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論語學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學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學心得體會

論語學心得體會 篇1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不爭》看到《論語》中的這句話,馬上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説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在這一點上,孔子與老子觀點有相似之處。孔子的觀點是君子之人是坦蕩蕩的,光明磊落,他不與人一爭雌雄,即便是爭也要爭在明處,或者是事業上的競爭對手,生活中的好友。君子之人不與人爭高低,不與人為敵,待人以禮。成為刎頸之交的廉頗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君子不爭利,若要爭,也是以切磋技藝為主,射場上的競技者,射場下的好朋友。有時就是最嚴酷的戰爭,也要互派使者,約時間,約地點,約人員,約回合,不以暗箭傷人。因此,君子明明白白做事,坦坦蕩蕩做人,人格至上,待人以禮。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哀樂適度》這則語錄本來是孔子用來評價《關雎》的情感風格的,《關雎》是《詩經》的第一首,是愛情詩,是男子追求心儀中的女子,心懷喜悦,充滿了對愛情的執着、追求、渴盼,這是“樂”,但又思而不見,追而不謀面,充滿痛苦,這是“哀”,但這首詩卻恰當地處理了情感的度,樂但不過分,傷感但不感傷,這是一種中道思想。

這個評論的可貴之處是它告訴人們怎樣去合理調控自己的情感。人生在世,大喜大悲在所難免,莊子想通過“逍遙遊”的方式告訴人們要真正做到至人神人聖人,只有擺脱功名利祿。范仲淹告訴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些思想都告訴我們要學會調適自己的心理,修煉自己,寵辱不驚,樂觀曠達,恰到好處。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

《仁者安仁》孔子告訴人們應當向仁者智者的方向努力,這是做人的目標,因為一個人如果不仁不智,他就不可以長久處於貧困之中,不可以處於安樂的環境之中,他不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會做出犯上作亂之事,會損害他人利益。

真正達到生命自覺的人,他會安於仁德,利於他人,他會以寬厚之風靈動之氣呈現自己高尚的人格,他能一貫把持自己高尚的人格,不因貧困,不因利益,不因權勢。孔子認為自己的弟子中最賢德的人是顏回,就是因為他住在簡陋的街巷,吃着粗糙的飯菜,仍然能不改其樂,老師以有這樣高度生命自覺的.弟子為自豪。孟子也説:貧賤不能移,就是處於困頓的境地不能動搖自己的做人底線,不做苟且之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安於仁,利於仁,行於義。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

在《論語》學而篇的學習中,我頗有感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説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在生活中,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多為別人考慮,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問題、做事,我想許許多多的矛盾、糾紛甚至悲劇都不會產生。然而,當利益衝突一旦出現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為什麼今天的我們想問題總是忽略了它呢?

還記得剛買電腦那陣兒,本來狹小的寢室一下。多出了五台電腦,每個人都想把。機放在自己的最方便、最安全的地方。而每個人對電腦的使用時間和方式都各異,為此寢室裏經常發生冷戰,電腦佈局模式不斷更改,弄得寢室沒有一絲“温暖”,悶得人難受。後來我們冷靜了下來,試着為對方考慮,大家彼此道了歉,都做出了讓步,最後寢室形成了統一的作息時間,為了共同目的,我們終於和好如初,又是好姐妹。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是危險的。《論語》中這句格言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牢記。學習型社會不但要求我們終生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大學四年裏,我們或許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我們學習中的思考卻不夠,對社會的一些現實問題的探索更相當缺乏。我想我們大學生需要用更多的實踐來檢驗我們的知識。

暑假,我隨着我院三下鄉隊伍到了開縣(全國的貧困縣之一)。儘管只有短短的七天時間,在那裏的每一幕都牢牢留在我心裏,讓我真正看見了貧困山區的經濟、教育現狀。有一個鄉教學設施極差,沒有書桌、椅、圖書,教師缺編嚴重達200餘人,有些學生上學每天要走四五個小時。有的村小每學期只能上一次計算機課,有些孩子,每一次都會走上半天的山路,學習三節課後再走回去。他們中不少孩。因為貧困等原因而輟學。

在返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山裏的孩。國小畢業或是國中畢業後,他們就面臨着勞作或打工就業呢?當地的學校教育又能給他們提供些什麼呢?而我們又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論語》就是文化經典之一,學而思,思而學,必定有益。

論語學心得體會 篇2

這個寒假我過得頗有收穫,因為除了和家人一起享受着天倫之樂的日子之外還能有時間讀讀書,看看電視。其中在cctv10的百家講壇中收看了于丹教授的《莊子》,自己也買來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細細品讀。

一直以為讀《論語》需要有足夠的文學修養和耐性,也覺得自己沒有興趣去讀那樣“過時”的書。然而在學校開展《論語》導讀之後,老師們開始了讀《論語》的熱潮,我也在收看了“百家講壇”的節目後被專家、學者們的淵博學識和娓娓道來的易懂並且有現實意義的道理所感染。於是我也就開始了讀《論語》,並有了一點點的收穫和一點點的心得體會。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它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有着實際的意義。書中涵括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讀了《論語》我才知道了它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孔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他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我們説孔子是聖賢,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裏面經常出現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説某某人非常君子。作為一個教師同時也是一個班主任,我希望自己能向孔子所説的“君子”靠攏、看齊,同樣用我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我的學生,影響我的學生! 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與內心。當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後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孔子也曾和他的學生討論過何為君子。他謙虛地説“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他自己都做不到。“仁者不憂”,就是説,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和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與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知者不惑,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捨,那麼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子所説的“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做一個內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為君子的前提。但僅有這個是不夠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不僅是一個好人,還要是偉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懷天下,奮發有為。孔子曾經説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一個人如果整天想的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麼這個人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這樣一份擔當,後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作為一個教育者,我應該有培養國家所希望的一代新人的職責。就如馮校所説的“有本事,靠的住”的人。我不僅要教授給我的學生專業知識,還要着重注意培養他們的高尚品格,做一個文明人,現代人!

以上是我讀《論語》後的一點體會,在往後的時間裏我更會抽出個人的休息時間再慢慢品讀它,領會、學習裏面的精髓,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進而去影響我的學生,使之轉化成為一種內在的性格、品質。

論語學心得體會 篇3

天地人之道:就談談自己是怎麼理解和感悟的吧。孔夫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聖人。《論語》教給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柔的生活的態度。

“神於天,聖於地”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於障鍀,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認得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為無比強大。

我今天也常會説,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

什麼叫天人合一?我認為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有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在《論語》中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我認為:一個人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

感悟: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

佛家有個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説,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小和尚驚得膛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揹着那個姑娘過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我們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什麼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自己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論語》告訴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與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字是“仁”字。

在這個世界上,《1》什麼人最重要?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

《2》什麼事最重要?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3》什麼時間做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自己感悟: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事智慧。《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

自己感悟: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言:“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自己感悟:既然生活的缺憾不能避免,那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裏?他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我們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觀主義者説:“這麼好的酒怎麼就剩下半瓶了”。樂觀主義者説:“這麼好的酒還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緣於心態不同。

感悟: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

孔子説過:“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這叫”失人“。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叫”失言“。

《論語》中所提倡:“坦蕩蕩“的心境。

《論語》教給我很多處事的方法,做人的規則。

有時費盡心機想和領導,同事拉近關係,卻常常適得其反。為什麼會這樣?怎樣的關係才能稱作“好”呢?

孔夫子認為:“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所謂:過猶不及。

孔子的學生子游説:“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意思就是: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國君(領導)旁邊,雖然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子貢:“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你要真心的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説了,不要自取其辱

《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

感悟:無論是對朋友還是對親人,都應該把握一個分寸,適度為最好。

“不在其位,不某其政”。《論語。憲問》意思是:也就是説,你在什麼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得事。先把你自己那個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別人的事。

就寫到這裏吧,可能自己認識的還不那麼深刻,以後自己還要多學習多看書,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些。

論語學心得體會 篇4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翻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假設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憂、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那麼罔,思而不學那麼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根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那麼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那麼。前一那麼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那麼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説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假設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學心得體會 篇5

每年悠閒或是要發奮圖強時,就拿出來翻幾頁。以致以前二十幾頁都很熟悉,後面讀來卻舉步維艱。

今年暑假前終於讀完了。像讀《菜根譚》一樣,走到三四十歲時讀許多文句,不用別人做過多解釋,自己的經歷就可以詮釋。

比如,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讓我想起了《世説新語》的一個故事。“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迫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所以説人不可貌相。對於同一件事的反應,華歆與王朗不同,王朗只考慮一時積極熱心幫人,可是遇到困難就要捨棄。華歆並不積極主動,卻是擔在身上便不會推卸放棄。世人多喜歡“王朗”,因為初見時的積極熱情,可是不知,“王朗”在大事之前,態度一定會有所變化。因為人無完人,因為巧言令色鮮矣仁。人永遠是一個辯證統一的實體比如大智若愚,比如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南懷瑾先生是在解釋“無友不如己者”提到的這個觀點。其實簡單來説,就是不要喜歡一個人就覺得他什麼都是對的,也不能討厭這個人就認為他説什麼都是錯的。我覺得自己恰恰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很狹隘。所謂“君子周而不比”,對待每個人的每個言論,應當採用客觀公正的態度。即使是對手仇家,他也會有有意義的言論,而世人卻經常愛屋及烏。

又如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很多人都認為,孔子是要大家固守貧窮的。我認為,孔子認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他更高的見解是: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只要自食其力,都要心態平和,享受其中。就像蘇東坡的“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有一段時間心情很糟糕,總是莫名其妙地向兒子老公發火。之後,聽見老公和兒子在聊天。老公問兒子媽媽為什麼總是發火。兒子低頭説,因為他自己做的不好。老公説,不對,是因為媽媽的心態沒調整好。當時真的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忙時煩,閒時煩,那麼啥時不煩呢?根本在於我自己。如果心態好,閒時悠哉,忙時充實。正如孔子所認為的,貧窮時要樂在其中,富貴來臨時,亦可從容駕馭。

騰訊新聞之前報道,南方一個億萬富翁經商失敗,破產。其妻自制辣醬沿街叫賣討生活。最佩服的就是這種人,富有時,可以山珍海味;貧窮也能自食其力養活自己。能上得了大席,也吃得慣路邊攤。

我們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平淡無奇的,但也會有困難。艱難地爬在一個坡上,從心裏告訴自己,你正在走上坡路,堅持一下、努力一把,走過這個山坡,就會迎來平坦。懂得努力地生活,也懂得珍惜清晨綠葉上一顆晶瑩的露珠。套用一句現下流行的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貧也罷,富也好,生活本身就是有滋有味的,關鍵你得有一顆“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心! 再如“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朋友買了一件衣服,你從頭批到尾,你覺得是為她負責,可是她已經買了。你的提點再明智,改變不了結局,卻左右得了她的心情。慧律法師説,當你要開口説話時,你所説的'話必須比你的沉默更有價值才行。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覺得是自己的父母,不耐煩時就亂嚷嚷,不明白色難才是孝的真諦。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總一天到晚想着吃什麼好吃的,穿什麼美衣,日子會空虛,無聊到極點。做自己該做的事,説自己該做的話,流自己該流的汗,日子會好過的多。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不止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自信,你知道人世間總有你不瞭解的智慧,所以不知道並不丟人。自己知道的,就是用來應對自己的人生;不懂,則去學習。這才是大智慧,大自信!

《論語》深邃,吾將上下而求索,只為應對平淡無奇的生活!

論語學心得體會 篇6

《論語》對於我來説並不陌生,在國中、師範的課本里讀過,在參加自學考試時,大學語文我也自認為對有關《論語》的內容有所瞭解。最近看了于丹教授《論語》,才發現自己所理解的淺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翻譯《論語》,並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夠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靈的小故事,去註解去闡明去領會《論語》,《論語》不再高深莫測,不再那麼令人難以領會。

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論語》告訴我們,為人不僅要拿的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我們常説予人玫瑰,手留餘香,其實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內心充滿幸福感。

我們生存的環境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雖然我們憑藉個人的力量不能改變社會,但我們能憑藉我們勇敢的心靈去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一個人外在的表現與他內心的世界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

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我們往往感到無力應付,其實只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鎮靜的內心,有一種心靈的勇敢,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就可以表現出勇敢。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説:“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銘。”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短暫的一生活得有價值,那就是要多學習,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國小到老,其實就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從十五到七十的人生歷程,每個階段都是可以參照的一面鏡子,隨着年齡的增長,生活壓力的增大,怎麼樣才能有一顆從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種修煉,需要的是學會捨棄,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於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論語》裏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裏面所説的一個境界,禪宗説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説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淨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

論語學心得體會 篇7

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説:”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三十多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裏去找智慧。“

《論語》是一本記載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它集齊了儒家道德中關於政治、教育、倫理、藝術、道德等內容。

起初,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很不想讀,自己認為這本幾千年前的東西沒什麼用,可是讀了幾次之後,覺得還挺有用的,它教會了我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

例如説,”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是説,學習時常複習,不是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有修養的君子嗎?

我們每天都在學習,也都在複習。然而見到了朋友,特別是多年不見的好朋友,都會有一股湧上心的温暖,都很開心。在人生裏,有很多人不認識自己,不瞭解自己,如果誤會了自己,不要怨恨,因為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

再例如説,”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説,只學別人的知識而自己不思考,會陷於迷惑;只獨立思考而不學別人的經驗,這就危險了。

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如果你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學再多的東西也是白費。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總結學習的方法,就能在學習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只思考,不學習別人的經驗,就算你有再多的方法,也沒用,要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

我覺得,我們身為中國人,一定要讀好《論語》,知道更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