張楚政權;鉅鹿之戰;楚漢之爭。

二、通過本課的講解,指導學生學會蒐集成語典故的方法,積累成語故事。通過學習秦末農民戰爭,培養學生分析戰爭的爆發原因及其勝負關係的能力。

三、通過對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的學習,認識秦的暴政是導致人民反抗和秦滅亡的根本原因,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國 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紀元。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分裂紛爭,但統一是主流。秦的統一為以後中國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礎;秦朝初定的政治、經濟制度也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奠定了基礎。統一國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於華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對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對當時世界的影響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後來的“漢人”、“唐人”一樣,成為世界各國對中國人民的代稱。另外,秦的滅亡給後世封建統治提供了借鑑。西漢初年,統治者即鑑於秦亡的教訓,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

難點突破方案

方法一: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繼續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爭並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生了變化?戰爭性質前後是否有變化?

方法二:為了課文的完整性和便於講述, 教師可把此目放在《漢初的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課講述。可在課前複習導入時使用。

重點突破方案

1.關於“秦的暴政”一目。

可編排 歷史小短劇“秦的暴政”。 教師提前讓一部分文筆好、富於表演的同學(也可以自願報名)根據課文“秦的暴政”,查找資料,編寫小短劇,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彙報、請旨。內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嚴酷的刑法,修阿旁宮、酈山陵墓等(可利用媒體資料中的幻燈片課件——《第10課秦的暴政》)。 教師課前發給學生有關短劇的問卷,觀看完短劇後, 教師逐個提問,一起歸納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個子目——陳勝、吳廣起義。

2.關於“陳勝、吳廣起義”一目。

教師可安排兩位同學進行角色扮演。讓“陳勝”和“吳廣”把發動起義的原因講述出來,在他們講的時候把“大澤鄉起義”想象畫用大屏幕放出來,渲染氣氛。之後, 教師利用課件“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講述經過。

陳勝、吳廣起義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在 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成為歷代封建農民起義的標誌性口號,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統治,對後面的封建統治者也是一個極好的 教育,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開明統治很大程度上是受農民起義的影響。

秦的暴政

秦朝盛極而衰一直是一個重要的 歷史研究課題,從古到今,都是重要的 歷史借鑑。以當時秦統一六國的氣勢和國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滅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導致了秦朝的速滅,因此,分析秦的暴政與秦朝滅亡的關係是本課的一個重點。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義的內容?

第一、從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於殘暴黑暗的統治,如賦税徭役沉重、刑罰嚴酷、人身壓迫和控制等。

第二、從其在一個朝代中所處的時間位置上看,一般都發生在一個朝代的中後期,因為一個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勵精圖治,能夠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為,同時也會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到一個朝代的中後期,皇帝大都養尊處優,貪圖享樂,加之各種矛盾激化,從而導致人民起義爆發,朝代終結。

第三、從起義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準備的、有組織的,有的是無準備的、由某種特殊情況引發的。

第四、從起義的過程來看,都經歷了爆發、發展壯大、失敗或性質轉化的過程。

第五、從起義的影響上看,都打擊了或推翻了王朝統治。

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後,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要通過學習內容的前後對比,使學生了解項羽和劉邦領導的戰爭從反抗封建統治的單純的農民起義發展到為爭奪封建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的過程,認識到戰爭性質的變化。對這種“變化”的理解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無疑是個難點。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

難點:秦亡前後,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學思想: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更加直觀生動的瞭解 歷史,理解 歷史。

教學手段:角色扮演,幻燈片。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

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 歷史上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學生回答略)秦朝的統治狀況如何?讓我們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學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節錄部分:

大臣甲(慌張的):啟稟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驚慌?

大臣甲:我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禦匈奴的長城,被一個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們恐怕還要在全國調派大量民力加緊修復,請皇上明鑑。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徵發10萬人力修長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啟奏陛下,阿旁宮的前期工程已經完工,請讓微臣向皇上稟報工程進展情況。

秦始皇(作感興趣狀):快快講來。

大臣乙:陛下,阿旁宮殿內可以容納一萬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宮前立有12尊銅人,各重24萬斤(約合12萬公斤)。宮殿均以磁石為門,若有身懷武器的人進宮,就會被吸住,以確保我皇安全。阿房宮大小殿宇共建700餘所,一天之中由於地勢不同,各殿氣候也不盡相同。周圍建閣道連通各宮室,閣道依地勢上達南山(今陝西西安南)。微臣還準備在南山頂建一宮闕,作為阿旁宮的大門。再造複道,從阿旁宮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現在的人手還不夠,恐怕會耽誤工程的進度,還請陛下多調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調派20萬人力修阿旁宮。

……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為修長城已徵發30萬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區50萬,修酈山陵墓和阿旁宮每年役使近70萬人,再加上日夜奔走於途、運輸糧食的,共約二三百萬人。我國人口共約20xx萬,減去婦女1000萬,男子1000萬中再除去老弱病殘,青壯年男子總數也就三四百萬人。請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着你多嘴。……

在學生表演後, 教師提問:

請根據剛才的 歷史短劇,談談秦朝的統治情況。(學生回答略)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負擔沉重;賦税沉重;刑法殘酷。 教師補充秦二世的殘暴統治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

教師最後總結:

因為秦的暴政,使強大的秦朝如同曇花一現,很快就湮沒在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場農民起義的發生吧。

二、陳勝、吳廣起義

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陳勝:吳廣,你看這大雨一直下個不停,路也被沖壞了,看來我們不能按期到達漁陽了(歎氣)!

吳廣:(焦慮地)是呀,我們不能按時到達漁陽,是要被處死的呀,這可怎麼辦呀。

陳勝:(神情堅毅地、語氣果斷地)我們延期到了漁陽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們反了吧。

吳廣:(有點猶豫地)光我們兩個肯定不行,鄉親們能聽我們的嗎?要不我們去問問鄉親們?

陳勝:好!

陳勝:鄉親們,因為大雨一直下個不停,我們已經不能按時到達漁陽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處死的。秦朝對我們百姓的統治也太殘暴了,……我們與其等死,還不如反了,或許還有條生路。難道那些作王侯將相的,都是天生的貴種嗎?我們沒有旗幟,可以揭杆為旗,我們沒有武器,可以斬木為兵。鄉親們,你們願不願意和我們一起反對秦朝的暴政?如果願意,就請你們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呼!

同學們:齊聲和。

教師講述:就這樣,中國 歷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具體過程 教師根據課件《陳勝、吳廣起義形勢圖》講解,詳見媒體資料。

三、秦朝的滅亡

教師根據課件《劉邦、項羽滅秦》講解鉅鹿之戰和劉邦進逼咸陽。伴隨着秦王子嬰白馬素車投降,煊赫一時的秦王朝,在農民戰爭中灰飛煙滅了。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 歷史上消失了。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秦末農民戰爭的意義。(詳見課文)

四、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繼續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爭並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學生選講成語故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生了變化?戰爭性質前後是否有變化?

小結: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 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所創建的一套專制主義集權統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秦過激過暴的統治,激起了中國 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倡精神在 歷史上永放光芒。農民戰爭推翻了秦朝統治,為爭奪新的統治權,劉邦和項羽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漢王朝。 歷史上稱之為"西漢"。我們將在下節課學習西漢的 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案15

教學設計思想

教學目標

(1)認識到學校學習的重要性,明確健康上網的益處。

(2)通過活動與教師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發現學校學習生活的重要性。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課前調查,實地瞭解自己居住的社區,感悟社區對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3)增強學習的自覺性,珍惜學習的機會,增強健康上網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加深對學習的意義的認識,更為關注社區生活。

教學難點:學校學習生活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難點突破:通過活動體現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感悟,避免單純説教,引起學生反感。

教學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啟發相結合。

教學準備

下載校園中學生、第九城市的網頁,準備關於網絡對青少年成長利弊討論的相關資料,組織好學生課前對所在社區的名稱、公共設施、服務等的調查。

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導入)

【敍述】在上一節課中我們一起探討了家庭這個舞台場景對我們的影響。很多同學在課堂上發表了對家庭生活的獨到見解,還有同學非常坦誠地將自己家庭中的故事與大家分享。由於時間有限,我們不能對每一位同學的家庭情況進行一一探討。希望大家在課餘時間裏能夠對我們上節課探討的一些問題進行更深刻的思索,針對自己家庭的情況,提出對美滿家庭生活的希望與構想,並列出自己家中不利於自己學習成長的因素,列出給父母的有關搞好家庭生活的合理建議,嘗試與家人一起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家庭成員守則。

【承轉】在我們的生活舞台場景中,除了家庭以外還有一個場景是我們經常要遇到的,就是學校。當我們成長到適學年齡後,父母把我們送到這裏,我們在這裏遇到了許多同齡的同學,遇到了老師,這個場景中的人物比家庭場景中多了許多。這個場景又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影響呢?

(新課教學)

【活動】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中間畫一條豎線,豎線左上角寫上“收穫”,右上角寫上“失去”,豎線上方寫上“我來學校上學”。──思考一下我們在學校上學的得失。

我來學校上學

收穫 失去

1. 1.

2. 2.

【提問】請同學填好後,分別説一下你來到學校上學的得與失。

【歸納】通過大家的發言,我們看到儘管大家提到來學校上學我們會失去一定的自由,要受管制,要承受考試的壓力,但多數同學也肯定了在學校學到了豐富的知識,交到了許多朋友,得到了許多表現自己優勢、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使自己的生活更為豐富多彩。所以,雖然學校與家庭場景大不相同,在這裏也許我們無法像在家裏那樣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但正是這種規範、這種培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成長環境,讓我們收穫得更多,對我們的成長同樣是必要和重要的。

【板書】學校,不僅是我們的第二個家,還是我們第一個接觸的小社會

【承轉】除了家庭與學校,社區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景,有時我們可能忽略了它,對它也關注甚少。其實它對我們的成長也有重要影響,作為社區舞台上的人物──居民,應該關心自己所處的場景,並擔負起居民的責任。

【板書】社區是我們的第三個家,每個社區都是一個小社會

【活動】請同學們彙報對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的調查結果。(6~10人)

【歸納】從剛才同學們的調查報告中,我們注意到大多數同學所居住的社區中都有餐飲、清潔、美容美髮等服務,有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有各行各業的居民,有的甚至還設置了學校、醫院、超市等,儼然一個微縮的小社會,我們儘管沒有真正地走上社會,但是每天生活在自己居住的社區裏,與各種人相處,享受社區內的各種便利服務,已經能從中學會很多,社區生活為我們的社會生活打下了基礎,對我們的成長也是很重要的。

幻燈片放映展示網絡社區:校園中學生、第九城市的網頁。

【敍述】網絡社區。

通過網上同學錄像邀同學聚會,團購汽車的新聞。──通過互聯網

【提問】你們知道什麼是網絡生活嗎?

隨着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也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互聯網使地球變成了“村”,它日益影響着我們的生活。

【敍述】文化部出台的《關於加強網絡文化市場管理的通知》中規定:包括16週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必須由其監護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時~20時進入網吧,在線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間在“網吧”上網。

【提問】為什麼國家對未成年人上網進行如此多的限制?其中的合理因素是什麼?

【歸納】網絡社區本身是個有利於我們成長髮展的事物,網絡社區也需要淨化,作為網絡社區的居民,你也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為你的學習和生活服務,自覺抵制網絡的不利方面。

(課堂小結)

【總結】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有着不同的生活場景,我們總處於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其中家庭、學校、社區是對我們成長起到最為重要的三個場景,希望大家能在課後用心觀察,觀察每個生活場景中的人、事、物,觀察每個場景對自己的不同影響,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吸取場景中對自己有利的因素,更好地發展。

問題研討

本課教學內容是介紹社會這個大舞台中的學校、社區的重要性。在上一節課中,學生對於家庭的重要性都十分認可,但在這一節課中,一部分學生出於對學校學習帶來的壓力而對學校學習具有明顯的負面情緒,這些學生會藉此發泄自身的不良情緒,貶低學校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面對這一情況,教師要注意合理引導,避免指責學生,應關注學生的不良情緒根源,以真誠的態度引導學生思考學校帶給大家的收穫,客觀分析學校學習的得與失。

第三課 在社會的舞台上(第三課時

教學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本課時講述的是人在社會舞台上有不同角色,人要選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發揮自身的作用。它是第三課的核心內容,對於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合理的發展規劃有着重要的實際意義。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明確人生活在社會的舞台上要扮演很多角色,這些角色有些是自己無法選擇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角色之間也可能是有矛盾衝突的。要學會選擇角色,並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學目標

(1)明確人有不同角色,有些與生俱來,有些可以選擇改變。

(2)通過課堂活動讓學生明確自己曾經、現在、將來可能扮演的各個角色。通過討論使學生懂得選擇角色的重要性,以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必要性。

(3)使學生能夠反思自己的成長曆程,並對未來作出構想,對自己的發展有自主的認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如何選擇自己的角色,發揮自身的作用。

教學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啟發相結合。

教學準備

按照學生人數準備若干張印有人像的紙,紙上的人像為卡通形象,並有性別之分(不同性別的卡通人像紙的數目與不同性別學生的數目一一對應)。

葛優所出演過的《卡拉是條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影片的劇照,影片《驚濤駭浪》的拍攝劇照。

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導入)

【敍述】在上節課中我們講到社會是個大舞台,有不同的場景,而每個人在不同的場景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現在讓我們看一看,在社會中我們都扮演着哪些角色。

【活動】引導學生看課本圖 6-28爸爸的角色。

發給每位同學一張印有人像的紙(紙上的人像為卡通形象,並有性別之分,按照學生的性別相應分發),由學生自己填寫在生活中你曾經、正在、將要扮演的角色。

請同學們回答自己的填寫結果。(3~5位同學)

將同學們寫的角色寫在黑板上。

【承轉】通過剛才大家的填寫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隨着人生不同階段的發展、生活場景的不同,一個人可以同時、先後擁有很多角色。那麼這些角色對於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角色之間我們又怎樣抉擇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我們人生舞台上的不同角色問題。

(新課教學)

【提問】剛才大家所填寫的角色裏哪些是與生俱來、無法選擇的?

這個問題較易回答,教師可適當分析角色的權利與義務。

【板書】人在社會的大舞台上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

【提問】剛才大家所填寫的角色裏,哪些是社會規定的?

【提問】為什麼社會、國家規定我們現階段的角色是學生?

【討論】引發學生充分理解學生角色的重要性。

葛優是大家都喜歡的演員,喜歡他的原因是因為他塑造了許多鮮活、生動的人物,出演過《卡拉是條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可以借影片《驚濤駭浪》來討論演員為演好角色進行學習的問題。)

評論出色演員的標準是什麼?──演技高超,演什麼像什麼。

作為社會大舞台中的演員,我們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成員,是不是也應該演什麼像什麼。

【提問】好演員是天生的嗎?如何才能成為好演員?

好演員不是天生的,是要經過學習和訓練的,影視圈中的合格演員是這樣,生活中合格的社會角色也需要學習和訓練。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要上學,從學生角色做起,為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打基礎。

【板書】人通過努力學習和訓練才能扮演好自己這些不同的角色

【敍述】補充討論:請同學們再看圖6-30各種各類的學校。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56個民族,各地區生活和經濟有很大的差異,同樣的學生角色,出現的舞台卻不同。有的人出現在寬敞、明亮、擁有現代化教具的教室中,有的人出現在條件簡陋的教室中,有的人連教室也沒有,處於流動狀態中。儘管他們所穿的衣服各異、所走的路不同,他們卻都揹着書包,努力地扮演着自己的學生角色。貧困地區的中國小校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與一絲不苟──激發學生珍視良好學習機會。

引導學生認識到:主動、認真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健康的心理,為未來做鋪墊。

【提問】剛才大家所填寫的角色裏,哪些是我們將要扮演的?

【提問】當你有很多角色想要扮演,而又分身乏術會怎麼辦呢?

作為大千社會的成員,我們都希望自己多扮演幾個角色,出現在更多的場景中,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不可能同時扮演許多角色,儘管這些角色也是你十分想扮演的。這時,我們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最有意義的角色來扮演(如同演員選劇本一樣)。

【提問】我們將要扮演的角色能否都由自己來選擇?當父母、老師替我們做出的選擇與我們自身的選擇發生矛盾時大家怎麼辦呢?

選擇不一致時,應與父母及時交流和溝通,通過交流溝通,達成共識。

【板書】學會選擇角色

(課堂小結)

【總結】在社會舞台的不同生活場景中,我們曾經、正在、將要扮演多種不同的角色。有些角色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社會規定的,有些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的,無論哪種角色,都意味着在相應生活場景中的責任、義務。在我們承擔、選擇了角色的同時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樣才能成為生活舞台的生活場景中的合格成員。由於有些角色具有可選擇性,並非必然承擔,我們就要通過對自己正確、全面的瞭解,通過對角色意義的深入瞭解,慎重選擇,選擇之後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問題研討

本課教學內容為社會舞台上的不同角色。在談及人在社會的大舞台上具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時候,教師要將重心放在角色的可選擇性上,增強學生對人生狀態的可控制感,從而增強對自身發展的責任感。

在講述學會選擇角色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例比較重要,這樣會使學生對角色選擇的重要性產生比較感性的認識,避免空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