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教師的讀書心得15篇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2.37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的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的讀書心得15篇
教師的讀書心得1

作為一名新教師,這本書是及時的,教學有的時候是需要很多的策略和技巧,但是,我也在思考,過多的依賴這些方法書,是不是會忽略教師自己的探索和發現。或許,在高速運轉的社會中,這本書還是比較具有適應性的。

這是一本反映西方教育思想的讀本,中西方的教育思想有很多不同之處,但是關心、認可、鼓勵學生是每個教師從內心發出的想法,無關文化。

在書中提到學生的很多表現都是基於教師在課堂上所展現出的行為,比如上課身體前傾,讓學生有學習的緊迫感,帶着激情和高興的情緒,也會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樣的,缺乏熱情的教育行為帶來的可能是對學生負面的影響。在一個積極放鬆的環境下盡享學習、愉悦、平靜的環境,引導他們向着樂觀、高效、表現良好的方向發展。在這些細膩而温情的言語中,我感受到了這位著書者對人性的瞭解,對教學課堂的管理的瞭解,可貴的是,作者將這些感受和方法都整理起來,讓更多的教師有個參考。

在處理學生暴力問題上,書中提到了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一個孩子向另一個孩子走去時準備打人時,老師讓他幫忙帶着一個垃圾去扔掉,同時讚揚他保持了教室的乾淨,在這些可愛的老師的影響下,學生向着更加良好的方向發展。

這段時間我也在想,當我走進教室時,學生是否因為我的到來而喜悦,當我在課堂上講述那些科學家的故事時,學生表現出的認真傾聽是否也讓我歡欣,當我佈置作業時,學生是否因為能夠完成的精彩而高興很久,當我監考時,他們的專注也能給我帶來正能量。

在這一段應當温馨而快樂的時光中,有什麼理由讓這些天使般的孩子失去笑容,失去活力?又有什麼足以阻擋老師融入孩子們的快樂中去?

教師的讀書心得2

讀了《有效教師》這本書,字裏行間流露着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情,以未完生的摯愛,散發着教師智慧的光芒。我被書中的名師們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着,心靈得到了淨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得到了更新。從中領會了許多知識,讓我獲得了許多感悟。

  一、博大而熾熱的愛,在愛中不斷認識自我

名言説:“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是的,對於教師來説,愛是不可須臾成缺的,只有以摯愛奠基,教師才會傾盡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熱情,甚至生命獻給他所熱愛的事業和學生。名師魏書生認為: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學生不好教,常常是我們的方法太少。眾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訴我們,不管處於什麼樣的處境,只要你有奮鬥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會自覺地去改變自己把外在的壓力轉化成巨大的動力,不斷地學習,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長提升自己、充實自己。“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標示了有效教師高尚的師德境界。愛因斯坦説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教育尤其需要熱情,需要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博大而熾熱的愛,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師。古今中外的名師們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範的教育過程中站立起來的,都是在無私奉獻、無私的愛中不斷認識自我。

  二、在不泯的童心面前,時刻警醒自我

有效教師們都有一顆不泯的童心,他們總是保持着真誠、熱情、樂觀和積極,他們十分樂意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一同歡笑,一同煩惱,錢夢龍老師説:教師只有始懷着一顆“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發現學生的心。斯霞老師直到七八十歲高齡還在與不學生親切密接觸,譚迪敖老師整天與學生一起沉浸於小發明之中,多年如一日,樂此不疲。試問他們又怎麼不會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又怎麼會不親其師信其道呢?

“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境”是魏書生老師總結的涵養性情的一條法則。有效教師給予我的啟示便是教師要以平穩的情緒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於營造親切、和諧的愉快的教育氣氛,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激發他們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與發展。在今後的工作中,以名師們為榜樣,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三、在學習與反思中,不斷髮展自我

陶行知先生早就説過:“教師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只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可見要成為有效教師對於學習的至關重要要有深刻認識,要把學習作為自身發展、勝任教學的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深入的思考,那麼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永遠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他給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簡潔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它清楚地揭示了一個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不斷的反思。反思不僅僅是頭腦內部的想一想,他是一個不斷實踐、學習、研究的過程,是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的深層次的對話,要想成為一名有效教師,紮實苦幹的精神和態度是基礎,而學會不斷地自我反思則是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四、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新課程標準非常明確地把“合作交流”作為營造新課堂氛圍和培養不憲政的重要目標。作為教師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義。開敞胸襟,樂於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賞、不自我封閉。與學生親密交往、平等對話、真誠交流,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埋誠相對,相互扶持。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身邊的長者、名師的指名和幫助,團結的力量大,集體的智慧永遠大於個體。

豁然大度,寬以待人,不斤斤計較,不“同行相輕”也同樣是一名有效教師應具備的條件。一位特級教師總結自己的待人之道是:“念人之功,容人之過,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多麼豁達的胸懷,剖析許多名師的成長經歷,是我們前進的燈塔,沿著名師的足跡,不斷的自我反思,不斷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當前,面臨有很多學生厭學現象,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不作為重中之重的問題來思考。通過學習《有效教師》,深有感觸,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工作。

1.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學生是由於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比如遭到諷刺,挖苦;受到不應有的干涉,與家長、同學、教師發生矛盾,尤其是當和教師發生矛盾時,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專注與學習。

2.對學生的期望不要太高

有的學生是因為教師、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為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產生了負罪感和內疚感,因此也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樣也就不能去聽教師所教的課程了。

3.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教師的讀書心得3

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着“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

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裏還有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裏做媽媽佈置的什麼《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閲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繫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教師的讀書心得4

最近,我品讀了佐藤學先生著作的《教師的挑戰》一書,作為教育工作者,閲讀此書,找到了靈魂中的一種共振。書中的文字和表達的意向正如書名一樣,21世紀教育工作者的挑戰是什麼,如何去提供符合21世紀的優質教育。

一、“大”與“小”的結合

書中舉例了多個國家不同教育方法,有歐洲的小班教學,20名兒童分成4、5人一組,合作學習;有日本山崎老師的指導課,讓學生自我學習,暢所欲言。這是讓我很羨慕的,我國的國情造成了大班教育,但是我們是否也能在大班統一教育的前提上,吸收外國優秀經驗,給與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我思考,自由表達。我的淺薄的意見是,在上夠一定的大課後,抽出一節課的時間提出一個主題,讓學生組隊,共同合作,充分交流,然後以小組的形成共同意見,再以小組為單位做出表達。此種做法很考驗老師的選題能力,能否將此次合作課與書本、與教學進度、與可實行條件相結合。同時也要讓老師改變思維,從一個單一的知識提供者,變成主題課堂的組織者,啟迪者並做最後的總結者。或者,利用校本課程,或增加相似活動時間,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對於不同學習方式的積極性,做到大課堂為主,小課堂為輔,共同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

二、和學生心與心的溝通

老師作為人類的園丁,在世界上都是做的一樣的事情,教育知識,塑造人格。我很感動的是,佐藤教授,最為名牌大學教授,卻幾十年如一日的關心最小的事情,每個孩子的點點滴滴“小事”。無論是孩子今天失誤或犯錯了,還是孩子學習或開始某項活動了,他都記在心中,並一點一點的引導孩子,充分理解孩子的內心,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樣的,作為國中老師,我們不能大而化之的去教育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學習方式,我們要善於去觀察學生,從一個個小事後看到學生的內在的動因,並與學生充分的溝通,瞭解他們的內心所想。特別是最近的大學生作弊跳樓事件,讓我感觸頗深,當然老師是沒有責任的,但是我在思考,如果有人瞭解這個學生,或者在現場能安撫這個學生,是不是能探知他內心中恐懼的事情,能比活着更嚴重,從而挽救一條生命。

老師不僅僅是講述者,也是傾聽者和反饋者。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處在多愁善感和躁動的時期,此時除了家庭之外的學校,就有了很大的引領作用。本書中不斷提出傾聽—串聯—反饋,這三個步驟,是老師與學生的內心與羈絆不斷加深的過程,也許這種潛移默化的溝通和微不足道的交心,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中,給予了他們正確的路標。

教育,是人類美好一面的展示,對下一代的培養是無私且偉大的,是對人類整個羣體的延續。所以,優質的教育能更大化的促進人類的進步,社會的前行。之上的感悟都是我的淺顯的思考,希望我們教育工作者能讓孩子們主動學習,熱愛學習,因為主動學習的效率是被動學習的十倍。21世紀,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個人的被動教育已經無法適應信息的傳播速度,需要廣大的學生自發的去主動學習,不斷學習,才能在這個日異月殊的時代掌握主動權。

教師的讀書心得5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

教師的讀書心得6

最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後,這位大教育家的思想深深吸引了我,讓我深受觸動。《給教師的建議》不僅是一部教育理論專著,而且是一部教育實踐的百科全書,書中不僅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

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提到:一個教師要想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恆地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讀到此我開始反思自己,從教幾年來真正讀過的書有幾本?每天不停地忙於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而閒暇時會抱着電視看個沒完沒了,或悶頭大睡,而那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

教師不讀書,就會越來越不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自己淘汰自己,冷靜下來一想,覺得大師的話非常有道理,從教10於年來,自己每天都在重複着昨天的故事,面對着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深感自己的老本真的已經不夠用了。那麼唯有讀書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

讓我們牢記大師的建議:書籍是教師的第一至愛。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該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讓我們做一個愛讀書的人吧!

閲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覆閲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 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就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他還強調指出:能夠在閲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閲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而沒有學業落後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這樣的句子在整冊書中隨處可見。那麼從大師的這些話中,可以看出學生喜歡上閲讀是何等的重要,讀了大師的這些建議後,我對班裏的同學進行了分析,覺得確實是這樣的。

拿到一篇文章後一般能夠流利讀下來的同學都是成績比較好的,而等課文學好後也不能流利讀下來的就是學習成績不行的幾位,看來閲讀真的很重要,我想,這對我今後的教學是一種啟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重視學生的閲讀興趣的激發和閲讀能力的培養,要多佈置閲讀文章的作業,給同學們多講講故事,以此來引導他們對閲讀的興趣。尤其是對學困生的輔 導,將從閲讀方面下手,進行新的嘗試,從“根“上解決他們貧困的原因。閲讀是開啟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讓閲讀成為孩子的第一需要吧!在閲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閲讀。這將是學生終身受益的法寶。

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與執着,他深愛着每一個學生,他關懷着每一個成長的生命,他與學生朝夕相處,與他們一起活動,一起讀書,一起旅行,瞭解他們的歡樂和痛苦,關心他們的成功和失敗。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對象。他曾32年如一日地寫着自己的教育日記,所有所有的一切,帶給我們的不是抱怨與痛苦,而是一種發自心底的幸福與成功。讀到這些,審視自我,深感渺小,我們距離蘇霍姆林斯基竟然是那樣的遙遠。是的,愛是教育成功的祕訣,這句話我們不知重複了多少遍,可是我們餞行的又有多少呢? 教育是一種精神活動,也是一種腦力勞動。我想,只有當教育者走進受教育者的心靈的時候,教育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總之,讀《給教師建議》一書,受益良多,其揭示了教育的真諦,其理論和精華只有細細地品位才能感悟和吸收。我想,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有選擇地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同時我將聽從霍姆林斯基的建議,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讓讀書將成為我心靈的自覺。

教師的讀書心得7

人説:讀書足以移情,足以,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這句話説得一點也不假,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會讓人收穫非淺。

前段時間學習了楊景芝老師的著作《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這書是一本兒童美術教學法研究方面的專著,書中具體介紹了通過美術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發展的教學經驗,以及通過長期探索而建立的兒童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作者在書中根據自己切身經歷和進行的教育實踐研究,以美術教育發展的新觀念,全面系統地分析和論述她對兒童美術教育的認識和體會。

本書作者楊景芝是我國著名的兒童藝術教育家。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學實踐經歷,以經過近二十年對兒童繪畫能力發展的教學實驗研究,她總結的教學理論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倡導意義、作用。楊老師在兒童藝術教育實踐中一直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每前進一步,心中都裝着國際藝術教育變幻的風雲,同時也沒有忘記與中國特殊的國情和人情相結合。正如楊老師表示的:"我試圖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兒童美術教育途徑,我不贊成脱離兒童實際的傳授知識技能為目的的美術教育學科中心論,反對用模仿的教學方法壓抑兒童創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學內容完全從兒童興趣出發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學系統的教學體系......致使教育產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後果......我主張美術教育依靠發展兒童知覺、美感和創造性,促進兒童成長。"楊老師不管對她的理論還是實踐,都浸透着一種愛心,誠如她在書中指出的"愛與尊重是教育的出發點。"這裏不僅有對其從事的藝術教育事業的愛,還有對她的教學對象的愛,對兒童作品的愛、對兒童在繪畫中表達的天真爛漫的個性和情感的愛。另外,楊老師的藝術教育和實踐還具有嚴肅性和認真性。本書洋洋20餘萬字,涉及了藝術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楊老師多年心血的結晶。

《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一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從走進基礎教育天地談起,到具體闡述美術教育與人的素質發展。從兒童接受美術教育的心理特徵分析,到構建開放性教學實踐體系的具體做法。下篇是兒童美術教學方法研究。具體論述了楊老師的教育觀和教學方法,以及多年來總結的"教的藝術"。楊老師通過上下篇理論與實例的論述,讓我們全方位、多角度的瞭解藝術教育特點,及兒童藝術教育的一些科學教育方法。

在書中,我特別欣賞的是楊老師提出的"從愛心出發進行教育"的主張,她在書中指出"在兒童稚嫩的心裏最看重教師對他的態度,教師的愛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發兒童的學習熱情。兒童的學習動力常產生在對教師的眷戀。"確實,愛就是力量,它能給人勇氣,它能催人奮進。相信,我們的美術教育一定能芝麻開花節節高,也會培養出更多藝術的花朵。

這是一本好書,一本可以成為美術老師辦公桌上的專用書。楊老師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理論成果,為藝術教育開闢了一片淨土。

教師的讀書心得8

作者肖川教授認為:增強教師幸福感的關鍵是培養教師良好的專業素養。而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是專業心態,即人生態度。良好的專業心態就是:接受現實、悦納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

書中對影響教師生活的幸福指數的因素進行了細緻分析,指出教師要想追求職業的幸福感和人生的幸福,就得有一個健康的心態。還有給教師的許多建議,如: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藴;給予學生更多真誠的鼓勵;親密地教,紮實地學……都值得讓人細細品味。教師的幸福來自教師的專業成長,來自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來自教育教學的工作,來自享受幾縷閒暇時的沉澱和寧靜觀照。

書中談到:“共同需要是每個人都一樣的需要;特殊需要因為一部分人的特質而產生;個別需要,則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需要。有效的、敏感的、互動的師生關係也是建立教學分層的核心,教師對學生的愛和寬容則是核心中的核心。

教師的幸福其實很容易實現,當學生的成績有進步的時候,你會感到幸福;當調皮的學生開始聽話、懂事的時候,你會感到幸福;擋在比賽活動現場,學生開始吶喊、加油、努力、全力以赴的時候,你會感到幸福……,作為教師,我們很容易從身邊的小事上感到幸福的存在。

幸福就是一種感覺,敞開心靈去感受,幸福無處不在;幸福就是一種充實、閒適、沒有空虛感,匱乏感,無聊感,沒有內在的緊張、焦慮;幸福就是內在的平安,自由自在。做一名幸福的教師其實很簡單不是很難,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認真的對待自己的教育事業,自己的學生,用心體會生活,你會發現幸福就在身邊。

教師的讀書心得9

本學期,我閲讀了《做不抱怨的教師》一書,從中收穫頗多,現談談自己的一些淺顯見解: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選擇抱怨,為什麼命運不公,為什麼我們的人生會充滿這些挫折與磨難,我們一味的抱怨,可結果卻是怎樣呢?並未因為我們抱怨有所好轉。其實我們仔細想一想:喋喋不休的抱怨,註定於事無補,倒不如把那些時間和精力用在解決問題上,我們就把這些挫折當做我們人生的一種歷練,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不斷的成長。高爾基曾經説過:“工作如果是快樂的,那麼人生就是樂園;工作如果是強制的,那麼人生就是地獄。”一個人之所以總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往往並不是因為他的工作真的有多糟糕,而是因為他沒有用一種良好的心情,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個人會讓自己完全滿意。正所謂“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我們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那麼也應當讓自己對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教師壓力之大,同行者人人皆知。但正是壓力充實了看似平凡的教學工作。只有教師將工作當成一種學習、一種鍛鍊,並在繁忙的工作中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人生才不會空洞,才會充滿希望。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我們為什麼不選擇快快樂樂的度過每一天呢。人生在世,情緒波動是在所難免的,有時我們心情會變得非常壓抑、消極,但你只要永遠懷一顆熱忱的心,那麼一切糟糕的心情都只是暫時的。無論遇到什麼樣讓我們不如意的事,我們要學會不去抱怨,以一種陽光的心態去面對。其實快樂很簡單,倘若在這一秒,你選擇了快樂,那麼無數的快樂連起來,就流成一條快樂的河;倘若在這一秒,你選擇了幸福,那麼無數的幸福連起來,就會成了幸福的海洋。其實快樂很簡單,幸福也很簡單,就像你把自己的手掌反過來一樣,一秒鐘就能完成,誰都能完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注意,保持快樂的心情,做個 陽光老師。乘着快樂的風帆,駛向幸福的海洋!

教師的讀書心得10

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異常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當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資料,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提高也好。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我: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書中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僅有24小時啊!是啊,我們經常聽到教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這樣地抱怨。試想:每一天都要備課、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此刻還要抽出時間來搞課題研究。教師和所有的人一樣,要做家務,也要教育自我的子女,這些都需要時間。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我所教的那門學科裏,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可是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先,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堅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當首先研究清楚的,讀到《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的29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對我深有啟發。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進取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

要使學生學起來趣味,必須調動頭腦中的經驗知識,新舊結合,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於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瞭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簡便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僅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籤於此,感覺自我在平時“預習知識”這一環節上,相對來説把握得還是比較適合一些,淺談點滴:在講新課之前,我一般先讓學生自我去閲讀教材,大體弄清楚教材中要學習什麼資料,這些知識跟已學的哪部分知識是相聯繫的,教材上的解題方法和思想是怎樣樣的。對於自我搞不懂的問題,拿出來跟同學討論或者在聽教師講課的過程中,着重注意,將課堂講授的與自我預習的相比較,這樣反覆識記,學到的知識是很難忘記的。並且經過預習的新課,上起課來比較簡便,學生勁頭也足,當然,這一環節上還有待於提高和加強。

但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藉自我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在學困生方面,以往,應對學生的“不會”,我經常會責怪學生:“都已經講過了,你為什麼還不會呀!”、“同坐在一個教室裏,別的學生都會了,你為什麼不會呀!”等等。有時候想想,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認為這是不是對自我的一種安慰呀,國小這麼簡單的數學知識,每一個學生都應當會的。可是看了第一頁到第二頁的一段話,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蘇霍姆林斯基説:“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讀完這段話後,我就下定決心:必須要給學困生更多的關心和愛,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採用學生樂於理解的方式與學生談心,讓他們體會到教師是真心幫忙他提高,並經過談心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制訂出貼合孩子自身的學習資料和學習目標。然後從基礎的資料學起,一步一步地幫忙孩子,並讓孩子從中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從而消除對學習的畏懼,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這樣慢慢便成到達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那樣:“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厲的監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看成一種棍棒。他能夠坦率地對教師説:某某地方我沒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會做。他的良心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者考試時搞夾帶。他想樹立起自我的尊嚴。”

此外,反思學生在課堂上調皮、做小動作等現象,在以後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評、指責學生,而要學會反思自我,從自身找原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而學生在做自我喜歡的事情如看電視、打電腦、玩遊戲時卻那麼專心致志,是不是自我的課堂不夠生動,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是不是自我的某些做法學生不滿意,從而引起學生對自我的課堂的厭惡等等。寫到那裏,我又想起了一件趣味的事情,記得在一次數學課上,一位平時表現一向不錯的女孩子竟然看起了課外書,在課後找這位學生談話時,她竟然無辜地説:“教師,我一向舉手,你都不讓我發言。”多麼單純的想法,竟然想到用這種方法來引起教師的注意。可是,班級那麼多人,教師也不可能一一叫到,當我向她解釋這種情景並告訴她舉手更重要的目的的是告訴教師自我會了以後,這位學生在接下來的數學課堂中一向表現優秀,並且對待作業也更加認真了。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要注重關注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應對學生的問題,要善於蹲下身去傾聽孩子的想法,並及時、認真地反思並改善自我的教學行為,讓每個孩子都把上數學課看作一種樂趣,並能在課堂中獲得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提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我的知識的儲備,使自我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僅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僅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能夠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能夠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啊,作為教師,最期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僅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進取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那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提議,他期望你去爭取自我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歡樂的圍繞着教師身邊,和教師交談着自我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你自我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異常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我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

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我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也給了我們提議:“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僅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教師都要思考,是什麼促使某些學生變成了這個樣貌。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呢?在那裏,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要使一個人最終有一天發現自我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和規律性的心境。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説,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來,這是給我們提出的第二十三條提議。

早就從各種渠道聽説過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這本《給教師的提議》,也曾對其中的資料有過涉獵,然而在自我真正擁有了這本早想擁有的“教育寶典”,懷着無比虔誠的心境認真拜讀之時,心靈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條目中,蘇氏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教育教學中很是常見的一個現狀,他説: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學生的基礎不一,理解本事有差異,所以我們就不能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不一樣的學生。“能夠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作為教者,我們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應對這樣的現狀,如果我們硬是要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不一樣的學生,用自以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方式來教育所有學生的話,那隻能出現一種結果:一部分學生的自信被摧毀,一部分學生的本事被扼殺。

蘇霍姆林斯基明確告訴我們: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其實類似的觀點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則,只是我們往往口頭上無比的尊崇,而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卻一再地踐踏罷了。

學生是人,不是工廠裏的產品。教者尊重學生不妨從尊重他們的現狀做起,為每一位學生確定適合他自我的“臨近發展區”,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信地發揮出他的力量和潛力,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研究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侷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這不是我們所應當學習的嗎?我認為,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每一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我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為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葉瀾説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必須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教師從自我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出發,發現分析其中的問題,並經過教師之間的合作討論來探索改善教育教學的途徑。這是充分發揮了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和自主改革教學的進取性的有效途徑。反思強調以問題為中心,着眼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所以,教師應當帶着問題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我教育教學活動的不足,由於教師是帶着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去學習,這就使得他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實效性,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教師經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

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表現為愛説話、愛做小動作、無精打采等,其實在抱怨孩子的同時我們應當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們自我身上。讀了這本書,我們不妨仔細地反思一下自我,我們的課備得充分嗎?我們的課堂是不是激發了每一個孩子的探索知識的慾望?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動了起來?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每一天都這麼想想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就在我們自我身上,所以,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就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堂課應當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進取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悦的心境。雖然要做到這些不容易,可是隻要堅持努力,真正動腦筋來設計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抱怨聲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少了很多。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提議中都提到,教師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我的知識。我想,今後,讀書將成為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來讀了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提議》一書,覺得儘管今日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日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應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與體驗。

有這樣一句話:教師的職業是平凡的,職責是重大的,使命是光榮的,教師有教師的壓力,教師的痛苦,但也有教師的樂趣、教師的意義。要做一個好教師就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善良的心、美麗的心,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鋭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夢想,陽光的教育行動。讓我們以此為目標做為對自我的鞭策。

教師的讀書心得11

今日重温前蘇聯功勛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倍感親切。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的每一個富有創見的觀點、每一處生動的教育細節和鮮活的教育案例,都彷彿跨越了時空,在告訴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這部創作於半個世紀之前的教育經典,之所以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是因為作者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個來自於教育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22年直至去世,在這期間,他不斷的實踐並完善着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他給我們總結的這一百條建議,既是作者教育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作者教育教學實踐的理性反思。沿着大師的思索軌跡,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蘇霍姆林斯基立足於教育教學規律本身,以一種超前的意識,在娓娓的講述中,為我們揭示瞭如何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一、從閲讀開始。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蘇霍姆林斯基用下面的一個案例回答了這個問題。

1、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第二條建議就是每位教師“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列舉了一個案例:一位歷史老師講了一節精彩的公開課,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説:“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那麼,究竟怎麼樣來進行這種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説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而回顧自己工作後的讀書經歷,卻帶有極強的功利主義色彩。除了一些不得不讀的教學參考書外,自己好像沒有認真地,系統地讀過一本教育類專著。按照蘇霍姆林斯基的説法,時間絕不是不讀書的藉口,“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也就是説,時間,只要你願意擠,總還是有的。

那麼,我們應該讀些什麼書呢?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每個月要買三種書,一種是關於自己學科的,一種是關於人物傳記的,還有一種是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他説,希望你到了你參加教育工作滿十年的時候,因為你讀書,你的教科書在你眼裏年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你才可以説,為了上好一節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

現在我們順義區教委正在全區範圍內推進“彩虹讀書”計劃,倡導學生和老師一起讀書,創建書香校園。我們正應該以此為契機,多讀一些教育類、學科類的專業書籍,也可以讀一些非專業書籍,從教育的範疇(專業研讀)和非教育的範疇(跳出教育看教育)兩個視角,去把握教育的規律,認請學科的本質,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2、激發學生對閲讀的興趣。

作為一名負責任的教師,我們不僅自己要讀書,我們還應該充分激發學生對閲讀的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去讀適合他的書。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第18、19條建議中告訴我們,閲讀是對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説“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應當閲讀。”“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閲讀能力。

二、教育從尊重人開始。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複雜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是人學”。因為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精神交流活動。這裏所説的尊重,不僅僅包括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尊重學生”,還包括尊重我們自己。

1、尊重學生就是承認並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

蘇霍姆林斯基説:“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學生個體存在差異,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尊重人的差異,尊重不同的人不同層次的需求,如生存、安全、獲得尊重自我實現等,激發出潛能,為人的和諧發展創造條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通過對各種人物的觀察和對一些人物傳記的考察,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任何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作為學生,他需要最大限度的發展自己的能力,成為自己想做的人,就是基於自己的差異,得到最優化、最大化的發展。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真正的對學生的尊重。

尊重學生,不僅要尊重不同學生需要、發展的差異,還要尊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尊嚴。這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維護學生的自尊,採用科學的,人性化的評價學生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大化的發展,這一點各種論述很多,在這就不再贅述。在這裏,我想結合這本書中的觀點重點談一談第二點,讓學生有自由的精神生活。學校作為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策源地,如果沒有集體的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那是不可思議的;而個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如果沒有豐富的精神生活,那也是不可思議的。遺憾的是,我們給了學生學習足夠的關注,卻忽略了他們年齡段應有的精神生活。作為一個年輕人,甚至是兒童的天性,被扼殺在無休止的學業和訓誡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學生的智力興趣的世界僅僅侷限於準備功課,如果除了必修課的知識以外,什麼別的東西也沒有,如果智力生活只侷限在學習的圈子裏而缺乏創造性的勞動,那麼學校對一個人來説就會變成毫無吸引力的,陰鬱沉悶的地方,而學習就會變成沉重的、枯燥的、單調乏味的事情。只有在學校裏充滿生機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況下,掌握知識才能變成一種吸引人的、使人願意去做作的事情。”

所以作為一個尊重學生的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説,要讓學校生活變得有趣,並由此成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所不可缺少的東西。換句話説,“應該使學生的學習時間充滿使他們入迷的事,而這些事又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

2、反對偽聖化和假崇高(韓軍語):把教師當“人”看。

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本書,在他的每一本著作中,都飽含着他對教師成長,對教育教學規律的關注,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把教師置於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壇,而是首先把教師看成是一種安身立命的普通職業,把教師看成一個人,一個“也食人間煙火”的普通人。比如他關注教師的時間問題,關注教師的待遇和人格尊嚴問題,他認為,教師,這門職業的從業者只有在各種外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才能被要求不斷進步和最終昇華,説得再通俗一些,就是説要在滿足教師最基本的物質筆精神生活的需要的前提下,再要求教師從內心地去熱愛這門職業,去追求專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捫心自問,這是符合普通人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的,也是客觀的。

但是,我們雖然不願意被動地被人抬上高高的卻清貧無助的`神壇,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我們的職業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為我們是塑造靈魂的人,是影響孩子們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最多、最大的人,這就使得我們的工作不同公司企業。作為知識分子,我們有着比一般人更強烈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我們更渴望被承認,被理解。所以我們尊重自己,就是要用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用更嚴格的社會規則約束自己——用正確的、積極的思想、觀念去影響學生,同樣是我們的專業責任,這同時也是對自己人格的最大尊重。

縱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雖然沒有揭示出教育的全部規律和本質,但是卻為我們認識教育的規律和本質,打開了一道門,開啟了一扇窗。尤其是隨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佈,如何促進教育的專業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問題被廣泛關注的今天,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怎麼做一名合格、然後優秀的教師,或許這才是蘇霍姆林斯基這本書對於我們這些21世紀教師的價值所在。

教師的讀書心得12

最近拜讀了《做最好的老師》一書,該書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李鎮西老師25年來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萃,全方位地闡述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

讀《做最好的老師》,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表明了一種更高的人生和事業的標杆,雖然最好永遠做不到,但是一個比一個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意味着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經驗告訴我們,人要自信,要有幸福感,那就要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件事,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件事,日積月累我們會不斷的進步,慢慢的我們就會高興很多,快樂很多!就會朝最好邁進!

李老師在給高三學生的信中説到:“每一個人都是一棵樹,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一片森林,在這個森林中的,有的人是喬木,有的是灌木;有的人是參天的白楊,有的人是婆娑的楊柳。你即將畢業,可能升入大學,可能參加工作,但志願和職業的選擇現在還不能取決於你。你以前的理想是好的,但現實並非可以隨心所欲”。是的,我們可能無法選擇我們的職業,無法選擇我們工作的學校,無法選擇我們所需面對的學生,我們可能無法成為大師名人,但我們可以自己怎麼去做,可以選擇讓自己應該的位置,選擇做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還是在這一封信中,李老師説到:“你或許不是最美麗的,但離考研最可愛;你或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或許不會追富有,但你可以是追充實;你或許不會追順利,但你可以是追樂觀;你或許不會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是那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中的一個最好的自己”是啊,我們在工作中有許許多多的困惑,有許許多多的煩惱,但我們可以去努力,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作為一名教師,用良好的心態對工作與生活,用陽光的心態對待學生,對待你的課堂。你的學生同樣會收穫陽光雨露的的普照與滋潤,他們就會茁壯健康的成長!這樣良性循環,學生會越來越喜歡你,你離做最好的教師也會越來越近。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為,也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某種人生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只管登高不問高”,儘可能每天自己能做好的事,哪怕暫時遭遇挫折與不幸,最後也將贏的人生的快樂,這叫“道是無情卻有情”。

做最好的老師,讓我們內心收穫一份寧靜,讓我們遠離浮躁,讓自己更加踏實與充實。

教師的讀書心得13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兒童,兒童是經常變化的,永遠是新的,因此教師的工作是創造性的。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細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解決了很多之前的困惑。

一、觀察

觀察就是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之母,觀察力強的學生,絕不會成績不良或文字不通。國中的數學學習更是需要學生認真的觀察,觀察新知識的關鍵點,觀察新舊知識的區別和聯繫,觀察公式的運用,觀察知識運用的易錯點等等,能認真觀察的學生更能全面地理解知識,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深刻。觀察的能力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從引導學生觀察到學生能主動觀察,這也是智力發展的必要條件。

二、複習

複習是學習之母,這本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有力手段,但在實際運用時,這位慈善的母親卻變成了狠毒的後孃。學生需要在一天或幾天之內做完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所做過的事情,完成已經是個問題更不可能進行正常的腦力活動,本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卻變成了學生的負擔。複習應該符合課程和具體教材的特點。數學的複習可以通過佈置習題來進行,學生通過解題,在思想上對多個知識進行復習,使得一個理論性結論跟另一個理論結論有關係、聯繫和“連接”,在知識的轉化上產生飛躍,學生能從這些理論性結論中發現他過去未發現的的東西,從而使對結論的理解更加明確。同時還可以在課堂筆記的旁邊留下空白,用紅筆記下應當永遠記住的內容,這樣,學生在翻閲課堂筆記時就可以複習這些內容,從而將這些知識深刻的記憶在頭腦中。

三、閲讀

閲讀是“困難”學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我們有時候會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説,你只讀教科書就行了,不用分散精力去讀別的書。這是一種完全錯誤的見解。學生的學習越困難,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閲讀;就像感光力弱的膠片需要更長的感光時間一樣,成績差的學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長時間的科學知識之光來照耀。閲讀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困難”學生閲讀的東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積極。對此我深有感觸,我們也總是讓成績差的學生只看課本,這樣或許只能讓這些學生的知識面越來越窄,從而造成越來越多的學習上的“困難”。

四、關於對自己子女的教育問題

教師只應在學校明智地、小心翼翼地使用“管人”這個工具,切不可把它帶回家去,把握好身份,切記自己在家是孩子的父母;教師不可當着孩子的面,毫無顧忌地評論某些學生和教師,避免讓孩子產生傲慢心理,從而對老師説話粗暴無禮;儘量不要把孩子編在自己的班裏,這樣可以讓我們作為父母更親近自己的孩子;每天要抽出一些時間高質量地陪伴自己的孩子,陪他們聊天、讀書、散步;培養自己的孩子具有愛勞動、愛讀書、愛科學的好思想。

作為教師,我們任重而道遠,在這條路上,我們更要取眾家之所長,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讓自己的教師之路越走越幸福,越走越精彩。

教師的讀書心得14

最近,我在讀由鍾啟泉教授翻譯的日本佐藤學教授的專著《教師的挑戰》一書, 在實施生本理念的時期讀這本書,感覺到日本教學改革在教育哲學的認識上更為深刻: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我們的課堂正在發生着寧靜的革命——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這不但是師生的共同願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

讀着以上這段話,似乎已經感覺到了中國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謂“公平”與“質量”,不僅僅是通過學校之間的教師交流來實現,更重要的應該是致力於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確保每一個兒童的學習權。前者是一種認為的假設,後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與質量,並不是什麼難以辦到的事情,完全可以從身邊的日常行為開始。

1、教學的基點是尊重和信賴每一個兒童。我們要尊重和接納兒童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在這一點上,我們常常是説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難。隨着中國班學額的暴漲,50個學生基礎不一,個性不同,要關照到每一個兒童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很羨慕日本的班級,學校規模不大,20多個孩子以U型排列圍聚來老師身邊,這樣的教學真是別樣的風景。中國教室裏的學生多,怎麼辦?我個人以為不是放棄合作學習,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學習的必要,只要我們平時訓練好小組合作的常規,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廣西教育已經提供了這樣一個成功的樣板。

2、從相互的傾聽走向合作的交響。在佐藤學教授的這本書裏,在不斷地重複着三個關鍵詞:傾聽——串聯——反芻。實際上這三個詞揭示了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從傾聽開始,這就意味着我們的教學從兒童的經驗出發,教師的作用就是不斷地調適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應,或比較或爭論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最後一個環節的反芻,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學習的自我建構,它的意義在於把知識納入個人的經驗系統。由此我想到了一個時尚的詞——給力,課堂要給力,給學生髮展智慧的力量,讓課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變成向難度挑戰的過程,成為學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響。從這個意義上説“交響”,那就是思維的碰撞與交鋒,只可惜,在我們的腦子裏,往往考慮的是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是什麼,要教哪些知識,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兒童,忽略了兒童與身俱來的探索慾望和學習能力。

課堂有時看上去像大海一樣沉默,但在海底卻正在發生着劇烈的運動,而這種力量恰恰是難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許,我們的課堂教學風格正在發生着靜悄悄地變革。

哲學上講: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就是正確的認識,如果落後於當時的實際,條件成熟了還不去做某種事,一般叫右傾保守主義。細細品讀《教師的挑戰》一書,聯想起自己平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我不由地進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傾了,保守了。

就像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課堂上,我們什麼都要詳細講解,講得明確而又實在,以至於學生的思維空間都被教師的指導所填滿,學生的靈氣都被教師的才氣所抑制了,最終,封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勤教師教出了笨學生。”

其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上教學的一切目的歸根究底是為了學生的學習。作為老師,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盡最大所能去挖掘學生的潛能,變被動為主動,讓主動引領學生的一切學。因為主動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習效率。

研究表明,主動學習的效率是被動學習的四倍到十倍以上,這是因為對於主動學習者而言,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他總是處於亢奮的狀態,因而膽大心細,注意搜尋和分析信息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遇到困難時,他會調動全身的細胞來尋求突破的契機。

在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時,我也充分地體會到了這一點,教學時不管我如何設計,如何啟發,從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們就是無法真正體悟到二小的勇敢,故事的感人。於是在另一班我換了種教法,放手讓學生讀課文,在初步瞭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靜靜地欣賞同名歌曲,結果一曲方罷,很多同學已是淚花閃閃,問及此刻的感受,孩子們都説感動得只想哭,這時,我順勢讓學生結合課文來説説感動的原因,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紛紛跳入了我事先預設好的陷阱。整節課沒有了我的滔滔不絕,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們如林的小手,發光的小臉,教學效果出奇的好。

這些都向我們明確了一點,教學時,我們有必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天分,學生自己通過讀書或思考能感知的內容和理解的問題,教師退而不講;只在在學生困惑、難於理解的地方,四兩撥千斤地進行適當梳理、補充。課堂上,去除多餘的講解,多餘的提問,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實實在在幫助學生掌握解決矛盾的方法,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掌握由“學會”走入“會學”的必然王國。

相信學生的潛能,不僅僅是表現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還體現在當學生學習陷入短路時,教師要學會期待。

期待包含着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信任和寬容,可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並且帶來課堂教學的生動和有趣。課堂上,學生精彩的表現與教師熱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過程,精彩是結果。

課堂上,我們有時總是追求表面的流暢,當提出問題後,從內心希望回答問題的學生少出錯、不出錯,最好能直奔主題節省時間。遇到有人來聽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學生回答不上來或有困難時,我們就不那麼沉穩了,顯得有些急躁,不願意等待,或催促,或換人回答,還有甚者自問自答,學生哪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呢?精彩也就無處可現。

我們看到一些課堂實錄中,那些大師們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麼的氣定神閒。課堂上説的每句話,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寓意無窮,沒有一句是贅言,即使學生的理解與老師有了本質上的區別,老師也能循循善誘,顧左右而不言他,最終達到異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個學生就是一座寶藏,那裏有源源不斷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學生,你會發現教育的確是件痛並快樂的事情。

教師的讀書心得15

最近幾天,辦公室同事談論最多的便是加工資,根據要求學校按照排名確定名單,於是出現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現象。聽着別人談論,正好在看《做不抱怨的教師》一書,書中許多感人小故事、名人的經典話語,讓我的心靈得到淨化,也使我重新審視我的職業與正確的人生態度。

這本書闡述了不抱怨的8個方面,分別是:不抱怨自己,開發自己的潛能;不抱怨工作,獲得工作的樂趣;不抱怨他人,贏得他人的尊重;不抱怨家人,獲得家庭幸福;不抱怨壓力,獲得前進的動力;不抱怨環境,人生不敗的奧祕;不抱怨挫折,為未來鋪就道路;不抱怨當下,活在快樂的氛圍裏。

抱怨是什麼?抱怨是懦弱、無能的最好詮釋,它像幽靈一樣到處遊蕩、饒人不安。而我們現在抱怨壓力、抱怨工作,是因為我們被繁瑣的工作忙得焦頭爛額,被學生調皮氣到極點,被繁重的教學任務而承受着重重的壓力,有時一個簡單的知識講了好多遍還是做不出,有時不該犯的錯誤還需要不停地提醒,因此我們抱怨生活,埋怨工作。但是想想看人無完人,我們自己都做不到十全十美,那麼也應當讓自己對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我們是辛勤耕耘的園丁,用知識的雨露、用道德的陽光培育出鮮豔的花朵。因此我們要化使命為動力,才能不斷地消除奮鬥道路上的苦與累等消極因素的影響,才能調整心態,不斷進取,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做不抱怨的老師其實就在於你是否能真的擁有一個豁達平和的心境。那麼擺正心態,化消極為積極,就可以擁有一個樂觀開朗的心態。放下所有的不滿、失望不抱怨了,心中的鎖就會隨之打開。永遠別想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生活自然會過得輕鬆有趣。也許這個過程很艱難,但只要我們努力就一定有所改變。作為老師需要具備成熟的理智感,正確的挫折觀,積極的自我暗示,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以及合理地情緒排泄的方式。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要讓自己的語言充滿陽光,用母親般的胸懷對待學生和教育事業,塑造好老師的陽光心態,做一個陽光教師。

人生歲月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面對這些挫折,我們用充足的精神、足夠的理由和信心生活下去,以陽光的心態面對,用努力代替抱怨,那麼我們就用困難和挫折鋪平我們前進的道路,為自己的未來加分添彩。

不抱怨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是一種放下挫折和不滿去尋找和追求新目標的一種銜接方式。當我們真正做到不抱怨,再加上努力和拼搏,我們的事業就會成功,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美好。從今後,努力做個不抱怨的老師,不抱怨孩子的犯錯,不抱怨家長,不抱怨自己的選擇!懷一顆寬容的心,靜靜等待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長!

Tags:教師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