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物理評課稿合集15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2.18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評課稿是必不可少的,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評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物理評課稿合集15篇

物理評課稿1

陳老師的課堂從金屬鈉和水反應的實驗導入,既吸引興趣,也為本課題教學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載體。在課堂中陳老師充分運用好了這個載體,從實驗現象、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等方面層層遞進,深入剖析,解決知識技能的教學外,更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之後用彎曲的鐵絲,向學生展示僅在形狀、大小等指標上發生的變化是物理變化,並沒有新物質生成。之後通過對比鐵鏽的性質、砝碼生鏽以後不能繼續使用的特點,説明化學變化是有新物質生成的。陳老師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逐層深入揭示本質,得出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並且讓學生通過這樣的認知來舉例,加深理解。

在説明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之後,陳老師又做了兩個演示實驗:木炭在氧氣中的燃燒、鎂帶與稀鹽酸的反應。不僅向學生展示了神奇的化學實驗現象,而且利用學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在實驗上的這個時機,説明了化學實驗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實驗前、實驗進行中、實驗結束後的觀察,解釋這類變化的屬性,從而提出化學變化常伴隨着的現象,以及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之間的聯繫。

經過演示實驗,學生們情緒高漲,老師又交給學生兩個任務,區別水和酒精、讓一張紙發生變化,從任務當中歸納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這兩個概念,過渡自然、流暢,概念交代清楚、明晰。

整堂課聽完之後,總體感覺很舒服,一氣呵成、渾然一體,有很多地方是我要努力的方向,非常值得學習與回味。

物理評課稿2

本節課的亮點有: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本節課運用了幻燈投影片的三幅圖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關摩擦的情境,引發學生對現象的關注和思考,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即科學教學必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讓課堂生態化。滲透科學方法的教學,組織了科學探究。

本節課在學習"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大膽採用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主設計探究方案,組織方案交流,然後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並對探究結果進行交流,實現了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本節課選擇有關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開展探究,內容適當,時機把握較好。注重了對三維目標的滲透。主要體現在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如利用課堂即時資源桌子和學生手掌,讓學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並交流他們獲得的即時體驗。又如:在進行科學探究時,每兩位學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實驗器材,讓更多的學生有了體驗的機會。

值得商榷之處有:教學引入階段:複習舊知引入新知固然可以,但對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來説並不起多大作用。可否請一學生用力去推講台前的那張大的實驗台桌。可以設計如下問題,先問推桌子的學生:你對桌子是否施加了推力桌子被推動了沒有呢然後面向大家:回憶一下前面學的內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根據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應當會改變運動狀態或發生形變。現在我們看到的情況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沒有發生形變,也沒有改變運動狀態,這是為什麼呢請大家説一説,你是怎麼想的這樣創設的情境,讓學生用已有知識去解釋這個現象,卻解釋不了,從而產生認知矛盾衝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學習新知的強烈慾望。通過學生的`互動交流,就比較自然的引出新課題的學習。

新課程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髮展需求。有關摩擦分類的教學:本節課的設計是先給出定義,然後讓學生來舉例。我認為,學生的認知總是先有感性認識,然後才有理性認識。建議先讓學生説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現象,然後進行分類,最後給出一個初步的定義。有關探究活動:探究課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本節課欲進行完全探究,提出問題,作出猜想,設計實驗方案等完全由學生來進行。結果在時間安排顯得有些忽忙和不足。建議將完全探究改為部分探究,幾個影響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給幾個小組來完成,然後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來實現全體學生對探究結果的共同體驗,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中,還是存在着教師自已"講得較多"的毛病。應當放手讓學生説,多抽幾位學生説。教師穿插的語言要簡潔,進行富有啟發性的簡短提問。讓學生在交流中充分彰顯他們的交流能力。教學中要以身作則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的教育。本節課將一學生的實驗結果不作交流分析,隨意改動。教師科學態度的不嚴謹必將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壞影響。當我們的教學預設與學生實際不一致時,應當及時調整自已的教學方案,充分利用這一課堂生成資源展開教學,對此展開討論,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討論與交流,學生就會理解做這個實驗為什麼要勻速拉動小車了。

物理評課稿3

今天在××中學聽了王老師的《電學實驗複習》一課,王老師首先讓學生利用基本元件,完成任務單上的任務一,每個小組都能較好的歸納出電學中的幾組實驗,進行了電學部分實驗的系統複習,歸納了電學最重要的實驗,如:測定小燈泡的額定功率,電流與電阻的關係等等。還特別歸納強調各個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實驗時的變量控制等等。

整堂課的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實際,層次、脈絡清晰。整堂課氣氛活躍,學生參與性高,過渡合理順暢。課堂中組織學生討論,練習鞏固,敢於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例如:每個題目都會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再讓學生起來解答。也注重學法的'指導,如:講解實驗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時,如何通過調節滑動變阻器來保持被測電阻的電壓不變(突出變量控制的應用)。

唯一美中不足的一點就是王老師的言語再精煉一點就會錦上添花了。

物理評課稿4

今天在本校聽了朱老師《大氣壓強》一課,對於朱老師的課説下自己的看法:本節課是浙教版的八年級《科學》上冊第2章第3節的大氣壓強。

這是在學習了固體壓強、液體的壓強之後,再學的氣體壓強。本堂課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

1、大氣壓強的存在;

2生活中的大氣壓強及應用;

3、馬德堡半球實驗。

朱老師能抓住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啟發為主、以拓展為目標,通過開展學生自主實驗和課堂設疑,還有學生的分組討論,使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教學目標方面的評價

朱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大氣壓的存在實例和通過大氣壓知識應用實例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激發學生學習情趣這一主線開展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探究知識。並能掌握一些利用大氣壓的重要應用。

二、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理念依據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科學課程標準》中: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髮展,突出科學探究等基本理念。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探究狀態下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整個課堂設計完整、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後呼應。整個過程設計較為合理。

三、教學過程的評價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朱老師用課本中的覆杯實驗引入,大膽地把課本中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體現了科學探究的實質,也就是在實驗中有成功也有失敗。讓學生自己分析成功和失敗的關鍵,從而引出了大氣壓的概念。這樣的改變讓學生從單純的觀察到自己親自動手,參與度更廣,學生的專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學方法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如:“為什麼紙沒有掉下來?”“是不是因為水吸引了紙片,所以沒有掉下來?”有分組活動交流合作學習,互相補充。如:“大家用桌上的儀器,設計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小實驗,並用大氣壓知識來解釋。”通過不斷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動手實踐。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方法”,不僅教給了學生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這是這堂課學生最大的.收穫。

3、學以致用,教學舉例貼近生活

比如説,朱老師用“魔術”:將礦泉水的空瓶加了熱水,再倒掉後蓋緊瓶塞,使瓶子變形;還有用嘴吸紙杯,吸管喝飲料等。讓學生覺得熟悉、親切,然後通過所學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悦,使學生了解大氣壓的實用性。

4、注重情感目標的培養

教學中,通過教師有序的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將科學轉化為技術服務於人類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標精神。

四、意見和建議

1、在學生實驗中,可否用透明的塑料杯代替紙杯,可以使學生看清杯中是否還有空氣。

2、教師在講解時,沒有將“大氣壓”講解清楚,“大氣壓”到底是“大氣壓強”還是“大氣壓力”這個基本概念。

3、馬德堡半球實驗演示時,如果先讓一位女同學來拉,再讓班裏力氣大的2個男同學來拉,可能反差的效果會更明顯。

4、教師在課堂中,教師在時間分配上欠合理。教師要加強學生活動的指導,控制好活動時間。教師的語速過快,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的時間不足。

物理評課稿5

10月18日下午第八節,來自深圳xx區的高偉同學為xx中學全體老師上了一節展示課,課題是《多彩的物質世界》複習課,高老師英姿煥發,對課堂的掌控能力非常強,課上得非常精彩,折服了全場的所有老師,大家不由得歎服:不愧為全國賽課一等獎獲得者,是搞活氣氛的高手,激活思維的強手!充分展示了一個來自特區的名教師的風采!

複習課本來是最難上的一種課型,但高老師今天實現了完美的突破,我點評時總結為以下幾點:

1、課前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制印預習導學案發放給學生,對學生有簡單的任務佈置,要求學生在課前花20分鐘完成。然後他把各小組長做的預習題收上來批改,這樣既可以減輕老師的工作負擔,又可以讓老師充分了解學生情況,在課堂上有的放矢進行課堂教學。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2、語言精煉到位,極富有磁性和鼓動性,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精彩紛呈,沒有一句消極或無效話語,充滿激情,隨處閃亮教育的智慧。小組加分制度和神祕的禮物激發了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進步。

3、思維導圖的板書方式,把不同類別的知識點串在了一起,便於觀察和記憶,脈絡更清晰,條理更加分明。

4、小組合作非常成功,小組自主完成複習內容,組長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展示,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大膽質疑,大聲爭辯,辯明瞭是非,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了新課標精神,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5、提問恰到好處,真正體現到有效提問,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樂趣,並培養學生的嚴謹的學習態度。

6、練習設計合理,難易適中,有梯度,既貼近會考,又貼近生活。

xx中學正在推行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打造“樂學、善思、巧練、多悟”的課堂,今天高老師的展示課就是一個最好的典範!高老師的展示課給xx的老師們指明瞭一個教學的方向——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

物理評課稿6

這節課已經結束,要我們聽課者還沉浸於剛才熱烈的課堂氛圍中,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我覺得主要來自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教師的教。二學生的學,下我將從這丙角度支做一下點評。

評價:

一.教師的教

1.老師能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上進行教學。例如關於速度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準備了與學和際生活相關的圖片—— “百米跑”使教學能夠由淺人深,由易到難,從已知到未知。每一個知識點的教學都分成幾了個小步子,讓後一步的學習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前面所學習的知識能為後一步學習提供固着點,使新的教學既能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知識準備和生活經驗之上又能逐漸有所提高。

2.教師充分做到了面對全體學生,促進所有學生髮展,做到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認知水平和認知方式,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3.教師能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做到了教學手段多樣化,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探索、質疑、發現。在教學中分別採用了“想想議議”、“合作交流”、“觀察思考”“模擬表演”、“ 現場編題”等學習活動,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有了不同表達方式,滿足了多樣化學習的需要,又通過六個“你知道嗎?”將所學知識引入到生活中,不僅帶給學生以科學和震憾,而且讓學生感受到物理來源於生活,最終雙服務於生活。

二.學生的學

看學生的學我覺得應該主要看學生是否“會學”、“樂學”、“學會”。由於教師在教學中儘可能的創設了所有學生都能進行有效學習的問題情境,所以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學習願望,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做到了主動解決問題,並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具體表現在:

1.學生的表現上 從開始的小遊戲到小組合作交流,再到後來的編題、競賽,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思維活躍,顯得異常興奮,體現了學習“樂學”幾名男同學對問題的分析和切入角度,看出學生學會了分析物理的方法,可見達到了“會學”的目的。

2.學生的參與度上,這節課有22人蔘與了板演,45人蔘與了發言,參與人數達了100%,説明老師的每個問題的設計都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特點,所以他們才有話可説,才爭先恐後的説。

儘管課堂教學中老師有口誤,儘管課堂中老師沒能進行達標測評,可這仍然是是一節成功的課堂,是一節值得推廣的課。

物理評課稿7

1、 值得學習的地方:

(1)課前材料整理。

對串並聯電路中電流表的使用做了分組探究安排。讓學生對實驗技能有了進一步的掌握,通過設計電路圖、實驗串並聯電流的測量,讓實驗課教學的正常開始。

(2)學生的'討論組織有序

充分利用小媒體的直觀性教學。將學生對電流知識理解偏差給予分析、討論和交流。同時再設計相似的習題對學生進行鞏固、加深。做到了習題的精選精講,講練結合,注重科學知識的重點落實,難點分解和突破,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 值得商討的地方:

在教學中,應一個知識點多題型變換,以充分暴露學生的各種錯誤思維。多留些時間給學生們動腦、動手,自己找找錯誤的地方,糾正學生自己存在的定勢思維問題等等。

物理評課稿8

剛才聽了龐老師講的光的反射定律一課,教學內容趣味性強,實驗現象動態直觀。學生活動內容豐富,參與面廣。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整合性強,教學方法靈活創新,我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評課

一、 注重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1、 課堂引入階段,教師通過轉動平面鏡,使反射到牆上的紅色光斑,逐漸變化成一條紅色的光線,使學生體驗到物理現象的美妙與神奇。教師巧妙的將器材放在箱子中。學生根據經驗會認為箱子中是一支激光筆在晃動。而當打開箱子卻發現是平面鏡在轉動。這樣就形成了學生的經驗與物理現象之間的矛盾衝突。從而創設了很好的問題情境。

2、 在進行潛望鏡的教學中,龐老師將教材中的潛望鏡進行了改進,這樣學生通過潛望鏡在前面看到了自己身後的物體。這樣現象有很強的震撼力和衝擊力,學生自然而然的會想,紙內藏着什麼,會產生這樣神奇的效果。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潛望鏡的學習中來。

3、 教師播放玉兔號月球車,登月的視頻,將愛國主義教育與物理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愛國主義之情自豪之感由然而生。

二、 注重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本節課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本節課實驗內容,實驗室內沒有配套實驗器材,大家可以看到,學生用的器材都是龐老師自制的教具,同時我們也看到實驗現象非常明顯,效果非常好。龐老師將實驗設計為分組實驗,

1、 通過實驗探究弘揚了學生的主體精神,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沒有對學生進行限制和約束。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帶着自己的個性色彩進行實驗。我們發現每組學生記錄的結果不同,效果不同,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

2、 通過實驗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嚴肅認真的進行實驗操作,實事求是的進行數據的記錄,和科學的處理數據,總結結論,這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精神

3、 實驗過程中培養了學生民主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展示數據表格,交流實驗,結論。評價實驗過程,等一系列活動,每個學生都能自由的發表見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交流形成了民主的課堂氣氛。

三、 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有機融合

本節課教師大量的使用了多媒體課件,及網絡中的視頻資源,如平面鏡的轉動,潛望鏡,月球車等收到較好效果,利用多媒體課件使抽象內容直觀化,靜態圖形動態化

1、 光是真實存在的,但我們是看不到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學生看到了光的傳播過程。再如平面鏡轉動課件如果教師在黑板上講,只能畫兩個對比圖形,而利用課件,學生看到了在平面鏡轉動過程中反射光線的動態轉動過程。這種由靜到動的變化是多媒體應用的效果。

2、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使緊張的學習氣氛得到緩解,愉悦了學生的身心營造了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幾點不足:

1、 沒有組織學生對探究活動進行設計。學生的實驗過程顯得無序

2、 小組內分工不明確;有些學生不知該做什麼

3、 使用激光筆沒有進行安全教育

物理評課稿9

前幾天,學校要求畢業班老師互相聽課學習,我就走進九一班的課堂,認真的聆聽了一節楊瑛老師的物理課。説實話,物理學科對於我這個文科生來説,我上學時就覺得學習的不太好,總認為這門課很難,可是當我聽完楊老師的物理課後,生動的畫面,詳實介紹,使我對物理這門學科的教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本課的導入過程中,楊老師通過提出問題和圖片展示來達到複習舊知識併為新課題的'提出埋下伏筆的雙重目的,並且以多媒體投影展示的形式輔助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處理新課的教學過程中,她按照科學探究的幾個要素——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組織教學,符合新課標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

老師通過蒐集大量的生活圖片作為課程資源並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彌補學校實驗器材的不足,通過創設物理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新課的導入處理得很順暢;在新課教學中能按照新課程標準中關於科學探究的幾個要素組織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的能力,通過觀察和實驗收集數據,讓學生嘗試和體驗評估有關信息的科學性和認識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對科學探究的重要性。本課的教學設計能按照新課程標準的三維教學目標進行設計,符合新課程的理念,貫穿了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的精神以及一絲不苟、愛護公物的品質。

整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條理性強,突出重點和難點,根據實際情況選用較為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堂結構比較合理,教學效果較好,是一堂較為成功的九年級物理實驗探究課。

物理評課稿10

在此對這節課做一下簡單的評價和值得我學習、借鑑的地方:

1、從課的設計上看,總體思路較好。基本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發展的要求,緊密結合近兩年會考題的出題形式,特別是在功、功率、效率部分容易出的類型題,把它們分成四大塊,通過創設生活情景,利用大型設備的説明書,設置人或機械的工作情景等,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看到大屏幕上的相關題目,動腦思考討論,並做出相應的解答,讓學生上黑板書寫解題過程,對出現的錯誤或不足及時做出糾正,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解題的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這對學生參加會考將有很大的幫助。

3、從教學效果上看,學生對基本知識能夠掌握,部分學生能夠積極跟上教師的引導,動腦動手,對大部分習題通過自己的分析或和同學的討論,能夠有具體的思路和方法,但個別學生不善於思考和發言,有時候課堂氣氛顯得沉悶,教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上,語言的`煸動性還有欠缺,有待於進一步的鍛鍊和發展。

4、提出的建議,知識點的複習再突出、深入一些,習題的選擇上,難易程度要適中,語言表達再精煉些,板書要認真書寫,不要有太大的隨意性,要讓學生髮散思維上要有些創新。

物理評課稿11

這是一堂實用、有效的物理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教學線索清晰,使學生在感性認識運動快慢的基礎上,層層推進,引出理性需求:既速度的概念、公式、計算。圍繞新課標的要求,教學中突出了速度概念的構建過程。我個人認為,本堂課有以下優點:

亮點一:

整堂課突出體現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那就是每個環節的設計都是在學生體驗、感悟的基礎上進行的,非常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導入創設情境,學生參加遊戲,結果引發學生思考,切入正題。導入環節,涉及到與運動快慢有關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認知衝動,與後續內容的關係上做足文章。通過百米賽跑情景提煉出觀眾和裁判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進行對比,再通過教師的層層設疑,自然引出速度的定義、公式、單位。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取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逐步生成新的問題,教學效果顯著,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感悟,完全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亮點二:

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優勢,把生活中與速度有關的信息整合後,以課件的方式呈現給學生。

“百米賽跑現場”的圖片,情景再現,讓學生彷彿又回到運動會的.比賽現場;合作交流速度的概念、公式、單位時,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帶着問題去交流,目標明確;“汽車速度表”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物理就在身邊;用課件逐步展示1m/s=3.6km/h的換算過程既節省時間,又突破重點;平直軌道運行的列車、瘋狂過山車對比鮮明,一下就讓學生分辨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磁懸列車,即拓展資源又進行情感激勵。以上課件的設計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課件的運用使教學環節更加流暢的同時,也大大節省教學時間,保證學生在編題解題環節有效展開。

亮點三:

本堂課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活動空間和活動時間。

本堂課,學生主體參與活動的有4次,用時合計15分鐘,分別是:課前導入的小遊戲;速度的意義、單位、公式、的五道題,全體學生分組討論,又分組板演;用物體或肢體模擬勻速運動和變速運動。最重要的一次是編題解題環節:2人編題12人做題8人糾錯。其餘學生正式書寫了4道題。由於課堂給學生充足的發展空間,突顯出學生的主題地位,多人次參與編題解題進行匯錯糾錯,有效的完成了速度的計算這一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幾點建議:

1、注意語言的規範性要用書面語言,地方土語儘量避免。

2、可見要與教學同步課件有一次延緩之處。

3、避免口頭語“那麼”

4、合理利用教學時間,學生糾錯後,教師的點撥點到為止,不用過度的強調,這樣可以節省下來達標測評的時間!

物理評課稿12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只有學生把學習看作一種快樂,一種需要,在興趣中學習,才會產生巨大的內動力,才會激發強烈的求知慾,智力和能力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趙趙老師的這堂物理課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氣氛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本堂課的幾個突出的亮點是(也是值得借鑑之處):

1、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求知慾,導入新課

趙老師通過一首優美動聽的古箏曲引入新課:關於聲音你能想到什麼問題?學生有的説想到了聲音是從哪裏來的?有的説人為什麼能聽到聲音?聲音是怎樣發出來的?從而引出課題:聲音的發生與傳播,使學生一開始就處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激發學生學習慾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通過觀察與實驗,在探究中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趙老師的這節課讓學生動手做了很多個實驗,很多的`知識點都是學生在實驗中發現得出來的,實驗對理解和掌握本節的物理知識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實驗1:振動產生聲音

1)小組活動,一個同學用手拔橡皮筋,一個同學聽。趙老師在學生實驗後讓學生思考:你聽到了什麼?此時橡皮筋處於什麼狀態?當振動停止時還有聲音嗎?學生通過對這一系列的解答獲得了初步的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感受。

(2)老師和學生一起用尺做實驗,分別把尺放到桌邊三分之一處和三分之二處拔動讓學生聽並提出問題:你感覺的是什麼?學生勇躍的做實驗並積極的回答,哪處的聲音大,哪處的振動時間長,哪處振動的幅度大等等,既讓學生再一次的體驗了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又解決了課堂測試中的題,也為下一節課聲音的強度埋下了伏筆。

(3)讓學生觀看錄相鼓的振動帶動鼓上紅色小球的振動,從視覺上感受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4)敲動音叉,觀察能不能看到振動,看不到怎麼辦,在學生想辦法中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對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加深了印象。

(5)用手去捏自己的喉嚨説話,感受聲帶的振動。

通過這多種教學活動,有效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學生在積極參與輕鬆愉悦的氣氛中掌握了知識。

實驗2:聲音靠介質傳播

①固體能傳播聲音,讓學生兩人一組,一個人敲桌子,一個人俯耳聽,再把桌子拉開一條縫再重做此實驗,得出結論固體能傳播聲音。

②液體能傳播聲音,教師準備了一個水槽,讓學生在水槽裏撞擊石頭看能否聽到聲音,這個實驗説明液體也能傳播聲音。

③真空不能傳聲,電腦演示讓學生觀看,先將玻璃罩內的電鈴開關打開,可以聽到聲音,然後用抽氣機抽氣,在抽氣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注意聽聲音大小的變化,隨着空氣不斷地被抽出,電鈴的聲音將越來越小,然後再慢慢的放入空氣,又可以聽到電鈴聲越來越大,然後引導學生討論並回答問題:如果我們能把玻璃罩中的空氣全部抽出,使玻璃罩內變成真空,會是怎樣的情況呢?從而得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實驗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快慢

電腦演示聲音在各中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並出示一組在聲音在各種介質中傳播的速度的數據,讓學生從中得出聲音在固體氣體中誰傳播得快。

通過以上這一系列的環環相扣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趙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學過程”和“探究的科學方法”,教給學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這是這堂課學生最大的收穫,真正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3、教師素質好,教學氛圍和諧、積極。

教師的基本功紮實,板書條理性強,講授知識有深度、有廣度、有技巧。教師的形體語言親切、自然,口頭語言清晰、流暢、幽默。營造了積極、和諧的教學氛圍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師生的關係,很好的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為教師指導下學生自由地對科學的實驗和知識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學鋪墊。課堂氣氛活潑有序、教師調控能力和應變能力強、富有激情。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知識,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出教學表演的“舞台”,成為學生活動的“導演”,敢於讓學生探索、體驗,給了學生以最大的自由運用和探索規律的開闊的地帶。體現學生主體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養新觀念。

4、教師工作態度認真,課前準備很充分。

(1)課件上下了很多工夫,素材多,字號大,讓班級最後一排的學生也能看得清。

(2)課前準備了很多實驗用具供學生活動實驗用。

(3)課前準備了難易適中又有所拓展的當堂測試。

本節課不太完美的地方一是針對新知的訓練少,在探究完每一個知識點後教師口述或電腦顯示幾道相關的題讓學生搶答會更好的,儘管最後有一頁的當堂測試,由於前面的教學內容及活動多學生不能當堂完成;二是課堂小結是必要的,讓學生總結完本節課的收穫後再發測試題比較好,這樣能加深學生對本節的知識點的印象

物理評課稿13

一、開篇創設情境:上課開始時,提示學生啊:“我們快過什麼節了?”(學生答出聖誕節和新年),隨即打開課前佈置好在牆上的彩燈讓聯繫生活,閃爍的燈光把學生帶到了節日氛圍中,緊接着,教師話鋒一轉,設疑道:“擰下一隻燈泡,剩下的還亮嗎?”教學內容從生活中切入,親切自然,飽含着人文的氣息。

二、温故知新巧提問:出示手電筒,你瞭解它的電路嗎?這應該是前面《電流和電路》知識的複習,但不是單調的提問,而是讓學生上台板畫手電筒的電路圖,讓學生動手動腦,活潑新穎。

三、用肢體語言—手拉手錶示串並聯:這是我見得最新穎最貼切的類比串並聯的的首尾相接和首首相接,尾尾相接的方法。物理規律能這樣表演出來,讓人叫絕,這麼直觀的方法讓學生體驗“串並聯”,多麼易於學生接受啊!

四、注意細節:學生動手連接電路,教師提示學生操作中,應斷開開關——安全和節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家庭電路需要這樣做。為學生服務,為生活服務,這不是我們教育之目的所在嗎?

五、競爭、交流與合作:教師引導學生連接電路中賽速度,但快的還是要幫助慢的,讓學生上台演示和發表自己的見解,討論實驗的`結論。

六、照應:學過了新的知識點——串並聯電路的特點,引導學生在回來探究那串彩燈的連接方式,通過拆下部分燈泡看它們是否相互影響來推斷,這燈不僅是給人看的,還可以摸!教學活動始於彩燈,終於彩燈,如此,完美謝幕!

七、生活:引入新課、複習舊課、實驗操作、解決問題、應用舉例、多媒體資料中人體的電流——心電(圖)的測量,都圍繞生活展開,真正體現了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進生活新課標理念。

八、三維目標:綜觀一節課,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真正是學習的主人,在探究過程中學到了知識,鍛鍊技能,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無形中受到多方位的啟迪

物理評課稿14

朱世軍工作坊第一次送教下鄉活動在海口市第十四中學開展,該次活動我們聽了十四中的蔡海雲老師上的《動能和勢能》和榮山中學的陳瓊珠老師上的《浮力》等兩節課。下面是關於兩節課的課堂觀察與診斷分析。

一、關於《動能和勢能》一課的課堂觀察與診斷分析。

1、較好方面

(1)教學目標明確,目標導學效果好。上課一開始老師先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們帶着明確的目標進入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以學案導學,使學生一步步達成學習目標,從而有效落實了教學的三維目標。

(2)重視實驗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本節有三個探究實驗,老師通過學生分組合作探究、老師演示和學生演示等方式來進行實驗,實驗的結論都是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實驗中學到知識,提高實驗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3)注重物理學研究方法的學習。例如,“探究物體動能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特別注重科學探究方法的學習,強調實驗用到的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

(4)自制實驗器材,實驗效果好。在探究“重力勢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她用兩個礦泉水瓶從某一高度落下,讓學生觀察放在沙面上的壓力小桌被礦泉水瓶壓陷進去的深度,比較礦泉水瓶具有的重力勢能的大小。蔡老師充分利用身邊的生活用品及實驗室器材相組合創造性設計的本實驗,取材簡單,操作簡便,實驗效果明顯。

2、有待改進方面

(1)學生上台演示的效果需要改進。學生上台演示實驗時背對其他台下同學操作,講解時只講給給老師聽,這時老師並未及時提醒和糾正他。。

(2)老師講得多,給學生討論與思考的時間少,給人有趕場的感覺。

二、關於《浮力》一課的課堂觀察與診斷分析。

1、優點

(1)以遊戲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效果好。

(2)教師教態自然,面帶笑容,有親和力。語言表述清晰,語速快慢合適。

2、缺點

(1)關於浮力概念的學習,老師採用的手段不合適,造成學生不能獨立總結出浮力的定義,只好照着書念。陳老師是這樣做的`:利用熱氣球圖片讓學生歸納氣體對物體有浮力;利用乒乓球從水中浮起的圖片及演示,讓學生歸納液體對物體有浮力。接着讓學生説浮力的定義。我認為可以讓學生把乒乓球壓入水中,感受有向上的阻力存在,教師再引導學生説出浮力的定義和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這樣處理可以使學生自己生成知識,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老師介紹測量浮力的方法不夠好。課堂上老師重複講了幾遍如何測量浮力,但還是有很多學生不明白。這裏老師的引導方式可以換一下,例如讓學生手託着物體,讓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的變化。問學生手對物體向上的託力怎樣計算?引導學生用類比的方法理解浮力的測量方法,效果肯定會好得多。

(3)時間安排不合理,老師講的太多,造成學生動手實驗的時間過短,也沒有時間給學生一定的練習隨堂檢測學習效果。

物理評課稿15

一、整體感覺

首先本節課採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從而使得學生的只是與能力能同步發展,而且探究的過程中實事求是,講求實效。其次,教師雖然年輕但成熟老練,基本功紮實,組織引導,合作交流,激勵都很到位,課堂生動真實。語言表達清晰流暢幽默,營造了和諧的教學氛圍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師生關係。

二、教學設計的評價

**二中的物理教學也採用了“學案式”教學手段,設計依據物理新課標中讓生活走向物理,讓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徹底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整個設計完整,緊湊。

此外我個人還有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就是在學案的設計中,應該按照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重點的“重力大小影響因素”實驗探究應該放在第一頁上面,邏輯順序稍微欠缺點。

三、教學過程的評價

1.新課引入引人入勝

教師用多媒體投影出四張美麗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有何共同點,從而引出新課。

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慾望,讓學生從上課一開始就處在濃厚的興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學方法多樣

教學過程中有效地互動,合作交流,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有助於發展學生評價、判斷能力,有助於他們建構知識,也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觀察、傾聽、交流分享的技能意識。

3.注重情感目標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展示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鼓舞人心。此外通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主動、負責、開拓、創新的個體特徵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將三維目標有機的結合,充分體現出新課程理念。

4.作業的設計精巧

作業中不乏有生活現象用我們物理只是加以解釋的題型,將我們的科學知識緊密的和生活聯繫在一起,教會學生學以致用的本領與技能。還使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科學,處處有探索的道理。突破學科本位,延伸課堂教學。

當然,所有老師對同樣一堂課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詮釋,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大家交流,我的不足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正。

1.科學探究為主但開放性太小

在探究“重力大小影響因素”的實驗中,學生的猜想環節沒有放開,只有三位同學進行了三種不同猜想就草草收場,感覺是為了應付探究式教學方法,而要儘快的得出結論就好,有浮於形式的嫌疑。既然是探究式教學,就因該開放出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2.小組活動多,但各小組間的交流不夠充分,交流合作缺少實質性成果

學生在探究實驗中能認真完成實驗,但教師完全沒有留給大家討論交流的時間。也就是説有師生間的交流卻忽視了生生間的交流。實驗結論的的得出並非是學生們共同智慧的結果反倒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了。所以個人認為交流合作環節也過於形式。

3.由於本節課活動較多,教師在安排時間上不夠充分,尤其是學生的練習時間,在長5分鐘會更好。其次是在學生實驗時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這樣也能減少時間的浪費。

Tags:評課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