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傳統文化介紹15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68W

傳統文化介紹1

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文化,有二胡、剪紙等等。不過我最感興趣的,還要數神話故事了。

傳統文化介紹15篇

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個神話故事《精衞填海》。很久很久以前,炎帝有一個善良、可愛的小女兒,名字叫精衞。她從小就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她希望見到無邊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長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終於在她以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時候,她為大海的偉大而陶醉,正當她激動地奔向大海的時候,大海同樣卷着巨浪奔向精衞。最後,大海把精衞帶走了,帶着她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世界。精衞死前那一剎那間才醒悟過來。精衞的靈魂因為憤怒而化作一隻青鳥,為了報復大海,她決定把大海填平,於是就夜以繼日地含着西山的石頭去填海。

我的故事講完了,希望大家也要多讀神話故事,將這種優良的傳統文化繼續發揚下去。

傳統文化介紹2

中華傳統文化元素之一對聯又稱楹聯、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的起源

中國對聯與根植在中華民族深層文化當中的“陰陽平衡”觀念。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

《易經》中的卦象符號,即由陰陽兩爻組成,《易傳》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也説:“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荀子則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合而變化起。”

《易傳》中,分別以各種具體事物象徵陰陽二爻。陰代表坤、地、女、婦、子、臣、腹、下、北、風、水、澤、花、黑白、柔順等;與此相對應,陽則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黃、剛健等。

這種無所不在的陰陽觀念,深入到了漢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

又有另外一種説法,認為對聯起源於秦朝,古時稱為桃符。相傳古人將“桃枝”插於門上以避鬼魅的風俗而來。“桃枝”後來演變為“桃符”,即用桃木板,上寫一些類似狂草書體的字跡——即“畫符”。

一種普遍的觀點是,對聯源於中國文字語音的對稱性,出現應該在周朝以前,造紙術和書法的發展,使對聯成為獨立文體。

對聯的類型

從反映的內容和使用的場合來看,對聯可以分為:

春聯:以除舊迎新,言明志向,充滿豪情,展望未來為主要內容,專門在元旦、春節時粘貼的對聯,因時效性較強,人們就稱為春聯。如:春滿長征路,花繁民主枝。

婚聯:專門在舉行結婚儀式那天選用或編寫的能夠表達熱烈氣氛的對聯稱春聯。如:並蒂新開幸福花,同心永結富裕果。

壽聯:當老人喜過生日,子女為了表達對長輩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壽、福滿家門為主要內容,精心書寫一些吉祥的詞語,或貼在門上,或掛在廳堂,這樣的對聯就叫壽聯。如:桃李增華坐帳無鶴,琴書做伴支牀有龜。

輓聯:為了評價先人的生平業績,抒發後人誠摯的懷念之情,在追悼會或紀念會上所用的對聯,謂之輓聯。

楹聯:為了表達某種願望或滿足裝飾需要,過去常在官廷、府宅、廟宇、園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聯語,統稱為楹聯。

趣巧聯:是指比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對不注重內容的對聯。如各種諧趣聯、技巧聯等。這類對聯的內容,要麼是突顯某種風格的獨特性(諧趣聯),要麼是相對不太重要(技巧聯),從而顯得別具一格。

對聯的要求

對聯作為一種獨立成文的文學體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對”,又要有“聯”。所謂“對”,就是形式上成對成雙,彼此相“對”;所謂“聯”,就是上下文的內容要互相照應,緊密聯繫。

一幅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機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才能很好地説明一個問題,表現一件事物,或闡清一個道理。具體要求為:

上下聯字數要相等;

上下聯詞性要相同;

上下聯句法要一致;

上下聯平仄要相調;

上下聯內容要相關;

趣味對聯舉例

上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下聯:天心閣,閣中鴿,鴿飛閣不飛。

上聯:上盤下盤,盤疊盤,盤盤裝好菜

下聯:主料配料,料拌料,料料出佳餚。

上聯:綠楊枝上鳥聲聲,春到也,春去也?

下聯:青草池中蛙句句,為公乎,為私乎?

上聯:目旁是貴,貴眼不會識貴人

下聯:門內有才,閉門豈能納才子?

上聯:獨覽梅花掃臘雪;

下聯:細睨山勢舞流溪。

這幅對聯的妙處在於上聯急讀如音階:‘多來米發索拉西’。下聯為方言讀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聯: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東扔

下聯:由上向下讀左傳,書往右翻。

傳統文化介紹3

我的外婆家在江蘇,屬於江淮一帶,爺爺奶奶家在安徽阜陽,兩地的傳統習俗有些不同。

昨天週六,一大早,外公外婆就買回來大包小包許多食材,“今天什麼節日?”我有點好奇,“明天冬至,就是大冬,俗話説‘大冬大似年,北方餃子南方湯圓’”,北方過年大年三十包餃子,我們江淮是包湯圓,所以我們今晚包餃子吃,明天早上吃湯圓!”“哦,耶!”我開心地歡呼起來,“我們家真好,南方北方的習俗都有呢!外婆,我來幫忙,我們早點包餃子和湯圓啊!”“呵呵,看你這個小饞貓急的!”媽媽笑道。“餃子皮我揉,這個我拿手”,爸爸自告奮勇道,“湯圓的豆沙餡兒還是我來!”外公‘得意’地自誇道,“這自制的豆沙餡兒,可是買不到的好吃哦!”“呵呵……”

下午,寫完作業,我突然聞到了很香甜的味道,來到廚房一看,果然是外公把豆沙熬好了,好香啊!我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一旁在和餃子餡的爸爸樂了,“餃子餡你也來一口吧!”“那是生的,我才不上當呢!我也來包!”

一切準備就緒,外公外婆包湯圓,爸爸媽媽包餃子,我兩邊忙着,“外婆,其實,這南方北方的餃子和湯圓其實根本是一樣的,你看,都是把餡兒包到皮兒裏,只是南方用米粉,北方用麪粉!”“嗯,總結的準確”,外公讚揚道,“寓意也都是希望一家人團團圓圓,把幸福和祝福隨着餡兒包進去”,外婆跟着總結道。“嗨,你怎麼把餃子餡兒包到湯圓裏去了!”媽媽驚呼道,我低頭一看,包錯了,“這樣也好,你們看電視上,菜湯圓的做法也很多,今天這是我為大家做的菜湯圓哦”,“哈哈哈,不錯,再包幾個菜的吧!”外公高興地笑道。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暖暖的親情,洋溢在温暖的屋子裏,洋溢在我們每個人心中。

我覺得很幸運,我常常可以感受到南北方兩種傳統文化。雖然南北方傳統文化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是對家的愛,對家人的愛,都是一樣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家更加和諧歡樂!

傳統文化介紹4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羣己之辯”始於孔子,是對於羣體和自我關係的討論、探究和反思,包括自我和羣體(國家)、自我和他人的關係。孔子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是指個人的立身與成德,“立人”則是指立他人和促進羣體的完滿和諧。從先秦儒學到程朱理學的演變,總體而言,在羣己關係上一直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基本是“羣體重於個人”,特別強調個人對於羣體的義務責任。這利於激發當代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也利於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觀念。儒文化倡導的“修舟、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和諧的人際關係、羣體和合、社會穩定有序為條件和基礎,因為身與家、家與國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因此,儒文化主張用“仁愛”處理自憶和他人的關係。針對學生過分強調自我的思維,進行集體主義觀念教育,引導學生處理好人際關係,自覺遵守過德規範履行社會義務,有其現實意義。

人的生活可分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義利之辯”中義與利的關係即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道德原則和物質利益的關係。中華傳統文化對待義利關係問題的主流價值取向是重義輕利。儒家向來強調精神生活優於物質生活、道德原則高於物質利益,但對於義利關係的認識也有一個從“重義輕利、以義制利”到“義利並舉、以義導利”的過程。孔子説:“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但他看重義的道德價值的同時,也肯定利有其合理性,只是強調要“義以為上”和“見利思義”,凡是符合道義的正當的利益才可以考慮,“義”與“利”的衝突在當今更為激烈明顯,一些學生過分追求現實功利,過分擴張物質欲求。因此,對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就要繼承這種“以義導利”的義利觀。

“天人之辯”是指對於天和人之關係的討論、探究和反思。總體而言,從先秦儒學到程朱理學,在天人關係上一直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基本上是“天人合一”思想。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但同時他也強調“畏天命”的必要性。孟子則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他説:“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可見,儒學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具有注重人文價值理性之特點的。“這種思想中高揚的人文價值理性,對遏制當代社會存在的科技理性、工具理性將會發揮積極作用。針對一些學生存在生活迷茫、精神空虛等問題,要引導他們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種。此外,要繼承和弘揚這一思想中認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順應天時,對自然抱有一種敬畏的態度,順應自然才能更好地使社會存在和發展。

(摘編自杜衞《用傳統文化涵養核心價值觀教育》)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羣己之辯”包括自我和他人、自我和羣體的關係,仲尼的“己欲立”指個人的立身成德,“立人”則指立“他人和羣體”。

B.儒家傳統文化以和諧的人際關係、羣體和合、社會穩定有序作為條件和基礎,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

C.孔子看重義,又肯定利的合理性。他強調要“義以為上”和“見利思義”,認為凡不符合道義或不正當的利,都要自覺捨棄。

D:整體來看,從先秦儒學到程朱理學,對天人關係的價值觀念基本上是秉承孟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孔子認為人在“羣”與“己”兩個維度上都應採取積極的態度,仁者必須既要“自立”又要“立人”,從而形成儒文化的“仁愛”。

B.儒家強調精神生活和道德原則,但也有一個從“重義輕利、以義制利”到“義利並舉、以義導利”的認識變化過程。

C.在當今激烈的“義”“利”衝突中,學生要以“義”去規約篩選,當只能選擇其一時,應“義以為上”或“以義為重”.

D.儒學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中高揚的人文價值理性對遏制我們當代社會存在的工具理性、科技理性將會發揮積極的作用。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傳統文化中,“羣己之辯”所崇尚的“羣體重於個人”觀念可以激發學生們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觀念。

B.對當代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可以通過“義利之辯”所彰顯的“以義導利”的價值取向來培育他們的社會主義義利觀。

C.“天人之辯”所倡導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用來培育學生的人文價值理性和生態文明意識,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存在發展。

D.繼承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形成核心價值觀,可以作為解決學生存在的過分追求現實功利,過分擴張物質欲求思想的重要教育手段。

閲讀答案

1.C(表述絕對。從原文“利有其合理性”與“凡是符合道義的正當的利益”中可以明確,利還有其非合理性。因此,“肯定利的合理性”錯。)

2.A(邏輯錯誤。“……從而形成……”無必然的先後關係。)

3.D(偷換概念。“傳統文化”應為“以義導利的義利觀”。)

傳統文化介紹5

這個博物館是我個人創辦的,博物館整個佔地面積是3000平米,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如果説我用來經商或者是出租那我生活會很富裕,之所以建這樣一個博物館,這也是一種情結、興趣、愛好,更多的是一種歷史責任感。所以整個創辦過程當中儘管艱難,但是也得到了更大的樂趣。我在這個博物館一共收藏6000多個與科舉相關的匾額,所以命名為科舉匾額博物館,收藏了1000件與科舉相關的文物,這樣就組成了這個博物館。

通過對於匾額文化的探索,我發覺我們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繼承上存在着一個問題。3月28日我到中宣部參加一個座談會時,我説我們為什麼弘揚傳統文化、弘揚國學説了這麼長時間,效果並不顯著?誰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這在學界或者是在政界都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這就實際影響了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播。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提出了關於匾額學的概念。大家所看到的這些匾額,直接走出博物館面向社會展示,確實是有困難:運輸難,保護難,展陳難。我們用傳統的拓片工藝開創了把木質匾額製成精美的拓片,首先在人大、北師大等這樣的高校進行巡展,還有在全國一些其他地方。我認為這是對弘揚傳統文化開闢的一條新途徑。

無論是國學的研究,還是傳統文化的研究,我覺着不能依然是白頭宮女在,閒坐説玄宗,必須要抓住一個題目,抓住這個龍頭所在。我覺得匾額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載體。希望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能夠引起大家的關注,而且希望大家能有更多的機會到我們這兒來,給我們指導,讓我們這個博物館辦得更好,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介紹6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

“譜牒,就是家族檔案,進而成為民族的記憶,是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歷史文獻,是人類對自身繁衍譜系的理性認知,是人類進步文明的基本體現。”

——欒成顯

《腴川程氏宗譜》 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藏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欒成顯研究員在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作了題為“譜牒:記錄中華歷史文化的又一寶藏”的演講。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

欒成顯認為:“譜牒,就是家族檔案,進而成為民族的記憶,是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歷史文獻。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曾言:‘物之大者,莫過於人;人之重者,莫過於族。’譜牒是人類對自身繁衍譜系的.理性認知,是人類進步文明的基本體現。”

“今天,如果研究古代婚姻家庭,諸如出生率與死亡率、平均壽命等許多專題,除了族譜所載,很難找到其他系統性資料。如台灣學者劉翠溶教授利用族譜所載資料,進行人口史研究,卓有成就,在中外學界影響很大。此外,日本學者田仲一成寫的《中國戲曲史》、《明清的戲曲》,主要的資料來源也是中國的譜牒。”

譜牒,從夏商周三代延續至今,修撰範圍廣泛,從皇室貴族到普通百姓都修有譜牒。據欒成顯介紹,現在皖南和江西以及雲貴少數民族地區仍有相當遺存,保存在許多家庭之中,私人手中也有不少,總數在數萬種以上。在全國範圍內,遺存的家譜總數估計達十萬種以上。這是一筆巨大的文化遺存,價值不可估量。他以徽州《茗洲吳氏家記》和《茗洲吳氏家典》為例,對族譜所載內容作了具體介紹。

茗洲,位於安徽休寧縣的西部,處於萬山之中,交通極其不便,但環境極佳,到處是翠竹綠茶。茗洲被水環繞,是新安江的源頭,現今只有百餘户人家,吳姓居多,但如今的人們對過去吳姓之事知之甚少,甚至找不到一座像樣的古建築。明清文化遺存很少,欒成顯先生對此十分感慨,賦小詩一首:

青山綿延萬頃林,

綠水環繞一鄉村。

茗洲名族今何在,

家記家典有遺存。

《茗洲吳氏家記》,明代吳子玉撰,是吳子玉父子花了兩代人數十年修撰的,共十二卷,其中譜系記載僅為六分之一,譜系是譜牒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其他六分之五為各種家族歷史文獻,其中《社會記》內容尤為豐富,從氣候災情到時政大事,乃至即時物價,都有翔實記載,實為一部家族歷史的全面記錄。

《茗洲吳氏家典》,共八卷,作者吳翟,字青羽,號介石,清徽州府休寧縣虞芮鄉趨化裏茗洲村人。《茗洲吳氏家典》是根據《家禮》,結合本宗族的情況,規定了冠婚喪祭的禮節,作為子孫後代遵行的法典。

譜牒修纂亦存在欠缺和流弊。他説:“譜牒的最大缺欠是女性資料很少登載。有的家譜在譜系中登錄男性的配偶,載有相關女性資料;而有的家譜譜系則是清一色的男性,連配偶女性的資料也沒有。至於未成年女性,在一般家譜的譜系中是很少看到的。譜牒修纂最常見的流弊是,在追溯遠祖世系時多攀附名貴。比如劉邦從泗水亭長到帝堯後裔、李世民從隴西狄道到老子皋陶,凡劉姓者皆長沙定王之後,張氏者皆曲江丞相之裔,沒有一個家族沒有來頭的。”

然而,並非所有修纂的譜牒都是如此。比如,宋代蘇洵和歐陽修創立了新的修譜體例——歐蘇譜例。歐陽修説:“斷自可見之世”,蘇洵曾言:高祖以上不清楚就不寫。更重要的是修譜的態度,不援古,不攀附,重考證,重事實,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宗旨。欒成顯認為:“這是中國古代譜牒史上的主要流派,代表了譜牒修纂的優良傳統。”

現代人續編的家譜,已多注意汲取歷史上編撰家譜的精華,將每人的世系、生卒年月、學歷、專業、經歷、婚姻、成就、照片、地址等都記載下來,還配上反映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短文。尤其是網絡時代“數字家譜”、“姓氏網站”的出現,家譜在網上的動態更新和在網上瀏覽家譜已成為新時尚。

今天,炎黃子孫遍佈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大批華人不辭艱辛,來到國內祭拜祖先。中國人的這種尋根追祖情結,不能不説與延續數千年的譜牒有關。

譜牒所維繫的,不僅是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

傳統文化介紹7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着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傳説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中元節是道教的説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脱"。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中元節的來歷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漢族的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着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為三官大帝的誕辰。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則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複合儒、佛、道三教,成為農曆7月15日的中元節,民間則稱農曆7月為"鬼月"。

中元節祭祀活動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七年級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祖

中元節祭祖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説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放河燈

中元節 放河燈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祕昏黑,使人想到傳説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裏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裏。 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裏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着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着一盞河燈,就得託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着的正人君子們,對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説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傳統文化介紹8

中國有很多傳統的節日,比如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清明節。但我最喜愛的是春節了。每到春節,家家户户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了歡樂的笑容。但你知道嗎,這年為什麼會有這些喜慶的活動嗎?這裏面還有一個傳説呢,現在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無比。“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那天,村村寨寨的人們都要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年”獸又闖緊村子。發現村裏的氣氛和往常的氣氛都不同了,只見村北頭老婆婆的家裏,門貼大紅春聯,屋裏燭火通明,“年”獸全身一抖,大叫一聲,便向老婆婆撲去。快到門口時,院裏忽然傳來“劈哩啪啦”的炸響聲。“年”獸嚇壞了,拔腿就跑。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老婆婆的家門打開了,走出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在門前哈哈大笑着。“年”獸大驚失色,狼狽的逃走了。

從此以後,每到除夕,家家貼春聯,放爆竹,户户燭光通明。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族的傳統節-------春節

傳統文化介紹9

正月九年級習俗

農曆正月九年級,又稱為豬日。 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七年級日為雞日,八年級日為狗日,九年級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漢族民間傳説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七年級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習俗

大年九年級,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孃家,禮物帶雙數。

正月九年級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漢族民間亦傳説九年級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也有人説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漢族民間以為正月九年級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民間傳説

正月九年級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傳説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九年級為「凶日」,不宜外出。據説在九年級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貧」的意思,所以漢族民間也不在這天宴客,會衝犯「赤狗」,帶來貧窮。

民間故事

漢族民間亦傳説九年級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也有人説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至於。「老鼠娶親」故事的來源,可能是因為九年級是赤狗日,諸事不宜,為了避兇,所以為提早就寢所找的藉口;再者,從過年到七年級、八年級也忙了一陣了,若不早些休息,恐會體力不繼,無法辦完其它的行事;至於過年謠中説:「七年級早,八年級早,九年級睡甲飽」,就是説九年級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連幾天的忙碌,到了九年級,總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補補前兩天的睡眠,長保健康。

燒門神紙

舊時九年級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穀子生日

漢族民間以為正月九年級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九年級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傳統文化介紹10

又是一年粽葉飄香時。“端午節您準備怎麼過?”對於許多市民來説,無外乎就是吃粽子,或利用這個小長假與家人外出郊遊,放鬆一下心情,而對端午立節的本意及伴隨而來的屈原精神,恐怕沒有多少人去細細品味。

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由來的傳説有很多,而源於紀念屈原則是一説。屈原,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因為力主聯齊抗秦,受到貴族的強烈反對,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後,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又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在報國無望的情況下,於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的壯麗樂章。

屈原死後,百姓紛紛來到汨羅江,奮力打撈其屍體。傳説投粽子於江中,可以粘住魚嘴;把雄黃酒倒進江中,可以暈蛟龍水獸;划龍舟來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吃掉屈原的身體。這些美麗的傳説,表達了古人對屈原這位愛國志士的崇敬與思念,並作為端午習俗流傳了下來。而作為後人來説,倘若我們至今尚不知曉端午節的由來,不知曉“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的悲憤,不明瞭“竟渡深悲千載冤”的沉重,不掌握“忠魂一去詎能還”那段悲壯歷史,依筆者之見,縱然粽子再香,恐怕也味同嚼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位哲人曾説:構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脈,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脈的傳統文化,它是區別於這一民族與另一民族的永恆標誌,是支撐這個民族脊樑的精神。唐代詩人殷堯藩感慨道: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因為屈原,人們記住了端午;因為端午,人們記住了屈原。後人紀念屈原,不是因為他的遭遇,也不是因為他的性格,而是因為他心繫黎民、體恤蒼生的民眾情懷,剛正不阿、廉潔無私的為官品格,奮發向上、堅定不移的創新精神。

兩千年的端午節,藴含着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是一座巨大的精神文化寶庫。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當從這座寶庫中尋求力量,激發自己朝着理想不斷求索與奮鬥!

傳統文化介紹11

甲:採擷一縷陽光,編織成七彩的花環。

乙:留住一陣清風,播撒出希望的明天。

丙:付出一份真誠,打造出温馨的世界。

丁:帶走一絲煩惱,讓快樂與我們同行。

合: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紅領巾廣播又和大家見面啦!

甲:我是播音員

乙:我是播音員

丙:我是播音員

丁:我是播音員

甲:今天我們與大家聊點什麼呢?

乙:我們的祖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今天就聊聊中國傳統文化吧!

丙:好呀!那你知道我們祖國的傳統文化都有那些嗎?

丁:我們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藴含深厚。主要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版畫、雕塑、木刻、染織、虎頭鞋、麥草畫、烙畫、唐三彩、麪人等;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評書、皮影、國畫、刺繡、風箏、園林建築、服裝飾品等;還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貼春聯、元宵鬧花燈、端午賽龍舟、中秋吃月餅、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潑水節”等。

甲:另外,在我國還有好多傳統的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最為隆重的是春節和中秋節了,最有紀念意義的是端午節。

乙:那我們今天就與大家一起説説傳統節日吧!

齊:奧!好的!

丙:我先給大家説説春節吧!我知道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都過春節,不管離開家多遠,不管走到那裏,春節這一天都要趕回媽媽身邊。為了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打掃家、貼窗花、買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辭舊迎新、為新的一年健健康康,一帆風順做準備。

丁:喔!我還知道中秋節是個團圓節。人們經過春種、夏播後,到了秋收。這個季節,秋高氣爽、五穀豐登、瓜果飄香、人們勞作了一年,豐收在望。所以家家户户做月餅、吃月餅、賞月餅、象徵着一年團團圓圓。

甲:我比較喜歡端午節,我聽説端午節是為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詩人屈原不滿當時政府被貶到楚江一帶,詩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民為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還有的地方舉行賽龍舟的活動。

甲:你們三人説的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熱鬧又風趣的節日,例如:農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户户張燈結綵,大鬧元宵,街頭上舞獅玩燈,夜晚家家元宵飄香,元宵節也叫做燈節,是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乙:你説的很對,接着春節和元宵節之後就是清明節:一般在四月四、五號,是人們為逝去的親人掃墓,祭祀的日子,近幾年為了重視清明節,讓人們緬懷親人朋友,如今清明節已成了法定的節日,它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節日。

甲:陸游有一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描寫的就是清明時節的情景。

乙:大家知道嗎?在端午節之後,迎來的是七夕節。相傳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夜晚天上織女與牛郎要在鵲橋上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丙:你們知道嗎?每年的七月十五,也就是一年的中間,這一天人們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甲:一聽到鬼,我就好怕的,所以那天好多像我這麼膽小的女生都不敢晚上出門了。

乙:其實不用怕的,鬼神只是古代神話傳説留給人們想象的東西,並不真正存在的。

甲:中國古代的節日真的是太多了,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只為同學們介紹這幾個。

丙:除了傳統節日,在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國豐富多采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東西是祖國的瑰寶,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一直傳承下去。

齊: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弘揚祖國優良傳統文化吧!

傳統文化介紹12

古籍研究所成立於1981年,是由原國家教委批准成立的全國第一個古籍整理研究機構。該所以整理研究中國古代(尤其是元代)文獻為主要發展方向。1988年,該所的《國內所藏元人文集版本目錄》被批准列入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七五”資助項目。1990年,該所的《全元文》被批准列入古委會“八五”重點資助項目,兩年後,該項目又被列入國家《中國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規劃》和國家“八五”重點項目。目前,《全元文》編纂工作已經基本完成。該所是全國培養古籍整理研究人材的基地之一。目前,具有中國古典文獻學和中國歷史文獻學兩個博士點。

自1985年到20xx年,古籍所共培養了中國古典文獻學、歷史文獻學碩士生148人。自20xx年到20xx年共培養了博士生22人。培養訪問學者、單科進修教師、助教進修班學員等共226人;同時還舉辦了中醫藥古籍整理研修班、短期中國傳統文化講習班等,共培養學員百餘人。 建所以來,共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23項。該所研究人員發表論文一百餘篇,專著及教材20餘種。該所編撰的《文史英華》共十五冊獲北京市科研二等獎。該所還出版了《元史全譯》、《元曲辭典》、《元雜劇史》、《元散曲選譯》等著作,並出版《元代文史論考》專刊三期。其它著作還有:《中國文獻學史》、《古籍整理與傳統文化》、《古本戲曲提要》等。目前,該所已逐步形成元代文獻與文化研究的基地,並於20xx年11月成立了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現任院長為韓格平教授。

傳統文化介紹13

最近一友人就“國術”問題發表了一些見解,視角獨特,看法新穎。筆者閲後不禁敬佩且浮想聯翩,於此湊湊熱鬧,和着友人的國術觀也來聊聊。

一、國術是個系統國術,中國武術,武術,意思相同,然筆者以為稱為“國術”更為貼切。武術作為國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説它源遠流長,是指國術與中華文明一同起步,延續至今。説它博大,是從橫向來看,國術種類繁多,五光十色:説它精深,是從縱向來説,國術的諸多流派各自有着由淺入深、由粗至精的練功方式和方法,精不可説,深不可測。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構成了國術龐大的系統。這個系統中包括名聞遐邇的少林、武當、峨眉、太極、形意、八卦、南拳以及查、花、炮、洪等諸多流派,可謂琳琅滿目、秀色可餐。國術的系統性構成中國傳統文化重要表象之一。國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其肢體語言背後表達的是深邃廣袤的文化信息。許多外國友人將學習國術當作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密碼,並由此深切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活和生動。

二、傳統文化國術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這一點毋庸置疑。什麼是文化?籠統地説,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説,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中國傳統文化是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

三、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是指傳統文化背後的連接鏈,即衍承傳統文化中一切有價值的文化。並不是所有的文化現象都能夠連接成傳統,有的文化現象只不過是一時的時尚,不可能傳承久遠,更不可能成為傳統。因此,文化傳統存在於傳統社會的文化現象之中。文化傳統有大小之分。大傳統,指佔據社會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態及其傳衍;小傳統,指民間文化和民間信仰的代代相傳。兩者互動互補,沒有大傳統,小傳統就得不到禮儀習俗的思想資源;沒有小傳統,大傳統就失去了輻射全社會的功能,主流文化的根基就不牢固。

大文化傳統往往由時代知識精英發起、檢討、反思、添加、融合。小文化傳統則表現為地區或族羣的風俗和習慣,一般靠無意識的約定俗成來維繫,穩定性超強。傳統文化的密碼在小傳統裏埋藏得更深邃。國術,顯然是小傳統,它隱藏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許多密碼。雖然從秦漢到清朝,歷代統治者大都對其進行壓抑,但國術在傳統社會由興到盛是不爭的事實,並密佈於傳統社會的各個角落,形成了小文化傳統。

著名作家龍應台説得好:“傳統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是生存的必要。”筆者認為國術不是傳統之點綴,國術是傳統的重要表徵之一,國術不是體育運動。體育運動,是指以鍛鍊身體、增強體質為主要目的的運動,如田徑、體操、游泳、籃球、排球、足球等。國術不是體育運動,或者説不完全是體育運動。國術與一般的體育運動有着本質的區別。《中華武術》雜誌創辦人之一、第一任主編昌滄説“體育不能完全概括武術。競技、健身都是武術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它的全部。應該給武術的發展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把它限制在體育項目裏會限制它的發展。”

國術是以技擊搏鬥為目的的,以踢、打、摔、拿等技擊方法為主要內容的攻防搏擊技術。國術是一項技術,一項以肢體(包含器械)制服人的技術。攻防搏鬥才是國術的本質和核心,雖然它也有鍛鍊身體、增強體質的功能和作用,但那只是國術的衍生品。管理和指導國術發展,不能用管理和指導一般體育運動的思維和模式。然而可悲的是,主管部門恰恰在以體育運動的思維來管理着國術,從而產生了國術的舞蹈化、體操化、雜技化、技巧化。國術發展到今天,已經走到歷史的拐點。國術愛好者以及主管部門應解放思想,打破舊有思維,緊緊圍繞國術的核心,遵循國術發展的規律,把國術當作文化傳統,而不是當作一般的體育運動來看待。如此,國術才能真正成為國術。

傳統文化介紹14

最近,我們學校舉行了“陶花節——茶文化專場”的活動,在活動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有關茶的歌、有關茶的傳説、怎樣泡茶才好喝……

在活動的幾天內,我們跟着陸華老師學了有關茶的歌。

在班隊課上,陸老師在廣播裏將我們唱歌。趙老師在班裏説着這件事,同學們聽了哇哇大笑,頓時,教室裏像炸開了鍋。陸老師先把歌詞跟老師們説,讓老師把歌詞寫在黑板上,然後陸老師唱一句,同學們跟一句,唱得像只老虎,不過我們已經很努力的在唱了。“叮鈴鈴”下課了,同學們也跟着廣播唱了起來。

有關茶的傳説很多,有龍井茶的傳説、黃山毛峯的傳説、鐵觀音的傳説、君上銀針的傳説……其中我最熟悉的是鐵觀音的傳説。故事是這樣的:二百多年前,當地有一位老茶農姓魏名蔭,精於茶事,又篤信佛教,每日早晚必在佛前敬獻清茶。一夜,在夢中荷鋤出門,至溪澗石旁,見石縫中有一茶樹,枝繁葉茂,芳香似蘭,深感詫異,正欲探身摘葉,忽被犬吠聲驚醒。翌晨,他循夢中途徑,行至觀音巖打石坑石壁處,果然看到夢中所見茶樹,汁淳厚細潤,邊緣作鋸齒狀,紅芽綠葉,異於它種。遂將茶樹移植家中一破鐵鼎中,悉心培育繁殖,精工炒出從未有過的好茶,親朋好友品嚐之後,無不稱道。由於此樹是夢賜之物,又栽在鐵鼎中,並且茶色重如鐵,故取名鐵觀音。

我還知道了怎樣泡茶才好喝。在活動的那天,家裏來了客人,爸爸叫我給客人們泡茶,我根本就不會泡茶:一會兒茶葉放得太多,一會兒茶葉放得太少,一會兒水太熱,一會兒水太冷……我不情願地倒起了茶,爸爸看見我煩躁的樣子,走過來對我説:“女兒,你這就不懂了,泡鐵觀音可不是這樣泡的,要這樣泡:首先也是要把握好水温,泡烏龍茶的水温要在100度左右,水温太涼,鐵觀音就會泡不開,香氣也不能發揮。其次在沖泡的過程中,要控制好沖泡的時間。時間和水温都把握的好,那沖泡出來的茶就要不存在多大的問題。”我聽了爸爸的話,茅塞頓開,馬就去泡茶了。在這次活動中,我學到了好多的知識。

傳統文化介紹15

一、《大聖歸來》對傳統文化的解構和再創造

(一)人物形象

在傳統西遊題材中,孫悟空被塑造成一個集人性、動物性和神性三者合一的忠心徒弟形象,《大聖歸來》中的孫悟空從個性上擺脱了以往的形象,從《西遊記》中的猴子變成了一個更具有時代氣息的動畫形象。動畫孫悟空並不是專屬於低幼羣體的形象,作品中的美猴王孫悟空是完全從成人角度面向全年齡段塑造的融人性、佛性、魔性為一體,桀驁、悲情卻永不服輸的東方英雄形象。大聖歸來中塑造的東方俠義英雄與西方的超級英雄又略有不同,鋼鐵俠、蜘蛛俠等超級英雄堅定地承擔起了維護世界、打擊罪惡的責任,大聖則在拯救世界之前,首先完成了自我的拯救和自身的救贖。這與中國文化中修身、齊家、平天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思想相契合。它還會説很多當下流行的語言,很不屑地喊小唐僧為小屁孩,還會講一些諸如有一天,你要是夠堅強、勇敢,你就能駕馭它們一類的意味深長的哲理話,《大聖歸來》的孫悟空既有傳統的精髓,又超越了傳統的侷限;既有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的精神,又有普通人的懊惱、焦慮。因此,更容易與新一代電影觀眾形成共鳴。可以説,《大聖歸來》是對文學經典當代價值實現途徑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通過大聖歸來中孫悟空這一形象的塑造,讓美猴王孫悟空這個形象再次煥發了票房號召力和形象大魅力,也再次印證了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將一種文化的形態轉變為另一種文化形態,而是應當將固有的文化形態進行延伸性的開發和利用,從而使其煥發持久的魅力。

我們再來看作品中的第二主角唐僧,傳統西遊中,唐僧是唐太宗義弟,俗家姓陳,乳名江流兒,法名玄奘,為人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學造詣極高,與孫悟空是師徒關係。《大話西遊》雖然保留了唐僧與孫悟空的師徒關係,但是卻把唐僧塑造成了一個提倡真善美、遵守三綱五常的傳統道德的衞道夫形象。《大聖歸來》中唐僧與它們都不同,原著中寫到唐僧經過十世輪迴才走上取經之路,影片選取了唐僧十世輪迴中的第一世,塑造了一個七歲時的小唐僧形象,小唐僧江流兒在一次誤打誤撞的五行山之行中,無意間解開了孫悟空的封印,從而展開了一段熊孩子江流兒與酷大叔孫悟空之間曲折離奇的故事,也構建了童年唐僧與孫悟空、豬八戒、小白龍之間純潔的友誼。

(二)故事情節

影片從孫悟空大鬧天宮後四百多年説起,講述了一個傳統文化人物孫悟空成為落難英雄之後開啟的尋找自我和拯救良善的故事。《大聖歸來》將故事情節設置在了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時間維度上,那就是孫悟空大鬧天宮後被壓在五指山下四百多年,五百年時即將遇到他的救命恩人和師傅唐僧。可以説,這個時間點的選擇具有獨特的使命感,大鬧天宮既是孫悟空人生的轉折,又是他英雄史詩式人格的奠基。影片以大鬧天宮意象式的回憶作為起勢和開篇,在傳統西遊潛在敍事模式的導引下,使得影片的劇情呈現出如離弦之箭的態勢,朝着既定的人物和主旨邁進,從而呈現出單線條層層遞進的故事情節。

隨後鏡頭轉到了一家人的身上,父親向孩子講述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此後便是孤兒江流兒與師傅法明相遇並在四季的更迭中相依為命的場景和時光。接下來鏡頭轉到桃花掩映下的長安城,街頭藝人用皮影戲講述大鬧天宮的故事。這短暫的寧靜被山妖劫持童男童女而打破,江流兒解救了其中一名女孩兒,被山妖追殺躲進了五行山。至此,所有的敍述線條全部在五行山聚攏,一切都在指向核心人物的到來。江流兒在山妖的追逐中,意外地在山洞中解除了孫悟空的封印。孫悟空從碎石堆中爬出後,無論從場面的調度還是從顏色的選擇上,佔據了觀眾全部的聚焦視野。孫悟空獲得自由後一心想回花果山,但由於封印未解,只能暫時護送江流兒回長安城。途中,豬八戒和白龍馬也相繼出現,但是或落魄不堪或魔性大發,均已英雄不再。妖王為奪取女孩佈下迷局,輕易抓走了女童。悟空深知自己不是妖王的對手不願再去救女童,江流兒決定隻身去救女童。日全食之夜,在江流兒衝進到場之際,悟空也最終戰勝了自己與妖王展開了最後一戰,完成了自身的救贖。

在劇情上套用了經典的好萊塢模式,好萊塢電影的敍事特點除了體現在善於講故事之外,還善於將影片故事納入到廣闊的社會背景中,使電影具備更強的真實性和社會性。影片採用了好萊塢的經典情節演繹了東方的經典故事,把眾人皆知的神話題材,拍出了温暖社會、拯救世界的俠義情懷,是對傳統西遊題材的再次成功解構和再創造。

二、《大聖歸來》對傳統文化的迴歸

雖然大聖歸來在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方面對傳統西遊題材進行了大膽的解構和再創造,但是,從電影對原著人文精神內涵的傳承和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上,我們不難看出其對傳統文化的迴歸。

(一)文學經典人文精神內涵的傳承

在文學經典的影視化進程中,如何保持文學經典的文學審美價值和人文精神內涵是影視評價中一直以來較為關注的重要問題。影視改編創作應當在整體把握原著文本的基礎上,深刻理解原著的精神內涵,從而擔當起提升當代人文精神和大眾的思想力與審美力的重任。《西遊記》主題多樣,內涵豐富,在英雄史詩般的敍事模式下,使得唐僧師徒取經受難的過程成為自我修行、自我拯救的過程,他們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抗拒一切困難的意志也具有了英雄史詩般的魅力。《大聖歸來》對《西遊記》文本進行了整體把握的基礎上,繼承了原著的文化基因和人文精神內涵,對故事情節進行了新的拓展和演繹,對孫悟空這一中華傳統文化形象進行了再次豐富和重塑,與當代觀眾的審美習慣和心理訴求產生了共鳴,成功實現了對傳統文化和傳統資源的現代性開採,是應對好萊塢全球戰略的有效策略。中國文藝評論協會會長仲呈祥説:歸來的大聖是個符號,歸來的是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優秀傳統。

(二)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

《大聖歸來》將好萊塢成熟的動畫電影製作經驗與眾多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部具有中國味道的動畫電影。電影中設計了一系列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動畫形象,如孫悟空除了具有毛臉雷公嘴、臉上刻有妖紋等富有戲劇化的五官,還披着蜿蜒誇張的紅披風,與原著中的形象保持了極大的一致性,反派形象混沌的原型是《山海經》中的混沌巨獸,在電影中汲取了古典戲曲中臉譜元素,加以現代抽象化的變形,被設計成衣袂翻飛的古代書生形象,等等。電影中大量運用了闖將令、小刀會序曲、箏鋒、祭天化顏歌等中國傳統音樂,並將皮影戲、秦腔、中國武術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得電影在整體效果上呈現出東方的神韻。除此之外,影片在3D動畫技術中巧妙地融入了東方美學取法大自然的濃墨鋪陳,整部影片貫穿多變宏大的場景,間雜豐富細膩的具體景觀,如山前江畔的帆船、暴雨將至的石拱橋、市井街頭的皮影戲、長安城的建築和市井百態以及懸空寺般的妖巢等,從大場面到一物一景,都是對中國山水畫意境美的成功詮釋。

(三)經典敍事結構的迴歸

《西遊記》 尋求受難迴歸的敍事模式是傳統中國思維的產物,具有顯著的文化母體性質,能夠承受多時代因素的添加,而煥發新的生機。大聖歸來講述了沉寂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孫悟空被小和尚江流兒解除封印後,在相依相伴的冒險之旅中找回了初衷,完成自我拯救和救贖的故事。在敍事結構上嘗試着用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中國東方的特色語言去講故事,是對尋求受難迴歸的敍事主題的再次演繹,充分展現了中國獨特的古典美學和人文風格。同時,影片中留白的運用,使得作品更具張力和回味。中國式敍事講究草灰蛇線、伏延千里,情節之間呈現出斷而不斷、連而不連、起伏照應的效果,譬如羣妖窮追傻丫頭的原因,江流兒如何能夠緊隨大聖的足跡,孫悟空法印的由來,法明如何找到妖王的山洞等,這些細節和支線的描述經過分鏡頭穿插和剪輯,在情節上留有了空缺,反倒增加了對核心人物的聚焦,體現了一種簡潔有力的中國詩學之美。

三、總結

《大聖歸來》在傳統西遊人物和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演繹了一個全新的東方英雄形象自我救贖和捨生取義的故事,是對傳統神話故事的繼承、改編和創新,也是對傳統文化的解構和迴歸。文學經典在後世的傳播和接受中,必然會接受不同時代觀念和價值的解讀。現代人對《西遊記》中孫悟空形象的認同和塑造,歸根結底還是為其人性理想和道德情懷所感,體現的是中國古已有之的知己相酬的情節。如果説《大話西遊》是對傳統西遊的極致解構,將永恆的愛情提升到了亙古不變的宿命,那麼,《大聖歸來》是對傳統西遊的再次解構和迴歸,解構的是人物和情節,迴歸的卻是深藏在這之下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價值觀。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