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觀《中國小生安全教育》有感

欄目: 中國小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1.47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中國小生安全教育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中國小生安全教育》有感

觀《中國小生安全教育》有感1

早晨八點半我打開電視,觀看了法治頻道播出的《中國小生安全教育》。片中例舉了一個個現實生活中有關災難發生的事例,那一樁樁災難,災難中一幕幕驚險的片段,讓我觸目驚心、心驚膽戰啊!同時,也讓我受到了深刻的啟發和教育。

從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發生在中國小生身上的災難,主要有地震、溺水、交通事故、火災、一氧化碳中毒、房屋倒塌等災難。避免被這些災難傷害主要的方法,就是以預防為主,平時多學習災難逃生知識,這樣才能臨危不亂,才會提高自身的生存指數。例如汶川地震時,一所國小的校長平時很注重安全教育,經常進行安全逃生演練,所以,在地震發生時,全校學生在老師的正確指揮下,無一傷亡,全部有秩序的安全撤離。

溺水傷亡是中國小生傷亡比例最大的一項,約佔意外傷亡比例的三分之一。大多都是因為孩子們忽視安全隱患,沒有自我保護意識所造成的。

例:2006年,某國小12名男生和10名女生在河邊玩耍,十名男生在下游,而女生在上游,這10名女生過河走到河中間時,不慎被水沖走。最終經全力搶救,2人獲救,8人不幸溺水身亡。例二:某國小7名女生來到河邊玩耍,6人下水,5人不幸溺水,在河岸上的一名女生緊急呼救,恰巧中學生楊斌經過此處,聽到呼救就奮不顧身的跳下河中救人,最終因體力不支未能就出遇難的學生,自己也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以上兩例慘痛的實例,讓我們深感痛心,同時也給了我們極其深刻的教訓。為了儘可能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我們中國小生應做到以下幾條:

1、 沒有家長陪同下,不要擅自下水游泳。

2、不能去不知危險程度的小河、池塘裏游泳。

3、下水前要做好熱身運動,預防因腿抽筋造成的溺水。

4、不要在水中嬉戲打鬧,造成嗆水、溺水的隱患。

5、在游泳時遇到危險,沒有自救和救人能力的未成年人,千萬不要下水救人,應及時向成年人求救。

除了溺水以外,近年來交通事故也是危害中國小的一大隱患。預防在交通事故受傷害,中國小生應做到:

1、過馬路時要遵守交通法規,要看指示燈,要走人行橫道。如果沒有人行橫道,靠邊走或走過街天橋。

2、騎自行車上路時,在慢車道上靠右邊行駛。

3、不能違規橫穿馬路,更不能在馬路上奔跑或嬉戲打鬧。

片中那讓人刻骨銘心的災難事例中,那慘痛的讓人揪心的一幕幕,像重磅一樣重重地敲擊着我,像警鐘一樣,時刻提醒着我要珍惜生命、預防隱患、時刻注意安全。只有真正地重視安全教育,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熟練掌握安全知識,萬一在災難來臨時,才能給自己多一線生還的希望。那麼,就不會出現片中那慘痛的一幕幕了。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或許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遇上不同形式的災難。災難雖然很可怕,但是在災難面前要用正確的'方法去應對。要有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儘可能的保護自己寶貴的生命。在保證自己安全的同時,盡最大努力幫助自己可以幫助的人求生,才是我們中學生最應該做到的。

觀《中國小生安全教育》有感2

星期一早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了湖北電視台綜合頻道播放的《中國小生春季安全教育第一課》,看完後,我對安全知識有了更多的認識。

一。避震

家庭避震:地震時,應選擇室內堅固的地方躲避,如廚房、衞生間等;地震時保護好頭部、頸部、同時應閉上眼睛防止被傷害;地震時不要站在窗邊、陽台下;不要跳樓。

學校避震:如果在上課時發生地震,應迅速躲在自己書桌下,抱頭;如果教室是樓房,不要躲在外牆邊;地震過後由老師有組織疏散到空曠地方去。

二。火災

1.火災襲來時,要迅速逃生,不要貪戀財物。

2.發生火勢危險時,,當機立斷披上濕的被褥或衣物,朝安全出口衝出去。

3.穿過濃煙時,儘量使身體貼近地面,捂住口鼻。

三:水災

不要私自到河邊、池塘去玩耍。

游泳前要做到游泳四不要:

1,沒有家長的帶領,小孩不能偷偷的去游泳。

2,不能去控制不了水情偏僻的地方游泳。

3,為防止下水後手腳不抽筋,下水前應活動好身體。

4,對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後不能嬉戲玩鬧,在沒有大人安全措施情況下,不能參加比賽。

四。交通安全

行走時的安全知識有以下幾個方面:

1.橫過馬路時要走人行橫道。

2.遵守交通信號,紅燈停、綠燈行。

3.不跨越交通隔離設施。

4.不在馬路上追逐猛跑。

5.不要邊走路邊看書。

6.夜行時,儘量選擇穿淺色衣帽和有路燈的地方橫穿馬路。

通過對這些知識的瞭解,我知道了我們要加強自身安全防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