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風景名勝西湖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7.98K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國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國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週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嶽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峯塔與寶石山的保?m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風景名勝西湖

歷史發展:

名稱由來

西湖最早稱武林水。《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灩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隻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秦漢到唐代

2000多年前,西湖還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於泥沙淤積,在西湖南北兩山——吳山和寶石山山麓逐漸形成沙嘴,此後兩沙嘴逐漸靠攏,最終毗連在一起成為沙洲,在沙洲西側形成了一個內湖,即為西湖,此時大約為秦漢時期。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大石佛寺,考舊史,秦始皇東遊入海,纜舟於此石上。”此處所言大石佛寺,即位於西湖北側的寶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自從隋朝大業六年(610年)開鑿江南運河,與北運河相接,溝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進了杭州的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唐代,西湖面積約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積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腳下,東北面延伸到武林門一帶。香客可泛舟至山腳下再步行上山拜佛。由於當時未修水利,西湖時而遭大雨而氾濫,時而因久旱而乾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調任杭州刺史。為了解決飲用淡水的問題,他創造性地採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錢塘門、湧金門一帶開鑿六井,採用"開陰竇"(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六井現大都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路井亭橋西。其餘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原在錢塘門內,即今小車橋一帶)。

長慶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間,白氏興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築堤壩水閘,增加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杭州)至鹽官(海寧)間農田的灌溉問題。其實白居易主持修築的堤壩,在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稱為白公堤,並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錢塘門外修堤,建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還書寫《錢塘湖閘記》刻於石碑,寫明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遺址早已無存,但後人卻借白堤(當時稱“白沙堤”)以緬懷白公。白氏不僅留下了惠及後世的水利工程,還創作了大量有關西湖的詩詞。最為著名的作品有《錢塘湖春行》、《春題湖上》和《憶江南》。

自然環境:

關於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關書籍記載都較簡略。明代《西湖遊覽志》卷一載:“西湖三面環山,溪谷縷注,下有淵泉百道,瀦而為湖。”近代學者從地形、地質、沉積及水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考證,其中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西湖是由海灣逐漸演變而生的一個??湖。民國9年(1920年),科學家竺可楨考察西湖地形後發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稱:“西湖原是錢塘江左邊的一個小小灣兒,後來由於錢塘江泥沙沉澱下來,慢慢地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湖。”竺可楨還從沉積率推斷,西湖開始形成年代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竺氏認為西湖形成之初,後由於三面山區中的溪流注入,所挾沙逐漸填充西湖,湖面隨之逐漸縮小,倘若沒有歷代的不斷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廢。1924年,地質學者章鴻釗發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對竺氏的觀點又進行了補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積成湖堤,其繼以海灘變遷而維持湖面,二者為形成西湖之重要條件。

但是,??湖説在現代科學考察中受到了懷疑。1950年以後,地質部門對西湖湖中三島和湖濱公園地質鑽孔取樣分析,認為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晚侏羅紀時,以今湖濱公園一帶為中心,曾發生過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寶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積下大量火山巖塊,由此,曾出現火山口陷落,造成馬蹄形核心低窪積水,即西湖雛型。1979年,地質工作者對湖濱鑽孔採取的巖樣作微體古生物分析後著文認為,根據不同化石的組合,西湖的形成過程可劃分為早期??湖、中期海灣、晚期??湖三個階段,隨着錢塘江沙坎的發育,西湖終於完全封閉,水體逐漸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圍的羣山,屬於天目山餘脈。根據巖性差別和山勢高低,可分為內、外兩圈。外圈有北高峯、天馬山、天竺山、五雲山等,屬高丘陵地形,山體主要由志留、泥盆紀巖屑砂巖、石英砂巖構成,巖性較堅硬,不易風化侵蝕。峯巒挺秀,溪澗縱橫,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帶。內圈有飛來峯、南高峯、玉皇山、鳳凰山、吳山等,山勢較低,屬低丘陵地形。山體均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紀石灰巖構成,易受水流溶蝕,形成了煙霞、水樂、石屋、紫來、紫雲等溶洞。內圈的羣山,除巖溶丘陵外,還有橫亙西湖北緣的葛嶺、寶石山,由火山碎屑巖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水文

西湖的底質是由含有機質特別高的湖沼沉積而成,屬於粉砂質粘土及粉砂質亞粘土,最上層為藻骸腐泥層(黑色有機質粘土),中層為泥炭層及沼澤土層,最下層為基底粉石砂層。

西湖湖面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水面原面積5.64k?,湖中島嶼面積6.3k?,湖岸周長15公里。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淺處不到1米,泥濘最深處有5米,所以在西湖水面遊玩要穿着救生衣物。如今伴隨着“西湖西進”擴大了6.5k?,基本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

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後,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西湖水由原來的一年一換變成每月一換,透明度由原來的不足60釐米提升到120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