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攝影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欄目: 攝影 / 發佈於: / 人氣:1.27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攝影師》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高爾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記者的採訪和照相。當得知一名少先隊員要為自己照相時,高爾基欣然答應了孩子的請求。在拍照的準備過程中,高爾基盡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時候,孩子發現忘了帶膠捲,拍照未能完成,儘管高爾基要為孩子提供膠捲,他還是哭着離開了。最後,高爾基交代祕書,他不接待雜誌社的記者,但如果是那個少先隊員,就一定讓他進來。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

本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祕書告訴高爾基:“外面來了一位攝影師。”“是個小男孩嗎?”高爾基問。從對話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掛念着那個少先隊員。再如男孩見到高爾基後,“仔細打量着高爾基,咧開嘴笑了”,這個細節反映了孩子對高爾基的崇敬和見到高爾基後的激動和驚喜。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對話和細節描寫中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和藹可親和關懷愛護;二是認識引用對話的不同方式,並通過對話讀出人物的感情。

本文的重點內容是高爾基接受少先隊員照相的經過,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本文時,我根據課文的重點採用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揣摩關鍵詞句意思等,引導學生學習。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1、小男孩為什麼要給高爾基扔小紙團?2、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卻願意見小男孩呢?這兩個問題一出現,學生都積極舉手,踴躍發言。他們的答案有的是串聯上下文,有的是結合對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説的。我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並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

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我堅信只要長期堅持訓練,他們一定會成功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2

五年級上冊有篇課文,題目就叫《“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講的是小作者巴迪寫了一首詩,母親讀完覺得“精彩極了”,父親的態度卻截然相反,認為這首詩“糟糕透了”,而作者就是在這兩個極端的斷言中努力前行着。

當我和孩子們一起學完《小攝影師》一文,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時,突然就有了“精彩極了”、“糟糕透了”的念頭。縱觀整節課的習得,孩子們的表現真的“精彩極了”,再細看每個孩子,有近一半孩子的表現“糟糕透了”。

《小攝影師》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體現了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在學習中,我先和孩子們一起梳理課文的脈絡:照相之前(第1~5自然段)→照相的過程(第6~11自然段)→照相之後(第12~15自然段),並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同時板書出課文的兩位主人公:小男孩和高爾基。在自讀自悟、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圍繞“小男孩”和“高爾基”的語言和行動展開,而孩子們也總能從文本的字裏行間體會兩人的心情變化,感悟兩人的優秀品質。

一開始,孩子們就被這個彬彬有禮的小男孩的語言和行為所吸引,小湯從“鞠了個躬、請”讀出了他的有禮貌。小儀補充道,從“您”同樣可以看出他的有禮貌。關注語言、關注表達是語文課堂的關鍵。有了同伴的引領,接下來的交流精彩紛呈,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高見。

一、聚焦“小紙團”

“小紙團”在第一堂課上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説:“從小男孩扔小紙團給高爾基,可以看出他很會想辦法,課文中有個泡泡也提醒我們‘這個少先隊員真會想辦法!’説明他真的很會想辦法,很聰明。”有的説:“小男孩的聰明還表現在他能用簡潔的話説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有的説:“從小男孩想出扔紙團這個辦法,可以看出他真的沒有其他的辦法了,這樣的做法很大膽。”期間,我們也質疑了小男孩這一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得出這一做法雖然不禮貌,但出於“任務”(給高爾基照相,要貼在牆報上)的驅使,這也是唯一可行的辦法,而小男孩當時並沒有一絲一毫對高爾基不敬的樣子,因為當高爾基跟他打招呼的時候,他馬上“鞠了個躬”。

那麼,從這個“小紙團”來看高爾基呢?孩子們認為,高爾基是平易近人的,因為他是個名人,卻沒有拒絕小男孩的請求。高爾基也是充滿愛心的,因為他沒有因為小男孩的舉動而批評他。於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有禮貌、聰明、大膽、平易近人、愛孩子。

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對少先隊員稱高爾基為“同志”覺得奇怪,於是,對於這個稱謂加了一個小小的插曲,孩子們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二、關注“很久很久”

第7自然段中寫道:“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説:‘一切準備停當。’”這裏的“很久很久”也讓孩子們久久駐足凝望,通過對“很久很久”的解讀,使小男孩和高爾基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

孩子們從“很久很久”感悟出小男孩的做事認真,曉琪還從中想像出小男孩可能拿着照相機對着高爾基研究,到底哪個角度拍出來最好看,可見他平時就很會照相,於是得出他照相的技術也很好。

同樣是“很久很久”,對於高爾基的優秀品質感悟更深,孩子們體會到高爾基的耐心,對小男孩的工作積極配合,沒有絲毫的厭煩感,因為等男孩準備停當後,高爾基還側過臉來對着他微笑。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高爾基非常喜歡這個孩子,對於孩子的工作也非常支持和配合。

聽着孩子們精彩的發言,看着孩子們一點點深入文本,我真的很高興。特別是在課文的後面講到小男孩因為忘帶膠捲而哭着離開時,我讓孩子們上下文聯繫體會男孩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他們還是能結合“很久很久”體會到男孩此時因浪費了高爾基寶貴的時間而慚愧、失望、難過。

從對課文的體會和感悟中,孩子們的表現真的很精彩,也真的佩服孩子閲讀的水平,由表及裏,對人物的品質逐步推進,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但是,靜下心來一想,整堂課中有的孩子臉上的表情從未改變過,他們在思考嗎?有的孩子一臉茫然,他們聽懂了嗎?有的孩子乾脆低着頭做小動作,他們會有收穫嗎?

課間,我隨意叫了幾個上課極少舉手或不舉手的孩子詢問了一下學習內容,大多數都是不好意思地笑笑,説:“聽了,我不來。”有幾個是一副受驚的樣子,一句話也説不出來,還有的直接承認自己在開小差,沒有認真聽,並表示接下來要認真聽。只有少數幾個能説出大概,想來是在認真聽。

面對這樣的語文課堂,作為教師,我似乎已經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且還是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感悟了全文,感受了人物的優秀品質。但這樣的感悟和習得並不能面向全體,感興趣的孩子積極參與,全然一副“你不叫我,我絕不罷手”的架勢,而興趣不濃或不感興趣的孩子呢,有的已經一再地遊離於我們的課堂之外,那麼,精彩的課堂對他們來説卻是——“糟糕透了”!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3

我一直覺得我的課堂缺乏靈性,語文是一個大而通的學科,不僅要準備充分,還要具備更廣博的知識來應對學生不時閃現的問題,和根據學生的水平預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很多時候,我都在課堂上才發現問題,應對問題。這次的開課讓我認識到了很多的不足。以下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反思:

一、引導開課:

首先我以高爾基發問,讓學生介紹一下高爾基,但是孩子們不是很積極活躍。在我班,這樣拓展類型的知識性問題總會遇到這樣的尷尬。而那些積極的同學卻總是不厭其煩高高舉起那隻小手躍躍欲試,但很少引起同學們的興趣。於是,我快速的將孩子們拉回到我的課文中來,一起讀高爾基的簡介,並藉此推薦高爾基的名著。

二、初讀課文:

我會用大量時間讓學生自讀課文,同桌檢查或在四人小組互查互讀,並自學課文讀一讀畫一畫。

三、概括課文內容:

總攬課文,概括主要內容。鍛鍊用一句話簡單介紹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在小組討論之後,效果並不好,很多學生都會照着課文讀一遍。我出示兩個中心詞:照相、高爾基。學生在上面添加時間、人物和事情。這個樣子,降低了難度,學生都在搶着説。但是總是不舉手想到哪説到哪。這樣對學生説完整的話的訓練不太好,在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試圖從説完整的話入手,讓單個孩子單獨回答問題。

四、解析課文:

我從兩個人物的不同表現入手,找出相關句子並分析,高爾基通過哪些表現來幫助小男孩的,為什麼?小男孩又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在我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問題沒有主次,有深度的鍛鍊學生思維的問題較少。

五、改進方向:

首先是字詞方面,可是把字詞的大部分放到預習上,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字詞,也掌握的課文的閲讀部分,更有利於理解課文部分。其次,教學策略要有主有次,教學目標明確,給孩子一箇中心問題,讓學生髮散的找答案,討論,談體會。這樣走進孩子內心,總比只是單純地講要好。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4

《小攝影師》課文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説,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我在備課時主要進行兩方面的設計

一是將文章的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歸結到兩個填空:高爾基是個( )的人。小男孩是個( )的人。之所以以這兩個概括性的問題統領全文有幾個目的,首先對於本文這樣一篇段落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給學生一個適合的切入點,以便學生在學習時貫穿全文,整體把握;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只要是從文中能有所依據的都可以,這樣使學生能發揮個體學習的自主性;再者這兩個填空也是高爾基和小男孩之間情感的基礎,在完成填空的同時,學生也體會到了二人之間的情感。

二是變序學文,由果及因。如此進行教學是出於從學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從課題的“攝影師”和文中最後的“攝影師”比較切入,從而引發學生思考質疑:為什麼高爾基不願見雜誌社的攝影師,而要見小攝影師?這一核心問題,為學生讀書、質疑、釋疑提供途徑。

在落實兩項設計的手段上,我堅持以讀代講,邊讀邊思,希望通過學生自己讀,引發自悟,體會情感。同時在有限得5分鐘內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讀的訓練中我有意識的選擇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為重點,加以指導,從而做到以點突破,領會情感。

學生再讀全文時,要求學生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想象,把他們引進課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續寫“小男孩再來時會是怎樣的情景”的訓練,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5

新課改指出: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專家也曾説過:從創新的角度出發,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

教學《小攝影師》一文時,我根據課文的重點採用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揣摩關鍵詞句意思等引導學生學習。除此之外,我還結合這兩單元的訓練重點(重點之一是“試着提出問題”)在指導學生自讀自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拋磚引玉,適當提出了帶有開放性,啟發性的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主動提出問題。如,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1,小男孩為什麼要給高爾基扔小紙團?2,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卻願意見小男孩呢?這兩個問題一出現,學生都積極舉手,踴躍發言。他們的答案有的是串聯上下文,有的是結合對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説的,特別是第二個問題,他們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數學生都能結合生活實際,有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回答。有的説:“高爾基關心下一代,願意幫助小男孩。”有的説:“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為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説明他是個不圖名利,關心下一代的大作家!”也有的非常激動地説:“高爾基就像我們的老師一樣,只要是對下一代有利的事,他再忙也要幫忙的!”……聽着他們真實的感受,看着他們爭先恐後的表現,我趁機誘導他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我説像這樣的問題,需要聯繫上下文來回答,而且答案能夠表現主人翁的好品質,或者需要動腦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對我們才有所幫助,我希望今後同學們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來。經我這樣一啟發,開始有一兩個學生舉起了小手,第一個學生站起來猶豫了一下説:“文中為什麼還要寫‘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輛電車,電車馬上開走了’呢?”,孩子們好象真的被他問住了,沒有幾個馬上舉手回答的,一個個都在那裏緊縮雙眉,認真思考呢!看到這種情況我馬上表揚了這個同學,説他提的問題需要同學們動腦思考,提得好。經我這麼一説,教室裏馬上熱鬧起來了,“他為什麼還要仔細打量高爾基呀?”“高爾基好心幫他,可他為什麼還不用高爾基的膠呢?”……漸漸的不少學生都能提出聯繫上下文回答,或者受名人精神感染、教育的問題來了。這樣一來,就再也不像以前一樣只提詞語是什麼意思的問題了。這表明他們經過訓練,提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向全體,大面積豐收做得還不夠到位。這是因為這一做法一時還很難能被所有三年級的國小生接受,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是很正常的。我堅信只要長期堅持訓練,他們一定會成功的,這是我們的願望,也是他們的目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6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講的是高爾基工作繁忙,不接受任何記者的採訪,卻特許一名小男孩兒進入他的辦公室,為他照相的事。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和愛護。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祕書告訴高爾基:“外面來了一位攝影師。”“是個小男孩嗎?”高爾基問。從對話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掛念着那個少先隊員。再如男孩見到高爾基後,“仔細打量着高爾基,咧開嘴笑了”,這個細節反映了孩子對高爾基的崇敬和見到高爾基後的激動和驚喜。鑑於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重點引導學生從對話和細節描寫中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由於本課的對話和內容都比較淺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可以理解大體意思。因此,我首先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並通過小組賽讀的方式,將課文讀正確、流利。然後按備學學案學習,最後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探討問題,交流答案。再次,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人物內心活動。最後,續寫《小攝影師》。

因為有了課堂上對課文對話和心理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對孩子們來説,續寫就很輕鬆了。同學們僅用了20分鐘就完成了續寫部分,大部分同學寫得還非常精彩。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7

《小攝影師》講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

一、抓關鍵點,理解課文

在教學時,我用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主要內容,然後以兩個“突然”句作為切入點,讓生針對兩個突然提問,將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作為串接主課的“珠子”。在朗讀與理解方面,針對第一個“突然”,我緊緊抓住“請讓我進去吧”。“請您坐在這兒看報紙”“一切準備停當。”三個短句展開教學。後一個突然,我則抓住“趕緊、大聲喊??”等重點動作詞加緊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讓學生在整體上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二、 細品詞語,深化愛意。

在小男孩準備給高爾基照相時,高爾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高爾基側過臉,對着小男孩微笑??其中,“吩咐、微笑、趕緊、喊”等詞。充分地體現了高爾基的耐心和對小男孩的關懷。讀完第七自然段第一句後,我故意説:“吩咐是指長輩對晚輩或上級對下級的命令。用在這裏老師覺得這個詞用錯了。你們同意嗎?”學生議論紛紛,很快得出了結論:“這詞沒用錯,因為小男孩正給高爾基照相,高爾基必須聽小男孩的話。”“這個詞用得好!這體現了高爾基對工作認真的小攝影師的尊重和表揚??”“那麼,這兩個自然段中哪些詞語又能體現這種情感?”這一引一導,學生很快就找了出來:“小男孩雖然擺弄了很久,可高爾基微仍笑着,説明了高爾基很有耐心、非常和藹可親。”“小男孩雖然忘記了帶膠捲,哭着走了,但高爾基沒責怪他,趕緊站起來??”有了這樣的理解,學生讀起書更投入了,更有感情了。在讀書中加深高爾基對小男孩愛的理解。

三、激發想象,拓展愛意。

這篇文章,以高爾基和小男孩的對話為主,我本打算安排學生有情感朗讀課文,再讓他們自己分角色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在表演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組織學生討論“小男孩還會回來嗎?”,學生們一聽,興趣大增,多數説男孩會回來,理由是説男孩不會留下遺憾給自己的,要不他會被班上的同學嘲笑。也有少數學生説男孩子不好意思回來了,因為他浪費高爾基太多的時間。也許由於學生對課文還不足夠熟悉,也許是課時安排的內容太多,也許我在角色分工不夠清楚,學生在表演時不夠出採,出現了課堂的混亂。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8

《小攝影師》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

因為高爾基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説比較陌生,在課前我就佈置了讓學生蒐集有關高爾基的資料,通過學生對蒐集資料的瞭解,對當時的時代背景,對高爾基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對更好的學習本課作了很好的鋪墊。

根據課文的重點,我採用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揣摩關鍵詞句意思等,引導學生學習。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在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學生深深感受到高爾基這樣一位大作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為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攝影機會而感到惋惜。

學生對人物的對話和細節描寫,理解得比較深刻,知道通過這些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男孩見到高爾基後,“仔細大量着高爾基,咧開嘴笑了。”這個細節反映了孩子對高爾基的崇敬和見到高爾基後的激動和驚喜。“小男孩哭着,跳上了一輛電車”,學生從這一句體會到小男孩心裏很傷心,也很慚愧,因為他沒有帶膠捲,浪費了高爾基很多時間。有人提問:“我不懂小男孩問什麼不要高爾基的膠捲?”有的學生回答:“因為小男孩已經耽誤了高爾基寶貴的時間,感到內疚。如果再讓高爾基給他膠捲,他就會更加內疚了。”還有的學生回答:“因為小男孩想自己回去拿膠捲。”

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的兩句話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並且情感強烈。我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覆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學生再讀全文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想象,把他們引進課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續寫“小男孩會再來嗎?再來時會是怎樣的情景”的訓練,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深刻。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9

國小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一課的教學難點在於要求學生從對話中把握人物心理。教學中,通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地講、設身處地地演等多種形式的理解體驗,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到了高爾基這樣一位十分有聲望懂得大作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為“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爭取到的機會。

續寫故事是想象力、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教學中我抓住了時機,為學生創造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產生了説、寫的願望。

小攝影師帶着遺憾哭着跑出去了,儘管高爾基一再喊着:“孩子,我這兒有膠捲!”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的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為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小攝影師為什麼沒回來?後來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你覺得可能會怎樣,把你的想法説一説。學生原以為文中沒寫結局,無從尋找結果,一聽老師讓自己續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後,有的説:“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他。”另一個説:“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們用自己的思緒揣摩着小攝影師的心態。接着,有人説:“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膠捲就往回趕,回去時,已是夜裏十一點了。”我問:“那時,高爾基沒睡覺嗎?”他説:“沒有,他一直在等那個小男孩。”有一男生問:“門衞讓他進來嗎?”有人説:“他還可以扔紙團啊!”有的説:“他可以在窗下喊高爾基先生’,高爾基發現了他,就讓門衞領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設計讓高爾基坐好,完成了拍攝。”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並説:“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説的真好!”同學們你一言我一句的説着自己的看法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由此可見,我們教育者在日常教學中,在深入領會貫徹新課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發揮孩子們身上藴藏的無限的創造潛能,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他們嚴厲的訓斥,讓創造的“幼苗”在如母愛般的呵護中茁壯成長。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0

1.以問題導入新課比單純的敍述更吸引人。引發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課文、尋找答案的熱情,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2.在設計教學時,教師以兩個“突然”句作為切入點,讓學生針對兩個“突然”提問,將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作為串聯課文的“珠子”。

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抓重點詞、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一是學生能全部集中過來,探索這幾句話如何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動的捕捉等方面顯得準確了很多。

3.本課講的故事並不複雜,但故事中所藴含的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真摯的愛,卻是三年級的孩子不容易體會到的。因此,教學這一課,應該緊緊圍繞“愛”這一情感中心,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4.教師抓住“吩咐”一詞,在正確理解和運用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繫具體語言環境揣摩其中包含着的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之情。“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着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

5.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及態度的變化,通過高爾基對記者和對小男孩截然不同的態度對比: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讓學生再次深刻體會到高爾基對孩子們的關心和愛護。

6.最後以問題結束課文:“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了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情境之中。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使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1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專家也曾説過:從創新的角度出發,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

在教學《小攝影師》一文時,我根據課文的重點採用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揣摩關鍵詞句意思等,引導學生學習。除此之外,我還結合這兩單元的訓練重點(重點之一是“試着提出問題”)在指導學生自讀自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拋磚引玉,適當提出了帶有開放性,啟發性的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主動提出問題。

如,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1、小男孩為什麼要給高爾基扔小紙團?2、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卻願意見小男孩呢?這兩個問題一出現,學生都積極舉手,踴躍發言。他們的答案有的是串聯上下文,有的是結合對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説的,特別是第二個問題,他們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數學生都能結合生活實際,有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回答。有的説:“高爾基關心下一代,願意幫助小男孩。”有的説:“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為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説明他是個不圖名利,關心下一代的大作家!”也有的非常激動地説:“高爾基就像我們的老師一樣,只要是對下一代有利的事,他再忙也要幫忙的!”……

聽着他們真實的感受,看着他們爭先恐後的表現,我趁機誘導他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我説像這樣的問題,需要聯繫上下文來回答,而且答案能夠表現主人翁的好品質,或者需要動腦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對我們才有所幫助,我希望今後同學們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來。經我這樣一啟發,開始有一兩個學生舉起了小手,第一個學生站起來猶豫了一下説:“文中為什麼還要寫‘小男孩哭這,跳上一輛電車,電車馬上開走了’呢?”,孩子們好象真的被他問住了,沒有幾個馬上舉手回答的,一個個都在那裏緊縮雙眉,認真思考呢!看到這種情況我馬上表揚了這個同學,説他提的問題需要同學們動腦思考,提得好。經我這麼一説,教室裏馬上熱鬧起來了,“他為什麼還要仔細打量高爾基呀?”“高爾基好心幫他,可他為什麼還不用高爾基的膠呢?”……漸漸的不少學生都能提出聯繫上下文回答,或者受名人精神感染、教育的問題來了。這樣一來,就再也不像以前一樣只提詞語是什麼意思的問題了。這表明他們經過訓練,提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面向全體,大面積豐收做得還不夠到位。這是因為這一做法一時還很難能被所有三年級的國小生接受,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是很正常的。我堅信只要長期堅持訓練,他們一定會成功的',這是我們的願望,也是他們的目的。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2

《小攝影師》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以研究人物的心理活動為重難點。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説,學習上有很多難以克服的困難。

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着重引導學生從情感上體驗。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滿懷希望的男孩在高爾基的幫助下實現了願望。一代文豪在小男孩的擺弄下,極力配合小男孩的工作。學生在讀——演——想象的過程中,感受着擺弄一代文豪的快樂。

在這裏,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急轉直下的場景,一切進行的是那樣順利。可是,“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來。”在學生全身心感受快樂的時候,形勢逆轉直下。每個人的心似乎都提到了嗓子眼,每個人都忍不住問了一句:“你怎麼了?”滿懷關心,一腔急切。高爾基此時的心情水到渠成的成了學生主體的情感。男孩説:“我沒有膠捲。”此時的“高爾基”們入情入境的鬆了一口氣,恰如其分的對遠去的孩子喊道:“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我這兒有很多膠捲!”

就因為情境的創設,讓每個孩子都走入了文本,所以在課後續編故事時,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極大的開發,一個孩子比一個孩子創造的精彩。孩子們甚至還為小男孩創設了明媚的前景——就因為這件事激發了孩子的潛能,他終於成為了一位舉世聞名的大攝影師!

孩子的世界是最純真,最美好的!可對於每一位老師來説,最難的就是幫他們打開那扇通往生活的這扇門!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3

陶行知先生曾經説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充滿着創造的機會。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無時無地不洋溢着創新的火種。在教學國小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一課時,通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地講、設身處地地演等多種形式的理解體驗,學生已深深感受到高爾基這樣一位十分有聲望的大作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為“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攝影機會(他忘記帶膠捲了)而感到惋惜。

小攝影師帶着遺憾哭着跑出去了,儘管高爾基一再喊着:“孩子,我這兒有膠捲!”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為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小攝影師為什麼沒回來?後來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你覺得可能會怎樣,把你的想法説一説。

學生原以為文中沒寫結局,無從尋找結果,一聽老師讓自己續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後,有的説:“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他。”另一個説:“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們用自己的思緒揣摩着小攝影師的心態。接着,有人説:“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膠捲就往回趕,回去時,已是夜裏十一點了。”我問:“那時,高爾基沒睡覺嗎?”他説:“沒有,他一直在等那個小男孩。”

有一男生問:“門衞讓他進來嗎?”有人説:“他還可以扔紙團啊!”有的説:“他在路燈下喊了一聲’高爾基先生’,高爾基發現了他,就讓門衞領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設計讓高爾基坐好,完成了拍攝。”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並説:“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説得真好!”其他同學聽了,也不甘示弱,一個男生站起來説:“小男孩拿着高爾基的照片在同學中炫耀,同學們都很羨慕他。”

我聽了之後,總覺得這種行為不應該發生在這個孩子身上。可細細想來,小孩子,特別是小男孩,都有那種爭強好勝的心理,這種情況是完全可能發生的,於是,我對他結合實際的想象加以了表揚。因為巧妙的鼓勵是思維發散的 “催化劑”,在這副“催化劑”的作用下,有的同學竟想到高爾基以後做了他們的校外輔導員。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由於學生年齡小,幾次回報結果是雷同的,我剛想總結幾句,班裏有個小調皮硬是舉手,説他的想法與別人不同。如果此時剝奪了他的發言機會,對他的表現欲無疑是一種打擊,何況同學們都等着洗耳恭聽他的獨到見解。

“我想,高爾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願望實現,他等了很長時間不見小男孩來,他就到外面打聽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後讓司機開車帶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對於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來説,這一想法確有創造性,其他同學都在想小男孩的行為動向,可他卻從高爾基的角度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結局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其一,高爾基的工作非常忙;其二,要找一個普通的、不知名的小男孩猶如大海里撈針。但這也體現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另外,對深化主題──突出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愛,起了強化作用。整堂課上,學生由認識、思維到想象,由尋找、發現到創造,創新意識得到了開發,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由此可見,我們教育者在日常教學中,在深入領會貫徹新課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發揮孩子們身上藴藏着的無限的創造潛能,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他們嚴厲的訓斥,讓創造的"幼苗"在如母愛般的呵護中茁壯成長。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4

上完《小攝影師》第二課時,我對自己和學生的課堂活動做了一個全面的思考。

總體來説,這節課上得很完整,教學設計到位,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目標基本達成,還滲透了一些寫作方法,整堂課有內容,有深度。學生在課堂上很活躍:能認真朗讀;積極思考各項練習,思路開闊;積極參與表演,在表演中對課文內容體驗深入。

我也仔細想了一下要改進的地方。原本是要在課堂完成同步導學中的兩道練習題,但在四班試教的時候,發現根本不夠時間寫,只好割捨了,現在回過頭來想,可以壓縮結尾的表演,在上完主要內容之後寫,既能節省時間又能提高效率,學生學懂之後再做,做得會更快。

對課堂生成的內容還要增加教學機智,對學生的回答要多肯定,要和學生共同探討,不要主觀地或者是簡單地下結論,要拋開心裏面那個現成的答案,真切地走入學生的心裏,和他們共同體會,讓課堂綻放更多的活力。

在此,也感謝同級的老師共同備課,特別是肖鋒浩老師專門上了同一堂課,我也從中獲得經驗,調整教案,這堂課作為三年級的優質課呈現在大家面前,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小攝影師》教學反思15

陶行知先生曾經説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充滿着創造的機會。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無時無地不洋溢着創新的火種。根據我幾個月來對我們班同學的接觸,發現雖然班級的底子較差,但學生的思維相當活躍,創造慾望非常強烈。

在教《金色的草地》一課時,我讓同學們閲讀第二自然段,文中的這樣一句話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我裝着一本正經的樣子,喊:“謝廖沙!”他回過頭來,我就使勁一吹,把蒲公英的絨毛吹到他的臉上。弟弟也假裝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絨毛朝我臉上吹。我看的出來同學們讀到這裏的時候很興奮,一種躍躍欲試的笑容洋溢在臉上。於是,我趁機問道:誰願意上去表演這一段?很多同學都舉手表示願意試一下,在選好表演者之後,我讓那兩位同學在上面表演,當一位同學誇張地打了哈欠,把蒲公英的絨毛往另一位同學臉上吹去時,教室裏爆發出一陣笑聲。這個時候我突然發現,那些讀書的同學聲音很不齊,三三兩兩,大家都只專心看錶演,甚至在表演結束後,學生還是沉浸在剛才的表演之中,課堂紀律一下子就鬆散了。我趕緊停下來,用眼睛瞪着他們,過了好一會,才慢慢地安靜下來。課後,我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自己覺得好象是很好的一個想法,為什麼實施起來卻還不如中規中矩上課來的好呢?表演者是很賣力,可是觀看者更是賣力地討論,嬉笑。到後來,自己連上課的信心都沒有了。

針對這樣的一個情況,我進行了反思,當我在讓一部分學生進行表演時,其他同學的任務是什麼?他們該在這個觀賞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呢?課堂上,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別人在發言的時候,要學會傾聽,別人在表演的時候要學會欣賞,並從中找到閃光點和不足。作為教師的我,應及時給他們安排好任務,讓他們知道這個觀看不是一笑了之就行了,而是親身參與,幫助點評,幫助改正。雖然這樣的一次表演經歷並不成功,但是我並不放棄這樣的一個學習形式,還因為是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是他們喜聞樂見的。於是我總是在課堂上有意無意地尋找一個讓學生自主表演,自主創新的機會。

在教學國小三年級語文《小攝影師》一課時,通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地講、設身處地地演等多種形式的理解體驗,使學生感受到高爾基這樣一位十分有聲望的大作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為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攝影機會(他忘記帶膠捲了)而感到惋惜。在基本上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文本給我們創設的情境中,我給了學生一個熟悉文本、進一步瞭解高爾基的途徑:

一、 整體感知時,現境激情

在我發現我們的學生對於表演課本劇有着濃厚的興趣後,而且有這樣一個契機讓他們通過自己對課本的領悟,進行內化後表演給大家看,同學們自然是熱情極高。我準備了一節課的時間讓他們表演,先是四人小組自主表演,然後推薦幾組不錯的上台表演,相機理解幾個重點詞句,如“擺弄、吩咐”等,更深刻地理解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

在表演的時候,我原本只是想讓學生能夠脱離課本,並有幾個簡單的動作,因為我們班的學生課堂紀律不好,上課聽課的習慣也沒有,所以要讓他們主動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課上是很不容易的,為了讓語文課變的有趣,我就想用這樣的一個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那些平時不怎麼聽課的學生也能用他們感興趣的方式來感知課文的內容,從而讓他們愛上語文課,這個也是我一直以來最想改善的。但在表演的過程中,我卻驚奇地發現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個學生扮演小男孩,他先是在窗口那裏徘徊,探着腦袋往裏看,而扮演高爾基的學生則坐在教室裏,手拿報紙聚精會神地看着。這個時候,突然從窗外飛進來一個紙團,高爾基連忙拾起紙團打開一看,這個時候,由旁白在旁邊念紙團上寫的內容,我覺得這個也是一種學生集體智慧的閃現。接着,高爾基向窗外望去,對蹲在路邊的小男孩説道,我讓他們放你進來。等小男孩進來後,擺弄了很久正準備拍照時,才發現自己的膠捲忘記帶了,與剛進來時的興奮和激動形成鮮明對比,然後扭身就走,高爾基衝到窗户旁喊道:孩子,回來,我給你膠捲。而男孩已經飛奔而去。表演到這裏嘎然而止。

二、 學生融情時,及時點撥

吸取了上次的失敗教訓,我在表演開始前,就指派給了他們幾個任務:

1、 當評委,選出你認為表演得最好的小組。

2、 當導演,你覺得哪裏表演的好,哪裏不好,可以怎麼改。

3、 當觀眾,發現在欣賞的同時你感受到了什麼。

在表演過後,我問了學生幾個問題,讓他們幫我解答我的困惑

1、“鞠躬”、“打量”、“擺弄”、“趕緊站起來”等詞中,你看到了什麼?

2、從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來”,説説你表演時體會到小男孩當時的心情是怎麼樣的?

3、抓住高爾基的反應,“吩咐”這個詞體現了他對下一代怎麼樣的感情。

4、小男孩忘帶膠捲時,高爾基大聲喊道:我給你膠捲。又表現出了什麼?

在學生正融入情境中時,及時地把這些問題拋出去後,讓學生在已經認知的基礎上有一個提升。讓學生知道安排這樣的一個表演不僅僅是讓他們看,更要從中感受無法從文本中直接獲取的體會,深刻地瞭解高爾基的品質。

三、 體驗內化時,想象提升

小攝影師帶着遺憾哭着跑出去了,儘管高爾基一再喊着:孩子,我這兒有膠捲!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為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

小攝影師回來了嗎?

後來他為高爾基拍照了嗎?

把課文中沒有寫完的結局用你自己的想象把它説完。

學生略加思索後,

有的説: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他。

一個説: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

有人説: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膠捲就往回趕,回去時,已是夜裏十一點了。我問:那時,高爾基沒睡覺嗎?他説:沒有,他一直在等那個小男孩。

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並説: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説得真好!其他同學聽了,也不甘示弱,一個男生站起來説:小男孩拿着高爾基的照片在同學中炫耀,同學們都很羨慕他。我聽了之後,總覺得這種行為不應該發生在這個孩子身上。可細細想來,小孩子,特別是小男孩,都有那種爭強好勝的心理,這種情況是完全可能發生的,於是,我對他結合實際的想象加以了表揚。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他們的有些想法是我們老師所預料不到的,在教師的引領下,給學生給一次自主創新的機會,一個自由翱翔的天空,學習需要創新,我們的生活更需要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