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16W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下冊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1

《剪枝的學問》聽課反思聽了鍾老師執教的《剪枝的學問》這課,感受頗深。這是一篇記敍文,記敍了“我”在桃園看剪枝並瞭解剪枝的原因,啟示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抓住作者的心理變化,鍾老師從複習導入,到引領“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半信半疑——又驚又喜”的變化線索,由淺入深理解王大伯的話,從而明白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各環節銜接上的設計顯得很自然緊密,講課流暢。 在賞析課文過程中重視基礎知識的訓練,同義詞的換詞,舉例子深化,想象性描寫,做表情動作,進行感情的體會,朗讀的訓練……都能做到紮實有效。朗讀形式也豐富多樣,充實了課堂朗讀的氛圍,提供了學生不斷鍛鍊的機會。教學中特別重視重點詞語的理解,能抓住細節進行細緻分析,訓練比較到位,有時候還通過老師的'表現和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繫,奠定了理解課文的基礎,做法不錯。課堂教學中鍾老師始終保持親切微笑的教態,把握好作為教師本身引領的作用,即使學生表現不是很積極,孫老師依舊輕鬆以對,不急不愠,用幽默的語言激勵孩子們,整堂課始終體現了師導生主的互動交流理念。重語言訓練和朗讀,有思想的滲透和知識點的延伸。在訓練的點上,鍾老師能抓住關鍵詞,關鍵句,關鍵意的感悟,適當滲透了學習習慣的薰陶,有一定思想教育的意義,道理的懂得與實際生活中環境問題巧妙的結合,促進了方法的遷移,達到了知識點的進一步延伸的要求,加深了學生對課文中藴涵道理的深刻理解,對學生明白生活中藴涵的道理有很大幫助。

鍾老師的朗讀指導有層次,首先讓學生初讀,初步感受,然後讓學生談感受,最後讓學生帶着感受再讀課文,加深印象,這樣一步步走來,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2

《尊嚴》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在一次逃難中,雖然極度疲憊和飢餓但他仍然堅持以勞動換取報酬,用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的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和賞識,從而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故事以“尊嚴”為題,含義深刻,給人以啟迪,那就是自尊才能自強,自尊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文中哈默的形象是通過對哈默的外貌、動作和語言的細緻描寫來體現的。

老師根據本文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採用了“品讀式”閲讀策略。首先給學生大量時間進行獨立閲讀感悟,在此基礎上,老師又創設了一個和諧、互動,充滿人性的對話交流平台,讓學生把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驗和語言的領悟大膽釋放出來,在交流中碰撞、反思、調整先期閲讀的感知,從而自然地去感受作者的.情感,較好的達成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對語言的品味。整節課的教學凸顯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的“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努力確立發展的主旨,遵循教學目標整合的原則,力求避免一段一段地分析理解,在如何促進閲讀的有效性方面作出了大膽的嘗試。

具體説,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線索清晰,重點突出。

在這節課中我們看到課堂教學活動緊緊圍繞“尊嚴”展開,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明白年輕人是在什麼情況下講尊嚴的,人物的言行是怎樣體現尊嚴的,傑克遜大叔又是怎樣尊重他人尊嚴的。傑克遜大叔的話“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是課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教學時緊緊抓住這一線索,圍繞傑克遜大叔為什麼説哈默有尊嚴這個問題,讓學生在書中畫一畫相關的語句,寫一寫自己的讀書感悟。這個問題的設計,既指向文章內容,又指向對文章中心的感悟,覆蓋的閲讀面比較大,給學生的思維空間也比較大。教師做到了教學目標明確重點,教學時間保證重點,教學環節圍繞重點,教學效果落實重點。

2.情境的創設,拉近了師生與文本的距離。

語文學習要關注過程與方法,這個過程,主要是主體積極參與,加強體驗的過程。教學中,王老師更多的是讓學生主動感受,注意把靜態的文字通過朗讀、交流、探討變成孩子們頭腦中,心目中可感的生活場景,生動畫面,以此去感染學生。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了多個對話情境,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讀書體驗。例:如果此時,你就是一個逃難的人,你會怎麼做?如果這個年輕人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對他説什麼?學生在感受的同時,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紛紛進入了角色,並毫無保留地坦露心聲,師生、文本與作者的情感便融為一體了。

在讀課文時,先自主讀書整體感悟瞭解課文 ,再指導學生有層次地去讀人物對話,讀出當時當地的那種感受,讀出自己的體會,直到讀出自己的真情。最後再次回讀,將自己置身於文本中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讓理性的語言伴隨感性的形象深深的紮根到學生的精神世界中。整個過程,在拉近師生與文本的距離的同時積累了語言,積澱了情感。

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

1.課堂上,教師很重視文章內容理性的分析,而忽視了情感的深度體驗,讓我們感覺課上得比較“飄逸”,沒有“讀”到孩子的心靈深處。

2.這節課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了人物語言、動作、神態來體會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心理活動就成為了一個空白,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留給我們的空間,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樣更能有助於體會人物形象。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3

新部編語文教材的改版,給了老師更多創新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每次拿到教材的我,在整體瀏覽一遍課文後,總是感到熟悉的課文內容越來越少。僅憑自己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已無法跟上教學改革的腳步,經常感到很迷茫,所以需要不斷地學習,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從而勝任當前的課堂教學。本次的教材培訓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通過四位優秀教師對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的解析,讓我對整本書的教學思路變得更加清晰,掌握了更多實用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並學習應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努力在自我反思中改進自己的語文教學。

教學內容要重視什麼?一看單元導讀,二看課後題,三看交流平台。每次授課之前都會認真分析導讀與課後習題的內容,以其為抓手進行教學設計,但對於交流平台我總是一帶而過。本次培訓後,在講解第二單元前,我特意仔細閲讀了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台,發現這部分內容緊密結合導讀中訓練重點:“閲讀時能提出不懂的問題,並試着解決。 ”平台中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三點:第一,聯繫上下文,並結合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第二,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第三請教別人解決問題。如果把這些方法滲透到課文的閲讀教學中,要比等到課文全部講述後再説明,學生會更容易接受。由此可見,自己以前的教學竟然忽略了這麼重要的內容,真是不應該!

習作要培養學生哪些習慣?一是培養學生隨時隨處提筆記錄生活的好習慣;二是讓學生養成修改的習慣,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習作中存在的問題。從教以來,我一直把習作教學作為重難點,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學生主動習作的內在動機,但多數學生一提到寫作文就犯愁,特別是寫日記,總是不知道寫些什麼,更別説隨處提筆記錄生活了。所以我的做法就是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活動,例如:觀察動植物,給每個孩子過生日,學生自發組織各項比賽,一起玩遊戲,班級崗位競選等等,利用活動激勵學生書寫觀察日記,記事日記,希望他們能依據自己的班級生活和生活經驗達到有話可寫,樂寫願寫,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自信。但通過本次的培訓,引起我關注的是學生修改習慣的培養問題。因為現在農村的學生越來越少,一般的情況都是教師對學生面對面的指導,很少讓學生互相修改。就我而言,對學生修改習慣的'培養很是欠缺。所以本學期的第一篇作文我就嘗試讓學生用紅筆先自己修改,再同桌互相修改,最後全班交流評價,評選出“最佳樂園”。整整一節課,孩子們特別興奮,一直沉靜在自己與他人的習作中。雖然每篇內容經過修改後,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學生的收穫卻很大,能發現他人的優點,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本次教材培訓後,讓我在反思自身不足中提高了處理教材的能力。學中思,思中行,語文教學中的更多挑戰正在等待着自己,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更好地駕馭它,讓學生收穫更多的知識。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4

在來公開課現場的路上,我的腦子裏就已經在勾畫,想象一堂公開課的樣式。多媒體的使用,與學生生活貼近的教學內容,熱情活躍的學生……可當我步入現場後,就立刻將這些想法全部打亂。臨時停電,教學內容:《為人民服務》第二課時,寂靜的課堂……還有沉着的教師。

演講詞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説是陌生的,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不易接受。可郭老師卻將演講詞本身的論證嚴密與自己的課堂設計相結合,滲透於課堂教學之中。從內容入手,既是回顧複習,又是為下文分析論證的嚴密性作鋪墊。教師從典型段落入手,設題,引導學生分析論證嚴密性。問題之間,層層深入,沿着作者的思維軌跡將學生帶入其中去感受。學生似乎已經學會了釣“如何分析演講詞論證嚴密”這條“魚”的方法。教師進而讓學生小組合作分析句與句關係如何論證嚴密,一起來試釣,從中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

教師並未到此為止,她還想讓學生吃到自己釣到的這條“魚”,進一步深入到句中,分析分句與分句的論證嚴密。首先,她把“柴草”堆好,給出例句,設題,讓學生意識到關聯詞在論證中的作用。因而學生從中找到更多的柴草——關聯詞,體驗燒“魚”之樂趣。如果説學生正沉浸在成功之中時,魚熟的香味已經讓他們自己開始思考讓魚的味道更鮮美——品味語言的嚴密。同學們想到很多方法——一些使語言更生動形象、富於表現力的修辭方法和增強感情的特殊句式,使語言更準確的修飾限制詞。

最後,一道師生共同烹製的鮮美大餐即將呈現之前,檢驗水準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廚師”學生自談做“魚”之體會。

在課堂之上,教師不僅應該是一位釣魚高手,也應該是一位“漁”生高手。在寂靜、光線稍顯暗淡的教室中,教師原生態的內在功力才是課改成果的真正展示。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5

我於xx年2月19日參加了國小三年級語文教材培訓。培訓中,指導老師認真耐心地講解、分析教材,談了看法、説了感受,交流了教法等等,他們結合自身的心得體會,以豐富的知識內涵對語文教材進行精闢的闡述。

本次培訓使我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使我進一步瞭解了教學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總之,我們通過這次培訓學習,無論從教學思想還是對新教材的認識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是我參加培訓以來幾個方面的學習體會:

一、我深刻認識到: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還要有自己的教學理論,要從經驗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轉變。過去我們只重視教學實踐,忽視了教學理論上的昇華。通過這次學習,我認識到,教師應向個性化,研究型,創新型教學發展,通過教學實踐—反思—研究—昇華,培養科研意識,對教學問題跟蹤研究,使之課題化,並總結成果,形成個性和特色的理論,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好理論支撐。

二、通過培訓,使我進一步明白:教育科研能夠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提高教師素質,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一條捷徑。在此之前,我的理論知識很膚淺,對案例的認識不是那麼深刻,當然反思就不會那麼確切了,只不過是自己的理解罷了。他們的`點撥講解讓我豁然開朗。

三、通過此次學習我也進一步認識到我們教師在新的課改中任重而道遠,即如何把信息知識同其他課程整合起來,教師首先要有課程整合的意識,在備課、上課、課餘的輔導中要合理利用信息資源,其次,教師應教學生如何正確應用信息資源,如何教會學生學習,學科之間如何融合貫通,學以致用,如何與別人溝通與交流,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把新課程理念真正貫徹落實到教學當中來,這和老師的學習與引導是分不開的。

總之,這次國小語文教材培訓為我們完善自我,提高理論水平提供了難得的平台,我一定會珍惜本次學習培訓的機會,認真學習,利用時間給自己'充電',為將來更好的從事教學工作打好基礎!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作為一名實施者,積極投身於教育教學的發展之中,在新學期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更新觀念,鑽研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6

明天就是期會考試了,通過幾天的複習,有一些話也説:

1、感覺複習的效果不是很明顯。有很多知識點在複習的時候,感覺學生很陌生,在學生的腦海裏沒留什麼印象。這説明,在平時的教學時,課後的.複習工作做的不好,我和學生都沒有引起重視。

2、關於作業。我感覺我一向比較心軟,作業佈置的不多。量儘可能的少,但是,你佈置的作業少,也未必都到學生的理解,量少也不見得他們能好好做。

這個問題,值得我深思,為學生什麼不能理解老師的想法呢?(20xx-4-15)

3、學習氣氛。

有學生反應,在期末複習期間,感覺教室裏的學習氣氛不好,理由是:在下課期間,很少有同學在看書,有不少人在嬉戲。

4、緊張的心情

在週記中,學生説得最多的是“面臨考試,心情緊張”,“面對考試,心裏沒有底”,“還有幾天複習,時間不夠用了”。

由此看來,學生是緊張考試的,但更多的是心理層面在,並沒有落實到行動上。所以如何在複習期間,將學生的“心理緊張”轉化為“行動緊張”,把“無效緊張”轉化為“有益緊張”是老師需要做好的工作。

除了班主任,做為任課教師也有責任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7

 課堂回顧

一、板書課題,質疑激趣

齊讀課題《畫楊桃》説説你想知道些什麼?生質穎(誰畫楊桃,怎麼畫的?畫得怎麼樣?)

 二、學生讀課文、思考

(1)課文一共多少自然段?

(2)課文哪些段落是寫畫楊桃的?

(3)你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麼?

學生讀課文,簡要作答,教師適時引導,理清了課文共19自然段,其中2——18自然段講畫楊桃,學生初步瞭解“我”畫楊桃的態度是認認真真,老老實實。

 三、析讀課文

1、課文重點寫什麼?

課文主要的並不是寫“我”如何畫楊桃,更多的部分是寫教師同學對“我”畫的楊桃的看法。

(1)同學們是怎麼的情況?(嘲笑)

(2)老師看了“我”的楊桃怎麼做的?(審視——讓同學們到我的座位上看)

教師引導學生注意了教師的表情動作,引發思考:教師審視後明白了什麼?如果你是教師,你想怎麼做?

2、分角色朗讀課文

 課後思考

1、縱觀整堂課教者有一定的目標意識,採取了較為恰當的教學方法。

從課堂教學而言可看出教者課前認真地解讀了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力求以學生為中心,順學而導,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標點、詞語)關注讀的訓練,有意識地進行了概括能力的培養,教者基本功紮實,教學中善於適時引導。

2、課文教學目標解析

《畫楊桃》一課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這一組課文是圍繞思想方法的專題來組元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初步懂得要敢於相信自己,講究實際;明白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結果不完全相同;不要輕易的否定別人。(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不是一節課就行的,但作為教師要有這樣的教學意識)。

3、教師要認真讀教材,分析教材、設計教法。

從表面而言,課文講的是圖畫課上,“我”如實地畫出了自己所看到的楊桃,卻遭到了同學們的嘲笑,老師藉此巧妙地對同學們進行了教育,讓同學明白了“不要輕易的否定別人”的道理。

如果我們通過教學僅僅只讓學生達到上述認識,那麼教學只能説是完成了一小部分,因這我們若對文章加以分析,我們會發現一些問題:

①作為主人公的“我”,在畫楊桃之前其實已經發現楊桃不是平時所看到的.那樣,可為什麼還要那樣畫呢?(——緣於父親的嚴格要求經常叮囑);

②文中教師的表情有哪些變化?為什麼先是嚴肅,後來卻又和顏悦色?(——緣於學生知錯能改);

③同學們到“我”的座位上看了楊桃後説話變得“吞吞吐吐”這是為什麼?(——標點的妙用,標點後面還有什麼意思?)

④文末提到老師的話與父親的話那麼“相似”,那相似之處是什麼?

……

諸如此類的問題,是學生不太明白的,也是用作訓練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感悟的“切入點”,教者應予以關注。

學生學習文本就必須切實瞭解文本大意,這就需要學生認真地反覆地讀,但只是“讀通”、“讀順”,瞭解文章大意還遠遠的不夠,教者還得認真引導思考,也就是説要求教者設計好精當的牽一髮而動全文的問題。教學設計宜整體把握細處入手,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充分地與本文的教學目標結合起來,讓學生思有所悟,學有所得。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8

“學習,是一個像詩一樣迷人的字眼。”

詩是美麗的。學習亦然。九月,秋意漫灑,天朗地清。人教部編教材網絡培訓大會在古宋一中“夢想教室”拉開了序幕。

人教社中學語文專家王本華、王彤彥為全體國中語文教師做了專題培訓。旨在讓使用部編教材的教師全面瞭解與掌握部編教材的特色、創新設計,提高教師實施新教材的教學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解決教師在部編教材使用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

與會專家卓爾不羣,高邈的視野,精準的定位,精細的操作,典型的學例,對新教材的解説精彩紛呈。讓教師們瞭解了新教材“超文本”的理念和“大閲讀”的策略,明確了使用新教材要有整體意識,單元意識,以保護學生的興趣為基礎,落實知識能力。睿智通達的講座如醍醐灌頂,讓教師們豁然開朗。

在一天的'培訓活動中,老師們都變成了安靜而專心的學生,認真聆聽,認真記錄。會後紛紛交流學習的心得與體會。

“悟道前,劈柴擔水。悟道後,劈柴擔水”。學習,就是為了能悟道,只有先悟道,而後才會有提升。通過學習,我們開始真正擁有一些理念和方法,通過學習,我們靜默的思維被擦亮,通過學習,我們獲得了一個個新的視角。新教材培訓引領每個教師走向深邃和敏鋭,相信,前行的路上,一定風景無限。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9

語文教學的真諦究竟是什麼?本次活動更讓我明白重點是建構“生本課堂”。的確,以生為本的課堂,要求我們將目光更多地投向學生的發展,投向為了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所呈現的有效教學行為。高連偉老師向我們展示的《鄉下人家》,以其幽默風趣的語言,行雲流水的流程,水乳交融的對話,潤物無聲的評價,水到渠成的實效,成功地詮釋了這一生本課堂理念。

一、課堂預設,走向生本

學習一個文本,學生的原有基礎是什麼,哪些事學生已經知道的,不需要我們再講、再問。學習一個文本,學生的需求是什麼,有什麼困難,哪些地方容易發生錯誤,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們。要做好這些,首先得看教學“預設”怎麼樣。如果“預設”的教學流程都做了“精確”的設計,那麼這樣的課堂往往是死水一潭。一問只有一答,一項任務只有一種努力的方向;且哪個問題先問,哪個問題後問,和流水線操作沒有兩樣。這樣的設計,從客觀上抑制了課堂“生成”的可能。

在高連偉老師《鄉下人家》一文的教學中,採用了“非線性”的“版塊預設”。只安排了四個板塊:第一板塊:導讀,激發興趣;第二板塊:初讀,整體感知;第三板塊:研讀,感悟文本;第四板塊:拓展,積累語言。整整40分鐘沒有多餘的教學環節,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每個板塊都留足了充裕的時間,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況,隨機調整,適時點化,讓每一個版塊都有可能成為動態生成的亮點。如在片段一,第二版塊推進的過程中,高老師大膽取捨,捨棄説課文主要內容的細枝末節,取“看看鄉下人家都為我們描繪了哪些美麗的景物?”讓學生圈劃、板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因為預設的.問題“作者都為我們描述了鄉下人家哪些美麗的畫面?”為學生留足了生成的空間,就呈現了以上值得回味的一幕。既讓學生理清了文中景物描寫的順序,又為下文巧妙地做了鋪墊,巧度難關。

二、質疑問難,走向生本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浙江省小語會會長沈大安老師説:“教學應當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充分展開,從錯誤走向正確,從朦朧走向清晰,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回味教學過程,我們不難發現:質疑和釋疑,引領教學一路前行,讓學生在富於挑戰的思維情景中,和課文充分對話;讓學生的視野和作者的視野得以對接與融合,實現了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

豐滿的課堂,應該是一個不迴避質疑的地方,在質疑中達成“視野的融合”,才能顯現充滿思維張力的課堂。如果沒有質疑,那麼學生也很難將眼光落在這幾個標點符號上,也不會將這幾個標點符號和“依着時令,順序開放”的意思聯繫在一起,文本中的這句話所體現出的“樸素中帶着華麗”的農家風光也很難體會到了。這樣的質疑,情感和文本的融合水到渠成,這樣的質疑,來自於學生,迴歸於學生,是學生對文本感受的自然流露。

三、拓展提升,走向生本

語文課堂,我們不提倡“逢課必拓展”的做法,也並不排斥一切語文課本以外的東西。我們提倡的是適度的拓展,拓展之後有提升的過程。這個提升,也是讓文本的意藴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讓課堂更具文化的張力。

在《鄉下人家》的最後一個板塊教學裏,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了課文之後,老師設計了一段拓展練筆。他根據孩子們的學習情況適當放低難度,出示了一組詞語:向晚的微風,歸巢的鳥兒,綠綠的濃蔭,鮮豔的棚架……學生之前已經體會到了語言中藏着的情味,能從顏色、變化和心情等幾方面去感受鄉下人家的清新與生氣。不管學生有沒有去過鄉村,了不瞭解鄉村,至少在這裏學生對這篇課文很感興趣,有共鳴了。這樣的小練筆整合了課文的語言文字,通過前面對文字的咀嚼、品味來實現“語言積累”的目標,孩子們在這種言語學習和實踐中,產生了積極的精神活動,使鄉下人家的各種畫面和他們心中的美好想象相結合了。

如歌,如畫,如詩的一堂好課看似很難,其實也很簡單:讀好手中的這本書,以發展學生為本。大道至簡,如是矣!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10

3月17日,我們一年級語文教師參加了教材培訓。雖然只有一天的時間,但培訓所給予我的啟發和經驗卻是一筆永久的財富。聆聽了王建萍等各位老師對教材的分析及具體的指導,自己才對一年級教材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使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淺。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幾點體會:

1、在本次培訓中,專家教師主要從識字教學、寫字教學、閲讀教學、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培訓指導,剛開始我對教材的認識沒有那麼的.精深,也沒有意識到,不過聽了專家老師的詳細分析,從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編排特點。並且要注意把握本組教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繫。這一點,讓我在潛意識中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拉近課本與學生的關係,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教學內容提示及一些教學中所要注意的問題。

如:識字課。我們要了解它的編寫形式、特點。

1)、內容與專題緊密聯繫。

2)形式多樣,體現出要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3)採取韻文的形式編寫,易於朗讀。特別是低年級的國小生,我們要充分地發揮課文中的插圖作用,藉助圖畫猜識生字,讀通句子。必要時,我們可以採取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文讀通順。老師絕對不能包辦代替學生,而是加強引導學生注意發現的層次性,將發現的識字方法遷移到學習中,讓他們自己動手操作和鼓勵他們獨立完成。不過要時時對生字的複習和鞏固。

2、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老師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課堂才會充滿生機。

總之,這次國小語文教材培訓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一定會認真閲讀筆記,結合實際,把本學期教學開展得更好。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11

《放飛蜻蜓》評課5月13日,聽了沈玉芬老師的《放飛蜻蜓》第二課時。

這一課敍述了陶行知先生髮現一羣孩子在捉蜻蜓,他沒有呵斥,沒有批評,而是因勢利導,跟學生講起了蜻蜓的有關知識,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讓學生自覺自願地放飛了蜻蜓的一個小故事。

在課上,沈老師跟孩子們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親切的態度,啟發引導的巧妙。學生們喜歡上了這位離他們原先較遙遠的先生。可親可敬的陶先生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們心間。沈老師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着,傾聽着,啟發着,點撥着。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介紹着蜻蜓,那些數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脣間動情地傾吐着。

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沈老師突出了“慈愛”、“小心”、“商量”、“撫摸”等詞語,同時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詞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展開討論。學生進入角色,邊讀文、邊體悟,因此學生能獨立思考,體悟得較深,討論時也是有話可講。

在學完整篇課文以後,沈老師出示了圖片,讓大家欣賞,目的是引導學生想象,重回藍天的小蜻蜓會説什麼,並讓他們自由表達:你們有什麼想對小蜻蜓説嗎?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臨下課時,沈老師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説關於蜻蜓的,有説關於陶行知的,有説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穫還真不少。

興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內部動力。作為一名教師,要設法去調動他們的興趣,不斷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寓教於樂”,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不是負擔,而是享受,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12

聽取了青年教師胡老師執教的如這一課題,文本引導理解自然之道,讓學生感悟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之道,明白好心人辦壞事這點確實難。

胡老師以幼龜為點,以情景導入,引出“這麼多幼龜是如何離巢入海”,再品讀“離巢出海”文段,然後理解“自然之道”。在過程中,胡老師對一隻幼龜的探與出,摳詞摳得很好,讓學生感受幼龜的謹慎勇敢,但聽着聽着我就在想,既然已經點了這點,是不是可以再進一步,去引導理解“自然之道”中的一層意思,即:幼龜的安全意識生存之道。當然,這不是重點,但卻也是豐富理解課題的含義。

在教學一羣幼龜,這一環節,胡老師緊緊地扣住了“魚貫而出”“結伴而出”“結隊而出”這幾個詞,在這幾個詞中下了很多的功夫,讓學生感受其數量多,出的方式不同,然而,聽課的我不禁又在思考,這樣的用途除了讓孩子悶感受祖國語言的準確豐富之外,與課的主旨是不是有所偏離,是不是可以在稍作感受三詞不同之後,導向因為我們的“幫助”,讓幼龜得到了錯誤信息,所以“魚貫而出”,因為幼龜以為很安全了所以“結伴而出”,“結隊而出”。讓學生把這一結果造成的原因直接指向“我們的做法”,在此,可以想象如果你就是小幼龜心裏怎麼想的。為下文,我們為犯的錯誤後悔做一個鋪墊。

第三點,我覺得問題的提法與價值觀導向有所偏差。胡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示了成羣幼龜在沙灘爬行的圖片,之後想象它們會想些什麼?再次齊讀描寫成羣幼龜的句子,然後問:“看到這個情景,誰最高興?”學生與老師的答案是食肉鳥最高興。接下去再去學習揭示“自然之道”。這個問題一拋出,我不禁一愣,總覺得與這個課堂主旋律格格不入。當然只是個人看法。

我的想法。從沒學習過這一文本,這六年級的教材也是在我們市裏屬於第一輪新課程實施,不懂教材的我記一下我的設計想法。是不是可以以嚮導的話“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句為切入點,通過文本本身的`特點:從小幼龜的安全警惕,生存之道,引到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以此為線,是不是更便於揭發深入自然之道的旨向。同時,在文本的解讀中,品讀幾個“而出”,理解這幾個“而出”是因為人們的做法致使幼龜得到了錯誤信息,這樣也便於學生更深地挖掘文本自身,把握其“自然之道”的根本。另一點,以嚮導的悲歎為結,他悲什麼,歎什麼,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明確課文旨意,把課堂推向深度,推向高潮。

一堂課,沉下去,思考給孩子們留下了什麼?是語言文字上的積累,是寫作技巧上的掌握,還是人文的薰陶?我們明白那是多多益善,可是我們的課堂只有四十分鐘,容量有限,所以語言文字的訓練如一些小練筆最好與課文的人文薰陶目標結合起來。這是站在這節課堂之外,我的所得,我的小感。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13

xx年3月17日,我在晉華國小參加了榆次區教研室組織的'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教材培訓'.此次活動至今想起仍舊曆歷在目,温麗君老師深入的課標解讀、精闢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學建議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通過這次培訓學習,使我對高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對具體實施有了一定的思考,下面就自己的所得談幾點體會:

一、對新課程的思考:

在本次培訓中,教師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展示,為我們做了精彩解析,並通過幾位一線教師對高年段的語文教學建議中,使我對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有新的詮釋,對蘇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二、對課堂教學的思考:

'以人為本'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力爭一切活動都以富有情感的學生作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情感的激發,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正如王曉瑞老師在培訓中所説:'語文教學不僅要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開闊視野,發展水平,激發情感,樹立三觀'.

通過這次培訓,我不僅獲得了語文教學和備課時處理教材的有效建議,更加深刻地明確了語文教學的方向,而且充分認識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還要儘量收集與教材有關的資料;不但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理,還要積極轉換自身的思維方式,積極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使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能和學生產生共鳴。對於課堂教學而言,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是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個方面的綜合要求,也就是説,我們的教學既要教會學生知識,又要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這應該成為我們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14

20xx年10月13日,大洋中心校在中長店國小舉行了部編一年級語文新教材培訓。我有幸參加了培訓,雖然我今年沒教一年級,但是既然領導給予我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我還是很高興的,畢竟我對低段教學相對陌生,但我又很感興趣。

作為教育部審定的新教材首先就體現了核心價值觀,其次是接地氣,編寫體現科學性,貼近當代學生生活,體現時代性。選文多為經典文章,文質兼美。手中的一年級教材就有不少變化。改變了以前一開始就學拼音的編排順序,第一單元先學識字,激發孩子們上學的興趣,學語文的興趣,從第二單元開始學拼音,藉助圖形學拼音,也不再是獨立的圖形,而是將圖形放入一個連貫的`情境中,孩子們藉助圖形在情境中學拼音,既有趣又直觀,減輕了學拼音的難度。

識字教學也有改變,圖文對照,重現象形字的形象,先展示字的原始圖形,出示古體漢字,出示楷體漢字,然後指導正確書寫生字,新教材也提高了對寫字的要求,在生字上面增加了筆順,音形義結合,提高了孩子識字的興趣和效率。其它模塊如“我的發現”“和大人一起讀書”的設置,增強了一年級孩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也為親子共讀提供了平台。每一個版塊的設置以及他們之前的順序都體現了編寫者以學生為本的意識,也凝聚了他們的智慧。

在分析新教材的特點時,我不禁感歎編寫者的匠心獨運和奇思妙想,我想孩子們用這樣的教材學習不僅能學到知識,相信也會變得會思考,懂創新。

語文下冊心得體會15

今天,我們商業局聯辦國小舉辦了教材培訓活動,有幸聆聽了宋桂敏老師對六年級下冊教材的解讀和剖析。她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將教材疏通和教育教學指導有機結合,緊貼實際,通俗易懂,我從中受到了很大啟發。

六年級的第二學期,不論對學生還是老師,都有一些特殊的意義,既是國小階段的最後一個學期,同時也要與國中的語文學習進行一定的銜接,所以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從主題單元整體備課入手,抓住單元閲讀教學重點,切實加強“雙基”訓練

1、抓關鍵詞句:理解它們在語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其感情色彩,推想它們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學會遣詞造句。在教學中,除了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文後安排的此類專項練習,更要敏鋭地從文中發現可供訓練的語言點。

2、抓篇章結構: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文章的表達方法不同於文章的寫作特點,寫作特點是知識性的,表達方法是綜合性的,它涉及寫了什麼,怎麼寫的,還可以怎麼寫,為什麼要這樣寫等內容。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是實現以讀促寫的重要途徑。如教學《煙台的海》一文,要引導學生揣摩、領悟文章寫 “ 景 ” 的同時也寫 “ 人 ” , “ 景 ” 與 “ 人”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 總——分——總 ” 的行文結構,突出了文章重點;語言簡潔凝練、生動形象。

3、以讀書為主線,加大思維訓練力度。致力於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良好的閲讀習慣。將學生的視角從美麗的圖畫轉移到優美的文字,在與文本的對話及同學的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並適時移情,説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

4、抓文體的辨別:明確記敍性、説明性課文及詩歌的基本特徵和教學重點。在對不同文體課文的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運用都應有所區別。敍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點部分發表感受,借鑑寫法。説明性文章,宜在初步瞭解説明了什麼之後,有重點地瞭解基本的説明方法。這樣,就能避免不同文體的課文教法大一統、抓不住不同體裁文章特點的局面。當然,具體到教學某課文的側重點,則要因文而異。

二、重視常態閲讀教學的寫法滲透,有效落實“讀寫結合”、積極改進實施單元習作教學。

習作教學,不僅僅是單元習作教學的事兒,更離不開平時閲讀教學中寫法的無痕滲透、借鑑、遷移以及平時“讀寫結合”、“日記練筆”等的鞏固性訓練。因此,習作教學,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實施:

1、加強平時練筆的指導。

一方面把練筆輻射到閲讀課上,經常寫寫感受、啟示,仿寫典型的句、段,續寫結尾等,體現從“讀中學寫”、“讀寫結合”;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經常練筆,以日記形式隨時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提高寫作水平,積累寫作素材。

2、加強課外閲讀的指導。

俗話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平時應加強課外閲讀的指導,重視指導學生做好讀寫筆記,使讀寫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靈活多樣。

三、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質量觀,紮實做好“小升中”最後階段的複習工作。

本學期是國小學習的最後階段,我們應該圍繞全套教材提出的“雙基”總目標,以“注重基礎,注重積累,利於學生認識語文學習的規律,利於學生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為原則,紮實做好即時性複習、階段性複習和總複習工作。

有了這樣紮實的教材培訓,相信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會如魚得水、遊刃有餘,定會營造一個和諧有效的課堂,為學生六年的學習生涯畫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