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2篇[合集]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2.1W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2篇[合集]

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1

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説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做過委吏與乘田。

他雖然生活貧苦,但好學上進善於取法他人,曾説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身貧且賤,一生生活艱辛,在他55歲那年,認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魯國實現,於是開始周遊列國,但是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絕,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個國家邁進,堅決不移的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鬥,

直到20年後,他才認識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回到故土,從事教育活動和古籍,授徒講學,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下移,對我國教育事業的開展做出了重大奉獻。從孔子苦難與輝煌並行的一生,我認為可以從中學到孔子那種在求知上的.永不滿足,永遠追求智慧的人生態度;還有他那種對自己信奉的價值體系的實現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罷休的毅力。

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2

在讀罷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後,可以真實的感受到南懷瑾先生對於《論語》獨到的見解,在學習上,南懷瑾先生對人民關於《論語》以往的見解進行了論述,並從另一角度來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論述,墨守成規。就例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解釋,就匠心獨運,很直接的披露了學習其實是“不亦苦乎”,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重點在於“時習”,講求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違心的高呼“學習萬歲”。對於我們所學的,南懷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謂的“聖賢書”,而是講求書的實際效益,身處在當下,只有那些搞學術研究的學者才會奮力於古典的著作,我們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夠生活的一種技藝,一項本事。因此學習不在於書籍,而在於生活。

培訓應當是傳授真本事,而不是傳授應試技巧,南懷瑾先生對於這點也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在論述老師和同學的關係時,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實的問題,當一個同學必要老師的幫忙時,如寫論文,便畢恭畢敬,誇張一點可謂是點頭哈腰,結果畢業時,連影子也找不到,當然,這也可以看呈現在高校培訓的.一個失敗,同學與老師之間不再是中學時的親熱,彼此互無交流,你可曾試想高校畢業後你能記住幾個老師,乃至又有幾個老師能知道你。

孔子培訓門人是依據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我們如今的培訓也應當符合當前的國情。讀《論語》,學習的是有用的方法,從中找出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融會貫穿方能學有所成。《論語別裁》就是期望我們能走出聖賢經典的誤區,看到當下,把握將來。

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3

一部論語,兩萬餘字,卻可進入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文章之列。它影響歷朝士子書生乃至普通百姓兩千餘年,國人的性格,也受到無聲薰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書五經不能上講堂了,儒學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論語和其他儒家經典一樣,在書架上蒙塵。然而論語的光輝並不會因一時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學作為中國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會和經濟一起復興,論語的精彩,必然會被更多的人體會。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講壇,講《論語心得》,提醒了國人還有這麼一部經典等待着我們翻閲。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這樣説論語的都後感:“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説是深得其趣了。我讀完論語,時常心中有幾多惶恐,幾多自責,並且為孔子折服。讀論語,我以為有必要把孔子請下聖人的高台,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門弟子,追隨老師左右,聽其言觀其行,才利於得其樂趣。孔子是可愛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師兄顏回子路子貢等等也是個個稜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講《論語心得》,分成幾個方面來論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論語,我讀論語,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錯,我心中的論語,乃是一本學生的聽課筆記,所記錄的內容,是老師教學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開篇學而第一講的是什麼。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條,第一為學道以長才幹,第二為交友以輔仁,第三條乃是修德,此三條者,不過都是為了做一個君子。孔子之敍君子,是從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論語,正是為了告訴弟子們,何為君子,君子有怎樣的責任,君子有怎樣的才能,君子有怎樣的德行,君子怎樣為政,怎樣修身而成為君子……如此種種,都是自君子二字鋪展開來。論語當是一本給想成為君子的人看的書,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東西,這些東西都和君子是相關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樣的人呢?讓我們去論語中看。想要直接給君子下一個定義是有難度的,君子內涵很廣。先説君子的責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責任。顏回和子路與孔子各談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説他想要車馬輕裘,與朋友分享,用壞了也不可惜;顏回説得自己要不誇耀自己的長處和功勞;而孔子説的是什麼?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分明就是施於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於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君子之出仕,並非為自己謀利益,而是實實在在要為了天下人。後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説法,與此類似。真的君子,是胸懷天下的,後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實的豎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還是有的。此一條,可以説是檢驗君子最根本的一條了,舍此餘不足觀。孔子多次感歎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語氣中那份無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所在,是根本。要為天下人謀利,當有手段。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備焉。儒家治國的方法,以仁為本,推行仁政。然而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被問道為政的辦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樣。孔子講仁,兼講禮,義,孝,忠,德,這些都可以作為為政的手段。子路問衞國之政,孔子説:“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講的是禮;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裏明瞭講的是德;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裏講的是仁和德;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這裏只講了三個具體的標準。至於其他弟子治理具體地方來問政,孔子給出的答案盡不不同。用孔子自己的話説,為政大概沒有什麼是非做不可的,沒有什麼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義,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綜合一點説,論語告訴我們,儒家之為政,只須着力於幾個基本原則之下,如仁,義,禮,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君子為政的`辦法,要做一個君子,還須提高自己的修養。論語在這方面講了很多,當今國中高中課本讀本介紹論語,也往往從這些角度開始。孔子在論語裏面教授給人的知識是多方面的,有説立志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有説學習態度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説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説堅持的,“吾道一以貫之”。還有許多激勵人學習的句子,“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等等,讀論語總能被這些話語所感動。孔子要弟子所學的,就是要達到能為政的標準。孔子以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須自己懷仁,治國以德的人必須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養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概括起來就是要好學。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輕言語,反對武力,好學。後世儒家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想必從孔子這裏得到不少啟示。修成了君子,便可以出仕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願望了。

論語中展現了孔子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來,依然是很有意思的。然而這些只是孔子教導學生的手段而已。一部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許我看到的並不全面,然而君子一定是每一個讀論語的人無法迴避的,孔子的道,就是君子之道。對於孔子,真覺得顏回説得好,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循循然善誘人;對於孔子,顏回沒説到的一點,後代也時常忽略的一點,而很吸引我的一點是,論語中的孔子,生動而感人。

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4

拜讀《論語》時,發現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做人道理真的好多好多。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其中,他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內心的安寧。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確實,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理想的心理狀態應該是情感表現樂觀而穩定,既不為瑣事耿耿於懷,也不衝動莽撞。

教師的工作是一件繁瑣、勞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種清貧的生活世界中尋找快樂,讓那種快樂既不會被清貧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被富足的`生活所蠱惑,努力地在清貧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呢?這就需要我們在自己的心裏開出一片樂土,追求自我的完美。那麼首先就要意識到: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教師作為一種職業,需要具有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紮實的教育科學知識。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説:“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為了夯實自己的知識功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就需要有一種不斷學習的精神,讓自己成為學生心目中的一個知識寶庫、一本活的教科書、一個“什麼都懂,什麼都會”的人。在從事這項極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的同時,認識到生命的每一時刻都是教育的起點,教育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這將為你帶來極大的快樂。其次不忘: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師職業需要有一種探索精神,探索即尋找科學的真諦,不滿足已有的結論,向未來挑戰。教學時把自己當作自由的研究主體,把激活課堂作為優化教學的切入口,不囿於既定的教學模式,把課堂教學建立在教與學雙向主體積極性基礎上的一種充滿樂趣的活動。這樣,師生通過合作和創造性勞動,就會獲得良好教學效果和產生的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師生從研究中共同獲得一種認識提高的快樂、道德向上的快樂、創造的快樂、發展的快樂。

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最需要優秀和出色的教師。讓我們一起在這份職業中尋找我們的快樂吧!

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5

學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樂而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九萬里的風等待揚起東海的波濤,託舉鵬翼扶搖碧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門曰朋,來當然是切磋修養,研討學問的;又自遠方,山高水長,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難得一見,這實在是可以快樂的事。"何時共把盞,重與細論文",這多少古人所臨風懷想的美景。

然而細細想來,我們可以有另一種理解:難道朋友都在遠方?近處無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不也是孔子所欣賞、所向往的麼?只是"微斯人,吾誰與歸?"現實生活的周圍卻往往沒有這樣志同道合者!聖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卻照不亮附近凡人們的雙眸!凡人們會告訴你:太陽再鮮豔,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臉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臟病,娶不得!所以聖人是孤獨的。所以他期待遠方有一雙慧眼,能夠看到他的光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寂寂的柴門,等待遠來的尋芳者扣響,打開一個塵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偉大的人,他的痛苦在於,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超越了他的時代;還在於他有更遠大的抱負。而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時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奈何這世上,謂我何求的人遠比謂我心憂的人多!更有甚者,人們總是習慣用石塊、雞蛋來迎接啟蒙者、先知者。

膽怯一點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誰以易之,於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點的人,譭譽無動乎中,榮辱在所不計。即使是舉身赴清流,也不肖於同流合污。

孔子説:我不生氣!因為我是君子,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怎麼好和小人計較?也罷,也只好如此了!否則,還有什麼能讓我寬慰自己呢?

可是當一個君子,真的好難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聲無奈的歎息,裊裊了千古!

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6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對於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師益友。于丹教授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們解讀了一個親切而温暖的孔夫子,讓本以為莫測高深的《論語》變得通俗易懂。每讀一遍,總會有不同的感觸。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受益匪淺。

一、教師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論中最精髓的東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恕,就是寬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對於教師,就是要將心比心地理解學生,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關愛學生,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學業上的進步,知識的積累,身體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關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關心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愛學生就要本着平等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與理解,體諒他們的煩惱與苦悶,肯定他們的進步與成長,讓每個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與尊重,那麼他們將來也一定會是一個充滿愛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天接觸各種性格鮮明的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過分的苛責或訓斥,只會讓學生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它遠不及寬恕的力量那麼恆久偉大。

學會了寬恕,我們才能讓自己走進學生的內心,瞭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同時,寬恕別人才能讓我們享受心靈的安寧。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應少一些抱怨和指責,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評和訓斥,多一些讚揚和鼓勵;少一些歧視和誤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尋找“快樂”

于丹教授寫到,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能力的。一個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心無限深刻地發現內心。孔夫子教給我們快樂的祕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于丹教授認為,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於內心相連,對此我深有同感。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人們都在拼命為了豐厚的物質生活而努力打拼。作為教師,我們能否抵抗各種物質的誘惑、安貧樂道,嚴峻地考驗着我們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感謝我的學生們,是他們的成長讓我充分地體驗到當一名教師的幸福和快樂!每當看到學生臉上那豁然開朗的.表情,每當看到學生變得越來越懂事,每當聽到學生金榜題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在學生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導、扶持的作用,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為此感到自豪,並甘願為此終生努力。雖然在物質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個富翁。正如於丹教授所説“如果能用內心的富足與飽滿,能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就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導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説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靈之道》中於丹教授説,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遠活在陰影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難,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為教師,我們生活、工作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煩惱、苦悶和壓力每天都伴隨着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煩心事和缺憾,心態不同,結果會完全不同。我教兩個畢業班的英語課,課時多,要求高,班裏學生基礎差,每天備課批作業頭昏眼花,身體疲憊不堪。但我告訴自己:備課既是為了教好學生,又是為了讓自己不斷進步;批作業工作量雖然大,但能保證課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學生出問題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有耐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陰霾不散,否則會影響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質量。

再比如,每次考試結束成績出來後,學校都會做成績分析,老師們對此倍感壓力和煩惱。有的老師會因為成績不佳而寢食難安,有的老師對學生良莠不齊而抱怨,有的會為成績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鬱鬱不樂。總之,考試成績出來後,老師們內心苦悶又無處訴説。其實,我們應該像《論語》教給我們的那樣,放開心態,正確看待成績。有些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不要埋怨學生懶惰,不要抱怨領導不近人情。而是應以積極地心態去思考,總結經驗與不足,知道我還能做些什麼,同時更應看到,班級有很多學生在我們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説明我們的教學並非完全失敗。只要我們認真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找尋更好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説,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人生缺憾的態度。也正如人們常説的: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每次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我都會產生很多的共鳴,也總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穫。它已植根於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謝于丹教授,感謝我們偉大的聖人—孔子!

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7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的語錄體散文,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記錄整理而成的一本書。整本書共分20篇,分別是《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衞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該書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著作。同時,該書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對於《論語》,我也只是大概地讀了幾遍,沒有去深入地考察研究,但即便是這樣,也在字裏行間被孔子的言行深深地感動,為他的寬宏仁愛的胸襟和超人的智慧折服!也許會有許多現代的年輕人對於這本老祖宗留下來的書不屑一顧,覺得都已經是21世紀了,那種老朽的思想早已經不適合我們現在了。其實正好相反,生活在物質欲盛行的年代的我們越是應該靜下心來好好讀讀這本《論語》,聽聽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講講仁愛、孝順、誠信、和為貴等的為人處事的道理。這樣我們才不會被無盡的物質慾望衝昏了頭,離我們的本真越李越遠。其次,論語裏面的一些學習方法和技巧等,到現在看來還是很有實用性的。當然,畢竟是那個時候的著作,裏面的一些思想在現在我們看來是片面的或者完全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讀這本書,取其精華,取其糟耙。對於這本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我們現代人是很有必要一讀的。下面我就大概地講下我讀這本《論語》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要善於學習,虛心求教

《論語》裏面雖然大都是講中國倫理道德和我們民族傳統的文化思想,但也有些孔子關於學習方面的經典論述,這些論述到我們現在看來都是非常有理的,都是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的地方。例如,《論語》裏面講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這些告訴我們現在應該抓住機會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以後進入了社會才能遊刃有餘,才能有所作為。學習首先要勤奮,其次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勤奮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方法,就是要勤學、勤記、勤思,“温故而知新”,從以前學過的內容裏面再發現新的知識。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就必須認真讀書和思考,兩者不可廢,要養成經常思考問題和總結自己的習慣。

孔子很重視學習的態度,不僅要求我們要“敏而好學”,還強調我們要終身“好學不厭”,要有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同時他提倡我們“不恥下問”和虛心求教,鼓勵我們時刻反省自己,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然後加以改正。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裏的“三人”當然不會都是強於自己的人,大多時候是我們身邊無數的普通人。對於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的“善者”之處,我們就要及時吸收借鑑過來,進而提升自己:對於“不善者”之處,我們要引以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點。這裏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因為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優點,都有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這些看似很簡單的幾句話,卻道出了我們學習的最重要的方法和態度,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去好好品味和學習。

二、要對人仁愛,孝順守禮

孔子説:“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我們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的觀念和價值。孔子認為“仁”是君子的本質所在,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正直誠信的君子,首先必須要學會仁愛。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時,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現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他本人首先卻沒有做到對別人給予關愛和應有的尊重,這種事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提倡仁愛,提倡我們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要先學會去關愛他人,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關愛。

其次,孔子對孝道和禮節非常注重。《為政》裏有句話孔關於孝道的話,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段話的意思是講:“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要依禮服侍他們;父母不在世了,我們要依禮埋葬他們、依禮祭祀他們。”《論語》裏對孝的語錄是比較多的,這也説明了我們這個國家歷來是重視“孝道”的。從這段話裏,我們還是看出了孔子在各種各樣的孝道里提倡的以順為主的思想。再如,“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即説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又與犬馬有什麼區別呢?這些話就告訴我們要多關心長輩,常回家看看,而不單只是給點錢給父母就算了。不過,孔子對“孝”的有些闡述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合理的,例如孔子説:“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三、要正直誠信,廣交良友

孔子很提倡正直誠信的品格,經常提起君子這個名稱。孔子認為,君子主要是用來指有道德、有修養的,具有完善人格的和高尚的情操人。在我們現在看來那也就是一個正直而誠信的人。對於君子所具有的正直誠信的品格,孔子有很多的論述。例如,他説:“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認為君子的生命是向上發展和延伸的,小人的生命是是向下發展和延伸的,孔子道出了君子一個正直上進的品質。孔子又説:“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在他看來君子應該是正直的,光明正大的',是沒有什麼見不的人的東西的。孔子很重視人的誠信問題,他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可見誠信對於我們是多麼重要,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像大車少了輗,小車少了軏,車子還怎麼能走呢?孔子教導我們,無論是個人的修身養性還是待人接物,無論是做學問、教學生還是治理國家,誠實守信都是一個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準則。

《論語》裏寫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可見孔子對朋友之間的交往是很看重的,在他看來朋友有時也是良師,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當我們要實現自己的某種崇高的價值或理想時,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幫助是不可缺少的。當然,孔子擇友的標準很嚴格的。“無友不如己者”,告訴我們交友必須交優秀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對於與人交往時,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從人際交往來説,“和”指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與氣息相投的人交朋友。朋友相交重在一個“信”字,論語裏説:“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我覺得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沒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來朋友。孔子告訴我們要廣交良友,誠信交友,因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需要朋友的相伴,那樣我們才不會孤獨和無助,我們的人生才更加地順暢,更加地有多彩。

四、要自然平和,泰然處世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泰然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論語裏的一則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孔子所謂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麼呢?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種自然、平和、泰然處世的心態絕對是值得生活在當代的我們去追求的。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我們工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不追求我們做的工作要多麼偉大的,只要跟我們的實際能力相符合就可以。

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論語·先進》“侍坐”。孔子和他的幾個學生談論他們各自的理想。在孔子的其他學生都説出自己的“遠大”理想後,曾皙卻對孔子説自己的理想是,“暮春者,春風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霧,詠而歸”。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復始的工作節奏中,我們內心深處的心靈的聲音則恰恰被遮蔽了。正如於丹老師所説,理想和行動的關係,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係。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在於你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你的內心願望。你的內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越會捨棄那些激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

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到最好。也許不同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那樣的沉重,它卻是所有那些人生大道社會理想得以實現的內在基礎。

論語對於我們來説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徵,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依然有許多共同之處。對於生活在充滿物質欲的21世紀的我們,其中的許多思想是我們的精神楷模,是我們應該去追求和學習的。

對於論語給我們的啟示,許多人都各有各的看法。于丹在《論語心得》中闡明:“《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最欣賞的,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所以,有時間就去讀一讀《論語》吧。

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8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説,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下面是我的幾點感悟:

《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瞭解別人就叫做“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我們才能瞭解孩子之所想,看到自己之不足。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民主與平等,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説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可見孔子的'“仁”、“智”與我們現代的新課標要求是一致的。

《論語》中的“因材施教”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也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閲讀、仔細品味。

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9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論語·子罕》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他尊禮,守禮,行禮,並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一種自我修養。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不管這個人多麼年輕,他也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

這就是一種禮儀,這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

尊重,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對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種對他人人格與價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完美無缺,我們沒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申視別人,也沒有資格用不屑一顧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別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們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傷害別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某些地方不如他人,我們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應有的尊重。一個真正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必然會以平等的心態、平常的心情、平靜的心境,去面對所有事業上的強者與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運者與不幸者。

尊重,是一縷清風、一泓清泉、一顆給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劑催人奮進的強心劑。它常常與真誠、謙遜、寬容、讚賞、善良、友愛相得益彰,與虛偽、狂妄、苛刻、嘲諷、兇惡、勢利水火不容。給失敗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別人失敗後的同情、安慰與鼓勵;給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別人成功的敬佩、讚美與追求。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間的真情在,就有未來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後的繼續奮進,就有失敗後的`東山再起。

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肉麻的吹捧;不是沒有原則的廉價奉迎,更不是沒有自尊的低三下四。懂得了尊重別人的重要,並不等於如何尊重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説,尊重也是一門學問。學會了尊重別人,就學會了尊重自己,也就學會和掌握了人生的一大要義。

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地體味與摸索吧!

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10

聽過於丹老師在百家講壇的一些講演,簡直精彩極了!每一句話都是那麼擲地有聲,話語中充滿着對人生信念的執著,煥發着大方得體、健康豁達的神采。

特地冒雨去買了《于丹<論語>心得》,的確是充滿智慧的一本人生啟迪書,看完這本書才不難理解為什麼她的這種學者風範不僅影響了國學愛好者,更打動和挽救了許多彷徨於人生坎途中的人們孤寂無助的心靈。

100個人讀《論語》就會有100個孔子,每個人對這本經典著作的理解都不同,下面寫一些我的體會。

1,“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第一)

貧窮卻不向富人諂媚,富有卻不恃財而驕。前者是一種兩袖清風的高風亮節,後者則是一種謙虛謹慎的低調作風。在如今這樣的社會,能做到這兩點的人不多,貌似文人的做派,亦或是陶淵明式的桃源隱士。

孔子認為做到這種高風亮節是不夠的,還要有內心的富足與安適。清貧卻內心充滿着希望,充滿着人生的理想,對生活始終沒有失去信念,這是一種何等崇高的境界啊!達到這種境界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內心是如天地般寬廣,如江海般豁達。

2,“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這是于丹老師最喜歡的一句話。“仁者”之所以“不憂”,“智者”之所以“不惑”,“勇者”之所以“不懼”,是因為他們的內心無比強大。禪學中有一句話:“見心見性”,就是説內心有什麼,就會看到什麼。因此,能夠掌控內心,瞭解心性的人是相當了不起的。

同時,在這裏我們還要探討一下“勇”。

以勇猛著稱的子路問孔子説:“君子尚勇乎?”(君子應不應該崇尚勇敢呢?),孔子對他説:“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意思是説,君子崇尚勇敢並沒有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會因為勇敢淪為盜賊。

我們想想,小偷劫匪穿門打户,甚至越貨殺人,你能説他不勇敢嗎?但是這種沒有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那麼這個“義”、“道義”又是什麼呢?

那是一種內心的約制。孔子説,“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

以上是書中的一段解釋,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蘇軾的《留侯論》中也有一段關於勇者的闡述:“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我對這段話中的“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十分欽佩。這是一種韓信式的隱忍的態度和精神,年輕人更應以此為戒。

3,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論語。雍也)

有人問孔子:井裏有個賢德的人掉進去了,那麼我是不是該也跟着進去?孔子説:“你用腦子想想嘛,那幹嘛要這麼做呢?為什麼仁者在井裏你也要跟着毫無原則地就跳到井裏去?這是一個君子所為嗎?君子也許不能避免很多的傷害,他可以被人欺騙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説,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不能被自己一時智力上的糊塗,一種衝動之下做出來人生沒有效率的傻事。”

弟子宰我的提問在現代看來似乎有點可笑,但孔子的回答卻也折射出了很多現代社會的現象。一個人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去盲目跟從,而應該好好地思考一下,分辨一下,最後做出理性的、正確的判斷與決策。

4,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

這裏講的是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孔子還有一句話使用得更廣泛:“過猶不及”。就是説,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尺度,做過了頭和沒有做到兩者的效果是一樣的。對待朋友也是如此,有個豪豬的哲學,説豪豬們相隔太遠會覺得寒冷,相隔太近又會被刺痛,最後它們找到了最合適的距離。人也一樣,朋友之間應該講求一種適度。

5,“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

你看到他有不對的事,你好好地去告訴他,把忠告告訴他,“不可則止”,他不聽你的那就算了,別再説了,再説下去,屬於自取其辱。

我認為這是一種關心朋友的正確態度,相信對方也不會因為你的不再勸告而覺得你有失朋友之義。

6,“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述而)

我們慢慢來看很有意思。多見闕殆,説你多聽。你先少説多聽,帶着耳朵去,先別帶着嘴,你多聽了,聽多了,你心中的疑問就少了。你聽聽別人的經驗,這就是我們説,一個人身體力行那叫直接經驗,但聽別人走的彎路,那是間接經驗。多聽點間接經驗,你心裏頭疑問就越來越少了。你就算是聽完了以後,也要慎言其餘,你明白了這些,其它的還是少説,儘量少説,則寡尤。

這是我所提倡的一種作風,少説話多做事,做個實幹主義者。做事前先思考,思考該不該做,會不會產生什麼令人後悔的結果,這是為人處世十分重要的一點。

7,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這是一種評價君子與小人的標準,也是眾多孔子論君子的理論中我印象最深刻的。

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牽掛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繕的怎麼樣了;而小人懷土呢,每天就惦記着衣食居住等物質生活。

君子懷刑,“刑”是制度、規矩,君子懷刑就是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這個社會的制度。小人懷惠,這個“惠”就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説小人喜歡鑽小空子、佔小便宜。

8,君子易事而難説也。説之不以道,不説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説也。説之雖不以道,説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一個君子他容易處事,但是你難以取悦他,但他一定能夠做到自己的本分,客觀地處理問題;小人就是那些特別容易高興,能取悦他,但是你很難處事的人,總是對人求全責備。這個中間表現的是君子與小人在品行和道德上的巨大差距。

9,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所謂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第一,這個朋友為人要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這是一種好朋友。因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

第二種是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

第三種叫做友多聞,交個好朋友,讓你朋友所讀的書,那些間接經驗轉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經驗系統。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裏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所以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翻開一本辭典一樣,我們總能從他人的經驗裏面得到自己的.一個借鑑系統。

這就是孔夫子所説的三種好朋友,叫友直、友諒、友多聞。

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佞,這三者損矣。

首先,什麼是友偏闢?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壞朋友為什麼把便辟這種情緒暴躁作為第一位呢?因為盲目的激情有可能出現永遠無法追回的後果,好朋友之間應該以理性為先。

第二種叫做友善柔,就是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我們發現,過分優柔寡斷其實他在浪費你的生命能源。我們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被過分優柔寡斷的朋友干擾了你的思維,這種朋友太多也是一種危害。

第三種,所謂友便佞,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説,佞,就是那種心懷鬼胎的,有心計的,要以一種不擇手段的方法去謀取個人利益的這種小人。他們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種心理陰暗的人,但是這種人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由於他內心有所企圖所以他對人的熱情比那些沒有企圖的人可能要高好幾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這種人利用的話,那麼你的一生你就給自己套上了枷鎖。如果你不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朋友是不會放過你的。這其實在考驗我們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論事的能力。

10,“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季氏)

意思是説:和君子相處有三點要注意。第一,話還沒説到那兒,你就出來説話了,這叫毛毛躁躁,這是反映一個人的急躁;第二,話題已經説到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説,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猶未盡,不跟大家説心裏話,這種朋友讓大家心裏也會存有隔膜;第三,一個人不看別人的臉色上來就説話,這叫“瞽”(意思是盲人),你看看別人希望説什麼,你能不能夠説出來最合適的話,你還需要自己有心理準備,你要對對方瞭解。

11,“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人在少年的時候是他血氣未之時,一個人容易衝動,什麼樣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時候,這個時候戒之在色。那麼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問題上會出現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見,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大學裏面學生出問題,很多都是在戀愛問題上,所以説血氣未定的時候要在心裏把情感問題作為大事處理好。

過了這個坎到了中年,及至中年,就是我們説的血氣方剛。一個人家庭穩定了,職業穩定了,社會圈層、朋友,包括你的薪酬待遇基本上到了穩定的時候,想的是什麼呢,想的是與人爭鬥而謀求更好的空間。所以孔子的提醒就一個字,叫做戒之在鬥。人在中年的時候,最大的警界就是不要跟人爭鬥。這個時候與其與人爭鬥不如反觀要求自己,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還不夠好。

晚年的時候按孔子的説法叫血氣既衰,人年老了,從你整個的生命體徵,到你的心理狀態都已經開始走向了平緩,象羅素所説的那種湍急的河流衝過山巒終於到了入海的時候,表現出來一種平緩和遼闊。在這個時候人還有所戒嗎?孔子説還有一個字,叫做戒之在得,就是你的得到,以免患得患失。

12,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衞靈公)

孔子説:“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責己從嚴,責人從寬,就會少招怨恨。)一個敢於承擔責任而又敢於作自我批評的人,將能贏得更多人的擁護與愛戴。相反,一個攬功推過的人,到頭來總是一個孤家寡人。

13,“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

意思是説:不懂天命,不可以成為君子;不懂禮義,不能立足於社會;不懂得分辯言語是非,不能瞭解別人。這告訴我們必須懂得了解社會、瞭解別人,懂得尊重別人,用內心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11

讀國學《論語》經典,從我個人來説,有不少的收穫和體會。收穫可以從兩方面來説:

一、提高自身素養,為教育工作打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

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學習《論語》的收穫是巨大的,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説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在教學中,我們更要鼓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但學生樹立志向後,又為這個志向做出了什麼呢?我們是否只是鼓勵學生憑空説出的一種空想呢?這個恐怕有人很少考慮。遠大的志向誰都能説出很多,也能説得很大、很遠,但關鍵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諸實際行動!

但實際教學中,我們卻對“遠大”的理想大加讚揚,對現實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認為這是學生胸無大志的表現,沒有出息的表現。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沒有什麼捨己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內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現實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邊際的。比如:我們教育學生愛國,怎樣做才是愛國?什麼樣的行為是不愛國?學生心目中有沒有一個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專家提出:學生能主動撿起一片紙,這就是愛國!所以我們教育學生勵志,不妨把眼光收回來,放在眼下能付諸行動的,哪怕為了理想只邁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年代已經過去,勵志要切合我們的實際,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閲讀國學經典,在擴大我們的閲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為河東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教師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篇12

人人都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如何使自己快樂生活、快樂學習呢?《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用簡單樸素的語言,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每一個剛踏上社會的年輕人,滿懷理想和憧憬,希望能有所作為,但在現實中往往事與願違。要使自己的理想變為現實,工作並快樂着,必須有良好的工作心態和自信心。孔子説:“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要勇敢挑起工作重擔,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應將心態迴歸於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學習的心態,把每一次任務都視為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經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千萬不要抱怨工作的勞動強度、收入的不公,產生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消極心理,從而喪失工作的信心,偏離人生的'目標方向。

快樂工作,不能僅僅把工作視為謀生的手段,而要當作一項事業來做,當作生命和精神的需要來做。這樣才會給你帶來成功的喜悦。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讓每個人都能夠從內心深處承認並接受:我們在為他人工作的同時,也在為自己工作!在競爭激烈的現實面前,應調整好與同事,取長補短。當然,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待工作,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在快樂工作的同時,更要快樂的學習,學習是為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社會中、工作中學習,從國小到老,無非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要把學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績和收益。人人都要面臨新時代、新發展、新變化、新要求、新環境和新崗位,必須堅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高效工作。向領導、同事、老師及身邊的人學習,要認識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當你學到的東西越多,工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就會感覺到快樂和幸福!

讓我們一起懷着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去工作、學習,使自己使他人都成為快樂和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