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政範例 > 報告

結題報告範文

欄目: 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71W

結題報告可以是論文或研究報告,也可以同時都寫,也可以只寫其中一個,只要能夠表達出你的研究成果就可以。小編整理的結題報告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結題報告範文

一、課題的提出

長時間來,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都不夠重視引導學生讀數學書,其主要表現是:新授結束再讓學生翻開書本,書本處於可有可無的地位;讓學生讀數學有關概念流於形式,概念的過程不予重視;教學中有的教師僅是作業練習時回到數學書上,使之如同練習冊一般;學生對數學讀書不重視,也不感興趣等等。在我們的平時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總認為閲讀是語文的事,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敍述能力為廣大數學教師所忽視。如上公開課不用教材,只用習題紙已成為一種風氣。總認為一堂“好課”應該是:教學過程順暢,教師起到了“導”的作用,學生“演”得也很投入,但往往忽略了學生的閲讀。

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大多會出現在這樣的情況:在應用題教學中,由教師讀題學生大都可以理解題意;可是一到讓學生獨立完成時,往往錯誤不斷。這也説明了沒有閲讀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是多麼的蒼白無力。為此我們提出了“數學課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的研究”這一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讓學生明確閲讀數學課本的重要性

自學能力對於人的未來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而閲讀是自學的重要渠道,自學能力的核心就是閲讀能力。

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已明確指出,教師必須注意“指導學生認真閲讀課本”。課本是數學專家集結過去經驗,在充分考慮學生心理、生理特徵、教育教學質量、數學學科的特點等諸多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的,具有極高的閲讀價值,是任何教輔用書替代不了的。因此,培養學生閲讀能力的根本在於落實數學課本的閲讀。

2、使學生掌握閲讀課本內容的方法

閲讀中要根據數學語言的特點和數學知識的類型,運用多種思維方式進行感知、想象、分析、比較,判斷、推理等。各類數學知識在閲讀中的側重點和思維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師應指導學生逐步去感悟,形成技能。

3、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1)獨立思考的習慣。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閲讀為學生創造了獨立思考的機會。邊讀邊思考老師佈置的閲讀思考題,邊讀邊思考每個字、詞、符號和圖表的內在意義,邊讀邊建立知識間的聯繫,找規律、抓本質,只有積極、主動地思考,才能弄懂、學會知識,掌握思維方式,提高學習能力。

(2)手腦並用的習慣

(a)劃:劃出概念、術語、公式、法則等,以便查閲和記憶;劃出語句中的重點字詞以便在適當的時候提醒自己;劃出閲讀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質疑。畫出直觀的線段圖、平面圖形等示意圖,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幫助自己分析題意和數量關係。

(b)算:數學知識是以計算為基礎的,因此,閲讀中,邊看、邊想、邊算,在算中比較找規律、在算中嘗試探索、在算中驗證推理的結論等。

(c)操作:閲讀中,依據教材提供的信息,親自動手實際操作,可以使學生藉助動作思維獲得鮮明的感知。

(3)勤問的習慣。學生閲讀中會產生很多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剛開始,有些學生不會提問題,提出來的問題往往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是幼稚的,但這是思維的火花,教師應善待,這樣,學生才敢思、敢問,才會逐漸產生更多有價值的問題。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認真設計,引導學生學會閲讀數學課本

數學課本是教師的教學之本,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依據,尤其是義務教育數學課本,其教學內容和例題的編排都是遵循以舊帶新、由扶到放的原則,要引導學生充分閲讀,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培養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1、教師示範運用數學課本,激發學生興趣

針對國小生好模仿的特點,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示範作用,在教學中多運用數學課本,使學生感受到課本用處大,認真閲讀數學課本益處多,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真閲讀數學課本的願望。

2、引導學生形成閲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教師可採用扶——半扶——扶放結合——放的方法,對學生逐步提出閲讀數學課本的要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讀書,掌握方法。

(1)通讀教材,初步瞭解內容概況。

(2)細讀教材。要求學生能找出知識的關鍵內容,加上着重號或提出自己的問題。

(3)新授結束後,在學生作業前,教師要留時間讓學生閲讀課本,讓學生整理一節課的內容,消化所學的知識。這一環節不可忽視,學生這時讀書,正是他們自己開展摸索學習方法的契機。

(二)引導學生解題時認真閲讀題目,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數學教師經常遇到學生第一遍做題錯誤較多的情況,有的'教師往往把它歸為粗心。然而細細分析,找找原因,就不難看出,大部分學生是在解題前沒有認真讀題。因此,要提高學生解題正確率,必須培養學生解題前認真閲讀題目的習慣。

1、概念題的閲讀

閲讀概念題,要指導學生仔仔細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要找出題中的關鍵詞、重點處,對於混淆的題目更要增加閲讀的遍數。

2、計算題的閲讀

對計算題的閲讀,學生是最容易忽視的,這也是造成抄錯、算錯的原因。因此,要提高計算正確率,除了計算細心外,還要注意題目中的數字、運算符號,對運算順序更要做到心中有數。

3、應用題的閲讀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做應用題時,沒有認真讀題,只大概地看了一下,就開始做題,往往會做錯。因為解答應用題時,閲讀能力比計算能力作用更大,尤其是低、中年級學生尤為重要。因此在解答應用題時,可以邊讀題邊用符號劃出關鍵的字、詞、句。也可以邊讀題邊畫出線段圖,然後根據線段圖找出等量關係再列式解答。解答完題後,再把題讀一遍,檢查自己的思路、方法、步驟、算式、計算是否正確、合理。

(三)精心設計讀書方法,使學生愉快地學會讀書,學會學習

1、充分發揮插圖作用。如我們現在新教材數學書上圖文並茂,很是吸引學生。老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書本上的插圖、圖旁的旁白思路,邊讀邊講,既使學生理解知識,又不覺得乏味。

2、設計不同的讀書方法。

數學課堂教學中落實素質教學,應突出個體獨立學習與小組互助的作用。在按組學習討論時,可採用組長提問導讀,或提綱引讀,也可像語文課那樣分角色讀數學書。對結語較長的概念、法則可分層讀書,如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對結語較短的概念、法則、公式、可速讀速記,請學生讀後立即背誦,進行強化記憶。設計不同的讀書方法,其目的在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地參與數學學習,進而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主要採用比較法進行研究,輔助以調查問卷等輔助方法

1、調查法:(1)以問卷、座談等形式,調查瞭解學生對閲讀數學課本的情況。 (2)調查實驗中期與末期學生的一些情況。

2、比較法:選擇兩個班級,對比班用慣用的數學課本使用模式進行教學,學驗班嚴格按照課題的數學課本使用模式教學,及時總結教學得失。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大致分為3個階段,研究時間為一年半,從2015年3月到2016年10月。

(一)準備階段 (2015年3月-2015年4月)

確立研究課題,學習有關理論,更新教學觀念,初步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 (2015年5月-2016年11月)

根據方案有序地開展研究,蒐集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對方案進行修改、補充,對方案及時調整,使課題研究有效、順利地進行。

2015年5月-2015年8月:根據研究的課題制定詳細的課題實施方案,並學習與研究課題相關的資料。

2015年9月-2016年11月:深入課堂,確定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

1、啟動階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組建課題組,選擇實驗方法,做好各項測試與調查;形成研究方案,申報立項。

2、實施階段(2015年12月-2016年9月):課題組進入正常軌道,研究數學課堂中學生閲讀數學課本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的成因,研究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及可行性方法。

3、總結階段(2016年10月):全面總結課題研究工作,彙總研究成果,撰寫結題報告,完成結題鑑定,進行成果展示。總結出數學課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的方法,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教學策略。

六、課題實施的具體過程

我們於2015年11——2016年11對《數學課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的研究》這一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在課題的研究實施過程中,我們注重做了以下工作:

1、瞭解數學課本的使用情況,找出問題的突破口

面向數學老師開展問卷調查,瞭解老師在數學課上使用課本的情況;面向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瞭解學生閲讀數學課本的情況;面向學生家長開展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在家使用數學課本的情況。我們發現:大部分數學老師只是在新授結束後讓學生翻開書本,讓學生讀數學有關概念也是流於形式,概念的過程不予重視;教學中有的教師僅是在佈置作業練習時回到數學書上;學生對數學閲讀不重視,也不感興趣,很少拿出數學書閲讀,在家複習時也不會閲讀數學書等等。

2、抓住課堂,激發學生閲讀數學課本的熱情,幫助學生養成閲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1)國小階段的孩子,模仿性最強,我們針對這一特點,教師上課時充分發揮自身的示範作用,在教學中多運用數學課本,使學生感受到課本用處大,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真閲讀數學課本的熱情。

(2)將閲讀數學課本貫穿於整節課。一節課上課伊始,讓學生通讀相關教材,初步瞭解內容概況。然後讓學生細讀教材,要求學生能找出知識的關鍵內容,加上着重號或提出自己的問題。新新授時重點引導學生閲讀教材中的例題。在數學教材的每一節都安排了例題,而這些例子全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符合各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大多都是圖文並茂的。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例題去體會學數學的實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必要的時候對例題進行適當的改編,使例題具有濃濃的數學味兒,又和實際生活相聯繫,貼近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帶有感情的解讀圖中和題目中的信息。新授結束後,在學生作業前,教師留時間讓學生閲讀課本,讓學生整理一節課的內容,消化所學的知識。

(3)在早讀課上沙場練兵。早讀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最佳時間。教師在早讀上組織學生朗讀數學課本,可以集體朗讀、小組朗讀、個別朗讀,也可以多種朗讀形式結合交替進行,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朗讀熱情並逐步形成習慣。

(4)引導學生解題時認真閲讀題目,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解答概念題,指導學生一個字一個字仔仔細細地讀,要找出題中的關鍵詞、重點處,對於混淆的題目更要增加閲讀的遍數;遇到計算題要求注意題目中的數字、運算符號,對運算順序更要做到心中有數;在解答應用題時,讓學生邊讀題邊用符號劃出關鍵的字、詞、句。也可以邊讀題邊畫出線段圖,然後根據線段圖找出等量關係再列式解答。解答完題後,再把題讀一遍,檢查自己的思路、方法、步驟、算式、計算是否正確、合理。

3、以數學課堂為主要陣地並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養成數學課外閲讀的習慣

習慣的養成關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堅持和毅力,也需要校內校外的協調統一。教師主動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教師給每一位學生制定一份檢查表,提出閲讀要求,由家長實施監督。

(1)合理選用數學課外閲讀讀物

好的數學讀物會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數學興趣,激發他們去思索、創造。數學課外閲讀資料的選用不能求多,一般選擇一兩套高質量的課外閲讀資料即可。當然還因人而異,一般來講,對學習興趣濃、學習有毅力的孩子,可選擇略高於該孩子水平的課外閲讀,閲讀面也可適當拓寬;對學習興趣不大、學習情緒不太穩定的孩子,可以選擇略低於該孩子水平的課外閲讀。

(2)合理選擇數學課外閲讀時間

家長需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商定閲讀時間,可將時間大部分設在晚上或放學後,還可以利用雙休日、寒暑假。鼓勵孩子針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選擇合適的閲讀時間,不能想讀就讀,不想讀就長時間不讀,要有計劃,貴在持之以恆。

4、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讓學生感受數學閲讀的樂趣

閲讀習慣的養成需要調動學生內在的情感、心智,而對國小生而言,評價更是影響學生的重要行為。合理、恰當的評價方式會促進學生閲讀能力的發展,還能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情感。我們實行多元評價,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

(1)評價主體多層,即學生自評、互評、小組評、家長評和教師評相結合。

(2)評價內容多層。對學生數學閲讀的評價,一般從態度、習慣、數量、效果四個層面進行。可以定期請家長和學生共同填寫“數學閲讀反饋卡”,對每天的數學閲讀時間、是否主動閲讀及讀的效果作出評價。

(3)評價結果多層。要激發學生的數學閲讀興趣,讓多數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就要實行分層評價。我們分A、B、C(低、中、高)三個層面對照“數學閲讀反饋卡”,根據閲讀的質、量、效果等作出相應的評價,評出 “數學閲讀小博士”、“小書蟲”,“數學閲讀進步之星”,“快樂閲讀之星”等。

 七、課題研究的成果

1、課題組成員在實踐和研究中受益匪淺

本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教科研工作,主動學習教育教學理論,邊實踐邊研究,通過思考、學習和總結,我們的教育思想轉變了,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和提高,自身素質獲得了較大提升。此外,我還撰寫了一些有關方面的經驗文章並在國家級教育期刊發表、在新餘市徵文活動中獲獎,並且有2位老師由於表現突出被評為縣優秀教師。

2、學驗班學生在課研中愉快學習,學業成績、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通過課題的研究,學驗班學生逐步養成了數學閲讀的習慣,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得到加強。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能自覺閲讀數學課本,解題時能仔細閲讀數學題目,我的學驗班考試的及格率和優秀率都提高了。課外,學驗班學生能主動閲讀數學課外讀物,加強了課外閲讀能力和自學能力,養成了課外閲讀的習慣。

3、通過課研,家長對數學課本的使用和數學閲讀有了正確的意識。家長更關注孩子的數學學習和數學閲讀,能主動配合孩子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同時也更加配合班級工作。

 八、課題研究的反思

數學課本是數學教師的教學之本,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依據,重視引導學生學會讀數學書,並在不斷地讀書中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獲取知識信息的科學方法,唯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

當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它需要堅持不懈地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和強化。學生一旦形成良好的讀數學書的習慣,那麼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進而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才成為可能。

由於時間及自身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我們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在今後的教學及研究中,我還要多多設計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環節,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研無止境”這12個字充分概括了我們教學教研的方向和精髓。在這浩瀚的教海中,我們只有乘風破浪、勇於開拓,才能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