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哲學

學習哲學與智慧的心得體會範文

欄目: 哲學 / 發佈於: / 人氣:1.15W

本學期開始,我選修了哲學與智慧這門課程,時值期末,反思一學期對哲學與智慧的學習,感覺獲益匪淺,心中有一些體會,不吐不快。

學習哲學與智慧的心得體會範文

哲學是由感而惑,由惑而思,思而達悟的覺解境界之學。有感而惑是哲學的起點,對於“感”來説,關鍵是要善感,要能從平凡的周圍世界中挖掘出不平凡的道理來,這就需要敏感而冷靜的心靈以及洞察的眼光。由惑而思,思而達悟是説哲學是一門思想領域上的學問,要求人們要依靠自己的大腦反覆思索,才能達悟。境界是哲學的結果,是建立在“有感而惑,由惑而思”的基礎之上的,是思悟之後的順理成章和自然而然。人們對世事進行思索,從而參破世事中所藴含的玄機,看透事物的本質,之後必將獲得一種超乎凡人的心態,使自己以全新的狀態和心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以上只是粗略的介紹了哲學的形成的過程,接下來將結合本人的體悟,對此過程進行析解。

由感而惑,這是哲學活動的起點,然而自然萬物紛繁往復,什麼該感?什麼不該感?這是一個哲學範疇內對感知對象進行選擇的價值取向問題。是否面對重大的禍福就要“大感特感”生怕得不出什麼哲理,而面對花草樹木山川河流等平凡易見的事物,則一閃而過,不留半點注意半點思索。我個人認為:哲學是一種很主觀的學問,與其説它存在於認識主體所認識的事物之中,倒不如説它存在於認識主體的心中,只是沒有意識化罷了。認識主體觸及世間某物突發某種哲思,其原因是觸發的某物與心中早已存在的哲理在一點上形成了聯繫,通過這根聯繫,久沉於心中的哲理被帶了出來,在觸及這根聯繫前就出現在內心之中的哲理並不是憑空的,它是在認識主體的長期人生閲歷中潛移默化的形成的,但是並沒有被認識主體自身所知曉,只在靜默中等待一個聯繫將其打撈出心靈的水面,進而全面化,理論化,系統化。馬克思主義認為:世間萬物存在着普遍的聯繫。所以綜上所述,生活處處都存在着與你心中所隱藏的哲理相聯繫的事物,所以我們要處處留心,處處留心皆哲學。因為處處留心,所以孔子發出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感慨!因為處處留心,所以桓公在看到自己昔日栽種的柳樹皆已十圍時,發出“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悲歎!

由惑而思,思而達悟。這是獲取哲學果實的關鍵一步。當“所感”將心中的哲理意識化後,心中的哲理只是一層很模糊的意識,只是停留在認識主體的感性層面,這種似解非解的狀態使認識主體十分困惑。由此,將模糊的意識明晰成系統全面地理論的“思”出現了。思考並不是依靠大腦天分進行純粹的苦思,它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更準確地説,是與認識主體所挖掘的哲學思想具有關聯的知識基礎,只有擁有相關的雄厚的知識作為通行證,才能確保認識主體的思想天馬行空的奔馳,才能使模糊的意識形成明晰的全面的系統的理論。所以古往今來,著名的哲學家皆帶有多種頭銜。例如:亞里士多德,既是哲學家又物理學家;莊子,既是哲學家又是文學家,才華橫溢,寫得一手漂亮的文章

哲學的終極成果是達到一種境界。其中境界有多種類型,這是由哲學類型的多樣化所決定的。哲學作為根本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對世界與人生的看法不同,就會產生相應的不同的境界,同樣,每個人所信奉的哲學不同就會追求不同的.哲學境界。例如:信奉儒家思想的通儒便會努力追求“內聖外王”的儒家哲學境界,在平時必是“居則玩聖賢之詞,動則行典籍之道。”信奉道家思想的名士會竭力追求“無為忘我”的境界,平時言談舉止必是任性而為,不滯於物,在精神上找尋大自在。

哲學的意義在於它的境界。在當今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輕視哲學這門學問,理由很簡單:哲學沒有什麼用處!其實沒有用處的何止這學一門呢?文學,美術,音樂等陶冶人心靈,撫慰人靈魂的學問都是沒有用處的學問。我之所以這樣説只是站在他們這些人的哲學立場上講話罷了。他們這樣認為,是因為他們心目中的“哲學”是“金錢至上,物質至上”哲學,他們所謂的用處實際上就是指創造經濟效益和更多的物質財富。這種思想只是對近三百年來由於科技進步所引發的工商業高速發展,物質財富高速積累的膚淺崇拜。我認為:哲學有大用處,其原因是哲學有大境界。我所理解的境界是人的心靈所處的位置。萬事莫大於心,當一個人將自己的心靈擺上合適的位置後,那麼它就可以以一種但丁的心態來從容應對世間萬物的侵擾。

境界是心靈的境界,一個人心靈位置的擺放是在精神動力承託下自然而然的結果。對於同一種哲學條件下的境界,它的境界高度與精神力量的大小之間是相互決定的,精神力量的大小與對所信仰的哲學的忠誠程度的深淺之間也是相互決定的關係。所以,哲學境界越高,精神動力也就越大,為人處事也就越是淡定。所以,張巡的哲學境界是高的,面對力量數倍於自己的安史賊佞,毫無懼色,慷慨殉城。這是出於對封建綱常的忠誠;所以,譚嗣同的哲學境界是高的,面對變法的失敗,不躲不避,言道:“無有往者,無以圖將來,無有死者,無以酬聖主。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這是出於對讀書人的社會擔當的忠誠。

由此可見,我們不應該任汪洋的物質之海淹沒我們的思想,淹沒我們的心靈。我們要提高自己的哲學境界,這樣做有利於堅定我們的理想信念,堅定我們的人格,使我們在精神動力的支撐下不至於在外界的干擾下動搖從而使使我們活得更加堅定,更加清醒,是我們的人生更加的有意義。

作為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範生,我認為老師的價值主要並不在於教授學生多少知識,而在於用自己的雙手打開學生的思維之窗,放寬學生的眼界,啟發學生的思想,開拓學生的思維。“哲學與智慧”這門課開拓了我的思維,激發了我的思考,遂得出如上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