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服裝

紡織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究論文

欄目: 服裝 / 發佈於: / 人氣:3.16W

摘要:工業發展新常態大背景下,從紡織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來看紡織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而轉型的關鍵點在於技術創新。文章通過分析我國紡織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新常態下的紡織企業可採取建立企業技術創新機制、加大對創新技術的投入力度、提高紡織行業整體裝備水平、培育高校創新型人才等途徑達到技術創新的目的。

紡織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究論文

關鍵詞:新常態;紡織企業;產業轉型;技術創新

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長,正處於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呈現出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紡織工業作為我國傳統工業的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在經濟新常態下面臨的外部形勢較新興工業更為複雜,為確保行業持續平穩發展,要求紡織企業做到及時發現非常態、顛覆舊常態、適應並引領新常態,而如何加快推進產業轉型應成為紡織企業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重要一步。緊抓創新驅動、推動具有特色的技術創新是紡織企業產業轉型的內在必要條件,只有將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提高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才能助力紡織行業不斷向中高端水平發展。

一、新常態下的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

面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和工業經濟的新變化,紡織行業的現狀可概括為以下四點:①工業增加值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近年來,紡織工業增加值的增速持續回落,截至2014年底的7.0%,已低於8.3%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也低於7.4%的GDP增速。增速的適當放緩減輕了對資源環境的壓力,為紡織企業的調整結構、深化轉型營造了較為輕鬆的環境。②紡織工業處於調整轉型的過渡期。行業投資增幅明顯下降,2014年我國工業投資增幅為13%,比2013年回落4.9個百分點,其中技術改造投資佔工業投資的40.1%,比前兩年略有下降。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並着力於發展創新技術產業。③工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率不高。利用工業增加值與同期營業收入的比值,即工業增加值率作為衡量質效的指標,該指標由“十一五”期間的25.6%下降至近年的不足23%,與發達國家相差了10多個百分點。對於紡織工業,必須通過產業轉型升級來提升紡織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物質消耗和中間費用,以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④多數紡織企業缺乏獨特性。由於紡織企業多為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配備自主研發室的企業屈指可數,僅少數完成了產品生產線從勞動或資本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的轉變。新常態下的紡織行業發展與時代新常態、經濟週期新常態變化趨勢密不可分。在“新絲綢之路”戰略方向下,伴隨經濟週期波動對紡織產業的影響,紡織行業發展趨勢可歸納為以下四點:①內需消費結構升級加快[1]。消費者對紡織品服裝不再僅是剛性需求,轉而開始關注其所具備的功能性、時尚性、生態環保性,從而使新的消費特徵表現為追求個性化、多元化等彈性需求。內需消費加快尤其體現在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中,2014年其經濟增加值增速達11.7%,且隨着經濟新常態發展,其內需潛力可帶來源源不斷的市場機遇。②國際競爭格局調整結構[1]。發達國家的製造業開始形成新的比較優勢,集中表現在綜合成本降低、生產效率提高兩方面。工業化國家利用智能機器製造取代人力生產,不僅提高了生產率,還降低了高昂的人力勞動成本。國際貿易格局發生新變化,我國穩居紡織品出口大國地位,並建立以歐盟為主,包括美國、東盟、日本等的紡織品重點出口市場,截至2014年11月,服裝出口已佔我國對全球出口比重的55.1%,同期增長近0.5個百分點。③生產要素比較優勢改變[1]。國內棉花流通體制市場化進程仍處於改革階段,市場供應的纖維原料品質、數量、價格仍是紡織行業的關注重點。若想實現紡織行業的持續穩健發展,必須提升企業的人力資源質量,同時加大對技術、知識、管理等非物質要素的投入。④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1]。工業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互相制約的關係,當前環境承載能力的下降使紡織行業承受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增強。而行業現有軟硬件實力與國家對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強制標準之間仍存在差距,因此必須通過產業轉型升級以尋求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不二法則。工業新常態下的紡織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決定了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在紡織企業適應經濟新常態中的重要性。紡織企業應準確把握產業發展的新常態趨勢,打造新競爭優勢,通過思維、模式和技術的創新助力中國完成從“紡織大國”到“紡織強國”的蜕變。以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思維、打造發展空間新格局為紡織產業轉移的重點,注重特色園區開發、企業差異化發展、技術升級與人才質量提高。

二、紡織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紡織行業必須依靠產業轉型升級以適應經濟新常態趨勢,而轉型的關鍵點在於技術創新。我國的紡織企業多為民營企業,隨着政府出台相關政策,大力扶持民營經濟的技術創新,使紡織行業發展外環境得到改善。相關政策包括:200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時發佈決定施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2],該綱要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首個國家科技規劃,強調“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的目標;2009年4月,國務院頒發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11年11月,科技部等八部委出台的《關於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加快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若干意見》[2]。就企業內部而論,大部分紡織企業發揚創新精神,充分利用中小型企業經營成本低、機制靈活等優勢,加大對創新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並取得顯著成果。但總體來説,中小型紡織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限,以模仿外國企業生產經營方式為主,創新成果多停留於量而鮮有質的飛躍。紡織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對科研經費、設備引進的投資不足。科研是技術創新的動力,科研成果是技術創新的保障,但是受限於中小型民營企業可利用的資源較少,僅依靠自身產業研發為主的技術創新模式存在先天條件不足的弊端。目前國內紡織企業的設備來源途徑主要有國內工廠根據國外機器仿造加工、國外直接引進(一般為舊款),不論哪種途徑都存在創新延時,且偏向於模仿型創新[3]。②決策過程獨斷性較強,缺乏科學性和民主性。中小型紡織企業多為家族式管理,普遍存在“以領導者為大”的現象,與技術創新企業科學決策的要求存在差距。另外,企業對員工創新意識、創新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培訓不夠重視,導致大部分人難以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議。③缺少創新型人才,用工成本提高。部分紡織企業習慣於先前的大規模外部引進成熟技術的.發展模式,產生了一定的惰性,缺少了創新研發的源動力。且隨着近年來法定最低工資水平不斷上調,在給員工帶來更多選擇的同時,給企業增加了用工成本負擔,導致部分紡織企業承受着“招不進、留不住”問題的困擾。④企業之間缺乏技術創新合作。基於民營企業的獨立性,大部分紡織企業仍未突破“小我為主”的觀念束縛,加之行業整體缺少起骨幹作用的技術創新主體,導致產業協同創新體系成效未達到預期效果。因此,紡織企業必須做到“先大家,後小我”,爭當技術創新領頭羊,推動全行業合作創新的發展趨勢。

三、紡織企業技術創新的途徑

紡織企業應緊抓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新機遇,主動適應新常態下的行業發展趨勢,加快產業轉型與技術升級[4],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度融合工業化與信息化,推動紡織行業“走出去”,推動中國由製造大國轉型為製造強國。具體技術創新途徑可參考如下:①建立企業技術創新機制,完善企業協同創新體系[5]。應建立完善的創新市場體系,營造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在此基礎上培育良性競爭性市場,促使企業相互合作,形成技術創新共享網絡,不斷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潛力。另外,企業內部也應建立技術創新獎勵機制,注重對員工創新能力的培訓。進行年度總結時,對技術創新有突出貢獻的員工進行公開表彰與獎勵,最大限度激發員工的創新潛能,以增加企業的整體技術創新能力。②加大對創新技術的投入力度,加快融入“互聯網+”行動計劃。中小型紡織企業資產有限,若僅依靠自身集資,遠不能滿足高層次創新技術研發與實踐的資金需求,因此企業需要積極尋求政府、同行、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加大對技術改造與創新的投資,積極學習外國先進技術,突破原有的模仿型改造模式,結合企業實際生產情況創造具有特色的新技術、新工藝,實現創新產業鏈的良性循環。紡織企業應致力於突破科技與經濟結合的瓶頸,以“互聯網思維”看待紡織行業的發展,積極融入“互聯網+紡織”行動計劃[6],推進紡織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構建紡織行業新生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如王天凱提出的“利用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紡織產品製造業結合,引導紡織企業運用互聯網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7]。③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提高紡織行業整體裝備水平。要求紡織企業挖掘內需市場潛力,有效釋放內需,消化一批過剩產能,並淘汰現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後生產設備和工藝,提高紡織裝備自動化水平。將過剩產能轉化為鼓勵用水質量要求不高的紡織企業利用污水處理廠的再生水,所有企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實時監控污染排放全過程。大力推動紡織企業自主研發新型紡織機械及紡織技術,促進產業用紡織機械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強對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的開發和應用。④產學研用相結合[8],培育高校創新型人才,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紡織類高校作為專業技術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為學生提供資金支持與實踐平台,推進“科技成果—創新產品—高科技企業—市場需求”的科技成果轉化路徑[9]。紡織企業可建立技術創新人才儲備制,充分利用高校學生思維活躍、潛在創新能力強的優勢,鼓勵高校紡織專業學生進入企業研發部門實習,通過定期選拔後,留下表現突出的具有較強科研創新思維及能力的學生,為他們提供實踐創新思維的平台,帶動企業整體的技術創新氛圍。

四、結論

技術創新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因素,也是紡織行業適應工業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源動力。尤其是隨着發展水平分化加劇而面臨生存困境的中小型紡織企業,必須全面瞭解新常態內涵、把握新常態下的經濟趨勢,注重推進技術創新,適應行業的轉型升級潮流,才能走出困境,實現持續穩固發展。依靠大規模引進外國成熟技術的高產業值增長率時代已經翻篇,紡織企業在未來發展中要把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注重高校創新人才聯合培養等發展戰略擺放到突出位置,並認真落實。時刻關注行業新常態發展動態,不斷調整、優化企業內部結構,有針對性地化解結構性矛盾,從自身轉型升級中看到更大的發展可能性,在新的歷史高度上取得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瑞哲.新常態下紡織行業的四大趨勢[J].中國紡織,2015(3):22-24.

[2]李四聰,馬驥.“經濟新常態”下民營經濟技術創新的機理與戰略思考[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69.

[3]尹家惠,姚鵬飛.紡織企業技術改造與創新管理的實踐[J].現代紡織技術,2011(5):20.

[4]李毅中.適應“新常態”工業要加快轉型升級[EB/OL].中國經濟網,2015-01-06.

[5]王金山.經濟新常態下中小商業銀行經營轉型[J].北京金融評論,2014(4):20-22.

[6]新常態下的中國紡織工業[J].中國製衣,2015(3):47.

[7]王天凱.創新發展模式主動適應紡織經濟新常態[J].中國紡織,2015(4):18-19.

[8]汪一洋,李延強,許修雷.新常態下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J].廣東經濟,2015(6):13.

[9]李石君.石家莊市紡織產業創新能力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D].河北:河北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