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語文評課稿15篇【合集】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2.64W

語文評課稿1

今天,聽了董老師一節《扮亮語言》的作文指導課,這是一節紮實有效且有特色的課,深感從中受益多多,下面僅從三個方面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語文評課稿15篇【合集】

一、 本節課“以學定教”的理念得到了很充分的體現。老師以學生的閲讀積累:《老王》《背影》《又是一年粽米》等經典片段的再現,引導學生從中感受、總結其中在“扮亮語言”方面的技法;又以學生佳作中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欣賞體會在語言表達方面的妙處;最後在升格練習環節,老師依然從學生習作中挑選了典型病例,引導學生進行升格訓練。整堂課,老師以學情為教學的起點,學教相容,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步一個台階往上攀,學有所悟,學有所獲。

二、 本節課在“三學循環”的.模式建設方面作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在“議學”“悟學”環節,改變了以往“議”“悟”截然分開的模式,採用邊議邊悟邊練,議悟循環反覆螺旋上升,顯得靈動而不僵化,體現了教學的智慧。

三、 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學以致用紮實有效。老師在方法感悟這一環節,所引的材料十分精心,皆為閲讀教學中的名家經典片段,打通了閲讀與寫作的聯繫,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小結語言表達的技法,每一個方法小結之後,老師都引導學生運用感悟到的方法進行升格訓練,學生實踐充分,學以致用紮實有效,收到了良好效果。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殘缺的藝術。我覺得作為“三學循環”教學模式下的示範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引發探討:

1、如何正確處理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的時間分配問題。

2、“導入”部分內容與下面教學內容聯繫不是很緊密,可考慮刪去,這樣內容就更集中。

3、作文教學過程中是否需要小組“合作學習”,如何恰當的運用“合作學習”;學生練習時,是否需要先討論再自已操練。

以上只是個人粗淺看法,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語文評課稿2

今天,我聽了李老師執教的一年級上冊的《識字3》。課堂上,老師有條不紊的組織,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狀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設置闖關遊戲,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老師根據這節課的教學任務,設置了闖三關。第一關:識詞關;第二關:讀文關;第三關:寫字關。根據一年級國小生表現心強烈的心理特點,教師設置的闖關遊戲,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加快了課堂節奏,而且學習效果非常好。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充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在第一關中,教師為了讓學生認識詞語,利用課件展示了公園的風景、遊樂設施,讓學生邊看圖邊讀詞。在一輪又一輪的讀詞中,學生不僅熟練掌握了這些詞,同時又理解了這些詞的意思,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學習效率十分高。

三、注重對學生説話能力的引導、訓練。

在學生讀了關於風景的詞和遊樂設施的詞後,教師都組織學生用“公園裏有(),有(),還有(),真()呀!”的句式讓學生對所學的詞語進行運用,同時還以“教室”和“文具盒”為題材,讓學生鞏固這個句式。相信學生在以後遇到同樣的情境的時候,一定會對這個句式運用自如的。

四、課間遊戲緊緊圍繞本節課教學內容展開。

為了調節學習氣氛,放鬆學生的心情,教師和學生一起玩了拍手遊戲。老師邊拍手,邊説:“轉轉轉,轉什麼?”學生邊拍手邊回答:“轉轉轉,轉轉椅!”“開開開,開什麼?”“開開開,開火車!”“鑽鑽鑽,鑽什麼?”“鑽鑽鑽,鑽山洞!”……在愉快地遊戲中,學生鞏固了所學內容。

要説建議,我覺得教師在學生寫完生字後,應將學生寫得比較好的生字通過展台展示出來,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書寫生字。同時應注意對發揮激勵評價對課堂氣氛、學習狀態的調控作用。

我會將李老師課中適合我班學情的做法加以運用,以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評課稿3

今日有幸聆聽了xxx教師的學區中青年賽課――蘇軾的散文《記承天寺夜遊》,獲益匪淺。對於xxx教師的《記承天寺夜遊》一課,我想作一個簡要的評析。

xxx教師紮實的語文功底和開闊的思維方式從他的課堂教學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從他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模式也能夠看出這位教師的教學理念,緊密地與考試結合起來。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他的優點就一一顯此刻我們面前:

(1)課前備課準備充分,導課精彩

用“清風明月本無主,心閒便是其主人”詩句導入新課,引出“閒”字,並要求學生用“閒”造句。這個導課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對月色的描述,又為下頭理解蘇軾的.情趣、突破本課的難點埋下了伏筆。這個導課能夠總領本課資料與主旨,高屋建瓴,實在精彩,可見xxx教師課前充分的準備及對文本透徹的理解。

(2)課堂環節完整、流暢,訓練有梯度

導入課文後學生自由朗讀、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停頓,而後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形式多樣,xxx教師熱情鼓勵,在朗讀中初步感知文本。之後,教師教給學生簡單的翻譯方法,讓學生對照註解疏通翻譯,有疑惑處圈點或舉手回答,而後出示幻燈片“自我挑戰”,落實關鍵詞與重點句。指導與自讀相結合,訓練有梯度,把文言詞句理解落到實處。

(3)課文朗讀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方法得當

導入課文後學生自由朗讀、大聲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疏通、翻譯課文學生再讀思考:蘇軾為什麼夜遊承天寺,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其實文言文的教學要學生在朗讀中慢慢地體會語感,從而到達理解文意的目的,我們平常的教學往往把朗讀和理解人為地分離開來,早自習就要求學生預習、熟讀至背誦,然後再上課也許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背誦課文,但對於理解文意卻存在問題。

(4)問題設計巧妙、材料引入靈活

為掌握重點、突破難點xxx教師主要設計下頭幾個問題並及時靈活引入材料:

1、蘇軾為什麼夜遊承天寺並及時介紹相關寫作背景;

2、為什麼作者眼裏僅有竹柏並及時引入竹柏象徵義;

3、何謂“閒人”你是如何理解“閒人”並及時引入餘秋雨及法國世界報對蘇軾的評價。問題設計雖少卻很有深度且給學生切實的幫忙,切中肯綮且遊刃有餘。

縱觀全課,xxx教師的這一節課資料充實、具體,有深度、廣度,教法靈活、得當,教師熱情鼓勵、及時點撥,學生參與度廣,在基礎不太好的班級能把文言文上得如此紮實有效,着實不易。

語文評課稿4

今天有幸聆聽了X老師帶來的《一分鐘》展示課。

本篇課文以國小生喜愛的故事形式出現,內容較為通俗。主人公元元應為早上多睡了一分鐘,帶來的卻是20分鐘的遲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聲聲的歎息,是深深的後悔和寶貴的教訓。故事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繫十分緊密。聽了X老師的課我受益匪淺,讓我倍受啟發。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X老師能根據低年級的教學重點組織教學,通過指導學生正確的朗讀課文提出朗讀課文的三大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朗讀習慣。

2 、整堂課中X老師始終是親切的學生交談,在教學中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讀書,鼓勵學生髮言,對學生的發言總是給予及時的激勵與表揚。如“你讀的真棒!”“別緊張,再想想”“同學們真是太厲害了”等等,使課堂充滿了人文光懷: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3、為了體現“多元智能”的課堂教學特色,X老師設計了“演一演”的遊戲環節,極大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遊戲中更加了解了主人公元元當時的複雜心情。但是由於時間原因該環節並沒有完全開展,只有一位同學上台表演,相信如果全班積極加入那麼課堂效果一定會更出彩。

4、X老師對於本班的教學常規培養的非常好,整堂課學生都是坐得端端正正認真的.聆聽,是老師的教學可以有序的進行。

聽了X老師的這一堂課我收穫了許多的教學經驗,充分的瞭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一堂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課品如人品,她的課並不是做秀,也沒賣弄,讓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們對教育深深的摯愛和對學生真誠的關愛!我也要為能成為一位這樣的老師而努力!

語文評課稿5

“有效課堂,有效訓練”是我觀課後的一大感觸。”什麼是課堂學習?那就是一個習得的過程。會學才是學習的主旨所在。金老師的課堂充分關注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講練結合,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一、紮實的課堂——教學紮實、凸顯年段特點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還是以字詞為主,金老師的課堂充分反映了年段的這個特點,無論是識字方法,還是寫字教學,金老師都是一板一眼,身教言傳,紮實而有實效,特別是金老師課堂上規範認真端正的示範書寫,給學生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同時,金老師也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方法、手段的運用適切學生的年段特點。在課堂上,金老師採用了多樣的識字、記字、理解方法,令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巧妙的整合了字、詞、句,可謂是紮實之中顯新意。

二、有效的課堂——目標、內容、作業保持一致,切實減負增效。

近年來,我們一直圍繞“有效作業 有效課堂”的主題在開展教育教學研究,金老師的課無意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很好的範例。金老師無論是在教學目標的設定,還是教學內容的選擇,甚至作業的'佈置都進行了通盤的考慮,這樣有效地解決了語文課堂講得多、練得多但是效果差的問題。一直以來,大家對於作業的設計都不陌生,但是,如何使作業真正成為課堂的延續,和課堂保持高度一致,既是課堂的鞏固的和複習,又使學生能夠輕鬆而有方法的完成,卻一直以來是困擾我們的問題。今天金老師的課堂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她上課的重點指導便是課後的作業,例如,他要求學生回家把小松鼠尾巴的作用講給爸爸媽媽聽,這其實是一個帶有概括和複述要求的作業,對於學生而言有相當難度,金老師充分考慮了這點,在課堂上設計了相應的板書和大量的語言訓練環節,大大降低了學生完成作業的難度,也使得這個作業的達成度得以提高。

語文評課稿6

通過聽我校骨幹教師引領課,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馬老師和張老師成熟與老練的教姿、教態、教風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的思維的活躍,更讓我在這兩堂課中,看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張老師的課《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過程環環相套,絲絲入扣。情景導入,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閲讀中思索,從而解答疑惑,讓他們充分體驗閲讀與思考所帶來的成功,樹立起學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問,卻把學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層次的探究世界。

馬老師在課堂上親切、自然,看似平淡的.語言,卻引領着學生體會到秋天的美好。馬老師整堂課都表現十分温和,始終面帶笑容,讓學生與老師之間有一種親和力。我們説教師教的是一羣活生生的孩子,那麼人自然要有感情,我們在教書中就應該投入自己的感情。從聽課中我也發現我們老師對學生非常地愛護,因為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學才會擦出教學的火花,使教學變得精彩。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國小階段,語文教學中最注重的就是閲讀,兩位老師都做到了這一點,讓學生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反覆的進行閲讀,默讀或充滿感情的朗讀。在這兩節課中,我發現閲讀所佔的時間較多,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閲讀中思考,在閲讀中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感情。

總得來説,這次的引領課,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既學到了他人的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給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語文評課稿7

《背影》是國中教材中的“老篇目”。如何以新課程的理念設計和實施這篇文質兼美的傳統篇目的課堂教學,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應該不受傳統教學的束縛,從領悟作品內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採用整體感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驗感悟的學習方式,達到“使學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響,寫法上受教益”。

具體地説有如下幾個特點:

1.以“情”字為線索,設計學習活動。

本文最動人之處,便是人間親情特別是父愛的美。教者緊緊抓住了這一特點,用多媒體創設學習情境、引領學習活動。如:放歌曲、放投影畫面、學生表演、學生講述我與父親之間的故事等等,由淺入深,讓學生在晶瑩的淚光中體會“父愛如山”的道理。

2.依據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

這節課緊緊圍繞文本教材展開。如:“速讀課文,説説你能從文章中讀到哪些信息”、“整篇文章體現出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那麼,這種關愛我們又可以從文中的'哪些地方體會得到呢?請大家先進行組內交流,然後全班交流”、“寫父親的背影哪次寫得最詳細”等等問題。環節的設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地圖冊查找作者的行蹤路線並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於教材,大膽地開發和利用了文本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情境與空間,不束縛學生的思維。如:“你能從文章中讀到哪些信息?”從而引導學生自主閲讀,談自己的感受,因此,學生大膽放飛思維的翅膀,勇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積極動腦解決問題,這種良好的學習品質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總之,如何調動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何從語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內涵、陶冶學生的情感,如何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完美統一,相信我們一定會從這堂樸素的課堂教學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語文評課稿8

今天,在八《7》班聆聽了餘xx老師的一節課,餘老師開出的是《浪之歌》,聽之後,深有感觸。

教師提出的問題似乎很簡單,卻其能展現清晰的思路,能啟迪學生思考,又能揭示文章主題,是教師對文本深刻理解的最好詮釋,是教師對問題高度提煉,是教師的匠心獨運。

教師對作者介紹及其背景的處理,也是獨具匠心的。餘老師不是在開課伊始就按部就班地給學生或讓學生介紹作者,而是在教學的進程中適時地提示出作者的身世,使文章主題思想的揭示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水到渠成。

特點二,抓住語文教育的特點。餘老師一再提醒學生,是哪些詞語能體現這種情感,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如對“撲倒”、“海誓山盟”、“碧海丹霞”等詞語的品味,讓學生在品味中咂出愛的滋味。語文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品味詞語、句子、語段中,吸收漢語言的'文化智慧與養分。

餘老師在引領學生感受語言文字魅力時,還引發學生的聯想,豐富的聯想,又增加了更多的學習內容,使課堂內容更豐厚,主題的挖掘更深刻,文化因素更濃郁,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思想品位,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問題:總感覺欠點什麼,欠點激情?欠點氣勢?其實餘老師在這節課中是有氣勢有激情的,可能欠的這一點,是在於學生那裏吧?如果能把老師的激情傳遞到學生的身上,讓師生都羣情激揚,都激情四溢,那這個課堂不就是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了嗎?

毋庸置疑,通過這節課,我們能看到餘老師深厚的文化底藴,巧妙處理教材的能力,流暢激情的表現能力,但忽略了更重要的學生,學生的學習主體,教師設計的再好,講的再好,還要考慮到學生能否接受、易於掌握的問題,教學的重心應在學生。

語文評課稿9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十分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日有幸聽到劉教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到達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劉教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經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我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説:“讀得熟,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劉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我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

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

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

3、快速覽讀,概括資料;

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劉教師用課件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裏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像,“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立刻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僅練習了學生的説話本事,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説:“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劉教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劉教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語文評課稿10

今天很高興跟陳老師學習了一堂國中語文課,覺得自己很有收穫,下面談談自己的體會和心得,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紫藤蘿花是一種怎樣的花,許多學生多沒有感性的瞭解。能積極利用教材中的插圖,讓學生對此種花有初步的感知,這是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的表現。我們有些教師往往會忽略或漠視課本中的插圖,沒有把它當作一種資源,這是很遺憾的事。在對文本整體感知的過程中,設計了三個以花為中心的兩字詞語概括情節的環節,既明確了閲讀的任務,又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真正做到了閲讀的指向性,加強了閲讀的有效性。

面對學生概括的動詞加以辨析,如看花、賞花兩字的區別,及時糾正板書的`內容,體現現代教育的理念——以人為本。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對花的大開大闔的多角度描寫是學生欣賞與借鑑的重點。“觀千劍然後知器,操千曲然後知音”、“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些話都在告訴我們讀書的重要性。毛老師抓住朗讀讓學生體會其中的妙處。有齊讀、分組讀、默讀,讓每一位聽課者又驚喜地聽到了語文課堂裏那久違的朗朗書聲。

學生在分析句子時,從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進行及時指導。本文在寫作上的最大特色是借景抒情,在觀花的過程,不時加入作者的感受。全文從線索的角度來看,實際上,作者的看花過程之線與她的情感變化之線交錯在一起,要弄清作者寫此文的目的,就是理清和理解作者結合生活而透露出來的情感。此時,教師能及時介紹作者的有關情況,使學生一下子明白了“手足情和生死謎”。讓我們看到了呈現教學內容時機的重要性。總之,這是一節成功的課,有許多的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聽了此課後,有兩點是值得大家思考的:①如何調控課堂行進速度②開放性的課堂是否也應該注意提問的指向性,如何避免學生回答問題誤入“歧途”?

語文評課稿1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何老師很用心地給我們上了一節公開課,在我們進入評課、議課之前。

我提議大家用掌聲對何老師的付出表示感謝。

何老師是我校的教學骨幹,兢兢業業。對她執教的這節課,我們大家肯定會有不少的啟發。為了更好的總結這次活動並指導今後的課堂教學,我們本着“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原則,在此舉行評課活動。我希望各位老師都能暢所欲言,毫不保留的把自己聽課的認識、看法、見解、收穫等開誠佈公的説出來。

程序:

一、先請執教人何老師説説自己的授課思路和講課後的感悟、反思

二、評課:何老師對自己的課説出了自己的認識,下面按從低到高年級的順序由老師們各抒己見,談談自己的評價。

三、今天借這個難得的機會,我們請在座的領導,為我們指點迷津,給與《認識圖形》

《認識圖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比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説出每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

老師在設計上以“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為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主動、

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為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説請來了三個老朋友,你能説出它們的名稱嗎?這是複習,同時又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為後續教學服務的。

二、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告訴學生把物體的一面放在紙上,拿筆沿着邊描出來。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陳述操作過程,培養他們數學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使學生獲得對圖形最直接的體驗,體會到“面從體出”。

三、動手操作,鞏固理解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辨認這四種圖形,老師又設計了“擺一擺”這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小棒擺出這些圖形,並説出擺這些圖形的時候發現了什麼。學生説:“我發現擺正方形時每條邊用的小棒一樣多,擺長方形時,上下兩條邊用的小棒一樣多,左右兩條邊用的'小棒一樣多”;“我擺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圓不能用小棒擺出來”等等。學生在動手操作、歸類比較的過程中明確了每種圖形的特點。這樣,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每種圖形的基本特徵,進一步鞏固了對四種圖形的認識。

四、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説説它們的名稱再講含義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

五、聯繫生活,實踐應用

數學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在這個環節老師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生活中,你還在哪裏見過這些平面圖形?”這樣設計就是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然後,課件出示交通標誌牌,説説它們的形狀,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知識的教育。

語文評課稿12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首先感謝市教研室給我們基層的語文教師提供了這樣一個高層次、最實用的學習機會。

説是“高層次”,本次執教的教師都是語文教研員,他們都是我們市內語文界頗有影響的語文學科帶頭人,他們的課堂教學代表了了我們連雲港市語文教學的最高水平。説是“最實用”,因為執教的教研員都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指導者,是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推行者,是平時語文考試的命題人,更是語文會考的命題成員庫的人員。他們的語文教學代表了他們對語文教學的思考,通過這樣的聽課,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語文新課程標準,通過他們對語文課堂知識的把握,瞭解我市語文考試的新動向。這對於我們基層的語文教師來説是“最實用”。

由於忙於會務安排,我聽了今天三節課中的兩節,在這兩節課中,我最大的感覺是受到了“心靈的震憾”。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四點收穫:

新浦區教研員張永春老師在課堂上語言幽默,和學生對話的過程中,始終面帶微笑,教學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教師睿智的語言表達,讓學生如坐春風,這樣的也是我所説的.生動的語文課。再有營養的飯食要好吃才能下嚥,才能有助於身體健康。不好吃的飯菜不會打動人們的胃口的。所以語文課堂首先要生動。

“知識點”轉到“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的訓練上,這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關鍵,也是今天語文考試的要點。

在兩個老師的課堂上,我們都看到了他們特別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讓學生站起來説話,表達自己的思想,有時還有專門的書面表達,比如張永春老師就專門讓學生把自己對課文感悟寫出來,這樣的訓練是針對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訓練,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們通常的知識點訓練,這是我們要深入領會的。

除了收穫,還有幾點疑問提出來向專家請教,並和同仁一起交流。

語文評課稿13

劉老師所上的《齊白石與李苦禪》,這篇文章信息量較大,難度也有一定深度,聽説是一期課改裏的篇目,並且要用三教時上,而今二期課改已經刪除了,有些可惜。這篇文章的結構和行文思路的確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比較困難,此文放入國中語文估計也毫不示弱。它不是常規行文的規則結構,線索明朗,開頭結尾往往是中心思想。它的中心完全在課文中齊白石與李英傑的一段對話中。

如何將這一比較困難的中心點提煉出來,讓學生能深入理解,顯然劉老師十分高明地用去掉標點這一方法。我的話可能只是常規去劃句子去解讀,而學生對此的感受是空的,是不切實的。而把標點一去走,學生在重新加入標點的時候就會非常明瞭。為什麼這個標點而非其他標點?標點表示了一種情緒,帶有一種情感,在解讀為何加上標點的同時,其實也就是在解讀作者的表達的意圖,另一方面,也體會了語氣。所以劉老師第二大亮點就是通過朗讀,來讓孩子們感受當時的語氣。

劉老師巧妙地解讀了文本反映出的第一層表達,也通過這樣概括去複述,朗讀加理解的方式,幫助學生去了解作者內在的行文表達。作為語文課,應該去解讀文意,不僅僅只是文本上所現的'淺層次表達,更應該是作者的表達。通過這樣不斷地訓練,實際是對學生升入中學後面對更復雜多樣的文本,學會多種方式的解讀能力。另外我一點點的拙見以為,文本因為比較難,開頭時直接讓孩子們感受齊白石的“艱難歷程”有些突兀,如今孩子比較脱離那個年代,對此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我認為在此可以出示一些當時齊白石拜師的資料,讓學生能從具體的描述中體會到一種“艱難”,那麼就更能對比出齊白石收李英傑為徒時的不同。

語文評課稿14

今天,聽了董老師一節《扮亮語言》的作文指導課,這是一節紮實有效且有特色的課,深感從中受益多多,下面僅從三個方面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 本節課“以學定教”的理念得到了很充分的體現。老師以學生的`閲讀積累:《老王》《背影》《又是一年粽米》等經典片段的再現,引導學生從中感受、總結其中在“扮亮語言”方面的技法;又以學生佳作中的精彩片段引導學生欣賞體會在語言表達方面的妙處;最後在升格練習環節,老師依然從學生習作中挑選了典型病例,引導學生進行升格訓練。整堂課,老師以學情為教學的起點,學教相容,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步一個台階往上攀,學有所悟,學有所獲。

二、 本節課在“三學循環”的模式建設方面作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在“議學”“悟學”環節,改變了以往“議”“悟”截然分開的模式,採用邊議邊悟邊練,議悟循環反覆螺旋上升,顯得靈動而不僵化,體現了教學的智慧。

三、 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學以致用紮實有效。老師在方法感悟這一環節,所引的材料十分精心,皆為閲讀教學中的名家經典片段,打通了閲讀與寫作的聯繫,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小結語言表達的技法,每一個方法小結之後,老師都引導學生運用感悟到的方法進行升格訓練,學生實踐充分,學以致用紮實有效,收到了良好效果。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殘缺的藝術。我覺得作為“三學循環”教學模式下的示範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引發探討:

1、如何正確處理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的時間分配問題。

2、“導入”部分內容與下面教學內容聯繫不是很緊密,可考慮刪去,這樣內容就更集中。

3、作文教學過程中是否需要小組“合作學習”,如何恰當的運用“合作學習”;學生練習時,是否需要先討論再自已操練。

以上只是個人粗淺看法,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語文評課稿15

《掌聲》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以小英“自卑——感激——樂觀”的情感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藴含着豐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飽含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於故事中,把少年兒童純真善良、關愛別人的完美心靈生動地表現出來。既能使學生學習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瞿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情為線、以讀為主、以拓展為目標,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段讀悟體會。透過自主閲讀,研討交流,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去關愛別人,個性是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對自己的關心與鼓勵。

一、評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難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瞭解小英的情感變化,深刻領會“掌聲”的內涵。瞿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1、緊扣關鍵點,突出內涵

所謂關鍵點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關鍵部位,能夠是一個詞或一個句、一個過渡段等。本文的“關鍵點”是“同學們的兩次掌聲”。瞿老師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同學們的兩次掌聲,引導學生品讀課文的重點段第二至四自然段,體會同學們的兩次掌聲給小英的鼓勵和讚揚,給小英帶來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聲”的內涵。

2、轉換主角情,領悟內涵

當學生閲讀文本時,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體會不到真切的情感。瞿老師就發掘學生善良天性,引導學生轉換主角,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想透過掌聲告訴小英什麼?如果你是小英,你聽到同學們熱烈、持久的掌聲,你會想些什麼?學生變成文中的人物,產生聯想或幻想,激發出情感,走入人物內心世界,就更真切地體會到了掌聲給小英變化,領悟掌聲的內涵。

3、抓住掌聲義,延伸內涵。

同學們的掌聲給了小英鼓勵、讚賞,給了她生活的信心,掌聲的內涵就是給人的尊重、鼓勵和關愛。瞿老師並沒有讓學生停止在對掌聲內涵的理解,而是之後問:“你想給同學或朋友送去勇氣和自信,除了給他掌聲之外,你還有什麼辦法?”學生的回答延伸了掌聲的內涵,能夠直接説,能夠寫紙條,能夠豎起大拇指等等,都對別人的鼓勵和關愛。

4、出示《掌聲》詩,昇華內涵。

讀完最後一節,瞿老師出示了一首小詩《掌聲》,掌聲的內涵都融化在這首短小精悍的詩中,一連串的比喻不僅僅讀來朗朗上口,而且形象地昇華了掌聲的內涵,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鼓勵就是陽光、春風,温暖了我們的心,給了我們力量和信心,這就是一份真愛。學生在輕柔的音樂聲中品讀着這首小詩,會再次被感動,昇華內心的體驗,並將這暖暖愛意融人到他們的生活當中去。

二、評教學特色

本節課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幾點:

1、教學思路——清晰嚴謹

《掌聲》一課的教學緊緊圍繞這四步進行:

(1)讀第四自然段,找出課文寫的兩次掌聲。

(2)品讀小英上台演講前的表現,體會兩次掌聲給小英帶來的變化。

(3)結合小英演講後變化,進而理解掌聲的內涵。

(4)拓展閲讀小詩,昇華掌聲的內涵。

這一教學思路,比較清晰地反映了文章的脈絡,圍繞掌聲的內涵設計教學環節,自然而合理。對於教學目標的實現,不僅僅僅定位在知識與潛力上,更多的表現為對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感態度的昇華,價值取向的引領。

2、教學語言——優美工整

最後瞿老師出示的。是一首自己寫的小詩,能夠看出瞿老師的語言功底——優美而工整。在整堂中我們能夠聽到瞿老師優美工整的過渡語與小結語:“只有短短的幾步路。但是要走完這幾步路,對於小英來説該有多難啊。每走一步,小英的內心都在痛苦地掙扎。”“這是期盼的掌聲、這是安慰的掌聲,這是鼓勵的掌聲!我們有太多太多的話想對小英説,此時,千言萬語都匯成了熱烈、持久的掌聲,他們什麼也沒有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小英的鼓勵、支持、理解……”“這是多麼的神奇的掌聲啊!在小英最需要的時候,是掌聲給了她勇氣和力量,是掌聲給了她自信的微笑。”“掌聲能給我們帶來温暖,帶來力量,帶來自信,帶來關愛。在生活中,我們的要給別人帶來温暖、帶來力量,帶來自信,帶來關愛,除了鼓掌,還能夠用什麼方式呢?”……

3、教學細節——紮實有效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朗讀的指導。因為,我們此刻的朗讀指導趨於一種虛化,目標也不明確,好像練讀的目標就是讀好這一段,而瞿老師的朗讀指導紮實有效。學習第二到四自然段時,瞿老師讓學生找出演講前小英的三處表現,在練讀這三處表現時,不只是從朗讀技巧上讀好,更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人物的感情,讀是為了促進悟,悟是為了提升讀,朗讀與感悟相結合。如:練讀“輪到小英的時候,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小英立刻把頭低了下來。”這段話。

師:讀讀這句話,體會她的情緒,你能讀好嗎?

指名讀

師:你認為這樣讀比較好。

指名讀

師:上一堂課我們明白小英是個自卑、憂鬱的孩子,平時,總是默默地走向那個角落,她不願別人看到她走路的樣貌,她害怕別人注視的目光,而這時全班同學把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誰再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