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個人範例 > 職業

[必備]新型職業農民調查報告

欄目: 職業 / 發佈於: / 人氣:2.37W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型職業農民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必備]新型職業農民調查報告

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現代農業的中堅力量,加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育,培育壯農村技能型、知識型人才隊伍,是解決“三農”問題中將來誰種田、種好田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的需要。為更好地加快培育我縣新型職業農民,根據縣政協要求,我們對我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現將情況彙報如下:

一、縣農業農村勞動力資源情況

我縣鄉村人口172461人。有勞動力資源90563人,佔鄉村人口的52.5%,其中男勞動力資源佔59.3%、女勞動力資源佔41.7%。在農業農村勞動力資源中鄉村從業的人員85536人,佔勞動力資源總數的94%。在從業勞動力中真正從事農業的只有41693人,佔鄉村從業人員的48.7%。2013年外出(含離鄉)的勞動力28888人,佔從業人員總數的33.8%。

二、縣新型職業農民情況

我們不完整的將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户、農村能工巧匠、農機維修工、農村操作員、農村經紀人等作為新型職業農民來統計的話,據不完全調查統計,目前,全縣共有新型職業農民2916人,佔鄉村從業勞動力總數的3.41%。其中,臍橙、茶葉、刺葡萄、蔬菜等種植能手397人,佔新型職業農民總數的13.6%;生豬、肉兔、甲魚、山羊等養殖能手324人,佔11.1%;茶葉等農產品加工能手70人,佔2.4%;農民合作社帶頭人175人,佔6.07%;農村經紀人82人,佔2.8%;動物防疫員124人,佔4.25%;農機操作手430人,佔14.74%;農機維修員200人,佔6.86%;蔬菜園藝工、農村建築匠、沼氣工、漁業船員等能工巧匠359人,佔12.3%;農民信息員170人,佔5.82%;鄉鎮旅遊員335人,佔11.49%;鄉鎮獸醫員、農藥銷售員、獸藥經銷員250人,佔8.57%。

三、我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主要途徑

新型職業農民是近兩年提出的新概念,在農民培育上,目前我縣主要有四條途徑:

(一)縣農糧局的陽光工程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為提高農民勞動力轉移技能,增強就業能力和科學種田水平,從2005年開始,農糧局開展了以陽光工程為重點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每年培訓農民在2000人左右,到2013年培訓農民15900人次。同時結合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推廣,每年還開展速成技術培訓5000人次左右。

(二)縣果茶局每年開展柑橘肥水管理、修剪、黃龍病防控技術培訓1000人次左右。

(三)縣就業局每年開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2600人左右,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推動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四)縣職業中專每年開展職業知識教育2000人左右。

四、我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從新型職業農民現狀看:

一是數量嚴重不足。全縣共有新型職業農民2916人,佔鄉村人口總數的1.69%,佔鄉村從業勞動力總數的3.41%,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中專、高中以上學歷佔3.9%的比例,比現代農業發達縣市農業農村人才佔比差距更。

二是分佈不均。從此次統計的數字看,我縣新型職業農民多集中在種養方面、農機操作維修和農村能工巧匠方面,種養能手合計721名,佔總數的24.7%,農機操作維修630人,佔21.6%,農村能工巧匠359人,佔12.3%,而加工、管理、經營、農村經紀人、技能型等其他類型人才嚴重不足,人才行業分佈極不平衡。

三是結構不夠合理。從年齡結構來看,青年農村實用人才數量較少,部分農村實用人才年紀在45歲以上,隊伍普遍年紀較,有進一步老化現象。

四是從文化知識結構來看,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較多,且多數農村實用人才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職業技術技能教育,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尤其是高技能、高層次人才緊缺。從性別結構方來看,女性農村實用人才少。

(二)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要求看:

一是時間上存在矛盾。新型職業農民系統培訓真正要讓農民系統掌握一門基本的業務技能,需要較長時間,按省要求生產經營型至少要15天以上,專業技能型也要5天以上。現階段農村中青年部分外出打工,在家務農的部分50歲以上,而且都經營着如臍橙、水稻、生豬等一、二項主要產業,要離開家中一、二天也許還可以,要五、六天離開家來學習培訓,家中的產業受到影響,相當困難。即使走得開,農民在家打工一天100多元,而培訓五、六天就少賺五、六百元,一般農民是很難想得開的。

二是學習內容上矛盾。要提高農民專業技能,就必須系統的學習培訓,而且需要較長的時間。而50多歲以上的農民部分文化水平較低,聽系統的學習乏味,甚至聽不懂。短期快餐應對式培訓、培訓時間短、重點突出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要系統提高農民的業務技能又很難。

三是培訓經費上矛盾。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經費如果可以爭取到上面項目支持,農民培訓的教材、吃、住等費用是可以解決的。但培訓還要資料整理等管理費用,這部分費用都是要縣財政配套解決的,而目前部分縣財政配套資金是根本不可能到位的。所以在培訓上,存在部門多做事、多墊錢,沒有積極性。

(三)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渠道看:雖然有農業部門、人事就業部門、教育部門等,但培育的角度不一,而且都以速成培訓居多,很難達到提高整體綜合素質的效果。

五、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幾點建議

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現代農業的重要力量,新型職業農民數量和質量,直接關係我縣現代農業發展進程,最現實的關係到將來十年、二十年後誰來種田、種好田的問題。如何推進我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建議如下:

(一)建立激勵機制,調動農民參與培育積極性。如對於培訓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頒發合格證書,新型職業農民在發展產業上給予政策扶持,提供信貸、用地、品種、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特別是項目和資金扶持,使他們實實在在得到看得見、摸得着的好處,充分調動新型職業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同時設立政府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金,對於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5天以上培訓合格的,除來回車費、吃住報銷外,還給予適當的誤工補貼。

(二)切實提高培訓質量,保障培訓效果。如培訓內容要切合當前實際,農民有強烈的需求;培訓教材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俗易懂;培訓的師資力量,既要有較好的理論水平,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使農民學了幾天真正學到知識,嚐到甜頭。

(三)保障農民培訓經費,調動部門積極性。縣財政要站在支持農業農村長遠發展的計上,支持農業,切實保障培訓部門的工作經費,最基本的項目配套經費必須到位,做到既有錢養兵,也要有錢打仗,調動培訓部門的工作積極性。

(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途徑,培育農業農村持久人才。目前的農業部門、人事就業部門對農民的培育對象都是中、老年為主,而且都是在家從事農業農村的為重點。這部分勞動力,十年、二十年就老化。真正農業農村的後繼力量還是在現在的青年人,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點、應該在八O、九O、甚至00後身上,因此加強現在初、高中的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應該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中之重、長遠之計。這幾代人,不管他以後種不種田,他們生在農村,有農業切身體會,將來不能打工了,回來農村了,也有知識的積累。

2、農民養老保險調研報告

隨着我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被徵地農民數量逐年增加,如何做好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及生活保障工作,已成為縣和政府亟待解決的熱點問題。我局就被徵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其間,調研組深入到各鄉鎮進行了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近年來,我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隨之而來,項目用地量越來越,徵地工作所帶來的農民保障問題也越來越重要。徵地任務重、面積的主要集中在楊和、望遠、望洪、勝利等鄉鎮。根據提供數據,各鄉鎮被徵地涉農人口27855人。從徵地用途上來看,楊和鎮主要是經濟開發區和新城區建設用地,望遠鎮、閩寧鎮主要集中為工業園和企業用地,望洪鎮、李俊鎮主要為中心村建設用地。截至目前,全縣納入被徵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共909人,已享受待遇663人。

應該説,縣、政府對被徵地農民保障工作是高度重視的,所採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徵地工作所引發的矛盾。但總體看,我縣被徵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農民認識不足。一是農民認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部分農民失去土地後,由於沒有一技之長,心裏發虛,擔心被徵地後沒有退路,生活沒有保障;二是有的農民對養老保險不甚瞭解,沒有認識到養老保險的重要意義,擔心個人出資有去無回,對養老保險工作懷有牴觸情緒。(二)財政壓力過。目前,xxxx縣所有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都由xxxx縣社保局管理,到齡農民享受由社保局統籌發放的養老保險金。全縣截止至今應享受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補貼人數909人,隨着徵地範圍擴以及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到齡農民開始享受養老保險金(補貼),財政供給將呈幾何級數上升,給本不寬裕的地方財政帶來巨的壓力。倘若因地方財政困難而難以維繫養老保險金(補貼)的發放,將會給社會穩定工作帶來不利影響。

(三)基本養老金過低。目前,統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為每年1620元。有的農民説:一年1620元的養老保險金,我種一畝棚不景氣時的年收入也有3000元啊,這樣的保障又能起多作用。(四)就業培訓滯後。農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農民就業社會化、非農化、充分化。目前各地由於財政緊張、農民認識不到位等原因,培訓機構、培訓方式、培訓內容不健全,被徵地農民一時難以找到較為合適的工作,尤其集中體現在“4050”人員和無一技之長的農民。

隨着我縣工業經濟的不斷髮展壯,以及城市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土地徵用不可避免,被徵地農民將越來越多,各級黨和政府要未雨綢繆,高度重視。為此建議:

(一)強化宣傳教育工作。各級黨、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站在維護農民權益和推動經濟發展的雙重角度,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到土地是農民賴以生活、生存的重要場所和基礎,把解決被徵地農民的養老問題,擺在重要位置上加以組織實施。要廣泛宣傳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通過深入宣傳和對比分析,使他們感受到縣、縣政府對被徵地農民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是愛民、利民、惠民的具體體現,從而把被動徵地農民的力量,轉化為促進縣鎮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自覺行動。

(二)出台統一政策。縣政府應積極採取措施,對被徵農民地情況作統一安排。要堅持市場化運作,根據我縣發展總體規劃,按地段、地類劃分區域,不同使用類型定價不同,每一區域確定一個合理的基準地價,實施統一補償標準。在此基礎上實行統一地價、統一劃扣、統一辦理,這樣既可有效避免因農民之間互相攀比而引發的矛盾,又能體現徵地和辦理養老保險過程中的“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對辦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條件要統一標準、統一計算口徑,建議以村(組)為單位,將人均剩餘不足0.5畝的農民列入辦理對象。

(三)健全管理運行機制。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是一項涉及面廣、工作量、關係到農民切身利益的工作。目前,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由社保局負責組織實施,建議設立立科室,採取專人負責、定時辦結的工作方式,以解決效率不高、辦理時間長的矛盾。必要時對一些影響、涉及廣的徵地項目,可採用集中辦理的形式進行;對確實不能及時辦理的,要向農民解釋清楚並承諾辦結時間。

(四)有效拓寬就業渠道。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從根本上解決被徵地農民的生存問題,首要的是讓農民人人有事幹,家家有收入。因此,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職能,建立健全培訓機構、培訓方式,注重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要及時瞭解企業的用工方向,利用“短、平、快”的培訓方式,讓農民在短時間內掌握一定的技能。對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質且在法定勞動年齡內的農民,可將職業技能培訓與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結合起來,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為工業園區和技術型企業提供用工保障,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對有意向自主創業的農民,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在本縣範圍內享受與下崗失業人員同等的優惠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