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大學英語教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解讀論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87W

論文關鍵詞:大學英語教材 《新編大學英語》 英語教學 中國傳統文化

大學英語教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解讀論文

論文摘要:跨文化交際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促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和文化價值。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藴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關注修身:立人之道,日仁與義;關注自我發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關注自然與社會: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跨文化交際”已成為大學英語重要的教學內容。但是,一些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有意無意間突出英語的強勢,忽視英語教學中的國學素養。思想文化的交流應該是雙向的。教師和學生只有深刻認知本民族文化,才能從深層次上認知文化的內涵,理解外來文化和民族優秀文化之間的異同,具備較強的文化鑑別力,洋為中用,實現真正意義的“跨文化交際”。正如柯楊所説:“在自己的國家做主人,尊重傳統習俗,是自尊和自愛;到國外去做客,尊重他人的習俗,是文明和教養”。筆者認為,應該把中國文化融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利用大學英語教材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倡導、推介主流文化,形成“中西合璧”。這樣既可以培養大學生世界公民的健康意識,又能有效地傳播中國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使文化自覺意識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然而,如何做到中西合璧,文秋芳曾闡述英語教材的三條重要編寫原則,即“以人的發展為依據;以第二語言學習理論的最新成果為依據;充分體現中國外語教學的特色”。英語教學首先是語言教學,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言而喻,與中國文化相結合應為中國外語教學特色的一個重要內容。教材編寫應遵循這樣的原則;教學實踐中,英語教師更要首先分析、理解教材中的中國文化元素,並予以闡釋,使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的內容。筆者認為,浙江大學編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即藴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內容,本研究將從文化內容方面嘗試予以解讀

一、關注修身:“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易傳》中説:“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為準則。《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充分體現了“立人之道”。很多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強調人格培養、人際和諧等,診釋了仁與義的含義。編者還把立人的篇章作為各冊書的開篇,凸顯了“立人之道”的重要意義《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開篇《以生命相贈》意境深遠。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進人大學,離開熟悉的環境,開始新的大學生活,與其説是環境的改變,不如説是新生活的挑戰。如何幫助學生儘快適應大學生活,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應對這種挑戰成為最關鍵的環節。《以生命相贈》講述了越戰期間越南孤兒院裏的一個小姑娘被炸傷,生命垂危,急需鮮血。一個小男孩克服死亡的恐懼,勇敢地獻血,因為“她是我的朋友”。該篇以“為了朋友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愛莫大焉!”結尾,實為點睛之筆。英語中有句諺語:“戰爭是死亡的盛宴”。這個故事發生在殘酷的戰爭期間,在特別的背景之下,這個作品震撼人心是可貴的友情,是人性善良的光輝,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仁與義”的體現。通過這篇文章,學生對人性及人際關係能有更深刻的.認識,也會啟發大學生如何與人和諧相處。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建構人性,注重親子關係,把家庭價值放在人性情感的層次,作為“立人教育”的根本內容。家庭中子女對父母感情的自覺培育被視為“人性的根本、秩序的來源和社會的基礎”“孔子通過‘仁’開始塑造、形成和影響中國人的心靈。人或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即與家庭成員的情感關係之上”閻。朱熹把“仁”釋為“愛之理,心之德也’。“仁”的本義與愛緊密相關。第二冊第一單元選取的《善良之心永世相依》描寫的是父子情,雖然父親腿有殘疾,但熱愛生活、熱愛工作。課文中樸實而真誠的敍事表達了愛的主題,讓人們體會到一種用大愛做小事的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到:“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遺憾的是作者在父親去世後才感受到這種大愛的境界:“當時我沒有意識到,是爸爸幫我保持平衡”。年少無知時的作者無從理解父親的愛,更沒有意識到父親殘疾外表下的“氣質神韻”皆緣於善良之心,緣於辛勤工作、快樂生活的人生態度。隨年齡的增長,作者開始以覺悟的態度反觀內心,審視自己。覺悟的過程體現了成長的過程,也是作者學會愛的過程。這位身有殘疾的平凡父親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顯示出的勇氣及其剛毅和高尚的品格,給讀者留下的是要有大愛才能有大德的思考。編者把“愛”與“善良之心”即“仁”聯繫在一起,引發英語教學過程中大學生更深人地思考“愛”的內涵。

《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教材每冊都有情感、溝通的話題,如“不只是文字”(第一冊)、“溝通問題”(第二冊)、“社會問題,’(第三冊)、“文字的力量”(第四冊)等。這些文章闡述了尊重生命,關注生命,關注修身,強調塑造人的情感心理。選取《羞怯的痛苦》《享受幽默—什麼東西令人開懷?》作為第三冊和第四冊的開篇,把情商中的自我意識和自我修養提升到了更高的地位。這兩篇文章分別以羞怯、幽默為話題,對羞怯的不利影響、幽默的益處等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論述,能讓大學生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認識自我、認識生命。人的生命是美好的,每個生命都是唯一的,應以積極的、肯定的情感來看待生命。學會理解他人,既保留自身的獨特,又能正視自己性格中的弱點。努力發展健康的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在與人交往中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氣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有“個性”是“君子”形象,能夠“不同”是自我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和”就是要協調“不同”,“和”就是要探討諸多“不同”之間如何共處。西方文化與此一致,既崇尚開放、張揚的個性,重視個人的主體作用,又強調“主體間性”。當今社會發展需要協作精神,在個性不同的團隊裏,更須建立互相理解、溝通的交往理性,以促進社會的和諧。

二、關注自我發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文以載道’。《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的很多選文都體現關注學生成長、關注學生的自我發展。《周易乾》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何以自強?那就是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第一冊給剛剛走進大學的新生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忠告,比如:“把過去那些不愉快的記憶鎖進記憶的角落裏不再去想,才有可能自信和樂觀”(第二單元主題“記憶與遺忘”);學習外語“在讀、寫、説、聽思想傳統的交流技能之外還應該加上第五項技能:文化意識”(第三單元主題“沒有言語的交流”);“把上大學看成一個美妙的實驗,要學會改變自己”(第四單元主題“新的開端”);“倘若你在思想上給未來抹上驚恐的顏色,你的行動就會受到制約”(第七單元主題“生活的選擇”)。這些文章選編在第一冊,有助於學生熟悉大學學習和生活,順利完成由中學到大學的過渡,以新的面貌步人人生的新階段。

《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在倡導積極進取的人生的同時,強調大學生要保持高度的清醒與理性的頭腦。在多元價值並存、人們熱衷於追求富與成功的今天,學會如何正確地思考各種社會現象反映的精神實質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價值取向。學完第一冊第九單元《快樂的聖誕節》一文,學生可能會在熱衷於過“洋節”、過多地進行炫耀性消費的時候停下來,理性地思考聖誕節這個神聖的宗教日子所承載的非商業性的文化價值,正如文中所説:“聖誕節應該是對他人表示愛心和良好祝願的時候,它應該是為那些沒有我們幸運的人做善事的時候”。第二冊第八單元《把時間花在為錢苦惱上》呈現的金錢哲學“儘量掙,儘量省,儘量給”同樣發人深省;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伊萊亞斯》故事則引發學生思考幸福和金錢的關係。類似的選文還有第二冊第九單元《年輕人的消費行為》,學生通過學習能瞭解作為社會高消費的成員應該學會如何理性消費。對於沉酒於電腦遊戲、忽視學習的學生來説,第四冊第八單元《如何從容使用時間》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時間就是金錢,應該節省,應該理智地花,不要浪費或者丟失”。這種時間意識言簡意賅,引人深思。當下各類媒體追捧正使球星、歌星、影星、暢銷書作家成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的青春偶像,第四冊第五單元同時選取《運動員應是行為榜樣》和《運動員不應是行為榜樣》,使學生慎行、明辨和思考,在大學學習中大學生既要注重個人成長,又要增強自身的文化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第四冊第七單元《永遠不會聽到的畢業典禮演説》及其評論《大學:一個寬恕一切的世界嗎?》同時出現在課內閲讀,從不同的角度論述相同的問題:“如何看待大學生活”,引導大學生換一個角度思維,鼓勵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告訴學生要認真規劃未來,把握今天,創造明天。比如第三冊第四單元“擇業規劃”所選三篇文章對大學生擇業提出了可行的建議,指出沒有人能預見自己的未來,理智比機遇和命運更重要。要打造未來的事業,“有些事是你現在就能做的”;第四冊第四單元《關於創造力的培養》指出具有創造性是“通向光明前程的關鍵”;第四冊第六單元《風險與你》使讀者對風險這個主題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認識到問題的關鍵不是要徹底避免風險,“而是要理智地管理風險”;第二冊第三單元《生而成功》“任何事都不可能由別人來教你,只能在別人的幫助下靠自己去發現”。高等教育是大學生人生的寶貴經歷。要在四年後充滿信心地走向社會,每個學生都應該通過四年的大學生活學會成長,比如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獨立思考,不斷豐富文化素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 三、關注自然與社會:“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不僅關注學生修身與自我發展,而且關注自然與社會,突出了具有全球意義的生態意識。“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天人相應”,宋、明時代更進一步闡發了這種天人互動的觀念,強調“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很多選文講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把人類和自然視為休慼相共、血脈相連的一體。人投人大自然的懷抱,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能使人重新審視生命的本質並選擇一種有意義的生活方式。第三冊以《新生之旅》為題講述“旅遊的快樂”這一主題,認為旅行會改變生活,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來理清頭緒,來嘗試新的思維和行事方法。進而指出人的成長要通過貫穿於一生的自我改造,將來的很多旅行將會具有自我改造的意義;經常旅行,以便不斷進步。這些理念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診釋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編者的選材可謂獨具匠心,不僅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更讓他們相信天地之美的力量:“美能啟真、美能儲善”,同時又與作者共同體驗成長的快樂,如當代著名作家畢淑敏所説的那樣:“旅行讓我們的身體感悟到不同的風和水,我們的頭腦也在不同風情的滋養下變得機敏和多彩。目光因此老辣,談吐因此謙遜’,網。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可以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感恩,追求仁者、智者的生活,塑造情感,不斷完善自己的生命。

《莊子·齊物論》論述宇宙萬物平等,沒有差別。《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選取了一些關於動物的話題,讓學生在人與動物的比較中反思人類應該從動物身上學到什麼。如第一冊第五單元《動物的玩耍》講到“動物能學會怎樣控制自己的行為、怎樣協調適應他們生活的環境以及怎樣和自己羣體中的其他動物相互交往”;第三冊第六單元《人和動物的好鬥性》則開篇就指出人類是所有動物中“最好鬥和最殘忍的”。作者描寫了競爭的殘酷、人類戰爭的罪惡,流露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無奈之情。憂思之餘,作者對人類的明天寄予希望,指出人類要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將人類的敵意和好鬥性通過建設性活動和非暴力的競爭發揮出來。人類肯定是所有動物中最好鬥和最殘忍的觀點似乎頹廢、悲觀而又消極,但掩卷深思,可以感受到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恰是對生命的熱愛。人自詡為“萬物之靈”,應該懂得如何尊重生命、珍重生命。

“天地與我一體,萬物與我同根”。人類關注自然也是關注自身的未來和發展。《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第一冊第十單元《未來農耕》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資源面臨嚴重破壞的現實,學會改變對農業、食品和整個地球的看法,關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體系;第一冊第六單元《神祕的世界》又使學生懂得了人類認識的侷限性,在未來的歲月裏要追求進步,不斷創新,探索發現更多的奧祕,為人類造福;第四冊第九單元《科學技術)太快了嗎?》

則反思人類作為一個物種能否在自己發動的科學技術變革中倖存下來。“科學不是巨獸,我們自己才是巨獸”,作者的這種認識啟示人們應該正確地認識人類自我、認識科學技術。就目前形勢而言,更利於大學生正確理解人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含義。

文化是多元化的,《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一個如何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的教材範本。其選材融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精髓,關注修身,關注自身發展,關注自然與社會,有助於學生髮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必須看到,作為外語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認識、積累和感悟中國文化元素,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因此,需進一步增強和改善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知識結構等。浙江大學編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中所負載的人類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英語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