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藝術

學生與學者關於文學與藝術的看法

欄目: 藝術 / 發佈於: / 人氣:2.22W

文學與美術篇一:淺談文學與藝術

學生與學者關於文學與藝術的看法

我,一個大二的女學生,我熱愛生活,熱愛文學,喜歡藝術。文學是那麼奧妙,讓人回味無窮,它與藝術環環相扣。滿懷對文學的好奇與熱情,我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文學作品欣賞。下面我淺談一下我對文學及藝術的認識。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即用語言來創造藝術形象,以反映現實的一種藝術形式。文學作品描寫的主體對象是現實生活,更確切地説是人。文學是通過具體感情的藝術形象,來表現反映現實。文學是形象思維,是語言的藝術,顧名思義:寫作的基層工作即是深厚的語言文學知識和過硬的文字表達能力的錘鍊。文學語言的主要特點:一是,形象思維;二是,含蓄性。即要使文字精煉含蓄、細墨丰容;又要使讀者有親臨其境,漸入佳境之感。又鑑於此,在創作時,應當力求運用簡潔、生動、傳奇的文字,來營造驚心動魄的波瀾,從而精心的構建自己的文學作品。

通過我對文學作品欣賞的學習,我瞭解到了文學作品與精確的語言文字時常無法分離。語言文字對作品的關係,好比直觀的物體與漂亮的外表。外表的華麗往往會直接影響到物體的氣質和風度,乃至整體的舞台形象效果。換而言之,語言文字是作品形體的一件羽衣。語言文字的精粗、優劣,往往會影響到作品的風格、品味、意境以及藝術魅力。生動、傳神、鮮活而富有靈氣的語言文字,自然會使作品大為增色,反之,亦然!

文學作品與語言文字的功力藝術修養密切相關。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往往取決於作者自身藝術修養深厚淺薄的程度。藝術修養不僅僅是學識與相關藝術知識的積累,更是一種在審美範疇內感悟的能力,確切地説,藝術的生命影動的音符。大凡有志青年對藝術形式的直覺,實際上是以生命本體認識論去擁抱,感知外在客體世界。簡而言之,藝術修養與生命意識,人生感悟息息相關,其更能體現自身的學識、文化素養的整體實力水平。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你應當注意其基本功的修煉,“陽氣發處,金石可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功到自然成,重在基本功:一,博覽羣書,廣涉中外名著,潛移默化如“積學以儲寶”,要細細品味,讀有所思,讀有所悟,讀有所得;二,以最大的熱枕去投入生活,處處留心皆學問,學會留心生活,儲幽探微,捕捉時代脈搏,探拮生活中閃光的細節。三,對於初習者,要勤動手,動筆,養成讀書,作摘錄的習慣。究言“熟能生巧”亦如説“讀書破萬卷,下筆有如神。

真正的文學作品,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猶如全文的序幕,既要抓住讀者之心,又要定下全文基調,一篇之妙在於落句嗎?因此,好的開頭,如朝霞開曙,花苞含露欲放,由此引人入勝,叫人一見鍾情,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嚐香茗,令人回味再三,留下美的想像空間;卒章顯其志,當然也有些大手筆,結尾一言九鼎,筆力千鈞,鄭地可做金石之聲。讀之令人滿氣迥腸,熱血沸騰,令人拍案叫絕。

文學作品的視角與新穎的構思異常重要。曠世天才,我國宋代的文學大師蘇東坡詩云“橫看成林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豐富的意藴哲理顯而易見,可以説一語道破了觀察生活的視角效應的天機.

我們為什麼來上大學?為什麼接受教育?事實上,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全部教育,最終都指向一個目標——“合理而完善的人生”(陶行知語)。它包括兩個方面:既要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又要幸福美滿地度過一生;既要掌握一種專門的知識和技能,更要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和自身在世界上的恰當定位。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就必須完整而和諧地發展自己。如此,我們怎能輕視人文教育?它關乎人們靈魂的安頓,涉及對生命的理解和參悟,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要做的事情。對這關係着個人幸福的最基本的命題,我們如何繞的過去。

像大多數人,我也是一個愛美、追求美的女孩子。當然,這種追求不僅僅是對外表美、人格美的嚮往,也是對大自然界中的生命美、平凡生活中的事物美的求知渴望。而這一切一切的美,我認為它們都是藝術的產物、藝術的靈魂。讓藝術帶我暢遊藝術世界。通過我對藝術的學習,我簡單地認識了藝術的發生、發展、本質;藝術與社會、審美的緊密關係以及一些藝術家與其藝術作品的價值所在。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讓我對藝術有了課外的延伸和發現其魅力。

書畫是我國古老而璀璨的藝術文化。説起書法,不能不説王羲之,他是東晉書法家。他的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着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的藝術美。因而他有“書聖”的美譽。從古至今,富含寓意的畫作也是應有盡有。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通過藝術描繪了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齊白石的《蝦趣》圖用淡墨畫蝦的身體,用濃墨點睛,蝦看起來通體透明,生動形象。他的蝦也是他代表性的藝術符號之一。梵高的《向日葵》像閃爍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樣豔麗華美,同時又是和諧,優雅甚至細膩。觀看這樣的藝術,更讓我們看到梵高對生活生命的熱愛。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灰暗的底色與蒙娜麗莎的臉部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使整幅的視覺效果有了很大反差,畫上的蒙娜麗莎呈現的笑容雖是微弱的,但可以從她的眉宇間看出只心的愉悦。我想這就是神奇的藝術帶給人們的感受吧。

藝術也需要用心聆聽和歌唱。聲音也是一種人們需要。在奧妙大自然中尋找、發現、感受的藝術,從而去創造更多打動人心的旋律。我想能夠激發他人深思、引起他人共鳴的旋律則是一門藝術。我喜歡漫步在清晨的林間或是黃昏的田野。林間有不同的鳥鳴聲,有的清脆悦耳、有的婉轉悠長、有的低沉淒涼。而我是一個偏向感性的女孩子,情緒也將隨着不同的聲音而有不一樣的心情。我會猜想,為什麼它們發出這樣的鳴叫?是在枝頭炫耀有新的收穫,還是在感受自由而歡快,或是即將離開棲息已久的樹林而戀戀不捨的感傷呢?黃昏的鄉村小道,總讓我可以輕鬆面對大自然,打開心扉。若此時再添些蟲鳴蛙叫,那一絲情趣,一點欣喜,一股歡快油然而生。其實,這就是大自然的聲音的美妙,不也是一種生命的藝術嗎?這樣的藝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大自然總是給人類帶來啟發,它的聲音激發人類詮釋了又一新的藝術——音樂。德國著名的作曲家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結構嚴謹,手法簡練,形象生動,各樂章之間具有十分清晰的內在聯繫。整部作品情緒激昂、氣魄宏大,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這個音樂藝術作品抒發着貝多芬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一位的匈牙利作曲家的《黑色星期天》應該也是眾所周知的一首主要由鋼琴伴奏的曲子吧。據説,聽完的人沒一個能笑的出來。這是一種心靈的振顫,是一種詭異的創傷,是一種哀悼的共鳴是一種鬱悒的積累,是一種靈魂的漂流 。而這都是因為作曲家對其賦予了感情,使其有了真是而不可名狀的藝術感染力。

一個個簡單的音符有無止盡的組合方式。當它們在作家的組合下,跳動起來的力量卻是不可估計的。藝術神奇的力量帶給人的不僅是視覺,聽覺上的衝擊,更是心靈的震撼。這就是我心中的聲音美、旋律美、音樂美,它們都是藝術的美的表現。這樣的藝術美感染着每個用心聆聽藝術,思考藝術的你、我、他。

我將繼續在生活中用敏鋭的雙眼去發現藝術更多的奧妙魅力,繼續用一顆追求美的心去找尋藝術。我想這不僅是對生活對生命熱愛的表現,也是充實自我心靈,提高自我情操的最美麗的方式。

大千世界,生活色彩繽紛,山川形態各異。因此,觀察生活將目光投向遠方時,應當尋求切入客體世界的最佳藝術視角,在觀察生活,探索世界,反思人生之時,不妨從不同角度,多方面的切入。多角度切入生活,你才能認識世界。所以,以獨特的視角切入生活,去感知世界,你將會有新發現、新感悟,便是自然產生創作的激情,也是文學創作進入了狀態,達到了藝術的昇華。

文學與美術篇二:淺談中國畫與文學的關係

追根溯源,文學和美術都是人類的物質生產和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因適應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出現的精神現象。這種精神現象,是客觀世界作用於人類頭腦的產物,也就是説人類通過自己的頭腦對社會生活所作的一種反映。唯物主義哲學在研究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時,概括出了精神與物質、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範疇。繪畫和文學不是孤立的精神現象,當我們把它擺在整個人類社會生活中來考察的時候,就可以確認,它是屬於精神、意識形態的範疇。

所謂意識,就是人所特有的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識又是在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中,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繪畫和文學也都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的最高形式之一,它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的思想、情感、意向、趣味等。繪畫和文學這種意識形式,同樣是在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中、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在客觀事物的觀察中形成的,只能是社會產物。所以,中國畫同文學、哲學、社會科學一樣,都是一種社會意識。

但是,中國畫和文學這種社會意識又有它自身的特點,不能等同於哲學社會科學這一類社會意識。哲學社會科學是人類為求得正確認識世界,並付諸實踐去改造世界,以達到知行統一的一種社會意識。而中國畫和文學則是人類以審美的眼光(人感覺外界事物的形式、顏色等等的美,辨別了現實生活中的人的美與醜、悲與喜、崇高與卑下的眼力)去觀察、感受、反映現實,藉以傳達藝術家的思想情感,進而去影響羣眾的思想情感的一種審美的社會意識。

可以看出,中國畫和文學都是具有審美的社會意識性質,審美性基點相同或相近,這就使得中國畫和文學的關係極為緊密。

中國畫與文學早就結下了不解緣,中國歷史上,東漢末就有文人投入繪畫創作。唐代以後,隨着文化的發展,士大夫酷愛繪畫者日益增多,宋代士大夫更將繪畫看作是文化修養和風雅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現了很多畫家。司馬光、歐陽修、沈括、蘇軾、文同等都是繪畫愛好者,對繪畫有精闢見解。南宋鄧椿著《畫繼》中,大多都是文人畫家。文人畫題材偏重竹、梅、山、石、樹、木之類,多為寄興抒情之作,追求主觀情趣的表達。在創作理念上,無疑融入了許多文學創作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