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高中語文評課稿11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3.2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評課稿11篇

高中語文評課稿1

日前,下班級聽了東老師的《巴爾扎克葬詞》、蔡老師的《我有一個夢想》這兩節課,非常受益,很受啟發,也從中看出了執教者深厚的學養和紮實的基本功。可以這樣説,這是兩節異中有同、風采照人的成功課。在這裏我只重點談談共性的問題。

一、教學亮點。

這兩節課,每節課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點,我僅從以下十方面進行點評。

1、從教態來觀:執教者都表現出端莊自然、精神飽滿的姿態,慷慨激昂的語勢給學生以振奮,像老師那不時寫在臉上的笑意,又極具親和力,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利於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2、從情境創設看:這兩節課的情境創設,應該説是各具特色,如,東老師的激情創境,蔡老師的美圖美語創境,東老師的發揮學生自主性創境等,既體現出情景創設手法的多樣性,又反映出執教者個性而嫻熟的情境創設能力。

3、從學科特點觀:兩位執教者都突出了“讀”這一語文課堂教學標誌性特點,採用多種形式強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賞析,凸顯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

4、從教學目標的確立觀:執教者能從課標出發,立足教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既具體明確,具有針對性,又突出重、難點,使得教學目標確立合理、落實明晰且達成度高。

5、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觀: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點在兩位執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體現,如,蔡老師充分“多媒體”教學,東老師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特徵等都成為了可利用資源,體現出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6、從問題設計觀:一節課問題設計得如何,一定程度上關乎學生能否學有所獲。從這兩節課不難觀出,執教者在問題設計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開去,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如,蔡老師的“在和平年代馬丁路德金為何有如此夢想?找出自己喜歡的有氣勢的段落談感受”、東老師的“葬詞、演講稿、散文的特點”等問題設計,在落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同時,均體現出學習手段創設的有效性。

7、從學生活動看:執教者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時間,參與熱情高,學生善傾聽,能合作,體現出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8、從課堂氛圍觀:課堂突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創設出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體現了互動的多維性。

9、從學生能力培養觀:執教者都把學生的能力培養作為重頭戲,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東老師和蔡老師都讓學生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等環節,關注了學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

10、從預設與生成觀:體現了預設嚴謹、生成合理的特點,如,東老師漸行漸深的問題預設,蔡老師的針對問題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語句、但不可使用口語的細節要求,均體現出教者扣緊梯度目標、嚴謹教學的預設構想,實現了師生共同體會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對三位執教者成功教學的概略點評。

二、教學建議。

儘管執教者的教學或真水無香,或色彩豔麗,但也略有不足之處,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1、東老師注重開發學生潛能、關注學生能力培養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嘗試,使之作為一種常態化的行為實施於課堂教學中。

2、蔡老師的課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還應注重調控氣氛,使課堂氛圍再輕鬆一些,這樣更利於目標的達成。

3、蔡老師的傳統課,很樸實,非常有借鑑價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處理:導語過長,再精煉些;放開手,讓學生多思、多動;可合理地利用網絡設備,既體現教學的直看性,又能節省教學時間,增大教學容量。

4、注意評價語言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激勵性評價對學生思維調控的作用。

三、一點思索。

新課改強調有效課堂,我們入行研討課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如何使有效性體現於授課的每一環節(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板書的實用性,環節時間安排的合理性等)應是我們今後花氣力探究並努力踐行的方向。因為只有做到了環節的有效,才能使教學達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會越走越好。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古人眼中,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作用,是衡量老師之所以作為老師的標準。然而今天,衡量老師的標準已經發生變化,一個成功的老師不再是單純地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傳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刺激學生學習知識的慾望。

陳芳老師的課,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教學思想,營造了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下面,我將從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兩方面略作闡述。

一、教師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在課堂導入時就已經決定。好的開頭等於成功了一半,好的課文導入設計不但能自然的進入新課,而且能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自然的受到感染,激發學習興趣,從而自主學習,最終完成課堂知識的吸收。陳芳老師就很好地把握了這一個步驟,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以孔子這位千古名師的圖片導入新課,既與課文《師説》主題密切聯繫,又刺激了學生對老師認識的興趣,使他們產生了迫切的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為下面古文的研讀作好了鋪墊。

二、教師主導地位發揮得當

①教學目標明確而集中

在教學中,教師對於本課所要學習的知識目標比較明確,並在課堂的前言中給予重點説明,讓學生於“心中有數”,對課文的把握方向明確,從而形成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文較為重點的是虛詞和實詞的應用。在教學中,教師反覆強調了“師”的用法,並在每一處給予詳細的講解,從而解除學生對同一字在古文中不同用法的迷惑。教師反覆的比較,更讓學生明白這一知識點的重要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②教師能恰當設疑

教學過程中,死板的教師講説會讓學生失去教學興趣,而恰當的提問會讓學生興趣盎然。這一點,陳芳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做的很好。在文章第一段的分析中,老師巧妙地設置了若干問題讓學生思考,並且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在文章中用原句回答。學生既閲讀了文章,又賞析了文章,還明白了老師的意義,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知識吸收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和思想的薰陶。

三、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是課堂的主導,這是眾所周知的。課堂不是老師獨角戲的舞台,而是學生思維跳躍,產生思維火花的舞台。一堂課成功的關鍵是學生的知識吸收程度和課堂參與程度。學生課堂參與程度越高,就證明課堂的效果越好。老師的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老師始終是學生學習背後的指揮棒。經過老師的點撥與指導,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很強,學習興趣很濃。效果,當然沒問題。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學生能力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是一節較成功的課。

高中語文評課稿2

1、教態:馬老師表現出端莊自然、精神飽滿的姿態,慷慨激昂的語勢給學生以振奮,那不時寫在臉上的笑意,又極具親和力,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利於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2、情境創設:這幾節課的情境創設,應該説是各具特色,如,夏老師的激情創境,蘇芊老師的漫畫創境,張蕾老師的發揮學生自主性的調查報告創境等,既體現出情景創設手法的多樣性,又反映出執教者個性而嫻熟的情境創設能力。

3、學科特點:幾位執教者都突出了“讀”這一語文課堂教學標誌性特點,採用多種形式強化朗讀,教師適當的範讀,給學生以示範,並且能通過聲音把學生帶到文章情境中,進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賞析,凸顯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因此,我覺得以後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範讀還是必要的。這一方面,夏輝老師特別突出。

4、教學目標的確立:執教者能從課標出發,立足教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既具體明確,具有針對性,又突出重、難點,使得教學目標確立合理、落實明晰且達成度高。李楊老師的《景物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課目標設置合理,並且整節課緊緊圍繞着當堂的目標來進行。從導入感知--聯繫文本--體會作用--總結歸納--實戰演練,到最後的補充説明,課堂容量大,學生接受知識多。馬振丹老師的《小狗包弟》,課堂樸實,實實在在,沒有任何玄虛。注重當堂知識的歸納總結和落實,講解細緻。

5、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點在六位執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體現,體現出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6、問題設計:一節課問題設計得如何,一定程度上關乎學生能否學有所獲。從這幾節課不難觀出,執教者在問題設計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開去,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在落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同時,均體現出學習手段創設的有效性。

7、學生活動、課堂氛圍:六位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時間,參與熱情高,學生善傾聽,能合作,體現出參與的廣度和深度。課堂突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創設出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體現了互動的多維性。吳靜老師的《邊城》、蘇芊老師的《庖丁解牛》、張蕾老師的《裝在套子裏的人》都體現出了這一特點。

高中語文評課稿3

聽了王老師的《黃英》這一節課,非常受益,很受啟發,也從中看出了執教者深厚的學養和紮實的基本功。可以這樣説,這是三節異中有同、風采照人的成功課。在這裏我只重點談談共性的問題。

一、教學亮點。

這一節課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點,我僅從以下十方面進行點評。

1、從教態來觀:執教者都表現出端莊自然、精神飽滿的姿態,慷慨激昂的語勢給學生以振奮,像老師那不時寫在臉上的笑意,又極具親和力。

2、從學科特點觀:執教者都突出了“讀”這一語文課堂教學標誌性特點,採用多種形式強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賞析,凸顯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

3、從教學目標的確立觀:執教者能從課標出發,立足教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既具體明確,具有針對性,又突出重、難點,使得教學目標確立合理、落實明晰且達成度高。

4、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觀: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點在三位執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體現,如,張老師收集的.“原聲錄音”,王老師的具有唱歌、繪畫特長的學生等都成為了可利用資源,體現出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5、從問題設計觀:一節課問題設計得如何,一定程度上關乎學生能否學有所獲。從這一節課不難觀出,執教者在問題設計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開去,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

6、從學生活動看:執教者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時間,參與熱情高,學生善傾聽,能合作,體現出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7、從課堂氛圍觀:課堂突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創設出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體現了互動的多維性。

9、從學生能力培養觀:執教者都把學生的能力培養作為重頭戲,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王老師讓學生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等環節,關注了學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

10、從預設與生成觀:體現了預設嚴謹、生成合理的特點,王老師的針對問題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語句、但不可使用口語的細節要求,均體現出教者扣緊梯度目標、嚴謹教學的預設構想,實現了師生共同體會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對三位執教者成功教學的概略點評。

二、教學建議。

儘管執教者的教學或真水無香,或色彩豔麗,但也略有不足之處,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1、王老師注重開發學生潛能、關注學生能力培養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嘗試,使之作為一種常態化的行為實施於課堂教學中。

2、王老師的家常課,很樸實,非常有借鑑價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處理:導語過長,再精煉些;放開手,讓學生多思、多動;可合理地利用網絡設備,既體現教學的直看性,又能節省教學時間,增大教學容量。

3、注意評價語言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激勵性評價對學生思維調控的作用。

三、一點思索。

新課改強調有效課堂,我們入行研討課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如何使有效性體現於授課的每一環節(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板書的實用性,環節時間安排的合理性等)應是我們今後花氣力探究並努力踐行的方向。因為只有做到了環節的有效,才能使教學達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會越走越好。

高中語文評課稿4

日前,下學校聽了孫老師的《雨霖鈴》、張老師的《我有一個夢想》和王老師的《再別康橋》這三節課,非常受益,很受啟發,也從中看出了執教者深厚的學養和紮實的基本功。可以這樣説,這是三節異中有同、風采照人的成功課。在

這裏我只重點談談共性的問題。

一、教學亮點。

這三節課,每節課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點,我僅從以下十方面進行點評。

1、從教態來觀:執教者都表現出端莊自然、精神飽滿的姿態,慷慨激昂的語勢給學生以振奮,像老師那不時寫在臉上的笑意,又極具親和力,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利於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2、從情境創設看:這三節課的情境創設,應該説是各具特色,如,張老師的激情創境,孫老師的`美圖美語創境,王老師的發揮學生自主性創境等,既體現出情景創設手法的多樣性,又反映出執教者個性而嫻熟的情境創設能力。

3、從學科特點觀:三位執教者都突出了“讀”這一語文課堂教學標誌性特點,採用多種形式強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賞析,凸顯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

4、從教學目標的確立觀:執教者能從課標出發,立足教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既具體明確,具有針對性,又突出重、難點,使得教學目標確立合理、落實明晰且達成度高。

5、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觀: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點在三位執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體現,如,張老師收集的“原聲錄音”,王老師的具有唱歌、繪畫特長的學生等都成為了可利用資源,體現出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6、從問題設計觀:一節課問題設計得如何,一定程度上關乎學生能否學有所獲。從這三節課不難觀出,執教者在問題設計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開去,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如,張老師的“在和平年代馬丁·路德·金為何有如此夢想?找出自己喜歡的有氣勢的段落談感受”、王老師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孫老師的“任選自己喜歡的詩節,談談你從中讀出的愛、自由與美?”等問題設計,在落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同時,均體現出學習手段創設的有效性。

7、從學生活動看:執教者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時間,參與熱情高,學生善傾聽,能合作,體現出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8、從課堂氛圍觀:課堂突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創設出一種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

6、從學生活動看:執教者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時間,參與熱情高,學生善傾聽,能合作,體現出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7、從課堂氛圍觀:課堂突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創設出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體現了互動的多維性。

9、從學生能力培養觀:執教者都把學生的能力培養作為重頭戲,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王老師讓學生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等環節,關注了學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

10、從預設與生成觀:體現了預設嚴謹、生成合理的特點,王老師的針對問題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語句、但不可使用口語的細節要求,均體現出教者扣緊梯度目標、嚴謹教學的預設構想,實現了師生共同體會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對三位執教者成功教學的概略點評。

二、教學建議。

儘管執教者的教學或真水無香,或色彩豔麗,但也略有不足之處,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1、王老師注重開發學生潛能、關注學生能力培養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嘗試,使之作為一種常態化的行為實施於課堂教學中。

2、王老師的家常課,很樸實,非常有借鑑價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處理:導語過長,再精煉些;放開手,讓學生多思、多動;可合理地利用網絡設備,既體現教學的直看性,又能節省教學時間,增大教學容量。

3、注意評價語言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激勵性評價對學生思維調控的作用。

三、一點思索。

新課改強調有效課堂,我們入行研討課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如何使有效性體現於授課的每一環節(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板書的實用性,環節時間安排的合理性等)應是我們今後花氣力探究並努力踐行的方向。因為只有做到了環節的有效,才能使教學達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會越走越好。

高中語文評課稿5

前兩天,一次全國性的課堂比賽我的模式我的課在我的校園舉行,作為評委,我完整地聽了六堂課。

因為要評出個你高我低,聽課時就不敢有一絲一毫懈怠,講得精彩,為之頷首;講得彆扭,為之長歎。邊聽邊記,收穫不小,整理出來,既能夠供自己回顧,也能夠供同仁借鑑。

一、融情入境,就地取材,增強課堂的真實感。

這次參評的課題,都是早就明確了的,事先有充足的時間準備,所以對於教材的分析都不會出大問題。課也可能反覆地演練過,老師一環扣一環地像根據劇本排戲,流暢中也難免機械。這種情形下,靈活機智地即興生成,就顯得可貴,給人以真實感、親切感。有位老師講《雨巷》,當天下雨,這位老師就從雨天帶給人的感受説起,很自然地導入課題,這就極富生活感。另一位老師講《歸園田居》,看到教室後邊牆上不忘初心的對聯,就藉此對聯來結束本課,既切合課題資料,又巧妙地就地取材,顯出了教學的智慧。

二、貼近學生,略施小技,增強課堂的興奮度。

按照規定,這次參賽的老師事先與學生沒有接觸,這就容易帶來師生隔膜,設計不好,會影響課堂氣氛,而課堂缺乏了必要的興奮,死氣沉沉,是不利於學生學習的,當然也影響老師的發揮。有兩位老師對於這一點處理得很好。他們的導入都別具匠心。有位老師一上來先來個猜圖片,不但引出感性思維理性思維之別,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該老師還準備了簽名照獎勵那些用心發表意見的同學,這種小技如果是平時給自己的學生講課,也許不太必要,但應對一羣陌生的學生,應用得當,確實能夠起到調動課堂氣氛的作用。另一位老師則從去年流傳極廣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説起,導入陶淵明,打通古今,又饒搞笑味。又在閲讀環節提出誦讀大PK的推薦,收效也不錯。

小技雖小,要運用好也不容易。有個老師運用分組競賽法,按學生座次從南往北臨時分為8個小組,哪一排有學生回答問題即加分。這本來是比較通用的一個辦法,但是,在這個老師的課中,卻幾乎沒有起到效果。究其原因,我以為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各組成員臨時由老師指定,彼此沒有交流,缺乏團體認同感,也形不成團體榮譽感;

二、老師為了照顧學生情緒,不論學生回答的質量如何,一律給2分,缺乏差異評價,不能調動積極性。

三、當急則急,當緩則緩,調整課堂的發展節奏。

因是事先做足了功課,授課老師不存在無話可説的困窘。相反,大多老師準備得東西太多,彷彿突然做一次遠遊時的旅行箱,擠得滿登登的。

這樣做帶來的問題不少。

從老師這方面説,每個環節都預設好了時間,精確到分秒,恐怕越雷池半步,心裏裝着任務,急急忙忙去完成,事實上不是完成任務,而是完成步驟。

高中語文評課稿6

一、如沐春風,教學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再次聽XX老師授課,真有如沐春風之感,這種感覺不是學生時代能有的。在20年前,作為X老師的學生,聽她的課,最享受的是老師悦耳的聲音,和藹的教態,教學內容的生動有趣,對老師充滿崇敬。今天,當我對語文教學有了一些認識,對文本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解讀後,再次聆聽X老師的教誨,被深深感動了。老師的聲音依然那麼甜美,教態依然那麼和藹,更重要的是教學形式與內容如此巧妙的融合,正是種融合,讓人沉醉其中。教學內容是“從孔子師生關係的角度解讀論語,走近孔子”。孔子的弟子往往比孔子小數十歲:子貢比孔子小31歲;顏淵比孔子小30歲;公西華比孔子小41歲。但年齡無法造成鴻溝,孔子和學生間的平等、相知、互敬,是極其明顯且難能可貴的。而X老師的課堂我也能感受到同樣的教學氛圍。老師語調温和,面帶笑容,眼神中飽含着對學生的信任與期待。老師沒有用擴音器,聲音不大,但表述得十分清楚,語言乾淨利落,且富於文化色彩,作為同行和聽課學生,我深深地敬佩老師的語文功底。而那些X老師課堂上的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中,自由舉手發言。整個課堂的氛圍如此輕鬆,師生關係融洽。在這樣的氛圍中,你能感受到學生的思想被激活了,學習的熱情被點燃了。

為此,我深感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有機融合是多麼重要。回想前兩天教學《種樹郭橐駝傳》,有無限遺憾和苦惱。文章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講述一個深刻的道理——種樹和養民均需順應天性,便可發展其天性。由於缺少精心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激情沒能得到激發,只是被動地理解文言語句的意思,談不上對文本進行賞析。此種情況下教學的內容與課堂的學習氛圍是相違背的。一方面,強調順應物之天性,令一方面在違揹人的天性,內容與形式自相矛盾。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為此,我無比汗顏,有愧於自己的老師和學生。

二、巧妙設計,搭建對話平台

課堂和諧的學習氛圍源於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師生地位的平等,但這些教育理念都內化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中。好的'教學設計是在營造一種自由寬鬆的學習氛圍,為師生對話搭建一個平台。在通常的語文教學中,師生對話的基礎是教師設置的問題。我相信所有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發言,但情況並非都能如願以嘗。其實,很多時候學生不肯發言,原因不外乎兩方面:其一,問題不明確;其二,問題無法激發學生探究和表達的願望。反過來説,如果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積極發言,那麼教師的提問一定具備兩個條件:提問明確;提問有探究和表達的價值,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願望。

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便是教師教學設計的核心。

在XX老師的教學中,有效的提問促成了學生的思考探究和主動表述。整堂課,主問題只有三個:顏回死,夫子悲痛,如何理解子哭之慟?子貢為什麼把仲尼比作日月?夫子見南子,子路為什麼不悦?仲尼為什麼發誓?歸結起來,她的教學提問是對教材整體設計的結晶。

1、整合概括性

文章標題是《當仁,不讓於師》意思為:面對仁,“弟子”不必謙讓、推讓於老師。強調面對仁時,師生關係是平等的,可見孔子把“仁”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三個問題的提出正是基於孔子與三個弟子的對話,也正好可以從不同的層面剖析孔子所強調的“任”。應當説,三個問題巧妙地化解了編者所列的標題,而從師生關係的角度整合內容拉近了文本與學生的,讓教學內容主動貼近學生避免了把學生硬往所學內容上拉。

概括性極強的提問有利於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提問只是給學生一個方向性的指導,指導學生去按圖索驥去發現隱藏在文字之下的信息,並進行理解思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提問給學生的理解留有空間,讓學生在文中尋找信息的基礎上有話可説。

2、整合是對現有內容的刪補調整

打通單元、打通課內外

選文共13則,篇幅教長,而標題所涉及的“仁”一概念學生還未學習。集中學習理解孔子思想“仁”的內容當在本書第四專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在有限的一節刻中完成一個相對集中,有明確主題的教學不得不進行內容的刪減和增補。因此,精選怎樣的內容和補充什麼樣的內容全由教學的核心內容來確定。在本節棵課中當由標題所定。因此,整合也當打破單元界限,把第四專題的相關內容選入其中。如在孔子和顏回關係的探討中可以加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仁者不可以久處也,不可以長處樂。”所孔子之所以把特別的愛給予顏回,正因為文中所説“賢哉,回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於窮困中處樂,正應了孔子所説的“仁”的含義:長處樂,仁如此輕易達到。仁,融在生活的細節中。

3、有效點評,促進對話

在學生髮言,教師的點評是決定對話得否延續和深入的關鍵。XX老師的點評簡明富於啟發性,是我努力的方向。只要在場,注意聽,學生對某個問題都會一定想法。但要把心中所想用有聲語言表達出來,這本身是困難的,而語文課的所謂聽説訓練也就內化在這些方面。鼓勵學生只要有所感就積極發言,在長期的訓練中,學生的表達能力肯定會有提高。教師的作用便是引導學生不斷提高。教學對話中,學生的發言往往表意不夠明確,條理不夠清楚,教師有必要使之明確化,條理化。因此,教師的點評不宜夠多,但應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能:一是概括學生的話語,使之明確;二是給學生以啟發,引導其思維走向更深更遠。當然,前提是緊扣學習內容。如果學生的回答超出學習內容,那就是應及時拉回。

如在探討第一個問題時,學生的發言散亂,教師加以概括:處於困境而能堅守,堅守的執着,淡褪了流派與時代,成為人性的閃光點。

三、對選修課專題設計的一點思考

選修教材在編寫上均以專題為單位。《論語》作為語錄體散文,按某一主題選編內容非常有必要,且編的很好。“當仁,不讓於師”是其中一則內容容。而當這句話作為一個專題的主題時,它就成為了所有內容的中心,也是教學的中心。它可以串聯教學設計中的三組對話。顏回與孔子對話一組,孔子為顏回的死而過度哀傷,似乎破壞了他所提倡的“禮”,正是因為孔子看中顏回的“仁”,可以説是為知己的死而痛哭。而孔子和子路對話一組,孔子見南子,子路不悦。這種對老師的態度極為反常,正是因為子路認為孔子的行為有悖“仁”,老師不合乎“仁”弟子有權不滿,這也正應了孔子所提倡的“當仁,不讓於師”。意思是,面對“仁”時弟子不必和老師謙讓。

因此,在選修課的教學中,琢磨專題主題,把握編者意圖,這是值得我們考慮的一個問題。

高中語文評課稿7

20xx年11月15日,我在xxx中學參加教研活動時有幸聽到xxx老師的一節《故都的秋》,我感到非常受益,也很受啟發,從中看出了執教者深厚的學養和紮實的基本功。可以説這是一節結構嚴謹,內容豐富,風采照人的成功課。在這裏我想具體談談我的感受。

一、教學亮點。

1、從教態來觀:趙老師表現出端莊自然、精神飽滿的姿態,温和清晰地語勢給學生以鼓勵,像老師那不時寫在臉上的笑意,又極具親和力,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利於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2、從情境創設看:趙老師的發揮學生自主性創境等,既體現出情景創設手法的多樣性,特別是讓學生把單調的文字變成多彩的圖畫,又反映出執教者個性而嫻熟的情境創設能力。

3、從學科特點觀:趙老師突出了“讀”這一語文課堂教學標誌性特點,採用多種形式強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賞析,凸顯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

4、從教學目標的確立觀:執教者能從課標出發,立足教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既具體明確,具有針對性,又突出重、難點,使得教學目標確立合理、落實明晰且達成度高。

5、從問題設計觀:一節課問題設計得如何,一定程度上關乎學生能否學有所獲。從這節課不難觀出,老師在問題設計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開去,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如找出自己喜歡的有意味的的段落談感受”談談你從中讀出的清、靜、悲涼?”等問題設計,在落實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同時,均體現出學習手段創設的有效性。

6、從學生活動看: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參與時間,參與熱情高,學生善傾聽,能合作,體現出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7、從課堂氛圍觀:課堂突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創設出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體現了互動的多維性。

8、從學生能力培養觀:執教者都把學生的能力培養作為重頭戲,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如,連綴意象成美文、繪製情景再現圖、使學生的聯想力、想象力、創造力及寫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趙老師讓學生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等環節,關注了學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

9、從預設與生成觀:體現了預設嚴謹、生成合理的特點,如漸行漸深的問題預設,針對問題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語句、但不可使用口語的細節要求,均體現嚴謹教學的預設構想,實現了師生共同體會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二、教學建議。

通過觀摩,我也發現了幾處微小的不足之處,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1、趙老師注重開發學生潛能、關注學生能力培養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嘗試,使之作為一種常態化的行為實施於課堂教學中。

2、課堂很有感染力,但還應注重調控氣氛,使課堂氛圍再輕鬆一些,這樣更利於目標的達成。抒發情感的同時還應注意情緒的節制。對於作家及文章背景介紹多注意橫縱對比,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形成整體知識結構。課堂教學容量還應適當充實。

3、注意評價語言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激勵性評價對學生思維調控的作用。

三、體會

新課改強調有效課堂,我們教研活動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如何使有效性體現於授課的每一環節(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板書的實用性,環節時間安排的合理性等)應是我們今後探究並努力踐行的方向。因為只有做到了內容充實、環節有效,教學相長才能達到高效課堂的目標。相信大家會越走越好。

高中語文評課稿8

針對學生小説閲讀能力的不足,平時也很少有意識的加強相關知識特別是外國小説的積累,本着與大綱接軌,課內外融合,豐富閲讀面的原則,兩位老師選擇高三教材中的《橋邊的老人》這篇文章可謂匠心獨具。她們事先認真解讀文本,找到了學生閲讀中可能存在的疑難點,教學中深入淺出,層層啟發,提出的問題符合中學生髮展心理,其精彩豐富的言語、深厚的文學功底、嚴密的邏輯思維在本堂課上得到充分體現,給了我們兄弟學校老師很多感悟。下面我們主要從學習興趣,教學目標,教學事件,教學反思這四個方面進行評課。

學生對於小説還是有較濃興趣的,相比於古文課堂,應該更能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橋邊的老人》這篇文章有一定難度,學生理解起來會出現難點,作品淡化了學生最為感興趣的情節,打破學生看小説只看情節的誤區,而是從敍述角度和故事入手,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來揭示小説主題。蔣老師一開始用課前準備好的戰爭音樂和圖片幫助引入,以自己的語言拉近了師生距離,讓學生去感悟戰爭這一話題,從而引發感情上的共鳴,教師重在點拔、啟發。把離高中生相對較遠的問題變得具體可感,真正做到了深文淺教,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激發,可以説是獲益匪淺。比如在使學生掌握敍述的視角即有限視角和全知視角時,蔣老師通過與另外一個片段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清楚的知道,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的區別及如何轉換。

兩位老師的教學目標很清晰,從三個方面得到體現:立足文本,抓住關鍵人物和關鍵語段,引導學生理解小説主旨,培養學生閲讀小説的自主意識;掌握小説有限視角和全知視角的敍述方式及區別,冰山理論的寫作特色;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生命的可貴,和平的可貴,戰爭的殘酷性)。可以説這兩堂課老師很好的完成了這些教學目標,文本解讀的好壞是這節課成功的關鍵,兩位老師不求面面俱到,通過分角色朗讀找關鍵字句來指導學生理解小説人物,如在分析老人時,讓學生找出描寫老人神態的'句子,學生很快就進入了文本中,理解到造成老人一系列變化的根源在於戰爭。

兩堂課給我影響最深的教學事件是兩位老師對教材的把握和處理,有的放矢的展開教學。在知識和技能上,使學生掌握敍述的有限視角和全知視角,對於這個學生從沒有接觸過的視角問題,老師通過課內課外比較分析,讓學生一目瞭然;積極培養學生的朗讀水平,在朗讀中體會老人的感情,在朗讀中感受老人的心境,特別是老人的神態、動作及語言描寫。不僅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同時也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很好的放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當堂寫作的能力,讓學生結合課內所學的知識改寫文本,不僅幫助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小説,而且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可謂一舉兩得。兩堂課課堂安排的有條不紊,給人感覺自然、輕鬆、緊湊。當然還有老師語言的引導和啟發性、文學知識的深厚等優點就不一一説明了。

總的看來,這是兩堂非常成功的小説知識鑑賞課。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教師去思考去學習。兩位老師上完之後在説課時都有反思,想方設法要改進教學中的不足,挖掘文本中可以利用的信息,以求使學生更深入的瞭解文章。她們對教學的這種執着和奉獻精神,讓我們感觸很深,也是我們要努力學習的方向。新課改強調有效課堂,這次教研活動的目的,主要就是從學生的實情出發如何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每個學校的學生在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根據學生的實情出發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實情展開教學,這樣有利於做到因材施教,有利於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説到這裏我們也想談談對評課的理解,我們覺得應把評課的權力放一部分在學生手裏,老師要做好傳道受業解惑,必須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學生才是主要接受者,而不是聽課的諸位。與其天天去談理論要求,倒不如靜下心去感受學生心聲。語文教學要獲得新生,不是單單開幾個會議搞幾次學術交流就能解決好的,學生不喜歡的我們還在講,感興趣的又不能天天上,誠然這裏面主客觀因素太多,與教育現狀密切相關,也不是我們基礎教育者所能左右。這裏也只是“借題發揮”了,不足之處還請各兄弟學校指正!

高中語文評課稿9

開學以來,我聽了杜主任、冒愛玉、楊正龍、張建華、孫茂洲、劉燕、周迎年、陳懷龍、顧漢呂、祁燕、周麗娟、嚴主任等老師共21節語文課,收穫頗豐。整體來説每堂課都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教學目標明確,並能在教學過程中鮮明地體現重點突出;課堂問題設置巧妙,環環相扣,自然流暢地引導學生理解了文本資料和情感;師生互動用心有效;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德育滲透如細雨潤物無聲;注重過程方法的教學,不是簡單地説教而是能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推敲揣摩品味;在拓展教學方面更是趣味橫生,恰當新穎,很好地加深了對文本中心資料思想感情的理解;板書涵蓋了文本主要資料和主題思想,並有藝術之美感。

杜主任的課有許多光彩之處,最突出的是他本人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並將其表此刻了課堂的許多方面。尤其是教學語言注重文學性,詞彙豐富,文采飛揚,語調語氣抑揚頓挫,很有吸引力。我要向他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感受語言的魅力,在口耳相傳之間掌握並運用豐富的漢語詞彙,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他們的作文之中。

嚴主任對文本的解讀十分深刻,對學生閲讀方法的指導也很到位。在讀中悟,悟中讀,跳出來,走進去的讀書方法也讓學生對文本的閲讀不是停留在表層的感官的愉悦上,而是到達了深層次的理性的思考。因此,學生自主解讀文本時展示給我們的已經超越了七年級學生普遍的那些稚嫩表達,而是讓聽課老師也嘖嘖稱讚的精彩解讀。另外多媒體的使用沒有捨本逐末,只有十分精煉的四句話的方法點撥。

陳懷龍老師的課設計新穎,讓學生用記者訪問的形式學習課文。課堂氣氛簡單活躍,學生參與面廣,學習積極性很高。陳老師在穿插有關背景資料詩人成就詩詞知識等適時適度,似信手拈來,又恰到好處。這也與他肚裏有文章,胸中有點墨有關。

冒愛玉老師教學注重對文本資料情感的分析挖掘,培養學生搜索有用信息的潛力,表述概括的潛力等等。這對學生現代文閲讀的水平提高都是一個必需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激勵既不程式化,又具體、誠懇。對於學生出現的錯誤,能及時以恰當的方式指出糾正。無論是指導思想還是課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語文學習是學生個體的行為。語文閲讀也是學生個性化的'閲讀,所產生的感受也是不盡相同的。張建華老師在教學時就十分注意尊重與呵護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於學生的回答,盧老師能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導學生把內心的感受説出來,回答得好教師給予肯定,對於學生回答過程中不太明確或不合理的教師也能給予正確的導向與引導。

孫茂洲老師對教材的取捨方面有勇有謀,他的課堂既顯示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同時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高效,尤其是讓學生續寫《安恩和奶牛》的結尾,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周迎年老師教態自然大方,語言清晰,表達潛力強,語氣語調富有激情。課堂上有梯度的引導學生誦讀和品讀文本,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實施教學時從資料到教法到學情,都顯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學生讀書很動情,饒有興致地讀,主動地探究問題,很好。

周麗娟老師講課有激情,善於帶動學生,有個人魅力。結構嚴謹合理,過渡自然,全課給人一種渾然一體之感。重點突出,大多數問題設計簡單易答巧妙,學生學起來簡單好懂。學生答題潛力強,能夠説這與老師平時的潛移默化分不開。她的語言流暢,通俗易懂,簡潔明快。基本功深厚,容量雖大但節奏適宜。

顧漢呂老師教學資料適合學生的發展現狀與要求,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準確的把握了教學重難點和考點,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遇到的學習困難。教學環節銜接流暢,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思路清晰,層次清楚,結構合理。教學中全體學生共同參與,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努力營造高效,和諧的課堂,整堂課情知交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亮點是説不完的,那就打住。下面説説我個人的收穫:

第一、語文課要上出語文的味道,老師的講是至關重要的,老師在課堂上要講語言、講文學、講寫作,而不是去講思想道德、講國際風雲等等。課堂上要注重情感氛圍的營造,語言要有文采,能打動學生,教學就應在簡單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再有營養的飯食要好吃才能下嚥,才能有助於身體健康。不好吃的飯菜不會打動人們的胃口的。所以語文課堂首先要生動。

第二、讀書是感悟語文的重要途徑,出聲朗讀更是語文課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眾多老師的課堂上,我們都多次聽到了學生飽含感情的讀書聲,教師還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人學生自主讀書、自主感悟的思想,讓學生在自己的閲讀體驗中尋找獨特的感悟。

第三、課堂上要引發學生深入的思考。授課教師透過問題的預設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抓住重點段落、句子、詞語進行反覆誦讀,並圍繞所找到的句子進行深入挖掘,啟發學生多元思維,讓學生走進文本,和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

第四、在傳統的語文考試中,總是把知識點作為考試訓練的重點,但是,這天這樣的觀點已經過時了,我們的語文訓練務必從知識點轉到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的訓練上,這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關鍵,也是這天語文考試的

要點。課堂上我們就應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讓學生站起來説話,表達自己的思想,有時還應有的書面表達,這樣的訓練是針對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訓練,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們通常的知識點訓練,這是我們要深入領會的。

第五、多媒體(或者課件)的利用與處理,不宜太龐雜、太細化、太執着,宜精練、適用、有效,因為課堂是動態的。如果執着預設的課件,一會影響課堂的流暢性;二會淡化生本對話,導致學生與文本對話效果的弱化,如果不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有效解讀,後邊的事情就不好辦了。

有人説: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堂,是一個抒寫缺憾美的地方;教師,則是創設美、發現美、創造美、欣賞美的職責人。是的,沒有遺憾也就沒有回味,也就不會有跌宕的精彩,雨後的彩虹。那我們就不談遺憾,不怕遺憾,而讓遺憾成為我們閃亮以後的鋪陳和蓄勢。

高中語文評課稿10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發展源遠流長。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無比珍貴的文化財富。作為炎黃子孫,責無旁貸,理應繼承和發揚這一精神財富。

學校在這一方面擔負着傳承文化的重任。教師就是傳承文化的使者。教材裏收錄的`都是經典的千古流傳的詩歌,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些詩歌,並學會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學會舉一反三,能夠獨立欣賞其他詩歌。

今天觀看了張海巖老師的教學錄像,我感觸很深,同時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自己在教學時,更多的代替學生分析詩歌,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詩的內容。

自己的教學還是一種傳統的灌輸式的。張老師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走進文本之中。如讓學生反覆朗讀詩歌,從吟詩中體會是詩人的情感。

還讓學生相互討論,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掃除詩歌字詞上的障礙。讓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老師沒有急於説出答案,而是讓學生思考尋找。

這一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正在受益。反思自己的教學,總是覺得自己事先也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可實際操作起來事與願違,學生有時啟而不發,或者説得離題萬里,風馬牛不相及。

自己在一旁非常着急,倒不如一股腦的講出來痛苦。這種困惑時常伴隨我,也想尋找一種有效的方法,今天收看張老師的錄像,我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了。

以後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切不可期望過高,急於求成。

高中語文評課稿11

聽了王老師的《黃英》這一節課,十分受益,很受啟發,也從中看出了執教者深厚的學養和紮實的基本功。能夠這樣説,這是三節異中有同、風采照人的成功課。在那裏我只重點談談共性的問題。

一、教學亮點。

這一節課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點,我僅從以下十方面進行點評。

1、從教態來觀:執教者都表現出端莊自然、精神飽滿的姿態,慷慨激昂的語勢給學生以振奮,像老師那不時寫在臉上的笑意,又極具親和力。

2、從學科特點觀:執教者都突出了讀這一語文課堂教學標誌性特點,採用多種形式強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賞析,凸顯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

3、從教學目標的確立觀:執教者能從課標出發,立足教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既具體明確,具有針對性,又突出重、難點,使得教學目標確立合理、落實明晰且達成度高。

4、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觀: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點在三位執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體現,如,張老師收集的原聲錄音,王老師的具有唱歌、繪畫特長的學生等都成為了可利用資源,體現出課堂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5、從問題設計觀:一節課問題設計得如何,必須程度上關乎學生能否學有所獲。從這一節課不難觀出,執教者在問題設計上都十分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開去,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

6、從學生活動看:執教者為學生帶給了充分的參與時間,參與熱情高,學生善傾聽,能合作,體現出參與的廣度和深度。

7、從課堂氛圍觀:課堂突顯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創設出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體現了互動的多維性。

9、從學生潛力培養觀:執教者都把學生的潛力培養作為重頭戲,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王老師讓學生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等環節,關注了學生收集、整理信息潛力和自主學習潛力的養成。

10、從預設與生成觀:體現了預設嚴謹、生成合理的特點,王老師的針對問題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語句、但不可使用口語的細節要求,均體現出教者扣緊梯度目標、嚴謹教學的預設構想,實現了師生共同體會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對三位執教者成功教學的概略點評。

二、教學推薦。

儘管執教者的教學或真水無香,或色彩豔麗,但也略有不足之處,就此提出幾點推薦。

1、王老師注重開發學生潛能、關注學生潛力培養的.做法,十分值得提倡,期望能就此入行嘗試,使之作為一種常態化的行為實施於課堂教學中。

2、王老師的家常課,很樸實,十分有借鑑價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處理:導語過長,再精煉些;放開手,讓學生多思、多動;可合理地利用網絡設備,既體現教學的直看性,又能節省教學時間,增大教學容量。

3、注意評價語言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激勵性評價對學生思維調控的作用。

三、一點思索。

新課改強調有效課堂,我們入行研討課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如何使有效性體現於授課的每一環節(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板書的實用性,環節時間安排的合理性等)應是我們今後花氣力探究並努力踐行的方向。因為只有做到了環節的有效,才能使教學到達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會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