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數學課後反思15篇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6.35K
數學課後反思1

本節課內容是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此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情境中通過嘗試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計算。

數學課後反思15篇

教學時我充分利用課本的“摘蘋果”的情境(多媒體展示)引入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體會計算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使學生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的過程。首先,放手讓學生提出有關問題,接着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其次在探討算法時,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計算方法,並給學生交流、展示的機會。但從學生的發言中反映出學生的思維還不夠發散,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要注重算法多樣化這方面的引導。

在教學中我還存在以下不足:

1、注重算法的多樣化。在教學活動中,對於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要讓學生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組織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進行自主的探索性學習,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動腦、自己發現、自己描述,並通過小組討論、彙報等形式相互補充,體現算法多樣化。

2、關注中下生,比如在學生做第二個問題串的豎式時,可以請幾名中下生到黑板上板演,暴露學生容易犯錯的地方,然後引導學生髮現錯誤,有助於學生加深印象。

數學課後反思2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主題畫放大讓學生觀察畫上有什麼,再引導學生數出畫上的人和物,突出它們的數量都是1。還讓學生説一説教室裏數量是1的物體。如一張講桌、一塊黑板、一本書、一支筆等,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數是從實際中抽象出來的。

在學生初步瞭解1的含義,認識數字1以後,我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説一説19頁中間方框裏有幾隻小鹿,讓學生從一把小棒裏拿出一根小棒來,再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一個珠子表示。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興趣,不僅知道1代表的實物是多少,而且能將抽象的數的含義具體化,加深學生對1的基數含義的理解。教學學生寫數字時,向學生説明,書上印刷體的1和我們平時手寫的1不同。我們只要求寫手寫體,向學生説明從哪裏起筆,哪裏停筆,並要求讓學生看清1字要稍斜一點,但筆道要直。接着我帶學生進行書空練習,然後在教科書上的練習格里照虛線描數字。

數學課後反思3

盡力給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此多加強調,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有困難的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教學反思:學生把思考的過程,結果有條理的説出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在此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能夠通過整理,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同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概括能力。

教學反思:通過了解我國的國土面積,使學生了解我國的自然情況,從而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自己發現,兩種形式的結果完全相同,表達的意思也相同,只不過簡寫後的形式,讀寫更方便,從中體會到數學中的奧妙。

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善於發現的能力,並從中獲取重要信息。

數學課後反思4

  教學目標

1.結合“火車裏程表”,經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讀常見的火車裏程表,解決里程錶中的數學問題,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增強應用意識。

2.初步嘗試藉助直觀圖和線段圖理解題意、表示數量關係,積累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

3.在與他人交流時,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能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會讀常見的火車裏程表,解決里程錶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

能用直觀圖或線段圖表示數量關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國慶節假期你們都去哪裏旅遊?玩得開心嗎?淘氣在國慶節的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玩,他不僅玩得開心,而且在玩的過程中還發現了很多數學問題?我們一起去看看他發現了哪些數學問題?

二、學習新課。

1.出示行車路線圖和里程錶。

(1)學生獨立觀察,從中獲取相關的信息。

(2)找出表格中的每個數據在路線圖上分別是哪一段?並指一指。

先指名説一説,然後同桌兩個人互相説一説。

2.你能提出問題嗎?老師有一個問題想請你們幫忙,願意嗎?

(1)出示問題:保定到石家莊有多少千米?

(2)學生動手在路線圖上畫一畫,並在圖上標出相應路段的數據。弄清北京到保定,北京到石家莊,保定到石家莊分別是哪能一段路程。

(3)你還會用其他的方法表示他們之間的關係嗎?

學生試着畫一畫。

展示學生的不同表示方法。

重點看學生的線段圖。

説一説線段圖與行車路線示意圖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每一段表示的數據都一樣。

不同點:淘氣畫圖是“線段”並改變了方向。

(4)你會向他一樣試着畫一畫嗎?

學生獨立畫圖。

畫完後同桌交流,説一説圖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5)你能試着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獨立計算:277-146=131(千米)

集體交流計算方法,説清楚每個數量在圖中表示的是哪能一段路程。

(6)你還想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哪能兩個相鄰城市之間的路程?

學生先説一説。

自己在練習本上完成。先畫一畫,再解決問題。

4.老師有一個問題:保定到鄭州有多少千米?你會解決嗎?

(1)學生結合行車路線圖和里程錶,在圖上找一找、畫一畫、再進行計算。

(2)集體交流,説説你的想法。689-146=543(千米)

5.你還會求出哪兩個城市之間的路程?

自己畫圖,列式解決問題。

6.老師發現有同學列出了這樣的算式:813-689,你知道他求的是哪兩個城市之間的路程?

(1)學生對照里程錶,在路線圖中找一找,再畫一畫。

(2)説一説求的是哪兩個城市之間的路程。

7.一列火車從北京出發,已經行駛了約300千米,你能在圖中標出火車的大概位置嗎?

學生在圖中標一標。

三、教師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火車裏程表,並解決了里程錶中的數學問題。大家回顧一下這節課的學習,想一想我們這節課用什麼方法來幫助自己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

學生説一説。

用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數量關係簡潔明瞭,而且還能幫助我們弄清數量關係,理解題意,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一位好夥伴,希望大家以後都能與線段圖交朋友,他會帶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數學課後反思5

整個教學是成功的,具體表現在: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度投入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在主動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對“÷2”的算法有了具體的認識,並且分析思考出分數除以整數的一般性計算法則。

(1)、學習內容來自於生活。

這節課中,選擇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紅毛線,用它作為研究問題的着眼點,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和思考,創設了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

(2)、解題方法來自於學生。

面對新知識的學習,不是教師去講解,而是讓學生自主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學習空間,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學生的方法是多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經歷、去交流,對“÷2”的研究確實很到位,想出了畫圖的方法和計算的方法,而且計算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從研究的結果看,説明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慾,有去經歷學習過程、探索過程的強烈熱情,這是學生個體的需要,也是張揚學生個性的過程。這一過程恰恰體現了學生們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意識。

數學課後反思6

在班級的教學中,我給孩子進行的更多的是語言活動、藝術活動,數學活動還真是很少。今天班主任請假,我算是幫她上了一節數學課,數學活動是《男生女生》,主要目標是孩子們學會觀察統計表,並會在表格中做出記錄。這節課整體來説上的不太成功,發現自己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現總結如下:

1.操作常規不太好,需要加強班級操作常規的培養,教師要求不明確。在第一個環節記錄每一小組的小表格中,我沒有對孩子們提出明確的要求,而且時間到了沒有要求孩子們立刻收操作材料,所以當我讓其他孩子進行示範總結的時候,存在了班級孩子各做各的,沒有人看我,班級裏一團糟,這是最亂的環節,總的來説,是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求不到位,操作常規和習慣養成的不好導致的。

2.教師語言有點囉嗦,不精確。數學課是最要求嚴謹和精煉的,但是我的要求沒有簡練明確,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説,要求不需要反覆重複,一遍要求到位即可,但是我説話太囉嗦,所以會給孩子造成干擾。

3.時間分配不均,導致活動超時。在第一個環節孩子觀察這個表格中,孩子們沒有看出來這是記錄班級男生女生人數的,但是我還是在一直反覆提問,結果導致這個環節浪費了很長的時間,還有,後面出示班級總人數大表格中,我又讓孩子們數了一遍人數,根本沒必要,直接根據第一個小表格的內容填到相應的大表格中即可,這樣也浪費了時間。

4.教具製作不合適。我的表格做的太小了,應該在跟孩子表格一樣的基礎上放大,或者直接放到PPT上展示出來,這樣孩子們就能更加清晰的看出來了。

總的來説,這節課存在很多問題,我也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處,也謝謝各位老師和領導對我提出的各種建議和意見,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幫助,相信有了這些建議,我會更加努力讓自己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繼續改進。同時,我也會吸取大家身上的閃光點,學習大家身上的優勢,我們共同進步努力!

數學課後反思7

“本節課課堂教學嚴謹,進行的緊張而有序,老師的教態自然,有一種親和力,給人一種充滿激情的感受。”這是聽課老師給我的評價,但我常常體會到教師上課光有激情是不夠的,還需要靈活機智的運用課堂資源,教學是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去探索,去反思。並應用於下次我們的教育教學當中。通過《 6 的乘法口訣》的教學,我有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滲透闐新課程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提出,老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和新知識的應用 。所以,這節課我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體現這一理念頭。

1 、情景教學法:

課前我創設了一個“小魚是由幾個三角形組成的”教學情景。這樣的一個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去解疑,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遊戲教學法。

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摘蘋果”、“數螞蟻”、“送信” 3 個教學小遊戲。即是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國小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説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學生是學習知識的主人,教師是知識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協作者“的功能。

3 、合作交流法。

以“同桌互相幫助,完成表格”為合作交流內容,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知識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4 指導學生學習。

1 、指導學生觀察小魚,合作討論,填寫表格,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 、在遊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3 、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方式。

  二、教學不足。

無論是多麼嚴謹,多麼有激情的課堂教學,都是有缺陷的,有人説:“教學就像維納斯一樣,都是有缺陷的藝術。”這節課中,存在着以下幾點不足 :

1 、對突發事件處理的不夠好,教學機智不靈活,理念落實不到位。

在學生自主編寫乘法口訣時,我提出這樣一個要求:“你能不能用 6 的乘法口訣,編一個數學問題,考考大家嗎?”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應用本課所學知識編寫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有一個小朋友説: 6 × 5 - 7 等於幾?這是模仿我前面的 6 × 4 - 3 提出來的,和我預設的不一樣,因此,我馬上拿出事先預備好的習題,如:( )十二、五六( )、 4 × 6= ( )等習題,繼續練習下去。

2 、數學課應該是嚴謹有趣的,在本次教學中卻忽視了數學書的作用。

本節課進行的緊張而有序,從頭至尾學生和老師互動的非常好,高潮迭起,也有很強的趣味性,特別是我出示螞蟻圖片時,有個小朋友錯把 2 條觸角當成了腿時,説螞蟻有 8 條腿。全班鬨堂大笑,我馬上又請另一位小朋友幫忙糾正那兩條是觸角。最後確定一隻螞蟻 6 條腿。練習題設計的有梯度,層層漸進,可是從頭至尾學生都沒看過一眼教科書,書始終是教學的載體,完全脱離了書本,忽視教科書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取的。

總之 , 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 , 創設充滿激情的課堂 , 還需要教師的機智去完善課堂教學 .

數學課後反思8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努力: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努力把自己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理解性學習和主動性學習,使學生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通過觀察、變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真正地理解所學知識,並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

(2)、注重《整理和複習》課的條理性、系統性在上課初,首先採取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回憶本單元所學的知識,使學生很快的進入教學情景當中。教學中的知識安排上層層遞進;在應用上,既重視發揮課本習題的導向作用,面向全體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又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注重補充習題的生活性,習題與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存在着數學。不足之處:在操作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處理不當的地方。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到位,沒有起到激勵的作用,因而課堂氣氛不是特別活躍,我會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爭取更大的進步。在上過分數乘法後,才知道有多少得失..

數學課後反思9

生活中的數字,着重就是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並又能從中選擇出幼兒能接受的認知範圍。看了該活動後最初很疑惑。教案設計合理,教師也的確有按照活動環節來進行,但為什麼沒有看到幼兒的提升呢?於是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從起初的抓不到頭緒,到後來的想“顛覆”原先的教案,直至最後對以下問題的迴歸,才逐漸明朗起來:

選擇什麼作為教材?

要用什麼方法去讓幼兒瞭解?

要讓幼兒瞭解到一種怎樣的程度?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發現”、“常見”、“初步”。這幾個字將教學的重心、教師的準備以及期望達到的層次呈現出來。

修改教案:

生活中的數字

[活動目標]

1、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字,體驗發現的樂趣。

2、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數字標記,初步瞭解數字在不同地方代表的不同意義。

[重難點]

重點:初步感知數與物的關係,理解數字在具體情境中有着不同的意義。

難點:將自己對數字意義的理解用語言表述出來。

[活動準備]

1、師生共同收集生活中常見的有數字的實物。(讓幼兒收集實物比較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重複收集,對於這一點,老師在讓幼兒準備的同時自己也要做好預設,同時着重是要引導幼兒發現同一物體中出現的不同數字。所以説不但是物體的不同,還是數字的不同。)

2、與數字相關的生活場景和物品照片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發現數字

1、引入:“今天數字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遊戲,請你找找哪件物品上面有數字。”

2、分組觀察物品。

3、請幼兒説説發現了什麼物體上面有什麼數字?(重在鼓勵幼兒的“發現”,組織幼兒用語言進行表述。)

4、師生共同小結:生活中處處有數字。

二、初步理解數字的意義(該環節落腳點在於:孩子的探索、發現、表達以及教師的歸納、總結、提升)

1、請幼兒説説自己都帶來了什麼有數字的實物?看到了什麼數字?這些數字有什麼用?(自由表達)

2、教師歸納

多媒體的運用(圖片的選擇主要是符合幼兒發展水平並貼近他們生活,儘量在是20以內的數字)

(1)讓幼兒瞭解各類圖片中數字代表的意義(教師有目的性地根據數字用途出示相關圖片)

(2)讓幼兒瞭解同一個數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意義。(出示10以內的某一數字的各種實物圖片,如數字6的口杯,6路車,電話上的6等等)

3、小結(提升)

師:很多東西上有數字,表示不同的意思。有表示時間日期的,有表示地址的,有表示不同號碼的,有表示價錢的,有表示物體重量的,還有表示物體長短的。有了這些數字,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會很有序、方便、準確!

4、討論:如果沒有數字,我們的生活會怎樣?(逆向鞏固)

三、數字重組

師: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了那麼多數字的意義,那你能用這些數字組合成一個有意義的編碼嗎?(提供1—9的數字卡片若干,請幼兒將這些數字進行組合,並説出組合後的數字有什麼意義。比如,8,1,4,組合成8,14,説明8月14日是自己的生日;又比如138****5506,是爸爸的手機號;再比如:1、2、0、組合成120)

四、活動結束

師:今天小朋友們都找了很多生活中的數字,它們都有不同的用途,請小朋友以後再去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數字?它們又有什麼用途?

數學課後反思10

《反比例函數》第一節課講完後的反思,本節課學生表現積極踴躍有活力,效率比較高。

但是做為新老師也有不足之處,主要是概念講解過於簡單忽略了形成過程,例題設置過於機械化梯度和深度不夠。

在今後的教學上要注意不能靠以往的經驗來講課,一定要精心設置,進一步探索和挖掘教材和考點,使得每一節課有價值而非浮於表面。

《反比例函數圖像性質》一課的教學反思

反比例函數圖像的性質是反比例函數的教學重點,把握好本節課的內容對於學生解決許多問題有很好的幫助,在學生已有的正比例函數性質的基礎上,學生學習性質比較輕鬆,但運用該性質解決問題存在難度。

學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練運用。

為此應加強反比例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對比:應該有意識地加強反比例函數與正比例函數之間的對比,對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兩種函數的關係式有何不同?兩種函數的圖像所在位置是否相同?兩種函數的增減性是否有區別?

(2)兩種函數的取值範圍有什麼不同,常數的符號的改變對兩種函數圖像的變化趨勢有什麼影響?

(3)利用待定係數法求函數的解析式對於兩個函數知道幾點就可以求的。

從這些方面去比較理解反比例函數與一次函數,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串聯起來,提高學生

綜合能力。

運用多媒比較兩函數圖像,使學生更直觀、更清楚地看清兩函數的區別。

從而使學生加深對兩函數性質的理解。

通過本案例的教學,使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靈活性、直觀性。

特別是反比例函數中k值對函數圖像的位置教學和無交點座標的教學起到一定的作用。

雖然製作起來比較麻煩,但能使課堂教學達到預想不到的效果,使課堂教學效率也明顯提高。

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深入研究的習慣。

當然在教學中,由於小部分同學的數學基礎薄弱,導致學習比較吃力,通過這種直觀演示能較好的掌握知識,課後還應加強對性質運用的訓練。

數學課後反思11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一門科學。它不僅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和運行方式,也不僅僅是一種能力,而是“科學推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個處理過程或是一種思考方法”。由於數學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即使是在幼兒的生活中,也經常遇到有關數與形的問題。而新綱要也指出,幼兒要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一些簡單的問題。當然,隨着新綱要的頒佈與實施,使得我們廣大的幼兒園教師在自己的實踐中不停的思索,逐漸改進着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策略。

本次幼兒園的課堂教學評比,我抽到的課題是大班數學“他們一樣長嗎”。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結束以後,我對本次課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反思如下:

  一、教案設計。

(一)《綱要》在科學領域中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又好奇心和求知慾;”而大班的科學領域的教育目標和內容中指出,認識量,包括:區別和比較物體各種量的差異,感受量的守恆 ,在比較物體量的差異時,初步理解量的相對性。根據這一指導,我將本次的目標設定為:

1、喜歡進行數學活動,樂意動手操作。

2、能夠自己找到方法測量、比較物體的長度。

3、通過探索發現長度守恆規律。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大致環節設計如下:

1、幼兒動手操作,尋找測量、比較的方法。

2、引導幼兒探索,發現長度守恆規律。

3、幼兒操作練習。

設計初衷是怕幼兒在比較物體長短的時候,找不到正確的方法,所以想在第一環節讓幼兒操作,看看有多少種方法,最後,我們一起討論總結出最為正確、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第二環節,讓幼兒在比較的過程中感知長度守恆。但是第二條目標的制定並不是非常的嚴謹,如果修改為: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找到正確的比較方法。更能更為貼切一些。

而且,在第二環節的探索,發現長度守恆的過程中,卻設計成了比較,瞭解長度的相對性這一內容,致使活動過程與目標不相符,沒有真正的為目標而服務。

  二、教學活動。

因為大班的幼兒已經學習過自然測量,所以,在第一環節中,將問題“他們是不是一樣長?你是怎麼知道的?提出以後,幼兒就開始比較了。幼兒比較的方法非常多,有的是用一端對齊的方法比較的,有的是用自己的手指進行測量的,還有的小朋友是藉助工具進行測量的。孩子們説的非常好,但是,教師在總結的時候,只是將孩子們用的方法進行了總結,並沒有進行提煉,提煉出一種最為準確的方法,這樣在之後的環節中,就不用總是反覆提醒。

在探索長度守恆的過程中,我們進行了兩種操作:一種是進行比較,瞭解長度的相對性。再就是將同樣長度的物體,改變他們的擺放位置、改變形狀,進行比較,最後得出結論,相同長度的兩根繩子,不管他們的位置和形狀如何改變,他們的長度始終是一樣的,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想給予幼兒的太多,但是,卻適得其反,讓幼兒對兩個概念“相對性、守恆”認識的都不夠深入,其實,在這裏,教師可以完全捉住一點,進行的再深入一點,可能會更好。

在最後幼兒的操作練習中,教師為幼兒設計了操作材料,教師給幼兒的是標記圖,讓幼兒根據標記找到實物進行比較,但是,因為標記圖設計的可能不是非常合理,給幼兒造成了混淆,讓幼兒以為就是直接比較標記圖,這也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整體反思。

在整個活動設計與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教師自己對守恆的概念沒有完全的理解,並且在一次活動中,想給予幼兒的東西太多,其實,教師可以完全抓住守恆這一點,設計不同的環節就完全可以了,本次活動其實重點是認識量的守恆,但在真正的教學中,比較的成分卻佔了大半。有點本末倒置。

教師的成長是在不停的實踐與反思中實現的,相信通過本次活動,我對大班量的守恆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與認識。在以後的再次實踐中,發揚憂點,改進本次活動中的不足。

數學課後反思12

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角單位以及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對於國小生來講量角方法的其實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數的'角與要量的這個角重合,讀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數就是要量的這個角的度數了。而怎樣進行重合學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據以上的認識,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下面三個層次來進行:

第一層是課題的引進。這裏我創設了讓學生畫角的情境,從而產生學習量角的需求。

第二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這裏又分認識量角器、認識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個層次進行教學。認識量角器時,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有部分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能力的。課堂中學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我發現量角器最中間有一個點”。“我發現量角器上上下兩個數加起來正好是180。”認識1°角時,採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學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觀圖;(2)猜一猜這個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深化理解1°角。通過以上三個環節,學生容易形成1°角的觀念,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時,又分以下三個層次來學習的:(1)在量角器上讀出一個角的度數(50),(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52)。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它的兩條邊。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

第三個層次是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説不出來,有的學生講量的方法時也講得可以。

從學生的掌握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情況還是可以的,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佈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這些都是教學完新授後學生所反應出的問題

數學課後反思13

今天的教學內容是分數乘分數,重點是鞏固和進一步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對於今天的“探究活動”沒有直接放手,這是因為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整個得教學過程分為三個層次:

(1)、引導學生通過用圖形表示分數的意義,再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感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2)、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獨立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進一步達成以上目標,併為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積累知識。

可以説整體教學的效果還好。

通過今天的課我對數形結合的思想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由於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道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圖形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道理;體現了教材對數形結合思想滲透的一個過程。

數學課後反思14

開學初,千頭萬緒,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課進行的很慢,時間已過將近四周,小數乘法的學習終於告一段落,雖然有部分學生掌握的不是很好,但是為了趕教學進度,我毅然決定開始進行第二單元《位置》,兩個課時的內容,同學們都掌握的不錯,今天上午我開始了小數除法的教學。計算教學是最枯燥的,以至於學生有稍許抱怨,第二單元怎麼這麼容易就過去了啊!我理解他們,本來學習基礎就不好,再接着學習難免壓力大了點。這也是20xx版國小數學課本照顧到的一個點,原來的數學書小數乘除法的章節是在一塊的,計算量都很大,而這次改革,中間已經緩衝了一個章節《位置》,學生換一種心情學習,頓時感覺心曠神怡!

有了這些想法,今天上課前,我就給學生打預防針,“同學們,今天我們又要開始一個新的章節學習,小數除法,計算的學習最需要大家細心、認真,這可比小數乘法的學習難多了,你們要做好準備啊!”同學們一聽我這樣説,都被嚇壞了,坐的非常端正開始上課,生怕錯過了些什麼。

為了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我在開始新課前,先出示幾道整數除法題目,除了幾個基礎特別差的學困生不會寫,其他學生都能算出正確的結果。(遺憾的是,我應該把這個環節放在課下,首先做課前調查,對於整數除法都不會的學生,進行課前補課,再進行小數除法的教學,會更加順理成章,這部分學生才會更有信心學好。)

第一個環節大概用了五分鐘時間,之後我課件出示主題圖,複習數量關係速度×時間=路程,並讓學生明白問題求的是哪一個量,之後自然列出算式。這學期,我重點加強數量關係的教學,讓學生學會數量關係對於分析問題非常重要,分析條件從最簡單的問題着手,讓學生養成習慣,為今後教學解決問題打基礎。

列好算式,學生小組討論小數除法該怎麼除呢,我重點引導學生利用轉化的方法,把他轉化成整數除法,但是這個環節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陰差陽錯,思維定勢不考慮小數點直接算,最後在商的查小數位數點小數點,卻也能得出正確的結果,當然這樣的思考方式是錯誤的。於是我與學生們一起轉換單位,把22.4千米轉化成米,有了第一步學生們思路大開,把這道題利用整數除法算了出來。接着,我引導學生列豎式,並讓學生明白為什麼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因為是24個十分之一除以4,商應該是6個十分之一,在6的前面應該點上小數點,同時強調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之後,計算過程中就不用再出現小數點了。

經過20分鐘的教學,同學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這節課,做一做三道題正確率在90%以上。同學們都很疑問,“老師,小數除法很簡單啊?”我總結,今天這節課大家聽的都很認真,所以你們掌握的比較好,而真正的困難在後面的內容,還有更復雜的呢,不知道你們還會不會像今天這樣態度端正,“能!”同學們異口同聲,我想這節課達到了目的,佈置完作業,打鈴了,順利完成任務,“下課!”我們都笑着離開了教室。

數學課後反思15

數學知識是一環扣一環,缺了哪一部分都不行。例如在教學11減幾時,發現部分學生對10減幾的計算問題較大,這部分知識在利用“破10法”來計算11減幾時顯得非常重要,在整個計算過程中問題也大都出現在這裏。

第一步把11分成1和10,基本都能掌握分解;

第二步從10裏減去幾,問題比較大;

第三步把減出的結果加上前面的1,基本掌握。

針對以上學生掌握情況,課後進行了10減幾的練習,主要從加法入手,也就是湊十法。1+9=10、2+8=10、 3+7=10、4+6=10、5+5=10,教會學生根據這些加法算式來思考10減幾,如:根據1+9=10,想:10-1=9、10-9=1。

利用破十法是計算11減幾和今後的12減幾、13減幾等等的最基本的技能,也是必須要掌握的技能,所以必須要經過反覆的練習,才能增加學生的熟練程度和正確率,才能為今後更好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Tags:數學課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