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秋思》教學素材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1W

【教材解讀

《秋思》教學素材

家鄉,在遊子的心裏,永遠是最温馨、最難以割捨、最令人夢繞魂牽的地方。在古代詩人的筆下,秋天是最令人思鄉的季節。見秋風而起鄉思,古來有之。中唐詩人張籍所寫的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段——寫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此詩可見一斑。

【教學目標】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做到課堂之上熟讀成誦。

2、理解重點詞語,感悟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通過適當的回顧與拓展,深入感悟古詩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切入主體,理解內容,通過多層次的朗讀,理解重點詞語,感悟作者的思鄉之情以及作者的表達手法。

【教學難點】

表達方法的歸納與應用。

【教學策略】

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覆咀嚼、品味、朗讀,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詩詞意象,提升感悟內涵;同時通過同類詩詞的拓展,豐富感悟表達方法。

【教學流程】

一、讀圖導入,感情鋪陳

師:同學們,我們又見面了,老師有變化嗎?

生:換衣服了。

師:是啊,仔細觀察一下我,再看看台下的老師們,誰更有吸引力?

生:老師你啊!

(生樂)

師:誰能用一個詞來描述一下我,我為什麼有吸引力啊?

生1:老師您戴眼鏡,顯得知識淵博。

生2;您幽默風趣。

師:是啊,幽默是人非常好的特質,它可以迅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生3:我覺得你很玉樹臨風。

(生樂)

師:謝謝。

生4:英俊瀟灑。

生5:儀表堂堂。

……

(全場樂)

師:好了,同學們,誰能用關聯詞把剛才這些詞連起來説一句話?

生:老師不但英俊瀟灑,而且相貌堂堂。

(生紛紛舉手)

……

點評:導入環節看似輕鬆調侃,實則教者在幽默之中藴含了調節氣氛,瞭解學情,考察能力,滲透語文基本素養這些意識,為下一環節的展開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師:看來同學們描述老師意猶未盡啊,來,看看你們該怎樣描述一下它呢?

(教師出示月夜的課件)

師: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將所看到的畫面描述出來呢?

生1:我看見深藍的天空上有霧濛濛的雲,在雲層之間,有一輪皎潔的明月,它發出的亮光,從雲層之間穿出來,照在大地上。

生2:在寂靜的月空中,人們看見月亮,覺得內心很温暖。

……

師:在這美麗的夜空之下,仰望這輪明月,你會想到什麼?

生1:看見月亮,我會想到團圓。

生2:我會想到自己在遠方的親人,因為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人的房子上,會想家。師:如果身處異鄉的詩人,看到此情此景,會怎樣去做呢?

生:會飲酒作詩。

師:哦,那誰能用學過的古詩,描述一下此情此景?

生:《靜夜思》,李白。

(學生背誦)

師:這首詩表現了一種什麼感情?

生:思鄉情。

師:你們還學過用月亮表達思鄉情的古詩嗎?

師:詩人是借什麼而表現這種思鄉情呢?比如王安石的……

生:《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師:很好。不過老師要提醒你,“京口瓜洲一水間”,“間”字要讀作第四聲。

師:同學們,剛才大家提到了李白的《靜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這兩首詩表達的情感是相同的,什麼情?

(生齊答:思鄉情!)

師:藉助的是什麼?

(生齊答:明月。)

師:借一種景物而表達一種思想感情,這種表現手法應該是……

生:借景抒情。

師:這兩首詩表達的都是思鄉情,所以他們都是古詩中的一種──思鄉詩。好,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思鄉詩,是由唐朝詩人張籍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秋思》。

(板書課題)

點評:教學倡導循序漸進,温故而知新,教者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與認知體驗,以達到教學目的,而古詩的意境,不是“感覺藝術”,它具有間接性的特點,它離不開讀者的審美聯想和想象而存在。意境是藝術形象及其藝術環境在讀者心中所引起的共鳴作用。此環節,教者以明月為引,通過學生的聯想而引出思鄉主題,回顧所舉例詩的寫作手法,為學生初步感知新授課的教學重難點打下了伏筆。

二、設疑誦讀,切入主體

1、解題入詩:

師:同學們,請讀詩題──

(師配合舒緩的手勢)

生:秋思……秋思……秋思……

師:你們都懂詩題了嗎?

生:應該是秋天的思念。

師:同學們,“思”是思念家鄉,“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

(在‘秋’下面點重點號)

師:誰能把文題的意思再給大家説一説?

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鄉。

2、初讀設疑:

師:哦,詩人是藉着秋天的景色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對嗎?(在‘秋’之前畫一個大大的問號)。作者是藉着秋天的景色而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嗎?讓我們帶着這個疑問一起來自由讀詩。在讀詩之前,要聽清老師的要求,一定要吐字清晰,字音正確,讀通句子,注意停頓。給大家三分鐘,開始吧。

(學生自由讀詩,教師巡視,提醒學生出聲朗讀,並解答學生的疑問。)

點評:“學貴有思,學貴質疑”。此環節教者獨具匠心地將詩人“是借秋天的景色而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嗎”這一問題拋給大家,讓學生帶着思考與疑惑去感知文本,這種帶有強烈目的指向性的閲讀體驗,必將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渴求,再配以明晰的朗讀要求,學生對於文本的感知效果一定會遠遠好於以往傳統流程。而這一帶有統領全文的問題,使學生在課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節課的重點。

師:隨着聲音的減弱,看來大家都準備好了,誰能給我們展示一下?

(生讀詩)

師:你先別坐下。詩中有一個生字,一個多音字,你注意了嗎?

生:注意了。“意萬重”要念成“chóng”,不能念成“zhòng”

師:這是一個什麼字?

生:多音字。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以前學過一些古詩,也出現過這個字,也讀作“chóng”,那是在哪首古詩中呢?

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師:哪句?

生1:鐘山只隔數重(chóng)山。

師:還有嗎?

生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chóng)山”

師:這是誰的詩句?

生:李白,《早發白帝城》

師:還有!

(生為難的樣子)

師:陸游的《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好了,咱們剛才舉了那麼多的例子,也就是説,凡是在古詩中遇到這個字,都要讀成“chóng”,是不是?

生:是!

師:不是!

生:啊?

(驚奇)

師: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最後兩句……誰想到了?

生:……

(回憶思考)

生:“曉看紅濕處,花重(zhòng)錦官城。”

師:非常好!“曉看紅濕處,花重(zhòng)錦官城”。讀“zhòng”表示的是“堆積,壘壓,代表一種分量”,而“chóng”則表示“再、很多……”,聽懂了嗎?誰還能給大家讀一下?

(生讀得很有古詩的味道)

師:(問他的同桌)你剛才注意聽了嗎?他讀得好在哪?

生:他讀得很有韻味。

師:對!同學們,我們現在讀的是古詩啊,古詩在朗讀的時候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要講究節奏,這種節奏就是古詩所特有的“美”──韻律美!

師:(出示畫有節奏的古詩)誰再能給大家讀一下,要注意節奏啊。

(生積極性很高,爭先舉手。一同學再次朗讀之後,全班齊讀,老師帶頭鼓掌。)

點評:語感的培養離不開積累,這種積累又有顯性與隱形之分。古詩教學中這點體現得尤為明顯。“重”字的重墨解讀辨析,教者幫助學生回顧、指導,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基礎,而且通過大量的古詩拓展,使學生真正掌握如何正確運用的方法;同時,生生互評這種評價的方法與激勵策略的運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感受領悟到古詩的朗讀方法與技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功效。

3、切入主體:

師:大家讀得這麼好,可是千萬別忘了老師提的問題啊,詩人是借秋天的景色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嗎?

生1:是!因為作者看見了秋風,就思念自己的家鄉了。

師:哦,這是你的想法。作者是“見秋風”,而表達了“思鄉情”。

(板書‘見秋風’‘思鄉情’)

師:也就是説,這個問號可以擦掉了吧?

生:可以。

師:可以嗎?同學們,我們再好好讀詩,看看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思念都寄託在什麼之上?

(生默讀)

生2:我覺得不是!從全詩來看,詩人並不是藉助秋天的景色來思鄉的,應該是藉助家書……

師:(板書‘作家書’)作者借家書抒發……

生:思鄉情。

(箭頭指示)

師:作者不是借秋天的景色,而是把對家鄉的思念都寄託在家書之中。大家來看,作者寫家書,這是一件……

生:事。

師:用事來抒發一種情,這種寫作手法應該叫做什麼呢?

生:借事抒情。

師:我們也可以稱為──敍事抒情。

三、理清脈絡,感知全文

師:萬事皆有因啊。是什麼引發了作者想要寫這封家書呢?

生:可能是作者太想自己的家人了。

師:那想家人,思家鄉,總有個由頭與原因啊。

生:我覺得可能是淒涼的秋風勾起了作者的思鄉情。

師:用詩中的3個字──

生:見秋風。

師:那老師就有疑問了,風本無形,他在那裏怎麼能看見呢?為什麼看見秋風,就想寫家書呢?給大家兩分鐘時間,再細細讀詩,思考老師的問題。

生:我想作者應該是感到了淒涼。

師:他看到了什麼景物,使他有了這種感覺?

生:我覺得他可能看見了秋天的落葉。秋天的樹葉從大樹上飄落下來,就像詩人離開了自己的家鄉。

師:他把樹看成了什麼?

生:自己的家鄉。

師:而樹葉呢?

生:詩人自己。

生:落葉歸根,樹葉飄落下來,化作養料來滋潤樹根。

師:樹葉尚能滋育自己的樹根,而我呢,只能在外漂泊啊。大家仔細看圖,哪個人是詩人呢?

生:穿藍衣服,年紀大的那個。

師:大家仔細觀察這幅圖,猜猜詩人有多大年紀了?

生:五十多歲。

師:是啊,他的背已經駝了。知道詩人在外漂泊多少年了嗎?

(生迷惑地搖頭。)

師:張籍的老家是吳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幼時家境貧寒,10歲的時候就離家外出,成年後考取功名,開始四處遊歷做官,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正獨自一人居住在洛陽。又是一年秋風至,望着蕭瑟的秋風,詩人不禁感慨萬分,揮筆寫下了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時,詩人佇立在街頭,看見漫天飛舞的黃葉,他的內心會怎樣?你能用一個詞來表現詩人的心情嗎?

生:他的內心很孤單。

生:寂寞。

師:這麼多的愁苦,他該向誰傾訴?

生:家人。

師:該用什麼方式呢?

生:寫信。

師:現在,你們是否理解他看見秋風想寫家書之意了呢?

生:理解了。

師:同學們,寫家書是為了表達思鄉情,現在請同學們再一次來讀詩,找一找有哪些詞更能表現作者對家鄉的思念。

四、深化體會,品讀悟情

(生思考,默讀,並圈畫。師巡視,瞭解學生理解的程度後生彙報。)

生:我找到的是“意萬重”。

師:你能説説“意萬重”是什麼意思嗎?

生:“意萬重”表示的是對家裏人想説的意思很多。

師:那你能讀一下這一句嗎?

生:欲作家書意萬重。

(讀得較為平淡。)

師:誰還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你該怎樣讀?

生:我認為應該重讀“欲作家書”,因為詩人對家鄉思念很深,很沉重,所以應該重讀。

師:還有嗎?

生:老師,我認為應該重讀“家”字,因為這樣才能體現作者對家的'思念。另外,我覺得“意萬重”還有對家鄉的情很重的意思。

師:聽老師來讀“欲作家書意萬重”。

(重讀了“意萬重”。)

師:老師這樣讀與這兩位同學有什麼不一樣嗎?

生:老師重讀了“意”和“萬”字,因為他想在家書裏面説的話太多了,想跟家裏人去説。

生:老師強調了這3個字,更能表現作者對家鄉的思念。

師:正如你們所説,意萬重,萬重意,他會在書中寫些什麼呢?假如你就是張籍,會在這封家書中寫哪些意呢?

生:假如我就是詩人,我就會問家人還好嗎?

師:要問候一下白髮蒼蒼的老母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啊!

生:還會問候一下家裏是不是還好。

師:嗯,因為他離開家已經很長時間了。他走的時候家裏怎樣?

生:家裏很貧困。

師:而現在呢?“春風是否又綠江南岸,明月到底何時照我還”啊!還會寫些什麼?

生:他會對家人説,這麼多年在外漂泊,他已經感到很疲憊了。

師:那麼也就是説,他要將自己的愁苦對家人傾訴?

生:老師,我不同意。他不會將自己的愁苦告訴家人,那樣的話,家人會為他擔心的!

師:那他會寫些什麼?

生:他會寫一些開心的事,過些日子會把他們接過來,也會給他們寄去一些銀子。

師:好了,同學們,這麼多的意,“萬重意”,你能讀出來嗎?來,咱們齊讀前兩句。

(生齊讀。)

師:老師要提一個小小的建議。詩人當時是在洛陽城,他思念自己的家鄉啊,那麼第一句該怎樣讀呢?和第二句相比是不是應有所變化呢?

來,用你的朗讀告訴給大家。

生: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感情有了變化。)

(生再讀。第一句低沉,第二句強調“意萬重”。)

師:好,還有哪些詞?

生:還有“説不盡”。

師:“説不盡”,説不盡的是什麼?

生:説不盡的是對家鄉想説的話。

師:用上一句的3個字,那就是──

生:意萬重。

師:因為──所以──

生:因為意萬重,所以説不盡。

師:誰能用“之所以──是因為──”再説一下嗎?

生:之所以説不盡,是因為意萬重。

師:非常好!還有哪些詞?

生:還有“又開封”。

師:大家看黑板。“封”什麼意思?

生:信封。

師:還有一個意思:封上。這是個表動作的動詞。“開封”。

生:把信打開。

師:“又開封”是什麼意思呢?

生:又把信打開。

師:把信合上,打開;再合上,又打開。詩人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動作呢?把這個機會留給沒有舉手的同學。

生:我認為他想念自己的家人,就要一遍一遍地看。

生:我覺得他的信中缺一點東西,之後他就要補上,這樣就來回做這兩個動作。

生:就是因為有很多的思鄉情,所以才又打開。

師:因為“説不盡”。

生:所以“又開封”。

師:大家再來看這幅圖。看看詩人的左手做了什麼動作,右手在幹什麼,想想他為什麼做這個動作,在做這個動作的同時,他又會説些什麼呢?

生:他的左手在接這封信。

師:是接嗎?

生:是要!

師:為什麼要?

生:他還要給家人寫一些話。

師:要回這封信的同時,他會對郵差説些什麼?

(生略有難色。)

師:(模仿郵差。)你怎麼如此之麻煩,為何如此反反覆覆?天色已經不早,我得啟程了。

生:我覺得他一定會説,你千萬要將這封信送到我的家人手中,告訴他們我在這裏很好。

生:他會説,要是你像我這個樣子,你會怎麼想?我在外漂泊多年。

師:在外漂泊,與家人聯繫,只能靠這封家書啊。這封飽含着萬重意,價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書,作者怎能輕易地就把它發走啊。在發走之前,他怎能不又開封呢!來,我們齊讀後兩句──

生: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師:請同學們閉上雙眼,跟着老師一起走進詩人張籍的思鄉情懷。

(師配樂範讀。生閉目感受。)

師:請同學們睜開雙眼,你們是否感受到詩人那濃濃的思鄉情懷?誰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讀告訴全場的老師。

(生配樂朗讀。)

師:大家一起來,用你們的朗讀,把這種濃濃的思鄉情告訴給普天之下所有在外漂泊的遊子吧。

(生齊讀,感情飽滿,真摯。)

師:作者借秋風而起思鄉之意,欲提筆卻難訴萬千離愁。這種離愁你能用背誦告訴給大家嗎?

(生齊背課文。)

五、歸納總結 比較明晰

師:故鄉是遊子心中永恆的家,而鄉愁又是詩人心中難解的結啊。如果説在本課開始的時候,我們共同回顧了李白的《靜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在那兩首詩裏面,作者是借天上的明月,而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寫作手法……

生:借景抒情!

師:那麼張籍所寫的《秋思》是通過詩人“作家書”而表達了思鄉情,這是一個過程。“作家書”是因為“見秋風”,而結果呢,是“又開封”。因此,這是一個完整的事啊,它的寫作手法應該是……

生:敍事抒情。

(完成板書)

師:這個問號是不是能擦掉了?

生:是!

師:大家來看,我們在表達一種情感的時候,既可以寫景,又可以敍事,還可以寫景敍事交融在一起。今天的作業就是把這首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要把今天學到的寫作方法運用進去。

點評:通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突破文本的重難點,既學習了新的表達方法,又解決課之首所設置的疑問,前後照應,嚴謹有序,渾然一體。

六、誦讀深化 感悟昇華

師:同學們,不管是借景抒情,還是敍事抒情,在這兩首詩裏面,抒發的都是什麼情?

生:思鄉情!

師: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一草一木,故鄉親人的音容笑貌,故鄉那逝去的年華與歲月,無不在作者的思念之中。全體起立,讓我們再次深情吟誦這首思鄉的傳世名作──《秋思》

生:(師生同誦)“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師:這節課就上到這裏,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總評】

古詩教學如何在朗讀、明意、悟情的基礎上探索特色與新意,王汝軍老師所執教的《秋思》一課作了有益的嘗試。

由於此單元主題就是思鄉,所以學生對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理解並不困難,因此教者將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積累、品味語言、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能力上,如“重”字的辨析,關鍵詞語的理解,如“意萬重”“説不盡”“又開封”來感受作者的思鄉之情,並採用讀圖,口語交際等多種手段加深這種感受;另外,高年級閲讀教學還要體會作者用怎樣的表達方法將這種情感抒發出來,也就是敍事抒情這種表達方法的學習與應用。本着這種設計理念,教者用三個帶有引領啟發性的問題貫穿整個教學,如作者是藉着秋天的景色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嗎?是什麼引發作者寫這封家書,為什麼?詩中的哪些詞語能更加表達出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呢?通過這三個問題,學生先抓住了主體脈絡,然後再具體深入層層體會,最後又迴歸主體。學生的思維時刻在跳躍着,大腦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時配以有感情的誦讀深化體會,使得這節課舒緩有致,跌宕起伏。

《秋思》這一課,儘管是古詩閲讀教學,但是教者將現代文閲讀教學的方法有機而巧妙融合其內,令人耳目一新。同時教者以較高的文學素養和近乎詩人的激情,引領學生真正的把心融入詩中,與作者同呼吸、共悲歡,透徹理解詩的內容,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此外,教者充分領略了古詩的意境,巧妙地設計出詩化、美化、藝術化的教學方法,使教學過程富有詩性的意境,有效地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切實提高了古詩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