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書籍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15篇)

欄目: 書籍 / 發佈於: / 人氣:7.88K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15篇)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1

國慶假來臨了,我閲讀了些的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以往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我,時時反思自我,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

一、讀書一生,以寫促思

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我覺得這句話是最能夠引起教師們共勉的。我到此刻也依然記得我的大學班主任對我説過的這句話,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經拋卻了這些意識,我又何嘗不是呢。如果這次不是校方讓我們教師寫一篇讀教育專業書籍的讀後感,我也不明白是否還會記得這句話。寫作不僅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於閲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想自我以後也還是要堅持用文字記錄自我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我不斷理解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理解理論的我的提升。

二、慎獨養身,伸展個性

個人獨處,他人不知,能嚴格按照慎獨去做,沒有其他雜念,實實在在按照道德準則去做。應對榮譽,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別人的譭譽,而要自信自醒,打擊你的力量就是前進的力量。但問耕耘,莫問收穫,竭盡全力,就是勝利。能夠説,慎獨是最好的善待自我。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我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為我們為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我説的是,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風”跑。對自我的教學,不要研究完美,要研究最有特色。

三、愛在細節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裏”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四、海納百川,合作同進

如果説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鬥,那麼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你有什麼樣的情懷,就有什麼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麼樣的期許,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所以,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必須要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於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為。

創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回顧過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性不會很好地保存下來並取得快速的發展。教師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我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主角──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

一路走來,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將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長的路上,為自我的生命奠基,為學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關懷,教育叢書的引領──而這將是我前進的動力。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2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以往是父母、教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可是,他們之後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教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説謊'的厭惡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賞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此激勵他們。對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説: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着名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綜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語言的、邏輯的、數學的、空間的、音樂的、身體的和內省的。每個人都有其不一樣的學習風格,有些人對視覺反應極敏鋭有些人對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則敏於觸覺。由此可見,每個孩子都有着自我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我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我特有的天賦,所以,多加觀察孩子,從中發現孩子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使每個孩子的天賦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樂的眼光,賞識每一個孩子,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教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或許我們真誠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3

第一次接觸華東師範大學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是在灌南交流學習期間。還記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縣六塘國小教科室相帆主任榮膺灌南縣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稱號,縣教育局為了勉勵大家,特選贈了幾本具有紀念價值的教育專著作為獎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隨後,相主任就在每週舉行的“主題分享”活動中,將這本書推薦給了學校的每一位教師,從而,在六小校園內掀起了一股研讀“生本”,踐行“生本”的改革熱潮。

現如今,我縣教育局也將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為我縣教師今年上半年的必讀書目,足見這本書的教育指導意義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書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紹到,他是通過以一個低年級成功的教育實驗改革實驗,作為引發思辨的源點,真實生動地闡述了生本教育體系。生本教育體系似乎開創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讓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中,學生的潛能得到激發,學生的天性得到發展,學生的收穫像鮮花怒放。“我們把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稱為生本教育體系。”隨後,提出了“各個年級都行嗎?”迫切疑問,繼而通過大量的,真實的,鮮活的案例佐證這樣的觀點“只要保持生本狀態,只要不斷開發學生的認知能力而不是封閉它,只要始終保持情境的適度挑戰性,只要讓學生有適合其年齡特徵的舞台,只要永遠使學習帶有與他們個體相聯繫的意義,在他們所認識到的越來越多的事物的比較和啟發之下,他們的求知和表現的要求就會更為強烈。”

生本教育實驗的目的是要讓兒童取得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兒童的內部自然來進行教育或教學。筆者認為,生本,生本,即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為根本,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根本,以充分發掘學生潛能為根本,以強力保持學生追求的天性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對現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對人性迴歸的深切呼喚,郭教授作為“生本理念“的吶喊者,倡導者以及踐行者,很是關注現行教育是否能夠依據“人”自身發展的規律進行教育教學,他顯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標杆,是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隨者:找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鬧、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4

學習《教育學》,就知道我國有個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時對陶行知的教育思維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都説不上。這學期,我認認真真地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意識了我國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學生。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理。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維家,陶行知學生以睿智的眼光、博大的襟懷,提倡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先生,稱先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書中學生責備如今的學校“論起名字來,竟然是學校;講起實在來,卻又像教校。這都是由於重教太過,所以不知不覺地就將教和學分離了。”學生提出:“然而教學兩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該當合一的。”如今的新課程思維,不正是從重教到重學的思維嗎?“傳統”的教學,次要是看老師教得如何,而忽視了先生學得如何。或者曲解為只需老師教得好,先生就必然學得好。評價一堂課,也次要是看老師講得如何精彩,即便看先生,也只是看先生能否與老師的講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師的責任在於教先生學,教的法子必須依據學的法子”。這才是咱們教育的真傳統!如今的新課改,其實就是迴歸傳統,迴歸教育的真傳統。這不禁得使我想起這麼些年來,教育上始終提出新思想、新口號、新觀念,始終地在搞着彷彿是在突破“傳統”的改革。一會兒素質教育,一會兒新課程,一會兒創造性學習,一會兒探索性學習,把咱們的一線教師弄得暈頭轉向了,莫衷一是了。咱們何不少提那麼多口號,少拋那麼多新理論新觀念,靜下心來,真正迴歸傳統,從孔子學起,從陶學生學起,從蘇霍姆林斯基學起。今天的新思維,新口號,新觀念,都從他們那裏找得出來。

傳統,有優良與糟粕之分。優良的傳統,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諦,是須咱們永遠承繼的。不但要承繼,還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隨着時代的變遷、事物的發展變化而始終將其發揚、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於傳統中之糟粕,或稱之為習氣勢力、傳統勢力,才是改革的指標。咱們的改革,不只是教育改革,乃至於社會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愛摧毀所有,然後重來。結果糟粕未除,而優良傳統卻蕩然而失。

陶行知學生談到:“學校裏的學生叫做教員,他所做的全體為教書,他所用的法子為教法,如同窗生是專門教學些書本知識的人。他似乎除了教書以外,便沒有別的本領,除書以外,就沒有別的事教。而在這種學校裏的先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沒有別的功課。”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傳統中的糟粕,也就是習氣勢力。習氣勢力只管頑劣,阻人提高、礙事發展,但它真是強大得很,難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講之景象,八九十年前是這樣,八九十年後的今天,依然是這樣:學校裏的一些學生,咱們叫他們教書匠,他在學校裏所做之事,就是教書。他全然不管先生怎樣學,他儘管本人怎樣教,我怎樣教,你先生就怎樣學。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東西之外,便沒有其它可教,先生便沒有了其它可學的內容。學生們不準先生看課外書,不給先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學校不給先生接觸天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先生除了二心只讀教科書、所有隻為考高分外,便沒有了其它。老師除了教課本知識,就沒有,或很少教給先生做人處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師,這本活的教科書的作用沒有表現出來。先生們從老師身上學到了什麼?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先生。對先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表現。熱愛先生,喜愛先生,以温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言語對待他們,使他們與本人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消融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協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滲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沒有對先生愛,即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先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先生,象徵着對另一部分先生冷酷,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順便推戴“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提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一切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説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愛,只要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教師有“不偏愛先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先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固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厲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藴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經過這愛以遭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先生為“愛人”,闡明他的教育思維,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先生,就有教育,先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巨人還大。”陶行知學生這樣尊重先生。作為教師,對先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先生,網,尊重先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先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先生肉體苦楚,它不只於事無補,反教先生精神倍受刺激,致使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推戴體罰,他精確地闡明瞭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説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無餘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同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為古代學校的教師,咱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咱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象徵着教師本身的失職。其次,陶行知學生對先生的愛還應表如今對先生學習、思維、生活上全面關懷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咱們古代教師做先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陳校長教育思維的表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維的實踐,咱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行知為先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簡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順便是看到先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維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心與指點,這樣先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為古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老師們,熱愛本人的先生吧!當咱們對先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維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先生人格的事,能否想到這先生興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求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教師愛先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必需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闡明本身能幹。要留意克服本人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先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疏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將來。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5

寒假期間,我讀了前蘇聯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禮。我被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師的敬業精神、教育機智和靈活性所打動,深深地被大師的理論所折服,被大師的教育實踐所吸引。大師書中字裏行間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愛。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愛心、懂得怎樣去愛別人。

作為教師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是愛孩子。愛孩子,就要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還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而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把一切都告訴他。”這一點,對於我們音樂教師尤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作為教師我們對學生可以説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因為每個學生最初都是以張空白的試卷。我們每一筆書寫,都是未來的答案。愛學生就是要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進行賞識教育,事實上,當孩子們在犯錯誤的時候,他們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幫助,而絕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

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一羣孩子。身為音樂教師,我們更應該利用所任學科的特點,賞識那些後進或處於困境中的學生,賞識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音樂所獨有的情感藝術中得到薰陶。由此可見我們愛學生、賞識學生,其根本目的就在於讓學生用同樣善良,真誠之心去愛他們、愛集體、愛社會,從而的達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師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頭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為一個教師,要想得到更多孩子們的愛戴,就應該學會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給他們信心,這應該是對所有孩子而言的。對一個靦腆的孩子、對一個木訥的孩子、對一個經常是表現平平的孩子,教師往往一句不經意的稱讚的話語,一個微笑,一個親切的小動作,就會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給他們信心,同時也亮麗了自己在孩子們心中的形象。

感謝學校安排的這次讀書活動,感謝書本給我知識與力量,讓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為一名普通的音教工作者,我要以蘇霍姆林斯基為榜樣,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傳承和踐行他的教育思想,學習他為孩子健康成長,為教育事業發展而忘我工作,鞠躬盡瘁的無私奉獻精神。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去愛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並讓這種愛在我所教的學生身上得到延續。我想,這就是愛的價值;這就使愛的奉獻!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6

第一次聽到《優良是教出來的》這本書的名字時感覺怪怪的,優良當然是造就出來的,這本書到底想要闡明什麼呢?於是冥冥之中就對這本書充滿了渴望。

一拿到這本書,我就迫不迭待地翻閲起來,結果出人意料的是我沒有那種“眼前一亮”的感覺,相同覺得作者羅恩克拉克學生所形容的教育場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種素昧平生的感覺。談話先要講禮貌、自動訊問表關懷、乘坐公車不吵鬧、見到老師問聲好,完成作業不拖延等這些不都是咱們老師平時經常強調的嗎?書中沒有長篇累牘的小道理,有的只是些微無餘道的小細節。但是再次拜讀第二遍的時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這種對事業固執追求的精神。對於一個國小老師來講,《優良是教出來的》確實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讓我對教育又有了一層新的認知。作者抓住教育過程中容易被人們忽視的細節,既對孩子嚴厲施教,又用愛心和熱忱博得了他們的愛戴和尊崇。克拉克老師不只僅將留意力放在進步孩子的學習問題上,而且愈加重視造就孩子的良好習氣和教養。

作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書中沒有談及如何教書、如何分析教材、如何預備教案,而更像是在談論如何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生動籠統,作為讀者絲毫沒有感覺單調乏味,相同感覺作者所形容的就在咱們身邊,親切天然。書中講述的創造奇蹟的55個細節確實常常被人們疏忽,而正是細節創造了奇蹟,成就了輝煌。書中倡導對孩子要從小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一舉一動中表現出尊重孩子、寬容孩子、賞識孩子,並瞭解孩子的心坎世界,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從鼓勵中學會自信、從寬容中學會耐心、從讚譽中學會感謝、從接納中學會自愛、從賞識中學會舉動、從分享中學會感謝、從誠實中學會真諦、從公平中學會正義、從關懷中學會尊重、從保護中學會信賴、從關愛中學會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羅恩克拉克的幾點做法給了我不少啟示。例如:一個“成績”先生已經很多天沒有交作業了,羅恩克拉克和他家長聯繫了多次都沒有聯繫到。有一次總算聯繫到了,克拉克就把這個不好的消息直截了當地通知了這位先生的家長,想失去這位家長的支持。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家長聽完了居然説:“我孩子在家裏也一貫如此,你就將就一下吧”。這個回答真是讓克拉克啼笑皆非。興許是克拉克他本人意識到了本人的這種和家長的交流形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個先生犯錯誤的時候,他改變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給這個家長撥通了電話,與第一個先生的解決方法不同的是他沒有直接向這位家長“告狀”,而是向這位家長願意腸説他的孩子這段時間體現如何如何好,這位家長聽了當前天然非常高興,表示要老師對他的孩子一定繼續嚴厲要求,家長會極力配合。過了兩天,克拉克再次撥通這位家長的電話,這一次向這位家長陳述了孩子這兩天的不好的體現,家長當然非常氣憤,當即表態,踴躍配合老師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評教育本人的孩子。看完羅恩克拉克的解決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別具匠心。事在人為,異樣一件事情,不同的解決方法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所以今後咱們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所創新,在對待後進生成績上一定要賞識和批評相結合,多渠道地轉變後進生。優良是教出來的,普通的人對於這個教育都有一種狹隘的理解:那就是學校教育。其實不是這樣的。家庭和學校的共同致力才會使咱們的孩子變得優良。

總之這位老師的做法讓我更深切的感遭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機智和教育的應戰。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7

寒假期間,閒暇之餘我翻開了《不要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很快我就發現這的確是一本難得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恰到好處的著作。讀後感觸頗多,現就自己的一些感想與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補充不足,共同進步,為孩子的成長共同創造美好的環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親情的紐帶,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幫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應該盡好教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當好孩子的首任老師。

俗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説明了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不可忽視,這種影響包含了與教育相促進和相矛盾兩方面,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時可能是有利的、積極的,有時可能是不良的、消極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的基本保證。家庭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是寓教育於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極強,父母是孩子首先學習的對象。父母生活的態度、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時刻影響着孩子,孩子的言行舉止真實地反映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這是通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而實現的。因此,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違背道德準則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師長,自己首先必須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責任心,自己應當對家庭負責、對孩子負責;如果希望孩子好學上進,自己就應該提高自身素質,注重知識的學習積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規則,自己就不要闖紅燈跨欄杆、開“後門”。

優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開朗豁達的個性、民主平等的作風去影響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樣,從生活中培養孩子好習慣,從啟發中引導孩子學會寬容他人、感謝生活和珍惜幸福。 2環境改變了教育,而教育則改變了一切!《不輸在家庭教育上》一書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它讓我們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的家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這句話的含義,讓我們共同閲讀這份每個家長必做的家庭作業。書中有一個欄目“父母課堂”中的幾句話值得借鑑——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確實,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只有不斷學習和掌握現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長這個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有基本的保障。

總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個生活場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礎上的延伸、擴展和提高。要真正瞭解一個孩子,首先要了解其家庭,要做到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輸在家庭教育上。再次感謝《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給我提供的幫助和啟迪。最後祝願天下的父母都成為家庭教育的首任優秀教師,培養出成功的孩子。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8

最近閲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聽名字就讓人感覺到了暢快,教育確實需要點“自由”了。

細細地品讀了李希貴教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參加工作時間不算長,經常會思考一些關於教育的問題,韓愈説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在耳旁響起,可時代發展到今日,教師不能只是“教書匠”,更應是心靈的“引路人”,“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諸如此類至理名言,更是隨處可見,可是,此刻的學生到底要的是怎樣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貴教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十分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以往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

書中,李希貴教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

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學校裏充滿民主、平等,讓教師、學生在學校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教師的觀點鼓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反思幾年來的教育歷程,重新審視教育,我感覺教育應當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一天一天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我們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期望學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長,更期望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我的養分無私地輸送給他們,期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可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必須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我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遍及,研究博識,文化修養極高。而他造就的東西又是從小擔當精良的家庭教誨,最終生長為國際大家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明確,藝術縱然是像鋼琴演奏也必要嚴酷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技術”,而是滿身心、全品德的表現。他教誨兒子説:“我始終以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只管即便生長,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不然,那種某某家無論怎樣高超,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孝敬。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品德,已別無所求。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千人一面的喪失個性的木偶,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個塑像。

書中説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我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讓我們走出為了教育而教育的誤區。其實教育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9

新教育行動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開展,我們也積極的參與其中。又一次的讀了《新教育》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開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讀《新教育》,這一次對它的理念“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這也燃起我對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這句話,不只説我們教師要過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學生也應該是幸福的。

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一句話是:行動就有收穫。朱永新教授説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會成功。是的,在人生的漫漫長河中,我們總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實現的卻很少。原因有很多種,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沒有去行動,沒有去堅持。我們不需要華而不實的話語,我們不需要誇誇其談的口號,我們只需要踏踏實實的去做、去行動,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而整本書裏,我感受最深的是沒有教師的幸福,就不會有快樂的學生。教師是教育活動的支撐點,一切為了教師,為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共同發展進步。讓教師和學生一樣,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們校長也常説,一個學校發展的最最核心的的東西就是教師用自己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進而去影響學生的成長。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也就不會有學生的成長;沒有教師的快樂就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教師不快樂,他就沒有激情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那麼幸福的教育生活從何而來?

一個人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閲讀讓我們精神起來!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把閲讀當成一個自己的習慣,就像每天起牀、吃飯一樣,每天讀每天都有收穫。在收穫中成長,在收穫中快樂,自己快樂,孩子們也就快樂了。

朱永新教授還説過:“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態度,真正的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每個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一種超越的精神。這樣每一個老師、每一位學生都要成功、都會成功。

為師者,不斷提高自己,用心閲讀,用心成長,用心總結。讓我們在新教育這條路上,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10

值此新課改全面推動之際,作為教師的我要怎麼才能與新課改同行,順應新課程的要求,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學習掌握新的業餘知識,技能,在實踐中始終的探求,積攢,更新,促進自我的發展呢首當其衝的,我認為還是讀書。博覽羣書,應該是咱們老師生存的必須之一。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預示着咱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作為一個教育者,怎麼使本人在突飛猛進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於不敗之地,着實值得考慮。要想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合作,學會如何交往,那麼教育者自身就應該處在一個始終學習,始終完善本人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點,並將這些理念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經過學習《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兩本書,使我能夠及時地吸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本人的教學理念,真是收穫頗豐。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成績為紐帶的教學”,由於我是從事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這是一門比較開放的學科,促進先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師,在開闢先生創造性思想的過程中,又應該具有什麼能力,充當什麼角色呢我想:教師應該讓先生學會發問。課堂發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激發先生踴躍考慮,獨立探索,掌握知識和造就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輸出信息並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以及溝通師生思維意識的次要渠道。但不斷以來,課堂發問彷彿是教師的專利品,先生只是這些專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讓教師”會問”已成為氾濫人鑽研的話題。但從課堂改革出發,從造就先生創新能力的要求出發,致力造就先生的成績認識,鼓勵先生”敢問”,”會問”,”善問”,轉變先生的學習形式,以先生髮展為本,讓先生生動活潑,踴躍自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已成為以後課改的重點之一。

又如,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領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需要進行一生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終身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始終的過程。這就需求咱們始終學習新的理念,充實本人的頭腦,使本人的思維始終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終身之一直,堪稱”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先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一生教育,一生學習的時代也隨同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事實,順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方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維,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本人的思維。只要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經過思維的內化來指點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順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11

最近讀了《賞識你的學生》一書,讀後感受頗多。全書用許多生動的案例詮釋了“期待效應”試驗、“需要層次”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教育理論知識,闡釋了實施“賞識”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過一個個令人扼腕歎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師要善待每一個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讓人人都享受一份關愛

德育需要一種寬鬆、寬容和温馨的環境,對學生偶然的錯誤和閃失,不要過分求全責備,因為教師偶爾也會有背離道德的言行。學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教師的關愛。愛,是一種重視,一種呵護。我們要站在珍視每個生命價值的高度去關愛每個生命個體的成長,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保護學生的自主發展權。我們要重視每個個體的存在,每個人都是同樣重要的。所有的人都應該得到發展,不管是優秀的,還是發展有困難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帶任何功利的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説: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讚美。因此,當教師能夠以“賞識”的言行對待學生,就會激勵起學生無窮的勇氣,喚醒他深埋的潛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進。而要讓教師擁有“賞識”這一法寶,根本就是要激發起教師的愛,讓教師出於愛來工作,而不僅僅把教育當成一個職業或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賞孩子每一個幼稚的想法和行為。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以寬容之心對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理解、接受、運用“賞識”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園中耕耘

二、讓人人都享有一次機會

“以人為本”,“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的課程理念。每一個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而發展潛能的金鑰匙就是自信心。學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過程中,尤其是後進生特別需要教師的鼓勵和表揚。鼓勵和表揚的力量大於批評和處分的力量。學生在校接受教師的表揚和讚揚中,他會自覺地放大自己的優點,對自己表現出強烈的自信,極力使自己變得優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消除。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賞識。“賞識”這個詞,《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予以重視或讚揚。這就告訴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必須首先認識到學生的才能,然後再予以重視和讚揚,要有針對性。也就是説並非“拉到籃裏就是菜”,胡亂指着學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讚揚、誇獎之能事,而是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賞識。賞識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是教師的一門必修課。教師要通過不斷的鑽研、深入的學習,掌握賞識這一有效手段,並在適當的時機、合適的場合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三、賞識不是萬能的,但可以接近萬能。

《賞識你的學生》中無數的成功者的經歷都告訴我們:外因並不是決定因素,內因才決定了事物的最終走向。學生的成長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只有調動和依靠學生自身積極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七八歲時寫了第一首詩,母親對他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父親的評價恰恰相反:糟糕透了。從母親的“賞識”聲中,他得到了愛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後靈感和創作的源泉;從父親的批評聲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於是不時提醒自己“小心、注意、總結、提高”。在這兩種力量的鼓勵下,他終於成為一個著名的作家。透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認識到,賞識是很多促進學生成長的催化劑中的極為有效的一種,它能夠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從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為可能。

很多時候,我們怨天尤人,埋怨學生不夠聰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報,靜下心來,想想平日裏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盡惹我生氣的寶貝,原來也都有可愛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有時匆忙的步履,泥濘的心情遮掩了我們的雙眼;繁瑣的工作,忙亂的頭緒,鈍化了我們的敏鋭;成績的鐐銬,升學的壓力擾亂了我們的心智,所以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學生的缺點,而忽略了那一雙雙天真的眼睛,那一顆顆純潔的心靈。他們需要老師的關心和認可,需要老師的呵護和鼓勵,即使因為無心犯了錯誤,也需要我們的老師温和地指出,他們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指責,是真誠而不是偽善。他們是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盡情地沐浴陽光,吸吮雨露,需要風雪的磨練,鮮花的簇擁。他們是最為敏感的一個羣體,能準確地識別老師對他們的幫助是出於關愛還是僅僅是功利的表現。所以教育應該是牽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質樸,是師生間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學會賞識你的學生,先學會從心底去愛他們。

賞識學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看待,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理解學生、相信學生,不斷地鼓勵表揚他們,我想我們也一定會得到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説過這樣的話:“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無論年齡大小,地位高低,人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不同,都不會拒絕別人的讚揚,來自別人的讚揚或獎勵,都會令被表揚者產生愉悦的情緒體驗,那麼學生也一定會朝着你引導的方向前進的。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12

初讀《教育有悟》感覺是一本再普通不過的書籍了,這本書是由95篇教育隨筆組成的,裏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們所記錄的發生在教師和孩子們之間或發生在孩子們自己之間的小事,同時也是一些瑣細得不能再瑣細的事件,如學生考試作弊、新生點名、教師板書、課堂上表揚……故事中一幕幕場景,有些我們多麼熟悉的,甚至是自己親身經歷。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書記錄的事太平凡,但細想,教育,不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瑣碎繁雜嗎?不就是日復一日的雞毛蒜皮嗎?

這本書分五個板塊,其中第一章節告訴我們,教師不僅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為學生作為教師的教育對象,其一言一行都會形成反饋,從而使教師從中學習、體悟,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從而使整個教育成為一個雙向動態過程。而其中的第三章節是關於針對後進生一些教育的機制,它告誡我們只要目中有人,就沒有後進生。“後進生”不等於“後進人”,事實甚至相反,教師們只要把“學生”當成“人”,就不會再有“後進生”了。因為教育的奇蹟在於:教師之光,能使遠遠近近的心都披上絢麗。

書中所寫,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抽象的理論,有的只是生動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藴含的思考。內容鮮活而真實,文筆樸素而流暢。樸實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摯的情感,讀着讀着,我被故事內容所吸引和感動,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日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學生為你做私事了嗎?哪怕只是舉手之勞;你注意批評學生的方式了嗎?哪怕只是換個談話場所;你尊重學生的“雜念”嗎?哪怕它有時會擾亂課堂;你能耐心傾聽學生的辯解嗎?哪怕他確實有錯……

它又如一位指點迷津的導師,為我們解決工作中的各種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訴我們如何激發中間生的學習熱情;它告訴我們如何讓班幹部樂於奉獻而毫無怨言;它告訴我們愛得不恰當也會造成傷害;它告訴我們什麼是寬容的魅力……

感謝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們讓我們更多的教師分享了他們的成功的經驗與體會,讓我們靜靜地吸吮“名師”們帶給我們的精神食糧,讓我們明白如何使用一個微笑,一句稱讚,一個親切的動作,如何用愛温暖學生,亮麗自己!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13

我經常對家人説,當老師的我很忙,沒有時間幹家務活。對朋友説,當老師很累,沒有意思。確實沒有老師不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改作業、備課輔導、談話開會理論學習等等,連一分鐘空閒的時間都沒有。這裏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這些事,心累,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簡單的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沒有主動去做。教師的任務比較繁重,時間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談到如何解決時間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屆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記一些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麼令人驚歎啊!課後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都在備課,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確實,做教師的每天必須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着這個問題,我閲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

蘇霍姆林斯基説: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我想:這也就是許許多多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的根源。在今後的日子裏加大閲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14

第一次聽到《優秀是教出來的》這本書的名字時感覺怪怪的,優秀當然是培養出來的,這本書到底想要説明什麼呢?於是冥冥之中就對這本書充滿了渴望。

一拿到這本書,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閲起來,結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沒有那種“眼前一亮”的感覺,相反覺得作者羅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場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説話先要講禮貌、主動詢問表關心、乘坐公車不吵鬧、見到老師問聲好,完成作業不拖延等這些不都是我們老師平時經常強調的嗎?書中沒有長篇累牘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細節。但是再次拜讀第二遍的時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這種對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對於一個國小老師來講,《優秀是教出來的》確實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讓我對教育又有了一層新的認知。作者抓住教育過程中容易被人們忽視的細節,既對孩子嚴格施教,又用愛心和熱忱贏得了他們的愛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師不僅僅將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上,而且更加註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教養。

作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書中沒有談及如何教書、如何分析教材、如何準備教案,而更像是在談論如何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生動形象,作為讀者絲毫沒有感覺枯燥乏味,相反感覺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們身邊,親切自然。書中講述的創造奇蹟的55個細節確實常常被人們忽略,而正是細節創造了奇蹟,成就了輝煌。書中提倡對孩子要從小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一舉一動中體現出尊重孩子、寬容孩子、賞識孩子,並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從鼓勵中學會自信、從寬容中學會耐心、從讚美中學會感激、從接納中學會自愛、從賞識中學會行動、從分享中學會感激、從誠實中學會真理、從公平中學會正義、從關心中學會尊重、從保護中學會信任、從關愛中學會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羅恩克拉克的幾點做法給了我不少啟示。例如:一個“問題”學生已經很多天沒有交作業了,羅恩克拉克和他家長聯繫了多次都沒有聯繫到。有一次總算聯繫到了,克拉克就把這個不好的消息直截了當地告訴了這位學生的家長,想得到這位家長的支持。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家長聽完了竟然説:“我孩子在家裏也一向如此,你就將就一下吧”。這個回答真是讓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許是克拉克他自己認識到了自己的這種和家長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個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他改變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給這個家長撥通了電話,與第一個學生的處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沒有直接向這位家長“告狀”,而是向這位家長違心地説他的孩子這段時間表現如何如何好,這位家長聽了以後自然非常高興,表示要老師對他的孩子一定繼續嚴格要求,家長會極力配合。過了兩天,克拉克再次撥通這位家長的電話,這一次向這位家長陳述了孩子這兩天的不好的表現,家長當然非常氣憤,當即表態,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評教育自己的孩子。看完羅恩克拉克的處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別具匠心。事在人為,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處理方法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所以今後我們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所創新,在對待後進生問題上一定要賞識和批評相結合,多渠道地轉變後進生。優秀是教出來的,一般的人對於這個教育都有一種狹隘的理解:那就是學校教育。其實不是這樣的。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才會使我們的孩子變得優秀。

總之這位老師的做法讓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機智和教育的挑戰。

教育類書籍心得體會15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説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我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時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