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政範例 > 報告

作業設計研究報告

欄目: 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5.29K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作業設計研究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業設計研究報告

作業設計研究報告1

內容摘要 結合國中數學教學中的現狀,進行有效作業設計的研究,探究作業的系統性、層次性、興趣性、探索性、延展性、評價等,並進行一定的反思。

關鍵詞 作業現狀課前、課中、課後作業設計

中學數學作業現狀分析

國中數學教學中,作業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鞏固消化課堂教學知識的有效手段。一些教師往往只注重課堂教學的研究設計和實施,而忽視對作業練習的系統籌劃。有的在佈置和完成作業的時機安排上不合理,只注重課後作業,忽視課前和課中的作業設計;有的作業內涵和知識點不夠系統,片面注重大題量和高難度的練習,忽視基本知識的鞏固;有的作業內容設計不科學,忽視學生的差異性,層次不明,重點不突出;有的只注重“做”而忽視“練”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作業練習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真正認識到作業練習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科學系統地設計和安排作業練習這一教學環節,致使作業練習的作用未能得到應有的開發,學生因缺乏目的性而對作業練習失去動力和目標,產生了形如抄襲、重複寫、應付完成數量、沒有了自主學習的時間等情形,有的學生甚至因為教師的題海戰術而對作業練習產生厭煩和牴觸情緒,部分數學學習困難學生形成嚴重學習障礙,致使教學低效或無效。因此,“精心設計數學作業,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成為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把課堂作為主戰場認真備課精心教學的同時,教師應把作業練習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來設計和把握,使教學與練習相互促進,增強教學實效。本文就這一課題從幾個方面作一粗淺的探究。

有效作業設計研究

1.作業設計原則

1.1作業設計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其理念主要體現在一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二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三是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掌握學習理論: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掌握學習”理論,強調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和理解任何教學內容、達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多數學生學習能力、速度和動機方面的個別差異將會消失,大多數學生將獲得較高的學習動機。

《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1.2系統性原則

在作業設計時要全面透徹地理解數學內容,把握知識的連慣性,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以及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首先要加強“雙基”訓練,特別是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數學學科的基礎,是培養思維提高能力的根本,在作業設計中,要求學生首先完成的就是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對基礎知識的基本運用能力的培養。其次要注重學習內容的重難點的把握,充分利用學生作業的完成促使學生牢固掌握重點知識,同時把學習中的難點分解於作業中,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另外要注意知識的整體性,一方面注意複習鞏固有關的已有知識,與舊知識銜接起來,另一個方面為後續知識做好準備,把後面的內容或方法滲透到前面的知識中形成良好的知識鏈,保持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的系統性。

1.3層次性原則

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着素質、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異。對他們提出同樣的標準、同樣的要求,顯然有些不合理,需要實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以學生潛能的發展為標準,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自身具有的潛能,創設具有層次性的數學作業,能讓各類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事實上,教育是一個生態系統,沒有足夠的多樣性,就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蓬勃生機。設計作業時,就是要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設計多梯級、多層次的作業,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各取所需,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與難度,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如選課本後1-2個習題,與課中例題相仿,用以鞏固提高,反饋學習情況,檢測學習成績,教師瞭解學生。同時可設計一道綜合性強的題,供選做選用,學有餘力的學生以此得到提高。

1.4興趣性原則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積極傾向,是一種伴隨積極情感的需要形式,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力量。數學學習興趣是數學學習的先導,是推動數學學習的一種意識力量。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説“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如果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學生就會視數學學習是一種煎熬。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某種意義上説,就是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通過設計興趣性作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促其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熱情者。開發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動力,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出發,切入學生已有知識,設計出題型多樣,方式新穎,內容具有創造性、趣味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讓學生感受到作業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彩,使之情緒高昂,樂於思考,從而感受到做作業的樂趣。

如在學習了《蘇科版九下8.2中學生的視力情況調查》一節後,佈置學生設計一份對數學教師滿意度的問卷調查表。學生非常認真的設計了調查目的、調查內容,其中調查內容包含了數學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技能、教學風格、作業設計、作業批改、課後輔導等方面。這份作業深入到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活中,每個學生都投入了極高的熱情和精力,同時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參考建議。

1.5探索性原則

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有效作業學習活動的主要形式,不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究、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真正有效地促進數學學習。

教學中,讓學生帶着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去理解,去構建,走進數學活動,依據情境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發現和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建構不同的數學模型。波利亞曾説過:一個專心備課的教師能夠拿出一個有意義的但又不太複雜的題目,去幫助學生髮掘問題的多個方面,使得通過這道題,就好像通過一道門户,把學生引入一個完整的理論領域。習題變式訓練是一種極好的探索作業,變式是指相對於某種範式的變化形式,就是不斷變更問題的情境改變思維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質特徵不變的情況之下,使事物的非本質屬性不斷遷移的變化方式。變式既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簡單的運用變式就是把題目形式換一換,讓學生看到不同的展現形式,最好的方法是能讓學生看到題目後去猜一猜問題是什麼,並試着自己提出問題,真正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

1.6作業設計的延展性

充分發揮數學作業鞏固延伸知識,培養、發展能力,反饋教學信息的功能。打破那種單一、枯燥的題海型的作業模式,重新構建一種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作業模式,設置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人文性的作業,讓學生融入學校、家庭、社會,從封閉的數學學習中解放出來,實現數學學科的課內外聯繫,與其它學科間融合,全面提高數學素養和實踐能力。如設計觀察作業、調查作業、實驗操作、課題探究作業。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既鞏固了數學知識又增強了用數學的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者。作業的延展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還可設計節假日自主作業、自行總結、自找習題、自編試題等。

2.作業設計

2.1課前作業設計

複習舊知識,預習新知識,初步解決課題,提出深入研究的問題,交流。這一作業往往在上課的前5分鐘檢查落實。先是由個別學生把預習的本節知識展示給全班同學(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學補充),這樣一部分基本的簡單的知識,學生會自主學習完成,不需要教師再作講解。同時,展示的同學提出預習中的疑惑先由其它同學解答,同學之間交流,不能完成的,由教師解答。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讓學生養成自學自練的習慣,每節課課前要求學生在教師學習方法的指導下堅持進行預習,明確重點、難點、疑點,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能獨立完成課本上的小練習或教師編寫的“學案”、看懂課本上的例題,同時把自己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困難記錄下來,和全班或小組同學交流問題,帶着問題再在課堂進行學習,學習效益會大大提高。

2.2課中作業設計

這部分作業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隨堂練習、自行小結。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學生初步掌握本節簡單知識點的情況下,對重點知識加以強調,對難點知識進一步解析,特別是對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方法技巧進行點撥;組織部分隨堂鞏固練習,由學生自行反思歸納總結,暢談感想分享收穫交流經驗,讓學生通過思想碰撞產生火花,對其中有價值的部分加以強調提煉;必要時組織課堂小檢測。這些內容要求學生在同一個作業本的上面體現出來。

2.3課後作業設計

課後作業練習的主體內容發揮着鞏固知識,提煉方法,訓練技巧的關鍵作用。為了鞏固本節課的知識,應精心選課本或輔導書上的配套習題2-3個,在課後做,同時這幾個題要有層次性,甚至最後一個題有些綜合性,有點難度,是選做的,主要為學有餘力的學生設計。同時,課後作業設計注意與下一節的課前作業設計的銜接,形成良性循環的閉合迴路,還應注意到設計形式的多樣性:如在作業本上完成的、動手操作完成的、在網絡等媒體查找信息瞭解與本課有關知識的、設計調查問卷的等等。

從課前到課後,學生從預習到複習,逐漸掌握知識、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生通過訓練去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並通過技能的學習與提高,去鞏固知識,深化知識,進而形成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

3.作業佈置時機規劃

課堂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實際上始終在以作業的形式,進行學習。課中作業是一種載體,通過這一載體進行獨立思考、與教師互動、與同學互動,一節課40分鐘,緊張而有序。在課外,每天的作業時間安排20--30分鐘為宜,其中10--15分鐘的課前預習作業時間,10--15分鐘的課後作業時間,如果對數學有特別興趣和愛好的學生,還可以自主進行拓展,這個時間將由自己調控支配。由於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多樣而有趣,學生做作業將不再感覺枯燥,從而完成作業的效率也隨之提高,作業時間進一步縮短。

4.作業目標

4.1課前作業----“預習”

課前作業內容以預習為主,是下一節數學課課堂內將要學習的知識點,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點,提前自學,並能在作業本上作出簡單的體現,同時,學習中的疑問和困惑也記錄下來,能主動思考,能主動提出問題。一般地課本上直接的基礎知識,大多數學生都能自主學會。通過必要的課前預習,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4.2課中作業----互動

課中作業內容主要是課本上的例習題,有的由教師引導規範完成;有的由教師點撥解決問題的思路,學生互動交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有的由學生獨立完成。同時在課堂新知識學習完成後,學生在作業本中自主進行反思小結,談收穫談疑惑等,歸納提高。另外配以當堂小檢測(小試卷的設計僅是當堂課的簡單運用,量少而直觀),師生都能看到本節課掌握的收穫和差距。普遍發現學生喜歡發揮班集體在學習中的作用,同學們在學習中的不同反應能激發各自的好奇心,極大地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的作用則在於一個“導”字----引導學生明確問題、提供信息、作出結論、提煉方法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和家長還可以通過課中作業本的內容,看到孩子的課堂學習表現,能及時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加以調整和糾正。

4.3課後作業----鞏固拓展

由於國中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還不高,也缺乏自覺的意志鍛鍊,課後的鞏固拓展還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發揮教材配置的部分習題的作用,並與部分教輔材料整合。通過課後作業練習達到鞏固提高、反饋學習情況、檢測學習成績、教師瞭解學生的目的。

課後作業的內容呈多樣化,有課本習題原題及變式,有其它輔助材料的綜合性題,有針對以往作業中的錯例而設計的改錯題等。特別是在複習課中,設計一部分改錯題從而進一步釐清思路,鞏固知識。

案例複習“冪的運算”時,課後作業是摘錄了以前部分學生的錯題示例:

以上錯誤主要包含了以下問題:一是對於“-”號的處理不正確,二是對於積的乘方中某些因式(主要是首個因式)漏了乘方運算,三是對於合併同類項法則遺忘,四是運算混亂。作業中讓學生找錯糾錯,同時針對以上錯題設計瞭如下一組練習題:

從而學生在辯錯糾錯中複習了冪的運算法則,提高了運算技能。

5.作業評價

在學生作業本上,每次作業教師都應認真批改和評價,糾批錯漏,劃定等第:優、良、中、差、優+、優_,並附有鼓勵性的評語。

研究發現,情緒、情感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變量,及時的、中肯的評價,鼓勵性的語言能給予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和愉悦。早在1993年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論綱要》這本著述中,就以全部熱情向全社會發出了注重情感教育的呼籲。作業本上一種無聲的交流有時作用遠遠大於與學生的一次面談。同時,每次作業的評價等第,也是對學生作業勞動的一種肯定,學生因此會產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意向和內驅力。

6.實驗研究結果

實施作業設計改革後的幾次成績表

20xx年6月徐州市期末統考(實驗前)數學成績對比

考試分數僅是一個方面的指標體現,其它指標不好量化,但實驗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班級學習數學的氣氛明顯優於對照班,特別是課堂上學生的展示交流,爭先恐後,充分體現了學生學會了主動學習。

7.研究反思

7.1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要深入改革,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課堂的教學觀念、課堂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水平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廣大教師越來越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追求,數學教育、教學的模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仍有教師講、學生聽,平鋪直敍的複習、新授、鞏固、佈置大量課後作業,忽視學生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嚴重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數學作業是其中一個重要指標。

7.2數學教師要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質,加強專業化發展。

作為一個數學教師,最根本的`素質,不在於能講授數學知識,而是極好的調控班級氛圍,做一個真正的組織者。教師主要承擔着指點、激活的角色,教師要為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創造條件,創設良好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應成為教學過程的參與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自身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教育教學理論水平。

7.3牢固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會數學。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社會的財富,促進學生個性特點的形成是數學教育的天職之一。在設計作業時,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任何一個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為學生的創造能力、探究精神的發展提供空間。同時,有效的作業還應該是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掌握情況、針對容易出錯和不太理解的知識來調控和設計。

作業設計研究報告2

一、調查的背景與目的

温故可以知新,適當的作業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新知識。中學生的作業量一直是困擾着老師和教育事業從事者的問題。教育部在從98年以來,一直提倡要給學生減負,其要求具體表現為減少作業量,給孩子們更多的活動空間與實踐機會。然而在我們單一的考試評價體制中,老師、家長怕孩子記不住,反覆給孩子增加課外作業,孩子的負擔是越來越重。人教版新教材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課外作業是這個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教師必須更新觀念,重新認識和思考作業設計的意義和作用。

二、調查的時間、地點、方法、對象及範圍

20xx年11月我對七年級3、4班73名學生採用問卷方式進行了調查,主要通過調查想了解中學生對英語課外作業的一些看法。所回答的10個問題均以選擇題形式出現,不記名。絕大部分同學都認真完成了答卷,隨後我們進行了統計分析,結論應當非常客觀、真實。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從家長方面來看,大部分農村家長不能輔導孩子。教師的負擔很重,它需要教師科學的、有效率的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2.從作業態度上來看,相當一部分同學表現為消極應付。認為是給家長或老師作完了作業。做完作業只是完成任務。所以沒有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四、結論與反思

從對該問卷調查的結果與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現在的國中生作業存在着量大、偏難、形式單一等問題;

2、教師在對作業的設計、佈置等教學環節上,需作出很多調整;

3、很多學生對作業抱着應付的態度。

作業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本次調查的結果説明要改變目前這種現狀,要求教師在佈置作業時應該追求創新,多佈置實踐性強、趣味性強的作業。在佈置作業時充分考慮到整合課本知識,摒棄機械的訓練,真正讓學生在輕鬆的作業中得到樂趣,從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業設計研究報告3

一、研究背景

20xx年7月《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公開發布。“雙減”政策是教育部門針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的減負政策,具體指全面壓減孩子作業負擔,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國小一、二年級不佈置家庭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還需要減輕校外培訓負擔。

二、作業研究的意義

不斷反覆的練習和訓練是人類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方式。寫作業可以複習學過的內容,加深理解,在練習中真正掌握知識。

作業是服務於課堂,發展於課堂,所以一堂課下來以後,自己的目標是否達到,還有哪些欠缺?這些都可以通過作業來進行一定的彌補。

即使學生學會的知識,也是會遺忘的,需要温故而知新的。

作業本質上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正如本貝努蒂所説“作業本身是非常重要並且有效的教育活動之一,作業有助於繼續發展和擴充教育的價值”。

由此可見,研究作業,對於教師來説,是教育的需要。

三、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以課程標準為準繩,以語文要素為出發點。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統編版國小語文教材將語文要素分解成若干知識點或能力訓練點,分佈並體現在每個單元導語、每一篇課文的課後練習、語文園地等欄目中。教師在教學中應以語文要素為指引,採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循序漸進地落實語文要素,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同時在作業設計中也要以課程標準為準繩,以語文要素為出發點。

例如,我在設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作業時,首先設計了這樣的題目(如圖):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對各年級學生的識字、寫字都有明確的要求。對於一個國小生來説,會認、會寫生字,是達到其它方面能力的基礎,就像蓋高樓大廈的一磚一瓦。所以,這個目標一定要讓所有學生都要達標。而課堂中識記時不能照顧到全體學生,所以通過作業檢測發現學生的掌握情況。

其次,設計了這樣的題目(如圖):

設計意圖:本單元是圍繞“提問”編排的閲讀策略單元。運用提問策略進行閲讀,有助於改變學生被動閲讀狀態,培養積極思考的習慣,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第一題:回顧提問的角度:針對課文局部內容和整體內容、聯繫生活經驗、課文寫法提問,並能根據判斷提出問題。這是所有學生都要達成的。

第二題:瞭解了提問的角度之後,結合具體內容,實踐操作,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提問的過程,也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同時老師能通過問題了解學生的學情,看看學生擅長從哪些角度提問,哪些角度不會提問,還可以進行跟蹤。像這樣的題,優等生能從寫法、啟發、聯繫生活經驗提出問題。中下等學生能根據內容提出問題就可以了。在理解的過程中,解答問題。解答問題更是檢測學生是否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在練習表達,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二)以“打好基礎,提高能力,發展思維”為目標。

閲讀能力——不會閲讀的學生是潛在的差生。閲讀能力其實就是葉聖陶講的“自能讀書”——自己讀懂教材。這個能力需要通過反覆多次的訓練才能達到標。所以課堂教學必須從以聽講為基礎走向以閲讀為基礎。羣文閲讀就是以“聽講”為主要學習方式向以“閲讀”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轉變。在羣文閲讀中,更加全面的考查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設計了這樣的羣文閲讀(如圖):

這樣的羣文閲讀,是在一個單元學習結束後的一次相關主題、相關語文要素的再閲讀,是對教師語文要素是否落實的再檢測,也是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很好的手段。《二郎神擔山趕太陽》緊緊圍繞語文要素設計了三個題目,第一個題目是訓練學生整體感知能力,這是學生第二層級的能力;第二個題目和第三個題目,圍繞語文要素,從不同側面既考查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又考查學生評價鑑賞的能力。《在磨練中成長》中的第三個題目考查的是學生鏈接生活運用能力。

在完成這兩篇閲讀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用心閲讀,細心思考。思考能力也顯得尤為重要——不會思考的學生是沒有潛力的學生。能思考的人才是力量無邊的人。用心表達,表達就是輸出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看得見的成長——不會表達的學生是沒有影響力的學生。

四、作業實施中的問題

能否設計出高質量的作業,是老師的能力問題。作業設計出來,在執行的過程中,仍然有很多問題困擾着我。

首先,學生在閲讀中淺嘗輒止。閲讀只是嘴上的功夫,動動嘴皮子便草草了事,根本不去邊讀邊思考,所以,感覺老師辛辛苦苦設計出來的作業沒有充分發揮出它的價值。

其次,很多學生,不是為了在完成作業中檢測自己知識是否掌握,能力是否達標,而是為了給老師交差。所以,所寫題目沒有耐心去讀,用心去想,細心去寫,只要不放空便萬事大吉。

更有甚者,別人寫什麼,他照着抄什麼,所有的文字不經過自己的大腦。

對於上述的問題,是我在作業實施過程中很感苦惱的問題,感覺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這個問題也是接下來需要研究的課題。

教學路上本多波折,豈能事事順心?不管怎麼樣,做作業是學生的責任,設計、批改、分析和講評作業則是教師的義務。讓我們繼續行走在研究的路上。

作業設計研究報告4

一、課題説明

我們發現目前國小數學在作業設計與佈置方面存在很多單一、守舊、呆板等問題,基於以上情況,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國小數學作業設計進行改革,所以我們提出了《國小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因而本課題研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課題充分借鑑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本校實際,通過研究,試圖改變目前傳統的作業形式,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設計新型作業,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研究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學生作業設計評價標準,以使教師佈置作業更具科學性,也為教學管理者提供一個評價教師佈置作業的標尺。這對改變目前教師在佈置作業時隨意性現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圍繞課題先期進行的工作與研究,如對國內外相關資料進行蒐集和整理,掌握第一手資料,對當前課外作業設計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組織課題組學習等,既是課題得以立項的基礎,又是課題研究深入的保證。這使得本課題的研究有着較為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我們認為,本課題研究思路清晰、研究目標具體、研究方法適切,各項準備工作充分,具備了課題開題的條件,一致同意開題。同時課題組的全體成員緊扣課題研究目標、抓實研究過程,注重資料積累,豐富研究內涵,不斷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規範性和創新性,力爭在國小作業的設計與評價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通過這一課題主要想解決以下主要問題: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比如採用設置作業超市、數學圖畫、數學手抄報、數學小製作、數學日記、數學小遊戲、數學童話、數學故事、數學實踐活動、數學成長記錄等方式,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發現、創造、遊戲的樂園,使他們充分地張揚個性,實現學習的自主性,力求解決當前作業佈置中存在的要求的“統一性”、形式的“單調性”、完成的“強迫性”、內容的“隨意性”、習題的“呆板性”問題,使作業突出體現多樣化,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該課題的研究目標是:

1.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順應國小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比如:書面作業、操作作業、實踐作業、數學圖畫、數學卡片、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努力提高學生素質。

2.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和探索,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數學方法與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通過研究,提煉經驗,探索規律,為廣大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國小數學作業多樣化的設計。

二、具體工作

1.多次召開課題組會議,調查瞭解課題研究的實施情況,不斷討論研究的主要內容,總結課題研究中的得與失,討論下一步工作,制定下一步課題研究計劃,撰寫專題總結,完成課題階段性總結。

2.發動課題組成員蒐集理論資料,進行理論培訓和學習,並寫出理論學習心得體會,為課題研究做好鋪墊。對研究方案進行分析與再修改,為後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3.根據教師個人的理論學習和學生的意願,切實做好作業設計多樣化研究工作,多方位、多角度佈置學生感興趣的作業,設計學生喜歡的超市型作業、操作型作業、實踐型作業、調查型作業、圖案型作業、日記型作業、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促使每位研究人員多思考、多總結,真正讓作業設計成為學生喜歡數學的理由。

三、取得的主要成績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該項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自主性等指標上有明顯的提高。作業形式與內容的改革以後,學生自己主動做作業不讓家長督促的佔80%,以前只有50%的學生做得到。

2.學生學習負擔有所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絕對負擔都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在作業改革以前,有58%的學生家長反映作業量對自己的孩子來説比較多,現在只有22%的學生家長反映學生作業量比較多。90%的家長反映學生做完作業後仍有時間自由支配。在這段時間裏60%的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3.學生家長的支持率高。認為學生作業的改革有必要的佔50%,很有必要的佔37%。在對作業改革的建議中普遍反映,“自從作業形式和內容改變以來,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形式很好,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作業,做到因材施教”;“有創意,有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如“應做的作業還是要佈置做”;“教師佈置的作業較少,應該再增加一些作業”;“學生自我設計作業的形式不錯,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但對能力較差的學生較難掌握,老師需給予建議和指導”;“除了語文學科以外,其他學科能否也進行作業改革,使學校教學工作整體向前推進,學生也便於把握”等等。還有一些家長對作業改革能否適應會考的要求表示了擔憂。學生家長的意見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業改革在操作過程中尚需完善和改進之處,這與我們嘗試改革以來暴露的一些問題相一致。

經過深入冷靜地分析,發現改革初期我們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的培養,放權給學生,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但對學生作業質量的內涵提高不夠。為此,我想在今後的研究中,除繼續發揚前一階段的優勢外,應針對暴露的問題進行調整。主要策略有:一教師加強指導,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合作;二強化學生學習彙報,讓學生表現自己,形成良好的合作和競爭學習氣氛;三加大學生自主發展的幅度,教師應加強作業開放性的研究,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四加強作業設計內容的應用性開發,形成作業設計的新概念——貼近生活,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學校所學知識的價值。

4.課題組成員不斷積極探討,經過研究,使我們瞭解了學生喜歡的作業類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我們今後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方向,更加有利於國小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

(1)以理論學習為起點,為作業設計多樣化打好基礎。

我們積極組織課題組研究成員進行理論學習與交流,構建新型作業設計模式,並不斷總結作業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研究的好做法,從而在不斷修正中前進。

(2)積極探索作業設計多樣化的有效途徑。

多樣化的作業設計,給學生創設了富有挑戰性,激勵性的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習效率。

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電教室,微機室等多個功能室,形象、直觀甚至動畫式的課堂作業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3)以校本教研為先導,提升教師研究能力。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如果教師僅憑過去的教學經驗已經很難應付,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也越來越大。我們組織儘可能多的教師積極到外校學習,參與到教研活動當中去,取長補短。

5.初步構建多樣化設計作業的模式。

初步構建多樣化設計作業的模式,使學生興趣更加濃厚,與新課程教學理念相互融合,互為促進。

6.學生的作業形式逐漸豐富,探究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

教師不像原來那樣漫無目的地不知作業了,而更多地是給學生提供現實的活動場景和研究的空間,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體現了“活動性”。以前的實踐活動與綜合應用內容,都是老師當作自學內容一帶而過,甚至從來不去涉及的,通過課題研究老師們意識到了這類作業的重要性,不僅不去省略,反而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去探究、去思考、去總結,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的成就感。

7.教師對習題的處理能力及作業設計水平均有了一個較大的提高。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發現,教師有了自己的主導思想,照搬習題、按部就班的少了,隨之而來的是對習題的創造性運用和作業形式多樣化的設計。都能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改編或重組。有了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的支撐,教師設計作業心裏有底了。

四、存在的突出問題

1.課題借鑑的理論書籍太少,學校只有一本,只有依靠上網蒐集資料進行理論學習,影響了課題的深入開展。

2.缺乏指導力度。課題研究要想出成果,除了個體的努力外,還要靠指導。目前來説,我們還沒有很好的找到突破口,缺乏理論和專家的指導,沒有大的進展和突破。

3.課題管理不到位,教師精力投入不足。

部分成員課題研究的主動性不足,研究不夠深入,不夠重視平時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課題研究的精力投入不足是研究的一大問題。在課題研究方面,思路不夠清晰,積極主動性不強。

4.過程研究材料的總結、整理不夠及時。

在作業設計上的一些行為顯得非常粗糙和隨意性,落實的力度就不夠。再加上不善於總結提煉,一學期下來,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徒勞的,沒有進行分析和反思,就難以在下一階段有意識地去改變。只有不斷地發揚成功的做法,修正不足和問題,我們的課題研究才能不斷深入,不斷獲得新成果。

雖然有時進行課題研究總結,可以説總結資料也十分豐富,但過程性的研究資料卻相對不足。雖然多次要求按時上報過程研究資料,但效果卻不很理想。即使能按時報來的資料,參考、推廣價值也不高,純粹為完成任務。

五、採取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將採取下列改進措施促使課題順利完成,在國小數學作業的設計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1.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進一步明確分工,落實達成的措施,並定期彙報,保證課題順利有序開展,獲得預期成果。

2.投入資金購買有關課題方面的書籍,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

3.邀請有關專家對課題進行理論方面的輔導。進一步加大對課題的管理、指導力度。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為結題做準備。一是定期上報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材料。小論文、總結、經驗體會等均可。二是學期末課題組要進行專項總結,把一學期來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經驗、存在的問題,進行細緻地分析、研究,形成書面材料。三是定期舉辦課題研究交流、展示活動,及時總結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廣經驗,以此促進本校國小數學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六、反思及展望

課題研究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在取得了一些可喜進步的同時,我們也深刻地反思着:課題研究堅決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要體現在行動上,需要每一位教師的積極參與,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有高水平的專業指導是保障,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大膽實踐是核心,領導羣體的高度重視是關鍵。

對課題研究的展望:作為一所普通國小,我們的研究成果應該有着一定的輻射性,我們將對今後的國小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更加規範化,合理化,更加充分地調動參與課題研究教師的積極性,推動教研課題研究逐步深化。我們也誠懇地希望得到各級領導、專家的大力支持,繼續深入進行對國小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的實踐研究,爭取能夠取得較大的成果,順利完成這項研究工作。

回顧過去的工作,我們雖然取得了點滴成績,但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絕不會沉浸在暫時的喜悦之中,我們的全體研究成員將繼續努力拼搏,紮紮實實研究和推進課題的研究,去不斷迎接新的挑戰,力爭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成為學生喜歡數學的真正理由。

Tags:作業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