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書籍

經濟學書籍讀書筆記4篇

欄目: 書籍 / 發佈於: / 人氣:2.38W
經濟學書籍讀書筆記1

《生活中的經濟學》是茅於軾老先生寫下的一本淺顯易懂的經濟學書,尤其以美國超多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案例來解釋説明其中的經濟性原理,讓我深受感染,書中運用了很多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知識來對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進行解釋,十分生動形象。我們此刻正在學習微觀經濟學,存在必須難度,透過閲讀此書,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微觀經濟學原理的理解,對我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忙!另外,相對於宏觀經濟學來説,我雖然還沒接觸,但是在生活中確實存在很多現象能夠用宏觀經濟學的原理來解釋。因此,此書不僅僅拓寬了我的知識面,而且對我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

經濟學書籍讀書筆記4篇

在微觀經濟學知識上,書中所舉的美國人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美國人在小時候看電影的時候,尤其也是美國電影,很多的情節就是一家人開着車,搭着帳篷,燒烤架出去旅遊。當時美國就是夢中的天堂,我都難以想象,當時美國人是多麼富有。然而,美國人卻是用幾乎一個月的工資,進行一年一次的旅遊。這一點和我們中國人的習慣有很大的衝突,如果是中國人,很少有人會如此的“浪費”,即便是他算是較富有的。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人有着固有的傳統消費觀念,而美國人是比較潮流的消費觀念,就好比中國人存錢買房,美國人買房存錢。旅遊雖然消費了一個月的工資,當時這些資產很可能就轉化成了另外的人半個月的資產,實現了市場的流通。對於時間,我們就應向美國人學習。在“節約時間創造財富中”,作者比較強調了美國人和中國人的一些習慣上的差異。比如美國人喜歡用電話紙,節約時間節約金錢,創造財富。而中國人還喜歡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看街頭熱鬧上。相對於國人的時間觀念差,美國人卻還在為消除排隊帶來的時間浪費做出努力。我們是不是就應加強時間觀念呢

講到宏觀經濟學,我們就要關注一下國家及世界的整體經濟形勢。中國人在北宋的時候就開始使用紙幣,在我們四川成都,被稱為“交子”。然而近代,當美國的銀行業發達的時候,我們卻卻是固步自封。我覺得這並非壞事,中國人講究實在,美國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錢上虛無縹緲的浪漫。最終,也得到了印證,就是20xx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就通貨膨脹而言,大家都厭惡甚至痛恨通貨膨脹,但如果和中國比起來,美國人厭惡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國人那樣厲害。因為絕大部分美國人的收入來源於市場,當物價水平上升時,他們的收入隨着上升,水漲船高,所以他們的購買力並不受多大影響。而絕大多數中國人是拿固定工資的國家職工,如果工資不相應調整,漲價就等於降低生活水平。中國現今的收入雖然高上去了,但是這完全沒有按照時代的應當有的規律發展下去,人們不覺得幸福,我覺得很大一部分職責歸咎於房地產。

本書中很多講的實例都展現的是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學差異,我覺得造成這種差異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經濟學中,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就應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據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點,選取性地吸收西方現今的經濟學知識。但是,並不需要完全把我們的否定,因為此刻美國好的經濟模式,不必須將來就好。就算將來好,也不必須對我們就好。所以我們要發展適合自己的經濟學。

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們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都要力求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和規律,利用經濟學原理來看待身邊的現象,從中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經濟學書籍讀書筆記2

最近,我閲讀了《讀懂世界的第一本經濟學書》一書,從中學到了許多有關於經濟學的知識,深感此書是一本好書,特此與大家,。

本書的優點一是在於其語言的樸實易懂,能把經濟金融方面的一些專有名詞以通俗的語言轉化,或是以簡單的事例來解釋給讀者。二是將經濟學的內容分為一個一個小節,每小節的篇幅都不長,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來看經濟來寫經濟,這使他不像其他經濟金融類那樣宂長又枯燥。所以,對於像我們這樣的生來説,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工具書,也可以是學習經濟的入門書。

在本書中,我最喜歡名叫《未來不是預測出來的》的那一節。當今,時常會有報道:“xx研究所聲稱經濟將在xx年趕超xx國家”此類言論屢見不鮮。在書中作者明確指出這種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長遠預測是的。將這種行為戲稱為“畫今天的餅,充明天的飢”。長遠的未來充滿隨機變量,經濟發展的快慢隨着這些隨機變量而。

天災人禍,不可抗力都會影響經濟發展的趨勢,於是在這種未知的狀態下,對未來的任何長遠預測都是不負的。作者提到,比長遠未來預測好的多的是短期預測,或者説是短期。有了短期的規劃和目標,我們才能腳踏實地地走得穩。老老實實做今天的餅,總比不着邊際地畫明天的餅好的多。

所以我認為,國家若想要經濟發展,高喊“xx年超過xx國家”這樣的口號是無意義,規劃和目標不會把國家經濟向前推動分毫。而是應該清醒地自身經濟發展的優劣勢在哪兒,該怎樣揚長補短,這才是正確的方式。誠然,經濟的規律在發揮作用,引導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有序運行,我們有個大目標固然重要,作為研究機構,應該把更多的資源和力氣在刀刃上,用他們的去指引經濟發展,他們這些研究機構應該去探索和研究如何促進經濟發展的問題,如何能夠從根本的機制制度上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我們今天的經濟,缺少的是創新,缺少的是一種推動創新的温牀,能夠讓經濟發展的創新動力。未來很遠,我們嚮往,把握當下,完成當下應該承擔的責任。

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為經濟二字與常人的太遙遠,讀了之後才發現,經濟二字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貨幣、GDP、與市場是我們生活的基礎,而我們都是經濟社會運作的一員。

經濟學書籍讀書筆記3

這幾天,到圖書館查找有關經濟類的書籍,發現了張五常先生的《經濟解釋》。讀完之後頓覺受益匪淺,同時也發現原來經濟學的文章還可以這樣寫,這的確是本很有意思的書。

張五常是一位天賦極高的華裔經濟學家,他在產權理論方面造詣很深。拜讀完《經濟解釋》後,卻發現張五常竟把經濟學的文章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一下子讓原本枯燥無味的經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這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讓我深深地敬佩起張先生淵博的學識和敏鋭的洞察力了。

在幽默詼諧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一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推薦給更多的同學,所謂"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為《經濟解釋》這本書就如同張五常先生本人一樣充滿了爭議。正如張先生自己在文中寫到的一樣:"《經濟解釋》這本書不是課本,選修經濟的學生可以讀,也應該讀,但因為我往往不依常規,學生考試時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許,張先生在這裏是高估了他的讀者,認為他們應該已掌握了傳統的經濟理論,現在已不需要他像經濟學課堂上一樣灌輸所謂的經典理論,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從一個全新角度去闡釋最為簡單的經濟學道理。

《經濟解釋》這本書確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課本。它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徵與經濟學的靈魂主線,即所謂的"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經濟學的脈絡上,是不散經濟學的靈魂思想上,即我們所謂的"理性經濟人"假定、稀缺、競爭、效用(在《經濟解釋》中張先生使用了"功用"這一翻譯)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論等。實際上張先生也正是按照這樣的脈絡來為讀者講授他所理解的經濟學。當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觀點,也許這也正合乎張先生的處事原則,因為在他的《經濟解釋》之中也同樣充滿了對權威觀點的懷疑。這正如他在"經濟解釋之三"中所明確指出那樣,"世上沒有不可替代的理論".但我對張先生的學識之淵博,行文之流暢,觀點之新穎確是十分欽佩的。

張先生把《經濟解釋》的第一章便定為了"科學的方法".在這一章中張先生則更像一位哲學家,向讀者傳授着他的經濟哲學。而這種經濟哲學正體現了張先生科學的精神,這種科學的精神與態度則正是我們在學習和研究經濟學問題時所必不可少的。這一章一開始,便介紹了兩種極端理論,一為特殊理論;一為套套邏輯。所謂特殊理論,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釋一個現象的理論,這種理論是不具一般解釋力。所謂套套邏輯,是指一些言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是錯的,例如説"四足動物有四隻腳"便是一個套套邏輯。這兩種理論實際是無用的,我們應儘量避免走入這兩種極端。但有時對特殊理論而言總要比完全沒有理論好。

張先生對待學問是十分嚴謹,極具科學精神。但書中的有些觀點我不能完全認同。張先生在對馬克思的評價時帶有極強的個人偏見,特別在談到意識形態方面的作用時,我覺得偏離了他一貫所堅持的科學的立場。例如張先生認為"最有名的模糊不清的`理論,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因為"馬克思的理論從來沒有人試用事實加以驗證。"對此我並不認同。另外,在談到剩餘價值時,書中説道:"剩餘價值究竟是什麼?一些學者説是租值,一些説是利息,一些説是利潤,另有一些説是完全沒有這樣的一回事。""説來説去都不清楚。"在我看來,這就好比在冬天我們穿棉襖,夏天穿汗衫,無論穿什麼都不會改變我們是同一個人的本質。

不過,如果我們避開書中所謂的"個人偏見","科學的方法"這一章對指導我們的學習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正如張先生在文中指出的一樣,"本書是為中國人而寫的,我認為,科學方法論對中國人比對其他好些民族更為重要。"因為中國人始終是一個感性重於理性的民族,他們似乎更容易成為藝術家而不是科學家。科學的精神對我們這樣一個更注重感性的民族而言又是何等的重要。

張五常先生雖名為"五常",但他似乎從不會被傳統的東西所束縛。《經濟解釋》成功地避開了枯燥無味的教科書模式,它舉例甚多且始終圍繞着生活,因為張先生更強調的是經濟理論的解釋作用。張五常無所畏懼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拋下了一連串的爭議給他的讀者。

我想《經濟解釋》這本書至少向我們説明了兩個問題,即經濟理論的解釋性問題和爭議性問題。也許張五常正是想藉此激發我們對經濟學的興趣,也正因爭議,才讓我們有了對權威指手劃腳的勇氣。讀完此書並體會到這兩點,我更加認為這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經濟學書籍讀書筆記4

最近看了一些書,在這裏記錄下當時看書的感受和體悟,共享的同時也加深自己的理解。閒話少敍,《經濟學思維》。

首先説下閲讀本書的感受,這本書不是成體系的介紹經濟學理論,但是裏面類似針對某一個特定的社會現象用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看是否符合經濟學理論或者我們默認的市場規則。

首先,其實我們的社會對於讀書和教育有偏頗,以下有個觀點:

一個正常的社會,大部分人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能夠帶來財富的實用性知識,獲取的方法包括但不侷限於學校教育,實際上,能夠獲取到這些實用性知識的主要途徑恰恰不是學校,而是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説直白點,就是幹中學。

中國社會上,總是盲目的抬高讀書的地位,好像閲讀就是一種多麼高尚脱俗的事情,要麼就是一種大家認為“讀書無用論”,其實閲讀就是和我生活中的必要環節一樣,你喝水嗎?上廁所嗎?你撓癢癢嗎?對不對,只有把這個事情當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時候,你才能放下,真正的體會到讀書帶來的樂趣,否則要麼就是裝模做樣,要麼就是騙自己,(你能騙的了自己嗎?)

書中關於讀書的觀點,分享一下:

讀書之三要:

A、要閲讀整本的書。現在社會的碎片信息太多,人們反而沒有一種框架和推理的能力,變成了盲從之眾,這個意思是説作者可能在某個方向上只是提出了一點他的升級的觀點,但是為了表明他的這個觀點在這個位置上是如何比原來先進的,他需要介紹下現在的整個框架和人們針對現狀一個通用認識。

B、要帶着問題去讀書。主要針對知識性和工具性的書來講,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一個具體的問題,這樣帶着整個問題就需求答案,就類似當年我們剛學會查字典是一個道理,針對性強,解決問題之後得到滿足心理更強。説相聲還得抖個包袱呢,是不是?

C、讀書需要和人討論。如果只是一個人讀書,讀完之後感覺自己是理解了,但是人是有一個心理暗示:就是惰性原則,以為你自己懂了,如果現在有個沒時間的人,讓你去給他講一遍,這樣人家算是帶着問題來聽書,現實情況是你有90%的可能會被人問的張口結舌,估計還得重讀。另外一個場景,就是我們當年上學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討論平台,大家水平差不多,遇到問題及時就溝通,互相學習,這樣你學到知識就能記憶一輩子。

讀書之三不要:

A、不要帶着包袱去讀書。其實就是説不要覺得你讀過幾本書,你就尾巴翹到天上去了,一個人是不是人才,不是自己説了算的,他在社會中的綜合價值已經體現了是不是人才這個定義了。不要總覺得讀過幾本書,你就是人才,就被埋沒了。

B、不要玩物喪志。這個觀點説實話,我不是太贊同,主要意思是不要太執着於書的形態(是否是紙質的,電子書也能看),這個東西我覺得主要看個人的習慣,現在人們獲取知識來源這麼多渠道,其實就是個人習慣。

C、不要只知讀書,不知現實。個人認為這個觀點比較重要,其實説出了社會中很多“書呆子”類的,只具備書本知識,但是脱離社會現實,辦理實際事務時比較低能,還會影響他自己對社會形成一個扭曲的認識。在一些比較抽象的領域,比如圍棋、數學、計算機類的,可能會容易出現天才,可能十幾歲就成功了,但是不會有十幾歲的法官和人事經理(這些需要社會經驗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