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傳統文化作文5篇[合集]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12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傳統文化作文5篇[合集]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早晨起來已經寫了一篇,想必再談已説不出什麼了,但是還是要説説的,別説我囉嗦,這樣寫東西才是我喜歡的方式,隨意而自然。難得天氣很好,靈感也好。

漢服吧裏最近爭吵漢服和國學的事情,有人很激憤,對於此事我還是很平靜,畢竟觀點不同而已,國學所含是如此廣闊而浩瀚,服飾只是它的一角,其實我也覺得服飾就是服飾,把它弄成政治意義不太好,服飾和政治難免牽強附會,服飾所代表的的純粹的文化意義是我們所喜愛它,喜愛中國文化的根本,硬要把服飾作為復興華夏的先驅,難免有右傾的錯誤。我一直覺得通過宣揚漢服,不是為了達到什麼深層的目的,一是因為我們喜歡她,她有着本民族傳統的美,是符合我們審美的,但是社會是進步的,我們沒必要一定要讓它復出,二是我覺得通過服飾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和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他們也許會問,你穿的是什麼啊?哪個朝代的服飾啊?這樣我們可以介紹更多的知識,來普及國學,使我們的人民去愛好文化,中國的文化,讓那些只知道COSPLAY唯美的人,也知道中國的服飾有多麼美。服飾的革新,紋飾的改變都有它的韻味和魅力,我們從中能瞭解太多太多,穿着漢服,我會警告自己要涵養,要做有修養的人,這不就是它的意義嗎?從審美的角度來説,這是高雅的事情。另外我不排斥民族服飾,民族服飾是中華大一統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我們沒有必要瞧不起他,他也有他的文化和魅力,有人去搞漢民族服飾,就有人去搞民族服飾,和在一起才是中華,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嘛。我覺得所謂漢服運動,應當把它定位於對於傳統文化的緬懷和革新,有兩點,第一是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重新的審視,讓這個西方文化不斷流入的社會裏看到中國本民族文化的美。第二是以傳統來滋養現代文明,用傳統的服飾來給人們以新的啟示,我們的道德,我們的文字,我們的一切都可以以傳統為基石而發展新的中國特色的文化內涵。這才是中國的文化。

撇去漢服的事情不談,單來説國學。國學熱的興起,無疑為我們弘揚和繼承傳統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這就好比我們身上穿着現代主義的婚紗,卻摒棄了內斂美一樣,現在的我們在不斷的修煉內裏,精神的匱乏是民族衰落的一個緣由,我們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我們更應該有強大的精神動力,精神文明。我們熱愛我們的文化,我們深知他的內裏,我們更應該以時代的眼光去發揚他,去發展他。秉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宗旨,我們把國學定位的很高,以它的.積澱和魅力來説他有這樣的評價不為過,但是作為我們自身又如何真的能做到,使國學真正的復興和弘揚,使它真正的成為符合現代性,國家性,歷史性,延伸性的中國特色的文化內涵,這是個很大的命題,很長遠的計劃,需要每一個人中國人去努力的事情。這些年有太多的西方內涵被植入,我們不斷的在英語裏拿出高分,卻無法在作文裏寫出華彩,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失敗,當外國人説着流利的中文,寫着優雅的毛筆字的時候,作為中國人的我們不會難過嗎?這麼美麗的文化我們為什麼不去繼承?我們有什麼理由去荒廢它?

國學所含實在太廣太多,在正統中華文化下,還有不少民族民風亦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既然學習馬克思主義就該辯證的看問題,民俗的東西,是百姓的東西,是大眾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也許現在已經沒有人去關注,但我們也不該去丟棄。想學習簫和古琴,在書店裏滿目皆是的鋼琴小提琴裏,我怎麼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個時候我便覺得中國人不能失了自己的根本,我們總覺得別人的東西好,為什麼放着自己家的好東西卻視而不見呢?民俗文化在流逝,我感到痛心,小時候看過的神奇的剪紙藝術,皮影,還有很多我不曾知曉的民間藝術,我不知道我的孩子,我的孩子的孩子是否還能看的見,還是説將來的他們看到的只是書本上記載的歷史?國學,國家之學,這是民族的根本,失了根本我們還有什麼?

其實我們都有很好的愛好,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敬仰,無論是因為漢服,詩賦,還是戲曲音樂什麼,總之我們都是愛國學的人,我們允許在激辯中達到共識,而不是在爭吵裏排除異己,我們應當正視的是問題的根本,而不是糾結於誰對誰錯。大家的心裏都有一個夢,那就是希望華夏復興,中國的文化能夠被大家認同,這是我們的共識,就應該共同努力,我是個愛好國學的人,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愛好我們的傳統文化,這不是國家派給我們的任務,這是我們內心的渴望和想法,作為大學生這是更應該做到的事情,無論你是理科生還是文科生,因為你都是中國人,有個共同的名字“炎黃子孫”!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重陽節是我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一。

重陽節是在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古有王維的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對重陽節習俗的詮釋。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有登高、賞菊、插茱萸的習俗。傳説在重陽節,家裏有災難,需要登高,才能躲過災難。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傳統文化—重陽節,你像老人的一塊寶,像一個珍貴的.紀念。我愛多姿多彩的重陽節,愛它的美麗,愛它豐富的習俗,愛它尊敬老人的精神!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剪紙吧!剪紙的內容包含着濃濃的.生活氣息。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老表示慶賀。

剪紙所刻畫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先來看看這張“仙女下凡”吧!四位仙女神態各異,舞姿翩翩,她們的手臂上纏繞着輕盈而柔滑的絲帶,正隨風輕輕擺動。再看這張“松鼠摘葡萄”。只見它搖着蓬鬆的大尾巴,小眼睛緊盯着紫瑩瑩的大葡萄,生怕被其他小動物給搶走了。

剪紙中還有有趣的民間故事呢!這幅剪紙講的就是“老鼠娶親”的故事。瞧!小老鼠們抬着大花轎,新郎得意洋洋,大花貓在一旁羨慕得不得了。原來,故事是這樣的:鼠爸爸想給女兒找個好女婿。鼠媽媽説太陽最棒,太陽説雲最棒,雲説風最棒,風説牆最棒,牆説老鼠最棒。最好,小老鼠娶到了新娘。

多麼精美的剪紙啊!真令人愛不釋手!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先賢已逝,其光輝思想卻久傳於世。對於南懷瑾先生這樣一位地方名人,我始終以一種敬仰而謙虛的態度去聆聽他默默的教誨。這不僅是一種對文化先輩的敬重,更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尊崇。

南懷瑾先生作為一位我國當代國學大師,我很早就曾對老先生有所耳聞。但對他的真正瞭解,我想還是在我剛剛對我國傳統文化感興趣之後才開始的。我國的國學,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與學術,早已與“南懷瑾”這個名號緊密相連、難以分割了。

南懷瑾老先生之所以讓我產生由衷敬佩之心,是因為他對於我國文化精粹的深刻認識與通透領悟,更是因為他諭人教誨的通俗易懂、樸實奧妙,還是因為他一生傾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極高道德成就。他以一顆理學家的縝密內心與一副古仁人的開闊胸襟將傳統國學與現代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密切貼合,這難道不是作為一代國學名師應有的'學術風範嗎?

閲讀與思考南懷瑾先生的學術作品,我有幸能得以憑藉精深國學之初學者的見識與思維有效率地、有成果地去揣摩、探討國學之精粹。不僅僅是對於我個人而言,我想對於許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如何去認識、瞭解並吸收傳統文化知識一定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從南懷瑾先生處得到清晰合理的答案。

比如在我最喜愛的《論語別裁》中,我不需要因為自己沒有能力直接讀懂《論語》而放棄對於儒家學説的探索;南懷瑾先生用他對於儒學的深刻研究將這門學問分解得詳盡而生動,尤其是對於原文旨意的精妙把握以及對於其所涉人文典故的闡發,讓我逐漸懂得如何用傳統的儒家思想去更合理地規劃和把握自己的生活。讓人們於現代社會之外,從傳統國學之中尋求到超越時空的永恆的人生精神與價值,乃是南懷瑾先生畢生的追求。

我想我們倘若要閲讀和學習南懷瑾先生的國學文化,這應該有兩個要點。其一是尊敬和謙虛的態度,尊敬是對於南懷瑾先生以及其所代表的傳統國學而言的,謙虛是對於我們能取得自身學習效果的要求;其二是應該懂得融會貫通,南懷瑾先生之所以盡其畢生弘揚傳統文化,其本願是要讓人從傳統中受益,以傳統文化與美德涵養每一箇中國人的軀體,具有學以致用的能力才能達到實際的成效。

維持一種文化需要一個民族代代人的言傳身教,是文化賦予我們一代代祖輩瑰麗的精神家園。南懷瑾老先生以他的身體力行教會了我們每個中國人如何去了解、吸收、珍惜與發揚中國的傳統國學,他永遠會被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銘記。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南懷瑾老先生的駕鶴西歸不能不説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大損失。但倘若我們能用一顆中國人之心去洞察老先生的文化精神,他仍將會活在我們的記憶裏,活在國家的文化中。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三年級傳統文化作文。端午節又可以叫端陽節,傳説那天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愛國詩人屈原聽到自己的國家快要滅亡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江河裏。

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到端午節時,大家就划着船把飯投進江裏,可是後來他們發現投入江裏的米飯全被魚吃了。於是,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米放在一種長長的葉子裏包成四個角的形狀,魚見了以為是菱角,因為菱角有尖尖的刺,魚就不敢再吃了。

直到現在,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吃粽子、賽龍舟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外婆也會把長長的、青青的`艾條掛在家門口。我最愛吃的就是大肉粽了,特別是高速公路上的紹興服務區賣的“諸老大”粽子,味道非常鮮美,讓我回味無窮。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