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包身工課堂實錄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8.23K

《包身工》的作者運用精密的藝術組織能力和敏鋭的政治眼光,有條不紊地用若干條線把那些殘缺不全的素材串連起來,然後又串連在日本帝國主義怎樣同中國封建勢力勾結在一塊,殘酷壓迫和剝削中國工人階級這條總的線上,給讀者以極大的感染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包身工課堂實錄,歡迎閲讀。

包身工課堂實錄

上節課已請同學們預習並請你們設計出一個對話“小福子與蘆柴棒的對話”。

學生的的做了,有的沒做,不做的認為難。

目的是通過這個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

我説,請各小組派一個代表上台把你們所做的表演一下。

我話音剛落,就有三個學生上台

一個旁白,一個是小福子,一個蘆柴棒。

他們設計了一個情節,是夜晚的對話,他們互相訴苦,並展望未來。希望能出去,不再苦難。要建孤兒院。

另一組設計是小福子因受了打罵,受不了,要自殺。與蘆柴棒的對話。

從這種訓練中,感到學生很有創意。但對原文的閲讀不透。

我在黑板上板書“每一時代產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學,“報告”是我們這匆忙而多變化的時代所產的特性文學。作者在這篇報告文學裏,對人物性格作了生動的刻劃。並通過他們而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和半殖民地上的奴才是怎樣互相勾結,令人髮指地壓榨中國工人階級的。還有一層壓榨是什麼?

生答“帶工老闆”

師:非常正確。現在我們瞭解了包身工的生存背景。

學生小聲嘀咕,我們現在也有包身工。

我説,我們這個時代也有嗎?請舉例。

學生又不敢回答了。

我説沒關係啊,自已要有一顆頭腦來思考。我們要關心瞭解現實社會

我説,現在有沒有呢?我不能閉着眼睛不正視這個社會。

我給大家讀一篇報道吧!

老闆,請給我們一個饅頭吃吧!

聽説蘇南的“金三角”(蘇州、無錫、常州三地區的概稱)民營企業特別火爆,小工廠、小作坊遍地開花,機械聲24小時不息,富得流油的小老闆碰頭碰臉。早就想去那裏實地看看,終如宿願,日前朋友把我領進他一位遠親的織布廠。廠子規模不大,總共24台箭桿織布機,6個擋車女工,每人看4台。車間門窗全部關閉,酷似一個大囚籠。機器轟響,噪音崩腦,熱氣灸人,讓人一會兒都難以待得住。這裏的擋車女工都是外來妹,她們每天卻要在這種囚籠似的車間裏工作12個小時!據介紹,當地民營小紡織廠實行的都是12小時工作制。車間的告示牌上寫着一行歪歪斜斜的粉筆字:“老闆,請給我們一個饅頭吃吧!”老闆氣休休地擦掉了告示牌上的字,罵一句“媽的,想的美”,然後跟我解釋説,肯定是那個安徽丫頭寫的,我立馬讓她滾蛋。賣力氣的還挑剔,早晨吃饅頭怎麼成?一個饅頭要5毛錢,夠喝兩頓稀飯的。咱們這地方廠子多得很,家家早上都是喝稀飯,沒有給饅頭吃的。過去因工作關係,我跟蘇北老家的打工仔打工妹常有接觸,他們都説到江南生活不習慣,頂怕天天早餐喝稀飯,兩碗稀飯一泡尿一撒就沒了,不到中午心裏就餓得發慌。我原以為早餐吃稀飯是江南人的生活習慣所致,不想竟完全是為着算計摳錢。“老闆,請給我們一個饅頭吃吧!”説得多麼令人酸心傷感啊!我由此陷入深重的哀歎和義憤之中:

學生聽了很沉靜。

我告訴學生,社會是複雜而多面的。一些現代民工與七十年前包身工的悲慘境遇相似。許多私企老闆資本積累確實不容易。而且,就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來説,剝削具有暫時的歷史正當性。問學生,在書本中包身工被比作什麼?

學生答“豬玀”,“廉價的機器”,“罐裝的勞動力”

我説,剛才我們同學的表演很好,有創意,但是想象還是不夠合理的。

為什麼日本帝國主義願意僱用包身工?

生:廉價。

我説僅僅是廉價嗎?如果真的十分廉價,那帶工老闆賺什麼?日本帝國主義有沒有僱用外來工。

生説:有。

我説,當然有。當時夏先生寫作到工廠調查,有一位女工叫杏弟,她幫助夏先生去了解情況。到了包身工中間,卻受到了排,包身工們不信任他,對她很警惕,很反感。

請問在書上,有沒有説日本資本家為什麼愛用包身工呢?請學生找。

學生説,日本廠家愛用是因為“他們大量用這種沒有結合力”的包身工來代替普通的自由勞動者。

師;也就是説,這些包身工由於知識水平較低,他們生活在底層,但他們並不知反抗,他們感到生活的痛苦,但他們沒有覺悟,他們是不會象剛才同學們所設計的那樣有對新生活的嚮往與抗爭。

我們來看看新時期的打工文學。他們與包身工有些類似。都是從土地中走來。來到了別人的城市。“一個個少女從農村低矮的房屋中,從枝椏交錯的森林中,從小鎮歪斜的石板街中走出來了。她們或提一個包袱,或夾一卷行李,飲淚告別家園,回首辭卻父母,踏上了人生旅途的'第一程"'(陳秉安《來自女兒國的報告》

所不同的是書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們不會抗爭也不懂得抗爭。新時期打工文學中有些詩非常感人。

如同一隻受傷的小鳥/找不到棲身的樹葉/我們就再也禁不住地流淚了/可抹乾淚水依然滿面晴朗"

最後的一抹夕陽,塗在路邊的梧桐樹的冠頂上,遠遠看去又紅又綠,微弱地閃着一片碎光。馬路上,有許多和我一樣年輕的男女,騎着車一條龍地向前遊動。人們和我一樣疲憊一樣沒有笑容。我看着他們的身影,眼睛便湧滿淚水,突然感到茫茫然走投無路人生恍噹一聲到了盡頭……"

我説我個人認為他們走在別人的城市,他們的生活遭遇着着生存的問題。

他們用詩歌表達了他們的情緒,我們感受到他們的苦難。而包身工是沉默的。

我們再來看看課文。下節課梳理文章的結構。

【拓展延伸】

作者作品介紹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優秀劇作家,戲劇運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傑出的新聞記者、政論家,主要進行話劇和電影創作,長期而多方面從事創作實踐。著名的電影劇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並改編魯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鋪子》為電影劇本。解放後任文化部副部長。

《包身工》發表於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創刊號,是作者僅有的一篇報告文學作品,但在我國報告文學發展史上有較大的影響。文學在我國是三十年代新興的一種文學樣式。它以散文手法報導真人真事,它的特點是新聞性與文學性的有機結合。它的新聞性表現為嚴格的真實性、報導的時間性以及內容的傾向性,它的文學性主要在於語言優美形象生動。

《包身工》之前的報告文學往往存在偏重事實報導而缺乏藝術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煉生活中材料真實而生動,富有鼓動性,成為名副其實的報告文學作品,併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

作者夏衍先生當時為了寫《包身工》這篇文章,選擇一家日本工廠,名叫“三井系”,當時作者靠廠裏一位朋友幫忙,以“外頭工人”的身份混進工廠,並且對包身工的生活進行觀察。他每天早上四點半左右出發,從上海郊縣步行至三井系工廠。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於他總在工房周圍兜來兜去引起帶工頭的注意,認為他是“挑亂”來了,戒備很森嚴,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對包身工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