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1.45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課後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1

本節課從實際問題出發,創設教學情境,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通過實例計算,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又通過大量的數學練習,使學生在計算中發現,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形歸納運算法則,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感悟數學的轉化思想。本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本課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但學生的認知水平畢竟存在差異,從學生的練習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有理數的運算法則,但還有些學生在將減法轉化為加法時,總弄不清該減去哪個數的相反數,有的甚至把被減數也改變符號,特別是減去一個正數時,往往又再加上該正數,如誤解— — = — + 。因此,教學還需要不斷的探索,不斷完善。

本次學習,內容豐富,有專家對新課程的專題分析講座;對課例的講解;也有課堂實錄,通過學習,收穫不少,受益多多。現將學習感受總結如下:

一、新課程理念更符合時代的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教學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有意義的學習能誘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因此為了使學習變成有意義的學習,首先學習材料必須是有意義的,也就是使學生感到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對生活實際和數迷的發展都是有用的。

三、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教師儘量引導學生思考,探索,相研究。學生通過在小組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大膽發表見解,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在日常的教學中提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交流等新穎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有個性的過程。

四。課堂教學評價具有促進學生髮展和和教師專業成長的從重功能。

五、要致力於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

總之,課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種以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為基礎的新型師生情感關係,為此,需要教師全身心的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學活動和完善個性兩個方面共同努力。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2

《反比例函數》第一節課講完後的反思,本節課學生表現積極踴躍有活力,效率比較高。

但是做為新老師也有不足之處,主要是概念講解過於簡單忽略了形成過程,例題設置過於機械化梯度和深度不夠。

在今後的教學上要注意不能靠以往的經驗來講課,一定要精心設置,進一步探索和挖掘教材和考點,使得每一節課有價值而非浮於表面。

《反比例函數圖像性質》一課的教學反思

反比例函數圖像的性質是反比例函數的教學重點,把握好本節課的內容對於學生解決許多問題有很好的幫助,在學生已有的正比例函數性質的基礎上,學生學習性質比較輕鬆,但運用該性質解決問題存在難度。

學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練運用。

為此應加強反比例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對比:應該有意識地加強反比例函數與正比例函數之間的對比,對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兩種函數的關係式有何不同?兩種函數的圖像所在位置是否相同?兩種函數的增減性是否有區別?

(2)兩種函數的取值範圍有什麼不同,常數的符號的改變對兩種函數圖像的變化趨勢有什麼影響?

(3)利用待定係數法求函數的解析式對於兩個函數知道幾點就可以求的。

從這些方面去比較理解反比例函數與一次函數,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串聯起來,提高學生

綜合能力。

運用多媒比較兩函數圖像,使學生更直觀、更清楚地看清兩函數的區別。

從而使學生加深對兩函數性質的理解。

通過本案例的教學,使我深刻地體會到了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靈活性、直觀性。

特別是反比例函數中k值對函數圖像的位置教學和無交點座標的教學起到一定的作用。

雖然製作起來比較麻煩,但能使課堂教學達到預想不到的效果,使課堂教學效率也明顯提高。

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深入研究的習慣。

當然在教學中,由於小部分同學的數學基礎薄弱,導致學習比較吃力,通過這種直觀演示能較好的掌握知識,課後還應加強對性質運用的訓練。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3

1、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為教師提供最基本的教學素材,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學生在七年級上就已經學過作一條線段等於已知線段,而且相對難度不大,因此沒有必要再以新授課的方式來講解如何作圖。通過學生自己的回顧來獲得新知,並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得以體現,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開始就被充分的調動起來,對於後面內容的開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對於有關線段和、差部分內容的補充也是有必要的,對於後面知識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同時也適合北師大教材螺旋上升的特點。

2、相信學生能力,給學生充分展示的平台。本節課當中學生動手操作和語言表達的機會非常多,如果教師只是在一味的教給學生作圖的過程,按照要求説作法,就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學生只是一味的被動接受,學習興趣也不濃厚。而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並且在此過程中更利於教師發現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獨到見解,以及思維的誤區和不嚴密的地方,以便指導教學,更加的具有針對性,同時也能大大的提高課堂的效率。課堂上要把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獲得學習能力放在教學首位,通過運用各種啟發、激勵的語言,以及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求知態度。

3、注意改進的方面在小組討論之前,應該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不要讓一些思維活躍的學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學生的思考,掩蓋了其他學生的疑問。教師應對小組討論給予適當的指導,包括知識的啟發引導、學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問題及對困難學生的幫助等,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具實效性。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4

送走了一屆畢業生,今年又迎來的新的一屆一年級的新生。而今年的蘇教版教材也進行了全面的修訂。我也在新教材中感受新的教學方法的思考。

今天上午的教學內容是《認識6-9》,出示主題圖後(圖片附下)。

我問學生:你從圖中發現了什麼?

於是學生舉手回答踴躍發言:

生1:我發現圖中有個小朋友在玩套圈……

生2:我看到有5個小朋友在排隊等着玩套圈!

生3:我看到還有一個老師!

生4:我看到這個小男孩套中了4個圈!

生5:我看到了有9個長頸鹿!

……

五分多鐘過去了,還有孩子不斷的踴躍舉手想説他們的發現,但是我發現學生的回答有點偏離今天的教學目標,今天的教學目標是認識數字6,7,8,9,而學生説的數中,很多都沒有6-9,而是遊離於教學內容之外。最後,我只好給學生提醒,你能找出跟今天要學的數字有關的數學信息嗎?這樣啟發以後,學生才基本能領悟了我的意思,回到了原定的教學目標的範圍內來。

下課後,我便汲取了這節課的語言上引導的不精確的地方。到了另一個班級再上這節課的時候,(我帶一年級兩個班的數學教學),我便是這樣的引入教學的。

師:今天,我要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新的數字朋友6,7,8,9.請你仔細觀察這幅圖,你能在圖中找到數,6,7,8,9,並用它們來説一句話嗎?這樣改變了問題的問法,讓問題具有指向性,學生很快便能説出:

生1:我發現有6個小朋友在玩套圈遊戲!(數字6出來了,呵呵!)

生2:我看到一共有8個圈!(數字8出來了)

生3:我看到一共有9個長頸鹿!(數字9也出來了)

但是這時,學生沒有關注到7,因為7沒有相對集中的圖示。於是我啟發學生仔細觀察。

生4:我看到這圖上的小朋友和老師一起一共有7個人。(數字7出來了)

……

至此,我問題所要的答案全部出來了,而且學生的注意力始終是在數字上,沒有偏離教學目標!讓下面的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下午,我在辦公室讀特級教師徐斌的《無痕教育》一書,正好讀到到裏面的一節:問題設計巧方能學得活!

裏面提到這樣的一段:老師的問題過於籠統,沒有指向性,學生怎麼能有數學思考呢?這樣的數學課不如説是語言文字訓練課!

是啊,如果教師的問題提出的能更明確一點,學生就能在問題的情境中有效的捕捉數學信息,然後接下來的學習內容就順理成章了。

這個教學案例的反思,讓我更深的體會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問題提出都要精心的設計,並反省一下,這個問題提出有沒有什麼意義?對我解決教學目標有幫助嗎?能讓學生有效的參與到教學的活動中來嗎?有了這樣的反省,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5

1、理解等比數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並能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問題。

(1)正確理解等比數列的定義,瞭解公比的概念,明確一個數列是等比數列的限定條件,能根據定義判斷一個數列是等比數列,瞭解等比中項的概念。

(2)正確認識使用等比數列的表示法,能靈活運用通項公式求等比數列的首項、公比、項數及指定的項。

(3)通過通項公式認識等比數列的性質,能解決某些實際問題。

2、通過對等比數列的研究,逐步培養學生觀察、類比、歸納、猜想等思維品質。

3、通過對等比數列概念的歸納,進一步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習慣,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等比數列是另一個簡單常見的數列,研究內容可與等差數列類比,首先歸納出等比數列的定義,導出通項公式,進而研究圖像,又給出等比中項的概念,最後是通項公式的應用。

(2)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是等比數列的定義和對通項公式的認識與應用,教學難點在於等比數列通項公式的推導和運用。

①與等差數列一樣,等比數列也是特殊的數列,二者有許多相同的性質,但也有明顯的區別,可根據定義與通項公式得出等比數列的特性,這些是教學的重點。

②雖然在等差數列的學習中曾接觸過不完全歸納法,但對學生來説仍然不熟悉。在推導過程中,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觀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項是否成立又須補充説明,所以通項公式的推導是難點。

③對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綜合研究離不開通項公式,因而通項公式的靈活運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教學建議

(1)建議本節課分兩課時,一節課為等比數列的概念,一節課為等比數列通項公式的應用。

(2)等比數列概念的引入,可給出幾個具體的例子,由學生概括這些數列的相同特徵,從而得到等比數列的定義。也可將幾個等差數列和幾個等比數列混在一起給出,由學生將這些數列進行分類,有一種是按等差、等比來分的,由此對比地概括等比數列的定義。

(3)根據定義讓學生分析等比數列的公比不為0,以及每一項均不為0的特性,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4)對比等差數列的表示法,由學生歸納等比數列的各種表示法。 啟發學生用函數觀點認識通項公式,由通項公式的結構特徵畫數列的圖象。

(5)由於有了等差數列的研究經驗,等比數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只需把握課堂的節奏,作為一節課的組織者出現。

(6)可讓學生相互出題,解題,講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6

6月3日,我和國小數學教研員到我縣一所村完小,聽了一節三年級的數學課。課的內容是"幾個幾,老師的教學出現了3個知識性的錯誤.我説兩處:

錯一題目:一個西瓜等於16個蘋果,4個蘋果為1000克,1個西瓜有多少千克。教師在引導學生弄清數量關係和單位名稱時,卻出錯了。

錯二題目:6根胡蘿蔔換2根大蘿蔔,9個大蘿蔔換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能換幾個胡蘿蔔。教師也找不到直接的等量關係。

評完課出來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教師閲讀年,我們都在積極倡導教師讀書,作為村完小教師,應讀什麼書,才更適合我們。我想可以從以下三點考慮吧:

一是要合理安排時間。農村國小教師日常工作繁忙,常常連晚上也會被搭進去。上班時間讀書幾乎不大可能。雙休日、春秋假、寒暑假應該是教師安排讀書的好機會,要合理分配好,充分利用好。

二要切合工作實際,先讀懂教科書。教育書籍浩如煙海。獅子大開口,什麼書都要讀,只會什麼書也讀不好。根據自己從事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及研究活動的需要,先讀懂教科書;在會上課之後才“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缺啥補啥,“對症下藥”,無論對工作還是自身都是很有裨益的。

三要結合自身,讀些提高自身素養的書。每個人的生性差異,決定着不同讀書興趣的形成;個人讀書興趣與所學專業有別,又導致其知識結構上的盈缺。針對自身知識結構的特點與現狀,在力求專業深度和新度的同時,適當讀一些興趣與專業以外的書籍,不但能完善和拓寬知識結構,培養更廣泛的閲讀興趣、更精深的人文素養,而且能使自己的工作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也許我的觀點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至少不會得到領導的認可,但我還是認為,如果一名教師連教科書都沒有讀懂,你叫他讀聖賢書、寫讀書心得,又有什麼用。

但願我的觀點能給村完小教師一點啟示。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7

《9加幾》是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第10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我設計了9加幾這節課,目的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方法,並初步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初步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上完課後,我對教學環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成功之處: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上課伊始,我從學生熟悉運動會導入主題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藴含着大量的數學信息,存在着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學説也認為,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必須由學生在完成活動中自己去理解、感悟、發展,而不能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根據上述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開運動會的主題圖,通過觀察、交流、討論,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在講湊十法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先讓同學們動手擺小棒,來算9+4等於多少?讓學生上黑板來擺一擺,説一説。在説的過程中,有的説一根一根數的方法,知道 9+4=13。有的説:從9往後接着數,不管哪一種方法我們都不要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導孩子再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説出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3、不足之處:

讓學生説的環節過少,沒有做一定量的練習題。但我堅信,通過不懈的努力,在指導老師和其他同事的幫助下,我一定會盡快的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8

教師在備課中經歷了學習新課標,探討新教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自制電腦課件等艱辛的過程。經過半個月的準備,實際教學中“表演”成功,收穫很大,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本節課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引趣—合作探究,發現新知—鞏固應用,體驗成功—開放訓練,拓展思維—小結反思,佈置作業。利用學生熟悉的動畫片導入,創設情境,集中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發學習動機。探討有理數減法法則時,學生經歷了利用舊知計算温差,對比觀察,發現、總結、驗證規律的過程。從而發展學生探究意識,合作意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師生共議例題,兩輪比賽,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有理數減法法則。趣味數學題的設計,培養多向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學生參與設計精美的鐘表時熱情十分高漲,較好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利用數學知識有服務於生活。作業“超市”,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反思小結,濃縮知識要點,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融合。

通過本節課,使我深深感悟到實施新課標,必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活動來看,動腦、動手、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形式看,學生口答,筆答,搶答,板演,同桌交流,小組討論,好朋友間探究等形式多種多樣,氣氛活躍,積極性高。比較充分的體現課堂是學生的學習天地。

回顧平時教學,雖然有了新的教學理念,但實際教學中卻經常不知所措。今後應繼續鑽研,不斷探索。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9

反思一:本學期已過了一段階段了,作為九年級畢業班的數學老師,我深感肩上的壓力之大,責任之重。目前,對於九年級這個重要的學習階段,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目前在學生的學習中還出現以下學習的情況:

一、 多數情況下,也比較擅長提出啟發性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思考,但問題提出後沒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甚至不留思維空間,往往習慣於自問自答,急於説出結果、顯然,學生對題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發學生的深思,就不能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學生對於做過的題一點印象也沒有。

二、 我在備課的時候對問題已備選了一個或幾個解決方案,課堂上以“定勢思維”組織教學,但教學中的不確定因素很多,當學生的思路與我的思路相左或學生的想法不切實際時,不願打亂即定的教學計劃,乾脆採取迴避、壓制措施,使學生的求異思維、批判思維、創造性思維被束縛。

三、 對問題的坡度設置的不夠,坡度過大,導致思維卡殼,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能深入進行而流於形式。

針對以上這些情況,下階段準備採取的措施:

1、對過多的題,進行適當的篩選。

2、還給學生一片思維空間,讓學生受到適當的"挫折"教育,以加深對問題的認識。

3、學生有不同想法單獨與教師交談,好的想法給予鼓勵並加以推廣;不對 的想法,給予單獨的指正。這樣,學生即可以大膽放心的説出自己的想 法,又可以把一些教學中漏洞補上。

4、精心設置問題的坡度,使學生步步深入,並探究出規律。課堂上注意課堂節奏,儘量讓中下游的學生跟上老師的步伐,多給學生自己練習的時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做到不僅是老師完成任務,還要學生完成任務。

相信經過我的不懈努力,一定會不斷取得進步!

反思二: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5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但在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對於優生有的聰明男生很好動,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我曾經教過孫大偉,他就是非常聰明。我經常在中午出題留給他們做。由於他的不細心,很少全做對。所以我就用這點來教育他不要總認為自己聰明就可以不虛心學習。如果打擊他一次上課就能好幾天。所以對於優生上課也應該多關注一些。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講哪啦。對他們來説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

而對於後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着。這樣不止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嚐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的。用愛心温暖他們,讓他們體驗到愛。並且要想他們成功就得在課下時間多幫助他們。本身他們基礎不好很容易堅持不住所以多給他們講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讓他們一點一點的進步。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説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着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願意學這門學科。

除了這些我覺得有一種方法對任何學生都實用那就是——競賽。競賽可以使參賽者加足馬力,鏢着勁兒去爭、去奪,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爭強好勝本來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廣泛開展多種多樣的競賽活動,通過這些競賽活動讓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在多種嘗試中尋求到自己的“對應點”,一旦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現突出,因此而被別人尊重,便產生了上進心,以這種上進心為契機,從而達到進步的目的。但將競賽法運用於差生的轉化一定要巧妙靈活一些。爭強好勝本來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於差生也“好臉兒”、“愛面子”,如果覺得自己沒有取勝的機會,便自動退出了競賽,這就達不到激勵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對症下藥,針對他們的優點展開各式各樣的活動。

在教學中,我長期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優勢”、義務教育的普及,他們一帆風順進入國中。優越感使他們養成怕麻煩——急於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敗,不敢面對失敗的心理。但國中學習處處有困難,在多次面對失敗之後心中的天平失衡,學習的熱情、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在學心上就不見進步。基於此,在教學中我試着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新課標明確告訴我們,評價已不再是教師的專利了,應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互相質疑、互相欣賞、互相幫助才能把學生吸引住在多層次學習活動中,每一環節都有學生對同伴的質疑與幫助。學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學生也能熱情地給予掌聲肯定。在自我評價中,有的學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現,有的學生謙虛地對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質疑環節中,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有價值的問題,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互相欣賞、互相評價、相互幫助和自我評價、自我激勵,使學生既學會了學習又學會了做人,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10

對學生的反思,國中數學教學反思。

從學生到老師的轉變我用了不到半年時間,也許是有點快了,所以看到那些學生彷彿就看到自己過去的影子,所以通過這些日子與學生的交流,發現自己並不能很快適應老師這個角色,自己彷彿是個大孩子,對同學板不下臉,威性不夠,現在的孩子本生就是從父母的溺愛中成長起來的,所以越是脾氣好的老師就越是不象話,這就是我這麼些月來的最大感受。

年輕就得付出代價,所以對學生得反思對於年輕教師來説就更關鍵了,掌握好學生得心理,對學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壞就影響着學生的成績。

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感興趣的事物才會花更多心思,數學課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讓學生提起興趣,這對於教學質量的好壞還是有很大的影響的,教學反思《國中數學教學反思》。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

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

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就此進行教學。

這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

掌握了這個標準以後,我在教學中始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瞭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的`評價每一個學生。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11

很榮幸在開學的第一天就能夠得到周老師來學校指導的機會,從一個站在講台就緊張的我,到今天能夠很自信的站在這個“舞台”上,是與周老師的細心指導分不開的。因此我更加珍惜周老師來聽課的機會,努力讓自己充分的展示課堂教學,希望能夠得到周老師更多的指導。

《解決問題》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

1.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會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知道小括號的作用。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從學生熟悉的遊樂園場景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經歷從生活問題到數學問題的抽象過程,感受數學知識的現實性。我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就沒能大膽的嘗試放手,嘗試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開放程度不夠,挖掘教材不深。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深刻,在課後的小測驗中要求用兩種方法解答,部分學生將分步列式與綜合算式看成是兩種方法,這點還是要多強調。課後周老師為我們講解並詳細分析了關於這部份的內容。解決問題是貫穿整個教材的,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在學習和應用的內容,是要訓練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問題,訓練學生善於把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解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有哪些數據、意義和連帶關係。訓練學生做到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通過周老師的又一次悉心指導,我受益匪淺,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學習,在實踐中努力探索。相信我會通過我的努力得到豐收的果實。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12

(一)

這節課的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都達到預期的設想。特別是學生對周長的概念充分理解,我覺得在教學周長時我調度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而且在周長意義理解上層層遞進。細細解釋:“指一指”讓學生體驗“邊”的封閉。“摸一摸”讓學生感知邊和麪的關係。在這兩個活動中,學生明白“邊”“線”,明白從哪裏起就到哪裏結束才是一週的長度。這兩個活動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周長表現,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畫一畫”從生活中實物化的周長過渡到圖形化的周長(即描出來的線),“説一説”將周長外顯的概念形態(物化的周長、描出來的周長)內化為無形的語言概念,促成周長概念的進一步昇華。其次 , 我覺得較為成功的是周長的測量和計算。

本節課讓學生掌握計算周長的方法是其中一個重點。我事先準備了一些規則和不規則的圖形,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測量計算,這樣放手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測量計算周長的一般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再次體驗、感悟周長的含義,並幫助總結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最後,在測量有曲邊的圖形周長時,藉助細線,很自然地滲透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

(二)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也就是説,學生學遠的周長習數學並非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數學學習過程的實質上學生主體富有思考性的探索過程。所以,數學知識的探索軌跡,作為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的標誌,展現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本節課探究的課題“圓的周長”,藉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圓周長意義”的理解,立足於學生的親身體驗和自由表達;“圓周長公式”的建構,則是藉助於學生主體的測量、計算、自學、推導、論證等充分的實踐活動而展開的。可以説,每個知識點的發現,都是學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的結論。探索,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達到了最大化。

課堂上,生動有趣的探索內容,可以給予學生愉悦的人文體驗;開放寬鬆的課堂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可以給予學生強烈的人文尊嚴;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培養學生民主的人文作風;標準嚴密的知識表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課堂生活的親生經歷,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圓的知識呢?”“究竟什麼是圓的周長呢?誰能試着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呢?”“究竟圓周長與直徑存在着怎樣的關係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要求圓周長,只要知道什麼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過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實體現。

對於國小數學教學而言,知識的探索是一條明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貫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條暗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滲透”;筆者認為,只有兩者有機整合,讓課堂成為“自主探究”與“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體現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現實,着眼學生未來”的宗旨。

(三)

這節課的教學,讓學生進入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的、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

1、明暗雙線交融,關注三維目標

以小螞蟻的引領為主線,小螞蟻從“客人”到“同學”,最後到“小螞蟻考一考我們”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小螞蟻――這個使學生平視的形象融合在整個課堂中,從象小螞蟻一樣描邊線,到小螞蟻提出的問題,讓學生關注自己、關注他人――小螞蟻。以周長的認識為暗線,實現過程性和知識目標――經歷周長的認識過程,理解周長的含義。兩條線相互交融,共同着力於學生的發展。

2、動手體驗數學,動腦提煉數學

學生在學習過程,通過自己動手,用手摸物體的邊線一週,用筆描樹葉和圖形的輪廓,測量周長等親身體驗周長的意義與測量方法,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繫起來,在親身體驗和經歷中真切的感受周長。同時,在體驗之後動腦提煉周長的含義:選擇一個圖形,比較快地測量出它的周長;測量老師的腰圍時,先讓學生估測老師的腰圍,然後選用合適的工具實際去測量,藉此來估計自己的腰圍。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在初步體驗的基礎上上,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實現了對周長的深入建構。

3、鼓勵猜測,激發自主學習熱情

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數學想象,以激起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和積極的思維,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如“∠”有沒有周長?這一問題的設計,鼓勵孩子進行大膽猜測。()有的孩子説有,而有的孩子説沒有,這一矛盾的激化,孩子們很自然地投入到研究中。在老師的指導下,應用所學知識,通過猜測、思考、討論、表達等數學活動,主動探索出“角”沒有周長,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從而進一步認識周長。

反思至此,我最大的感觸是: 優點與遺憾是每一堂課必經的兩道風景。我這節課的遺憾是:在每一次活動進行總結時 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時,要多給學生機會説説。在測量腰圍時,有的學生隔着很厚的衣服從外面測量腰圍,出現了很不準確的估算結果,教師指導不到位。 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冷靜珍視每一堂課,化遺憾為經驗,我們的課堂不就達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嗎?圓圖形的認識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13

數學知識是一環扣一環,缺了哪一部分都不行。例如在教學11減幾時,發現部分學生對10減幾的計算問題較大,這部分知識在利用“破10法”來計算11減幾時顯得非常重要,在整個計算過程中問題也大都出現在這裏。

第一步把11分成1和10,基本都能掌握分解;

第二步從10裏減去幾,問題比較大;

第三步把減出的結果加上前面的1,基本掌握。

針對以上學生掌握情況,課後進行了10減幾的練習,主要從加法入手,也就是湊十法。1+9=10、2+8=10、 3+7=10、4+6=10、5+5=10,教會學生根據這些加法算式來思考10減幾,如:根據1+9=10,想:10-1=9、10-9=1。

利用破十法是計算11減幾和今後的12減幾、13減幾等等的最基本的技能,也是必須要掌握的技能,所以必須要經過反覆的練習,才能增加學生的熟練程度和正確率,才能為今後更好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14

1、在複習舊知時,本節課採取的方式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營造了輕鬆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體會到“快樂數學”。

2、利用實際問題情境有效地切入學生的數學思維,沖淡了數學的抽象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3、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嘗試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再創造性,使學生在課堂上從“學會”到“會學”,最終昇華為“樂學”。

對於本節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1、七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較弱,在學生自主探索時,離不開教師適時的點撥和引導。比如,在畫圖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步步示範,反覆操練,及時指正,才可以讓學生輕鬆而牢固地掌握畫圖技能。

2、由於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易分神,在給學生提供思維時空時,教師要扮演好課堂組織者的角色。否則,易出現課堂混亂的現象,把握不好課堂節奏,達不到預期目標。

3、對於學生思維上出現的障礙,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給予疏導和鼓勵。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15

“本節課課堂教學嚴謹,進行的緊張而有序,老師的教態自然,有一種親和力,給人一種充滿激情的感受。”這是聽課老師給我的評價,但我常常體會到教師上課光有激情是不夠的,還需要靈活機智的運用課堂資源,教學是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去探索,去反思。並應用於下次我們的教育教學當中。通過《 6 的乘法口訣》的教學,我有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滲透闐新課程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提出,老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和新知識的應用 。所以,這節課我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體現這一理念頭。

1 、情景教學法:

課前我創設了一個“小魚是由幾個三角形組成的”教學情景。這樣的一個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去解疑,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遊戲教學法。

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摘蘋果”、“數螞蟻”、“送信” 3 個教學小遊戲。即是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國小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説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學生是學習知識的主人,教師是知識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協作者“的功能。

3 、合作交流法。

以“同桌互相幫助,完成表格”為合作交流內容,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知識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4 指導學生學習。

1 、指導學生觀察小魚,合作討論,填寫表格,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 、在遊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3 、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方式。

二、教學不足。

無論是多麼嚴謹,多麼有激情的課堂教學,都是有缺陷的,有人説:“教學就像維納斯一樣,都是有缺陷的藝術。”這節課中,存在着以下幾點不足 :

1 、對突發事件處理的不夠好,教學機智不靈活,理念落實不到位。

在學生自主編寫乘法口訣時,我提出這樣一個要求:“你能不能用 6 的乘法口訣,編一個數學問題,考考大家嗎?”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應用本課所學知識編寫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有一個小朋友説: 6 × 5 - 7 等於幾?這是模仿我前面的 6 × 4 - 3 提出來的,和我預設的不一樣,因此,我馬上拿出事先預備好的習題,如:( )十二、五六( )、 4 × 6= ( )等習題,繼續練習下去。

2 、數學課應該是嚴謹有趣的,在本次教學中卻忽視了數學書的作用。

本節課進行的緊張而有序,從頭至尾學生和老師互動的非常好,高潮迭起,也有很強的趣味性,特別是我出示螞蟻圖片時,有個小朋友錯把 2 條觸角當成了腿時,説螞蟻有 8 條腿。全班鬨堂大笑,我馬上又請另一位小朋友幫忙糾正那兩條是觸角。最後確定一隻螞蟻 6 條腿。練習題設計的有梯度,層層漸進,可是從頭至尾學生都沒看過一眼教科書,書始終是教學的載體,完全脱離了書本,忽視教科書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取的。

總之 , 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 , 創設充滿激情的課堂 , 還需要教師的機智去完善課堂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