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全國“紅領巾講解員”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39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由於外界事物接觸而引發思想的火花,這時就可以通過文字的方式把這些感悟都記錄下來。不過,是不是不太會寫感悟?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全國“紅領巾講解員”傳統文化心得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全國“紅領巾講解員”傳統文化心得感悟

全國“紅領巾講解員”傳統文化心得感悟1

前幾天,我在街上看見到處都有“和睦、尊師、節儉……”等標語,我疑惑不解。今天,學校正好觀看了《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優良家風》的視頻,我終於懂了:家風是融在血脈中的驕傲,是先人從一代又一代的的生活中總結出的家族風氣。街道上貼的宣傳語原來都是祖國的傳統文化精髓。

我迫切地想知道我們家的'家風是什麼,急忙返身往回跑。我一進家門,正好撞上爸爸,爸爸看我跑得滿頭大汗,就問我:“兒子,你跑這麼急有什麼事嗎?”我結結巴巴地説:“爸-爸,我們的家風和家訓是什麼?”爸爸眨了一下眼睛,問:“你為什麼要問我們家的家風和家訓?”我對爸爸説:“我今天在街上看到寫有和睦、尊師、節儉……的標語後,就想到了我們應該也有家風和家訓吧。”“哈哈!”爸爸笑了起來,接着爸爸把家裏人都叫了出來。

正當大家疑惑不解的時候,爸爸從書房裏拿出一幅字出來,用手輕輕地摸了摸,鄭重其事地交給我,然後嚴肅地説道:“兒子,請你和姐姐把這幅字打開看看。”我小心地與姐姐一起將這幅字慢慢的展開,只見上面寫着四個蒼勁有力的書法字:厚德載物。我和姐姐看着這微微泛黃的書法字,陷入了沉思。爸爸説:“他的意思是大地袒露的氣勢和順厚實,君子要像此一樣增厚美德,容載萬物。這就是我們的家訓!你們可要好好琢磨琢磨。”

我想,我們家的家訓應該是讓我們謝家人不斷學習,提高修養,以寬容、良好的品德對待人和事。想到這裏,我豁然開朗,和姐姐相對一笑。

我在心裏暗暗對自己説:“從今往後,我要更加努力,不斷進步,爭當美德少年,發揚我們家厚德載物的家風。”

全國“紅領巾講解員”傳統文化心得感悟2

利用寒假,我閲讀了曲黎敏先生所著的《中醫與傳統文化》一書,整本書留給我最直觀的印象便是二字——深情,曲老先生對中醫和中華傳統文化有着深切而誠摯的情感,一往情深深幾許怕是最好的概括,這也啟迪了我對中醫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繫有了進一步思考。

從前,我們仰望星空,感到星空是那麼浩瀚無邊,俯察大地,大地是那麼廣袤無垠。人們朝夕與自然相處,從自然中領悟生命的意義。草木榮枯、生物興亡、歲月更迭、生老病死……所有的一切都符合客觀規律,沿襲既定的軌道進行着。中醫,也是這般應運而生的,所以它和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息息相關,密切聯繫的,也有着割不斷的深情。

曲黎敏先生在《中醫與傳統文化》中展現給我們的是中醫與文化間一派安詳和諧的'圖景,所以在我看來中醫與其拆解為中國之醫,不如説是中庸之醫更為恰當。《中庸》是儒家經典,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樣來看“中醫”,一來從傳統文化的角度透析,兩者關係可見一斑,二來,中醫本身也很講究“度”的理念,講究天人合一,凡事有節度,本身也與中庸的論點相契合。

古人感應着自然的變化,集合眾人之智慧,撰寫下《黃帝內經》,這是一本沒有著者姓名,沒有產生時間,也無從追溯其原貌的醫書,但它同時又是一本慈惠無窮,垂訓千載,千百年來當仁不讓,被中醫奉為第一經典的醫本。《黃帝內經》講:“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講:“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是告訴我們要做到一個“和”字,當我們處於一種平衡狀態時,才能使自己的身體狀態達到峯值,從而遠離疾病。

可以説儒家思想在早期,奠定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型。但它又不僅僅是儒,自煉丹、養生方術等技藝盛行開始,中醫就融入了大量道學思想,究其原因,和文化發展有關,和歷朝歷代的統治文化思想有關,漢以前百家爭鳴,漢以後獨尊儒術,到魏晉道玄盛行,再到唐代佛教傳入,宋代理學發源,中華延綿不斷的文化為中醫的發展提供了沃土,使得中醫可以匯聚百家之長,在歷史的洪波里洗練,不斷完善融合,終成中華特有的一道風景,是醫學還是文化,早已分辨不清。所以曲黎敏先生説:“《黃帝內經》是醫學,更是醫道,它的真正作用不是機械性地對疾病進行治療。而是更像一位老師。引導我們順應自然的力量。”

《中醫與傳統文化》給了我們一個遐想的空間,透過書本的紙頁,我們彷彿能看到,中華民族的先人在混沌中睜開眼,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人類,把自己和自然界區的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分開來,又在朝夕中感受到自然的神祕力量,臣服於自然的造化之力,當一個生命降生,人們感到喜悦,當一個生命凋亡,人們感到恐懼,於是先人開始渴望生命,從語言到文字,從巫術到醫學,中醫從文明中誕生,文化因生命的存在而得以延續。

靜靜地讀完整本書,閉上眼,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詩經裏的一句句子,“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牛羊下來”。曾經多麼樸實而簡單的生活寫照,也許就是我們文明本來的樣子,中醫發展到今天,一路磕磕絆絆,但從未絕斷,我覺得這也是中醫本來的樣子,它和中華傳統文化一樣,充滿了韌性,所以不會輕易被破壞,我今天作為一名中醫人,多希望能肩負起中醫和中華文化傳承的擔子,讓中醫返璞歸真,溯洄從之,去尋覓佳人倩影,不知伊人是否正在水一方,等一個知心人帶她共沐曙光。

我合上書頁,任憑着深情在字裏行間和指尖流瀉……

全國“紅領巾講解員”傳統文化心得感悟3

最近看了《弘揚傳統文化公益論壇》的光盤,看後感想很多。在此之前我看過陳大惠老師和蔡禮旭老師所講的,學習《弟子規》怎樣做人的一系列書籍和光盤。

關於傳統文化我也不是很懂,但看了這張光盤後知道了,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無價之寶。但不幸得很被我們拋棄了。今天我們又重新拾起學習傳統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在當今的社會裏,人心浮躁、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別人,與《弟子規》的要求相去甚遠,説白了就是不會做人。在論壇上講演的老師們,他們所講的內容非常感人,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後,在他們的身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説學習前和學習之後判若兩人。其中有位來自北京叫張華的老師,她講的特別感人。她本人是位癌症患者,她曾畢業於一所名牌大學,畢業後順利地進入一所證劵公司。收入頗豐,很快就有了房子、車子、票子、以及當今社會上讓人羨慕的一切。於是,她拼命的消費享受,不懂得惜福,接下來果報也就跟着來了。

先是事業上不順利,婚姻上也亮起紅燈,身體上也出了問題,最後確診為惡性腫瘤。於是她開始抱怨上天對她不公平,甚至想到自殺。學習了傳統文化後,她明白了發生這一系列的不幸的原因所在。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當你的德行不夠時,(沒有德行)你去享受大的福報,那麼災殃也就跟着而來。張華老師講,她從小就不聽父母的話,和長輩頂嘴,長大後也不懂得孝順父母,和《弟子規》所講的怎樣做人完全相悖。

現在她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和《弟子規》之後,懂得了孝順父母,認識到過去的行為錯了,她在父母面前磕頭懺悔,發誓一定改過。人有善願天必佑之,佛教裏常説“境隨心轉相由心生”。由於她的心念轉變了,身體也隨着發生了變化。她再去醫院檢查時,醫生驚奇地發現腫瘤縮小了,可以做手術了。後來通過醫生們的努力,手術很成功,她也終於恢復了健康。張華老師用她的親身經歷,活生生的事實告訴人們,癌症是可以治癒的。只要我們按照自然規律,去生活、去做人、去孝敬父母、去愛你身邊的人,那你的一生一定平安快樂。古人云:“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古人的話我們一定要牢記在心呀!

我皈依佛教多年了,但我看了弘揚傳統文化的`光盤後,感到很慘慚愧。與那些在論壇上講演的老師相比,我做的太不夠差距太大了。我明白了為什麼學佛多年,而進步緩慢吶,原來是沒有學好怎樣做人。

《弟子規》講“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見躋”,我一定努力向他們去學習,先學做人。做一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使者,讓身邊更多人學習《弟子規》,瞭解中華傳統文化,讓老祖宗的教誨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讓更多的人成為傳統文化的受益者。

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更加和諧、更加美好,最終會成為人們嚮往的人間淨土!

全國“紅領巾講解員”傳統文化心得感悟4

寒假裏,我看了一本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書。裏面有一篇記載着關於中秋節的習俗。現在我就帶同學們來了解我們中華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佳節的傳統習俗有賞月、拜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猜謎、觀潮等。在閩南民間,還流行"博狀元餅"的特殊習俗。

博狀元餅,即博餅,原是古代文為獲取功名討取彩頭的一種做法現已成為閩南地區人們佳節團圓交流感情的一項民間文娛活動。整個博餅過程氣氛熱烈,清脆的骰子跳動聲、朗朗的歡笑聲不絕於耳。讓人感受到了中秋節不一樣的`樂趣。

下面為同學們介紹中秋節另一個習俗“拜月”。拜月的由來源自於一則神話故事——嫦娥奔月。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大地冒煙,海水苦幹,百姓無法生存。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最後他一氣射下了九個太陽。這位英雄有個善良美麗的妻子,名叫嫦娥,她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後來百姓得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宴,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習俗在民間傳開,這個就是拜月的由來。

中秋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希望同學們自己去探尋,最後我希望同學們能像我一樣從小熱愛中國傳統節日,喜歡中國傳統習俗,從小做起,從我做起,為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自己小小的力量,讓我們胸前的紅領巾更加的鮮豔動人!

全國“紅領巾講解員”傳統文化心得感悟5

細雨紛飛,粉紅色的花瓣上滾動着雨滴,煙雨籠罩整個城市。我足不出户,窩在家中看書,我現在手上握着的是一本綠色封面的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福建讀本。

這本書分成了六章,有人物介紹數學詩詞等,我比較喜歡最後一章八閩茶香。這一章講的是關於茶的故事以及種類和喝茶的原則。我明白了製茶的過程一人有8個步驟,分別為採青;日光萎凋;炒青;揉捏;團揉;渥堆;乾燥;緊壓。這樣,醇香好喝的茶就完成了,我品過的茶有:清香甜爽的白毫銀針;味道純正的肉桂;清爽宜人的大紅袍等等,書中還有介紹要怎樣品茶。讀到這兒,我想起一件事。

去年暑假,當補習班全部攻克完成後,媽媽帶着我們去了有着世外桃源美稱的.武夷山。武夷山是中國的茶葉之鄉有着不計其數的茶田和不同品種的茶葉,我一到就被這壯麗的景色給驚呆了,過了好一會兒才緩過神來。導遊又帶着我們去了一家造茶廠,女主人將我們帶進了一個不大的房間,裏邊是古色古香的茶桌和靠背椅。椅子上鋪着柔軟舒適的褥子,上面繡着龍和鳳。茶桌上擺着全套茶具。看得出來,這套茶具已經使用多年了,但在細心的女主人的保養下,它們看起來還是乾淨如初。嘩嘩當碧綠的鐵觀音倒入小巧玲瓏的茶杯裏時,我發現媽媽和那個女導遊都做了同樣的動作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輕輕叩了三下桌面。

媽媽,你在幹什麼啊?我好奇地問。當主人給我們倒茶或添茶時,都要這樣做,表示謝意。噢,原來如此啊!接着,熱情的女主人又給我們品嚐了多種茶葉:醇香的大紅袍;清甜的水仙、肉桂;回味無窮的金駿眉

當時,我真後悔沒早點看到這本書,早點知道茶葉文化,哎!中國是茶的故鄉,有着豐富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的經驗和智慧,一脈相承延續到今天。現在,茶葉已經從中國延伸到世界各地,香氣濃郁、有養生功效的茶已經成為了養生人的喜好,他們通過茶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這正如書扉上所説的那樣: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和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全國“紅領巾講解員”傳統文化心得感悟6

這些年,全國又掀起了一股“保護傳承文化”的熱潮,各大博物館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文創用品,線上互聯網宣傳節目、記錄片等。“中華文化熱”又火了起來,有更多的像樊錦詩、常書鴻這樣的文物守護者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而眼前的這本書,季老的《傳統文化之美》又把我帶入到了另一個更多元、更精彩、更真實的中華文化世界。國文、勝蹟、美德都是書中所強調的傳統文化,作者的筆下,詩詞、古籍、歷史古蹟、風骨等這些表現形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又有了新的活力與使命。

中華文化在名勝古蹟中的體現是最直觀,也是最受人歡迎的。中華文化已延續了五千多年之久,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蹟,秦兵馬俑、富春江、敦煌莫高窟、魯迅故居……都是書中所及之處。這些人文景觀的背後,記錄的是一個時代的歷史。我也曾遊覽過祖國的大好河山,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敦煌的莫高窟。敦煌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的傳承地和古絲綢之路的重鎮之一,古絲綢之路貿易盛行時,幾乎所有的貿易貨物都要經過敦煌。通過幾代人的全力保護,壁畫正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而壁畫背後的歷史與傳奇,更是我們需要了解。當我站在這些佛像、壁畫前彷彿能感受到都當時敦煌的繁華景象。還有近期申遺成功的良渚文化遺址,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國和世界同類或同時期文明中的地位,“良渚文化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研究歷史的源頭,並增強了文化自信。語言是我們當代人交流所必須的媒介,語言文化同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的語言素來博大精深。唐詩、宋詞、元曲、小説等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當我讀“紅杏枝頭春意鬧”,便能感受春天的生機勃勃;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便能品出離別愁緒;望“古道西風瘦馬”體會遊子在外闖蕩的孤獨……了了幾個字便有了道不盡的情與思,凝練之語的背後,是語言文字的魅力。從文言文到白話文,我們中華民族語言憑藉着自己獨有的生命力留存了下來,記載了歷史,傳承了文化。同時,各地特有的方言也成了當地文化的特殊名片,也給當地的文化發展創造了更大的空間。到了現代,更多網絡用語的出現,如“給力”、“乾飯人”等又賦予語言新的.生命力,也給了我們年輕一代無限創造發展的可能。語言讓書籍的產生成為了可能。書籍作為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發揮着重要作用。不少舊書店、老書坊出現在現代大都市中和現代化的書城,圖書館相互輝映。從最初的書籍雛形甲骨文到最早的書籍竹簡再到帛書;以及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印刷能力;隨着科技的發展電子書的出現,書以更多元的形式出現在了我們大眾的視野中,讓我們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不論是電子書還是紙質書,都在向人們傳播文化的過程中具有決定性的推動作用。

有了如此之多的中華文化的表現形式,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傳承好中華文化。作為年輕一代,參觀博物館深入瞭解當地傳統文化,親自學習技藝手工,不讓傳統文化流失在我們這代人手中。杭州的博物館資源十分豐富。杭州的絲綢文化歷史也十分悠久,絲綢從上海的松江一帶起源,發展到杭州,再到面向全世界的絲綢大市場,傳承了絲綢的寶貴製作技藝。位於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裏面展示了制絲的機械、工藝、養蠶的程序,還收藏了許多古代寶貴的絲織品,雖然歷經了幾百年的歷史,但是服飾上面的人物形象仍是栩栩如生,我也不禁感歎於這雖古老但又極精美的工藝。同時,博物館也順應當下時代潮流,展示了建國以來我們在絲綢生產、科研和對外貿易上所取得的成就,為推動現代的絲綢之路注入了新的力量。這就是文化的傳承,“弘揚古蠶絹文化,開拓新絲綢之路”便是絲綢文化未來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的號召下,將注入新的活力,以全新的姿態迎接全新的明天!讓我們用古蹟之美、語言之美、書籍之美、傳承之美讓杭州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