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統計》評課稿(合集15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2.15W

《統計》評課稿1

本次學習彙報活動中,王澤霞執教的《折線統計圖》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動腦,主動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並學有所獲。

《統計》評課稿(合集15篇)

首先是教師親切的話語、適時的評價都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享受到快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敢説、想説,在生生、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本課由學生熟悉的“五一蒙山旅遊”引入,通過教師統計遊客的數量,從而統計近幾年遊客的數量。這個環節,教師沒有直接展示折線統計圖,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先展現了條形統計圖,進而生動形象地演示了整個折線統計圖的繪製過程。這樣做既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也為後面自己繪製折線統計圖,提供了正確的方法。

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找出折線統計圖的要素,學生彙報時顯得比較零散,於是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着重觀察了統計圖上的對應點,及對應點之間線段的變化趨勢。從而學生感知到數據的變化,即遊客數量逐漸增多,呈上升趨勢。此時教師拋出“根據上升趨勢,你又什麼感想?”,激起學生的'深入思考,讓學生聯想到今年遊客的數量應該會更多,由此體現折線統計圖的應用價值,對未發生的事件進行合理的預測。

第三個環節,特意出示了原來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學生通過對比,小組討論二者的異同,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徵:繪製簡便,能更好地看出數據的增減變化。

此外,教師還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折線統計圖的實例,如心電圖、學生跳繩統計圖、身高統計圖。進而感知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

最後繪製統計圖的過程,可先讓生自己討論要注意的問題,再通過課件演示,指導他們正確畫圖。

《統計》評課稿2

本節課是二年級下冊統計教學的第一課時,在這節課的教學,陳老師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統計一年級、二年級的體重,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並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整節課,陳老師語言和藹可親,有親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複習導入:雖然學生在一年級時初步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或兩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但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大部分學生已經記憶模糊了,複習導入做的不夠,為後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隱患。

2、數據記錄:在探究過程中,每個學生輪流起來報自己在一年級時的體重,其他學生記錄,其實二年級的學生統計能力還達不到如此熟練,這就造成了數據記錄混亂,一年級時的體重就沒記清楚,二年級時的體重記錄的就更混亂,後面的複式統計表就沒法完成。老師對學生能力估計失誤,是造成本節課不夠成功的關鍵。時間拖沓,後面的練習根本沒有時間完成。

我認為可以這樣改進,學生説體重時,老師要求放慢速度,老師和學生一起做記錄,這樣就不會造成數據統計兩遍,還不準確的局面。

3、統計表:陳老師在統計表的表頭問題處理上做的特別好,能夠讓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探知,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理解的透徹。

4、板書:整節課,黑板上除了板書課題外,沒有任何板書。 每一節課,黑板上都應該呈現出這一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即使在課件中已經出示過了也不能代替板書。

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讓我們一起認真學習,認真研究,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

《統計》評課稿3

統計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教學中五山國小的季老師着眼於從學生的現實生活,選取學生身邊的熟悉事例,本着數學生活化的新課程理念,抓住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的聯繫與區別,進行教學。

首先蒐集參加各種樂器的男女生人數,製成的四張單式統計表,通過分層次的幾個問題的回答,讓學生產生需求:有些問題不能從單個的表中直接找到所需的信息。因此,很自然的,學生產生了將幾張表格疊加在一起的認知,在課中,學生們慢慢一步步完善着自己的設計,簡化自己的統計表,根據需求設計出了表頭,成功從單式統計表組合成複式統計表。活動中,學生經歷知識,體驗知識,把新知識納入原有認識結構中,成為有效知識,教師的“教”變為“引”,學生的.“學”變為“探”,學生們經過討論並組合成複式統計表,完成複式統計表表頭的理解這一步驟。

在整節課,季老師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展開思維:從這樣設計統計表,你認為怎麼樣?你有什麼建議?還有什麼問題?怎樣能使表格變短,而又統計全面?讓學生按照想出來的辦法去統計,這樣統計的過程是學生親身經歷的,他們在這些思維的碰撞中發展了思維。教學中,在學生體會了複式統計表的優點後,季老師還分組合作,讓學生統計小組內每位學生參加興趣班的情況,學生在經歷蒐集信息、整理信息、製作統計表、分析表格的一系列過程中,真切體會到學有所用。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就在思考,課堂上老師可不可以放手,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行創造複式統計表,在每次展示學生作品之後,讓學生自己比較體會別人的設計優處,再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三次乃至更多次的修改、創造,最終完成複式統計表。這樣的放手會花費很多的時間,但學生是否可以獲得更多書本以外的收穫。

以上是我聽課之後的粗淺想法,還請多多批評指正。

《統計》評課稿4

《統計》是一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統計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新課標把統計知識作為國小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進行簡單分析,以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大綱提到,使學生具備一些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識,具備一定的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根據數據進行合理的推斷,並進行交流的能力,是國小階段統計的主要目標。這節《統計》課作為一年級的第一冊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學習關於統計的內容。今天聽了徐惠娟老師的這節《統計》課,我感慨良多,下面談談我的見解:

一、本節課有幾個亮點:

1、情境創設緊貼學生生活。教師從大象伯伯過生日開始,到生活中你最愛吃的水果,然後到你喜歡的動漫形象有哪些,無不從小孩感知的身邊形象開始,活潑生動。課堂有個性。教師從本身的特長開始,充分地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使生生與師生互動起來。

2、教學流程合理,銜接自然,從情景的創設到引入新課,到新授,最後到練習,步步進行,井然有序。

二、本人的一些淺見:

1、統計方法的感悟不夠充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統計方法擺出象形圖統計,來表示統計的結果。而本節課中這個方法老師説的比較多,學生缺乏充分觀察、思考、感悟,缺乏思維的碰撞,新知的傳授也缺乏層次,所以,學生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我行我素,以前怎麼擺,學完方法後還怎麼擺。究竟這節課讓學生學到什麼呢?目標不鮮明,教到新知時,教師只是膚淺拉過,連最重要的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都沒有訓練。

2、老師要求不明確,學生操作起來心存迷茫。

3、有了需求,才會產生統計慾望,而本節課學生沒有統計的慾望,所以所以不知從何入手。

《統計》評課稿5

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着很廣泛的應用。統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説,這節的《統計》課,主要是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進行統計,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聽了彭海軍老師的課,我有以下幾個體會。

首先,整個教學過程中,彭老師採用教科書所給的材料,創設了一個小象過生日的情境,並讓整個情境貫穿於課的始終,“生日”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又是利用動物動畫的形式,一年級的孩子就容易被吸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他們帶着強烈的好奇心,很快地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由此可見,興趣還真是學生樂學的法寶!

其次,新課改以來,合作學習成為國小課堂上的一大“亮點”,但很多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較多,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在進行“喜歡吃什麼水果”的統計時,教師提出問題後,先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後,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調查與統計,然後讓學生彙報調查與統計結果。

第三,整堂課,彭老師都以低年級孩子能接受並喜歡的面貌出現在他們面前:親切,平易近人;並時常以微笑鼓勵孩子,同時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讓活動富有童真童趣,讓學生是在快樂的學習,在學生的全體參與中學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識。

《統計》評課稿6

前不久,筆者有幸聽了李敏老師在全國第七屆深化國小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上的一節課“統計”,這節課給許多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將有關教學情節進行摘錄,並作簡要評析,以期與各位同行共賞。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統計”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前熱身)

師:小朋友們,你們會做“石頭、剪子、布”的遊戲嗎?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和老師來做這個遊戲,再請一位小朋友做記分員在黑板上用畫“正”字的方法記分,誰贏一次就在誰後面畫上一筆。(教師和一位學生比賽,另一名學生記分,其餘學生齊喊“石頭、剪子、布”)

(課始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為什麼今天有這麼多的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嗎?

生:不知道。

師:老師們呀,都是被黃山美麗的景色和聰明可愛的小朋友吸引來的。為了歡迎老師們的到來,我們開個聯歡會,好嗎?我們戴頭飾表演節目好嗎?

(在黑板上分別出示小狗、烏龜、小兔、老虎等頭飾,問學生喜歡哪種頭飾,學生髮表意見)

師:小朋友喜歡的'頭飾各不相同,那每種頭飾該準備多少個呢?

生1:用統計法計算。

師:想一想,我們都學過了哪些統計方法?

生2:寫“正”字、打“√”等。

師:哪種方法最簡便呢?

生3:寫“正”字。

請學生拿出題卡1,在最喜歡的一種頭飾上打“√”。

二、引發認知衝突,注重解決問題

師:好,請兩位同學上台來唱票和計票,老師在旁邊監督。

其餘學生在題卡2(統計表)上進行統計,所有學生都參與了統計過程。統計結果為:小狗4票,烏龜5票,小兔14票,老虎14票。

課件出示統計表、統計圖(1格表示1人)。

師:你能將這個統計結果在統計圖中表示出來嗎?還是讓我們先來觀察一下,統計圖上1格表示幾人。

生1:1格表示1人。

學生根據統計表的數據在題卡3(1格表示1人的統計圖)上塗色。不久,有學生髮言了。

生2:李老師,統計圖的格子不夠。

師:格子不夠,怎麼辦?

生3:1格表示2人就可以了。

師:請小朋友們用自己的方法試試吧。

《統計》評課稿7

我們一同聽了李老師的“統計”一課,也許大家的感受各有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我把自己對本節課的感受與大家做個交流,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仁予以指正

我覺的本節課從整體上看是成功的,具體來説,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4個特點:

1、靈活選擇教學素材。

李老師利用了分類學具中的水果讓大家分組統計。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好玩,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教學中如果創設情境,使學生融入到情境中,便可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節課中李老師充分利用孩子們所喜愛的動畫片為線索,並貫穿於整節課中,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孩子們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和慾望。自始至終處在愉快的學習狀態中。

3、較好的體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本節課在這方面有較充分的體現。首先,教師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氣氛,開放了師生關係。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從課件中發現問題,引導他們進行合作交流,思想碰撞。從最後動畫片的統計中,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不斷鼓勵學生儘量説出與別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多角度地選擇、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同時,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圍中受到激勵。

4、重視對學生的課堂評價

重視對學生的評價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之一。評價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對學生的.成績加以肯定,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別是課堂上的評價更為重要,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哪怕是一朵小紅花、一顆紅星、一句激勵性語言,都能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慾。本節課李老師特別注意了對學生的評價,她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用各種形式表示對學生的讚賞,如:你觀察的真仔細;大家都是小博士,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善於動腦,將來一定能夠成為科學家;你回答的比較好,給你們小組增加一顆智慧星等等。一句激勵性的語言,一個讚許的目光,對教師來説並不費勁,但對學生的影響卻非常大,一位教育家這樣説過,形成性評價的目的在於告訴學生在不斷進步。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教學語言的運用還需加強磨練,尤其是在語氣、語調上還不是很有感染力;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還需要有意識、有計劃的逐步培養。

《統計》評課稿8

以前,我總認為統計課很難上,在知識上很難找到需要探究的地方,再加上繪製統計圖花費時間長,很難讓學生體會到統計圖的作用。聽了鄧老師的這節統計課,讓我眼前一亮,哦,原來可以這樣上!

1、從統計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的只數引入新課,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2、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統計數據多的情況下,及時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分工統計,讓學生體驗合作的樂趣和需要。可以看出合作的效率是很高的。

3、在重難點地方處理巧妙。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通過整理數據,完成條形統計圖的過程,當發現統計的數據太大時,一格再表示一個單位就太不方便了,從而引出矛盾。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體現了以學生的發展為原則的教學思想。確實有同學就想出來了。教師創設了一個很有價值的懸念,一個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一格表示2個單位或者更大的數的需要,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另外教師也預設了多個解決辦法,沸羊羊的、懶洋洋的加以展示,同學們通過比較發現自己的想法和喜洋洋一樣,很有成就感。

4、教學目標的呈現時機恰到好處,達到了既不提前泄露知識,又讓學生及時瞭解目標的目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即總結前面學習內容,又過度倒下面的學習任務。

5、練習時要求明確。教師強調在繪製條形時要一一對應,做到快、靜、齊。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但由於是小組合作,有的'同學插不上手,操作困難,所以凸起來要慢一些。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找準刻度後記號記號在塗色,準確率要高。

6、後面的統計圖欣賞很好,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後面學習奠定了基礎,也讓學生體驗到了統計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商討的地方:統計的數據一定要讓學生核對清楚,可能會有學生多數,或少數會嚴重影響後面的練習。最好能用數一個標記一個的方法。再根據統計圖解決問題時,個人覺得先找信息,再提問題比較合適。可以體現學生的認知順序。

《統計》評課稿9

王老師這堂課教學設計非常清晰,各知識點分析到位,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是一堂非常不錯的複習課。

下面就這節課來談談我的看法:

1、導入直截了當

王老師從學生感興趣的長跑成績引入統計上的幾個概念:樣本,眾數,中位數,總體,導入開門見山,並把複習的主動性給了學生,起到很好的複習效果

2、設計思路清晰

從長跑成績到具體的練習,學生的解答,教師的講解,而且能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3、注重數學思想的培養

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能教學生扇形,柱形圖去預測統計學上的整體的趨勢,如何處理數學上數據

《統計》評課稿10

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內容和要求。統計知識對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主要是鞏固不同標準下的分類、整理;通過分一分,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表回答問題。王老師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通過對已有數據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發展學生的統計意識。

我認為王老師的這節課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現實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

王老師這節課能夠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導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課堂上注重從生活中取材,由於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容易產生親切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新舊知識的銜接自然而順暢,課堂設計層次分明,是一節比較好的家常課。

二、注意學生的已有經驗,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

這節課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整節課從新課的引入,新授、練習和課堂小結各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有序,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拓展,同時也提供了比較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前面的教學已經有了統計知識的滲透,所以特別是分圖形這一操作環節,把圖形分成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給了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對數據處理有深刻的體驗。還有同桌互相提問題等等,這樣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為學生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延續性。

結合數學知識,更有利於本節課的教學;縱觀整節課,老師循循善誘,學生躍躍欲試,學習氛圍十足。由象形統計圖到統計表,可以説是由具體到抽象,由生活實際到數學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

在整個統計的過程中,不論是對數據的收集與整理,還是對數據的描述和分析,學生始終都處於主動地位,體現了課程標準中的“學生是數學學生的主人”。

今天這節課值得肯定的是王老師的教態和颱風,作為一名51歲的老教師來説,王老師每天都能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達到了學科整合。她基礎知識夯的實,上學期期末考試有20名學生打了滿分,給年輕教師起到了示範、引領的作用。在此同時,我也有幾點個人想法:課堂上老師語言較多,有時候一句話重複了很多遍,是學生沒有在認真聽還是老師提問的語言不夠精煉呢?還有,要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習內容,教師不要講得過多。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規範,表達的要確切。教學中還要注意讓學生真正地活動起來,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選擇統計的方法,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識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自己的一些觀點,不對之處還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統計》評課稿11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確定直條的高度,進一步掌握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並從中進行觀察、分析。由於學生對於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已有了一些經驗,與三年級不同的是縱軸上一格不再表示一個單位,而是表示多個單位,這給學生的思維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探究的起點。課堂引趣,要“精”,要根據所學內容,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課一開始設問:“誰知道世界博覽會?”這個話題知道的學生幾乎沒有,老師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趁勢介紹世博會的有關知識,讓學生了解世界博覽會申辦的程序,為下面的學習作好鋪墊。接着讓學生欣賞上海申辦世博會成功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申辦成功時全國人民歡欣鼓舞的場面,同時也激起了學生想重温上海申辦20xx年世界博覽會的整個投票過程。本節課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統計上海申辦世博會各輪投票情況這樣一個情境,學生經歷了四輪投票,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不僅學會了新知,而且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分散難點,掌握畫法

本節課的難點是確定直條的.高度,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者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觀察比較不同。觀察第一輪的得票統計圖,師問:波蘭得了兩票,為什麼不畫兩格?讓學生觀察得出:三年級學習的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單位,這裏一格表示5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從而讓學生明白直條的高度應根據縱軸上的刻度算,這是與三年級的不同之處。

(2)估計直條上的數據。教師把書上想想做做1的圖改成沒有數據的,讓學生估計直條表示的數據大約是多少,再顯示正確答案,讓學生享受成功、學會看圖。

(3)利用多媒體學會畫直條。在試一試中,讓學生討論:“縱軸上沒有12,該怎麼找?”充分利用集體的智慧討論出辦法,再結合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學會了確定直條的高度,並會畫直條。

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1)對學生“放”的程度還不夠,師生的交流多,生生的互動偏少,小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發言面可以再廣一些。

(2)練習的的設計如果能與世博會能聯繫緊密些,那麼課堂教學的整體性會顯得更突出。

《統計》評課稿12

這次景東杯課堂教學比賽,我聽了李丹老師上的《統計》這一課,作為一名教齡還不滿一年的年青教師,我覺得李老師這節課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節課從新課的引入,新授,練習和課堂小結各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有序,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拓展,既照顧全體,又為個別學有餘力的學生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體現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如果長此堅持下去,定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節課中,李老師能提供學生比較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課中老師讓學生説説如何統計班中每種水果喜歡的人數,在出示了統計圖後,讓學生説説看到了什麼,還安排了讓學生看統計圖同桌互相提問題等等,這樣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由於李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民主,在課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能在課中大膽質疑,如有學生髮現教師所給的統計圖的縱軸只有17個格子,就向老師提出:如果超過17人該怎麼辦 這些寶貴資源的呈現無疑是我們數學課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愛因斯坦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十個問題更重要。

在這裏我也想給李老師提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要正確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在統計班中學生最喜歡吃的水果的人數時,教師明知道有個別學生已重複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學向老師反映某某同學已經站立過了,但教師沒有予以迴應。)我想這是因為在教案中教師有這樣一個預設的問題:我們怎麼知道班級裏每個小朋友都統計到了呢 李老師想讓這個問題能在後面順理成章地出現,孰不知這樣做反而使教師要對班級人數重新進行統計,這樣做勢必要浪費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以致後來教師就乾脆造假,把總人數湊齊就算完成了人數統計,這樣做的結果顯然使統計失去了它的真實性和它的實際意義。

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規範,表達要確切,如教案中"這是統計圖嗎 "這句話表達就不夠確切,應可以這樣問:這是一張完整的'統計圖嗎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注意傾聽,更需要有適時的評價。在本課中,當學生完成了第一張統計圖後教師要學生回答:你是怎麼看出喜歡什麼水果的人數最多和最少 當有學生回答:喜歡草莓的有16人,喜歡菠蘿的有1人,所以喜歡草莓的人數最多,喜歡菠蘿的人數最少。這樣的回答顯然與教師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反應比較冷淡,也沒有對該生的回答予以肯定並進一步啟發,但我們知道該學生從數字上看出數量的多少顯然是沒有錯的,老師對該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後啟發學生從另外不同的觀察角度來回答問題,從而讓學生從觀察直條的高低來知道數量的多少。

從試教課到正式上參賽課,我覺得李老師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只要她繼續不斷地努力鑽研教材和改進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國小數學教師。

《統計》評課稿13

最近觀看了李靜老師的《折線統計圖》一課。有幾點體會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下。

整節課看下來,覺得李老師的教學設計過程明確,教態從容不迫,很親切自然,讓孩子能夠很順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課堂的學習氣氛之中。在引入階段時引用了學生熟悉的條形統計圖,接着再引出本課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過渡的很自然,有層次。通過小組之間的討論和交流,學生能夠比較清楚的闡述了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説出點表示數量,點和點的連線表示數量的變化等知識點。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讓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表達出統計圖上數量的變化趨勢。

現在我們的數學已經越來越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本節課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李老師把生活中的數學有效地引入教學設計中。在課上列舉的數張折線統計圖都是來源於我們的生活,這些生活中的學習素材是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也是對他們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學習起來很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與熱情,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是在數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樑。

我自己也上過這節課,但是沒有象李老師那樣從生活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或者是熟悉的素材,只是按照書上的習題進行了講解,這點我要向李老師學習的,將數學和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繫,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能夠更好的掌握知識。

建議:目標中説到的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問題的要求在本節課的過程中似乎體現的不夠明確,大多還是學生根據統計圖説出結論,並沒有提出什麼問題。

《統計》評課稿14

統計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統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説,這節《統計》課,主要是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進行統計,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彭老師採用學生所熟悉的材料,創設大象過生日的情境,並讓整個情境貫穿於課的始終,“生日”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又利用動物動畫的形式,容易吸引一年級的孩子,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他們帶着強烈的好奇心,很快地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

小組合作學習落到了實處,在進行“喜歡吃什麼水果”的統計時,教師提出問題後,先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後,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調查與統計,然後讓學生彙報調查與統計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側重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對操作程序進行指導,先做什麼,再做什麼,組織活動活而不亂,小組合作學習有聲有色。

整節課,彭老師親切、平易近人,並時常以微笑鼓勵孩子,學生課堂上的思路清晰,同時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讓活動富有童真童趣,讓學生是在快樂的學習,在學生的全體參與中學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識。

一點商洽:如何合理引導一年級學生回答問題還需作一些探究。

《統計》評課稿15

同課異構是一種新的教研方式,充分發揮了我們教師的創新才能,使課堂教學別開生面,楊尚榮老師上的《折線統計圖》,使我們聽課者真正感受到數學教學藝術的魅力。

我覺楊尚榮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關注學習起點是對數學教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與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現實學起點,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才能讓孩子更有目的,更輕鬆的學習。楊老師在新課導入時,先出示學生學過的條形統計圖,觀察統計圖你能獲得哪些信心,為下面學習折線統計圖打下基礎,再由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用手比劃數量的變化,從而引出折線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是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讓學生用手比劃踢毽子的數量變化,這個環節,非常巧妙地讓學生初步體會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轉化過程直觀、自然;另一方面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結構時又將其與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相聯繫,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助於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因為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所以柳老師就讓學生嘗試畫折線統計圖,很多學生都會畫,在學生畫的統計圖上再進一步學習如何畫統計圖,這樣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也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二、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材以新的內涵。柳老師在設計的時候特別注重統計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選取學生身邊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從出示學生跳繩數量到中國體育代表團的金牌數,再到病人的體温變化情況,都富有現實的意義,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關注統計的數學價值。

新課標指出:人人要學有價值的數學,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發展。在折線統計圖的教學中,柳老師將理解數據的合理性,根據統計數據做出正確的判斷也是作為重點。比如在瞭解和分析了2個同學的一週踢毽子情況,讓學生根據跳繩數量的多少選擇讓哪個同學去參加比賽。事實證明學生能夠根據生活實際,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做

四、修改建議

1、在導入部分對統計表的分析中,教師就問學生氣温升得最快的是幾時到幾時,導向性太強,雖然學生在對統計表的觀察中不易想到這點,但可通過對統計圖的分析中與統計表做比較得出結論。教師不宜操之過急,使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體現。

2、在導入中可以同時出現統計表和折線統計圖,讓學生自己進行對比,發現各自特點,比較異同,教師再適時點撥。讓學生充分體現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3、在鞏固中,可以讓學生先思考完成本題需要畫一些什麼,標註一些什麼,然後發給學生一張操作紙,提供網格,縱軸橫軸做好必要的標註。或者可以在標註上空出一兩個讓學生填空。

Tags:評課 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