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政範例 > 報告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優秀]

欄目: 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73W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中物理實驗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優秀]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1

一、將一飲料瓶底部扎幾個細孔,再往飲料瓶中到入適量的水,此時會發現瓶底處有水流出,可以印證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繼續迅速把飲料瓶中灌滿水,然後擰緊瓶蓋,這時可觀察到飲料瓶底部並沒有水流出。如果再擰鬆瓶蓋,又發現水流了出來。這説明是大氣壓作用形成的這一現象。

二、另取一空飲料瓶灌滿水後擰緊平蓋,然後用酒精燈加熱一鋼針。輕輕的在飲料瓶下部側壁燙一細孔(注意燙孔時不要用力擠按飲料瓶)。當扎完小孔後會發現並沒有水流出,在第一個孔的相同高度處,任意位置再燙一個細孔後發現依然沒有水流出來。這是由於大氣壓的作用的結果,並且證明了大氣壓是各個方向都存在的,與液體壓強特點形成對比。之後在前兩個細孔的上方再燙一細孔後,發現下面的細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細孔不向外流水,並且有空氣從此處進入飲料瓶內上方。如果擰開飲料瓶的瓶蓋會發現三孔都會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噴的越遠。

三、再取一飲料瓶灌滿水並擰緊瓶蓋後,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夠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蓋擰下來,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發現瓶裏的水並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換更高的飲料瓶做“對比實驗”,為托裏拆利實驗的引入打好基礎。)還可以在此實驗的.基礎上,在瓶底打孔,立刻發現瓶裏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內、外均有大氣壓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還可以選用易拉罐,拉蓋不要全部拉開,開口儘量小一些。倒淨飲料後用電吹風對罐體高温加熱一段時間後,把拉口處用橡皮泥封好,確保不漏氣。再用冷水澆在易拉罐上,一會聽到易拉罐被壓變形的聲音,同時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壓癟。説明氣體熱脹冷縮、也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2

1.在易拉罐中分別裝入不同體積的水,依次用金屬棒敲擊聽聲,可用來研究音調的高低與空氣柱長短有沒有關係。

2.將兩個易拉罐用棉線相連做成一個“土電話”,用來説明固體可以傳聲。

3.將三個易拉罐裝入質量不同的沙,用天平分別測出其質量,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罐和沙所受的重力,用來研究物體的質量與所受重力的關係。

4.將易拉罐放在傾斜的木板表面,使其從同一位置由靜止分別滑下和滾下,觀察兩種情況下運動的快慢。比較相同情況下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的大小。

5.用鐵釘在易拉罐不同的高度上扎眼,裝水後比較其噴射的距離。研究液體內部壓強與深度的關係。

6.將空易拉罐口向下在酒精燈火焰上方烤一烤,罐冷卻後能聽到聲音且看到罐變癟了。用來説明大氣壓強的存在。

7.將空易拉罐放在盛有水的盆中浮在水面,而將其捲成一團下沉。説明將密度大於水的材料做成空心物體可以浮在水面上。

8.用白紙和黑紙包住兩個裝滿水的易拉罐,在太陽下曬相同時間,看誰的温度升高得多。研究相同條件下的白色物體和黑色物體的吸熱能力是否相同。

9.用導線及導線夾將電源、開關、燈泡和易拉罐組成串聯電路,閉合開關,看燈泡是否發光。研究易拉罐的材料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氣球在物理演示實驗中的妙用

(1)聲音在液體中傳播

材料:手機、氣球、細線、水槽、水。

方法:先將手機裝入氣球內,用一根長線密封好。然後把它慢慢浸沒於水槽中,並讓手機的屏幕正對着學生。用另外一個手機對其進行撥號,手機開始振鈴。這樣,學生既可以看到手機屏幕的亮光,又可以聽到從手機發出的聲音。如圖1所示。這就證明了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2)水凸透鏡

材料:氣球、細線、水。

方法:用一個透明的氣球,在裏面充入一部分水,用細線紮緊,讓太陽光照射氣球,可以觀察到在氣球后面出現了一個很亮的光斑。如果在氣球后面較近的位置放一個物體,氣球就變成了一個放大鏡,通過氣球觀察,就可以看到物體正立、放大的虛像。

(3)氣體的性質實驗

材料:氣球、廣口瓶、雙孔橡膠塞、兩根玻璃管(一彎管,一直管)、兩用氣筒。

①驗證玻意耳定律,證明大氣壓的存在。裝置如圖2所示,在直玻璃管的下端拴一個氣球,把氣球放入瓶中,並用塞子塞住廣口瓶口。先在氣球內充入一定質量的氣體,封閉直管,通過彎管向瓶外抽氣,發現氣球變大;向裏打氣時,氣球又會變小。表明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温過程中,體積增大,壓強減小,體積減小,壓強增大。即定性地驗證了玻意耳定律。

②驗證蓋·呂薩克定律,證明氣體的熱膨脹。

在氣球內稍充氣,並把直管封閉,然後把廣口瓶放入熱水中,使瓶內受熱,就會發現氣球變大,從熱水中取出後稍冷卻,就發現氣球又逐漸地變小。説明一定質量的氣體,在壓強不變的情況下,温度升高,體積增大,温度降低,體積減小。

説明:玻璃管的封閉可外接一橡皮管,用止水夾封閉橡皮管就可以了。

(4)物體的沉浮條件

材料:薄氣球、水、酒精、鹽水。

方法:用一個薄氣球,裝入水,密封好,緩緩放入水中,就可以看到物體在水中的懸浮現象。然後在氣球中裝入酒精,則可以看到物體在水中的漂浮現象。最後在氣球中裝入鹽水,則會看到物體在水中的下沉現象。這有效證明了液體中物體的沉浮與密度的關係。

(5)動量定理

材料:大氣球、磚塊、錘子。

方法:將充好氣的氣球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氣球上面放置一磚塊,這時用鐵錘迅速打擊磚塊,會發現磚塊被擊碎,而氣球完好無損。本實驗省去了海綿這一系統,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理解動量定理,也減去不少因海綿引起的疑惑。

注意事項:氣球充氣要適量,要保持氣球具有一定的彈性,同時演示時要注意讓學生遠離,防止碎磚塊擊傷學生。

(6)反衝現象

材料:氣球、吸管、氣筒、細線。

方法:如圖3,將吸管插入氣球口,用細線把其紮緊,用氣筒給氣球打足氣,用手堵住吸管,讓吸管口朝下,然後放手,會發現氣球沿直線豎直上升。實驗能夠很好地説明反衝運動。在這裏要注意選用吸管要稍長一些,有利於氣球沿直線上升。

(7)電荷的相互作用

材料:鐵架台、絲線、氣球。

方法:如圖4所示,氣球充好氣後,用乾燥的絲線將氣球懸掛起來。用乾燥的手擦氣球的表面,使球帶電(手最好先在火上烘乾)。用摩擦過氣球的手去靠近氣球,手會吸引氣球,讓用手摩擦過的另一個氣球靠近它,兩球會相互推斥。這個實驗説明了電荷的相互作用。

其實對於氣球的應用遠不止這些,比如在瓶吞雞蛋這個證明大氣壓的實驗中,如果把雞蛋換成氣球,將既經濟,又可以循環使用,學生也能夠親身實踐,增加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説只有不斷地去思考,去摸索,才能挖掘出更好的實驗,提高物理實驗課堂的效率。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3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説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説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3

光學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質中傳播時各種性質的學科。物理光學過去也稱“波動光學”,從光是一種波動出發,能説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現象。而在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關於光是電磁波的假説以後,物理光學也能在這個基礎上解釋光在傳播過程中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時的部分現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獲得一定成功。但光的電磁理論不能解釋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及各種原子和分子發射的特徵光譜的規律等;在這些現象中,光表現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紀以來,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學的另一部門“量子光學”。

【楊氏干涉實驗】楊格於1801年設法穩定兩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見光之干涉實驗,並由此求出可見光波之波長。其方法是,使太陽光通過一擋板上之小孔使成單一光源,再使此單一光源射到另一擋板上,此板上有兩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與單光源等距離,則此兩同相位之兩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條紋。因為通過第二擋板上兩小孔之光因來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長相等,並且維持一定的相位關係(一般均維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變的干涉條紋。若X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條紋與中心點O的距離,D為雙孔所在面與屏幕之間的距離,2a為兩針孔S1,S2間之距離(通常小於1毫米),λ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發出的光之波長。

兩光源發出的兩列光源必然在空間相迭加,在傳播中兩波各有各的波峯和波谷。當兩列波的波峯和波峯或波谷和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為亮點。這些亮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為波長λ的整數倍。在兩列波的波峯與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為暗點,這些暗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為波長λ/2的整數倍。實驗結果的干涉條紋,它是以P0點為對稱點而明暗相間的條紋。P0點處的中央條紋是明條紋。當用不同的單色光源作實驗時,各明暗條紋的間距並不相同。波長較短的單色光如紫光,條紋較密;波長較長的單色光如紅光,條紋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實驗,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條紋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條紋的兩側,由於各單色光的明暗條紋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紅的彩色條紋。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4

以天平、量筒、燒杯等實驗儀器測定牛奶的密度為例。

一(實驗名稱)用天平、量筒、燒杯等實驗儀器測定牛奶的密度

二(實驗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測量牛奶的密度。

三(實驗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碼、量筒、燒杯。

四(實驗原理)ρ=m/V 。

五(實驗方法(步驟))

1. 將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規則調節天平平衡;

2. 將適量的液體加入到燒杯中,用天平稱量出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1,記錄於預先設計好的表格中;

3. 將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把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示數並記下量筒內液體的體積V;

4. 稱出燒杯和杯中剩下的.液體的質量m2,記錄於表格中;

5. 根據ρ=(m1-m2)/V ,計算出牛奶的密度;

6. 為確保測量準確,可進行多次測量(一般不少於3次),取ρ的平均值,作為測定結果。

(注意的問題)倒入、倒出液體時應小心,不能溢出。否則造成測量誤差。

六(數據處理、數據分析(表格、圖象、計算))略。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5

探究課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一、提出問題:

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

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

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説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説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

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

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6

物理探究實驗: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準備

技能準備:

彈簧測力計,長木板,棉布,毛巾,帶鈎長方體木塊,砝碼,刻度尺,秒錶。

知識準備:

1. 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的物體保持靜止狀態,運動的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4. 彈簧測力計拉着木塊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的大小就等於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數值可從彈簧測力計上讀出,這樣就測出了木塊與水平面之間的摩擦力。

探究導引

探究指導:

關閉發動機的列車會停下來,自由擺動的鞦韆會停下來,踢出去的足球會停下來,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摩擦力。

運動物體產生摩擦力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物體間要相互接觸,且擠壓;2.接觸面要粗糙;3.兩物體間要發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點在接觸面上,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點、方向外,還有大小。

提出問題: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所受的壓力有關。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產生摩擦力的兩種物體間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探究方案: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使它沿長木板滑動,從而測出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改變放在木塊上的砝碼,從而改變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壓力;把棉布鋪在長木板上,從而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改變木塊與長木板的接觸面,從而改變接觸面積。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探究過程:

1.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塊上加5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塊上加20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鋪上棉布,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勻速拉動木塊的速度,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6. 將木塊翻轉,使另一個面積更小的面與長木板接觸,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探究結論: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有關,表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接觸面的面積大小無關。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對運動的速度無關。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7

一、提出問題:

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

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

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説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説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

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

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8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2.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3.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一,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二.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説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三.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説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四.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5.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6.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9

實驗目的:

觀察水沸騰時的現象

實驗器材:

鐵架台、酒精燈、火柴、石棉網、燒杯、中心有孔紙板、温度計、水、秒錶

實驗步驟:

1.按裝置圖安裝實驗儀器,向燒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為燒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燈給水加熱並觀察。(觀察水的温度變化,水發出的聲音變化,水中的`氣泡變化)

描述實驗中水的沸騰前和沸騰時的情景:

(1)水中氣泡在沸騰前,沸騰時

(2)水的聲音在沸騰前,沸騰時

3.當水温達到90℃時開始計時,每半分鐘記錄一次温度。填入下表中,至沸騰後兩分鐘停止。

實驗記錄表:

時間(分) 0 0.5 1 1.5 2 2.5 3 …

温度(℃)

4、觀察撤火後水是否還繼續保持沸騰?

5、實驗結果分析:

①以時間為橫座標,温度為縱座標,根據記錄用描點法作出水的沸騰圖像。

②請學生敍述實驗現象。

沸騰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來,水聲;繼續加熱時,水中發生劇烈的現象,大量上升並且變(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氣,散到空氣中,水聲變(填“大”或“小”)。

沸騰的概念:

③實驗中是否一加熱,水就沸騰?

④水沸騰時温度如何變化?

⑤停止加熱,水是否還繼續沸騰?説明什麼?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10

器材

找一個底面很平的容器,讓一個蠟燭頭緊貼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裏倒水,蠟燭頭並不會浮起來;輕輕地把蠟燭頭撥倒,它立刻就會浮起來。

可見,當物體與容器底部緊密接觸時,兩個接觸面間就沒有液體滲入,物體的下表面不再受液體對它向上的壓強,液體對它就失去了向上託的力,浮力當然隨之消失了。

現在,你能提出為潛艇擺脱困境的措施了嗎?

“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對“浮力就是液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和向下的壓力之差”這一結論是可以理解的,但卻難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實驗是攻克這一難點的關鍵,下面介紹兩種簡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適當的玻璃漏斗(化學實驗室有)一個、乒乓球一隻、紅水一杯。

步驟:

(1)將乒乓球有意撳入水中,鬆手後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夾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將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將水倒入漏斗中,鬆開拇指,可見乒乓球不浮起,(這時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這是因為乒乓球與漏斗間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見漏斗柄中水面逐漸上升,當水面升至乒乓球時,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過快,可在乒乓球與漏斗接觸處墊一圈棉花,這樣可以從容地觀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況。)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徑宜大些,便於操作)一隻、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塊(如象棋子、積木、保温瓶塞等)一個、筷子一根、水一杯。

製作小孔桶:取一鐵扦在酒精燈上燒紅,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徑1cm左右,用砂紙將孔邊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驟:

(1)將木塊有意撳入水中,鬆手後木塊很快浮起。

(2)將木塊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並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塊,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見木塊不浮起。(這時小孔處有水向下滴,這是因為木塊與桶的接觸面之間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塊立即上浮。

上述兩例針對實際中物體的表面不可能絕對平滑這一事實,巧妙地利用“小孔滲漏”使水不在物體下面存留,從而使物體失去液體的向上的壓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結果本應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塊卻被牢牢地釘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學生歎服。接着步驟(3)又魔術般地使浮力再現,更令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

組成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實驗報告

一、實驗目的: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連接方式。

二、實驗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 驟: 1.組成串聯電路

A.按圖1-1的電路圖,先用鉛筆將圖1-2中的電路元件,按電路圖中的順序連成實物 電路圖(要求元件位置不動,並且導線不能交叉)。

B.按圖1-1的.電路圖接好電路,閉合和斷開開關,觀察開關是同時控制兩個燈泡,還 是隻控制其中一個燈光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把開關改接在L1和L2之間,重做實驗B;再改接到L2和電池負極之間,再重做實驗B. 觀察開關的控制作用是否改變了,並分別畫出相應的電路圖.

電路圖 電路圖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組成並聯電路

A.畫出由兩盞電燈L1和L2組成的並聯電路圖,要求開關S接在幹路上,開關S1和S2分 別接在兩個支路上,並按電路圖用鉛筆連接1-3

的實物電路圖.

電路圖

B.按電路圖在實物上連接並聯電路,然後進行下述實驗和觀察:

a. 閉合S1和S2,再閉合或斷開幹路開關S,觀察開關S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閉合S和S2,再閉合或斷開幹路開關S1,觀察開關S1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閉合S和S1,再閉合或斷開幹路開關S2,觀察開關S2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1.在串聯電路里開關控制____________用電器;如果開關的位置改變了,它的控制作 用_________.

2.在並聯電路幹路裏的開關控制__________________用電器;支路中的開關只能控制 _______________用電器.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11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目的: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原理:

光的折射

實驗器材:

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光具座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實驗裝置,將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和光屏中心調整到同一高度;

2、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中間某刻度處,把蠟燭放在較遠處,使物距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3、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f<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4、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蠟燭的像,此時成虛像,應從光屏這側向透鏡裏觀察蠟燭的像,觀察虛像的大小和正倒。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12

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

實驗目的:

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實驗器材:

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刻度尺一把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豎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沿着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

2、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後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豎立着在玻璃板後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蠟燭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這兩個位置;

4、移動點燃的蠟燭,重做實驗;

5、用直線把每次實驗中蠟燭和它的像在紙上的位置連起來,並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13

探究課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説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説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14

探究水沸騰時温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沸騰現象,找出水沸騰時温度的變化規律。

實驗器材:

鐵架台、酒精燈、石棉網、温度計、燒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紙板、水、秒錶。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器材。在燒杯中加入30ml的水。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當水沸騰,即水温接近90℃時,每隔0.5min在表格中記錄温度計的示數T,記錄10次數據。

3、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4、冷卻後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為橫座標,時間t為縱座標,在下圖中的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從而繪製成水沸騰時温度與時間關係的圖像;

6、整理、分析實驗數據及其圖像,歸納出水沸騰時温度變化的特點。

國中物理實驗報告15

探究課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2.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3.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一.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二.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説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三.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説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四.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5.自我評估。

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6.交流與應用。

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