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閲讀教學中品詞析句的作用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2.29W

導語:閲讀教學中,品詞析句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教師抓住《少年王冕》一課中的精彩詞句,引領學生賞析、咀嚼,在深入領悟中,引導學生習得了閲讀方法,提高了閲讀能力。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閲讀教學中品詞析句的作用,希望對你有幫助!

閲讀教學中品詞析句的作用

【背景】

品詞析句,顧名思義,就是品味好詞,賞析、咀嚼有韻味的句子。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品詞析句在國小語文閲讀課堂中往往會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亮點。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説:“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讓文本中一個個生動的詞語、一句句鮮明的句子,成為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讓學生與文本傾情交流。因此,品詞析句在閲讀中尤為重要。

詞句本身就藴涵着作者的態度、感情、觀點,學生可以通過品詞析句去理解文中內容和思想。這是學生積累知識,掌握能力的過程。作為一線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應該紮紮實實地落實、重視,並深入地進行品詞析句教學,讓學生通過對課文中關鍵詞句的品評、體味,感受到作者的用意,體會到課文的思想。這既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又能體現語文教學的語文味。

【案例】

本教學片斷重點學習《少年王冕》課文的2-4段,先由學生自學,再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為什麼這麼寫。

1.學生自學批註,約4分鐘。

2.交流。

(出示第2小節“母子對話”)

師:這是母子間放牛前的一段對話。誰先來讀讀母親的話?母親的這番話語給你怎樣的感受?對母親的這番話語,誰還有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什麼)?

(板書:無奈、難過、慈愛、酸楚……)

師:誰能讀出母親當時的內心感受?(指名讀)

師:對於母親這番入情入理的話語,十歲的王冕回答的是什麼?(引讀)

師:你聽懂王冕的話了嗎?説説你的感受。

(板書:懂事)

師:是啊,他為什麼最後説“還能帶幾本書去讀呢”?(生答)

師:多麼懂事的孩子啊!誰來讀好王冕的話?

師小結:真是“言為心聲”!人物的言語對話生動地刻畫出了慈愛、無奈、難過的.母親形象與年幼懂事的王冕形象。

(板書:言語)

師:讓我們通過分角色朗讀,再次感受這兩個人物的內心世界與鮮明形象。我們在讀人物語言的時候,要把自己當成人物,這樣才能走進人物內心。誰來試試?

師過渡:這是母子間放牛前對話的場景。第二天一早,母親便帶王冕到秦家去放牛。第3小節中還有一個母子間的臨別場景描寫。誰來讀一讀?(出示文字)這個場景描寫中,哪個字眼或詞句深深打動了你?

3.剛才有同學談到“理理衣服”這個小小的細節舉動,卻勝過千言萬語,慈母柔情,百般不捨,無限疼愛盡在其中,這就是“細節”的力量。

(板書:細節)

4.“一一答應”是什麼意思?這段話寫王冕就這四個字,但王冕的“懂事孝順”盡在這“一一答應”之中,真是語言凝練。

5.最後,讓我們再次聚焦“含着眼淚”這四個字,這四個字能去掉嗎?

師:聯繫前文,你覺得母親這眼淚是怎樣的淚?(無奈、自責、不捨、慈愛、擔心、牽掛、欣慰……)這道不盡的萬般情感,都被這一個詞道盡,這個詞就是??“含着眼淚”!誰來讀好這一段文字?

師:母親“含着眼淚”回去了,從此??

(引讀第4節)

師:這裏沒有語言,只有10歲小王冕的行動。(板書:行動)但我想你一定被深深觸動,誰來説説自己的感動?

師:這段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10歲小王冕的孝與勤,但他的孝與勤,同一般的孝與勤的舉動一樣嗎?或者説,文中的他的這兩個“捨不得”容易做到嗎?從哪些詞可以感受到不容易?

(遇上,總是)

【反思】

《少年王冕》是一篇寫人物的文章,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通過語言瞭解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性格特點,更要讓學生學會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即不僅知道文章寫了什麼,更要知道文章是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因此,本教學片段側重於品詞析句,感受人物形象,同時習得人物形象塑造與刻畫的方法,以體現語文味。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感受到了品詞析句對於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作用。

1.品詞析句有助於學生理解文本內容

古人常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個道理不假。一遍遍地讀,能讓學生逐漸加深印象,對文章的內容有所瞭解。如果我們在閲讀中緊緊抓住文本中一些重要的字、詞、句進行細心品析,仔細揣摩,就一定能在字裏行間獲得許多意外的收穫。例如,對母親的動作“理理衣服”“含着眼淚”的反覆品讀,可體會到母親的無奈、自責、不捨、慈愛、擔心。通過對這些關鍵詞句的品讀,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2.品詞析句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有感情地朗讀是閲讀教學的重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年段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在《少年王冕》的片段教學中,讓學生讀出王冕和母親的內心世界非常重要。怎樣讀好王冕與母親在放牛前的一段對話呢?品析感悟是關鍵。文中在寫王冕的懂事時,寫了王冕説的一句話:“我在學堂也悶得慌,不如回家放牛快活些,還能帶幾本書看看呢!”怎樣才能走進王冕的內心,讀出王冕的真實感受呢?我讓學生反覆讀這句話,並提出問題:“你聽懂王冕的話了嗎?説説你的感受。”通過反覆地讀,激烈地討論,學生讀出了王冕是為了寬慰母親才這樣説的,體會到了小王冕的懂事。然後再分角色讀,學生就能讀得更真切了。

3.品詞析句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言語智慧

語文閲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引領學生髮現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並理解為什麼運用這樣的語言,最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過程,即言語智慧的發現、領悟、內化、提升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在學生面對精準妥帖的語言文字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沉入語言中,深入細緻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鑑賞課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句子、段落,領悟如此表達的精妙傳神之處,從而領悟作者的言語智慧,提升學生的言語能力。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説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説,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了其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閲讀方法的掌握和良好的讀書習慣的養成決定了學生閲讀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應發揮示範、引領的作用。而講讀課中,重點詞句的訓練,將成為閲讀課教學的突破點。品析也只有建立在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習狀態、情感狀態之上,方有可能在課堂中開闢出一條鋪滿陽光的交流之路,方能讓學生享受到彼此精神的自由交流、情感的強烈共鳴。所以,必須要讓學生養成品詞析句的習慣,讓學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我們用智慧帶領學生跨越時空去品詞析句,使語文課上出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