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熱】家鄉的風俗作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16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熱】家鄉的風俗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阿拉的年夜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照阿拉寧波人的老規矩,過年從臘月中旬就開始了呢!老話説得好:“廿三祭灶,廿四撣塵,廿五做豆腐……三十晚上守歲”喜慶的氣氛延續到元宵節。最讓我們小孩子期待的是大年三十那頓熱熱鬧鬧、有滋有味的年夜飯啦!

年夜飯的準備,從大清早就開始了。瞧,各家各户去菜場進行大采購“鯧魚,透骨新鮮。”“買點年糕,好做烤菜年糕嘞!”“看看鹹蟹,看看這紅膏……”吆喝聲此起彼伏,熱鬧極了。購置完成後,打道回府。這時,阿拉寧波的廚房恐怕已經忙成一團,準備年夜飯了。

製作年夜飯時,小孩子能參與其中的,大概就是包湯圓了。據傳,湯圓起源於宋代。現在,寧波最有名的招牌是缸鴨狗,還流傳着“三點四點餓過頭,豬油湯圓缸鴨狗”的順口溜呢!一般來講,傳統的芝麻湯圓需要準備糯米粉團、豬油、黑芝麻餡材料,先把糯米粉團分成數十塊,再把豬油餡和芝麻餡搓成小球,手指鑽洞,把餡料放進去封口,揉搓成圓,就大功告成了。即便是臉上、手上沾滿了白白的粉,我每次對包湯圓這事兒還是樂此不疲,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做一件事,家裏充滿歡聲笑語。看着鍋裏寓示着“團團圓圓”的湯圓,我也滿是自豪感。

瞧,一道道菜琳琅滿目:熱騰騰的暖鍋討了個新年的好彩頭,藴含着團圓紅火的寓意;鮮爽嫩滑的'鹹菜黃魚湯讓人們不禁咋舌;年糕預示“年年高”,咀嚼着綿軟的年糕,就像飛上了天般開心;清蒸鯧魚、醃鹹蟹、蒸鰻鯗幹……最後每人一碗湯圓。全家圍坐一起吃頓年夜飯,這一年的辛苦煙消雲散,未來的一年充滿期盼!

在阿拉寧波,春節洋溢着歡聲笑語,不知此時的他鄉,又是怎樣一番熱鬧景象?

家鄉的風俗作文2

謝年——是我們老家過年時的一種習俗。

小的時候,我去奶奶家,一進奶奶家的大門,就看到院子裏擺着一張大桌子,桌子上放了很多好吃的,我上前就想伸手抓一把,媽媽立馬阻止我,輕輕對我説:“這個不能吃,這些吃的是謝年用的.。”從那時候起,我腦子裏就有了謝年這件事。

“謝年”的時間一般是農曆年二十八至年三十。一般屋子裏放一張八仙桌,桌前圍着大紅桌幃,桌端放香爐蠟台,桌上陳放祭品。謝年所用的東西是很有講究的,一般都是六樣的,因為六很吉祥,代表着六六大順。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飯,六樣菜,六種甜點。祭品有豬頭、全鵝、魚兩條(魚頭還得朝裏放)、蛋和蟹,均用紅漆祭盤盛裝。再用瓷盆分別裝上豆腐、糖、粉幹、鹽醬及糕點水果等。祭桌前方還有兩疊年糕,用米粉捏成的兩隻“元寶”放在年糕上,元寶下面壓着用紅紙剪成的“福”字。所有的祭品都準備好後,一家大小按照年齡長幼、輩分前後,逐排站好。家中長輩用燭台火把香點燃,然後每人分三支。大家面朝祭台,雙手緊握燃着的香。長輩一邊振振有詞地説着好話,一邊隔空三拜;接着酒斟三巡,然後供飯,再擱筷子於飯碗上;再焚燒錠帛,鳴放鞭炮,灑酒於地,將插在“口福”上的筷子拔去,表示供膳已畢。一整套過程下來,謝年儀式就差不多完成了。

我問媽媽:“為什麼要謝年?”媽媽説:“謝年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習俗,主要是感謝神靈的庇佑,祈求神保佑老百姓在新的一年裏風調雨順、年年平安、歲歲有餘。”“原來是這樣。”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馬上就要過年啦,不知道小朋友們是不是也想親眼見證一下謝年的經歷呢?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特別習俗,相信也一定很有意思。

最後,我祝願小朋友們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進步!個子高高!心想事成!

家鄉的風俗作文3

每逢過年,家家都會吃餃子。餃子,原名“嬌耳”,傳説有一年冬至,張仲景在白河岸邊,見很多老百姓都忍飢受寒,甚至連耳朵都凍爛了,他就在冬至那天向窮人舍藥治病,藥名就叫做“祛寒嬌耳湯”。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所以每逢冬至和大年七年級,人們還保持着吃餃子的習俗。

“小禕子!過來幫忙!”瞧,我們家正在包餃子呢!“你有硬幣嗎?”因為我們家過年包餃子放硬幣,所以爸爸一臉期待地問我。“有啊!我有兩個五毛的還有一個1塊……的。”我突然感覺我的硬幣要沒了!果然爸爸放心的説:“那就好,你拿來洗一洗。”我眼珠一轉,“行,那你得還我5塊錢!”“行!”我高興的想:嘿嘿,賺了!

第二天早上,我一起牀就聞到了餃子的香味,迅速收拾妥當,坐到了飯桌旁。我聽哥哥説吃到硬幣代表着吉樣如意,財源滾滾。我決定專揀大的吃,因為我估計大餃子裏才可能會有硬幣……一家人火速“光盤”了一多半的`餃子,最後只剩一枚一元錢硬幣餃子沒被“咬到”。

晚上經過我們的努力,就只剩四個餃子了,我夾了一個餃子,只聽“咔嚓”一聲,我牙好像被什麼東西磕到了,我激動的定睛一看,“我中獎啦!我吃到硬幣啦!”媽媽笑着説:“嗯,那你今年可要財源滾滾了!”爸爸則是一臉羨慕的看着我,爺爺説:“大孫女就這麼幸運!”

我滿心歡喜的去洗乾淨硬幣,裝到了我的小包裏。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習俗很多,可我最愛這個習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4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來了,人們都要去走親訪友。在潮州,人們去拜訪親戚朋友的方式與外地的截然不同。

大年七年級晚,我們全家要去拜訪爺爺奶奶,拿着年貨,還有拜年時必不可少的桔子,袋子上會寫着紅紅的鮮豔的“潮州柑”三個字。到了爺爺奶奶家,還沒坐下,爺爺奶奶就像變魔術似的各掏出一個大“利是”遞給我。正當我要接過去時,爸爸趕緊説:“爸媽,這是給你們二老的紅包,祝你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説完,趕緊塞到我爺爺奶奶的口袋裏。而爺爺奶奶就下意識地爬上樓,過一會兒再下來,紅包比之前要更鼓脹了。我一臉迷惑:怎麼不是直接把紅包給我就好,為啥還要再拿更多錢給我呢?

剛坐下去,爸爸就開始泡茶,茶衝完畢端起來有些燙手,卻並沒有放棄端茶的意思。只見爸爸媽媽先端起茶敬爺爺和奶奶,爺爺和奶奶説有心了、並再説上幾句吉祥話。我卻在一旁愣愣地看着,突然爸爸媽媽轉過身來,我匆忙舉起茶杯,一臉茫然地學着爸爸和媽媽的動作,彎下腰,並面帶笑容地看着對方,敬完後,還得説上幾句新年祝福話,才能一飲而盡。這時,我生怕做不好,如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懸着的`心才鬆下來,想:嚇死我了,還好我反應快,不然,等一會不知怎麼收場,還不知道會不會因為做不好被捱罵。

臨走前,我們把桔子放在爺爺奶奶家,他們也趕緊把準備好的“潮州柑”遞給我們。爺爺奶奶笑吟吟地説:“我們的桔子是祝你們新年大賺,萬事如意!”“我的桔子是祝您們身體健康,幸福常伴!”爸爸道。我們彼此説着祝福的話,卻誰也不肯走,好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非要把全部祝福的話説完不可。我一臉詫異道:“這麼多的祝福話,要説到什麼時候啊。”

這就是我們潮州的風俗,拜年時要拿當地的“潮州柑”拜訪長輩、朋友,還相互送“利是”,還有喝茶。是不是很有趣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5

我的家鄉在樂陵南邊的一個小村子裏,那裏有那裏的春節習俗,那麼作為一個在濟南生濟南長的樂陵人,就讓我來一一闡述這裏的習俗。

第一,掛燈籠、放鞭炮:先説一句題外話,濟南的年味好淡哦!鞭炮放的也少,至於燈籠嗎,也就小區門前掛一兩個。而老家就不一樣啦!大年三十晚上五六點鐘,家家户户掛上通紅的燈籠,鞭炮也響得和打雷一樣了。每户人家都要放一堆鞭炮,有大鞭炮、小鞭炮、煙花、鑽天猴,大鞭炮震耳欲聾;小鞭炮清脆響亮;煙花五顏六色;鑽天猴拔地而起,升上天空後綻放出五顏六色的光彩,把整個村莊照的跟白天一樣;家家户户還燃放起了篝火,不是為了取暖,而是預示新的一年紅紅火火,大吉大利!

第二,給逝去的.祖輩磕頭,在我們老家,家家户户都供有家譜,上面列有逝

去祖輩的名字,大年三十晚上放完鞭炮,小輩子孫就要給祖輩磕頭,希望祖輩可以保佑子孫平安、健康、幸福。看到大爺們磕得那麼虔誠,我也跟着跪下磕頭,絲毫沒有覺得不好意思。

第三,吃水餃,拜年,在我們村裏,大年七年級這一天都起的很早,大概也就五六點鐘就起牀了,抱柴火,燒大鍋,煮水餃,不知怎麼的,感覺大鍋裏煮出的水餃格外的香!吃完水餃大家都走街串巷給自己的長輩拜年,互致問候,那鄉音不是一個親切可以形容的!

第四,扭秧歌:扭秧歌的時間在大年三十後的幾天,大概在每天晚上七八點鐘,已經是鑼鼓喧天了,敲鼓的敲鼓,打鑼的打鑼,剩下的都在扭秧歌,除了一些舞步熟練的老爺爺老奶奶,也不乏一些新手,他們依葫蘆畫瓢的扭着,倒也有模有樣,其中數小孩子的舞步最搞笑了,簡直可以當春晚小品看了,他們的舞姿張牙舞爪,把人逗得捧腹大笑。突然有一個小孩自己絆到了自己的腿,一屁股跌坐到地上,嚎啕大哭起來,接着就是親戚們的安慰聲……

我老家的習俗習慣還有很多很多,在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祝老師和同學們春節愉快!

家鄉的風俗作文6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沒錯,這句詩正是描寫元宵節的。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此外,出門賞月、喜猜燈謎、觀賞花燈、共吃元宵,這些都是歷經歲月沉澱不變的習俗。

為了讓大家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今年的元宵節,我們學校組織了一場“巧手做湯圓”的活動。一走進食堂,看到已經準備好的原料堆滿了桌子,聞到那撲面而來的酒釀的香甜味,我們瞬間對製作美食的欲 望愈發強烈了。説幹就幹,大家洗淨雙手、挽起袖子便拉開了戰場。首先當然是和麪了。我們學着老師的樣子,把水倒進盆裏,十幾雙小手和着糯米粉合力揉着面,直到把面揉到像橡皮泥一樣有韌性。緊接着就是最熱鬧的做元宵環節了。只見陳老師用手從剛才的大面團上掰下一小塊兒,三下五除二搓成了長條,擱在台面上迅速切成了形似正方體的小塊狀,“來來來,大家跟着我,每人先拿一塊練練手……”我抓了一個放在左手的掌心,右手輕輕合上後摁住小麪糰順時針輕輕打轉。這玩意兒在我手裏滾來滾去,就像一個調皮的孩子,真有意思!“約莫過了十多秒,我小心翼翼地挪開右手掌:好期待啊,我的第一個元宵會成功嗎?“不錯不錯!”一旁的小王湊近着看。“咦,它怎麼被搓成長的了……”同組的小羅看着自己的“成品”忍俊不禁。“嘿,大家快看我的連體娃”,對面的小金一次搓了兩個,直接擰成了一個“8”字……經歷了第一個元宵的各種奇異事件後,大家開始慢慢摸着門道,不緊不慢地搓,小心翼翼地放。不一會兒,桌子上滿滿都是那白白的`、玲瓏的小元宵了。待水燒開後,我們迫不及待地把它們一股腦兒倒進了鍋裏……

剛出鍋的元宵,熱騰騰、胖乎乎、圓溜溜、晶瑩透明,就像一個個白胖小子,用調羹舀一個放入嘴裏,甜滋滋、軟綿綿的,真是美味極了。

快樂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感謝學校舉辦做元宵活動,讓我們明白了做元宵吃元宵不僅僅是一種傳統習俗,它更象徵着我們生活的甜美、團圓和幸福。

家鄉的風俗作文7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説起習俗,可謂是一地一個樣,花樣繁多。單單新年的習俗就五花八門,但不變的,還是那份喜慶與熱鬧。

我的家鄉位於廣東茂名。春節的時候,我們都會進行大掃除、吃年夜飯、穿新衣、收壓歲錢以及貼春聯等等。但如果説最傳統的習俗,那就屬吃餃子了。

據説餃子起源子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直創,東漢末年時,張仲景在家鄉的河岸邊見到百姓飽受飢寒,耳朵都被凍傷了。於是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附近搭棚派藥,用羊肉、驅寒草藥煮熬成“祛寒嬌耳湯”加入用餡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據説吃後身體會發熱,雙耳很快就會痤愈了。張仲景派藥一直持續到年三十,年七年級時人們開始模傷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稱之為“餃耳”,“餃子”。

餃子這美食一直流傳到現在,成了家家户户必做的`一種習俗美食。家中的婦女們來包餃子,男人在一旁幫忙打下手,小孩子們則負責燒火。婦女們把做好的餡舀一勺子,放到塗沫了清水的餃子皮上,對摺包好,每一個都捏出好看的花樣來,這一系列的動作都是那麼的嫻熟。全家人都忙得不亦樂乎。通常我們包好幾盤餃子都開始蒸煮了。在一旁等待餃子出鍋的孩子們,時不時跑進廚房看看餃子熟了沒。垂涎三尺,迫不及待的樣子,甚是可愛。

當餃子一出籠的時候,肉醬的香味撲入鼻中,給人一種奇妙的感覺。白胖胖的、熱騰騰的餃子冒着熱氣,令人垂涎欲滴。夾上一個餃子,沾上我們愛吃的芝麻醬,再咬上一口,肉醬、湯汁、餃子皮在嘴裏打轉,給脣齒間留下了幸福的味道,別提多快樂了。熱乎乎的餃子吞下肚,整個人都温暖了起來!特別是與親人們圍在桌前一起進食,説不盡的歡聲笑語……多麼温馨!

在家鄉的習俗裏,我尤其喜歡吃餃子。“餃子”又名“交子”,寓意着更歲交子、團圓福祿,所以只有吃了餃子,才真正合家團圓喲!

家鄉的風俗作文8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同的地方也會有着不同的習俗,那麼,今天我就來講講禹城當地過年的習俗吧。

年糕是禹城人過年必備的食品,當地人叫它“泡子糕”。先用準備好的糯米粉和麪摻水攪拌均勻,然後切割成小塊、下鍋油炸,原本小塊的米粉團,瞬間變成一個個杏仁般的圓泡。再把這些炸好的米泡加上飴糖,攪拌、粘合、擀壓成塊狀,大塊的年糕就成型了。怎麼樣,是不是很誘人呢。而我則有幸吃過一次,那種味道甜甜的有些粘,像是粘米混合了紅棗的味道,吃起來滿滿的幸福感,到了現在年糕也是我回禹城之後必吃的一道美食。這泡子糕的起源還有一段歷史傳説。相傳清朝末年,禹城有一名從事糯米經營的商人。在一次運輸過程中,糯米因受潮無法售賣。商人於是將受潮糯米碾成粉後進行油炸食用,沒想到風味獨特。因其油炸過後稱”泡“狀,商人便為其取名為”泡子糕“。如今在禹城,”泡子糕“不但申請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成為春節人們走親訪友和婚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甜點。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過年是多麼美好呀,家人們都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飯聊着這一年的收穫,真是靜謐又美好。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不同的風俗,如:包餃子,拜神,守歲,舞獅等。在我的家鄉過春節時,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包餃子。

有關包餃子的傳説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嬌耳湯》:傳説古時候有一位醫生,他任長沙太守時,他看見許多平民百姓在臨近春節時,因天氣十分寒冷,經常凍傷耳朵、手等。那位醫生看見後,就用羊肉、辣椒等驅寒的藥材包成嬌耳,做成嬌耳湯分給所有平民吃。那些凍傷的人吃了嬌耳湯後,凍傷全都好了。所以從此以後每年的大年七年級,人們在慶祝新年時,就模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食物,那就是今天的餃子。

每年到了除夕那天,外婆和外公早早起牀,大掃除、貼對聯、掛燈籠……到了下午才正式開始包餃子。剛開始,我和外婆在一旁做包餃子的餡料。有五花肉、玉米、蔬菜等許多五顏六色的'配料,看得我眼花繚亂。外婆負責將肉和洗好的配料剁碎,而我負責將蔬菜洗好並削開,同時將玉米粒剝下來。剁好後將所有的配料倒進一個大盤裏,並加入油、鹽和醬油,混合攪拌,配料配好後,就可以包餃子了。外婆先用清水粘粘餃子皮,然後將配料用勺子挖一大勺放到餃子皮上,接着將皮的兩邊合上,折出花紋,最後用手一壓,一個餃子就完成了。

我跟着外婆包了好幾個餃子,可每一個餃子在包好後就裂開了嘴巴。正當我焦急得想補救辦法時,外婆卻笑呵呵地説:“你看看你包的餃子,都沒有用力折花紋,雖然中看,但不中吃啊!”我恍然大悟,最終做出了令我最滿意的餃子。

這就是我的家鄉風俗,是不是很有趣呢?你也來試一試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掛燈啦、掛燈啦,村裏又增加人口了,可喜可賀。”前年的正月十一早,我跟着我的外公來到他的家鄉——高村佛洞。這可是我第一次掛燈呢!我們給我剛出生的小表弟,掛了一盞預示着吉祥如意、健康成長的“丁燈”。“掛燈”、“慶燈”儀式也是雲浮自古以來的一種民俗傳統。但是我並不明白為什麼要掛燈呢?

外公看着我這張充滿“問號”的臉,馬上解答:“凡去年家中生了男孩的家庭都會在這一天“掛燈”,燈一直掛到正月十五用火化掉。生了男孩才能掛燈的,這一傳統可以追溯至明代,掛燈不僅是為尋求社稷神的庇護,被掛燈“公示”的新丁名字還將被族人寫入族譜,開始有分得族內財產的權利了,燈一直掛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因為這是天官賜福的日子。到正月十六凌晨大家搶結頭盞燈,也就是用火把燈化掉。”

別的村我發現:有的還會掛上一盞“公燈”,意思是公眾大夥的'燈,不必每家每户都掛一盞,而是大家出錢買一盞“公燈”作為代表,既環保又省錢。同時,凡是村裏有誰家增加人口了、添丁了,只要是辦“掛燈宴”,村裏人都會自發的幫忙,既拉近了鄰里間的關係,又節約不少開支,對促進農村鄰里之間的和諧有很大幫助。

回家後,我上網查到最正規的燈呈八角形,由竹篾做架,彩紙糊成,該燈寓意“四面八方”,而燈面上的“四眼錢”圖案代表有身孕,表示媳婦還將會有身孕,燈火源源不斷的意思,這種燈是最古老的也是最正規的一種掛燈。新改良的一種燈像荷花,花瓣上還有金色絲線,旁邊加上一串蓮藕,叫做蓮花燈。

這一次跟着外公回去掛燈,讓我瞭解了更多的習俗,開闊了視野。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首王安石的《元日》把新年迎新春時的熱鬧體現了出來,寫得可真是好啊!目前就來我的家鄉看看吧。

根據大家家鄉的規矩,新年在正月國中一年級開始。第一,一大早起來後,要先洗澡,洗完澡要換上新衣服,預示新的一年到來。然後,隨意吃個午飯,重頭戲還在後面呢!接着,下午要開始忙碌起來了,先把春聯貼上,然後開始採購食材,為晚上的年夜飯做籌備。年夜飯的食材可大有講究:雞,魚,蓮藕,腐竹組成的。活脱脱一個吉利晚餐,吃的全是由含有特殊含義的菜做的。

不只這樣,新年這天還沒有完呢,吃完年夜飯,大家還可以放鞭炮,鞭炮是在下午買菜時買的,一羣小夥伴聚在一堆,拿源於己的鞭放在地上,和其他鞭放在一塊,接着,挑選自己喜歡的鞭,一塊到田野把鞭點燃,發出噼裏啪啦的響聲。

當然除去放鞭炮,大家還要守歲,無非就是看看春節聯歡晚會,吃吃零食,大大家搓麻將,假如實在是忍不住的話,也可以小憩一會兒。

最好玩的還是國中二年級拜年了,像大家家有不少兄弟的,通常都是按順序來,先從大媽家開始拜。一般吃完飯後,就是拿紅包的時候了,關於紅包的俗名是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據瞭解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有些人家是爸爸媽媽在晚輩子女裏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壓歲在民俗文化中含義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正月國中三年級通常都是繼續串門,一直持續到正月初五,大家的新年才算過完。

家鄉的風俗,在家鄉時我感覺它就像隨處可買的水一樣稀鬆平時,可離開家鄉,我才發現它就像博物館裏的文物一樣珍貴。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會吐出幾個詞語的小孩子,會四處撒歡的大孩子,長出白鬍子的老孩子,提到澆頭面,誰不是嘴裏立時生出一股鹹鹹的辣辣的感覺呢?把筍、肉絲、辣椒放在一塊兒,做成澆頭,聞聞那種香味,就夠讓人垂涎三尺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着,大口大口地吃着呢!

除夕這晚家家都應該準備好澆頭,為七年級的早上做準備,所以不論經過哪一户人家的門口總能聞到淡淡的鹹香,聽到歡喜的笑聲……“媽,媽你要什麼時候做澆頭啊!我餓……”“現在就做。”媽媽拿出已經準備好的食材。

只見媽媽往鍋裏倒上豬油,再放入筍乾、肉絲等。明明才過了沒多久,我卻覺得過了一個世紀。“媽——怎麼還沒好啊!”我一副不滿的語氣,“我們為什麼要吃澆頭面啊?”“你沒發現澆頭和兆頭讀起來很像嗎?所以啊,我們新年的第一餐要吃澆頭面,為的就是能討到一個好兆頭。”媽媽一邊説,一邊炒着筍乾。我看着眼前在鍋中不斷翻滾的筍乾,心中不斷猜測:這次的.味道會跟上次有什麼不同嗎?會放點糖進去嗎……“媽媽?是不是馬上就好了?我真的餓了……”我已經快等不及了,“要不,我先嚐嘗?”“好,就一點。”媽媽見我已經不再催促她了,便答應了我的請求。看着眼前已經炒成一盤的筍乾,肚子頓時咕咕叫了。土黃色的筍乾中點綴着一兩點紅色的辣椒。筍乾進入嘴裏先是淡淡的甜,再是濃烈的鹹味和筍乾特有的鮮味。眼看時間不早了,我只好先和它們道晚安。

七年級一早,我早早起牀,熱騰騰的面上擺着澆頭,看着眼前一大盆澆頭,就算想我也做不到全吃下了。我突然想到了什麼,沒過一會兒,今年的“好兆頭”都在肚裏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我的家鄉渦陽縣是個不大的縣城。那裏最重視,最喜慶的節日,就數春節了。既然是最重視的節日,自然少不了忙碌,但更多的是歡樂。

除夕是個值得珍惜的日子。這一天,家家户户都團圓,在外漂泊的遊子們也會千里迢迢地在這天回到家裏,與親人團聚,訴説着思念和親情。人人都穿上新衣,門口掛着紅彤彤的`燈籠,貼上紅紅的春聯,有的把“福”字倒着貼,寓意是“福到了!”

這天,家家都會做一頓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坐在一齊,一邊説説笑笑,一邊津津有味地品嚐着美味佳餚,享受團圓的樂趣。

吃完年夜飯,一家人會出去散步,這時,天空上想起了煙花的爆炸聲,各種色彩和形態的煙花飛上了天空,落下去,像一顆顆流星,美極了,給節日添上濃濃的年味、喜慶和歡樂。晚上八點,春節晚會開始了,我們一家人一向看到結束。夜裏十二點,窗外的煙花聲和鞭炮聲震耳欲聾,共賀新年的到來。

大年七年級,我們拿着各種禮品去拜訪親戚朋友,見面就説一句祝福和問候的話。而我們這些孩子更是喜歡走親戚,因為大人們會給孩子壓歲錢。可是,我們也要點頭如搗蒜,一聲聲祝福也從我們嘴裏道出“多謝!”“祝你新的一年萬事如意,天天開心!”“新年發財!”等等,甚至要跪下磕頭。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是春節的一個高潮。這天,家家吃湯圓,寓意為“團團圓圓”。這天晚上,還有燈會。今年的元宵節,紫光公園裏一排熱鬧的景象。看燈的人絡繹不絕,摩肩接踵。展示的燈各種各樣,有“萬馬奔騰”、“嫦娥奔月”、“四面佛”、“財神爺”……還有小朋友喜歡的“美羊羊”呢!讓人們目不暇接。

對了,這天還有很多的人放孔明燈,一盞盞孔明燈帶着人們完美的祝願飛向天空,向遠方飛去。遠看,就像一羣羣螢火蟲去太空旅行,美麗壯觀。

春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歡樂的、是令人難忘的、是喜慶的,是人們期待的,讓我們一齊來慶賀它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百里不同於風,千里不同於風俗。雖然我們的大中華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風俗萬千,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她;春節,是千家萬户團聚的好節日,這不僅是我們家鄉最傳統的習俗,也是成千上萬中國人傳承下來的好節日。

春節,每年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每家每户都興高采烈地貼春聯,放鞭炮,吃除夕晚餐。

據説每年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山上有一隻叫“年”的怪獸,它會從山上下來,在村子裏吃家畜。不僅如此,還有人。所以人們躲在家裏不敢出來。許多勇敢的人去抗爭這一年,但他們永遠不見了。有一次,一個人躲在家裏用竹子生火。突然,竹子爆裂,發出一聲巨響,把年嚇了一跳。看到這一點,人們一個接一個地點燃竹子,最後成功地把它嚇跑了。後來,人們發現新年野獸害怕聲音。每年元旦它都燃放鞭炮。從那時起,它從未受到過新年的攻擊。在這一天,人們聚集在一起,燃放鞭炮,貼春聯。人們稱之為中國的新年,也被稱為春節。

除夕夜,也就是春節的前一天,成年人會貼春聯和燈籠。他們買了對聯貼在門口。婦女們在家裏打掃衞生,掃除了當年的灰塵。孩子們作為助手幫助成年人。這一天,每個人都很忙。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在外面辛勤工作的父母回來了,在外面學習的孩子們回來了,還有一些一年沒見面的.親戚回來了,只是為了在這一天吃團圓飯,給家人講一年的相思。今晚,看春晚也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節目。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時而歡笑,時而感動。

星星追隨月亮,終於迎來了我們最期待的一天。春節早上,孩子們向大人拜年,説了幾句吉祥的話,大人拿出壓歲錢給孩子們,孩子們欣喜若狂。這一天,鞭炮聲不斷,熱鬧非凡。中午,家家户户聚餐,談笑風生,分享一年的成就和收穫。中午,老人們聚在一起打牌,大人們陪孩子們玩。

春節是最熱鬧、最快樂的節日。雖然它只是一個傳説,但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無限的温暖和無限的期待、無限的夢想我家鄉的風俗構成。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中國傳統節日很多,什麼中秋元宵清明除夕端午,數不勝數。但擁有一段悽慘的愛情故事為點綴的,便是乞巧節,也就是我們常説的七夕節。

傳説織女在人間遇見了牛郎,便留在人間和他生兒育女,幸福生活。但織女是玉帝的女兒,被玉帝發覺私下人間後,不得不告別牛郎,回到天庭受罰。牛郎帶着兩個孩子追至南天門,卻被王母劃下的天河所阻。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王母娘娘見他們的感情如此真摯,便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而這一天,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上搭起鵲橋,幫助牛郎織女相會。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所以人們也往往在相聚一起,期待能觀此盛況。並以各種方式向織女乞求智巧。

古時候,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朝,七夕之時,各家女兒圍坐一團,以五彩絲線穿針,速度快為巧者。隨着時代的變遷,這種習俗也慢慢發生了變化,明清後,又有七夕中午,把針放進水裏,借日影而驗工拙,成花鳥雲獸的影子,則乞得巧。

但現代,乞巧的女子越來越少,但在這一天期待和愛人相互廝守的情侶越老越多,所以七夕節已成了情侶們互述衷腸的節日。對於情侶來説,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收到對方的一份禮物,感受情人的一顆真誠的心,似乎便代表他們之間的情感就像牛郎織女那樣,銀河也阻隔不開。

七夕節的故事還在傳唱,七夕節的兒女們不止眺望遠方的星河燦爛,更凝視着眼前愛人,期盼着情比金堅……

Tags:風俗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