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關於中國互聯網公司人效榜

欄目: 職場百科 / 發佈於: / 人氣:2.48W

你為你的公司貢獻了多少收入、多少利潤?

關於中國互聯網公司人效榜

前幾天,騰訊科技一篇報道,揭示蘋果人均淨利潤高達45.18萬美元,谷歌的人均淨利潤也有24.2萬美元,分列第一、二名。如果要就此排一個榜單的話,絕沒可能出現在這份榜單前列的惟一一個美國科技巨頭可能是亞馬遜,亞馬遜現在都在季度虧損中,而去年的人均銷售額也才85.6萬美元(它去年一舉就招了三萬名員工),離蘋果谷歌遙遙萬里。

但這不妨礙亞馬遜在資本市場目前獲取高達3078倍的動態市盈率。 而蘋果動態市盈率僅為11倍。這種情況源於兩家公司不同的估值模型與哲學。

以上羅嗦這麼多,是想説明,任何一個數值都不具備全面絕對地去衡量一家公司價值的功能。銷售收入不能、市盈率不能、市值不能、人均創造營收與人均創造利潤也不能。

但同等模式下,股東們一定還是更喜歡人均創造收入與人均利潤更高的公司。世界上也就只有一家亞馬遜。如果你的人均收入與利潤相對低,同時還在一個充分競爭市場,不像亞馬遜那樣擁有具備絕對優勢的市佔率與較高的進入門檻,説明你公司的效率與價值都很低了。(此前為什麼資本市場能容忍甚至喜歡人力密集的新浪以及攜程,是買微博商業前景與攜程市佔率的單,而以攜程為例,後來市佔率被藝龍等一搶食,馬上被資本市場看淡。)

人均創造總收入、人均創造利潤,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家公司的效率、經營管理水平與商業模式問題。如果有更全面的數據,人們甚至應該將每個公司五年內的人均總收入/利潤做一個走勢圖,我們就能看出一家公司與團隊是否保持了初始的效率與狼性。

那麼現在,讓我們來看看13家中國科技公司的情況。

由下圖,可以看到:

★ 騰訊是人均創造營收最高的公司,但也“無奈”地將人均創造利潤最高的第一名讓給了純遊戲公司巨人。

★ 噹噹網人均創造營收再高也沒用,人均創造利潤是墊底兒的。

★ 網易,媒體與外界經常唱衰其大勢已去、沒有未來性,但從這兩項指標看,它可是紮紮實實的好生意。

★ 奇虎360的人均營收與利潤創造排名並不高,這能從一個角度看出它為什麼要急着以搜索變現,分食搜索豐厚利潤。但它的`人均利潤排名比人均營收要高,説明奇虎的盈利性在同等規模公司裏相當不錯。

★ 藝龍的人均營收創造與攜程持平,但在人均利潤上差了一大截,可看出藝龍的人效是比較低的。可以這麼理解,攜程與藝龍的員工創造出同一筆收入,但藝龍員工是用更大成本拿下的單子。

★ 阿里巴巴,不涉遊戲與搜索這兩塊互聯網上最賺錢的業務、而是做電商能將人均利潤做到第五名,估計是全球電商界的奇葩了。這可能得歸功於它堅決做平台的戰略與定位。其實阿里巴巴在前幾年人員規模擴張極快,但馬雲非常及時地放慢甚至叫停了進人步伐。媒體報道2012年他給內部傳達的要求是:用人只出不進。只控制人數不行,他還要求財務數字要大幅提升,務必要提升人均效率。

(注:年度總數值是將2012年前三季度的財報數字/3 * 4估算得出來的,公司員工總人數或者據明確的最新報道,或者據向各家公司確認過的數字)

總結一下:富玩“遊戲”,窮玩“網”,最窮玩“電商”

在人均淨利潤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的淨利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最高者是以壟斷巨頭和遊戲的梯隊組成,包括阿里、百度、騰訊、巨人和網易。不僅巨人以人均9.5萬美元的淨利潤高居榜首,即便是網易有着高達兩千人的門户團隊、數百人的郵箱團隊,甚至還有有道、杭研院等千餘人的研發人員,但仍不足以將網易的人均淨利拉出第一團隊,可見遊戲實在太賺錢了。

而夾層者,則是以門户、旅遊等互聯網“勞動密集型”產業組成,包括新浪、搜狐、攜程、藝龍,它們的特點則是活不好也死不了。門户在轉型中的訴求,如微博、視頻等拉低了公司的人均淨利潤。考慮到用户和廣告主的相對穩定,門户可以保持長期的低利態勢。而OTA網站則在虧損的警戒線上上下浮動。如果明年價格戰繼續打下去,攜程也不是沒有可能被拉到警戒線之下。

人均虧損者,則以人人和噹噹為代表。很簡單,電商不賺錢。糯米糰購是將人人拉入虧損漩渦的核心原因。

榜中有一個公司並未列入上述三個層次之中,那就是第六名完美世界,其模式完全符合第一梯隊標準,但是其收入情況則更像是第二梯隊的產物。其尷尬,則是由於遊戲公司盈利的不確定性所造成的。有投資人談到,遊戲公司的每款遊戲之間,成功的相關係數極低,這種的相關性也就造成了公司的風險較大,可以看到完美世界近年並未能推出有力的新作,其第三季度平均同時在線用户的數量約為60.1萬,環比下降約20%,相比去年同期的82.8萬更是跌近三成換言之網易、巨人也同樣會在未來面臨類似挑戰。

Tags:人效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