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近現代文學作品寫作手法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2.14W

近現代文學作品大量湧現通感的運用,緣於語言文化的不斷豐富,通感已廣泛的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如人們常用甜美來形容歌聲,甜本屬於味覺印象,美屬於視覺印象,歌聲則屬於聽覺感受。錢鍾書先生在《舊文四篇·通感》中分析道:在日常經驗裏,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温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他進一步舉例説響亮一詞,是把形容光輝的亮字轉移到聲響上;熱鬧、冷靜二詞,把表示温度(觸覺)的熱與冷同表示聽覺的鬧與靜結合起來,通同一氣。這些例子都表明通感在現代語言文學中,既是提升文學審美表現力的重要方式,更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通常體驗。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知覺,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侷限。從而使因文章而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所以,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通感現象,較多的表現在對現實生活的描寫上。

近現代文學作品寫作手法

《荷塘月色》中有兩句,歷來被奉為近代文學應用通感的.典範。在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一句中,荷香為氣味,只能以嗅覺感知,歌聲為樂音,憑聽覺方可獲得。但作者在描寫時卻打破常規,把聲、香加以聯繫,時嗅覺與聽覺溝通。讓讀者積極調動生活經驗,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能力。以對遠處高樓上飄來的渺茫的歌聲這種體驗來品味微風送來的縷縷清香,不由得產生這樣的理解:歌聲從遠處高樓上飄來,自然不能聽得十分真切,只能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但卻更具吸引力,使人不由自主地凝神傾聽;荷香是淡淡地,不會濃郁撲鼻,只能時有時無,如絲如縷,然而愈是如此愈能喚起人內心微妙地情感,情不自禁地去捕捉這種令人喜悦地清香。於是,聲與香這兩種作用於不同感官地知覺,由於在人的心理反應上存有相似點,得到了自然而然地溝通。

此外,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嶺上奏着的名曲。本句中的光和影是由月色而生,以目可見,屬於視覺形象;而旋律是音樂的特質,與梵婀嶺上奏着的名曲都是以耳方可感知的聽覺印象。以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輕重濃淡的色調,作者的藝術感受已不滿足於單純的視覺勾畫而訴之於聽覺,因為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輕重緩急的節奏,它的和諧與光影的和諧有其相通之處。

文中成功的通感運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典型的範例,同時也是對心理學、美學理論的一個有力佐證。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視、聽、嗅、味、觸等各種感官都能產生美感,它們雖有分工,卻又能相通。文學藝術作為一種間接造型的語言藝術,它塑造的藝術形象作用於讀者的感官,當然也可以彼此相通。朱自清在感受荷塘中的美景時,調動了自己的諸多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這獨處,當他直覺一種感官不夠用時,就自然會藉助於其他感官的幫助和補充。作者把本應嗅覺感受的清香和視覺感受的和諧的光與影都移之於聽覺,可見作者有着對生活與藝術的獨特的體驗和見解,但這並不表示他要把個人的觀點、趣味強加於讀者身上。相反,《荷塘月色》及其神妙的通感手法,在讀者的期待視野中早已成為永久的文學存在,也就是説,作者能調動讀者長期積累起來的各個生活方面的經驗,讓我們去揣度、體會那難於直接描述的事物,達成一種更高層次的共鳴,讓我們在欣賞過程中產生如臨其境、如睹其物、如聞其香、如聆其聲的真切、深刻的藝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