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歷史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

欄目: 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1.62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1

1、劃分小組,展開合作與竟爭。

自主學習的成果需要比較,出現的問題需要解決,沒有學習小組,就缺乏向前推進的平台。前邊講的“給歷史人物製作名片、簡介,對歷史事件進行新聞報道,以目擊者身份講述事件,或對歷史場景進行模擬表演,雖然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學生個人的能力有限,必須發揮合作的作用,為此需要劃分學習小組。而小組之間的成果展示,能激發學生的對抗心理,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所以劃分學習小組是合理的、適時的。

在劃分學習小組時,應注意學生能力、性格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等情況。

2、充分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

多媒體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方便,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把上課的目標、重點、需要投放的照片、漫畫、視頻,需要表演的場景、需要探討的問題、練習、提示、供參考的答案等通過合理編排,形成一個完整導引的環節。

3、教師組織起呈轉合,設計好過渡語。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2

歷史老師要有紮實的基本功,應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完善的知識結構。要經常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總結每節課的'得失,不斷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教學中輕鬆愉快的學習。在本課學習中,我嘗試了識圖記憶法。識圖記憶法即通過看圖、填圖、用圖來記憶歷史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知識對圖表所反映的歷史現象進行系統的分析。如下圖:

可以感受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的意義,以及加入WTO等外交成果,這一重大活動的開展直接推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統一大業的進展,同時也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

實踐證明,《外交事業的發展》這一課組織的還不錯,教學效果很好。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3

記得郭主任講過有關一個獵狗與兔子的故事,獵狗因為執行主人的命令去“盡力”追兔子,兔子為了逃命而盡“全力”的跑,所以最終兔子贏得勝利。由此我想的了我們的課堂。

老師在課堂上都希望學生“動”起來,這也是看老師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最終是看學生是“盡力”還是“全力”來學習。

前幾天和音樂課調了一節課,我一進教室,有些學生很明顯感覺有些失落,我就和同學們交流了一會為什麼那麼喜歡上音樂課,我想關鍵是孩子們沒有壓力,並且可以放鬆心情,於是我就告訴同學們:“以後只要我們上課表現好,主動學習、積極展示,時間寬裕的情況老師是願意拿出時間來和同學們唱歌的。”孩子們歡呼起來,並且這節課上的特別順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也許是孩子們為了他們心中的願望而盡了“全力”吧,以前,也曾採取過其他的一些措施,但效果不盡人意。如和“量化”掛鈎,可是孩子們是被動接受的,這或許為完成某個任務而“盡力”吧。

只有讓學生把課堂真真正正從心裏認為是自己的課堂,為了自己的目標去努力,相信我們的課堂會綻放出美麗的光彩!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4

開放性的教學提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於是有不少老師誤解了這一點,認為學生的積極性就是積極動口、動手,這必然有動腦的過程。於是多樣化的方法最終被簡化為一種方式——提問。雙邊活動中不斷地提問,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要不就是非常簡單的問答式,甚至於是一些非常低級的問題。告訴學生看某一段落然後找出答案之類。一堂課下來問了無數個問題,而有價值的卻沒有一個,以致於學生失去上課的興趣,提不起回答的勁,這樣的雙邊活動怎能有效。

確實,問答式是開放式教學中一個重要方法,但課前設計時教師應該對問題的深度、難度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切不可濫而不精。另一方面,開放式教學也還有許多其他各種方法,如參觀博物館、編寫歷史小論文、講歷史小典故、討論、辯論等等。我們要從各個不同角度鍛鍊學生,不可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5

開放的課堂,要有開放的思維;開放的思維離不開教師的智慧引導;教師的引導,離不開生活中一些淺顯的例子。歷史不能遠離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導,讓歷史不再那麼遙遠。於是,我在教學生學習1949年的第一屆中國政治協商會議時,就可以聯繫今天我們熟知的“政協”會議的召開,但是今天我們所説的政協是指中國人民的愛國統一戰線,而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頒佈的《共同綱領》則起臨時法律的作用,要求學生理解、區別。再如,學習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可與今年即將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聯繫,今天發生的事就有可能成為明天的歷史,這就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這樣做,每節課都會帶給我們新的收穫。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6

“大運河的開通”是《繁盛一時的隋朝》一課的重點,內容包括大運河開通的目的、條件、概況和作用。

為強化重點,突破難點,我精心設計教法,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取道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讓學生讀導入框中有關“隋煬帝專看瓊花”的傳説,激發學生興趣,然後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説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為下面討論“開通大運河的作用”做準備。

2、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麼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引導學生看書找到“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徵發幾百萬人”、“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通”,由“已知”引出“新知”(從新的情境和角度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3、採用數字教學法,總結大運河為“一心、兩點、四段、五河”;採用繪圖法,讓學生畫大運河的簡圖並標註要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動手能力。

4、利用導入框和〔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製成投影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7

上完《偉大的歷史轉折》這節課,就這一堂課而言,我對歷史的課改進行了一次實踐,如何創設歷史情境進行有效的歷史教學,本人有一點感想,總結有以下兩點:

其一:充分的教學情境預設,使歷史課堂變得“鮮活”起來。我們知道,學生是一羣鮮活的生命個體,而每個人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課前準備的程度不一,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在備課時瞭解他們的知識儲備,瞭解他們的思維特點,情境預設要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這節課我先以1977年一個故事,來突破十一屆_的背景及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十一屆_的關係。請大家幫忙看書解答。通過追問,引導學生聯繫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屆_的召開是多麼的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的意願,對歷史有了深深的認同感。這樣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歷史課堂由“死去”變得“活來”。

其二、及時感悟歷史,引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歷史知識靜靜地躺在書本里和教師的腦海裏如何讓學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們去經營和促成。國中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於那些具體的`、直接的、新鮮的事物最敏感,而對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卻感到乏味,甚至厭倦。所以我一直以故事作為這一課的主線,及時引發學生的思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順勢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十一屆_後生活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你能想象一下會發生了什麼變化嗎?你有何感想?學生答完後我引導學生得出這樣的認識:這個故事的命運其實就是我們父輩命運的縮影,也是我們民族命運的縮影,經歷了黑暗,迎來了光明。希望同學們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始終相信那不過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過去的。這樣使學生會感到歷史對自己很有用,在歷史課上不僅是“熱鬧”,而且是歷史背後的人生感悟。

【改進措施】

在本節課的教學之中,有兩點遺憾。首先:課堂的節奏顯得過快、教師語速較快,給人造成了授課教師始終擔心不能完成教學內容的感覺。其次:課堂知識的前後聯繫並沒有指導到位,如建國後法制建設的發展等問題。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一是要堅持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進行“活史”教育。歷史雖然是過去的事物,但它與現實有着密切的聯繫。如果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夠體現這一點,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歷史與現實甚至與其自身確實聯繫緊密,能夠解決他們的疑惑,他們自然會覺得歷史有趣又有用,進而喜歡歷史,學好歷史。比如在講十一屆_是建國以來的偉大轉折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活動:假如由老師當一名記者,調查十一屆_前後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由老師設計提綱向全班同學調查。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紹。學生的興趣很高,在活動中感受到了歷史的變遷。

二是要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8

平邑之行後上的展示課,真真體會到古人的話是句真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上不知道,一上,破綻百出!

下面先就這一節課談談我的設計思路。本節課正好是期末複習的第一節課,所以上課之前,我先給同學們樹立了考試複習的自信與信心。然後,讓同學們自己背誦(我認為這是最基本的一個環節)、完後相互檢查,這一過程大約持續了20分鐘。接下來請了3位同學分別講述這3課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並帶有對學生的複習檢查),她們的自信與課外拓展是我所不能及的。接着就是對同步上面的練習加以鞏固,最後是反思收穫(學生不僅收穫了知識,還總結了複習的一些技巧,如前後聯繫,和做題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節課下來,看似很滑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學生在提問與展示時,沒有體現弱者優先、機會均等的原則;在練習鞏固時,直擊會考會更有高度,等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在以後的課堂中會逐漸地改正與完善,我的目標是爭取讓每組的8號達到這3位同學的水平,那樣就實現了共產主義了。所以,革命尚未成功,我仍須繼續努力!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9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於實施,實施的主要環節是教學過程。《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程應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們歷史教學就應該努力去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也相應地在教師的引導下改變自身的學習方式,促進自身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就這堂課而言,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總結有以下三點。

其一,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歷史認識的過程。這些研究性學習問題從哪裏生成呢?

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導讀框、課文、插圖、小資料、地圖、名人名言等;

第二,課外的歷史材料。如音像、實物、口述史、文字資料等;

第三,社會生活。如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提出問題之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然後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問題的解決,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具體歷史現象的認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用具體的歷史事實來印證歷史結論,甚至修正歷史結論,從而樹立起科學的歷史觀。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理解“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

其二,注重歷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學過程的邏輯性。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學習歷史不僅能夠使人明智,還能夠提高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判斷力。司馬光修纂《資治通鑑》的目的就是為了“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由此可見,歷史學習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鑑古知今。因此,歷史教育應當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應僅僅是講講故事或説説笑話而已。我們歷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啟迪民智,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讓下一代成為能夠獨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為更好的實現以上目標,歷史教學過程要注重教學環節的邏輯性,即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讓學生把握各個歷史事件內在的邏輯關係,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此前提下,我們再儘可能地讓學生知道歷史的多樣性及其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歷史課堂的活躍性,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多樣的教學方法。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首先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構建一個良好的師生關係。這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前提條件。其次,運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展示歷史原始錄像、經典的歷史圖片、電影剪輯或其他文字資料,形成視聽衝擊,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走近歷史情境,進行情感體驗。隨着多媒體技術、通訊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將在教育中廣泛地得到運用。再次,根據每一課的實際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綱要圖示法、講讀法和發現教學法等。

實踐證明:要上好每一節課,教師應該在自己全部歷史教學活動中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並且要擁有自己獨有的風格,這樣,才能使歷史課堂鮮活起來。為了更好地推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教師應該認真研讀新課標,學習課改精神,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把新課改的理念融入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去,不斷地去改進之,完善之。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10

堅持不懈力爭上游——課堂落實之感想

很多小孩子都喜歡玩一種撲克“爭上游”,雖然是一種娛樂,但是自始至終也會很認真的出每一張撲克,很簡單―――原因就是想爭“上游”,回想我們的課堂何嘗不是一次“爭上游”呢?

我們的小組學習,組與組之間可以看作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較量,在預學中,我為了提高效率,10多分鐘的預習緊跟着一個檢測,每個小組都會盡其所能的去力爭“上游”,可是接下來的環節沒有了檢測,學生好像有些鬆懈,所以新課結束後,在幾分鐘的鞏固緊跟着一個抽測,那麼學生在前面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敢懈怠,學生的思維不會在中途“退場”或“偷懶”,這樣我們所追求的高效一定會有一個新的突破。

或許,一開始有些學生在某些環節上有些被動,但是我們在實踐中慢慢的變為一種規範行為,或許磨練了他們的毅力,成為了一種習慣,學習的過程豈不是成為了一個快樂的過程?

課堂知識的落實——從點滴做起

我經常聽到有老師説九年級的學生基礎如何的差,學生如何如何的不學習,如何如何的不良習慣,但是從昨天聽王曉春的課中讓我想到了很多···

的確,不同的年級以及各個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所以才有了我們課堂中的因材施教與分層教學,對於知識的落實我們也是分層做起。如同王老師的課中,從最基本的抓起,學困生給以最簡單的問題,然後在問題的拓展中(和此題中相關聯的知識)讓中等生去解決,對於綜合性較強的問題讓優等生去完成,這樣,學困生應該能完成他們的任務,從而增長了他們的自信,有了自信才會有興趣,那麼我們的課堂還能“動”不起來?還能沒有效果?從學生的抽測中也證實了這一點,平時最不愛學習的學生做的很好,並且書寫非常規範,這也是我們課堂中應該落實的吧?

由此我們老師在抓落實的時候,可以從某一個側面、某一個環節等等去落實,不一定讓每一個學生有一個質的飛躍,只有量積攢的多了,時間久了,學生會總結、反思,或許就會變為質的飛躍吧。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11

這學期我教七年級歷史,用的是北師大版的教材,第一單元的課程已經結束,反思如下:歷史對於學生來説,是抽象的,尤其是七年級的學生,只有使之形象化,才容易讓學生理解。

在國中歷史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教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的時候,坐在下面的學生卻沒有應有的積極性,或者埋頭寫作業,或者昏昏欲睡,究其原因,並不是學生對學習歷史沒有興趣,而是教師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上的參與性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今天,國中教學正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斷進行着教育改革的嘗試,那麼,大膽解放思想,突破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健全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以培養個體自學與創新能力為宗旨的歷史教學模式,是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

七年級歷史教學主要講述是中國古代史的內容,時間間隔長,學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中一些古文材料,七年級學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時候都是教師“一言堂”,這其中古人的思想問題的教學更是許多老師的難題,講深了學生不易理解,講淺了學生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思想問題時更需要教師靈活應用教材,結合背景材料,最好能應用計算機課件,積極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學習。

我發現造成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的動機和機會,學生的學習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勵;(2)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缺少懸念和情景,沒有找到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問題,讓他們進行分析與探究;(3)不能靈活使用教材,缺乏培養學生自學精神和創新精神的教學設計;(4)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體現不夠。

作為教育者應該掌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動向,學生的思維活動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在他們對所學內容興趣不大時,尤其是心理感到負擔,受到壓抑時,便處於抑制狀態。相反,熱烈的學習氛圍會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去,思維活動也會處於最佳狀態,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將得到極為充分的激發。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師生對所教、所學的知識都會產生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而讓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調動學生積極性,達到這一狀態的有效手段。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指導者,應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巧妙新穎的教學設計,創設一些積極有效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扮演主角,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激活課堂氣氛。因此教學效果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學相比,這堂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興趣極強,在下課以後,學生都還在爭論課堂上的問題,並且紛紛向我反映最喜歡上歷史課,喜歡這樣的教學模式,達到了新課改要求的讓學生自我學習,進行探究式學習的目的,大大激發了學生在以後學習歷史的興趣。很長時間以來,歷史教學中就存在學生學習興趣性的問題,事實上是我們被舊的教學模式所束縛,不敢創新,不相信學生的能力,不敢大膽開拓,沒有認識要使學生能夠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關鍵就是要讓他們有對學習的興趣,如果在教學中沒有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活躍輕鬆的課堂氛圍,無疑於使學生在成長中先行失敗!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12

本單元敍述人類從產生到公元1500年這一時段區域文明發生、發展和衰落的歷史,分為上古、中古兩個階段,涉及了大河流域出現的四大文明古國和地中海區域出現的希臘、羅馬文明等有趣內容。因此,通過圖片及相關視頻激發學生學習本單元的興趣。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講述希波戰爭和亞歷山大東征等歷史事實,增添課堂的生動性。通過學生和老師蒐集相關資料,學生領略到世界文明的文學藝術的精華,明白三大宗教對世界文明史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蒐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從而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

本單元涉及雅典民主政治等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互動釋疑突破本單元重難點,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歷史的興趣。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13

一、對小組合作學習評價的認識

任何一項工作,如果離開了“評價”,就會失去控制、失去導向、失去動力、失去信心。小組合作學習同樣也離不開“評價”,如果沒有“評價”,小組合作學習就難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不會有實效。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評價的出發點在於構建競爭機制,促進組內積極合作,以外在的影響激活學生合作的內驅力

二、在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方面的具體做法

1.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表現在課堂上的合作,課外的合作也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由課堂向課外的延伸,才能真正把小組凝聚為一個整體,從而把小組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1)課內評價主要是以教師評價為主

每節課教師根據學生的自主學習、參與程度、團結合作、完成任務、學習效果等指標進行評價,讓學生認識到小組合作成員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只有每個成員的共同參與才能完成合作學習的目標任務。每節課教師要評選出3—4個優勝小組給予小紅星獎勵,每個組累積到10顆星後就可以換一面小紅旗,學期結束時根據小紅星和小紅旗的數量進行量化考核(2)課外評價主要以學生評價為主

評價的內容包括每天晚上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每天十分鐘練字的情況、每天十分鐘古詩誦讀的情況、教室外學生作品欄張貼情況、小組內重大違紀或好人好事情況等等。對於每天檢查的結果由學習委員彙總,每項檢查都要選出2—3個優秀小組,由學習委員負責加星獎勵。

評價時以小組交換檢查為主,學生會檢查為輔,力求把學生在課外的表現納入評價體系中來,規範學生的課外行為,督促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常規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相結合

對於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如果僅僅侷限於算出各小組的分數、排出各小組的名次,是遠遠不夠的,要想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使小組合作學習持續健康地發展,激勵性評價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是強化小組學習積極性的長效措施。我校在做好常規性評價的同時,在小組的激勵性評價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具體做法是:對於每學期評選出來的優勝小組,學校都召開大規模的表彰大會,對優秀小組長除佩戴綬帶照相在學校宣傳欄進行表彰外,學校還購買了書籍進行獎勵;對各優秀小組學校進行張榜公佈,同時也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另外,學校對評選出的優秀小組進行“有獎遊學”活動,至今已組織遊學活動5次,讓學生在遊學過程中增長了見識,學到了許多課內學不到的東西,極大地調動了小組的積極性。

三、小組合作學習評價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嚴密組織,不斷反思,不斷完善。

重點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持之以恆,避免虎頭蛇尾。

不要今天搞了,明天就放下了;這學期搞了,下學期就不提了。要堅持經常,要成為課堂管理常態化的必要組成部分。

2.要客觀公正,避免獎罰不明。

獲取觀察信息一定要準確,獎罰標準也要全班一致,評價的結果要讓所有學生認可。

3.要及時反饋,避免時過境遷。

學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時的、積極的評價,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繼續努力的積極性。當學生的熱情已經消失再去表揚、鼓勵,就顯得很蒼白,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所以,評價的信息反饋必須及時。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14

自從實行新課標以來,我總是堅持一個原則——新課本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一定要讓學生充分地閲讀課本。我每堂課裏都會有十到二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閲讀教材,新教材所提供的資料很豐富,有導入框、楷體字、文獻資料、自由閲讀卡等,這裏面有故事,有知識,通過閲讀會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

讓他們有目標地閲讀,在閲讀中品味歷史學習的趣味性、哲理性,實踐也證明國中學生豐富知識、提高思辯能力的願望非常強烈,每次讓他們看書,他們都非常認真。在閲讀過程中我指導閲讀的方法,一是快速閲讀,二是有效閲讀。

關於歷史的教學反思15

傳統的教學法強調了教師的講授作用,其課堂結構千篇一律,難以創設生氣。當今,加強素質教育就要改變這種狀況。“讀、講、議、練”教學法注重“教”與“學”的互相滲透和互相作用,在歷史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較好地掌握歷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觀點,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及其規律。這種方法,一改教師過去硬性灌輸、包辦代替的現象,真正體現了課堂教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能力為目標”的現代教育思想。近年來,我校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嘗試“讀、講、議、練”四段教學法,效果顯著。

讀:教師課前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精心設計問題;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問題,閲讀教材,思考問題。讀是教學開始部分,時間控制在6至8分鐘。要求學生閲讀時注意章、節、句、段之間,特別是小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繫,注意教師列出的問題,初步讀懂教材內容,明確重點、難點,標出疑點,理清線索,做好讀書筆記。學生在閲讀的時候,教師應注意巡迴指導,解惑釋疑。如《中國近現代史》上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一節,教師可先提出“什麼是資本輸出”,“帝國主義國家對華資本輸出的形式及危害”等問題,指導學生讀書,獨立思考,並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個別輔導,闡釋“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等概念。

講:就是教師的講授,授課時突出一個“精”字。即學生通覽教材,經過一般思索後教師“精講”。其目的是要用精練的語言,講清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和熱點,把書本上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起“畫龍點睛”的作用。講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體,時間掌握在20分鐘左右,講授中教師要用彩色粉筆書寫正副板書,凡是重要的年代、地名、人名,主要內容——>歷史的基本線索、重要的基礎知識,亦即基本觀點和基本概念等,都要求學生在課本相應的位置上註明符號和寫出要點。教師精講後,應即安排2至3分鐘時間讓學生速讀,將學生在自學時的疑點和教師精講部分的重點,有選擇地再讀一遍,強化記憶,以達到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的目的。

議:教師有目的地讓學生把尚未弄懂問題的疑點提出來,師生一起展開討論。方法可以由教師先提出疑點,引導學生思維,學生在討論中解決問題;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點撥啟發,開啟學生的思路,當堂講清疑點;也可以概括幾種不同看法,然後指導學生閲讀一些相應的課外讀物,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鑰匙,讓學生在課外尋求正確答案。如在講授西歐啟蒙思想時,學生提出:啟蒙思想的核心是反對專制、特權,要求民主、自由、平等,可盧梭又提倡“社會契約”,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社會契約”,這前後兩種要求是不是矛盾的?通過討論,學生終於弄清啟蒙思想家是要求以“社會契約”——“法制”來維持一個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從而,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內涵,學生對教材上一些問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了。

練:學生在經過讀、講、議幾個過程,獲得了新知識、新概念後,為了鞏固這些知識,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練習題(包括課後練習題),要求學生及時完成,一般以選擇題和簡答題為宜。課堂上的練習主要是師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範性的例題,為學生課後作業掃除障礙,並希望通過“練”,發現並及時解決問題,達到當堂掌握、當堂理解、當堂鞏固的目的。但不宜把求知的目標定得太高,以免脱離學生的學習實際,有時不妨稍稍降低一些訓練的難度。從半個學期或一個學期着眼,訓練應有一個由易到難,逐步提高的總體構思,引導學生“拾階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

“讀、講、議、練”教學法注重學生思維的獨立性,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學習中自己發現並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讀、講、議、練”注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開發智力,使之逐步養成積極思維的良好習慣。“讀、講、議、練”注重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通過經常、反覆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讀、講、議、練”注重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教師講得少,學生動腦、動手機會多,思維訓練容量大,不僅使學生把知識真正化為己有,同時也為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創造了條件。

應該注意的是“讀、講、議、練”要體現歷史課的特點,切忌將>歷史課上成>語文課。不應在語言文字上兜圈子,要突出把握>歷史課的“個性”。

“讀、講、議、練”整個教學過程的安排,課堂結構、教學方法的設計,都要*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合理組織,同時,在教學過程,又必須隨時根據課堂出現的新情況,因勢利導,調整教學步驟,以便把學生求知探索的積極性引向既定的目標。

教學中,要努力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倡導教學相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形成平等、民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際關係。教師應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積極開發學生潛能,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標新立異,使學生身心愉悦。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敏捷,真知灼見、創新火花才會迸發。

在“讀、講、議、練”教學中,直觀教具,特別是現代化教學手段要充分運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