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政範例 > 報告

調研報告範文

欄目: 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26W

隨着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調研報告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調研報告範文

  調研報告範文1

中國整體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滯後。同時,老年人存在發病率高、帶病生存時間長、對衞生保健依賴性強、醫療花費高等特點。當前的養老機構存在整體資源不足、分佈不均、缺少專業化、服務單一、無法滿足老年人羣醫療保健特殊需求等問題。現就主要問題進行分析,並針對醫院試點建立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提出相關建議和意見。

一、現階段醫養結合產業化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養老機構規模及標準化程度低,與醫院銜接程度不高

養老機構主要依靠設施建設來實現基本養老服務功能,特別是能夠針對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專業養護服務,重點實現其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緊急救援等功能。然而,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我國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二者相互獨立,面對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客觀現象,醫療機構無法配合滿足其需求。現有患病老人不得不奔波於醫院與養老機構或家庭之間,不僅耽擱治療時間,往往由於得不到有效的休息而形成小病變重的情況,增加了治療費用,老年人需要長期護理的問題已經提到議事議程。

(二)養老機構獨立盈利能力較弱,依靠國家補貼情況嚴重

目前,養老產業在可持續性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於市場模糊、盈利困難、營銷不暢和持續性差。養老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公益性質,盈利能力較弱,社會資本關注度低。目前進入該行業的民營資本普遍規模小、資金實力弱、經營穩定性差,屬於相對“弱勢”資本。由於目前的養老產業沒有清晰的產業發展規劃前景,很多養老產業投資成本高居不下,同時又面臨着老年人一方面經濟承受能力相對有限,不可能承受高昂的養老服務費用,另一方面認知、行動能力下降等客觀因素,屬於傷病高發“弱勢”人羣。雖然一些資金實力較強的房產商頻頻試水養老地產,但未有明確的盈利模式,沒有理清養老“地產”與養老“服務”之間的關係。

(三)養老機構高端企業管理和護理等專業人才缺乏,流動性強,可持續性發展程度低

養老人才短缺已為老年服務機構快速增長的瓶頸。國內還沒有高端、專業完善的養老服務團隊,無論在團隊管理還是人員培訓方面,養老機構缺乏足夠的專業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調研中發現:

(1)養老高端企業管理和護理專業人才嚴重缺乏、隊伍結構不合理。

(2)養老機構人員流動性較強,不利於企業持續性發展。養老服務需要醫養結合,醫院屬於資本和人才密集型企業,已經分享過了國家改革開放的紅利,發展勢頭良好,目前的現狀養老機構與之相比發展落差較大。養老機構作為一個單獨的機構短時間內無法與醫院形成有效的平等對接。

(四)多頭管理現象不利於醫養結合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

我國在養老服務方面“多頭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各地養老相關問題的管理工作分散在老幹部局、民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療衞生部門、老齡委、消防、公安、防疫、街道等多個部門和單位。此外,婦聯、青聯、工會、殘聯等等機構也或多或少地介入了養老的服務保障和管理工作。由於這些部門和單位的工作具有獨立性,部門之間缺少足夠的協作與溝通,管理過程中很難形成合力。

二、建議

(一)政府發揮主導作用

建議政府:首先明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監管責任主體,為醫院試點建立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設立監管制度,出台和完善相關服務標準、設施標準和管理規範標準,建立等級評定製度和評估制度。同時,利用服務標準的提高加強市場競爭,減少人為控制因素,通過制定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准入、退出機制,規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市場行為,形成“寬建嚴管”健康的監督機制,促進養老產業健康持續性發展。

(二)建立健全行業服務標準和規範

建議:推動醫院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利用醫院現有的規模化、標準化制度和現有養老政策法規,整合成一套標準性、可實施的服務規範指南。同時,強化誠信優質服務,樹立品牌效應。通過一系列制度和行業服務標準建設,形成一套組合拳。

(三)鼓勵多方社會資源參與

建議:破除思想上的禁錮和政策上的壁壘,鼓勵靈活運用公有制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不同所有制的資本對養老機構的發展有不同形式的促進。如:

(1)引入國企,如中國醫藥集團等公有制資本不僅可以有效利用資本,促進國有資本保值,而且能夠利用其行業的專業特性針對性研究養老服務產品,同時利用老人對國企的信任提高了養老機構的品牌效應,抵禦運營風險。

(2)引入民間資本等非公有制資本,利用非公有制資本的靈活性和高效性,通過董事會的決策,從一定程度上激發醫院在養老機構領域的活力,提高決策質量,規範經營、加強精細化管理,使醫院的公有制資產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產業效益。

(3)允許養老機構員工持股,不僅大大增強養老服務產業服務人員的積極性,使員工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緊緊的聯繫在一起。甚至可以引入“眾籌”的概念,允許需要養護的老人和兒女入股養老機構,使需要養護的老年人既是消費者又是養老機構的股東,不僅能夠在養老機構增長中獲得紅利,在養老的同時又有一種家的感覺。

(四)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

建議: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充分的發揮市場調節作用。評選出管理規範、服務專業,能夠盈利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同時,政策應該給予這個市場充分的、公平的競爭環境,各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通過“市場化”的方式運營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產業。這樣,經營理念各異、運營模式不同的養老機構為生存、盈利各盡所能的尋找出口。通過養老服務產業機構的競爭和規模化發展,必定會在要求苛刻的養老服務產業中脱穎而出一批收費合理,服務到位,口碑良好的可持續性發展勢頭的企業。從而使我國在市場競爭的風浪中找到最適合我國發展的養老服務產業的道路。國家也可以從現有繁雜的補助提供中抽身出來,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履行國家責任,減少國家負擔。

(五)調動醫保、社保等配套政策支持

建議:給予一定的醫保、社保、科技等配套政策支持,推動醫院參與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的快速建設。結合醫院多年的“收支平衡、略有結餘”醫保經驗,和大醫院醫保額度較高的特點,通過規模化、專業化管理鏈條的梳理,降本增效,努力消化參股養老機構所增加的醫保額度,減少給國家增加醫保管理成本上的負擔。但需要考慮到,畢竟現階段我國醫養結合體系建設不夠成熟,“包袱”性的甩給醫院,容易大大降低了醫院在參股的混合所有制養老機構的積極性,況且醫院涉及養老產業總體上屬於起步階段,經驗不足。

政府應在醫養結合領域與醫院建立定期對話機制,利用醫院在人口與健康領域具有一定的專業性,政府可以完善並適度提供一系列醫保、社保、科技等方面的鼓勵性政策,適當提高積極參股養老機構醫院在老年病方面的醫保額度。同時,對現有醫保制度進行進一步改革,在完善本市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基礎上,逐步建立老年人相關疾病的補充醫療保險制度。

  調研報告範文2

按照部黨組的統一部署,我們先後對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廣東等五省市的城鄉結合部土地市場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同時委託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赴江蘇、浙江兩省進行了重點調研。調研工作重點圍繞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和土地市場現狀、存在問題、原因及對策進行了分析,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城鄉結合部土地市場現狀與問題

城鄉結合部是土地交易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具有隱形交易、非法交易量大、交易秩序混亂的基本特徵。具體表現在:城鄉結合部建設用地快速膨脹、建設用地總量失控,各類用地交錯、市場交易主體複雜,隱形交易突出、交易秩序混亂,土地交易形式多、數量大,違法用地和違法交易大量存在等幾方面。

(一)城鄉結合部建設用地快速膨脹、建設用地總量失控

(二)各類用地交錯、市場交易主體複雜

(三)土地交易形式多樣,隱形交易突出、交易秩序混亂

(四)違法用地和違法交易大量存在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城鄉結合部土地市場混亂的現狀是長期以來城市建設自發擴展、城鄉結合部土地產權不清、土地利用和管理政策不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一)工業化、城市化帶動了城鄉結合部建設用地快速膨脹,是城鄉結合部土地市場混亂的外部推動力

工業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需要相應規模的土地作支撐。城鄉結合部是受城市發展和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發展衝擊最大的地區。隨着城市化和工業的外移,民營經濟和個體工商户的發展,對生產經營、生活場所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大量的國有企業、外資企業、鄉鎮企業、私營企業發展,加大了建設用地的需求,使城鎮向外擴張的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也帶動了城市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進一步加劇了建設用地需求。這些快速增長的建設用地需求迅速湧入城鄉結合部,致使城鄉結合部建設用地需求急劇增加,其用地特徵呈現出:農業用地不斷減少和非農建設用地快速增加,土地供應總量失控。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對於用地者而言,在城鄉結合部取得土地和房屋的成本遠遠低於城區,帶動了用地需求;而對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户而言,轉讓、出租土地、房屋獲取的經濟收益又遠遠高於農業收入,在比較利益的驅動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户往往樂於把農用土地私自轉為建設用地或建房出售、出租,牟取高額回報。同時,外來人口蜂擁而至,價格低廉的私宅成了他們的安居所在,在一定程度上使農村私宅租賃有愈演愈烈。

(二)集體土地產權不明,權益不清、多頭代表,是城鄉結合部土地市場混亂、違法交易和隱形交易的內因

當前,集體土地所有權權利設置不完整、權利內容不全以及國家對土地的管理權與土地所有權的界定不清,致使集體所有土地的產權代表不清,集體土地使用權權能與權益不明,從根本上限制了集體對其所擁有的土地所有權行使處分權和收益權。按照新法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實際上存在三類形式:村農民集體所有、村內兩個以上的集體經濟組織和鄉(鎮)農民集體所有。實際上,農村集體所有土地的產權歸屬並不明確、清晰。由於任何一個農民都不是所有者,而集體經濟組織並無專門機構也不具備獨立的主體資格,村農民集體、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就成為抽象的、空虛的概念。

由於具體的土地所有人事實上很難落實,集體土地的權益如何得到保障?集體土地的收益應如何分配?集體成員行使土地所有、使用、經營、收益和處置等權利與責任如何體現?"集體"違法使用本集體所有的土地應該如何處罰?村長、村委能否代表集體土地的權益、產權?"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會議成員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如何保障和體現?村民個體對土地的權益如何確認?正是這些基本的問題沒有得到明確,出現了農村集體土地的"多頭"所有者代表,村書記、村長認為自己是代表,處置村集體土地理所當然,村民個人認為就是自己的土地,其他人管不着,甚至部分土地使用者認為自己用的地就是自己的。這種"多頭"代表,又都不代表的狀況,驅動利益各方私自建設、私自處置、隱形交易、違法交易,牟取私利。

(三)土地收益分配機制不合理,是產生城鄉結合部土地問題的直接動因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任何經營行為首先考慮到的步是經濟利益問題。農民在集體土地上從種水稻到種菜,由種菜到建大量廠房、私宅,集體土地由合法到違法利用等,可以説根源就在於土地收益在其間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地租的作用。農用土地收益除上交國家農業税外,農民實得收益較低,而非農用途收益遠遠高於農業用途收益,比較利益促使農民從心理上願意變農地為非農地。另一方面,隨着工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僅靠鎮級人民財政收入或有限的國有土地收益返還,完善鎮現狀用地的市政及公共設施,鎮能級政府有相當大的困難。同時,國家建設徵用農民集體土地的補償辦法是根據年產值核算,補償標準低,而不是按價補償,農民不願意國家徵地,因此,鄉鎮政府一方面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大力發展工業,招商收資,從而通過增加税收、勞動力管理費等方式增加財政收入,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違法用地、隱形交易採取默認和縱恿,從而加劇了集體隱形市場的大量存在和違法用地的形成。

(四)政策不明,管理薄弱,加劇了城鄉結合部土地市場的.混亂和隱形交易

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對城市國有土地管理的規定及具體操作來説,已相對比較詳盡和完善,但對於城鄉結合部用地,尤其是集體建設用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缺乏明確的操作指導,管理力度十分薄弱。如《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規定:"農村村民出賣、出租房屋後,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准",但並未對農民房屋出售、出租的範圍和宅基地的土地權利性質作出明確地界定。第六十三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併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但存量集體建設用地能否流轉、如何流轉,破產、兼併除外的該如何處理又缺乏明確規定。上述這些法律、法規規定的欠缺或不明確,為集體土地所有者、使用者、農户等各方違法用地、隱形交易、違法交易提供了藉口;而對於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而言,由於缺乏明確管理依據,往往採用全面禁止或放任自流,城鄉結合部恰恰成了管理的禁區或灰色地帶,進一步加劇了城鄉結合部土地市場的混亂。

三、規範城鄉結合部土地市場的對策與建議

隨着新《土地管理法》的頒佈實施,耕地保護國策得以法制化,建設佔用農用地的成本和難度加大,各地開始注重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的調整和管理,以此解決城市建設對土地的需求。

各地在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和土地市場管理上進行多方面的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開展城鄉結合部集體建設用地整治和流轉試點。杭州市以"兩進"推進"一化",即"農户進公寓小區"(在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範圍內取消農民個人建房,由政府主導,企業化運作,統一建住宅小區,城市用地範圍外則取消單家獨院建房,實行多家集中聯建),"鄉鎮企業進工業園區","推進城鄉結合部城市化進程"。蘇州市出台了《蘇州市農村集體存量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對城市規劃區、縣城鎮及省以上開發區範圍外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經依法批准後,可以依法流轉。湖州市結合鄉鎮企業轉制,在明晰集體土地所有者的前提下,規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唐山市和秦皇島市對"城中村"改造出台了一系列鼓勵政策,鼓勵集體土地所有者、農户和開發商三方面自願組合,對"城中村"進行改造,按規劃統一建設住宅小區。

強化城鄉結合部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和市場公開。杭州市對城鄉結合部的國有劃撥地入市實施了"政府土地收購儲備制度",並探討將政府收購儲備範圍擴展到城市內現有集體建設用地。廣東、江蘇等地設立了有形土地市場,要求包括城鄉結合部在內的土地使用權交易進場公開掛牌交易,規範市場。

探討城鄉結合部集體建設用地向國有建設用地轉化。浙江省對部分城市城鄉結合部鄉鎮企業使用的集體建設用地,在土地補償到位、使用者主動申請、所有者同意(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報經省國土資源廳批准後,不再辦理徵用手續,直接轉為國有土地使用權。蘇州市、杭州市等地探討了調整現行徵地補償辦法,採用按價徵購的辦法轉為國有。

上述這些探索和實踐,為進一步規範城鄉結合部土地市場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通過調研,我們認為,規範城鄉結合部土地市場的根本出路是:在嚴格實行用途管制,控制新增建設用地擴張的前提下,進一步明晰城鄉結合部現有建設用地的產權主體和土地權益(所有者、使用者之間的利益關係),區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外,制訂相應的政策,明確管理者、所有者和用地者之間的利益關係,調動各方積極性,採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大力開展市地整理和市地置換,通過規範的土地市場實現城鄉結合部現有建設用地的易主(改變所有者、使用者)、易位(改變位置、置換)、易用(改變用途),解決城市建設用地需求。

(一)完善城市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制度。要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科學圈定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城市規劃必須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嚴格控制城市發展跨過或繞過城鄉結合部向外盲目擴張。運用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和用途管制等手段,嚴格限制新增建設用地供應總量,並採用經濟手段和政策調控措施,提高新增建設用地取得成本,鼓勵用地者利用城鄉結合部現有建設用地。

(二)加強土地登記工作,明晰城鄉結合部土地產權。

加強城鄉結合部土地產權制度建設,明確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代表和相應的權益,加快土地登記進度,通過確權和土地登記,分清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建設用地和農用土地界限,集體建設用地要明確土地所有者主體及相應的土地使用者,同時結合土地證書年檢,保持城鄉結合部土地登記資料的現勢性。

(三)制度創新,鼓勵流轉,規範管理。區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外,分別制訂政策,規範城鄉結合部建設用地管理。

城鄉結合部是城市和相鄰農區的結合部,橫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外,即城鄉結合部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可以分為"圈內""圈外"兩部分。這兩部分的土地利用方向是不一樣的,"圈內"土地主要是作為城市建設用地;"圈外"土地主要是作為農用土地及少部分集體建設用地。因此,必須區分"圈內""圈外",制訂不同的利用政策和管理對策:

1、對於城鄉結合部屬於"圈內"的部分,其土地利用和管理政策必須有利於向城市建設用地轉化,即必須納入城市用地統一管理、統一轉用、統一開發、統一供應。

第一,對於已列入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的地區,取消農户個人建農民住宅和鄉鎮企業建設新佔農用地,新增建設用地實行統一轉用、統一開發、統一供應,推行農户進住宅小區和鄉鎮企業進工業園區。即:"圈內"農户申請新建住宅的,一律不再批准農户建住宅,一律進居住小區,符合宅基地申請條件的農户,其宅基地指標可折為相應的價款抵扣所購買的商品房價;"圈內"鄉鎮企業建設需要增加建設用地的,一律進工業園區使用國有土地,並在土地出讓金等方面給予優惠。

第二,對於已列入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農民住宅和鄉鎮企業用地),則應制訂相應政策和措施,結合市地整理、政府收購儲備等工作,採用"轉權讓利"的辦法,鼓勵其轉為國有土地進入市場依法流轉。其中,存量農民住宅用地可結合市地整理,由開發商、所有者、使用者三方面自由組合進行城中村改造,建商住小區,政府在出讓金收取上給予一定的優惠;也可以由政府主導,企業化運作招標建設,對城中村進行改造建現代化小區,建設中各項規費按農村宅基地標準執行,農户原宅基地和農房折換為相應的價款,以調產權或貨幣安置的辦法進行補償,土地相應轉為國有土地,農户以調產權方式取得或以成本價方式購買的小區房屋產權歸農户所有,允許出租,也可比照經濟適用住房上市交易。對於"圈內"已有鄉鎮企業,鼓勵其向工業小區轉移,符合規劃的,土地補償到位、使用者自願、所有者同意的,報經政府批准,也可轉為(或徵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後依法流轉。

2、對於未列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的城鄉結合部土地,即"圈外"土地,在土地利用上,要保證以農用地和少量集體建設用地為主導,即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盤活存量建設用地。

第一,嚴格控制增量建設用地。停止圈外城鄉結合部農户單家獨院式分散建房,實行多户連片的集中式建房;鄉鎮企業建設需要新用地的,一律進工業園區建設或利用現有存量建設用地。

第二,圈外符合規劃且經依法批准取得的集體建設用地,在嚴格管理的條件下,應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在不改變權利性質的情況下流轉,即"保權讓利促流轉"。具體而言,現有農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通過土地置換或建新拆舊等方式,遷村並點,向城鎮和中心村或工業園區集中,建新拆舊中需要短期增加農用地轉用指標的,經批准可以給予一定的週轉指標,封閉運行,到期歸還;農户向城鎮和中心村集中過程中,原住宅符合規劃的,允許其轉讓給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符合宅基地申請條件的其他農户。對於符合規劃且經依法批准取得的鄉鎮企業用地等其他集體建設用地,在明確所有者主體的前提下,所有者可將一定年期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以讓渡、租賃或以作價出資(入股)方式提供給使用者使用(類似國有土地出讓、租賃、作價出資或入股),在使用年期內,使用者在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可以依法轉讓、出租、抵押;土地收益主要歸土地所有者。集體建設用地不適用於舉辦娛樂或高檔房地產開發項目;流轉的最高年限不得突破國有土地的最高年限。

(四)完善相關配套措施,規範城鄉結合部土地市場。城鄉結合部非法土地交易和隱形土地交易大量存在,因此必須採取措施,提高土地市場的公開性。當前主要應抓好以下幾項配套制度:

1、積極設立公開的土地市場,為城鄉結合部的土地交易提供公開掛牌交易的場所,以提高交易機會,降低交易成本,規範交易行為;

2、建立和完善政府土地收購儲備制度,將政府土地收購儲備的範圍擴大到城鄉結合部的國有和集體建設用地;

3、建立土地登記可查詢制度和信息公佈制度,為使用者、投資者提供現勢土地登記信息和土地市場信息資料;

4、完善土地證書查驗制度,土地證書查驗的重點地區是城鄉結合部,重點查驗各類非法交易、隱形交易和擅自改變用途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處理。

(五)當前急需要做的幾項工作

1、儘快研究明確集體土地權益,並結合土地變更登記和土地證書查驗,摸清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現狀,對非法用地隱形交易和擅自改變用途的行為進行清理,明確城鄉結合部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

2、總結各地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試點經驗,抓緊出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辦法》,規範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行為。

3、抓緊研究出台市地整理、置換的政策,鼓勵城鄉結合部按規劃調整用地結構和集約用地。

4、對城鄉結合部農民建房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出台相應的規範和整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