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比應用》評課稿集錦15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1.1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如何把評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比應用》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比應用》評課稿集錦15篇

《比應用》評課稿1

今天聽了楊老師的一節高三複習課,感受頗深。下面就這堂課談談我個人的體會,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一、教學設計思路清晰,教學內容整合合理、教學目標明確

一節好課主要來源於好的教學設計。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它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來的。本節課整合了教材中第一章的主要內容,以計算機系統組成為主線來組織本節課教學,從硬件系統、軟件系統的組成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思路非常清晰明瞭,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便於學生達成認知目標。

二、教法多樣、學法有效

本節課是一節有關計算機系統的專題複習課,楊老師對計算機系統的相關知識進行了回顧、總結提煉構建“網絡化”的'知識結構使知識體系融會貫通,最後進行遷移應用以及訓練。

楊教師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學習習慣的培養。從學科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能力、思維特點進行相應指導。(計算機判斷題)

三、教師的教學主體引導作用突出

楊老師在本節課中能合理的設計問題,梳理知識,由選擇和針對性的提問,同時又有對學生的練習做出即時評價和講解;課堂設計目標明確,符合職大學聯考的知識要求。

四、複習目標明確

本節複習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對複習的內容精心選擇,合理安排。內容不是太多,練習也沒用一味追求難度。牢牢把握住本節課的重點知識,並且突破了難點。

五、氣氛和諧、教態親切、過渡自然

教師教學語言清晰親切,處處體現對學生的鼓勵、啟發、點撥,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配合默契,課堂氣氛和諧。

六、值得商榷的一點

計算機系統有馮諾依曼理論(兩點思想和五大部件)引出,板書是否應該有所體現。

《比應用》評課稿2

本節課是新課標,新理念,新教材中的一節新內容(過去的老教材沒有),它要求學生學會對數據的採集,整理分析,通過建立函數模型對問題進行理論上分析,要求借助信息技術整合完成教學任務。可以説這節課是一種新的嘗試,新的教學試驗。

從課堂進行過程來看本節課是成功的,是一節具有示範性的數學知識與信息技術整合課。

一、特點

1、備課認真,課前準備充分,教案設計新頴實用,課件的製作非常精美,充分發揮了現代教學工具的課堂效能,體現了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2、從教材的選取上看,能以本為本,充分挖掘教材所藴涵的數學思想方法,兩個例題,兩個練習,恰到好處。

3、課題引入比較自然。精心設計情境,恰到好處的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較快進入狀態,達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4、充分利用網絡和電腦與學科進行整合,並由此開闊了學生視野,發現了規律,驗證了結論,提高了課堂效率。

5、放手讓學生自行解決問題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展示自己的解答。學生即有在下面踴躍的發言,又有到台上的展示,還有黑板上的過程板演,很好體現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精神。

6、注重學生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好地實現了“情感目標”及“能力目標”。

7、很好地使用了信息技術,設計了電子表格和幾何畫板兩種教學工具來進行操作(對數學學科來説這兩種軟件是高中數學教學常用到的)。應該算是解決這節課的比較好的兩個手段。是行之有效的工具。課堂上大多數學生能做到比較熟練操作。陟老師本人電腦水平也相當高,課堂中幾次出現的操作問題,都被他及時糾正過來。使得整堂課得以順利進行。應該是成功的和具有示範性的一堂課。

二、不足

一是本堂課結束前對開始的事例進行點題,就完美了。讓學生説出這個事例是指數函數模型。

二是時間安排上有點前鬆後緊,前段時間稍緊湊一點就更好啦。

《比應用》評課稿3

我們小組的觀察點是教師是否關注學生,是否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觀察維度是教學環節設計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的來説,這節課教學環節時間分配較合理,教師引導及時恰當。教師教學思路清晰,教學重點突出,教師由淺入深、輕鬆愉悦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教師親切的表情、流暢的語言、課件的'精心準備等等方面都為學生的引領提供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課堂環節設計,教師仔細引導學生通過圖象識圖辯圖,掌握信息,體會分析自變量和因變量的潛在規律,根據瞭解到的信息,解決提出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

具體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個環節值得商議:

(1)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展示出來,對於問題的生成,最好是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給每個學生充分的講話機會,讓他們大膽講出自己的問題,大膽地參與探索和交流,彼此分享各自的觀點和靈感,這樣才可以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而不是教師牽着學生走,扼殺了學生的思維。

(2)缺少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缺少鼓勵性評價性語言。通過交流,讓學生之間互評,可以充分交流、碰撞,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和創造性,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

(3)小組合作探究再增加一個問題環節效果更好。對於例2的講解,教師應更加強小組合作的模式,通過小組內探討發現,找到問題,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分析建議:

課前整體設計是一體的,但在課堂鞏固練習環節時間偏短,可適當在自主探究上再縮短時間,如讓學生根據圖象口答問題,可直接回答,節省時間。

《比應用》評課稿4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聽了周老師的《7.5一次函數的簡單應用(2)》。他在用好教材,深刻去領會教材的內涵,給我做了很好的榜樣,在課堂上上出數學味。我個人認為這節課如何處理例題和通過一次函數圖象交點的座標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是教師在挖掘教材時應着重思考的,本節課的本質應該是數學結合思想,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應着重體現的。現在我就結合周老師上得這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周老師這節課分為兩個環節,第一部分先解決由一次函數圖象的交點座標得到方程組的解,第二部分是例題的教學和對例題做拓展延伸。這樣對教材的處理,思路清晰,難易合理,可以很好地落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首先周老師以“y=x+1對於這個等式你有怎樣的認識”這樣的開放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其中有學生提到是二元一次方程,

老師再追問方程有多少個解?以這些解作為點的座標,在直角座標系中描出這些點,連起來是什麼圖形?教師再出示y=-2x+4的圖象,這兩條直線就會有個交點了,問“你對這個交點有怎樣的認識”。這樣就水到渠成從圖象的交點座標過渡到方程組的解,很自然,學生也理解的很深刻。為了鞏固這個知識點,周老師設計了兩個練習,第一個是比較容易看出方程組的解,第二個是近似解。教師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驗有時通過看圖象得到的解有時是近似的。但是當老師對學生的反饋做評價時,有學生説解是,這個解學生其實並不是通過看圖象得到的,而是通過解方程得到的。然後教師的處理方法是用投影出示自己的標準答案,再告訴學生解有時是近似的。我認為這裏教師應該追問“你這解是怎麼得到的?其他同學還有別的答案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想在老師的追問下,學生會對這為什麼會是近似解會有更深刻的瞭解和體會。

對例題的教學,周老師出示例題之後,並沒有急於去分析,啟發,引導學生用函數的方法去解決,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憑自己的理解去解決。這樣處理問題,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之後老師再引導到用函數的圖象去解決,但在讓學生求函數解析式之前,我認為最好問一下學生問題中有哪些常量,哪些變量,你如何設這些變量,它們之間有怎樣的等量關係嗎。這樣學生能比較清晰地理解題意,列出解析式。周老師為了讓學生學生對s=26t+10這個函數解析式有更深刻的認識,周老師追問了“為什麼小慧要的路程要加上10”結果在這問題上糾纏過久,讓學生越問越糊塗,導致了後來的時間比較倉促。老師還對這例題做了適當的延伸,問“你還能從圖象上得到哪些信息?”“你對圖象還有什麼疑惑。”這些問題的設置充分體現了教師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最後的問題“你能根據圖象編寫問題的情境嗎?”這個問題比較有難度,應該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相互討論去解決問題。

總之,周老師能較好的結合本次活動的主題,體現出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嚴謹,教學密度合理。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傳授知識的量和訓練能力的度適中,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展。但是老師上課的語調比較平緩,課堂的氣氛不是很活躍,問題的設置雖比較開放,但是課堂上生成的不多。這是我本人對這節課的一點看法!

《比應用》評課稿5

本節課是浙江省的八年級《科學》上冊第一章第五節內容,是國中科學浮力章節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它涉及物體浮沉條件和應用兩方面的知識,具有知識量大,相互聯繫緊密和知識交叉的特點。陳老師能抓住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啟發為主、以拓展為目標,通過開展學生小組活動和實例分析,使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教學目標方面的評價

陳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物體浮沉條件和通過浮力知識應用實例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激發學生學習情趣這一主線開展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探究知識,通過學生活動,綜合運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體運動關係等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掌握物體的浮沉條件。並能掌握一些利用浮沉條件的重要應用。

二、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理念依據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科學課程標準》中: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髮展,突出科學探究等基本理念。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探究狀態下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整個課堂設計完整、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後呼應。整個過程設計較為合理。

三、教學過程的評價

1.以平常顯反常,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陳老師教師創設了一個最平常的生活情景:兩個外表一樣的乒乓球放到水中會出現什麼情形?學生會想當然的認為都漂在水上,然而,結果卻大出意料,原來有一個乒乓球事先灌了砂子。隨後教師作出了一個謬論“下沉是因為重”。但一個質量更大的網球卻能浮在水上,證明了它的不正確。“物體浮沉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學生展開討論。整個過程在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引入課題,並展開討論。一開始就讓學生處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激發學生學習慾望,讓“要求學生學”變成了“學生要求學”。

2、注重探究,教學方法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如:“下沉是因為物體重、上浮是因為物體輕嗎?” 、“受浮力大的'物體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體一定下沉嗎?”有分組活動交流合作學習,互相補充,如:“觀察物體浮沉與物體自重的關係”、“觀察物體浮沉與物體排開的水多少的關係”。有實驗演示分析如:“雞蛋在水中上浮、下沉和懸浮”的演示和受力分析。有學生實驗如:“橡皮泥製作小船漂起來”,“用吸管自制密度計”等。通過不斷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動手實踐。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方法”,不僅教給了學生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這是這堂課學生最大的收穫。

3、學以致用,教學舉例貼近生活

比如,教師利用湯圓的浮沉,讓學生覺得熟悉、親切,然後通過所學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悦。並以浮沉條件的重要應用引出潛水艇,先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學生潛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後讓學生觀看潛水艇的上浮、下沉錄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潛水艇的工作原理,給了學生探究科學的啟迪。同時又舉出魚的上浮下沉,使學生了解浮沉分析的多樣性、實用性。

4、注重情感目標的培養

教學中,通過教師有序的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將科學轉化為技術服務於人類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標精神。

四、意見和建議

1、關於學生容易混淆的“浸沒”與“懸浮”末能明確區分。

2、由於本節課內容比較多,教師在時間分配上欠合理。教師要加強學生活動的指導,控制好活動時間。

3、學生的小組活動較多但小組合作交流的不夠有待加強。

《比應用》評課稿6

王老師面向閔行區的數學老師開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求平均數的應用》,這是五年級第一學期統計這個環節中的第四課時。我聽了這節課,有較多的感受:

1、王老師把書本中的教材加以修改,例題改稱了現在最為熱門的上海世博會,這樣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繫起來,學生感到很有興趣,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他們把學到的平均數運用到推算世博會的人數。

2、老師的提問能夠層層推進,在教學第二個環節時,提出的問題層層推進,如:從問“你們用什麼方法來測量教學樓?”到“哪個方法更合理些?”最後在問“怎樣用走路的'方法來測量教學樓?”層層遞進,一題比一題提的細緻,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的培養。

3、老師能夠在教學中選取有效的精煉的題目,讓學生學到有代表性的練習,從一般到特殊,在從特殊推倒一般。達到的預期的學習目的。

4、最為一位年輕的男老師,王老師的優勢明顯,有着其特有的優點,學生喜歡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是在課堂中對於學生的表揚比較少,語言不夠豐富,上課缺少激情,整節課比較平,沒有起伏。

《比應用》評課稿7

應用是拓展的操作形式,是將原理予以實際運用的過程。

雖然是同一課的內容,三位老師上出了不同的風格,每個人的課都有自己的亮點:

第一節是高老師上的,他在課前就與學生做了溝通,瞭解學生的前認知,課上不僅引導學生如可設計,還一起完善設計,學生們在老師有效的引導下,很多組當堂課就製作出了小車,還進行了比賽。高老師的.課高科技的運用很多,比如3D技術打印出來的輪子;iPad現場直播室外學生的空氣動力小車的運行情況。本節課的內容是知識的運用,高老師的教具也是對知識的運用,讓學生們體會到從古至今,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隨處可見。第二節課同樣也是讓學生以空氣為動力,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輛小車,比一比哪一組的小車跑得快。先把自己的設想畫出圖樣再能按照自己的設想去製作。以上兩位老師都讓學生運用身邊的材料讓學生動手製作以空氣為動力的小車,還讓學生説出自己應用的主要原理。學生成功地運用科學原理,製作出了可以前進的小車,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第三節課也是同樣的內容,王老師執教的,她的教學流程與前兩位老師的不一樣,沒有讓學生動手製作的過程。她課前在每組的放了2樣物品,有修正貼與修正帶;雙肩背的書包與拉桿書包;直尺與摺疊尺;單層玻璃杯與雙層玻璃保温杯……先讓學生觀察前一個物品,再對比觀察後一個改進後的物品,小組討論:這些新產品“創新”在哪裏?這種創新運用了哪些科學知識?學生們都很厲害,發言積極。本節課中老師還帶來了他們學校學生的小發明,一一展示給學生們看,並讓學生説説應用的主要原理,從而告訴學生髮明沒有那麼難,只要動腦筋,運用科學知識,你也能行。最後讓學生們自己來改進一次性的塑料杯。

本課意在引領學生不斷探究,加強學習與實踐,在學習中運用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應用是拓展的又一種途徑與形式。通過實際應用,學生將學習的原理物化為成品,檢驗了原理的正確應用,增進了對原理自身內涵或與其他關聯原理的理解,提供了學生合作交流、質疑與改進以及成功體驗的機會。3位老師的課上都得到了體現,值得學習。

《比應用》評課稿8

今天有幸聽了六年級兩位教師執教的《百分數的應用》的課,受益匪淺。這兩節課各有特色:李老師的課體現了“實”,一步一個腳印,環環相扣,循循善誘,注重了細節。宋老師的課體現了“新”,運用了多媒體教學,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下面我就宋老師的課重點作一粗且的認識。

本節課上得紮實有效,可以説是“實”中求“動”,“動”中有“新”,“新”中“務實”,環環相扣,水到渠成。

一、教學素材生活化,而又不失數學味

教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宋老師從本地實際出發,讓學生研究的是學生極其熟悉的列車提速問題、旭東超市搞活動等問題,學習素材具有現實性。學生解決這些數學問題時,感到親切有趣,在處理信息、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可發現、可研究、可探索的東西處處皆有,真實的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我們的身邊處處有數學。

二、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中“夯實”雙基

宋老師的課堂教學總是圍繞着學生的思路,緊緊抓住學生的.認知衝突去調控課堂,也就是説教師能時刻關注學生,在教師對學生不斷的關注中,教師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與學生共同書寫着一段段不可重複,不可複製的生成的精彩。從教學環節看,既靈活而又開放,一環緊扣一環,層層遞進,遵循了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科學合理,在課中我們可以看到宋老師首先引導學生髮現題中的關鍵句子,接着引導學生[內容來於Y—Y_課—件_園學科吧。com]理解關鍵句子,而後深入分析解題過程,最後通過一系列有趣實用的練習設計,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從學生實際出發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實與突破,極大的建立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堅實地夯實了雙基,這也又一次説明了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心中有教材,更重要的是心中有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驟被動的執行者,轉化為主動探究者,在教師有意創設給予學生展示矛盾的認知衝突中,在學生爭辯中掌握了知識,完成了教學任務。

最後還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課件裏有一道題:山坡上松樹的棵數比柏樹的棵數多83。棵數的數寫成了樹木的樹。

2、教師的時間後面安排不恰當,以至最後的任務沒有完成。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活動的過程,如果沒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教學過只源於自我形式,教學任務就無法真正落實,因此在數學課堂上要走出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只源於被動的機械的學習,做到“教法”到“學法”的轉移從理論上就要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即把學生放在課堂學習的中心位置上,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工作者。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認識到: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也只有這樣的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才能有利於學生學習到更有價值的數學。

《比應用》評課稿9

聽了潘xx老師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一課,給我啟發很多,他的課風趣幽默,自然流暢,結構嚴密,給聽課的人一種享受,在享受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知識以及教法,一堂好課應該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態下的課,我認為這是一節成功的課。

1、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

首先,他從學生感興趣的畫面入手,很快使學生進入了一種興奮的狀態之中,因為是應用題的講解,一般情況下,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也覺得很沒意思,但潘老師把題目改成學生所熟悉,所感興趣的話題,譬如説去水立方去看跳水比賽,去看姚明比賽,問2008年北京奧運會拿了幾枚金牌?2019的倫敦奧運會拿了幾枚金牌?大部分同學回答都不知道,於是潘老師説我給你們一個信息,“2008年奧運會上,我國獲得金牌是2019年倫敦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的4倍少13枚。同學們都在積極的思考,有的同學馬上舉手,有的同學相互討論,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就被潘老師推到了高潮。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體驗數學的機會

潘老師在講解行程問題時,讓學生自己按題目要求表演,相遇問題,追及問題雖然在國小裏已學過,但仍然是個難點,通過學生的`表演,生動形象,讓人一目瞭然,等量關係很容易找到,並且好多同學都能用幾種方法解答。學生的思維活躍,氣氛熱烈。這樣操作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達成的很到位。

3、課堂結構安排的非常合理

潘老師的課安排的內容非常多,但整個一堂課上下來,聽的人卻不覺得累,主要是她這幾方面做得很好:

(1)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的很合理,沒有前鬆後緊或前緊後鬆的現象,並且講與練時間搭配也很合理。

(2)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合理,潘教師佔用時間與學生活動時間剛好相等。並且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也很合理。

4、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很熟練,

製作的課件非常精美,畫面生動形象,特別是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中的動畫製作非常吸引學生,幾乎所有的學生看了都哈哈大笑,這也給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認識,有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指正。

《比應用》評課稿10

《分數的簡單應用》是在學生學習了幾分之一、幾分之幾之的基礎上學習的,在前面的學習中分數都是表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而本節課則是平均分多個物體,這是對前面學習的深化。杜娟老師從導入到探究再到最後的'練習都緊扣“1”是整體,可以是1個物體、2個物體、3個物體……

本節課杜老師以“你對分數有哪些認識”這個問題導入,既對前面的知識進行了梳理又引導學生説出“1”是整體,可以是1個物體、2個物體、3個物體……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內容。緊接着杜老師課件出示了教學例1,第一幅圖學生很容易説出它表示的分數,杜老師讓學生反覆説分數的意義。緊接着出示第二幅圖:把正方形剪開成了4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形,這個分數是多少。這時候學生在回答中出現了錯誤,杜老師引導學生觀察平均分什麼?誰是整體?進而讓學生理解整體可以是1個物體、2個物體、3個物體……前一個是平均分一個正方形,後一個是平均分四個正方形但是它們都表示同樣的分數這是為什麼呢?通過比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表示把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分子代表取出的份數。這樣反覆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和整體。在教學例2中,平均分6個蘋果,有了例1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誰是整體,平均分成幾份,一份有幾個。這例2的學習中杜老師設計了一個練習,用6個蘋果寫出不同的分法,並寫出分數。這時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寫出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這時讓學生思考都是6個蘋果為什麼能出現不一樣的分數。

在練習中杜老師設計的題是這樣的,6個圓、9個圓、12個圓都平均分成三份,通過這樣一道題讓學生體會同樣是三分之一,但每一份都不一樣。這節課無論是練習還是探究新知都緊扣重點,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比應用》評課稿11

今天有幸聽了顧老師的課。課後顧老師詢問建議,我説:上得很好。板書突出重點,設計思路很清晰。前面的一半學生反映不錯,課堂效果也挺好。後排幾個學生明顯學習能力非常差,時常遊離。

顧老師的這堂課是練習卷的分析,是鋭角三角比的應用。整堂課把練習題的解法分為三種類型:直接求解、轉化求解和構造求解。可見作為一名老教師,顧老師對題型的整理和把握還是很到位的。第一部分的題型是可利用現成的直角三角形來解決的。題目較簡單。第三題圖形較複雜,引出了轉化求解的方法。顧老師用一系列的問題來幫助學生整理思路:

“角B在直角三角形中嗎?”

“要知道什麼條件才能求出SinB?”

“還有什麼條件可利用?”

“∠B=∠DCB,那麼∠DCB在Rt△中嗎?”

“還有其他相等的角嗎?”

……

然後顧老師對這題進行了板書示範。我剛在思考為什麼顧老師不讓學生自己寫過程,顧老師説:月考中一些同學知道解題思路,但是書寫過程很不規範。大家看看應該怎樣寫。原來顧老師的目的是很明確的。我又想是否可以讓一名學生上黑板寫過程,然後老師做修改呢?老師可以有意識的找月考中書寫不規範的學生上來寫,這樣對大家的幫助也許會更大。但是花時肯定也更長。

後面的一題圖形雖然不同,但有一些內涵沒有變化:都有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運用找與目標角相等的角來轉化。老師分析:要求的角在直角三角形內,但是無法直接求出它的三角比。於是要運用轉化的方法。教師分析了過程,然後讓學生自己書寫。我想如果有了上一題的示範修改,這一題獨立書寫後教師巡視並一個個修改,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老師再回到一開始的簡單題,把其中一條高去掉,引出在沒有直角三角形的情況下,要構造直角三角形來解題的方法。然後是相應的練習題分析。

顧老師的課有幾點很值得我學習:

1、顧老師分析題目節奏把握得很好,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我們學生的能力較差,絕大多數學生的思維遠遠跟不上老師。如果老師只顧自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學生則只能雲裏霧裏,不知所措。

2、顧老師能把握住題目中的`基本圖形,很對題中的已知條件的分析,帶領學生尋找題中重要線索。一步步問題設計很細膩。

3、顧老師非常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很多次提醒學生抬頭看黑板。今天上課我也用了這一招,在重要板書時,反覆提醒學生抬頭看,效果很好。

聽完課,我也有幾點思考:

1、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幾何題。很多學生聽得懂,甚至一點就通。但是獨立解題能力很差,找不到正確的路。所以很多老師都很重視圖形中的基本圖型。但也有專家反對基本圖型一説,甚至反對歸類。我想基本圖形和適當歸類還是需要的,能幫助學生記憶和尋找線索。對於已知條件的分析和應用,是解題的關鍵。但是每題的條件是不同的。如何給予無法獨立尋找解題思路的學生一個適用的方法呢?比如,看到某些已知條件可得出條件反射性的結論。又如,當圖形較複雜,圖中線較多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重新畫草圖,這樣便於一個個的重視條件,也能看清這些條件在圖中所起的作用。

2、課堂的教學目標的確定。一節課時間非常緊張,特別是幾何題的分析,非常花費時間。由於我們學生能力較差,對過程的整理書寫也存在問題。這節課主要是規範推理過程的書寫,還是思路的分析?也許不夠時間來兼顧,也容易分散重點。如果教學目標是三種解法的體會和掌握,那麼可以通過更多一些的圖形來着重講方法。而把解題過程的書寫放到下一節課,或教師課間一個個面改,就像改作文一樣。

《比應用》評課稿12

大家好,下面我們進行評課。首先我説一説自己上完這節課的感受。

《有餘數除法的應用》是青島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説,雖然前一節已經接觸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但學會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能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難點。因此,我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理念。

一、在計算教學中,重視問題的探究性。

課堂教學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智慧感悟,就應創設活動化、開放化的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去嘗試,去摸索,實現所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

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我通過創設野營的情境圖,讓學生説一説從情境圖中得到的數學信息,然後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集體交流。在學生列好算式後,我問學生“你為什麼這樣列式?”“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麼意義?”只有多問幾次,才能讓學生加深影響,讓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豎式的計算方法掌握更加牢固。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通過學生自己在活動中獲得的模糊的感性認識,以及自己觀察黑板上的算式和同學之間的討論,展開思考,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豎式。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出發,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的形成之間,要讓學生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要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現實問題,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帳篷的信息窗時,我引導學生認真讀題,讓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思考“需要搭幾頂帳篷”的含義。對於這類通過計算,再聯繫生活實際,需要進一的類型題,學生很容易出錯。於是我沒有急於提出來,而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來發現問題。因為這樣的設計會加深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我覺得這樣會達到一個更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數學思考的能力。

在有餘數除法的應用教學中,我還設計了這樣的2道題目,“做一件小風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以做多少件?”“媽媽包了20個餃子,每碗大約盛8個,需要準備幾個碗?”加強了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相互促進。

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同桌相互説説”、 “小組合作交流”等多種的互動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探究。

在本節課中,通過同桌相互説説“48個蘑菇,平均分給9個人。每人分幾個?還剩幾個?”豎式的意思,同桌檢查豎式的.計算過程中,讓學生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小組交流,學生自己根據生活情境編有餘數除法的數學故事,並讓班級同學回答,互動性強,反映效果好。

雖然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在這節課中,我還是留有遺憾。我在學生列好除法豎式後,問學生“你為什麼這樣列式,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麼意義?”為了多問幾次,讓學生加深影響,但部分學生對豎式的試商掌握的不是很理想。有了這一次的經驗,我相信我今後在進行相同類型內容的教學時,一定會吸取這次的經驗和教訓,盡我最大的能力,把課上到更好。

接下來請於老師和彭老師結合觀課量表談一談。

於:通過觀察,我發現班上學生在本節課中學習興趣率達到90%以上,聽講注意力達到95%以上。由此可見,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較高,他們樂學善學。

通過對三個孩子思維方法、知識應用兩方面進行觀察發現:第一個孩子一如既往的積極主動,需要集體參與操作的活動他總能全心投入,有思考性的問題他也總是能高高的舉起手,爭取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二個孩子表現的也比較活躍,尤其在編有餘數除法故事的環節中,通過他對問題的解答可以看出他已經掌握了有餘數除法的應用。變化最大的是第三個孩子,在上課伊始他就對有餘數的除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為自己爭取的第一個機會就是,到展台前講解自己列的有餘數除法的豎式,雖然説不是很流利,但看得出,他眼神中閃爍着興奮,隨着解老師的引導,在愉悦、激動的情緒中感悟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本節課對三名典型學生課堂行為觀察記錄我們也可以看出,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都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中能充分運用學習資源,通過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並能闡述自己的想法。在師生之間積極的思維互動中,發現了方程的本質,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彭:

一、觀察數據彙總如下:

全班共有40名同學,其中多數同學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自主、單獨起來回答問題的同學有28名,回答過問題的同學佔全班同學的70%以上。當然,學生的參與情況也不是完全一樣的,有1名同學答了4次,有2名同學參與比較積極,回答了3個問題,4名同學回答了3個問題,有8名同學回答了2個問題,有多數同學回答了1個問題。從學生應答問題的狀態來看,學生主動舉手率在91%以上,從舉手率看,學生參與度相對比較高,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奠定了好的基礎。從回答質量觀察,優秀率佔75%,以此看出,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投入了相對大的思考力,學生課堂參與的深度和質量相對比較高。從注意力集中情況看,其中出現精力不集中人數平均每個問題時段內2到3個人,注意度達到90%。這説明絕大多數學生保持了非常好的注意度。從這個方面看出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比較高。

二、根據以上數字產生的具體分析

根據以上數據的分析以及課堂上的觀察我們發現在本節課的學習當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的掌握度很好,都有信心回答,學生的行為參與度高,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從孩子們聽課的神態和表情來看不舉手發言的存在如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不會,另一方面是膽小怕出錯,此外我們還發現有的時候是由於老師剛剛提出問題當學生還處於思考的狀態時老師就開始提問,這個時候學生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不知如何回答,這也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根據分析得出的結論

結合着上述的分析,我們得出了下面的結論:

1、簡單的問題舉手的人很多,這時候,老師把這樣的機會給那些普通的孩子或者是不舉手沒有自信的孩子,稍微有些難度的讓那些智慧型的來回答,這樣全班都可以參與進來。

2、為了讓每個孩子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沒回答過問題的孩子可以舉左手,回答過問題的孩子舉右手。

3、要善於抓住時機,達到教學的有效性。在整節課的觀察中,我發現在課堂的開始,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與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是有關係的,即剛開始孩子的注意力會非常集中。在教學中,老師能緊緊抓住最佳時段展開教學,並在孩子的有意注意快要達到一定的臨界點時,馬上通過一定的措施和方法重新激發起孩子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上非常緊湊、不拖泥帶水。

在這個課例打磨中,有收穫,有不足,但對於我們來説都是成長。評課活動到此結束,好謝謝大家。

《比應用》評課稿13

張偉老師講的是《分數乘法應用題》一內容,聽後感覺教學效果非常好。

分數乘法應用題涉及到了單位“1”的判斷,而單位“1”的正確判斷與較複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的解答息息相關。學生在接觸到兩種結構分數應用題,很容易把單位“1”搞混淆,出錯也是經常的事,在突破這個難點的問題上,張老師採用的方法是統一兩種結構的分數應用題,教會學生找單位“1”,利用畫線圖和列數量關係的手段去解決問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下面具體談談張老師是如何突破難點,有效的將兩種結構的分數應用題統一起來的。

首先,“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種結構往往比較簡單,從學生的練習來看,學生掌握比較好。剛上這種結構是,班上有大部分學生都能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但少部分同學面對應用題這種形式,具有膽怯心理,張老師從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入手,在新課的複習引入的.環節讓全班學生完成相應的文字題,學生容易入境,然後放開手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對應用題的控究,並讓完成較好的學生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全班共同交流,共同得出單位“1”,以及分數所表示的是“倍數關係”,並且結合線段圖的方式,引導這個分數所對應的量,通過比、畫、找的方式讓學生自主發現這種類型的應用題和分數乘分數所表達的意義一樣,另配合相應的練習,幫助學困生較好地掌握該類型。

其次,在解決“比一個數多(少)幾分之幾”這種結構問題時,張老師沒有走以前的老路——————讓學生死記模式,他選擇的方法是通過判斷句子“比一個數多(少)幾分之幾”中多或少了誰的幾分之幾?這個句子從語文的角度來看,其實它是一個省略句,省略的正是多或少了“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這裏所指的“一個數”其實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一個數”,如果在這樣一個短句中出些兩個“一個數”就會重複囉嗦,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很容易找到單位“1”,從而這種結構和第一種結構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再通過畫線段及列數量關係的方法,分析對應量及所求量的關係,學生比較輕鬆的掌握此種類型,從反饋的結果來看,學生在判斷單位“1”不容易混淆,這種講解的方法的效果比以前記一個模式的好多了。

《比應用》評課稿14

教材:

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數學評課

教學目標很明確:

1、知識目標:能進一步熟練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會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會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實踐、討論等活動,積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提高分類考慮、討論問題的能力,感知方程與不等式的內在聯繫,體會不等式和方程同樣都是刻畫現實世界數量關係的重要模型

3、情感目標:在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在解決問題時,與其他同學交流,培養互相合作精神。

重點難點突出:

重點: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難點:在實際問題中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數量關係。

關鍵:突出建模思想,刻畫出數量關係,從實際中抽象出數量關係。注意問題中隱含的不等量關係,列代數式得到不等式,轉化為純數學問題求解。

5、教學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大多以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情景呈現出來,給學生以親切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學生通過合作、努力解決問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6、組織形式:本節課以開放式的課堂形式組織教學,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共同操作與探索、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由於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教師無須過多講解,只需引導、組織學生活動,有意識的讓學生主動去觀察、比較、分類、歸納,積極思考,並真正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這節課成功與否,不在於教師的講解本領,而在於調動、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水平以及激起學生求知慾、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的藝術高低。

7、學習方式: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節課改變了過去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學生不是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是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成為學習的主體。

8、 評價方式:教師在教學中關注的是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是否積極,關注的是學生思考了沒有,參與了沒有,關注學生能否從數學的角度考慮問題。也就是説:教師關注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另外,在課堂教學中,給了學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並且教師的鼓勵與欣賞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比應用》評課稿15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晁老師上的課題是《應用一元二次方程》第二課時,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經歷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晁老師從學案的編寫到實施,在形式上和內容生都充分的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特徵,符合課改的精神,本節課始終以如何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應用題為主線,加強對學生知識、技能、方法、能力等培養目標的達成,達到了比較理想的程度。在課堂結構上,嚴謹、順暢,課堂營造的學習氛圍比較活潑,內容上新舊知識的前後聯繫,多種分析方法系統、完整。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快樂。我覺得是一節優質的示範課。下面我具體談談個人看法。

1、晁老師這堂課充分的踐行了“先學後導問題評價”高效課堂理念,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問題,本節課一共設計了四個問題,基礎回顧階段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為本節課降價利潤作鋪墊的問題,第二個是解應用題方法層面的問題,兩個問題直擊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展示交流階段設置一個一利潤計算為載體的問題,最後設計了一個針對性練習,問題設計合理,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其實上一節課,找到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很重要,找到了切入點,學生就容易進入學習狀態,晁老師這一點做到了;②先學,晁老師這節課,每提出一個問題都是學生先學,最主要的是先獨學,獨學不能解決時,對學,甚至羣學,然後學生展示、講解,教師點撥,學習關鍵是教師搭建平台,學生努力思考,遇到問題,尋求幫助,這樣的學習,才能將新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這樣大多數學生才能正在的學到知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③後導,晁老師這節課在學生自學、對學、羣學的基礎上,學生展示,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引導,學生的對學生的.引導,學生更容易接受,他們的思維水平相近,最後教師畫龍點睛的點撥,總結方法,④評價,學生回答完問題,晁老師都要做出評價,更多的是鼓勵,每一次聽晁老師的課,最讓我感動的是晁老師對全班學生的鼓勵,和哪一種慈愛的期待的眼神,這是對全班學生最大的鼓勵和評價。

晁老師是20xx年第一批選調到本校的數學老師,從13年春季學期開始,晁老師不斷揣摩新課程理念的脊髓,上課從不做作,本節課重數自然課堂,學生沒有演練,晁老師課堂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成長的內在潛力,學生在晁老師的課堂中都能夠學有所獲,教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2、晁老師的課堂充分踐行慢教育的思想,我們經常在一起交流,教育上的“慢”是客觀規律,必須遵守,不能繞過去。本節課,就核心例題晁老師從學生思考、獨學、對學、羣學、教師點撥真正花了20多分鐘,而且前面的基礎回顧和後面的鞏固練習都僅僅圍繞這一類問題,其實一節課弄清一個問題足夠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曾評選“兒童給成年人的忠告”一共十句話,第一句就是“我的手很小,請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東西。”這裏的不要多,我們的理解就是不要放得太多、太慢,放得太滿,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壓垮了。其實很多國中的“問題學生”,家長、老師付出很多不見收效的原因就是家長、老師提出來不切實際的奮鬥目標和要做太多的作業,還在由於能力的限制,長期的精神疲憊,實在跑不動了,乾脆坐下,再也不想站起來。

其實我們平時正式作業2-3個題,學生二三十分鐘完成,家庭作業也是2-3個題,而且每個題都要精選,絕大多數學生不會的不做。我校20xx屆畢業學生是我們從七年級帶上來的,就用這種“慢”的教育方法,今年高中升學率達到80%。

3、晁老師的課堂方法總結到位,本節課另一條主線就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前置問題讓學生回顧方法,分析解決問題時方法先行,最後教師用紅粉筆總結解一元二次方程應用題的方法“析、設、列、解、驗、答”,而且在黑板的醒目位置規範的寫出解應用題的格式,讓學生耳聞目染。

總之,晁老師的本節課是一節比較成功的示範課。

謝謝大家!

Tags:集錦 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