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哲學

哲學的故事(集錦15篇)

欄目: 哲學 / 發佈於: / 人氣:6.25K

哲學的故事1

從十七八歲一直到四十歲,我是個登山愛好者,自詡為“登山迷”。

哲學的故事(集錦15篇)

登山迷有個盡人皆知的信條:“迷路時就向上走!”即使有多年登山經驗的.登山迷也有迷路的時候,特別是在冬季,前方几乎看不到路。

我們登山時賴以憑恃的唯有手中的地圖和偶爾發現的系在樹枝上的布條,可有些少人攀登的山上,連布條標記也沒有。

登山最怕迷路。迷路時怎麼辦?

只有朝着上方繼續攀登,在山峯與山峯相連的山脊線上,一定會看到路。

此時,如果往下退,弄不好就會墜入深谷,而假使在原地膽怯不前,那等待登山者的只有凍死、餓死或累死!

人生也是一樣。

痛苦、煩惱、一時迷失方向,這時最要緊的就是向前,勇敢地去擁抱明天,你面前就一定會出現一條新的道路。

哲學的故事2

有一個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為學歷最高的一個人,勵志《經典哲學故事》。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面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面上如飛地走到對面上廁所。博士眼睛睜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飄?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上飄回來了。怎麼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哪!過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麪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面廁所非得繞十分鐘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麼辦?(勵志故事 )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裏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過。只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裏。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兩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裏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面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學歷代表過去,只有學習力才能代表將來。尊重經驗的人,才能少走彎路。一個好的團隊,也應該是學習型的團隊。

哲學的故事3

1、一枕黃粱

相傳,古代有個姓盧的書生,家境貧窮潦倒,卻貪圖享樂,官迷心竅。有一次,在旅店裏道士呂翁給盧生一個枕頭,並對他説:‘‘只要枕着它睡覺,一切就會稱心如意。”當時旅店的人正熬黃粱(即小米粥),盧生便枕着呂翁給的枕頭睡去。沉睡之中,他夢見自己被封官拜相,並娶了一個聰明美麗的妻子,從此兒孫繞膝,人丁興旺,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盧生高興極了,以致一驚而起,只見呂翁仍在身旁,鍋中黃粱尚未煮熟,剛才只不過是作了一個短暫的美夢罷了。

這個故事説明,不從實出發的想法、慾望終歸要消失。它告訴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應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2、杯弓蛇影西晉的時候,河南有個地方官叫樂廣,一次他有個朋友病了,便親自登門看望。樂廣見他朋友病情很重,便問其什麼地方不舒服,那朋友支支吾吾地不願説。樂廣再三詢問,他才説了實情。原來有一天他在樂廣家裏飲酒,剛要舉杯時,突然看到酒杯裏有條蛇,隱隱約約地在蜿蜒蠕動。頓時受驚,一股厭惡冒上喉嚨。但因同坐的有幾個朋友,他説也不便説出,更不便退席。硬着頭皮喝完後,感到肚子很不舒服,回到家便病倒了。

樂廣聽後很奇怪,“酒杯裏怎麼會有蛇呢?”他反覆考慮這件事。回到家中走到大廳,終於找出了原因。他派人把老朋友請來,仍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命侍從斟上滿滿一杯酒,對朋友説:“你湊近看,酒杯裏還有怪物嗎?”朋友一看,同上次看見的一樣,一條蛇在杯中擺動。樂廣哈哈大笑指,指着牆壁上一張硬弓説:“那蛇是弓的影子啊!”原來如此,那朋友豁然開朗,舒眉展眼笑了,多日的病也頓時痊癒。

樂廣的朋友把弓的影子當作是蛇,結果病倒了,這説明意識對客觀事物有反作用,對反映客觀實際的歪曲的反映,會給客觀事物帶來消極的作用。它啟示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按圖索驥

據説,伯樂年老的時侯,曾將自己多年積累起來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寫成一本書,名叫《相馬經》。書上還由他畫了插圖,配合文字勾畫出小馬的形態。伯樂的兒子很想把父親這項技能繼承下來,他就抱着《相馬經》讀得很熟,自以為學到相馬的本領,就按着書本上説的去找好馬。由於他沒有實際知識和經驗,又死搬硬套,不從實際出發,找了好些時侯也沒有找到一匹好馬,而且還鬧出了一個笑話。《相馬經》上説:“千里馬是額頭隆起,雙眼突出,蹄如壘起的酒藥餅”。有一天,他按照這條要求去找馬,在道旁見到一隻癩哈蟆,就用紙包起來,趕回家對父親説:“我找到了一匹好,額頭和雙眼跟你的書上説得差不多,就是蹄子不是壘起的酒藥餅。”伯樂一聽,本來很生氣,但他知道兒子愚笨,就笑着

是駕馭不了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從主觀出發。伯樂的兒子沒有從實際出發,而是照搬書本,結果弄出了笑話。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使主觀與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4、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羣魚兒自由自在地在那裏生活着。有一天忽然城門上燃起了大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聲叫道:“不好了,城門着火了,我們趕快逃跑吧!”但是,其它魚兒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他們居住的池塘很遠,用不着大驚小怪。結果,除了那條魚外,別的魚都設有逃走。

這時,人們趕來救火,他們從池塘裏舀水往城門上潑,不一會,火被熄滅了。由於舀幹了池塘裏的水,沒逃走的魚全遭了殃。

因為城門失火,導致沒有逃走的魚遭了殃,説明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如果割斷聯繫就要受到懲罰。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

5、天翻地覆

蔡文姬名琰(音ran),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其父左中郎將邕(音yong擁),是漢末的著名學者,以文章馳名於世。文姬自幼聰穎,博學多才,精通音律。後來,在董卓之亂中,匈奴入侵,公元196年為匈奴人虜獲,做了左賢王的王后,在匈奴留居十二年,生了二子。直到中原地區為曹操統一後,公元208年曹操才派人把她接回。蔡琰在匈奴十二年,飽嘗艱辛,她懷念祖國,思念親人,曾作了《胡笳十八拍》來傾訴自己思親思國的感情。後來,劉商擬作的《胡笳十八拍》對蔡文姬嫁到匈奴後的遭遇和心情也作了描寫。其中有這樣兩句詩:

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詩的意思是説:蔡文姬到匈奴後,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好像天地都倒了個個兒,連北斗星都轉到南面去了。

這個故事説明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它啟示我們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正確地認識事物、分折問題,就必須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

6、拔苗助長

戰國時期魯國鄒(今三東鄒縣)人孟子,名軻,字子輿,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被認為是孔子學説的繼承人,有“亞聖”之稱,著有《孟子》七篇。他的文章氣勢磅礴,語言流暢,辯論深入,有説服力。

有一次,孟軻跟他的學生公孫丑講了一個故事: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説:宋國有一個農夫,嫌地裏的禾苗長的太慢。有一天,他到地裏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裏,疲勞不堪地對家裏的人説:“今天

他的兒子聽了,趕快跑到地裏去看,只見禾苗全部枯槁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如果蔑視客觀規律,違背客觀規律,不僅辦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敗。“揠苗助長”的故事就是對違背客觀規律者的嚴重警告。我們應從中得到啟發,在認識和改造世界中,切記要按客觀規律辦事

7、諱疾忌醫

扁鵲,戰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他反對巫術治病,曾學醫於長桑君,擅長各種醫術,遍遊各地行醫,有豐富醫療實踐經驗。正因秦越人的醫術高明,又肯熱心幫大家治病,所以人們都把他比作傳説中的神醫扁鵲,尊稱他為扁鵲大夫。

有一次,扁鵲去見蔡桓侯。他在旁邊閒呆了一會兒,便對桓侯説:“君王您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表淺部位,如果不趕快醫治,病情會加重的。”蔡桓侯笑着説:“我那有什麼病喲!”扁鵲轉身出去了,桓侯又對左右地人譏諷地説:“醫之好不病以為功。”意思是説:這些醫生總是醫治沒有病的人來顯示自己醫術的高明。

過了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侯,驚恐的説:“君王你的病已經進入肌肉血脈裏,如再不醫治,病情將會更重。”蔡桓侯很不高興,仍然以為自己沒病,根本不理睬扁鵲。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見蔡桓侯,説他的病已進入腸胃裏,再不醫治就來不及了。桓侯仍不理睬他。再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侯時,對他望了望,扭頭就往回走。蔡桓侯覺得很奇怪,就派人去問扁鵲這是什麼緣故。

扁鵲對來人説:“病要是在皮膚裏,肌肉裏,腸胃裏,不論針炙或服藥,都還可以醫治。現在君王的病已經深入到骨髓裏去了,再也沒有辦法治療了。”

果然,五天以後蔡桓侯渾身疼痛,急忙派人去請扁鵲,但扁鵲已經逃往秦國去了。蔡桓侯不幾天就死掉了。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迴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誇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於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迴避和掩蓋矛盾。蔡桓候諱疾忌醫,就非常生動表明了掩蓋矛盾、迴避矛盾的危害。我們應從中吸取教訓,在現實生活中,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正確對待矛盾、認真分析矛盾,妥善地解決矛盾。

8、猛志常在

《山海經》上載有這樣兩個神話故事,一個是説炎帝的小女兒女娃,到東海遊玩,掉到海里淹死了,死後變成了精衞烏,常常用嘴銜西山的木頭和石子投到東海里去,想把東海填平;另一個説古時候有一種名叫刑天的野獸,與天地爭位,天帝把它的頭砍了下來,但它就用乳代替眼睛,用肚臍代替嘴巴,手裏揮舞着循牌和大斧堅持鬥爭。

陶淵明讀過這兩則神奇的傳説,專門寫了一首詩,歌頌精衞和刑天至死不屈的頑強鬥爭精神,感歎時光的消逝和良時的不可再來,寄託了詩人自己慷慨不平的胸懷。這首詩共八句,其中前四句是:

精衞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詩的大意是,精衞鳥銜來細小的樹技,想用它填平大海。刑天的頭被砍掉了仍在揮舞着盾牌和大斧,勇猛的鬥爭意志仍然存在。

精衞和刑天這兩則神奇故事表明,在奮鬥的道路上,流的不盡是汗水還有鮮血,他們的名字不是用筆而是用生命寫成。它啟示我們,在鬥爭中,要堅持迎難而上,堅忍不拔、頑強拼搏、不怕艱險、不怕犧牲、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鬥爭精神。

9、因地制宜

楚國的大大伍奢的兒子伍員,在楚平王的迫害下,歷盡艱辛逃到了南方的吳國,受到了吳王闔閶的重用。有一次,吳王同伍員討論治理國家的良策,闔閶説:“我想使國家強盛起來,不知你有什麼好辦法。’伍員回答説:“要想國家富強,遠近的國家都服從大王的指揮,首先”要把城市防禦工事修好,城牆要修得堅固高大;其次要把武器造得既多又好;再有,要發展農業生產,把糧倉裝得滿滿的。”

一心想做霸主的吳王,聽了伍員的話,非常高興,他對伍員説,你的建議很好,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去搞好修築城牆、加強戰備、廣積糧草這幾件事,要不然能説這是上天的定數就能征服鄰國的嗎?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倘若不去分析具體矛盾的不同特點,不管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搞一刀切,結果矛盾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會給工作帶來不應有的損失。一心想做霸主的吳王,根據本國的實際因地制宜地搞戰備,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充分體現。我們在一切實際工作中必須嚴格遵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基本的方法。

10、擒賊先擒王

在安祿山叛亂前的天寶年間,有一年,西北邊境的少數民族入侵,唐王朝起兵出征。戰事雖然發生在邊關,然而卻牽動着遠在千

裏之外杜甫的心,他接連寫下了一組詩共九首,稱《出前塞》詩。其中有: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詩的大意是説,出征的戰士啊!弓要選用力量大的強弓,箭要用鋒利的長箭。要消滅敵人的騎兵先要消滅胯下的戰馬,要打敗敵軍先要擒住敵方的首領。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複雜事物發展過程中包含許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種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它就是主要矛盾。我們在看問題、辦事情時,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如果不分主次,或抓不住中心,就不可能把事情辦好。擒賊先擒王就是抓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是制勝敵人的關鍵。

11、不以一眚掩大德

公元前628冬天,晉國的國君晉文公死了,晉襄公繼承了王位。秦穆公想趁晉國大喪之機,出兵去遠征晉國的盟友鄭國。老臣蹇叔聽説後,就對秦穆公説:“調動大軍去偷襲很遠的國家,這樣的事,我從來沒聽説過。行軍路程這麼長。這能瞞得過誰啊!偷襲不成,白白地興師動眾,就會毫無所得。”秦穆公不聽蹇叔的勸告,便派孟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人做主將,帶領軍隊從京都的東門悄悄地出發了。蹇叔流着眼淚對他們説:“孟明啊,我眼看大軍出發,可不能看到他們回來了!”

到了次年的春天,偷襲鄭國的秦軍來到滑國境內,就被鄭國的國君鄭穆公知道了。孟明無可奈何地只得停止前進,消滅了滑國,準備取道崤山(今河南西部)回國。沒料到,秦軍一到淆山就遭到晉軍的伏擊,被打得大敗,孟母、西乞術、白乙丙三員大將被晉軍活捉。晉襄公的後母文贏是秦穆公的女兒,在她的要求下,晉襄公才同意放回了秦國的三員敗將。

當孟明等人回到秦國的時候,秦穆公穿上喪服,在城外迎接他們。他對着回來將士們流着眼淚説:“我沒有聽從蹇叔的意見,害得你們打了敗戰,受了侮辱,這都是應當由我來負責的。”他沒有把孟明革職,並且説:“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意思是説,這是我的過失,你有什麼罪呢?而且我們也不能因為一個人有點小小過失,就抹殺他們過去建立的大功績。

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居於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它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必須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只有這樣,才能辨方向、識大局。如若不然,就會混淆事物的性質。秦穆公能正確看待孟明,就是因為把握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12、青雲直上

戰國時期,魏國人範睢(音ju居),由於他出身低微,雖然很有才能,也只有在中大夫須賈門下做門客。有一次,須賈出使齊國,範睢跟隨去了被須賈懷疑他私通齊國,並報告了相國魏齊。魏齊一聽,不問青紅皂白,抓來范雎,毒打一頓,直到昏死過去,又被扔到廁所裏。後來,奄奄一息的范雎,在好心的看守和友人鄭安平幫助下改名張祿,逃到秦國做了秦昭王的相國。

又過了一些年,秦昭王準備派兵伐魏,魏國派須賈到秦國求和。範睢知道後,就穿上一身破衣服,步行到貴賓館求見須賈。須賈看見他這般模樣,吃驚地問道:“你還活着,現在秦國幹什麼啊?過得好嗎?”範睢回答説:“我得罪了魏齊,逃在這裏來給人家幫工,混得一口飯吃。”須賈看見範睢貧窮得幾乎衣不蔽體、食不飽肚,便同情地一面命人擺上酒菜,請範睢同飲,一面又叫人拿來一件粗絲織成的袍子,送給范雎。在談話間,範睢瞭解到須賈很想走相國張祿這個門子,以便完成出使的任務。範睢答應趕着馬車,帶他去見張祿。當範睢趕着馬車載着須賈來到相國府後,範睢藉口先去通報相君,走進府去了。等在外面的賈,許久未見動靜,向門衞一探問,才知道範睢正是張祿,當即脱下衣服,跪着爬進相府,不住向範睢磕頭,連稱死罪,説:“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雲直上。意思是説,我沒有想到你能夠自己把自己送到青雲之上。須賈並請求饒了他的性命,免去死罪。後來范雎沒有加害於他,要他回到魏國去轉告魏王,立即把魏齊的人頭送來,否則秦國就要踏平魏國的京都大粱。須賈狼狽地回到了魏國。

這則故事體現了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范雎能青雲直上,從一個“門客”到“相君”主要是由於自己勵精圖志,卧薪嚐膽,充分發揮了內因的作用,同時也離不開那看守和友人的幫助這一外因。

13、水滴石穿宋朝的時侯,有一個叫張乖崖的人,當上了崇陽縣(今屬湖北)縣令。有一天,縣衙裏有個管理錢庫的小官,下班回家時,別人從他的頭巾裏發現了一文小錢。張乖崖知道了,便把他抓了起來,施以杖責。這個小吏不服,問道:“我只拿了一個小錢,有什麼了不得的事,你為什麼要打我?難道你能把我處死?”張乖崖一聽,見這個小吏態度不好,更是火冒三丈,便拿起筆來判了一個死罪,在判決書上寫上了這樣一首小詩:

一日—錢,千日一千。

繩斷木斷,水滴石穿。

意思是説,一天盜一文錢,幹日就是一干文。如果長此以往,豈不是麻繩也能鋸斷木頭,屋檐流下的水滴,也能把石頭滴穿嗎?殺!

這個小吏終於被殺了。這位張乖崖憑推論判案、量刑、草菅人命,固不可取。但就一般而論,“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這句話,又有發人深思之處。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它告訴我們,要重視量的積累。“水滴石穿”就是量積累的必然結果。它啟示我們,凡是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我們都要日積月累,持之以恆,“勿以善小而不為;凡是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的健康成長有害的思想行為,我們都要堅決抵制,防微杜漸,“勿以惡小而為之。”

14、沉舟側伴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有一次,劉禹錫北歸洛陽,在揚州與詩人白居易〈字樂天〉相遇,兩人同席對飲,誠摯相談,喝得有些醉意之後,白居易寫了《醉後贈劉二十八使君》這首詩,詩中對劉禹錫長期被貶的遭遇深表同情,並對他未來的命運流露出有點擔心和悲觀的情緒。為此,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答覆他。全詩充滿着鄙棄舊事物,讚美新事物的積極、樂觀精神,抒發了自己長期被貶的激憤,堅定地表達了要堅持理想、寄希望於未來的信念。全詩共八句,後四句是:

沉舟側伴幹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這幾句詩的'大意是,沉船的旁邊有成幹上萬的船隻揚帆駛過;枯樹前頭是一望無際的樹木,枝青葉綠,生機蓬勃。今天我很高興地聽到您為我吟詠的一曲歌,暫且讓我們共飲這杯酒來振作精神、積極進取吧!

“沉舟側伴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比喻在自然和社會中,沒落、腐朽的東西絲毫也擋不住歷史的前進,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這一觀點對我們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要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遇到的困難;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對個人、對祖國的前途充滿信心。

15、百聞不如一見

戰國初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建立魏國。他在位長達五十年間,善於用人,曾任用李悝為相國,吳起為將。他還講求實際,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從而使剛剛建立的魏國,成為當時的強國,曾打敗|秦國,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今黃河與北洛水之間)。

有一年,魏文侯派西門豹去治理鄴〈今河北磁縣南〉。臨行的時候,魏文侯囑咐西門豹到鄴以後要多調查研究,不要輕信傳聞,他説:耳朵聽到不如親眼看到,親眼看到不如再走近它,走近它不如用手接觸它。一般地説,一個人開始做官赴任,就好象猛地走進一間昏暗的屋子,過了—些時間眼睛才能逐漸明亮起來,才能看得清東西;眼睛明亮了才能辦事情,這樣事情才會辦得好,工作才能得到成功。

西門豹到鄴地以後,便深入到當地百姓中去了解情況,嚴厲打擊和剷除一批為害多年的巫婆、鄉紳,鼓勵羣眾發展生產,把鄴治理得很有成績,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擁護。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有能動的反作用。這個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同時要樹立正確認識,用科學理論去指導實踐。西門豹到鄴地後,把鄴治理得很有成績,就得益於正確處理了實踐和認識的關係。

16、庖丁解牛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頭牛,但見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連聲誇獎他的好技術。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幹得這樣,主要是因為我已經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結構。開始,我眼中所看見的,都是一頭一頭全牛;現在,我看到的卻沒有一頭全牛了。哪裏是關節?哪裏是經絡?從何處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胸中有數。因此,我這把刀雖然巳經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幾千頭牛,但是還同新刀一樣鋒利,不過,如果碰到錯綜複雜的結構,我還是兢兢業業,不敢怠慢,動作很慢,下刀很輕,聚精會神,小心翼翼的。”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自身的規律是客觀的,人們不能創造、消滅或改變規律,但人能發現、認識和利用規律。這個原理要求我們,既要按客觀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生理結構,掌握瞭解牛的規律,所以殺起牛來,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要認識客觀規律,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如果不動手解牛,或不認真總結經驗,就永這也不會掌握解牛的規律。

17、愚公移山

古時候有位老人,名叫愚公,年紀快到九十歲了。他苦於家門前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攔住道路。他下定決心要把這兩座大山搬掉。於是他就帶着三個能挑擔子的兒孫打石頭,挖土,用畚箕把土石運到渤海邊去。

當地有一個叫智叟的老頭子看見了,認為這是辦不到的,便譏笑愚公説:“你太傻了!憑着你這把老骨頭和剩餘的一點力氣,連山上的草木都去不掉,還能把山搬掉?”愚公回答説:“我搬山的決心下定了,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生孫,孫子又生兒子,可以一代一代搬下去。而山呢?搬掉一擔士,就少一擔土,這樣堅持下去,何愁挖不平呢?”

愚公的這種誠心和幹勁,感動了上帝,便派來兩個神仙把這兩座山揹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的哲學道理:吃苦耐勞的犧牲精神,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堅強決心等主觀能動性,能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架起一道彩虹;可把立志和奮鬥結合起來,撐起一片屬於自己的一片晴空。

18、大公無私

晉平公在位的時候,南陽這個地方缺個長官。平公問大夫祁黃羊:“你看,誰可以去擔任這個長官?”祁黃羊説:“解孤可以。”

平公很驚奇,問他:“解孤不是你的仇人嗎?你幹嗎要推舉他呢?”祁黃羊坦然地説:“大王您問我的是誰可以勝任長官,並沒有問誰是我的仇人啊!”

於是,晉平公就委任解孤為南陽長官。解孤到任後,為羣眾辦了不少好事,受到百姓的稱讚。

過了些時候,晉平公覺得朝廷還需要增加一箇中軍尉,又問祁黃羊:“你看,誰可以去擔任?”祁黃羊説:“祁午可以勝任。”

晉平公更奇怪了:“祁午是你的兒子啊,你推薦他,不怕別人説閒話?”祁黃羊仍坦然地回答:“大王問的是誰可以做官,並沒有問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

祁午當上中軍尉後,果然能秉公執法,辦了一些除害興利之事,老百姓都稱讚他。

這兩件事讓孔子知道了,他高興地贊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意思是説,好得很!祁黃羊推薦人才,外舉不避私人仇怨,內舉不避親生兒子之嫌,真是大公無私啊!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正確的價值觀,是對事物的屬性、本來面目、規律和人的需要之間關係的科學認識。如果離開了事物的屬性、本來面目,特別是它的規律性,只從人的主觀慾望或愛好去評價事物的價值,那就得不到正確的結論和選擇。祁黃羊大公無私按照其人的實際表現推薦人才,是正確的價值選擇。

19、兩袖清風

明朝于謙在山西、河南任巡撫間,他信守“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諾言,為官清廉。當時朝裏有個叫王振的宦(音煥)官專橫跋扈,攬權納賄,貪得無厭,每次朝會,有的地方官,向他獻納金銀珠寶,以求晉升。如若不然,就將遭到種種非難、打擊和排擠。于謙對王振的所作所為,十分厭惡,每次進京,任何禮品都不帶,一些知己的同僚早已為他感到優慮。一次,于謙又要進京辦事了,他們就在私下裏勸他説:“你不向上司獻金玉,帶些土特產,如絹帕、麻菇、線香之類,也可送個人情啊!”于謙聽罷哈哈大笑,隨即提筆賦詩一首:

絹帕麻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詩的大意是,麻菇、絹帕和線香這些土特產,如果都拿去討好上司,就會給羣眾食用帶來困難。我進京什麼東西都不帶,免招平民百姓的非議。

于謙寫畢,兩手一甩,昂首挺胸,便朝着京城方向,匆匆地上路了。

別林斯基説過,摒棄自己,剋制利己主義,把自私的我踩在腳下,為別人的幸福而生存,為同胞、為祖國的利益,為人類的利益犧牲一切,愛真理和善良,不是為了求得報酬,而是為了真理和善良本身。材料中的于謙就是把自私的我踩在腳下的一個代表。一個處於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封建社會的官吏能堅持集體主義,兩袖清風。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社會的人民公僕,在行為上應該選擇、堅持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正如鄧小平所説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

20、不為五斗米折腰

相傳,公元前406年,四十一歲的陶潛,在彭澤縣(今江西湖口縣東)當知縣,一個月只有五斗米的官俸,生活很清苦。臘月將盡的一天下午,陶潛辦完公事,換上便衣,回到內衙拿起以往的詩作來翻看,聯想到當時官場中種種黑暗現象,更覺鬱悶難解。恰巧,一名小吏又突然闖了進來報告:“九江李太守派督郵張大人來縣巡察,快請老爺更衣去迎接。”

陶潛來彭澤縣當知縣還不滿三個月,便不解地問道:“哪個張大人,為什麼非要穿官服不可?”

小吏解釋説:“那督郵張大人,乃我縣富豪,一向很講究排場,現在又是李太守的親信,在禮儀上要是稍有不周,恐怕對老爺的前程不利。”

本來,陶潛早就想離開官場,現在又聽説這個督郵就是本縣的土豪劣紳,因為家裏有錢,又會吹牛拍馬,才深得太守寵信,競然也成了自己的上司。不禁長長地歎了一口氣,憤然地説:“我不能為了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個低能無知的小人彎腰行禮!”説罷,便打開櫃子,取出知縣的印信,交給小吏説:“你把它交給督郵轉呈太守,就説我陶潛告病還鄉,不當這個知縣了。當即收起行裝,昂然出衙而去。”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金錢並非人生第一要義,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不是人生價值的決定因素。人生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物質生活的富足固然重要,而崇高的理想、事業的成功、精神的歡愉等,都是人生更高的追求。其中不少內容雖與金錢有關,但卻是金錢買不到的。陶潛不為五斗米去折腰正是體現這一觀點。我們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正確認識和處理金錢與人生的關係,讓自己平凡的一生放射出不平凡的光彩。

哲學的故事4

1、有一天,我和外公去菜園子給菜澆水,外公帶了一個水壺,領着我來到離菜園子不遠的一個空房子裏,空房子裏有幾個大水缸,上面都蓋着蓋子,也不知道哪個裏面有水。外公走到一個水缸跟前,抬手拍了拍那個水缸,搖了搖頭,説這個裏面沒有水,又繼續往前走,一個個地拍,一個個地聽,拍到第四個缸的時候,外公説這裏面有水,就把缸蓋打開,裏面果然裝滿了水。外公灌了滿滿一壺,往回走的時候,我問外公:為什麼拍一拍就能知道里面有沒有水呢?外公説:裝滿水的缸拍的時候不很響,沒有水的空缸拍的時候就會很響,所以就能判斷出來哪個有水哪個沒有水了。

其實人也是這樣,真正有水平的人,從來不張揚,總是安安靜靜的;而那些整日裏誇誇其談口若懸河的人,其實並沒有真才實學。

2、去省美術館參觀畫展,我走到一幅很大很大的壁畫前面,只見上面畫了很多五顏六色的東西,究竟畫的是什麼東西,我看不出來,於是就在那仔細觀察,仔細想,但過了一會,還是沒有看出來,就不看了,打算先去看別的畫。當我走到另一幅畫跟前,再回頭從遠處看剛才那幅壁畫的時候,一下子就看出來了,原來畫的是山峯和雲霧。剛才之所以沒有看出來,是因為我離那幅畫太近了的緣故,離遠一點就很容易看出來了。

距離就是這樣一種奇怪的東西,所以,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那麼就和他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才能真正認識他。

3、小外甥在院子裏玩,他的面前放着一張桌子,他想跳到桌子上,但跳了幾下沒能跳上去,他想了想,退後了幾步,向前猛跑了幾步,一下子就跳到了桌子上。

在前進的路上,有的時候,我們遇到了阻礙,阻擋了我們的發展道路,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退一步,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退一步,有時是一種必須。

4、我六歲那年,父親領着我去村外放牛,我高高興興地跟着父親跑,一不小心被腳下的一塊石頭絆倒了,好在摔得不重,我爬起來,拍了拍身上的灰,繼續跟着父親向村外走去。回來的路上,我只顧着快點回家吃飯,又被那塊石頭絆倒了。父親看見後就對我説:“來的時候已經被這塊石頭給絆倒過一次了,就應該長點記性,哪能又讓它絆倒一次呢!”

成長的路上,我們都難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人可以犯錯誤,但不能犯相同的錯誤,不能在同一個地方栽倒兩次。

5、姐夫家新買了一輛農用汽車,買回來以後,姐夫每天開着車滿大街轉悠,車上什麼也不拉,就是在空跑。我有些不解,就問姐夫為什麼要開着車空跑,姐夫告訴我説這是在磨合。他説每輛新車出廠以後,由於所有的零件都是新的,所以各部位零件相互之間咬合得不是那麼密切,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好。

新婚夫婦之間也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兩個原先各自獨立的男女結合在一起,一開始肯定要有一些不適應,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雙方增進了瞭解,適應對方的'習慣,才能快樂的生活在一起。

6、小的時候經常去打鳥,於是大人就常用這樣一道老掉牙的題來考我們小孩:樹上有十個鳥,用槍打掉了一個,還剩幾個?答案是一個不剩了,因為另外的九隻鳥也給嚇跑了。

我家樓下有一個小雜貨店,老闆娘很不會做生意,有的時候顧客買到了質量有問題的商品,找到她的時候,她就對顧客惡語相向,還謾罵顧客,一點點的,周圍的人都知道了她家的服務態度不好,就都不去她家買貨了,沒過半年,她家只好關門。其實,我們那裏的住户有一百多家,和她吵架的也就五六家,但因為得罪了五六家人,所以壞名聲傳出去了,其他那些人家也就都不來了。

7、我家的園子裏有一棵果樹,爸爸每到春天的時候就會用剪刀給果樹剪枝,我問爸爸為什麼要給果樹剪枝,爸爸回答説,如果果樹不剪枝,那麼它的營養就會分散,營養一分散,果子就長不大,剪掉多餘的樹枝,使營養能夠集中供應到保留的那幾棵樹枝上,那麼上面的果子就會長得又大又好吃。

許多人在年輕的時候,會為自己定下許多理想,同時學習許多種不同類型的知識,想把自己培養成一個無所不能的通才。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什麼都精通,結果是樣樣通樣樣鬆,什麼都會一點,卻又沒有一樣精通。學貴專精,把不適合自己的那些理想剪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一兩項專業上,那樣才能有成就。

哲學的故事5

宋仁宗在閒暇的時候,喜歡悄悄地在皇宮裏面四處溜達。一次,當他走到便殿時,忽然聽到有爭吵的聲音,他躲在柱子後面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兩名侍衞在聊天。侍衞甲認為,人的命運不是命中註定的,只要努力就可以改變;侍衞乙卻認為,他們都是伺候皇帝的人,命運自然是由皇帝決定的`。

兩人誰也説服不了對方,所以爭吵不休。

宋仁宗聽了感覺十分有趣,他忽然想起來,侍衞隊原來的隊長升職了,這個職位暫時空缺着,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於是,宋仁宗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間,拿起筆來在兩張紙條上寫下了相同的一句話:“誰先到達你那裏,就讓他成為侍衞們的隊長。”然後,他將紙條分別裝到密封的小金盒裏。

接着,宋仁宗派人叫來侍衞乙,讓他帶着一個小金盒送到負責皇宮內務的一名主管那裏。侍衞乙離開之後,宋仁宗估計他差不多已經走到半路時,又叫來侍衞甲,同樣給他一隻小金盒,也讓送到那名主管那裏。

不久,主管傳回來的消息説,他按照皇帝的旨意,已經推薦侍衞甲成為隊長。宋仁宗特意安排了侍衞乙先去,讓侍衞甲落在後面,為什麼結果卻是這樣?原來,在侍衞乙和侍衞甲離開之後,宋仁宗又安排了兩名侍衞,分別在半路上攔住他們打招呼,侍衞乙遇到可以聊天的人很開心,他從昨天晚上做了什麼夢到中午吃了什麼飯,聊得不亦樂乎。

侍衞甲卻一心惦記着要完成自己的任務,他只是匆匆打了聲招呼就繼續往前走,直接把小金盒送到了主管那裏,僅僅因為搶先了幾步,他就得到了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好機會。

最後,宋仁宗感歎道:“看來還是侍衞甲説得對呀,人如果自己不努力,就連皇帝也幫不上他。”是啊,人如果主觀不努力,再好的機會也會失去,這就是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哲學的故事6

富裕村

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不是因為領導指揮的好,讓村民們徹底脱離了貧困,是因為村長大哈上報的關係,他上報時把全村產糧的總量,翻了數翻,貧困的帽子是脱了,可村民們不願意了。

他們堵在村長大哈家的.門口憤怒地嚷嚷:“村長,你也太不地道了,你這麼一報,政府給貧困村的救濟就都沒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村長大哈瞪着眼睛吼道:“都給我滾犢子,我還能坑你們,我只是在維護你們。”

“維護?”村民們有撇嘴的、有小聲嘀咕的,總之他們都不走,等着大哈給他們一個合理的解釋,不然他們要告到縣裏去,摘了大哈的烏紗帽。

“哎”大哈歎了口氣。

“村長?別賣關子了!你要是沒個説得過去的説法,我們可不依,不都説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嘛!村長你可別逼我們上訪。”

“上訪?哈!你們去吧!”大哈索性豁出去了大聲説道:“咱村年年報貧困,是能多得點救濟款,還能加上救濟的衣服、食品、補助的糧食等等,可隨着這些救濟品而來的那些扶貧的官,我們每年要接待多少?接待時吃喝住還不都是大夥出,你們仔細算一算除了那些舊衣服你們得到的還剩下多少?”

大夥兒心裏的算盤嘩啦嘩啦響,都説:“是啊,是啊,去年來扶貧的人在我連吃帶喝一個月,我家十隻雞一隻沒剩,還外搭一頭沒長好的大肥豬!”

村民們剛剛轉變思想,可臉色又變了,因為他們看着幾輛小汽車揚着塵土來了,車上拉着‘觀光先進富裕村’的橫幅。

再一看村長大哈臉都綠了。

哲學的故事7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爆發,在經過3天的暴亂後,老邁的政治家她裏蘭坐在他巴黎住宅的窗邊,聆聽宣告暴動結束的響亮鐘聲,之後,他回頭對一名助手説:“噢,聽那鐘聲!我們贏了。”

“我們是誰?大人!”助手問。

他做了個保持安靜的手勢回答:“別説話!明天我會告訴你‘我們’是誰。”

他清楚地瞭解只有傻子才會急急忙忙確定自己的立場--過早地依附某一方,會使自己喪失靈動性和主動性。

寓意:

你可能會反對這個故事,因為這有餑於積極行動的常理。但是,我要説的是,凡事切勿盲目下定論。

如果讓別人覺得他們都能夠支配你,你就會失去影響力。保持一定的距離,就會增加他們的'注意力,從而使自己獲得更高的威望。

當你保留自己獨立的立場時,不但不會激起憤怒,反而會受到尊敬,會使自己看起來比較有權勢,因為你讓別人無法掌握。你不像絕大部分人那樣,屈從於團體或關係。隨着你獨立的名聲逐漸響亮,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拉攏你,希望你加入他們當中。

一旦將自己的行為和思想確定下來,你的魅力就會消失殆盡,就會變得跟其他人沒什麼兩樣。通常,人們會試着用各種各樣的手段,想讓你依附於他們。他們會送你禮物,給予你許多恩惠……這一切都是為了留住你。一開始,你應該鼓勵這樣的關注、激發他們的興趣,但又要不惜任何代價保持獨立。

但衝突爆發時,人們會傾向於靠攏較強的一方,或者是以明顯的利益誘惑你結盟的一方。注意!這可是一項危險的交易。

首先,一開始就想預測哪一方會獲得最終的勝利往往是很苦難的,而且即使猜對了,與較強的一方結成聯盟,你會發現自己最終會一敗塗地,勝利者會把你一腳踢開,所謂“兔死狗烹”,歷史上的教訓屢見不鮮。

另一方面,如果與力量弱的一方站在同一陣線上,危險性更大。

所有,你一定要懂得這個生存的哲學,以免得到一滴水而失去了一片海,或者讓自己處於被動的境地。

哲學的故事8

這是一場慘烈的戰爭,幾乎所有的士兵都喪命於敵人的刀劍之下。

命運將兩個地位懸殊的人推到一起:一個是年輕的指揮官,一個是年老的炊事員。他們在奔逃中相遇,兩個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相同的路徑─—沙漠。追兵止於沙漠的邊緣,因為他們不相信有人會從那裏活着出去。

“請帶上我吧,豐富的閲歷教會了我如何在沙漠中辨認方向,我會對你有用的。”老人哀求道。指揮官麻木地下了馬,他認為自己已經沒有了求生的資格,他望着老人花白的雙鬢,心裏不禁一顫:由於我的無能,幾萬個鮮活的生命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我有責任保護這最後一個士兵。他扶老人上了戰馬。

到處是金色的沙丘,在這茫茫的沙海中,沒有一個標誌性的東西,使人很難辨認方向。“跟我走吧。”老人果敢地説。指揮官跟在他的後面。灼熱的陽光將沙子烤得如炙熱的煤炭一樣,喉嚨幹得幾乎要冒煙。他們沒有水,也沒有食物。老人説:“把馬殺了吧!”年輕人怔了怔,唉,要想活着也只能如此了。他取下腰間的軍刀……

“現在,馬沒了,就請你揹我走吧!”年輕人又一怔,心想,你有手有腳,為什麼要人揹着走,這要求着實有點過分。但他因為戰鬥的失敗早已處在深深的自責之中,老人此時要在沙漠中逃生,也完全是因為他的不稱職。他此刻惟一的信念就是讓老人活下去,以彌補自己的罪過。他們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前行,在大漠上留下了一串深陷且綿延的腳印。

一天,兩天……十天。茫茫的沙漠好像無邊無際,到處是灼燒的沙礫,滿眼是彎曲的線條。白天,年輕人是一匹任勞任怨的駱駝;晚上,他又成了最體貼周到的僕從。然而,老人的要求卻越來越多,越來越過分。他會將兩人每天總共的食物吃掉一大半,會將每天定量的馬血喝掉好幾口。年輕人從沒有怨言,他只希望老人能活着走出沙漠。

他倆越來越虛弱,直到有一天,老人奄奄一息了,“你走吧,別管我了。”老人憤憤地説,“我不行了,還是你自己去逃生吧。”

“不,我已經沒有了生的.勇氣,即使活着我也不會得到別人的寬恕。”

一絲苦笑浮上了老人的面容:“説實話,這些天來難道你就沒有感到我在刁難、拖累你嗎?我真沒想到,你的心可以包容下這些不平等的待遇。”

“我想讓你活着,你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年輕人痛苦地説。老人此刻解下了身上的一個布包,説:“拿去吧,裏面有水,也有吃的,還有指南針,你朝東再走一天,就可以走出沙漠了,我們在這裏的時間實在太長了……”老人閉上了眼睛。

“你醒醒,我不會丟下你的,我要揹你出去。”指揮官説。老人勉強睜開眼睛:“唉,難道你真的認為沙漠這麼漫無邊際嗎?其實,只要走三天,就可以出去,我只是帶你走了一個圓圈而已。我親眼看着我兩個兒子死在敵人的刀下,他們的血染紅了我眼前的世界,這全是因為你。我曾想與你同歸於盡,一起耗死在這無邊的沙漠裏,然而你卻用胸懷融化了我內心的仇恨,我已經被你的寬容大度所征服。只有能寬容別人的人才配受到他人的寬容。”老人永久地閉上了眼睛。

指揮官震驚地矗立在那兒,彷彿又經歷了一場戰爭,一場人生的戰鬥。他得到了一位父親的寬容。此時他才明白武力征服的只是人的軀體,只有靠愛和寬容大度才能贏得人心。

他安置好老人的遺體,懷着寬容之心,向希望走去。

帶有禪理的哲學故事【8】

哲學的故事9

同槽餵豬,分槽餵馬,這個道理還是第一次聽百家講壇趙玉平教授説的。

説有一個人養了好多千里馬,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養不壯,而且好多馬身上都有傷,於是請了馬博士來給看,博士看後指出,這馬哪有同槽喂的? 千里馬都身懷異能,而且清高,所以到了一起就掐,哪有心思吃草啊,你趕緊給他分槽喂吧。果不其然,沒過多久,所有的馬都迅速恢復矯健身姿,身強體壯。

另外有個人是養豬的,但是豬卻肥不起來,於是請來了豬博士,博士看後指出,這豬哪有分槽喂的?俗語説,一頭豬不愛吃, 兩頭豬爭着吃,所以你應該讓兩豬一槽,這樣豬才會上膘。果不其然,沒過多久,所有的豬都迅速增肥,養豬人樂了。

養馬的道理説明,對於像“千里馬”那樣能幹而且又想幹的'人,一定要對他委以重任,放一個地方讓他自己幹去,他肯定不會辜負你的期望;而養豬的道理則説明,對於像“豬”那樣能幹但欠缺激勵型的人,只有在競爭中他們才會迅速成長。

哲學的故事10

Nici玩具公司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擁有500多名員工,年平均收入達到1.55億歐元,在世界玩具行業享有盛名。它每年生產的玩具除了滿足全德國消費者的需求,產品還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地。

在20xx年足球世界盃開賽前夕,公司決策層經過和眾多對手進行激烈競爭後,終於如願以償地拿到了足球世界盃吉祥物的製作權。全公司上下為此歡欣鼓舞,員工們也鉚足勁準備大幹一場,決心以此為契機,使公司的財源滾滾而來。

令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公司卻正是因為得到了吉祥物的製作權,而陷入了萬劫不復的絕境,從而不得不宣告破產。

足球世界盃的吉祥物是獅子格列奧,它身穿德國隊6號白色球衣,擁有一頭濃密的長毛,與它相伴的還有一隻會説話的足球佩雷。雖然每個吉祥物格列奧售價只有19.95歐元,但一上市還是受到了消費者空前的冷落,這是公司決策層不曾預料到的。

有媒體對一定數量具代表性的民眾做了問卷調查,得到的一致答案是:在德國,民眾認可的傳統標誌是飛鷹。足球世界盃吉祥物格列奧售價雖然很便宜,但它與德國沒多大聯繫,當然也跟廣大德國民眾沒多大關係,大家從內心不喜歡這個吉祥物。

公司在投入鉅額的財力、人力後,收益與支出卻大相徑庭,最終宣告破產。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忽視了經商者的哲學:“消費者最需要的`,也是生產商最需要的。”這不但是經商者的最高哲學,也是人生的最高哲學。

哲學的故事11

有這麼一個懶夫,日上三竿,依然懶得起牀。其妻不悦,催道:“還不下地幹活去,誤了農事,這還了得?難道來日等着去喝西北風?”懶夫迴應道:“急什麼——早晨露水白洋洋,不如晌午曬太陽!”

晌午時分,驕陽似火。因其妻惦記着地裏的農活,想到懶夫早上的許諾,又催道:“田裏那一大堆的活兒等你去做,怎麼還躺着呀?”懶夫指了指熱浪灼人的天空説:“賢妻呀,別催了——晌午太陽上曬落,不如黃昏夾黑摸!”其妻無奈,只得由着懶夫午睡去。

待至夕陽西下,正是夏天干活的最佳時機。妻子惦記着懶夫晌午時説過的話,又催促起來:“趁着天還沒黑,乾點活吧;要不,今天又將溜走了。”懶夫聽了,正色道:“急什麼——黃昏蚊子亂紛爭,不如明天起五更!”

懶夫就這樣消磨着時光。翌日凌晨,他又故技重演着……

妻子失望了,她終於明白沒有責任意識的等待永遠是懶夫為自己好逸惡勞的.生存方式所找的一個完美藉口!

哲學的故事12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説:“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

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國國君。

魯君批准他前行,並給了他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見孔子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

問孔子:“你已經得道了吧?”

孔子説:“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到啊。”

老子説:“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獻人,那人們會爭着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

如果道可以説得清楚,人們都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那人們都會爭着傳給自己的子女了。

然而上面説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一個人心裏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識,那道就絕不會來到他心中的`。”

孔子説:“我研究《詩經》、《書經》、《周禮》、《周樂》、《易經》、《春秋》,講説先三治國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謁晉了七十多個國君,但都不採用我的主張。看來人們是太難説服了!”

老子説:“你那‘六藝’全都是先王時代的陳舊歷史,你説哪些又有什麼用呢?你現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陳陳相因的舊東西。‘跡’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跡,腳印和腳印,還能有什麼不同嗎?

初次會話之後,老子又引孔子訪大夫萇弘。萇弘非常擅長樂理,教授孔子樂律、樂理;並且引領孔子觀祭神的典禮,考察宣教的地方,察廟會禮儀,使孔子感歎不已,獲益不淺。

孔子在這個地方逗留了幾天。

孔子向老子辭行。

老聃送他到館舍之外,説:“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

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大意就是説,我沒有什麼好送你的,就送你幾句話吧,不要誹1謗別人,也不要過分誇獎別人,不要自傲。

孔子説:“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孔子走到黃河邊的時候,見到河水滔滔,濁浪翻滾,氣勢如萬馬奔騰,聲音如虎嘯雷鳴。

孔子站在岸邊很長時間,不覺感歎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河水不分晝夜地流,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知道人生將會走到哪裏啊。

聽到孔子説這些話,老子就説:“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

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子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歎。”

過了一會,老子指着浩浩黃河,對孔子説:“你怎麼不學習水的德行呢?”

孔子説:“水有什麼德行啊?”

老子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

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子聽了之後,恍然大悟,説:“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説:“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

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羣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

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

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孔子説:“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

説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孔子從老子哪兒回來,三天沒有説話。

子貢很奇怪地問是怎麼了,孔子説:“我如果遇見有人的思路像飛鳥一樣放達時,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準確鋭利的論點射住他制服他。

如果對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樣奔馳無羈,我可以用獵犬來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論點所制服。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魚一樣遨遊在理論的深淵中,我可以用釣鈎來捕捉他。

然而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龍一樣,乘雲駕霧,遨遊於太虛幻境,無影無形捉摸不定,我就沒法追逐和捕捉他了。

我見到老子,覺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幹張嘴説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還是神啊。老聃,真吾師也!”

哲學的故事13

傳説,在古印度,有一個極為專橫的國王。有一天,國王忽然想要新造一個皇宮。工匠的頭目稟告國王説,若要把宮殿修建得堅實而華麗,必須選用一棵千年老樹做材料。於是,國王傳令下去,無論如何,也要尋得這樣一棵老樹。

在茂密的原始森林,國王的使臣果然找到了一棵千年老樹。那是一棵參天大樹,氣字軒昂地屹立在眾樹之間。使臣前來稟報國王,説他們找到了一棵大樹,只是那樹年代久遠,砍了會不會太可惜。

國王才不管那麼多,當下命令工匠,翌日就去伐了那樹來,修建宮殿。然而,那畢竟是一棵千年老樹,它已經吸納了天地靈氣,化作一個樹中精靈。當天夜裏,趁國王熟睡之際,老樹走進了國王的夢裏,懇求他手下留情,別讓它千年修行,毀於一旦。

“既然你有千年的道行,我就更要砍你來修建宮殿了,要知道,再怎麼樣你不過是一棵樹!”國王傲熳地説。

老樹一聲歎息,説: “唉,我老也老了,死了也就罷了。只是陛下,您能不能在砍伐我的時候,別從根部下斧,您讓人從我頭上往下砍吧。”

國王大為不解: “從上往下伐你,豈不使你肢體寸斷,更為痛苦?哪有從根部砍了你乾脆?”

“陛下,從上往下伐我自然倍加痛苦,可您瞧我這般高大,若從根部伐了我,倒下之時,勢必壓死壓傷無數水樹……請陛下成全我吧。”

國王一覺醒來,頓感羞愧難當。他收回了砍伐大樹的命令,並放棄了修築宮殿。打那以後,那國王善待於民……

這個故事滲透着佛學中一種叫禪宗的境界:即使身處險境,仍悲憫於蒼生的冷暖與苦弱。其實,這也可以是一種人生的修為:我們很難做到寵辱不驚,大義凜然,但至少可以分一點温暖給你的家人,多一點關懷善待朋友,付出一份承擔給你的'孩子……

生命中的諸多憂愁,多半來源於自私自利,患得患失。而人生中最大的快樂,便是與他人共享的快樂了!

哲學的故事14

旅遊的時候認識了一對夫妻,職業是製作防割手套。我問,這手套堅硬到何種程度呢?他們笑而不答,説回到北京後你到我們那裏參觀一下就知道了。

第一眼晤見防割手套,平凡到令人垂頭喪氣。和普通車工鉗工戴的白線手套沒有任何區別,如果一定要找到不同,就是價錢要貴出很多。也許看出了我的不屑,男主人抽出一把寒光四射的匕首握在手中説,你戴上手套,然後,來奪我的刀。細端詳,那刀尺把氏,尖端像西班牙人的鞋子彎彎翹起,開了刃,血槽很深。我膽戰心驚道,這刀可以殺死一頭恐龍了,不敢。他又説,要麼我戴上手套,請你來割我吧。我説,那乾脆就滑到了犯罪邊緣,本人奉公守法,恕我也不能從命。他無奈,只有親自戴上手套,自己來割自己了。

戴上防割手套的左手有些臃腫,右手執刀殺氣騰騰。晶光閃爍長刃劈下的那一瞬,我駭得緊閉了眼睛。等到哆哆嗦嗦打開眼簾,以為看到的是皮開肉綻血花翻飛,不想雪白的左手套上,只有一道淡淡的痕。主人優雅地舒了幾下掌,如同少婦的額頭被抹上了速效去皺霜,痕跡很快就平復了。

我大覺神奇,不由得一試。戴上手套,用刀鋒在指掌上反覆切割,先輕後狠。那真是一種奇妙的感受,你能感覺到薄刃的鋒芒和殺伐的重量,然而它卻如溪水掠過毫髮無傷;主人告訴我,看似普通的棉紗裏,捻進了500根高彈鋼絲。臨走的時候,主人送我一副防割手套,笑道,從此你可空手奪刃了。

感歎防割手套的神奇,不由得想到:倘加上十倍百倍之量,用千萬根鋼絲織就一件背心,披掛在身便心硬如鐵了。再沒有什麼情感的劍戟能刺穿出血洞,再沒有什麼理智的矛斧能劈裂成溝壑。

有一段時間,我出門書包裏常帶着防割手套,期望碰上一個行兇的歹徒,衝出去見義勇為。然世事雖紛雜運氣卻太平,夢想竟無法成真。堅固的防割手套漸漸蒙塵,如同驍勇的大將空白了少年頭。終有一天,我在鄉下幹活的'時候,想到委它以新任。花圃中月季正香豔,這是最渴望修剪的花卉。此花盛開之後如不從瓣下第三分岔處刈除,就會花漸小香漸遠魅力大失。只是那些薔薇籍貫的鋭刺盡忠職守,如同美女的貼身保鏢虎視眈眈。我手笨,每一回都被扎得十指痛癢。

連刀劍都能阻擋,還怕小小的荊棘嗎?我戴上防割手套,所向披靡地抓起了月季花莖。頓時,雙手像被蜂羣包圍一樣,數不清的小刺同時扎入肌膚。慌亂摘下手套查看,七八處鮮血淋漓,實為我充任業餘園丁以來損失最慘痛的一次。

原來,這特製手套能夠防止長刀短劍的切割,卻並不能阻止細小毛刺的鍥入。鋼絲絞結的縫隙是小針出入自由的高速路。

那天,我貼着大約10張創可貼完成了剪枝工作,一邊揮舞園藝剪一邊想,悲哀啊,看來十萬根鋼絲也無法保證我們的心境不受損毀。

哲學的故事15

學校聘請了一位外籍教師教學生口語。我與外教在一個辦公室,相處的日子久了,便發現一個特點:總有學生給老外送禮物,但很少見老外主動給別人送禮物。

一次,老外買回一大袋小地球儀,準備當獎品發給學生。一個老師的小孩看見了,便想讓老外送一個玩玩。老外不肯。小孩就把當老師的母親請來。同事不好意思開口,便讓我“代勞”。

我對老外説:這是本校老師的孩子,你送他一個吧,反正你的地球儀最後都要送出去的。

老外仍是不肯。

我“開導”老外道: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講究一個“情”字,送禮是聯絡感情的一個重要方式。你在中國任教,就要入鄉隨俗。一個小地球儀不值什麼錢,但作為禮品送出去,那就是禮輕情義重。

到這個份上,老外仍堅定地搖着頭。

我生氣道:你真不給面子,一個小地球儀值多少錢?現在,人家求到我,你不給,人家會認為是我沒盡力。

老外想了想,説:“你讓那小孩説五個單詞,我就給他一個。”

這不是成心為難人嗎?一個上幼兒園的小孩,哪會説什麼英語?但是,既然老外肯送了,那就趕緊想辦法吧。好在小孩很伶俐,一教就會,不到五分鐘,五個英語單詞全會説了。老外除了白送一個地球儀,還高興地低下頭,親了親小孩的臉蛋。

這讓我很納悶:與其如此,何必當初?我問老外為什麼要這樣做?

他説:白送東西給人,是對人的一種侮辱。因為,“送”的意味是施捨,即把對方當成乞丐;而那小孩很可愛,絕不應該侮辱他。只有在別人取得了成績時,我們才能把東西獎給他,這是對人的'一種鼓勵。作為一個教師永遠只能“獎”,而不能“送”。否則,就違背了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堅守的準則。

我的心裏,一下子裝滿了敬意。

Tags: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