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書籍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15篇)

欄目: 書籍 / 發佈於: / 人氣:2.3W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書籍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15篇)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1

以前人們總認為: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麼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後,才知道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為,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

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是植根於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能夠回答以人為本的顯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即使同為對學生的愛,在不同的老師那裏,卻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現: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對學生過錯的寬容和理解,有對學生髮展的責任和義務。好老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同形式體現在職業生活的不同領域。

正像前蘇聯一位著名美學家所説的那樣:付出與獲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稱之為“優美”,略高於則是“崇高”,付出大大高於獲得則成為不折不扣的“悲劇”。因為這其中有許多我們應該盡力避免的無謂和不必要的犧牲,過分弘揚和宣傳這樣的師德會讓老師們對師德望而卻步。只有優美的師德才是陽光的、親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滿快樂的。

對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我要做一個陽光教師,我要以我的快樂去快樂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陽光去陽光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響學生的品德。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2

我在書上看到一個故事:“一羣美國人,在美洲叢林探險,聘請了印第安人做嚮導,前三天印第安人勤勤懇懇,但第四天堅決不肯走了,要求休息,美國人問為什麼?印第安人説:“人走路走了三天,走的太快了,靈魂就會趕不上軀體。所以,要停下來休息一天,等等你的靈魂。”

我覺得印第安人説的很有哲理,走的很快,就沒有時間體會沿途的風景,忘記原先的設想和初衷。

今年,幼兒園創省級示範幼兒園,需要我們做的事情很多,我們每天忙碌着,環創、整理檔案、組織班級裏的“故事比賽”、“組織升國旗”、“小記者”“家長開放日”“幼兒發展性評價”“元旦晚會”“省級課題”“打擊樂融入一日生活”等等。就最近的環境創設,讓我深有感觸,只是覺得很累,像一隻無頭的蒼蠅,在樹林裏找不到方向,我只想“停下來,靜一靜,等等我的靈魂!”

於是我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找不到自己的靈魂?我反省了幾點:

第一、培養自己閲讀的習慣。每天晚上讀書半小時,吸收一些新的經驗,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

第二、要善於蒐集資料。善於查閲,不知道的事情要在電腦和書上查閲,豐富自己的頭腦,擴散自己的思維。

第三、交流。要善於交流,多與老教師交流,與同事探討。

這是我的反思,希望自己做一個會反思,善思考的人。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3

假期裏我有幸拜讀了著名教育家魏書生主編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如何成為最好的教師?引用編者的話就是:“我們教師應努力提升自我,修煉教師之賢,做最好的自我,成為最好的教師。”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我今日備課是不是比昨日更認真?我今日上課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今日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誠懇?我今日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機智……”。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遺憾,但每一天都這樣自我和自我比,堅持不懈,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我想只要我爭取每一天多讀些書,每一天都有點提高,每一天都做得更好,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提高,我想我必須會有很大的提高。正如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説過:“倘若當教師的,自我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隨時輸入於學生,如此則學生受益較多,即當教師者也覺得有無窮的樂趣。所以學生求學,固然要學而不厭,就是當教員的,也要真正做到學而不厭”。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教師”呢?編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中將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分別進行了闡述,對於我們教師具有深刻的借鑑和指導意義。作為教師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從教十幾年來,在教學實踐中的得失,並將其與讀完本書後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齊,得到了一種體會,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師”最基礎、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兩點:(1)時刻堅持對學生的愛;(2)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的心態與行動。

本書中提到狄德羅提出:“教師要有豐富的情感——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不允許漠視學生的情感,因為教師的漠視就是一種摧殘,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傑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殘情感是絕對的蠢事。我們當以自勉——不論對自我還是對學生。”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職責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所以,教師的職責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終排擠掉自我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都説人沒當母親之前看學生是一種心態,當了母親之後又是一種心態,以我的理解,可能當了母親,有了自我的孩子,對待學生便有了孩子自我母親的心境。不管聽話的、不聽話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聰明的或是不聰明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都是有無數優點的。我們常説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想,如果有了母愛之心,我們就會發現,原先這種“閃光點”無處不在。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這種對學生的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那些自我認為“可愛”的孩子,而應當懷着一種職責把欣賞和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包括“差生”。

並且真正的教育之愛,並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而是要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供給幫忙和服務,我們要給與學生的,是他們走出學校多年以後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習慣和性格。這種帶有養成良好禮貌習慣的“養成教育”必然帶有“強制性”,離開了嚴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愛。同時,這種愛對不一樣的學生有不一樣的資料,如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懷着一顆愛才之心;對淘氣、不守紀律的學生懷着一顆寬容之心;對學習較困難的學生懷着一顆關懷之心……這些愛是成為最好教師的基礎。作為班主任的我,要從“喜歡學生”向“愛學生”發展!要為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對於懷着“做最好的自我”心願的教師們,為達成所願“做最好的教師”,還應當把這些愛化作“潤物細無聲”的“愛心之雨”經過教學實踐“灑向”所教授的所有學生。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教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像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家們對待每一個學生,難!所以,僅有把教育作為一種事業,始終如一地把對學生的愛進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師”。

在現實生活中,最好的教師,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當,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當上,這是為什麼?難道説做最好的教師、成為名師真的就這麼難嗎?我想不是這樣的,只是我們缺少了勇氣與自信,更缺少了作為純粹教育人的那種活力!要做最好的教師,那就要帶着“愛”這個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愛教育事業,把教育當作自我的一項事業,愛學生,用真正的愛——師愛,去對待學生,為學生的的未來服務!

由此我也感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還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學會適時適度對自我進行心理調節,歡樂地應對自我的人生和事業,應對你的學生和家長,僅有堅持這種進取向上的心態,你就會感動自我的每一天都是充實幸福的。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4

最近閲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暢快,教育確實需要點“自由”了。

細細地品讀了李希貴教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參加工作時間不算長,經常會思考一些關於教育的問題,韓愈説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更是隨處可見,可是,此刻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貴教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十分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以往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書中,李希貴教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

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學校裏充滿民主、平等,讓教師、學生在學校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教師的觀點鼓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反思幾年來的教育歷程,重新審視教育,我感覺教育應當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一天一天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我們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期望學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長,更期望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我的養分無私地輸送給他們,期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可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必須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我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千人一面的喪失個性的木偶,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個塑像。

書中説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並不是基於課程本身的什麼價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教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我的教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我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讓我們走出為了教育而教育的誤區。其實教育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5

暑假期間,我閲讀了《做不抱怨的教師》一書,我感受頗深。一向以來,教師這一職業被認為是天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可是隨着時代的發展,獨生子女是越來越多,家長對教師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這就無形之中給我們教師帶來壓力。所以我們教師要調節好自我的心態,對生活充滿信心,對工作有較好的滿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樣才能生活的簡單而充實。

抱怨產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會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會讓我們的負面情緒不斷疊加,從而產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種智慧,教師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拋棄讓學生人人“燦爛”的想法,順應自然,那麼孩子們的笑臉會不會更多些呢?就像有些教師,學生考了96分還是不夠,似乎僅有100分才能算優秀。我們教師總是不滿足於孩子的成績。就像有的學生上課稍不認真,一旦被教師抓住,立刻就會被批評一頓;下課跟同學有些小摩擦,又被認為是打架。其實冷靜下來,仔細想想,一堂課40分鐘,誰能保證什麼小動作也不做。只要學生改正過來就行了。“很多時候,學生之間的小摩擦,也不那麼緊要。”這正如自然萬物的生長一樣,在摩擦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他人相處的藝術。所以,我們教師讓學生在摩擦中學會生存,在摩擦中成長,這是一種自然選擇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我們教師不必代勞。

我們教師經常也會抱怨:此刻的孩子怎樣那麼不聽話?怎樣那麼坐不住?怎樣那麼難教?怎樣那麼不愛學習?家長怎樣也不管管?其實,冷靜想想,可能是我們教師有些小題大做了,上課思想開小差,我們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學鬧矛盾,告訴他們要友好相處,不能太沖動。其實轉臉他們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學作業沒做齊,可能確實是家裏有事,給耽誤了,也只是偶爾沒有完成。有的同學考試沒考好,因為他就只能考成那樣,也就那水平,他已經盡力了。當應對學生的問題時,我們教師要試着相信自我的學生,試着控制自我的情緒,這樣一來,不但問題能迎刃而解,師生雙方都學會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覺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説説就行了。畢竟沒有不犯錯的孩子,關鍵是他不要放棄學習,繼續努力,我們沒必要嚴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帶着有色眼鏡看學生,對學生要多加鼓勵,少些批評,鼓勵他們。

每個孩子成長階段的需要不盡相同,懵懂無知的時候要明白灌輸引導;漸漸長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獨立了還有鞭策鼓勵。愛不是隻用單一的方式一路貫徹到底,愛是講層次的。只要善於引導,靈活多樣的使用教育方法,對症下藥,天才可能就出現我們的手中。我們應當更用心的去教學生,去感受學生。去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另一份財富。如果用心,是能夠教給學生很多東西的,不僅僅是學科知識!學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緊,使他們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意義更大一些!我們給學生期望,他們就成為我們的期望了。你是笑着應對自我的期望呢,還是苦着應對自我的期望呢?笑着應對期望,期望會越來越多,你會找到越來越多的歡樂!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注意,堅持歡樂的心境,做個陽光教師。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每一個孩子!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6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有人説:“一本教育雜誌,也應當是一所學堂,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切實、具體的可以給讀者以啟迪的教育教學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務…”而《國小數學教師》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實用,可讀性強,內容實在,在推動教學改革、傳遞教學信息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國小數學教師》已經伴隨我五年了,我和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作為一名國小數學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忙,《國小數學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不易解決的地方,怎樣預設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她的教學點評中肯,教案預設新穎,教學隨記精緻。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國小數學教改的衝鋒號。

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國小數學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碰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國小數學教師》為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立異時,都是《國小數學教師》為我導航,讓我有所創想,尋到教學的“亮點”…...所以我最喜歡《國小數學教師》。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國小數學教師》強調對學生做為“人”的尊重;傳遞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傳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閒暇時翻看一下里面的內容,總是對自己教學的一個充電。《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愚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

從《國小數學教師》中,我對解決問題的教學和傳統的應用題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傳統的應用題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目標相對單純;例題與習題條件無多餘;問題基本不開放;呈現方式多為純文字敍述式;題材沒有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問題現成且多為“人造”,缺乏“提出問題的過程”;僅在解題模式上下功夫,將解應用題套路話等。而解決問題呈現的方式多樣話,情境創設緊密聯繫學生生活,解決問題重視策略思考,培養的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當然,我們也要理直氣壯地堅持和繼承應用題教學的優勢:突出對數量關係的教學(相差關係、份總關係、倍數關係等);掌握有效構建數學模型的一些具體方法:分析題目中數量之間的關係,掌握分析與綜合的思考方法,必須學會藉助畫圖等輔助手段來幫助理解題意和分析數量關係;加強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

從《國小數學教師》中,我對大約不等於估算,乘法的意義“幾個幾相加”要表述完整,知曉數學語音一定要準確無誤,經得起推敲。《國小數學教師》中所講的一些案例-《認識11-20的反思之旅》,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出現了或多或少的現象,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7

”教育終究是基於生命和貫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終能夠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緩慢而堅定地證明人性的勝利,證明我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誰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誰就能夠把這樣的信念堅持更久。“這是張文質老師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所寫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歡這樣的文字。肖川老師的文字裏也會常常讀到這樣的一種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熱愛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裏就總能流露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確實是”緩慢“然而又是”堅定“的。每一次考試之前的班會課,學校都安排主題為誠信教育,考風考紀講了又講,誠信簽名也是簽了又籤。然而,作弊的行為依然屢禁不止。每次年級通報作弊的學生名單時,我的心就揪得緊緊的,生怕聽到自己班級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對學生不信任還是對自己不信任,總之會有一種緊張的情緒。雖然每次考前動員,我都費盡心思,總要講一些他們之前沒聽過的故事。因為,我擔心老生常談最後會變成空談。比如這次期末考前,我講了一個留學生到德國去的時候所經歷的一件事。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都可以順利通過檢查,唯獨來自中國的學生要被留下來詳細檢查,他們不大相信文憑上的鋼印,不大相信身份證是真實的,因為中國假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覺得這個民族他們不敢隨意相信。你在國內,覺得處處防假,經常打假,都習以為常了。然而,走出國門,你才會發現,原來,民族的誠信危機已經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尊嚴了。國有國格,人有人格。面對這樣的誠信危機,我們能做些什麼?每一次考試,希望我們都能想到我們的責任。類似這樣的教育很多,我們得不厭其煩地去尋找新鮮的教育故事,因為我們一直希望孩子們的生命會很美麗,能儘量少沾染一些市儈的污濁氣。

孩子們今後走上社會,會看到很多陰暗面,會遇到很多挫折,會遇到很多與學校所教育的價值觀相沖突的東西。然後,我想,只要每個生命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已經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麼,他會知道該怎麼去面對陰暗面,該怎麼去陽光地、積極地對待挫折。

要”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堅持更久。也只有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這麼一個工作。每帶一批學生,我便投入極大的心力。收穫的就是艱辛與幸福。每次非常疲憊之後,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當接手一個班級之後,又不自覺地投入進去了。我發現自己沒法不投入。於是就難免很累。現在慢慢的也接受這麼一個事實了,我就是這麼一個控制不住會牽掛人的人。也許,這正證明着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潤澤生命,教育是基於生命且貫穿生命的。所以,我們的生命得時時在場。不能含糊,不能應付。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8

《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是一本凝聚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美術教學理論教材,全書分三編。第一編美術教學理論基礎,主要介紹了美術教學的前提、理論的基礎、理論與方法的演變及中國學校美術教學的歷史。第二編美術教學方法,主要論述了美術教學設計、內容及方法、評價和研究;第三編美術教學研究,主要闡述了美術課程資源開發、教學研究及美術教師專業化成長等。

該書的第二編第七章美術教育評價中,主要描述了美術教育評價是教育評價的組成部分。教育評價的目的在於改善和提高美術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並促進美術課程不斷髮展。課程與評價之間的界限並未刻意劃分,評價存在並貫穿於課程與每天的教學之中。鑑於美術學科的獨特性,在美術教學中提倡採用多樣化評價模式、表現性評價模式、檔案袋性評價模式。其中檔案袋評價最具有實用性。檔案袋評價的功能在於真實描繪出學生美術學習的完整圖像,並促進學習者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此外它還可以把家庭也帶入美術教學評價中,讓學校和家庭共同為學生建立起成長的橋樑。通過本章節的閲讀使我思考了很多。作為一個美術老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對所教的學科,所教學生學習的效果如何,有一個科學的、有效的評價。

在教學中,重視學生作業的評價是每一節都要做到的,時刻提醒自己:每一個人都想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認可,尤其是小孩子更喜歡誇獎,做老師的更有理由去誇讚他們。上美術課的時候,有的同學會邊畫邊問我:“老師,你看我畫的漂亮嗎”“我畫的好看嗎”,針對這種情況我從不敢敷衍了事,比如“差不多”“還可以”“畫得像什麼,亂七八糟的!”這類詞我從來不用。或許這位同學畫得的確不好,但作為老師,我都要充滿讚賞地對他對豎起大拇指,用鼓勵的語氣告訴他:“畫得不錯,你比起以前有了進步”,並且告訴他該如何改進,耐心的給他提建議,或者給他作個師範,告訴他如果你稍稍地認真改動一下,顏色塗勻一些就會好看得多。在進行作業展評的時候,我也不千篇一律地説同學們的作業做得都很好,尤其是某某同學的,總是針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細緻、具體的評價,評到優秀的作品時,我這樣説:老師特別喜歡你這次畫的人物,很生動活潑顏色塗得也很漂亮,比以前畫得更好。不那麼令人滿意的作品,即使是找不到表揚的地方,我也要用鼓勵的聲音説:你看你這根線畫得多好啊,這塊顏色塗得多漂亮啊,如果其它的地方也這樣畫,老師就會更喜歡。同時,在學生評價自己或者他人的作品時,我也要求他們多采用鼓勵的語言去進行評價。

即便如此,也總是有這樣那樣的遺憾。比如,有的學生對美術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喜歡做作業,不喜歡畫畫,如果是這樣的學生應用檔案袋評價,我想會有比較顯著的效果。因為檔案袋評價可以彌補在一般性作業評價中的不足,更有利於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還可以把家庭也參與進來。它的作用相當於學生成長袋,在檔案袋中,作者自己可以把作品創作過程和入選説明寫進去,包括自己對作品的分析與評價。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也可以收錄進去其它同學對作品的評價,以及家長對作品的看法與建議,檔案袋裏的作品定期進行公開展示,國小生都喜歡別人的誇讚,都希望自己的作業得到好評,這種評價方法本身對他就是一種促進的方式,檔案袋評價還有一個更為充足的理由,那就是自己對作品進行保存。這真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評價方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可以有選擇地利用。

讀書,讀好書不僅可以豐富知識,更是打開了一扇啟迪智慧的大門。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9

朱__教育思想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他指出:教育就是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為了一切的人,我們不僅要關注教師,要關注一切的人,幫助校長,幫助家長,幫助社會上所有的人去發展。無論他是貧困的,還是富貴的,還是愚昧的,還是智睿的,無論他是健全的還是殘疾的,都應該為了他們,同時教育為了人的一切,這是我們的核心理念。

朱__新教育的目標:新教育的目標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認識態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我們認為參加我們實驗的所有的學校的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有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有一種超越自我的一種精神。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學生都要成功,每個學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覺,相當部分的老師和學生都能夠成材,最後有大的成就。每個老師都要成長,相當多的人能夠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夠成材,成就。所有實驗的人都要感覺到自己在不斷地進步,在成長着,成長並快樂着。這是我們追求的一種境界。

教育家朱__的新教育思想,觸發我們去思考,我們在縣教育局的極力倡導下,這段時間我認真學習了朱老師的《我的教育思想》,體味了朱老師"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設書香生活環境"等教育內涵。

一、朱__新教育思想給我的觸動

1、朱老師認為,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發展為起點,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啟發。

2、朱老師的新教育認為,理念:教育是一種生活方式,學習不應該只是"為將來的工作與生活作準備",教育本該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兒童今天在學校裏所接受的教育,在為長遠的人生與社會理想服務的同時,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強調"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對當下畸形教育提出療治的願望與計劃。新教育實驗提出"教育幸福",應該是針對現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現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朱老師新教育理念表明:教育既要滿足學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與被愛的需要等,更要促進學生萌發高層次的需要,如愛他人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社會認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的成長",能夠讓每個受教育者獲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豐富的情感。在這樣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實驗提出了讓師生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相信教師與學生的潛力,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強調個性發展。

3、朱__曾説:"我過去是研究教育的。在研究人類教育史的過程中,我發現不管教育怎麼變,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閲讀都始終沒有變過。閲讀是教育中最本質的一個活動,那些最偉大的教育思想家毫無例外地都推崇閲讀。通過閲讀可以獲得終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擁有了終身學習的興趣和習慣。

朱老師認為:閲讀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動,新教育將"營造書香校園"列為首要行動,將閲讀細化為若干具體的子項目,有效地解決了不同年級、性格與性別的學生,不同水平與學科的教師分別該讀什麼和怎麼讀的問題。通過建設濃郁的閲讀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閲讀成為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社會的形成。這無疑是對傳統教學的一次提升。

學習朱老師《我的教育思想》,走近他倡導的新教育並作思考判斷,愈發增強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

二、朱__描述的三重"理想境界"對我的啟發

1、理想課堂第一重境界為:落實有效教育框架,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朱__認為:這成為新教育人進行課堂框架研究的起點。"我們希望這個框架,可以成為我們理解課堂的一個工具。"朱__還認為:這個框架分為教學目標、預習作業、個體學生學習清單和教學板塊。"預習"被朱__稱為這個框架的一大特色,"預習是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不應只是為課堂教學做一些準備工作,而應儘可能地針對所有教學目標,是真正的自主學習。"這就重新確立"教為學服務,讓學生的學習成為課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要讓每一分鐘都有所計劃、富有成效。

2、理想課堂第二重境界是: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

朱__所講的"知識",不能理解為靜態的寫在書本上的知識,而要視為一個動詞、一個有待重新發現的事物奧祕,以及發現這種奧祕的方法和過程。朱__認為:優秀的課堂教學,就是要重現這一神奇的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核心是智力挑戰、思維訓練。

3、理想課堂第三重境界是: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

朱__認為,理想課堂不會停留於人與知識的對話這一維度,而要展開三重對話:人與知識的對話、人與他者的對話、人與自己的對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説,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的復現,而且也實現了人的復活——師生生命的復活"。

三、朱__新教育思想對我的又一啟示

1、新課程改革和教育發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教學個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思路和主張。老師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個性和業務方面的獨到優勢,在夯實自己教學能力的基礎的同時,培養出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個性,要求老師對於自身要有清晰的認識,並善於不斷調整自己的定位,在學校環境和個人條件之間尋求平衡。當今教育,教師最缺少的就是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導致培養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創新能力和獨特氣質。教學個性本身就意味着創造力。

2、教師對學生要真正做到一視同仁。一個老師通常要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學生性格有好有壞,成績有優有劣,能夠關注每一個學生,並愛護每個學生,是這一類老師所具備的能力。把學生當學生看,把人當人看,不惟成績論素質,不惟喜好論好惡,不惟家境論高低。有人説,關注每一個學生,就是要做到關注成績最差的學生。我想補充一句,關注每一個學生,也要做到關注你最討厭的學生。

3、教師應該對學生嚴而有度。只有這樣才能把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並善於進行總結和反思。學生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難免犯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所以必須按照學生的言行規範來嚴格要求他們,又正因為這些缺點錯誤是難免的,所以對他們的要求應該有度,按照他們的成長規律,給與他們改正缺點錯誤的時間和機會,不能一味的批評和指責,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老師的管理應該得到學生的尊敬,使學生心服口服,從心底裏得到學生的認同。

總之,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禮。我將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以朱__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為我所範,努力學習,進一步學習"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斷進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10

《教育學文集》是一部比較大型的、相對成套的、專題分卷的教育學資料叢書,全叢書一共26卷,我讀的是 李涵生、馬立平編著的第十二卷《教師》。作為一名師範生,我本應該多讀一些教育學的書籍,讀完《教師》這一文集,我覺得受益匪淺,原本空蕩蕩的腦瓜子覺得一下充盈起來。以下是我讀完這一文集的對教師方面的見解,有些部分是借鑑了該文集的觀點,很多是我自己的淺陋見解,不足之處,請老師指正。

教育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學校是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陣地,教師則是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支主力軍。教育學文集叢書分門別類從以下六個角度去闡述教師:教師的作用和地位、教師的工作的特點和應具備的條件、教師心理、教師評價、教師的培養和提高,以及班主任。

  一、 教師的作用和地位

教師是一個古老的職業,自從有學校就有教師。只要學校存在,只要人類社會存在,教師的職業也會永遠存在下去。古往今來,不少偉大的思想家——孔子、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卓越地認識到教師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並且實踐了教師的工作;毛澤東、魯迅、陶知行、俄羅斯民主主義革命家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大多是以教師開始自己的事業活動,或以教師作為一生中重要的事業之一。教師的作業本卷有許椿生、加拿大珀金、喻立森等五個人的觀點。這五個的觀點都是很相似的,但是我個人覺得喻立森《論教師的作用》再描述教師的作用上來説是最完善的。大概內容如下:

第一、教師是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藝術家

其一、告訴我們教師在傳授文化科學知識方面的具有藝術家的作用,車文博曾將《教學原則淺説》一書中説過:“教育人是藝術中的藝術”,教育者是藝術大師中的“能工巧匠”。其二、教師的藝術家作用也是教學規律的直接反映,很淺顯地教師的備課過程和施教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連續不斷地對教學材料進行藝術加工的過程,對教學情境給予技術處理的藝術化過程。其三、教學在傳授文化科學知識方面的藝術作用,還是學生的學習規律的折射反映。我們的教師非但要成為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藝術家,同時也應該成為傳遞治學方法,教會怎麼的藝術家。

第二、教師是年輕一代理智資源的開拓者

教師對年輕一代的理智資源的開拓作用,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需要。開拓年輕一代的理智資源,還是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之一,是教師的工作的天職所在。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和造就智能高超、才華橫溢、富於應變、勇於創新的一代新人,首先我們的教師就必須承擔起開拓青少年學生的理智資源的義務和責任;用我們自己富有創造性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啟迪青少年學生的心智,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

第三、教師是塑造未來一代靈魂的工程師

其一、我國現時代的學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策源地,而教師是發揮教育目的的忠實實現者。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身心兩鍵的和諧新人,這就註定了我們的教師塑造未來一代靈魂的工程師。其二、教師的工程師作用又是青少年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的具體體現;英國教育家沛西·能認為教師是塑造學生性格、溝通學生心靈的“思想搬運夫”。其三、教師的工程師的作用,還是教師職業的固有特點的體現是教師羣體的人格力量的標誌所在。

第四、教師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建設的生力軍

當前我們的教師之所以能夠起到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墨那個建設的生力軍作用,也因為他們富有生機、朝氣蓬勃、藴藏着極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和豐富的知識-理智資源、我國教師隊伍中有一大半經過長時間專門訓練的專業人才。教師的生力軍作用,更加普遍地體現在從事學校教育工作、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方面。此外,教師的生力軍作用還表現為對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推動和促進方面。

二、教師的工作特點和應具備的條件

教師的工作特點:教師有許多的時間是跟青少年相處在一起的`,而且是以一對多的形式多常見(一個老師對付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學生)教師所要做的不僅僅是教學設計、效果評價,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狀況。教師這個崗位工資不會很高,工作時間具有固定性和假期性這個是由學生的自身特點決定的。

教師的應具備的條件: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綜合素質,即包括良好的道德素質、全面淵博德知識、良好的記憶力、敏鋭的觀察、準確的判斷、豐富生動的語言講解能力、較強的語言溝通能力和博大胸襟具備寬容和耐心的品格。教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具備良好的“學生觀”,做到以生為本,學高為師、德高為範。

本卷李紹彬《陶行知教師思想淺論》一中指出:教師的必須要肩負着社會重任,教師要有獻身精神,教師要有民主精神、教師要敢於創造、勇於開闢,教師要鋭意進取、不斷學習,教書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教育革新家馬卡連柯根據自己的教育實踐的切身體會,對廣大教師提出以下五點的要求:1、教師必須具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世界觀。2、教師必須具有熟練的業務知識和高度的文化水平。3、教師必須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質,具有高尚的文明行為修養,並能處處以身作則。4、教師必須具有教育科學的基本知識,認真的研究和掌握教育科學、懂得教育規律,以便能正確而有效地進行教育工作。5、教師必須熱愛兒童,瞭解兒童,熱愛教育事業。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11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説,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猶如一絲曙光,引領着我走出教育的誤區,走向光明。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讓我深感教育原來是如此的美麗。以下是我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體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陶行知講生活就是教育,是對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斷增長和完善,教育是對學生經驗的改造。”而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是承認一切非正式的東西都在教育範圍以內,這是極有力量的。”同時陶行知又認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有選擇地生活,選擇生活就是選擇教育,不是把教育簡單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們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們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層意義是人類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社會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學生需要麪包,我們就得過麪包生活,受麪包的教育。學生需要戀愛,那麼我們就對學生進行戀愛教育,學生進入青春期,就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 “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因此,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要積極創設情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富有生活氣息的內容進行教學,“寓教於樂,情景創設”。在教學中大膽鼓勵,積極引導,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促使學生投入到教學中來。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在教學中,教師常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至於學生願不願學,是否開心快樂,不為教師所關心。無論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還是在教學方法的採用上,都充分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教育是人與人的交流,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互學。陶行知先生説得好:“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師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更不是教師把做的道理填鴨式地交給學生。新課標的實施,改變了以往的那種師道尊嚴,新穎的師生關係正在形成。我在實踐教學中,經常進行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到學生中間,充當他們的一員。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唱獨角戲的現象少了,與學生交流、溝通、合作、互動的現象明顯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在凸現,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以上都是我的一些膚淺的見解,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把這種理念貫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在自己的每一堂課上,體現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學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12

這段時間,我讀了《現代音樂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這本新理念的教學用書,鄭莉教授在書中説到:多年來我國的“雙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使人走入了誤區,嚴重者甚至泯滅個性,缺乏情感,使孩子的內心世界變成迷茫乃至蠻荒地帶。而在21世紀基礎音樂教育中,我們應該擺脱此現狀,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以針對人的生存環境、人的生長過程、人的情感世界、人的個性潛能、人的創造智慧與人的合作交往能力為基本內容的教育。而綜觀中外教育書籍,凡是大教育家,無不提倡“以人為本”的思想。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説過:“認識你自己。”人的明智就在於認識作為個體的自我和作為羣體的人類。那麼,創造了音樂藝術的人類必然想要知道:音樂,到底是什麼?音樂與人生究竟有什麼關係?人的成長和發展為什麼需要同音樂聯繫在一起?沿着這個思路探求下去,我們就會進一步聯想到:音樂教育又是什麼?以及它們對於人和人生具有何種意義等這樣一系列重要的問題。我認為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我們應該本着“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音樂教學中傾注人文關懷,讓音樂教育迴歸人本,使音樂教育貼進生活。

首先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説:“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教學過程就是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刺激”學生的過程。其目的就是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發生“興趣”。兒童心理學認為,國小生的注意不穩定、不持久和興趣密切聯繫,興趣常常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我們要把日常音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保持密切的關係,使其內容、方法、學習方式等引起學生們的興趣。

其次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對音樂的表現、創造、欣賞等過程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理解和感受。讓他們在體驗中產生感情的共鳴,使孩子的精神世界與情感世界都得到昇華。課堂上,教師眼笑眉開,學生就會燕舞鶯歌;教師柔情似水,學生就會情深似海。有了情感的碰撞,就會有共同品共享音樂的愉悦,就會有曼妙豐盈的心路歷程,就會有放飛靈性的生命歡歌。人文關懷如新鮮空氣一樣滋養着孩子們的心扉。

再其次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的生命”。我們必須看到音樂是個性化非常強的藝術形式。而我們培養的學生也應該是充滿個性的。我們應重視並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和獨創性,支持和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使每個學生真正學有所長,各得其所。

最後,“音樂與人”的問題的提出,使我們有可能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研究和探索音樂教育的奧祕。因為人與音樂的關係實在是太密切了。人類全部歷史的經驗表明,無論哪一社會,哪一正常個人都不能沒有音樂。音樂在客觀上是人們所必不可缺的,也就是説人類有對音樂的需求。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音樂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會發展、個體發展以及教育發展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真正的音樂一定是最貼近生命本質的聲音。音樂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完全在於對生命的那種真誠和執着。音樂就是這樣與人和人生緊密聯繫着,以人的生存意識為中心,反映人的本質,展示人的心態,塑造人格。

基礎音樂教育要實現“育人”的目的,需要解決一個重要的觀念問題:真正把美育作為目標,體現以審美為核心。音樂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過美育的方式實現的,因此,音樂教育的全部過程應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過程,應貫穿着所有的審美因素,並應以美感的發生為根本內容。這樣,在長期的、多次的美感發生和發展中,音樂教育才會影響學生的情感狀態和意向,形成審美情操,從而完善了人格發展。對於音樂教師來説,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幫助學生髮現美感。對於中國小生來説,音樂教育的魅力並不在於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表現在啟迪、激勵、喚醒、感染和淨化等效應上。所以給書的最後觀點認為説,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我們的音樂教學決不是培養幾個音樂家,而是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

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來探解音樂教育的真正含義,會給我們增添許多有益的啟示。據此,該書認為:音樂教育從本質上來説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喚醒、聯繫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

我希望傾注了人文關懷的音樂教學能讓音樂走進孩子們的心靈,讓音樂屬於每一個孩子,讓他們的清純之田萌發出嫩綠的音樂之苗。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13

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讀書是人們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人生奮鬥的航燈,是文化傳承的通道,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為友,這是一天也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必須先讀書,教育者必須持續不斷地學習的時刻鞭策。尤其是一名國小教師讀書以明智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陽光雨露。為成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又充滿生機活力的國小教師而努力!

最近我有幸讀到《國小數學名師高效教學設計藝術》這本書,讓我得以在家中領略名師的風采,感受名師們的課堂教學藝術。本書介紹眾多國小數學界的名師:有追尋常態下生命課堂的劉可欽老師,有抒寫課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師,有展示瘋狂數學和諧魅力的華應龍老師,也有表現課堂樸素之美的徐斌老師,有注重“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師,有引領讀者感受數學課堂魅力的錢守旺老師,有一切服務與學生讓數學教育更有價值的夏青峯老師,還有以“為學生所需而教為樂”的田立莉老師。品讀着他們匠心獨具的教學案例,感受他們對數學課堂和數學教學的獨特理解,正是令人拍案叫絕。

激動於名師們在書中留下的真知灼見:多問“怎麼想的”少問“為什麼”;簡單的錯,不簡單的處理;讓學生學會選擇、學會探究、學會玩、學會發現、學會應用、學會欣賞;為學生所需而教;放開手,他(她)們走得很好……

感慨於課堂説真實話比説正確話更重要,追求樸實無華有實效的劉可欽老師;感慨於將責任和追求寫進課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師;也感慨於立足學生個體差異,促使每位學生都有所發展的田立莉老師……

欽佩于徐斌老師的智慧、華應龍老師的“瘋狂”;也欽佩於在同一個地方不重複講同樣課的錢守旺老師;更欽佩於“從打工仔”到“全國數學課堂教學第一名”的夏青峯老師……

如:劉可欽: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雙基”,使之紮實到位;用居家過日子的心態,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與學生共度分分秒秒,讓課堂生活迴歸常態;用自己的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真心鼓勵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感到來自教師的關愛和激勵;用積極的行動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樹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態看待已經選擇的這份工作,不斷豐富自我,適應變化,追求變化;不一定去追求每一節課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課堂的每一分鐘裏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尊重和耐性、充分地讓學生去説、去想、去討論、去對話、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來探索和獲取新知……。劉老師上課,並沒有依賴精妙的課件,用的大多是傳統的教育媒介,但她與學生的交流自然、流暢,給學生充分的發表風解的機會,關注每個孩子的心靈感受。比如劉老師認為“某某同學説得很,誰能比他説得更好?”這樣的話傳遞給發言的學生的是何心情?“誰能比他説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恰恰忽略了發言孩子的心情。想想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正是經常重複這樣的錯誤嗎?劉老師認為不妨換成這樣的話語:“某某同學讀得相當好,還有誰也想試一試?”這樣才會真正起到效果。我想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用劉老師的這種方法,關注每一位學生。

要笑着做老師,把陽光傳遞給每一個學生;蹲着看學生,學生會回報你每天的驚喜;樂着做同事,盡享工作帶來的友情,不斷吸收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長的快樂。

細細品讀每一位專家的觀點都讓我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劉可欽: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潘小明的課堂人生;華應龍:瘋狂數學的和諧魅力;徐斌:課堂的樸素之美;林良富:在細節中體現課堂魅力;錢守旺: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夏青峯的課堂追求以及田立莉:為學生所需而教。他們都是站在生命成長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無私的愛去澆灌每一位學生,注重用恰當的方式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

每次讀到這些文字都觸動着我的心靈,感動的同時,暗自下決心也要做一名這樣的教師,為了學生的成長,給予他們最有價值的東西。縱觀專家們的成長之路無一不是辛勤伴着汗水,耕耘伴着收穫。最讓我們學習的是專家們對教育孜孜以求的態度和如痴如醉的迷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以大師為榜樣,學習-實踐-反思,在三尺講台上,奉獻自己的一份力。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14

開學初學校給我們每位課改班的老師發了《讓教師愛上教學》這本書,利用工作之餘我便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下面我就簡單説説我的感想。

這本書從書名看起來應該是如何讓老師愛上教學,但實際上講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課,教我們如何進行課前準備,如何進行課堂講授,課堂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及教學點撥、方法指導和調控管理等,認真讀了這本書,我學到了不少知識和方法。

反思這一節我覺得講得非常好,“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這句話説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為老師也許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懶惰導致很少寫反思,每次學校組織要求寫的時候才逼迫自己像擠牙膏一樣擠出一點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光多寫課後反思,更多的要寫課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後行”方能提升教學效果。要反思課前目標是否明確,內容是否恰當,情境是否適用,反思學生的認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課件的使用是否得當,利用課件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在培養學生探索與創新精神等有很大的優越性,利用課件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該用則用,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圖省事,每次上課直接打開課件一步步給學生看,一節課下來黑板上還是空空,這種教學模式並沒有利用現代技術突破陳舊的傳遞式教學設計,削弱了教師的主體作用,也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失去了應用課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義共識還是需要在黑板上進行書寫,因為課件一閃而逝的效果很難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響了教學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賴課件,電腦壞了,課件用不起來就不知道怎樣上課了,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中該板書的還是要板書。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講、精講,講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講的是作者自己上歷史課上總喜歡在講台上講個沒完,而忽視了學生們的感受。我覺得這一節我和作者很類似,也有同樣的毛病,同樣的感受,課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絕,學生卻是苦悶難耐,望天發呆,一節課講完,累得疲憊不堪,可謂口乾舌燥,效果卻是不怎麼好,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自己卻不明白,讀了這一節我找到了答案,我應當選擇嘗試提問,討論式,並配合多媒體教學,應儘量做到少説少講,用材料或者問題去誘導和啟發學生思考。當然材料和提問一定要緊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這一目的,在具體的操作上,特別是所提出的問題必須要注意恰如其分,還要設計出能激發學生求知興趣的問題,並且要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能進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試探性地上了一節課,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整節課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講和精講,所以只要老師把知識點講清,把難點講明,學生就會在合作學習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完成得盡善盡美。

教學中常常會遇到令我們特別頭疼的學生。本書中最後一章是調控管理篇。在課堂中,我們需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調控,需要排除學生的打斷和干擾,在需要的時候還得對付破壞活動。那種傳統教學中令教師“頭疼”的學生行為背後,往往藴藏着豐富煩人教學資源和良好的教學價值。在教學中,善於課堂調控的教師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實教學計劃,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還能大大地增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歐冠,教學過程有條不紊,教學任務高效完成,不僅是學生的知識得到增長,智力得到啟迪和開發,道德、情感得到昇華,而且教師本人也從中樹立了威信,獲得了尊重,課堂氣氛融洽。

趙國忠老師教給我們的這些方法,讓我們每個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愛上教學並持之以恆,一定能成為一個好老師,為我們每位青年教師成為名師指明瞭方向,確實是一本很不錯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讀。

教育書籍讀書心得15

時間過得飛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幾年了。送走的學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樣,也體會到了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總覺得現在的學生真是越來越不好管,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曾幾何時漸漸和瀟灑自如越離越遠,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課。

前不久看了《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一書,思緒萬千,感慨不已。既感歎其教育思想的時代性和切實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針對性、多樣性,回顧這些年的教育教學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為人師,為何一些簡單不過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運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為看魏書生書的同時時常徘徊在腦海中的問題。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瞭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祕,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關的。也只有這樣的教學,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説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作為教師,自己的責任心很強真是把他們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對他們嚴格要求,關愛有加;可是今天想來,自己對他們又瞭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時間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樣與他們聊天、談心,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

在瞭解學生方面,我們也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瞭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對那些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也不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當然是越看越喜歡,也自然給他們的機會多一些;而那些所謂的“不討人喜歡的孩子”有時就被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長此以往,孩子的發展當然是越來越失衡。這些都是我們所不願看到了。因此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於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於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後進學生的區別只在於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後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階段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諧了。

隨着社會文明的不斷髮展,教師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斷地變化。以前教師説的,學生就得無條件的服從,無條件的執行老師的安排。現在我們更多的是關注人文性,也在不斷提倡“人性化服務”。説到底其實我們的教育更應人性化,我們一直在説: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説話,就是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老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老師的昨天,學生犯了錯誤時的心情,老師通過回憶自己當年犯的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更真切一些。這就是魏書生説的“用回憶的方法去感知”。

讀魏書生的書是一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身思想、靈魂的提升和昇華,讀了魏書生的書才知道什麼是教書育人,什麼是為人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