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心理學有感精選15篇

欄目: 心理學 / 發佈於: / 人氣:2.47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心理學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心理學有感精選15篇

讀心理學有感1

心理學的流派非常之多,除了因為是一門流行且有用的學科外,也跟心理學自身太過複雜,可驗證性的標準較難清晰有關。社會心理學就是其中的一門學科。讀這本書最常用的表情就是瞪大眼睛,因為忽然發現某個現象原來並不是表面那樣簡單,而是有深層次的原因,就像我們雖然可以熟練操作並使用電腦,但對電路板、硬件、操作系統之間的互動往往一竅不通。

這本書提供的概念非常多,每一個都能帶人走進一扇新的大門,認識一個全新的自己。列舉概念是個好方法,但活學活用或許更有趣,下面就試着用案例來分析一下,不一定準確,但至少有了思考,就是一點點進步吧。

情景概述

鬧鐘響第一次,這是前一晚小紅特意怕遲到提早設置的鬧鐘,稍微早了些。然而她按掉鬧鐘後並沒有及時起來,她想,第一遍就起完全不是我的風格嘛,再重複響鈴時候起牀也還來得及。於是她睡着了,第二遍響鈴重複了第一次。第三次的時候,忽然發現已經比平時晚了20分鐘,鐵定會遲到了。於是她坐起來又躺下了,反正也遲到了,乾脆請假不要去了,好好在家休息一下。

於是她發微信給領導編了個謊言説自己有點難受,想要請假,領導過了一陣子回了一句好。但她忽然發現自己真的有點難受,她感覺自己請假請的非常正確。她看了一會兒宮鬥劇,半道單位有同事打電話問一些公事,她忽然非常生氣,認為對方在刺探自己是不是真的生病了,於是很不爽。

她明天會參加一個小考試,今天空出一天來,正好應該背書。但她覺得時間還早,所以開始追劇刷手機。到了晚上她發現時間過去了,感覺很懊惱,但想了想,算了還不如安安心心的玩,省的玩一半學一半也沒有什麼用處。於是整整一天一眼書都沒有看。

第二天她去上班,總覺得別人在用異樣的眼光看着她,所以她開始做出一副忙碌並且理直氣壯的樣子開始工作,並且在與別人溝通的時候使用特別斬釘截鐵的態度。於是在一個項目風險預判中,她做了一個魯莽的判斷認為自己可以HOLD住。當團隊成員對此提出異議的時候,她堅信自己是對的並且認為對方挑戰了她的權威,所以態度很不好。但一個小時後,小紅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問題,向同事道歉。

下午她參加了考試,有一些題不會,她想,果然不出所料,肯定過不了,即使看書也不會看到這些題目的。

分析與思考

1、小紅沒有起牀,是因為她自己非常懶惰。這個判斷對嗎?

判斷小紅沒有起牀上班,是由於懶惰,這是內部歸因,也是人們通常最容易做出的判斷。但忽略了外部歸因,首先小紅因為要面對考試和項目管理,可能有很大壓力導致了失眠。其次小紅很久在長時間的壓力狀態下工作,連續幾個禮拜加班,身體和精神都已經到了極限。所以在分析一件事的時候,不要輕易的給別人定性,要學會內外因一同分析。

2、小紅撒謊後對同事正常電話溝通的牴觸情緒是哪裏來的?

當時小紅是在看宮鬥劇的中途發生,宮鬥劇基本都是在各種陰謀,笑裏藏刀,挖坑之類的情節中打轉。小紅本身請假就有一些心虛,對於同事的來電有本能的防禦心態。而且環境對於她的判斷有很微妙的影響,這樣就讓小紅在當時的情形下,變的敏感多疑,把一通正常的電話想象成了一種試探。

3、小紅對於考試沒過認為看書也不行是什麼心理現象?

這是一種認知失調。小紅由於沒有時間準備考試,對考試存在畏懼感。越畏懼,就越想逃避,以便後續失敗的時候可以給自己找到藉口。對努力可以帶來成功的合理化的反面認識,就是不努力就會失敗,但不努力如果不是因為自身的原因,是客觀條件導致的,那麼這種失敗就不是很難接受的事實。

4、小紅為什麼撒完謊後真的感覺自己很不舒服?

也是認知失調的一種表現形式,因為小紅認為自己有積極正面的形象,但是撒謊這件事會讓她感受到自己沒有想象中那麼積極正面,所以她的身體開始自我覺知,試圖將行為合理化。生活中經常見到這種現象,甚至有時候還會有比較神奇的情況發生。

5、小紅當時為什麼激烈的堅持自己的觀點?

外顯態度是小紅與同事的判斷意見不同。但內隱態度是小紅來上班後,由於耽誤了一天的工作,有着強自尊心態的她,開始用一種防衞的姿態對待同事的意見,這屬於內隱態度。所以本來是工作的討論,升級成為印象管理,小紅產生了固着心態,就是我們常説的,對事和對人的分別。但小紅通過內省調整了自我認知,及時的發現了自己的問題,調整了心態用客觀的角度來面對建議。也就是説,她意識到了自己對這個行為的基本歸因錯誤。

那麼,做出了以上的分析,我們應該可以給小紅提出一些建議:

1、正視自己的內心,不要通過客觀原因去逃避。比如小紅不想去工作,那麼完全可以正視自己的這個念頭,頭一天晚上就決定給自己放一天假休息,這樣能避免後續很多不妥當的行為發生。

2、在工作方面,保持對事不對人的客觀態度,避免因為高自尊對行為錯誤歸因,導致做出錯誤的判斷。

3、正確評價自己,不能因為休息了一天就對自己的工作能力產生不安全感,不要受外因影響太多,要維持自己基本的判斷和信念。懷疑時,仔細分析自己周圍是不是有什麼隱性因素在影響自己的判斷,多用同理心去溝通。

最近事情太多,這篇讀書筆記質量並不那麼高。(這一句可以劃掉,因為這種原因的定義屬於外部歸因,其實應該使用內部歸因認識到自己就是有一定的鬆懈態度)。忽然感覺心理學是讓人無所遁形的照妖鏡,能逼出骨子裏的小我來,真是痛並快樂着的一件事啊。

讀心理學有感2

我讀了《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感想深刻。

我認識到了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和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目的。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根據高中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或許你認為不經意的一句話,但在學生的眼裏分量是多麼重,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有句話是這麼説的:“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老師的讚揚和鼓勵,就是對他們的賞識,就是對他們的認可,就能給他們信心和勇氣,讓他們邁出成功的第一步。一兩個月,僅僅一兩個月,奇蹟就會這樣出現了,經過老師的鼓勵和表揚,那位受鼓勵和表揚的同學將帶着這個信念,去不斷的努力,總有一天他會真正成功的。我也會永遠帶着這個信念:“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去關愛我的學生,最後我要説的是:賞識你的學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欣賞孩子的長處,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細微進步,讓他們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悦,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並真誠地幫助他們,那麼,奇蹟就會發生,壞學生、後進生都會變成好學生!關於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目的。教師為什麼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呢?通過讀書我知道了書中的觀點。

第一,是因為教師要形成優秀的心理品質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本書所要強調的是,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才能知道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哪些優秀的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這些心理品質。

第二,是因為教師要提高教育業務水平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這本書對此作了比較精簡的歸納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心理學問題比比皆是。但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2、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品德。學習過教育心理學的教師,就能夠掌握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按照共產主義的面貌來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也就是説,教師瞭解了不同時期、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才能助長學生的.優點,矯正學生的缺點。教育的作用就在於發掘學生的優點,克服學生的缺點。

可以科學地總結教育經驗,我覺得這也是第一點的基礎,是為提高教學質量作準備的。此外,本書還提到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總結法等,可以説從理論上歸納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學的具體有效的方法。總的來説,本書對於學習教育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瞭解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是非常有幫助的。

通過讀《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我將會心理學裏面的知識,正確運用有效的評價和適當的表揚等正面引導的外因作動機的誘導,促使學生的認知興趣得到發展,形成穩定的、積極進取的人格特徵。讓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從而健全他們的人格和品德。

讀心理學有感3

身為老師,相信大家對《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是再熟悉不過了,各自家中都會有好幾個版本的書籍,最新購得的這一本來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它能寫出什麼新意?帶來什麼新東西呢?滿心期待着。

打開目錄,是既熟悉又新鮮的感覺,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艾賓浩斯的記憶遺忘曲線實驗,師範學習時便已在腦中刻下深刻印象;布魯納的認知學習實驗、皮亞傑的認知發展實驗,是在參加工作後漸漸熟識起來的;鄧克爾的功能固着實驗、柯爾伯格的道德兩難實驗,則是些不折不扣的`新朋友。書中給這些心理學史上的經典實驗加上了“學習即條件反射”、“期望導致結果”、“發現中學習”這樣的標題,直截了當地告訴你“是什麼”、“該怎麼樣”,光是看目錄都覺得大受裨益。

收穫一:知其所以然

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我在班中建立了一套獎勵機制,大致是:10個√換一顆☆,10顆☆換一個印章,10個印章換一樣小禮物。讀到米斯切爾的延遲滿足實驗後,方才明白這樣做背後的深層意義:延遲滿足能力從小就有,能夠自我延遲滿足的人,更善於調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擁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多的未來成功的希望。因此,培養人的自控能力,必須從小抓起,要讓孩子從小就習慣於需求的延遲滿足,適當的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抵制誘惑。孩子的進步離不開表揚和獎勵,家長和教師要學會延遲獎勵策略,當孩子有很好的表現和取得進步時,可以給他一個累積獎勵的標誌,等累計到一定階段後再進行獎勵。通過這樣的獎勵方式可以強化延遲滿足行為。

收穫二:落到實處

有句話説得好:“無論什麼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錯,第二次就容易做錯。”這是什麼原因?洛欽斯的“第一印象”效應實驗很好的闡述了這個問題,讓我從根本上了解了“第一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開學時的首次師生見面,我會打好招呼,露出一個燦爛的笑容,親暱地摸摸孩子的小腦袋,多説些讚許的話,這些舉動雖小,但會讓學生感到被重視的温暖,為今後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基礎。特別對於所謂的“差生”來説,這是師生良好溝通的開端。另外我還要組織好第一次早操,上好第一節課,批改好第一次作業,做好第一次批評和獎勵……

一直以來,在教學過程中我能注意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改進教學方法,研究並解決各種教學問題,但一直都是就事論事,沒有從學生的心理層面上來思考。事實上,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心理學的因素對學習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只有瞭解了學生的心理,再去研究“教”與“學”,再去建構課堂,才能讓我們的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古人有云:“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就是這個道理。

教育心理學就好像是我們教學的源頭活水,汲取這源頭活水,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教學,真正實現靈活、高效、學生樂於參與的生命課堂。書本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台,而我們所要做的便是用心學習、用心實踐。

讀心理學有感4

在“全名閲讀”與“書香校園”活動的感召下,我也主動地參與的活動之中,捧起了久違的書籍,思緒萬千,書是人類的朋友,讀書使人聰慧,使人明理,使人進步,我經歷月餘的時間,記下百餘頁的'筆記,把劉國政主編的一部《國小教育心理學》終於讀完了。去閲讀與學習的過程,感悟頗深。

《國小教育心理學》一書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突出了國小教育教學的特點,理論聯繫實際詳細,具體地從學習動機,知識技能學習,學習策略到讓教育和品法形成等學習心理學理論,也闡述了教育心理學羣體心理學,差異心理學理論知識,書中例舉大量國小教育,教學案例和實驗數據,使閲讀者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特別是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許多著名的教育家的理論和觀念點,讀起來讓人耳目一新,也使我們對國小教育教學的理念,從中真可謂受益匪淺,其樂無窮。

此書共十二章四十四小節詳細具體的闡述了國小教育教學的基本心理活動規律對提交我們從教技能,指明瞭方向,擴展了教育教學思路,也為廣大教師避免走彎路開闊視野,提交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積澱無窮的動力。

讓我們共同攜手,以書為伴以書為友,讓閲讀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旋律,感受閲讀的樂趣。

讀心理學有感5

最近讀了羅伯特.斯萊文所着,姚梅林等翻譯的第七版《教育心理學》,收穫很大。本書內容體系完整,事例科學、實用,可讀性強,最有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通過大量的真實例證將各種理論與實踐緊密而明確地聯繫在一起,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不少啟示。

課堂上,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夠有序地舉手發言,而不是一知道答案就喊出來導致課堂一片混亂。對此,本書在行為學習理論這章中分享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二年級的國小教師,試圖教給學生如何表現出適宜的課堂行為。她説:“我們班存在一個問題,當我提出一個問題時,你們當中的許多人不是先舉手等待教師點名,而是直接回答,誰能告訴我,當我向全班提問時,你們該怎麼做?”其中有個學生的手舉到空中,説到:“我知道!舉手並安靜等待!”教師歎了口氣,試圖忽視她,但班上只有她一個人舉手並越叫越起勁,最後只得叫她。

其實,這裏面教師的做法就是錯誤的了,她實際上教給學生的恰恰與其願望相悖,不僅提高了那位學生不舉手就直接説出答案的可能性,而且也使該行為被其他同學效仿。

看了這個例子,我感觸頗深,之前的教育實踐中,我所採取的許多教學方法多是沿襲傳統的。而這本書在對這些傳統的方法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指出那些我們原以為“理所當然”的錯誤。譬如,上例中就涉及心理學的一種行為理論——陽性強化法。它的原理是適應性行為出現時給予強化,如讚揚、獎勵等,以建立或維持某行為;適應不良行為出現時,則不予強化或有意忽略,以消除它。

所以,在我們試圖建立一種行為習慣時,要分清哪些行為該強化,哪些行為需要忽視。在開始忽視某種行為時,可能會增加此行為發生的頻率,這是一種典型的消退爆發,持續地忽視不適宜的行為才是最適當的課堂管理策略。可惜的是,我們最終會放棄忽視,像例子中的教師那樣,在不經意中就給學生傳遞着這樣的信息:只有大聲地回答問題並且堅持喊叫才有可能獲得強化。

將心理學與教學相結合,就能科學地分析教學過程,認識教學過程中心理活動的實質、規律和作用,從而藉助心理學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智能的發展狀況,以利於教學。

五年級的信息技術課堂上,我正講着課,一個男生突然“啪啦啪啦”的把鍵盤敲得一陣響,使得全體同學的目光齊刷刷地朝他看去。

這時我該怎麼辦?訓斥他?忽視他?讓他去辦公室?向全班同學解釋他的行為干擾了正常教學,破壞了開學初全班同學制定的課堂規則?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應對不良行為的措施,而且每種措施相對應的心理學上的解釋是不同的。依照書中所談,我沉住氣,認真地分析場景:當他搗亂時,大家的注意力全都轉移到他那,而他呢,正得意洋洋地享受這種目光聚焦的感覺,這表明他在尋求同學們的關注。這時我如果訓斥他,可能會增加同學們對他的注視,進而會獎勵他的搗亂行為,所以正確的'做法就是忽視該行為。出乎意料的是那個學生看到我沒理他,照常上課,其他同學也沒看他,竟也停止了敲擊。

看來有效的教學既不是一些雕蟲小技,也不是一套抽象的原則;相反,它是把理解透徹的原理明智地應用於實踐,滿足實踐需要。理論聯繫實踐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本文作者所説,不管教師的哲學觀是什麼,他們必須精通多種教育教學方法,並加以有意識地使用,而不能盲目跟風或非此即彼的簡單套用。教師應該立足於對教育對象的瞭解,開闊視野,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專業水平和工作能力。

除了行為學習理論,本書作者在發展理論、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和認知理論、學生多元化理論、有效教學理論等方面也都進行了相應的闡釋。書中的每一個例子都是那麼鮮活,淺顯易懂,不勝枚舉。除此之外,本書配有卡通圖畫,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及趣味性。同時提供豐富的網絡資源及其他教學輔助資源,為讀者提供有效的導航。也使一線教師能夠短時間內積累經驗,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讀心理學有感6

合上書,難免有些思緒萬千,真的,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感覺。想一想畢業已經二十多年了,當重拾《教育心理學》時,我突然發現自己對教育心理學的掌握竟是那樣的薄弱,似乎都有些陌生了,不僅僅是從量上掌握不足,從質的提高上更是難以提起。再加上我們學校正在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靈動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更加讓我感覺到自己能量上的不足。的確,加強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彌補這麼多年的不足,是提高修養的捷徑之一。

總的來説,這本書用一定的篇幅講述了學習教育心理學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似乎有些枯燥乏味,但往後閲讀就會發現其內容還是緊密結合了中國小實際,不僅解決了學生的心理,實際上也解決了老師的部分心理問題;不光是解決了教育教學問題,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似乎也涉及到了一定生活問題、道德修養。

寫至此,我不得不説一些題外話,説一説自己的從教之路:

一是以前我講究的是如何教好,如何上好,於是,才能往往發揮到極限,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畫畫又是講故事,聲情並茂,聲淚俱下。愣是靠自己的表演吸引着學生的目光。問題是表演一旦不被認可,那麻煩可就大了去了。

二是我怎麼講已經編寫好了教案,設計好了計劃,一切都按部就班,學生就這般讓老師牽着鼻子,認真的走完四十分鐘。問題是人人都願意被牽着鼻子嗎?一旦有走神兒的出現,我的威嚴就會發揮得淋漓盡致,往往許多人就會被逼上梁山,説是我要學,實際往往會變成要我學。

三是《教育學》上講究的是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實際上學生心中有多少疑問,他們的層次如何,我很少去備學生,一堂課下來,主體到底動了多少?到底調動了他們多少積極性?仔細體會其中之味 ,似乎有點皇上不急太監急的味道。

四是很是辛苦。課堂上疲憊不堪,課後大量習題伺候,學生寫的是人困馬乏,我也改的筋疲力盡。提高是提高了,但靠的是加班加點,靠的是犧牲自己和學生休息鍛鍊的時間,是以知識為本位,分數為本位的“高污染,高消耗”的教育。這種情況下,並沒有考慮我和學生的身心健康。

通過本次的讀書學習,針對自己在教學中的弊病,我深深地明白了,心理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作為教師不僅僅是要傳道、授業、解惑,不僅僅是將幾道題,寫幾個字,更要注重學生心理方面的發展變化,深入學生內心深處,與學生交朋友,仔仔細細地全面的瞭解學生,這樣才能做學生的貼心人,才能不怨天尤人,自己的教學思想才能在學生的內心深處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才能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才能使“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等教育理論落在實處,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正正經經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我也明白了,心理的發展變化往往會影響學生的情緒,也會影響教師自己的情緒。尤其是面對後進生的時候,我們的心裏往往會失衡,我們的語言往往會表達的尖酸刻薄。先拋開自己這方面的修養不説,作為教師要明白自己情緒背後有沒有過度的期待,如果有,必然會影響自己在教學中的表現。俗話説:“欲速而不達”就是這個理。因此,老師必須耐心的想一想,自己的所想所作是否有利於是想自己的教學思想,是否有利於知識的傳授,如果自己的心理並不健康,我們就得努力使自己走出精神的牢獄,做傷痛的終結者。要不然,自己心裏的`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又如何去面對心理並不成熟的孩子呢?這就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趙本山所表演的那個小品,諷刺一些人自己心裏就有病,反而給別人看心理,裝模作樣的去做心理醫生,結果,沒把別人的病看好,反而使自己昏厥於地,讓人貽笑大方。

因此,在以後的日子裏,我一定要在處理班級事務時,做到時不走極端,情緒上不大起大落,不在個人的利益上斤斤計較,從而使自己心態平和,使自己懂法知法,進而就會高高興興上班去,快快樂樂回家來。在人與人之間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氛圍。我一定要用心去聽孩子的苦衷,去接納孩子的感受,不輕易去否定孩子的感受,絕不輕易的下結論,俯下身子,去理解和明確孩子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言行,協助孩子表達內心的感受,幫助孩子疏導不良情緒。使每一個孩子充滿快樂、充滿激情、充滿陽光、進一步提高自己教學的主導性、針對性,主動而科學地駕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一步豐富教學藝術。有一句話説得好:用你的眼睛去發現美,你就會發現許多。話又説回來,如果你用眼睛去發現醜,那麼你的心靈就會被灰塵矇蔽。

當然,學生的心理變化更是千變萬化,百人百性。由於他們的天真、敏感、好奇、心智不成熟,他們還不會找到合適的途徑來調節自己的心理,還找不到合適的途徑來發泄自己由心理所產生的負面情緒,所以更需要來自老師的關心,更需要合理的疏導。否則,他們由心理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往往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交友一系列息息相關的事情。孩子就算是沒有影響他們的學習,但心理上的情緒久而久之也會結成一定的疙瘩,造成這樣那樣的心理疾病,就算是重點大學畢業畢業,但心理上的陰影也會伴其一生,從這一點上來説,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學生嗎?

事實證明,自從讀了這本書後,我在靈動課堂的實踐中也有不少的收穫,對我校在靈動課堂所實施的一些新的做法找到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就拿最近的一件事來説吧:我班有一位學生叫王宇豪,學習的積極性並不高,即使要到講台做展示,也總是哼哼唧唧,詞不達意。以前我總是與其家長聯繫,夾七夾八地訴説一通。然而就在最近的一次打飯時,我與孩子們一起排隊,唯有王宇豪同學將勺子遞到我的手上,讓我先打。對於他的這種做法,我在與家長聯繫時,反覆地肯定孩子懂事,有禮貌。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沒想到王宇豪變了。從此,他總是積極地參與班級的一些事務,包括髮言,幫助同學。他的成績也是一路飆升。究其因,我想這應該是孩子心理上起了變化,我的一句簡單的話與往日對他的否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的肯定觸動了他心裏那一塊温柔,開啟了他追求進步之門,讓孩子由被動走向了主動。可見,一句話能把人説笑,一句話能把人説跳就是這個理!學習教育心理學,掌握孩子心理真的如同我們中醫上的治病,痛在頭上,也許病因在腳上;痛在腳上,也許病因在腰啊!

總的來説,在以後的日子裏,我還要繼續閲讀不同版本的教育心理學,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質,進一步深入學生,掌握孩子品德形成的規律以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正確把握適當有效的評價,不斷健全孩子的人格,促進他們的心智發展,為我校在靈動課堂教學的模式中發揮出自己應有的力量!

讀心理學有感7

用了很長時間斷斷續續讀完了《聽心理學家講故事》這本書,感覺這本書很適合心理諮詢師講課用,下面摘錄有所觸動的句子。所謂陰影,就是我們在生活世界中隱約感受到,卻又不敢認同,不願接受,不能正視的自我體驗和自我意向,實際上,我們在生活實踐中遭遇負面經驗時,即有可能感受到陰影,或者説,意識到心裏面產生了陰影。阿德勒舉例説一個虛弱的孩子經常勤奮的鍛鍊身體,使自己成為一個肌肉發達的強壯的人,這就是他在補償生理上的缺陷------阿德勒補償學説。

人們都會為力求自身完美而不斷努力,這叫做追求優越,補償是追求優越的別稱。自卑並不是壞事,它可能激發我們身上某些隱藏的潛能,看你怎麼看待自卑。柏拉圖説人們所犯的最大的錯誤,他們只想治療身體,而不想醫治思想,可精神和肉體是一致的,不能分開處置。容易陷入自卑情緒的人,他們缺乏集體情感,集體的榮辱得失引不起他們的情緒波動,只有個人的成敗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過分關注自我,總是期待自己處處比別人強。那你總會發現自己才能不足,總會感到自卑。人的需求其實是很低的,但人的慾望其實是無限膨脹的。強行壓抑自己的情緒,喜怒不形於色,不是感情的成熟,其實是情緒的退化。實際上是將情緒轉入了內心,當情緒受到外部壓力,不能自由宣泄時,便會在體內發泄,危及自己心理和精神,造成的'危害更大。

工作分三種:必須自己做的,可以交給別人做的,可以完全放下的從微笑開始,學會賞識和讚美他人,微笑是情商的美麗外衣。最大的失敗是在失敗面前低頭。嫉妒是對別人幸運的一種煩惱。攻擊性是以極端自私為中心的絕對平均主義。嫉妒是伴隨自卑而來的,嫉妒是一種不服不悦,怨恨與自慚交織的複雜情緒。行動,是擺脱沮喪最好的辦法,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行動都是治療心理創傷最好的辦法,情緒往往不能被理智説服,但卻往往被行動改變,這是人類最奇妙的現象之一。哪怕只是收拾了一下家務,做了一頓美餐,在大自然運動了一會兒,都會使你的情緒有所改觀,而這份小小的成就感,就會使你重新找回自信。同時要相信時間會幫你的忙。如果不能挽回和補救,不如等待。

也許你現在一無所有,飽受人生的各種不如意,以致懷疑自己生存的目的和價值,這不要緊,我知道你渴求心靈的滿足,但他遲遲沒有來到你身邊,但這並不説明他不來了,他只是因風雨耽擱了行程:上帝的延遲並非上帝的拒絕。快樂是一種心態,一種情緒,這種心態和情緒與挫折和失敗無關。一個成熟的人把握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望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每個人心中都有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一位女士説,我不快樂,因為先生對我不好,她把快樂的鑰匙給了先生,一位母親説,我不快樂因為孩子不學習,她把快樂的鑰匙給了孩子掌管,一位員工説,我不快樂因為上司對我不好,她把快樂的鑰匙給了上級掌管。

享受快樂的生活:如果你的小姨找你借錢,你就要慶幸:幸虧來的不是警察。你不是失敗了,而是還沒有成功。

讀心理學有感8

假期裏,因為報名參加了二級心理諮詢師的輔導,所以又重温了一遍心理學,雖然上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學習過一些相關的知識,從教二十多年後再看,有了和當年學習不一樣的感受和啟發。

1.皮格瑪利翁效應。又叫羅森塔爾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發現的。有次他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説:“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過半年,羅森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幹出了非凡的成績。

對教學的啟發:我們要用讚美、信任和期待去對待學生,儘管學生在當下可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問題,但誰又是完人呢?讚美、信任、期待能夠帶給孩子們無窮的正能量,引領孩子更好地走向未來。

2.艾賓浩斯遺忘規律。是艾賓浩斯以自己為主試者,又以自己為被試者,從而得到的一個遺忘規律。具體內容是,人在識記後的最初階段遺忘速度很快,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遺忘速度越來越慢,在一兩天以後,保存量的變化就不大了。

對教學的啟發:及時複習,尤其單純記憶性的內容,爭取在一兩天內多次記憶,直到從識記開始到兩天的時間點內能夠保存。

3.動機強度和活動效率的關係。對困難和一般難度的任務,動機強度和活動效率之間的關係大致呈倒U形曲線,即中等強度的動機,活動效率最高。

對教學的`啟發;教育孩子張弛有度,弓拉太緊,弦會斷的,太鬆,劍又射不遠,關鍵是把握好度,好多事皆同理。

4.首因效應。指最初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比後來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更大的現象。它的作用機制是第一印象。

對教學的啟發:重點、難點問題在課的開始就處理。尤其是複習課,如果有幾大並列的問題,先挑重點難點來處理。

5.近因效應。指最新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比原來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更大的現象。

對教學的啟發:

第一,制訂適合當堂完成的教學目標,不要把一節課的內容拖到下次課處理。

第二,温故知新,對前置有知識需要的內容,要先複習好再開始新課內容的探究。

以上5點,是我感觸比較深的。總認為,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但願我能且學且用。

讀心理學有感9

如何藉助肢體語言強化自身優雅的社會魅力,激起對方良好的社交心理反應,就需要我們完美的運用相關心理學的互動策略。在沒有看過《社交禮儀中的心理學》之前,我一直都不曾注意過,在社交活動中,往往人的一舉手一抬足,都會影響到別人對你的印象。

讀過之後,我才覺得受益匪淺,才深切的體會到,社交心理學——也是一門藝術!一般,人們都會説笑臉相迎,能夠加多一點印象分,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知道,握手,其實才是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就如第一章印象整飾術:禮儀第一修煉中提到——“握手:傳遞手心的温暖與友好。握手已經是現在最通行的相見禮節,是表現友好的.一種方式。與陌生人初次見面,人們大都會重視着裝和微笑,但據調查指出,握手能夠對人的第一印象起決定作用,因為人類能夠對來自內在或者外在的刺激作出更強烈更敏鋭的反應。

而握手,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兩隻手我在一起而已,同樣也要講究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握手的標準姿勢:行禮時行至距握手對象約1米處,雙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傾,伸出右手,四指併攏,拇指張開與對方相握。握手時應用力適度,上下稍許晃動三四次,隨後鬆開手,恢復原狀。

握手的同時面帶微笑,則更能讓人更具魅力,微笑,也是一門藝術。而從微笑中,也能夠分析在社交活動中的一些心理。書中提到:“美國加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南希博士做了一個實驗,他讓兩百多名實驗者看了一些表情各異的男性和女性的照片,之後讓他們對這些表情和人物魅力進行評判。 女性笑得更多,因為她們天生扮演着哺育者和安撫者的角色。

結果發現,沒有面帶微笑的女性大都被認為是心情不高興,而男性表情嚴肅、面無微笑卻被認為是比較有權威感。由此可見,女性生來就笑得更多,而且人們潛意識裏要求她們笑得更多。要想和別人的交往有積極的效果,使自己更具魅力,女性應當笑得更多。”除此之外,書中還提到了如何打招呼才能為自己的談吐加分、如何坐立行走才能展示優雅、如何恰當裝飾才能讓儀容賞心悦目等等;以及通過怎樣的身體語言來恰到好處的傳遞情感……

由此也可見,社交活動中的任何一個細微之處,都與心理學緊緊掛鈎。讀過這本書之後,我才知道,只有很好的學會社交禮儀中的心理學,從社交活動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出發,完美地引用社交禮儀心理學,恰到好處的藉助身體語言等相關心理學互動策略,才能夠更好的展示自身魅力,在社交活動中,愉悦自己,也愉悦他人……

讀心理學有感10

這本書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當我們使用一個產品時,有些用起來很順手,有些用起來卻常常會出錯,甚至看到一件產品時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爸爸對家裏的全自動洗衣機就是如此),不論這件產品是否是“最先進”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涉及到設計心理學探討的範圍了。

作者諾曼博士在《設計心理學》中以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設計的原則,提醒消費者購買的物品要方便好用,易於理解。希望設計師在注重設計美感的同時,不要忽略設計的一些必要因素,因為對於產品設計來説,安全好用永遠是競爭的關鍵。

諾曼博士用詼諧的語言講述了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挫折和危險,幫我們找到了這些問題的關鍵,即產品設計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實需求,甚至違背了認知學原理。

設計心理學幾乎在你接觸到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應用。書中列舉了大量的實例:

比如當我們看到剪刀的時候,一下子就能明白如何使用一把剪刀。但有時候我們到一家高檔賓館的時候,卻不知道怎麼進門,雖然大門看起來很高檔大氣。

一輛豪華大巴車司機面前有一百多個按鈕,但對於司機來説並不不是一件難事,因為這個設計符合了一一匹配原則。但當我們面對一台複印機上的那幾個按鈕時竟然一頭霧水。

當我們用手機撥打了個號碼,然後將聽筒附在耳邊,我們會聽到“嘟~嘟~嘟”的聲音,表示已經撥出等待對方接聽。如果沒有幾聲“嘟~嘟~嘟”的聲音我們就不知道是不是已經打出去了。這是應用了信息反饋的原則。

鑰匙、U盤被設計成為只能有一種方式插進鎖孔或USB接口,這正是設計者考慮到我們可能會犯錯,並提前堵上了這種錯誤的可能性。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則。

……

這本書很有趣,我把它當作科學小品來讀,在書中看作者跑遍世界各地尋找的各樣設計。

對於這本書我用了略讀的方式,粗粗地瀏覽了一遍,有些地方是跳着讀的。

這本書對我有什麼幫助呢?

對於一個跟設計幾乎毫不沾邊的傳道人讀這樣一本書有什麼用呢?除了構架講章之外,設計跟我已經毫不沾邊了。但它至少打開了我的思維,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世界,照亮了我思維中的一個盲點。

如果非要問它帶給我什麼幫助?我只能説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用。

幾年前讀過一本關於青少年心理學的書,其中有講到一個原則:一個頑皮經常做惡作劇的小孩,大多是因為缺乏被關愛,他們搞怪的潛意識是引起注意。事實上這個觀點不僅僅實用於小孩子,同樣也適用於大人。這個觀點在禾場上幫我了很大的忙。

這本書也不妨成為“消遣”的樂趣。

讀心理學有感11

閲讀《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有些感觸,其中有效教師的特徵對自已觸動很大。有效教師共有以下特徵:精通教學技能教學方法好;熱愛學生尊重學生;耐心温和和藹可親;瞭解學生理解學生;與學生一起活動多與學生講話;不拖課;佈置的作業不太多太難;有學問有幽默感等。對照周圍的名師都有以上特徵,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有些感想。

要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首先要師德高尚,耐心温和和藹可親,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在課堂是師生,在課下是朋友,只有把自己放到與學生完全平等的地位上才不會責罵訓斥學生,才會耐心温和和藹可親有幽默感。比如課堂上有次學生睡着了,我把他叫醒,認真對他説“對不起,剛才上得不夠精彩,下面我努力上得更精彩些”全班同學會心一笑,課堂氣氛活躍,和諧。有次週六上午第四節學生疲勞課堂有些沉悶,我鄭重其事要宣佈一個好消息,學生們很期待,我説“再上一節課就要放學了”,如此等等我與學生們的關係很和諧。每節課下課時師生都感到有收穫,心情愉快。

要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首先還要精通教學技能教學方法好。教師知識廣博,精通本門學科有關知識,與本學科有關的最新資訊,教學基本功紮實,精通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掌握現代教育理論,教育理念先進。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教學規律,有能力選擇適合學生實際特點的教學方法,教育教學才能引起學生共鳴,成為受學生歡迎的優秀教師。

要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多為學生考慮。上課的內容、教學方法要適合學生,課堂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不能總把問題留給學生,作業不能太多太難,佈置給學生的作業教師一定要先做過,並不是課後的作業都適合自己的學生,太難的要去掉,有的題要改造,有的題目作為選做題,作業的量要適當,作業太多太難只會打擊學生的信心,浪費學生的時間。上課不要拖課,我上課總要留幾分鐘,這幾分鐘時間多數學生可以回顧一下本節課的內容,個別學生有問題也可以在這段時間與教師交流,有的學生可以休息一下,以便下節課更有精神。要多與學生交流,這樣才能瞭解學生,才能相互理解,教學也能更適合學生。

要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要真誠的關心學生,幫助學生,特別是有困難的學生,對學生要一視同仁,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多鼓勵,多指導,這些學生的成績上來了,班級的成績才能上台階,班級學生的成績差距小了,也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以利用輔導課時間和晚自習時間輔導學生,作業中的問題多些個別的交流更好,考試後成績波動的學生及時給予鼓勵和指導,總之只有真正為學生着想,全力幫助學生,才能建立全新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學才會更有效。

讀心理學有感12

看到這個題目,你可能驚呼一聲:啊,我就是啊!或者你身邊就有這樣的拖延症患者。而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簡·博克和萊諾拉·袁通過長期認真細緻的研究,總結出了拖延的行為、心理和征服的方法,寫成《拖延心理學:向與生俱來的行為頑症宣戰》一書。讀來頗有收穫,與大家分享。

在書中,作者首先回答了這一疑問:拖延是什麼問題?答案是:拖延從根本上來説並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既然是"複雜的心理問題",説明其中牽涉的因素是相當多的,也説明克服這一問題可能是艱難的。你是怎麼成為一個拖延者的?作者認為,你可能有一個成功和失敗的榜樣,或者受了家庭成員的極大影響。在我看來,這兩點統合為一點就是:你的行為和心理總是受到環境(集體)的影響,當然有時候可能是某個人的影響。舉個例子,你在學校接到某個任務要你和其他9個人一起完成。你和他們接觸以後,發現他們都對這項任務抱有極大的熱情並且很願意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你自然而然會把這項任務也看得很重要以期不給團隊拖後腿甚至是受到其他人的肯定。反之,如果其他人都想敷衍了事,你在準備做事的時候可能就會想:這件事沒那麼重要,又還有時間,乾脆先放一放吧。當然,把絕對的時間節點往前推的話,即在你的幼兒時期,你受的影響大多來自家庭。家庭當然是無法選擇的,所以拖延很可能並不完全是你的錯,但你有辦法克服它。在書中,作者首先回答了這一疑問:拖延是什麼問題?答案是:拖延從根本上來説並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既然是"複雜的心理問題",説明其中牽涉的因素是相當多的,也説明克服這一問題可能是艱難的。你是怎麼成為一個拖延者的?作者認為,你可能有一個成功和失敗的榜樣,或者受了家庭成員的極大影響。在我看來,這兩點統合為一點就是:你的行為和心理總是受到環境(集體)的影響,當然有時候可能是某個人的.影響。舉個例子,你在學校接到某個任務要你和其他9個人一起完成。你和他們接觸以後,發現他們都對這項任務抱有極大的熱情並且很願意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你自然而然會把這項任務也看得很重要以期不給團隊拖後腿甚至是受到其他人的肯定。反之,如果其他人都想敷衍了事,你在準備做事的時候可能就會想:這件事沒那麼重要,又還有時間,乾脆先放一放吧。當然,把絕對的時間節點往前推的話,即在你的幼兒時期,你受的影響大多來自家庭。家庭當然是無法選擇的,所以拖延很可能並不完全是你的錯,但你有辦法克服它。

關於拖延的原因,除了焦慮等因素外,作者對我啟發最大的一點是關於時間的主觀感受。每個人對於時間的主觀感受是不同的。這一點乍一聽感到驚奇,思考後就覺得深以為然。舉一個書中的例子,一個拖延者在晚上衝到郵局去郵寄税費,有人問他為什麼遲到,他説:"距離午夜還有5分鐘,我沒有遲到!"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的嚴重衝突中,不願意也不能認知到他們的時間概念與鐘錶時間有着很大的差異。而有些人把鐘錶時間看成無關緊要的,認為它不夠人性,有些人則始終處於時間混亂中,一開始似乎一切進展順利,但因為突然發現時間不夠而暈頭轉向,而這樣的經歷只會在他們身上一再重演。這一經常無法被普通人所認知到的因素實際上恰恰説明了很多拖延事件的緣由,頗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拖延怪圈這一作者着墨頗多的地方也是直戳痛點。拖延怪圈簡練言之:1.這次我想早點開始;2.我得馬上開始;3.我不開始又怎麼樣呢;4.還有時間;5.我這個人有毛病;6.不做(我無法忍受了/何必庸人自擾呢);做(我不能再坐等了/事情還沒有這麼糟,為什麼當初我不早一點開始做呢/把它做完就行了);7.我永遠不會再拖延!你發誓,下一次你一定早一點開始,控制好焦慮情緒,嚴格按照計劃,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條。直到下一個任務出現……我相信有很多人看到這兒會感到心裏咯噔一下。因為作者實在是描述得太到位了!很多人,包括我,都曾被困在這樣的拖延怪圈中而感到無比苦 惱。我們期待着改變。

改變是一個過程,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前關注、關注、有意識有行動或者決心改變、無意識有行動。當你閲讀本文時,你至少是在第二或第三個階段了。通過有效的途徑,你慢慢地進入到下一個階段。而當到達第四個階段時,新的神經通路開始運轉,你開始適應新的行為方式和心理。這樣,隨着時間推移,有一天你會發現拖延變得不再對你有誘惑力,很多事情都可以馬上動手去做。

對你的拖延症有了這麼多的深入瞭解以後,克服的方法就顯得簡單了許多:設立明確的目標與充分可行的計劃。這樣的目標應具有可觀察性、具體性和特殊性,它可以被分解成幾個小的步驟,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鐘內被完成。通過實踐以後,你會發現,制定這樣的目標和計劃並不難,實現每一步都很輕鬆,而且會帶給你成功的快感。對了,在實現目標、完成計劃、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別忘了獎勵自己的努力和進步哦。豆瓣的一個小組"我們都是拖延症"目前成員人數已超過133200.説明拖延症的人羣絕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同時也説明大家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且在努力地利用集體的影響和科學的方法去克服。

如果你沒有拖延症,希望你繼續堅持下去,給別人樹立一個榜樣;如果你深受拖延症煩擾,不妨讀讀這本書,汲取一些養分,早日與拖延症説再見。

讀心理學有感13

印象中的心理學書籍通常會給人“枯燥無味,深奧抽象”之感。可是讀完本書卻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彷彿自己與作者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書中一開始的時候就提到了教育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着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和成長。可見,我們的工作是註定與孩子們緊密相連的。讓孩子快樂、幸福、健康地成長是我們每個老師不容倦怠的工作。

合上書的最後一頁,書封面上那幾句極富感染力的話語仍然在我耳邊回想着:“教育的本質是心靈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多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呀,這樣的話語讓我們每一個做教師都知道了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搞好教學,一定得了解、懂得心理學,就要掌握、應用好心理學。一個真正懂得心理學的教師,定能夠洞察學生的心裏,感知孩子的心裏,讓孩子從心底喜歡你。作為教師,長期以來,社會對教師一味強調風險、責任,相對忽視了他們作為一個平凡人的需要、獲得,這也是造成教師壓力增大從而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大原因,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增強職業認同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它不僅關乎教師自身的未來發展,對學生未來的影響更是長遠而不可逆轉的,因此,它是一個非常有價值、有意義,並能夠從中找到樂趣的職業。所謂幸福感,它是一種樂觀的態度,培養自身的幸福感,就是要學會多看看身邊的.快樂滿足的事,學會腳踏實地追求切近的目標。

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自我的心理教師,要善於自我診斷、自我調節、自我保健,自我積極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每個教師都在一自己的情感、意志、認知特徵和個性特點等時刻影響、教育着學生,也就是説,出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立體的師表形象。在學生的心靈裏,教師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燦爛的陽光,教師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時時刻刻起着言傳神教、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和人的交往只有真心才能長久,教師和學生也不例外,一個教師課講得很好,但是他的學生未必就學的很好,心理學揭示的規律告訴我們,愉悦的情感體驗可以是學生感知敏鋭、思想活躍,積極向上。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學生在情感上比較親近老師時,多老師傳授的知識才會樂意接受。由此可見,教學是否成功離不開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

一個懂得心理學的教師定能洞察學生的心理,真正感知學生的心理變化,感知學生到底需要什麼,具體知道學生為什麼喜歡聽你的課,並能讓學生從心底裏感到舒服,很自在,讓學生學的很自信,很有成就感。那教師想要的結果自然而然就會出現。

讀心理學有感14

拖延這個問題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聯繫到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抑或真相。

通過鑑別和檢查那些我們將事情推掉的背後原因——對失敗、成功、控制、疏遠和依附的恐懼,加上我們的時間概念問題和大腦的神經學因素。為我們學會怎樣理解拖延的'衝動以及怎樣以全新方式採取行動做了一件非常紮實的基礎工作。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個人都不盡相同,只有瞭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為,才能對症下藥。拖延不是因為缺乏時間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問題,它是一種複雜的心理問題,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得到。

《拖延心理學》就是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它客觀地反映出了我們深層次的想法和問題,讓我們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們自己來掌握取捨,更為我們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持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問題的實用性建議。

讀心理學有感15

快樂是什麼?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人生的根本意義在於追求快樂,但是我們好多人的現實情況卻是深陷於煩惱之中不可自拔。什麼樣的生活才算真正的生活?什麼是快樂的智慧?如何保持健全的心靈?怎樣增添生活的樂趣?帶着這些疑問,我翻開了《快樂心理學》。我相信我一定會找到很多關於快樂的祕密。我做了如下的摘錄。

1、人生有悲有喜,在我們快樂的時候就要忘我的投入並且把這種快樂帶給別人,以至於因為我們的存在,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一些。

2、快樂就像一隻蝴蝶,你若伸手去捉它,往往會落空;但如果你靜靜地坐下來,它反而會在你身上停留。

3、所謂的死衚衕不過是一條街的拐角,走出這個拐角,又是一片海闊天空了。

4、快樂的時候,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加清晰明確,不至於被一些失望、焦躁。恐懼等負面情緒引起的盲點所遮掩,快樂就像戴在心靈上的一副眼鏡,能讓你透過迷霧般的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質。

5、不是世界虧欠了我們什麼,而是我們自己虧欠了自己因為我們不停地對自己説一些消極的東西讓自己無法積極地面對生活。

6、每一天都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一天有24小時,在這24小時了,你可能把大部分的時間都分給你忙碌的工作,但一定不要忘記留給自己10分鐘用來發呆,用來放鬆,思考生活的真諦。

7、辯論是一時的,朋友卻是永遠的,花朵早晚都會凋謝,留下的餘香卻能長存心底。

9、快樂處世法——謙虛,不要吹噓,對別人耐心一點,榜樣勝過説教。

10、快樂就是抓住離自己最近的東西;未來的`還在未來,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而現在的時光也如沙漏般一點一滴的溜走,每一份每一秒都是我們現在人生裏最黃金的時刻,你可能聽膩了這句話:過程永遠比結果重要。但這句話卻是實實在在的真理。

人生不會永遠一帆風順,尤其是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裏。有工作的困惑、家庭的煩惱,甚至疾病的困擾。但這都是生活的一面。生活還有另一面,就像一枚硬幣一樣當它掉在地上,你只能看到它的一面,只有當你把它撿起來的時候你才能看到另一面。快樂只需一句話:活在當下!如果你抱着這樣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那麼你會發現,工作的效率會高起來,生活的節奏會慢下來,而你自己,會快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