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精華】傳統節日作文錦集六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8.52K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傳統節日作文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傳統節日作文錦集六篇

傳統節日作文 篇1

金秋送爽,花果飄香。今天我們滿懷歡喜的心情迎來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九九“重陽節”

老年人是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前輩的經驗和智慧是我們竹子村的寶貴財富。憶往日,您們嘔心瀝血,用辛勤的汗水為竹子村的發展譜寫了一曲曲、一首首悦耳動聽的人生的讚歌。看今朝,竹子村的發展,有您們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您們雖然老了,但你們仍然發揮各自優勢,為竹子村的發展建言獻策。在您們身上凝聚着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永遠是下一代學習的榜樣。

“最美莫過夕陽紅”。衷心地希望老年同志活到老、學到老,與時俱進,老有所為。並祝願老年同志家庭幸福、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在祥和、和諧的氛圍中,幸福地安度晚年生活。

傳統節日作文 篇2

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已然來臨。最近我對20xx鼠年春節的現況進行了研究調查:

1奇怪的街道

往年,街道上很熱鬧,我們小孩子你追我趕地打鬧,大人們也滿臉喜氣洋洋的互相寒暄,處處都是歡聲笑語。可現在,整條大街上只有兩三家藥房開着,零星幾個街上來往的人們也都用口罩嚴嚴實實地遮住了大半個臉,除了有一些淘氣包在放一些煙花,在空曠的街道里迴響,顯得冷冷清清的。

2熱鬧的除夕夜

三十晚上是最熱鬧的一天,家家户户都趁着白天趕做起了年菜,整個小區上頭都洋溢着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開開心心地穿起了紅彤彤的新衣服,在門外貼上了寫着吉祥話兒的對聯,又在屋裏貼了各色各樣的年畫。除夕的晚上燈火通宵,鞭炮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在外地工作的人若非萬不得已,也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

3怪氣的紅包

大年七年級,一大早我們小孩們就被拉出被窩,在父母的引導下在給長輩拜年。今年我得到了兩個紅包,除了往年常有的百元大鈔,另一個紅包內卻是塞得滿滿當當的幾個口罩和兩包退燒藥。

以上就是我通過觀察總結出來的關於鼠年春節的研究報告,希望瘟疫早點兒過去,小朋友們就可以去大自然中玩了。

傳統節日作文 篇3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户户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裏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説:“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祕訣,讓恆景立即騎着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着幾聲淒厲地吼叫,瘟魔衝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説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温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據説,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九九重陽,還有歷史淵源。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遊》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説:“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他已明確寫出重陽飲宴了。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説:“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説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至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傳統節日作文 篇4

農曆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我最喜歡在這一天去賞花燈、猜燈謎。去年元宵節的早上,我一起牀就吃到了一碗媽媽煮的湯圓,有花生餡的、紫薯餡的、還有黑芝麻餡的又香又糯,甜滋滋的。

晚飯後,我們一家人來到歡樂海岸賞花燈。我蹦蹦跳跳地進了花燈展,瞬間彷彿進入了燈的海洋,各種各樣的燈,把我的眼光牢牢地吸引住了。看,孫悟空來了!騰雲駕霧,手持金箍棒,另外一隻手搭在眉毛上,似乎在尋找着什麼。我還看到了栩栩如生的荷花,荷花一開一合,像一位小姑娘在忘我地跳舞呢!逛着逛着,咱們來到了燈謎長廊,這裏圍着很多的人,老的少的都在積極地參與着,我也取下了一張燈謎,上面寫着:光光亮,亮光光,乾乾淨淨放桌上,每天都要看看它,瞧你臉上髒不髒(打一生活用品)。

我絞盡腦汁,突然靈光一閃便拿着紙條奔向工作人員,毫不猶豫地説出謎底是鏡子後,工作人員笑眯眯地遞給我一份獎品,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個大寫的福字。我趕緊把福氣收藏好,樂呵呵地和爸媽又去猜其他的燈謎了。

元宵節的習俗還有很多,舞獅子、放煙花、扭秧歌等等,總之都離不開一個鬧字。我喜歡喜氣洋洋,熱熱鬧鬧的元宵節。

傳統節日作文 篇5

寫完作業,我喜歡翻閲令人高山仰止的唐詩宋詞,喜歡捧起《紅樓夢》揣摩一下曹雪芹鬼斧神工的修辭。

我苦練書法八年,平日也欣賞一些名家表帖,然而,一看到那隻能讓我望洋興歎的魏碑隸書,我沾沾自喜的心便瞬間冷卻。因為,對於先輩創造的偉大奇蹟,我只能瞻仰、崇拜,我甚至根本不具備與他們對話的能力。

我是一箇中國人,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五年,無時不為中國五千年文化凝聚的精華而自豪。

而如今,我卻迷惘了。20xx年,韓國的“江陵端午祭”被成功申請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一張歷史題寫的問卷。在這張問卷上,很多中國人的答案是:國人不好好過,傳統節日給了別人也沒有什麼。傳統節日,我們的祖先以竹比喻過日子,平常的日子便如竹筒,一滑而過,而節日即是竹節,在節日的懷抱中,放鬆些精神,恢復些力氣,精心地過這一天,感謝這一天,感謝生活,感謝生命。而如今,日曆被反反覆覆的七日囚牢般地束縛着,以前曾經深入尋常百姓家的節日便逐漸流失。花朝節、曬衣節……這些其樂融融的節日,似乎只能在古籍中苦苦尋覓,只能在老者的腦海中漸漸沉寂。在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節日是一條重要的支流,而如今,無數支流已被現代人遺忘,被人內心的慾望分割得支離破碎。有情人眼中的花好月圓,被膨脹的物質暴力所取代,那樣的有情人心中還存留幾絲真摯,幾絲痴迷?林語堂先生似乎説過,中國的文字時代已伴隨着魯迅等“最後”一攢文人的逝去而逝去。如今,一大批學子,為了能寫出一篇美文,甚或一二佳句而絞盡腦汁,卻不知華美藻飾背後的乾枯與無力。(範文網 )可憐,可惜,那出口成章能誦能吟的文化王朝已經過去,傾情於鳥鳴山樂的悠然之氣漸漸消逝於金河銀海。是的,先人用五千年的智慧與汗水凝聚成瑰麗的民族文化寶石,為我們構建了仰望自然、仰望生命的至高起點。而如今璀璨的寶石被金幣砸得斑斑駁駁。那起點,足否已是我們的終點?

傳統節日丟了也沒什麼,有人説。我只想問問:當所有的所有都被我們遺失之後我們還擁有什麼?

傳統節日作文 篇6

從新聞裏得知國家考慮增加三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期,分別為:清明、端午和中秋。網上投票的期限已過,差不多有八成參與網民支持。我覺得這是件特別值得高興和期待的事。

傳統文化的保留,可以增強民族的自我認受性,增加向心力。這幾年各省各地不停的把老祖宗的家當翻出來,申報這個奇蹟那個遺產的,除了裏面發展旅遊的潛在經濟因素,表面上莫不掛上宣揚中華文化,介紹我國壯麗河山等這些冠冕堂皇的大招牌。一方面向外國友人展示推銷帶上濃厚文化氣息的中國假期;另一方面從申辦過程中排山倒海的報道與宣傳裏,反覆提醒國人我國的月亮不比外國方,作為中華兒女是件值得自豪的事,因為咱們“底子厚”。而各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正好是我國五千年文化的積累。以下簡單的介紹一下三個節日:

清明: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祭祀墳墓的俗例起源自漢代。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賢孫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墳,為墓地鋤草,替墳墓加土。掃墓之餘,因利趁便,在山野間遊樂一番,所謂踏青是也,路上順手摺支柳枝回家插插聊以睹物思情。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近的。端午節意義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戰國時代的楚國大臣,因諫楚王不被採納,憤而投江,自古以來即為忠臣的代表人物。端午節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以饗屈君。

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傳統上,人們都儘可能趕在中秋前回家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所以也稱“團圓節”。中秋的起源可遠溯至周代,時人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

三個節日也代表了千百年以來人民所推崇的不同美好價值:

清明——

透過對祖先的追思反映對家族血統的肯定與自豪。而宗族是構成中華民族的基礎。

端午——

每個小孩都吃過粽子,也沒有幾個不喜歡的。孩子都因為愛吃粽子而認識屈原,也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啟蒙課。這種深入潛意識的記印比任何的口號和廣告都要來得有效。

中秋——

一家人的團聚喚起對家人愛與自己的責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與及人之幼”。推己及人。一個重視責任與充滿愛心的社會,會消去人與人之間的隔漠,帶來和諧。

近年,有愈來愈多的呼聲提倡從新重視傳統文化,甚至有家長送小孩去學習四書五經的報道。反映的就是在日益都市化和受西方文化衝擊的今天,在享受科技與觀念進步而帶來的成果之餘,精神生活上的匱乏。西方聖經裏有一句話:“人不能單靠麪包而活”。是的,人民近年都在飛躍的經濟發展中續步獲得富足,可是社會上的問題不單沒有因為這樣而減少,反而是越演越烈。其中很大的理由就是因為貧富懸殊所引起的公民道德敗壞。

古人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表明社會的文明是有一個從個體(家)到集體(國)的一個發展過程。一般的平頭老百姓不一定懂得富國強兵的大道理。倒是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如何養妻活兒天天牽掛。在我看來,只要一個人在不侵犯他人的權利下行使自己的權利,在守法的前提下渴望財富而致富是應該受鼓勵的。千萬的家庭富了,國家自然就富強,國家愈富強百姓就愈愛國。

基於以上理由,我對重訂三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期是十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