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成功不需要很複雜的職業生涯規劃

欄目: 職業規劃及測評 / 發佈於: / 人氣:7.99K

成功不需要很複雜的職業生涯規劃

策劃/熊國偉 黃立明

剛參加工作時,可能幾個人的起點都差不多,你做保安,我做銷售員,他做生產線上的工人。多年以後,有的人做了公司總經理,有的人做了企業董事長,有的人成了工程師。面對這些差別,很多人會將其歸結為“我沒那個命”。真的是因為命運嗎?我們不妨先來看一段對話:

“你説什麼叫職業?”“職業就是工作唄。”

“什麼叫工作?”“工作就是上班唄。”

“什麼叫上班?”“上班就是幹活唄。”

“什麼叫幹活?”“幹活就是受累唄。”

“什麼叫受累?”“受累就是遭罪唄。”

如果拿同樣的問題來問你,你會怎麼回答?

剛開始工作時,很多人的心態都是“幹活掙錢、上班工作”,有的人甚至在十幾年的職業生涯中,一直尋找的是掙錢的機會、賺錢的買賣,找的是一個單位、一個職位……

因為認識上有偏差,所以,我們與別人相比,看似是多年以後才有差別,其實

差別在一開始就存在了

■ 程社明

我以前做推銷員的時候,有一個同事非常聰明。早晨起來,他跟科長一塊兒從住的賓館出來,應該分頭去拜訪醫生。他看見科長走遠了,就跑到錄像廳裏去看錄像,看完以後出來一看錶,發現才十點多。他伸伸懶腰想:時間還早,走走走,再進去看。又看了一場電影,到吃午飯的時候,他拿出紙來開始編寫工作日記。因為沒去拜訪嘛,所以開始“編”寫。他的工作日記的寫法也跟科長的寫法差不多,甚至連筆跡都相似。同事有時候甚至都分不清,哪個是他寫的,哪個是科長寫的。可是我卻玩命去拜訪醫院,看起來傻乎乎的,這麼玩命幹,也不多拿錢,也不多拿獎金,科長也沒表揚我。這是1988年。

十年以後,我的這位同事,還是企業中一般的工作人員,月收入兩千塊錢。而這時的我已經成為一家合資企業的董事、總經理,年薪超過一百萬。

他見到我時説:“哎呀,社明你都當總經理了。哎

呀,社明你現在能掙這麼多錢了。哎呀,你看看咱們有這麼大的區別。”

這個區別不是十年以後才有的,而是十年以前,大家都在做推銷員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當時,我們都是推銷員,但是,我們在觀念上、心理素質上、經驗能力上,隨着時間的積累已經逐漸產生了巨大的差別。

這個故事是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企業應用諮詢師、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專題培訓師、中國人職業導航顧問聯盟顧問、清華大學職業經理訓練中心特聘教授程社明先生講述的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説:“你是幹活還是上班?是從事一個職業還是一項事業?這不取決於那項工作本身,而取決於你做這項工作時的心態和工作成果。”

有人可能會説:“事業是成功人士做的事情,我們這些平凡的人談得上做事業嗎?”其實,並不是因為事情難我們不敢做,而是因為我們不敢做事情才難的

成功不像想象的那麼難

劉燕敏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

作為心理系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佈雷登教授。佈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説:“我不敢説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後來這本書果然伴隨着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他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樑,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繫。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並不需要很複雜的職業生涯規劃。後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當一個人走出校門開始工作時,相當於開始駕駛着自己的人生之舟在社會的海洋中航行。當有一天早上,你登上甲板,在明媚的陽光下發現一處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港灣,於是,你決定在這個地方停下航船。那麼,用一句職業生涯規劃的專業術語來説,這就叫做“你找到了自己的職業錨”。或者,換一句通俗點的話來説,就是你找到了一種

最不後悔的活法

一天,泰萊神父去醫院主持一位病人的臨終懺悔,他到醫院後聽到了這樣的一段話:“仁慈的上帝!我喜歡唱歌,音樂是我的生命,我的願望是唱遍美國。作為一名黑人,我實現了這個願望,我沒有什麼要懺悔的。我還用歌聲養活了我的6個孩子,現在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我死而無憾。”

歌手的話讓神父想起5年前他曾主持過的一次臨終懺悔。那次是位富商,而他的懺悔竟然和黑人歌手差不多。他對神父説:“我喜歡賽車,從小研究它們,改進它們,經營它們,一輩子沒離開過它們。這種工作與興趣相結合的生活方式讓我非常滿意,而且我還從中賺了大筆的錢,現在我沒有什麼要懺悔的。”

泰萊神父給報社去了一封信,他寫道:“人應該怎樣活才不會後悔呢?我想也許做到這兩點就夠了:第一,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第二,想辦法從中賺錢謀生。”

後來,這兩條原則流傳開來,成了美國人公認的“最不後悔的活法”。

“成功=工作+興趣”,這個公式看似簡單,但是,你要怎樣才能找到你的興趣所在?不少職業規劃師還是喜歡拿這個故事舉例:馬努傑是一名傳説中的亞美尼亞推銷員,他曾為207個公司工作,一年換5次工作,平均兩個月就被辭退或跳槽一次。和“職場跳蚤”馬努傑一樣,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的大有人在。其實,職業生涯規劃真的有訣竅,但要説起來也很簡單,那就是要

有一樣拿得出手的技能

三伯是一個地道的農民,平日寡言少語。令我對他刮目相看的,是他教育孩子常會説一句樸素而又意藴深刻的話。這句話就是:你要有一樣拿得出手的技能。

三伯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國中畢業後,三伯讓他從師學瓦匠。學了一年,大兒子嫌那砌磚抹灰的活兒既髒又累,不想幹了,提出要改學理髮。三伯將他臭罵了一頓,教訓他説:“幹什麼不苦,幹什麼幹好了不能幹出大名堂?行行出狀元呢,你今天學這明天學那,到頭來一樣也拿不出手,‘藝多不養家’哩。你給我沉住氣,認認真真學好一樣本事,這輩子就夠了。”三伯逼着他又學了一年瓦匠,打下一定基礎後,再花錢送他去跟一位姓康的師傅專門學習砌土灶的技術,康師傅在這方面有一手絕活。現在,康師傅已故,三伯的大兒子代替他成了方圓百里砌土灶的行家,每天拿着瓦刀忙得不可開交,日子過得十分殷實。

小兒子唸完高中,沒考上大學,三伯送他到小酒坊去學釀酒。學了一段時間,小兒子就覺得技術已學到家了,想自個兒也開間小酒坊。三伯對他説:“用三兩天就能學會一門手藝?做夢吧。告訴你,你得老老實實給我學,直到手藝拿得出手為止。”不久,三伯借了一萬多元錢,把小兒子送到一家學院自費學習釀酒。後來,小兒子到一家酒廠當了技術員。現在,十年過去了,小兒子已成為那家蒸蒸日上的酒廠的技術權威和副廠長了。

想一想三伯的教子哲學,還真有幾分道理。人生在世,安身立命,養家餬口,你必須有一樣拿得出手的技能;不學無術,得過且過,沒有掌握半點拿得出手的本事肯定不行;雖好學肯幹,但目標分散,沒有規劃,用心不專,這樣本事雖多,卻大都水平一般,沒有一樣拿得出手也不行。成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祕訣,濃縮起來其實就是三伯的這句精闢之言:你要有一樣拿得出手的技能!

《職教天地》2012年第5期《成長|生涯規劃本欄目由武漢市紅心教育基地協辦“技能改變命,運素養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