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彙編15篇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9.1K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別人寫的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想要找更多優秀經典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彙編15篇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

紅紅是個性格孤僻的孩子,自入園以來一直是自己一個人玩,沒有同伴,更沒有朋友。中班的孩子,已經可以進行合作遊戲,但是通過觀察,我發現紅紅平時大部分是在單獨遊戲,偶爾有平行遊戲,對於需要彼此合作的集體遊戲是排斥的,對於老師和同伴的邀請也是拒絕的態度。在調查“你的好朋友是誰”中,那些調皮的孩子也有被提名的機會,只有紅紅,沒有一個小朋友提她的名字。

同伴關係是發展社會能力的重要背景,在幼兒期,有良好同伴關係的幼兒,適應能力強,長大後更容易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對於紅紅的表現,我們要進行儘早的干預,幫助她提高社交能力,改善社會地位,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我們先仔細觀察她在自由活動時的表現,發現她也有和同伴一起玩的慾望,因為當別的小朋友在一起有説有笑玩遊戲時,紅紅眼巴巴的看着,露出羨慕的眼神,我一鼓勵她加入,她立刻表現出退縮,搖着頭往後躲。是什麼讓她如此拒絕與同伴交往呢?是害羞?拘謹?還是……?我們只有弄清楚她不願與同伴交往的原因才能找出解決的辦法。通過與家長交流,我們瞭解到,紅紅在家只要媽媽在身邊,她也會和別的小朋友玩一會兒,媽媽不在身邊,她就一動不動,拒絕交往。我們還了解到,紅紅的媽媽對她照顧的無微不至,很多事情都有默契,有時根本不用紅紅説出來,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媽媽就知道她要什麼,就會送到她手中。正是在這種環境下,紅紅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連與小朋友玩也要媽媽陪着,媽媽不在身邊就手足無措,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弄清楚原因,就有解決的辦法。我們約紅紅的媽媽進行了長談,告知了她紅紅在幼兒園的表現,紅紅的媽媽説她也發現了女兒的這些表現,正着急呢,對於老師提出的建議願意進行嘗試。我們對她提出的建議是,適當對孩子放手,適當保持距離,讓紅紅學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着表達自己的需求,媽媽在孩子的事情上“懶”一點,才能培養出一個能幹的孩子。

聽從了我們的建議後,紅紅的媽媽開始試着做出了改變,慢慢的,我們發現紅紅變了,當我們邀請她進行集體活動時她不再拒絕,當有同伴在玩時,只要有小朋友邀請她也會加入。對於紅紅的改變我們看在眼裏,喜在心頭。在這件事上,我們沒有直接去教她如何與同伴交往,而是對她接受的家庭教育做出了有效干預,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來有時候教育也需要拐個彎啊。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

“教育孩子為了別人”,這也許是我們原來沒有仔細想過的一個問題。以前,我們也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要有同情心,要學會分享,但是,這一切的教育好像都只是建立在助人者自願的基礎上的。再確切地説,如果,我不去幫助別人,不同情別人也是沒有罪的,也不會受到別人的指責的。因為這不是非做不可的。

但是當教育的理念提到,做人做事就是為了別人,或者説,你生來就是為了別人或者的,那樣,你不去做一些利於他人的事情的時候,你會怎麼樣呢?也許會被認為你或者根本就是沒有意義的。

“教育孩子為了別人”,這其實是外國的一個培養富二代的學校的教育理念。這是我在一本《讀者》的雜誌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雖然看《讀者》上的文章都比較有感觸,但當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一下,以至於過去幾天了,對這篇文章還記憶猶新。

我覺得這樣的教育理念是一個很新的教育理念。現在的富二代他們不再缺乏金錢,他們不用為生機而操心,也許在這樣的境況下,他們不再有生活的壓力,同時也缺失了上進的動力。一個人如果缺失了上進的動力,不可以想像他會做出一些什麼事情來。所以,現在一些富二代的子女在社會上有一些不好的印象,他們甚至做了一些實在不該做的事情。探究深層次的原因,也許就是不明白生活的真正意義,那麼提出這樣的觀點,在滿足了自己的生活需要的時候,那就有更多的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那樣你的金錢也就不會在浪費在無謂的地方,不會因為你的錢多而做出一個反面的事情來。

當然對於我們錢不多的人來説,他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觀念,有了這種觀念,人或在世上的意義就會不同,做出來的行為也會有所不同,當然產生的社會意義自然也就不同。讓我們去試一試吧!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3

CC是一個剛插班進來的女孩子。一開始,她媽媽就和我説CC膽子很小,做事很被動,所以之前一直處於一個被集體忽視的狀態。為此,從來園第一天起,我就特別留心觀察CC,發現她很願意旁觀小朋友們的遊戲,情緒會隨着遊戲情節的變化而起伏。看到這些,我想CC其實也很想和大家一起玩,只是不敢主動參與到小夥伴的遊戲中。只要我們推一推,她一定能很快融入集體的。於是在各種活動中,我會刻意幫助CC找小夥伴。“可可,你和CC一起合作吧!”“山山,CC還沒有找到遊戲小組,讓她進你們小組,好嗎?”在孩子間發生矛盾時,我也總想到儘量保護CC的自尊心和自信心:“CC是不小心的,你原諒她吧!”“你是姐姐,讓一讓她吧。”……我想通過這些方法讓CC儘快地被大家接納,交到好朋友。但一段時間以後.有些孩子便提出了抗議:“我才不要和CC一組!”“每次都要我們讓CC!”“CC總是要人幫!”……

孩子們的抗議聲讓我認真地反思了自己的行為,“特殊"的關照真的是在幫CC嗎?在孩子的世界裏,對CC的關照只會讓他們認為CC真的和大家不一樣,從而導致CC和小夥伴們的關係越來越遠。我要求大家處處照顧CC,其實是對CC的不信任、不認可。連我自己都對CC不認可,又怎麼能讓其他孩子認可和接納CC呢?

此後,我逐漸減少了對CC的“特殊關照”,不再給她強拉配對小夥伴,不再要求別人讓着她,不再過分表揚她本應做好的事情……經過一段時間的“無為而治”,CC反而能更自在地和大家相處。很多時候她會在旁邊安靜地看大家做遊戲,有時當“醫院”少了病人、當“餐廳”少了客人時,其他孩子會邀請CC一起來玩,偶爾在特別需要夥伴時,CC也會主動參與到小朋友的活動中,這時我會及時對她進行肯定和鼓勵,讓她更有自信。雖然現在CC還不是一個會主動交往的孩子,但她不再被邊緣化,在班上有一些玩伴了,能夠愉快地融入集體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特殊”不過是我們貼上的標籤。我們給孩子貼上了“特殊”的標籤,又怎能指望孩子從“特殊”中走出去呢?所以,我想,愛首先應該是接納,愛其本來的樣子,不強化、不粉飾,進而尊重、支持,促進其成長。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4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擔負為人才培養奠基的艱鉅任務。因此,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應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度,鼓勵孩子去標新立異,努力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訓練孩子的創新潛力。

這天上午,在組織綜合活動歡樂的元宵節時,許多孩子都把逛花燈的歡樂場面和感受透過美術表現出來,當我走到佳音身邊發現她畫的盡是坦克車、大炮、戰鬥機等,我似乎有點不滿意,心想這麼歡樂、祥和的節日,你的畫火藥味怎樣這麼濃。但是我轉念一想還是聽聽她有什麼想法。於是我輕聲地問她為什麼這樣畫,她興奮地説:"老師,這是解放軍叔叔開着坦克在裏面點燈慶祝元宵節;這是空軍把戰鬥機的燈都開着把天空照亮了,他們也在慶祝元宵節;還有……"。聽!孩子的想象力多麼豐富,我真的很慶幸剛才有耐心傾聽佳音的想法,才沒有傷到她的自尊心,同時也讓自我傾聽到其內心的語言。因此,教師只有認真傾聽才能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切忌説"你怎樣這麼煩呢!""你沒看我正忙着嗎,一邊玩去!""你真傻!"等傷害幼兒自尊心的話語。當孩子提問題或與你談話時就應放下手頭的事情,做出注意傾聽孩子説話的姿態,善待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慾望,促使他們產生創造的興趣。

又如:《奇妙的繩子》創新主題活動中,孩子們選取了自我喜歡的繩子隨處玩,任意在手中擺動,一會兒變成搖擺的樹枝、一會兒變成風吹的小樹在晃動、一會兒變成小朋又在跳舞,一會兒變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活動中,讓幼兒在玩繩中探索積累,層層撥開層層發散,由一點向多點想象,採用層層遞進的時光讓幼兒層層創新層層發展,有體驗到模仿到創新的結構動靜結合,給予孩子充分想象、創造和自由表現的空間,充分錯金幼兒的創新潛力的發展,嘗試繩子的多種玩法。

幼兒的創造力更多的是受好奇心的驅動,讓幼兒感受到老師是自我最忠實的支持者。因此,教師應瞭解、認識、尊重幼兒,使幼兒感到老師是能夠溝通的,是對其充分支持和合作的,從而大膽地去創造,激發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更加自信、用心主動的進行探索、學習,萌發創造的激情,表現自我的感受。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5

早晨,我急匆匆地經過走廊,迎面遇上了正要下樓參加户外活動的小二班小朋友。“袁阿姨!”一聲快樂的呼喊打破了周圍的平靜。

我愣了一下,繼續往前走。“袁阿姨,你忘了嗎?你抱過我的!”小傢伙這麼一喊,整個隊伍立刻就興奮起來:“袁阿姨,你真漂亮!”“袁阿姨,你真帥!”“袁阿姨,我喜歡你!”甚至有孩子直接跑過來抱住了我的腿。

“袁阿姨,你真幸福!”小二班的老師打趣着説:“來,我們讓袁阿姨找找誰走得最神氣,袁阿姨會再擁抱你們!”

“好的,我們到操場上去!”我和孩子們一起來到操場,孩子們圍着我站成圓圈,點到誰的名字,誰就跑過來和我擁抱。大寶一步三跳地跑過來.兩腿順勢搭上了我的雙腿,直接就摟着我的脖子吊到了我身上:隋楊大聲喊着“袁阿姨,我來了……”張開雙臂跑過來,緊緊地抱住了我;劉衡更有趣,不僅把臉貼在我的臉頰上.還樂呵呵地來了一句“謝謝你!”我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擁抱能帶給我和孩子們這麼多的快樂!

平時,我常常會在孩子們起牀的時候走進班級,幫孩子們梳梳頭髮,提提褲子,順便擁抱一下孩子。我只是順手的一個無意舉動,沒想到孩子們竟然會牢牢記得!更沒想到孩子會用這樣一種方式回報我的擁抱!感動之餘,我深深地陶醉了。這小小的擁抱不僅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也讓我體會到了做一個幼兒教師的幸福。

幼兒教師最基礎的素質要求,就是要愛孩子,並要能夠通過自己的言行讓孩子們知道“老師喜歡我”,並願意親近老師,和老師一起遊戲、學習。那麼,就讓我們從擁抱孩子開始吧!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6

當一名幼兒園教師,我個人認為:當好一名幼兒教師,首先要有愛心,耐心、細心、信心、責任心。除了有一定的教育技能外,還要具備一些好的素質,例如:愛孩子,不隨意去打罵孩子,不讓孩子心理留下不好的印象。要給孩子樹立榜樣,樹立信心。孩子是最天真的,也是最善良的。他們正如一張白紙,等待我們用愛心去填寫。如果一不留神兒,那就……。留下了陰影,説的大一些就是抹不去的,所以要必備耐心和愛心。

讓孩子每天都很快樂!這樣,不僅是作為幼兒教師所想見到的,也是家長所希望看到的。所以做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首先做的也就是讓家長放心,安心。

孩子是單純的,是善良的,常常也會出現一些零碎的小事。所以為了更好的照顧孩子,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也應該不斷的去吸取“知識”,讓自己的知識能量更充實。一些重要的理論要反覆學。

例如,如何去解答,孩子問你的問題,如:“老師我是怎麼來的啊”?這時,作為幼兒園教師的你,一定要有耐心的幫孩子解答,而不要認為孩子問出這樣的問題是不健康的。這是孩子成長階段,心理所產生的一種好奇心,問出這樣的問題是很正常的。所以你要有耐心的去解答。如果遇到實在沒辦法解決的,也不能沒耐心地罵孩子,而要與孩子説:“老師也有不懂的地方啊,所以呢?老師也要去學習啊,也要去學寶寶請教別人啊,等有了答案再告訴寶寶。”作為幼兒教師要懂得了解孩子的心理,對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我們提高好奇心、積極心踴躍參加到隊伍中去。為了更好的照顧孩子,家園要配合,所以少不了,就是與家長多溝通。

孩子的天真、可愛鼓勵着我,讓我有信心的去做好一名合格、優秀的幼兒教師,所以要加油!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7

“老師……我今天又尿牀了!”安安用顫抖的聲音告訴我,“啊?你真是的,趕快把褲子換吧!”哎!“我剛才問你有無尿拉,你又説沒有!”今天已是他連續第三天尿牀了。

下午,安安的爺爺來接他,於是我就跟他爺爺訴説了他的情況。安安爺爺聽後也告訴了我他在家的情況。原來這段時間天氣不太好,安安生病了,多尿是他吃藥的副作用。哦!原來如此,第二天我特別留意了安安的午睡,讓他一定要尿完才上牀,一點半左右又叫他尿一次。結果那天他沒尿牀。就這樣安仔連續幾天都沒尿牀。

過了幾天安安爺爺説:昨天安安的內褲濕了,不敢告訴老師和媽媽,因為怕被老師批評和媽媽打罵。聽完這話後,我頓時愣住了,原來他的尿牀是我們事後批評對他的陰影,為了不讓我們知道他只能沉默與忍受。

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無疑是做錯了,過分了,我們沒有用心去傾聽幼兒的內心而是用自己認為正確、快速的方法去處理幼兒的問題。這是我們的自私,也是對幼兒的不公平啊!

看來我們應用耐心去換幼兒的心聲。這樣才能知道他們是在想什麼。很多人説幼兒是一張白紙,其實他們並不是這樣,只是不懂得很好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作為老師和家長只有耐心地去傾聽與引導,才能使幼兒更放心更舒坦地接近我們,以及述説他的心事與想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8

這學期,我帶的是新招的中班孩子。開學第一天,高個子男孩小鄧很快進入了我的視線,他精力旺盛,特別好動。比如,他總是搖來晃去,把小椅子搖得發出各種響聲,臉上一副得意的神情;集體活動時,他總喜歡一會兒伸手去扯鄰坐小夥伴的衣服,一會兒雙手使勁捶打桌子,一會兒又鑽到桌子下面玩;户外活動時,他總喜歡扮演奧特曼推來打去,把小朋友推倒在地,卻一臉的“成就感”;別人從他身邊經過,他總愛突然把腳伸出來將其絆倒……短短几天裏,他幾乎每天都惹出很多麻煩。我該如何去改變他呢?

記得在專業雜誌上看到過這樣的話: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基礎是良好的溝通。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我開始主動親近他,而不是等他犯了錯才去説理。只要有機會,我都會主動地與小鄧擁抱、牽手,並且温和地看着他,讓他感受到我對他的熱情和接納,然後輕鬆地和他聊天。漸漸地,小鄧放鬆了戒備心理,有時候也願意和我説説心裏話了。一次他對我説:以前的老師不管我做了什麼事,做得對不對,總是責怪我、批評我,有時明明不是我乾的(壞事)她也怪我。看來,小鄧有時候是被誤解的,他變得如此調皮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因為被忽視和受委屈而自暴自棄的。所以,我想我更應該給他以信任和鼓勵。從此以後,我和小鄧的關係更親密了一些。他也會主動跟我説他的事。他説,他長大了也想當個教師,在幼兒園也願意幫助教師、小夥伴做事。聽了他的話,我非常欣喜,當即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還送給他一個特別的愛稱“小鄧老師”。

曾經有人説過,對任何一個孩子,只要你願意蹲下身子主動去親近他,耐心傾聽、對話,走進他的心靈,總有一天他會被你的真誠和愛感化的,直到某一天他喜歡主動和你親近,與你分享他的喜怒哀樂,你的教育就成功一半了。根據我的教育經驗,一般比較調皮的孩子大多頭腦靈活、精力充沛、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我抓住小鄧“喜歡當老師,樂意做事”這個特點,在一日生活中創造機會讓他為班集體服務,為小夥伴做事。比如:餐後,請他幫助收拾桌椅;區域活動結束後,請他幫助收拾整理各區域的材料,並將材料歸位、分類擺放;午睡和起牀時間,請他幫助小夥伴穿脱鞋子、褲子、衣服等;早操時間,請他當小老師領操;户外活動時,請他提醒小夥伴注意安全問題……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小鄧特別認真、投入,尤其是在材料分類上,他比其他孩子仔細。在户外活動過程中,他會有意識地思考小朋友的什麼行為不安全,哪些事情不能做,然後去勸阻小朋友。為此,小鄧常常受到教師的表揚、同伴的稱讚。孩子們都親切地叫他“小鄧老師”,他因此倍感自豪。

也許是因為小鄧把旺盛的精力轉移到了幫助同伴做事上,並且因為常常受到教師、同伴的讚揚而漸漸樹立了信心,小鄧調皮搗蛋的行為改掉了不少。一天離園時,我和他媽媽説起近期小鄧的變化。小鄧媽媽説:“以前小鄧每天都不想去幼兒園,説因為調皮經常被老師批評。自從進了你們幼兒園,他每天都想上幼兒園了,還常常惦記着為班集體做事,責任意識增強了,回家也會幫着大人做事,變化特別大。他嘴上還常説:我要去上幼兒園,我還要當好我的小鄧老師!”聽了小鄧媽媽一席話,我感到很欣慰,也頗有成就感,因為我讓這個孩子重新樹立了信心,回到了健康成長的軌道。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9

一、表揚時機的掌握

教師的表揚可以説貫穿在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表揚無處不有、無時不有。但是表揚不是簡單地對好的行為的肯定,表揚也需要掌握時機。

你需要孩子們做到什麼,你會在孩子中尋找一種好的行為表現,然後對它進行表揚。因為孩子易模仿,經表揚之後,其他孩子馬上會模仿該行為。這樣老師對孩子提出的行為要求無需語言,就不言而喻了。

1、前瞻性表揚——為孩子的行為樹立榜樣

2、過程性表揚——為孩子的行為提供推力

3、總結性表揚——為孩子的行為找到歸宿

二、表揚場合的選擇

1、在集體中進行表揚

2、在具體的場景中進行表揚

三、表揚方法的運用

1、表揚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2、個別性表揚與綜合性表揚相結合

總之,表揚在幼兒園的教育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表揚如同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盞“導航燈”,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正確地運用表揚的策略,能夠使我們的教育更加輕鬆,更加有效,同時也將更好地發揮它在幼兒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0

幼兒園門口哭泣的爸爸

金秋9月,迎來了新入園的小班的寶寶們。

在孩子們來園的第三天,我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幼兒園門口,迎接每一個孩子。當我把帥帥從爸爸懷中抱過來時,帥帥大聲喊着:“我不要上幼兒園,我不想上幼兒園!”爸爸的服角這時也濕潤了……我把帥帥抱回班,安撫好情緒後,繼續迎接來園的孩子。這時,我發現在幼兒園門口的樹叢中,有一個高大的身影,眼裏充滿了淚水,望向幼兒園大門,那正是帥帥的爸爸。

晚上一到接孩子的時間,帥帥爸爸站在家長隊伍的最前面,第一個把帥帥接走了。當我一一給圍上來的家長們反饋孩子的情況後,已經是6點多了,剛想轉身回班,突然聽到帥帥的聲音:“甄老師,我喜歡你!”循着帥帥的聲音望過去,帥帥正在和媽媽一起玩耍,爸爸走到了我的身邊,説:“甄老師,已經3天了,每天早上送兒子來幼兒園實在太痛苦了,他每天都哭着不願意來。昨天晚上我問了他為什麼不喜歡來幼兒園,他就説因為幼兒園裏沒有媽媽,我問他喜不喜歡幼兒園,他説喜歡,因為喜歡甄老師……”還沒等我回答,帥帥爸爸繼續説:“甄老師,您知道麼?他媽媽好不容易懷孕生了兒子,而且為了兒子已經辭職全職在家帶孩子了,我們真的受不了孩子有一丁點兒委屈,看着他哭,我們心裏特別難受,他哭着説不想來,我這一天什麼都幹不下去,就盼着您發微信,盼着您給我們發孩子的照片……”就這樣,帥帥爸爸反反覆覆説了半個小時,我也針對帥帥爸爸的擔心給予了細心、細緻的解答,帥帥爸爸説:“可能是我和他媽媽的分離焦慮太嚴重了。”

“分離焦慮期”是小班幼兒入園時必然經歷的一段時期,是孩子離開熟悉的家人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我們嘗試多種方法幫助孩子們緩解分離焦慮,例如,通過家訪走進孩子們熟悉的家中陪伴幼兒一起玩耍,讓孩子們儘快熟悉老師;開展豐富多彩的預入園活動,使幼兒在熟悉老師的基礎上熟悉幼兒園的環境,熟悉同伴,等等。近年來,80後家長增多,自己是獨生子女,孩子也多是獨生子女,所以對於孩子的呵護、關愛尤為明顯,家長對於孩子的依賴也更加深刻,入園焦慮情況越發嚴重。很多家長送孩子來園時,孩子在班裏哭,家長在門口流淚,不斷地囑咐老師要多關注孩子的一切,逗留在幼兒園門口不願離開,一天坐立難安,度日如年,不思飯菜……家長同樣面臨“情感斷乳”的心理衝擊,他們擔心孩子不適應幼兒園生活常規,擔心孩子自理能力弱,老師照顧不好自己的孩子。這些現象在師帥爸爸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對帥帥爸爸的這種情況,我採取了以下措施。

措施一:每天預約談話

在和帥帥爸第一次溝通後,我發現帥帥父母的分離焦慮比孩子更加嚴重。每天早上,帥帥爸都要不停地和帥帥講道理,一直到幼兒園門口;當我們抱起帥帥的時侯,帥帥已經鬆手找我抱,可帥帥爸的手依然還在兒子的身上,不捨得鬆開。在帥爸向我訴説了他的心情後,我和帥爸約好,每天晚上我都會和帥爸進行溝通,細緻地反饋帥帥在園一天的情況,帥帥爸爸對於此項舉措非常開心。

一週很快就過去了,帥帥早上來園的時候,牴觸情緒好了很多,能夠主動找老師抱着入園,但是帥帥爸爸的情緒絲毫沒有緩解,早上剛把孩子送到我手中就説:“甄老師,別忘了晚上的預約談話啊!”

到了和帥師爸爸約談的時間。“甄老師,帥帥怎麼樣?早上進去後哭沒哭?中午吃飯怎麼樣?吃沒吃?上午哭沒哭?有沒有跟着老師一起做遊戲?”沒等我説話,帥爸一連串的問題向我襲來!“帥帥一進幼兒園門就不哭了,今天上午玩得特別開心;早上吃了一個豆包,兩塊餅乾,喝了一碗牛奶;中午吃了一碗米飯、兩個丸子、一點白菜,喝了兩碗芙蓉湯……”帥爸迫不及待地打斷我:“中午睡覺了麼?玩兒得好不好……”等我一一解答完,半個小時過去了。我再次分析帥爸的情況,父母的分離焦慮比孩子還嚴重,而且很難自己度過這個焦慮期。於是,我和帥爸預約了第二次家訪,和家長在家中進行更加細緻的溝通。

措施二:“特殊”家訪

之所以稱為“特殊”的家訪,因為以往的家訪都是因為孩子,而本次的家訪是因為“家長”。帥帥爸媽都非常清楚如何度過分離焦慮期,也非常明白應該怎樣配合老師,只是自身的焦慮太嚴重,以至於身陷其中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在家訪過程中,我們主動向家長説了我們瞭解的帥帥:平時都是媽媽陪伴;最喜歡吃麪條、包子、雞腿,不太喜歡吃蘑菇、油麥菜;語言表達能力強,敍事清楚,最喜歡的繪本是《好餓的小蛇》,而且能夠完整地把故事講下來;能夠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喜歡和同伴一起玩耍,社交能力較強;最喜歡奧特曼和汽車……當我們把這些內容説給帥帥爸媽聽的時候,他們邊聽邊點頭,帥帥爸説:“甄老師,沒想到僅僅一週時間,您居然這麼瞭解我兒子,我真的是有點兒瞎擔心!”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和帥帥爸媽溝通後,我還和帥帥一起玩耍、唱歌、畫畫,帥帥爸爸看到兒子如此喜愛老師,頓時放心了許多。

措施三:大班家長現身説法

至此,帥帥爸媽稍微寬心了些。但是,帥爸是所有家長們的縮影。為了幫助家長們順利度過此階段,我們請來了大班的三名家長現身説法,分別講述自己孩子入園時的真實表現和自己的解決辦法,用自身的經歷幫助新生家長們用正確的心態對待幼兒的分離焦慮。

其中一位家長分享了“臨走前給孩子裝十個吻”的方法,用來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並建議家長不要把焦慮、不放心的情緒展現或傳遞給孩子;還有一位家長分享了她當時記錄孩子每天入園情況的日誌,幫助新家長了解孩子入園適應的過程以及作為家長心態的轉變;另一位家長提出:“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樣也是幫助幼兒緩解分離焦慮的好方法。”在會上,新老家長進行了互動,老家長們知無不言、事無鉅細地解答着新家長們的疑問和顧慮,着重介紹了新家長們最關心的園所伙食情況,幼兒間出現交往問題時家長的心態和解決方法,及如何配合班級教師開展好育兒工作等。

座談會後,新小班家長紛紛發來信息表達感謝,家長們一致認為:相信孩子,相信老師,同時自己也要講究方式方法,要放心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幫助孩子們愛上幼兒園。帥帥爸爸在兩天後又找到了我,説:“甄老師,我發現了,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是我們離不開孩子,當我們不再那麼焦慮的時候,我兒子真的沒事兒了,現在每天都能高高興興地來幼兒園了,真的太謝謝你了。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1

遊戲中,女孩要做爸爸……

上週去看小班的孩子做遊戲。分享交流時,一個女孩告訴大家:“今天我是紅紅的爸爸!”在場不少教師聽了不禁面面相覷。班主任倒是不急不躁,輕輕追問:“你是女孩,你為什麼要做爸爸?”女孩極其認真地回答説:“今天,娃娃家裏都是妹妹朋友,所以我就做爸爸了!”

聽了女孩的回答,很多教師情不自禁地點頭:“這女孩,靈!”

在遊戲結束後的教研活動中,有關女孩的聰慧與機智再一次成為教師們熱議的話題。我在大家由衷的讚歎中體會到了眾多教師所表達出的類似於“如釋重負”般的歡愉,便忍不住反問大家:“假如今天的娃娃家有男孩參加,可這個女孩仍想做爸爸,你們還會支持嗎?”

爭議由此產生。極少數教師表示支持,有幾位教師態度中立,但更多的教師明確反對:“這怎麼行?這樣的反串會混淆孩子的性別認知!”

在角色遊戲中,女孩要做爸爸,到底可行嗎?

顯然,在遊戲中孩子的回答一定是“行”。在孩子眼裏,女孩做警察、上太空、扮馬戲團小丑、當總統……只要想玩,什麼事都行!好比今天,娃娃家的女孩們並沒有在意誰來當“爸爸”,照樣玩得十分愉快和盡興。對孩子而言,誰當爸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娃娃家有爸爸”就行!

但一些教師卻覺得“這是萬萬不行的”,甚至認為“即便是遊戲,也應該明確性別意識”。

其實,在遊戲中類似孩子覺得“行”,而教師覺得“不行”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看到“理髮店”在招攬生意、“小吃店”在大聲叫賣,“小醫院”便也效仿,大做廣告招攬“病人”,那一聲聲“誰要來看病?看病很合算!歡迎來看病”的叫喊聲實在讓人忍俊不禁。

再比如,教師不斷鼓勵孩子要豐富消防車的裝置,教師也積極建議孩子要表現出消防員的勇敢與盡職,可教師卻不能接受遊戲中頻繁地着火,教師更不想看到消防員沒完沒了地救火的場景。

那麼,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裏?我以為不應該在孩子!因為,遊戲中的孩子是“本色出場”,他們興高采烈地扮演着“爸爸”“醫生”“消防員”等,他們如實地運用着已有的生活經驗,他們逼真地模仿着角色所特有的動作。遊戲中的孩子從不去想情節是真實還是虛假,當然更不會去想其所扮演角色的意義和價值。孩子只會納悶:醫生為啥就不能大喊“歡迎來看病”?他們不知道生活中還有一些讓人忌諱的事情;孩子只會無奈:現實中的人們只在危難之時才期待英雄出現,更多的時候是希望“遠離一消防員的,人們對過平安、幸福生活的期盼遠勝於一切……

就這樣,孩子的認知水平與成人傳統觀念間的差距造成了遊戲中的“不和諧”。只是,這樣的差距不存在於孩子的腦海裏,因此,他們天天玩得“百無禁忌”;但這樣的差距卻根深蒂固地印在教師的觀念中,於是,缺乏遊戲精神的教師便焦急地阻撓着孩子去“百無禁忌”地玩。

我發現,教師們大多都是認可“遊戲是兒童自願、自主、自由、快樂的活動”這句話的,但是否人人都真的知道如何才能讓孩子“自願、自主、自由、快樂一呢?這不禁讓我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我們偷偷拿出家裏的紗巾、裙子,在弄堂裏和夥伴們矇頭蓋臉地扮女鬼,在瘋玩中滿足裝扮的快樂……

其實,誰都經歷過“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一的童年時代,我們真的不必擔心孩子的遊戲是否合乎常理。要知道,孩子們的很多遊戲就是從“傻”玩開始的,也是在不斷重複中逐步提升遊戲水平的。對教師而言,關鍵是要給孩子不斷重複的機會,要允許孩子擁有“沉浸在那些不起眼甚至不合理的遊戲中”的過程。

記得在那天的教研活動中,還有教師擔心“如果那女孩長期做爸爸,怎麼辦”。我説很簡單,我們可以從觀察和解析女孩遊戲行為的水平與意願入手,發現女孩的遊戲初衷,發現女孩對父親的依戀,甚或發現女孩對性別的認知水平,併為以後的日常教學捕捉有效的教育契機。

還是那句話,孩子的快樂很簡單,但孩子的快樂需要成人的細心呵護。教師自身應該具有一種遊戲精神,不僅把孩子的玩當成一件“大事”來尊重,還應該努力保證孩子游戲的趣味性,讓孩子充分體味遊戲的樂趣。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説,做到“玩什麼,讓孩子説了算”真正挑戰的是教師的專業能力。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2

我們班是個混齡班,“愛與幫助”是我們的生活主題。玉玉年齡不大,個頭卻不小,在班裏表現得比較要強。一天,我組織的活動馬上要開始了,只見玉玉硬拉住佳佳坐在她的身邊,佳佳不願意,但玉玉就是不鬆手。最後佳佳哭了,我走過去示意玉玉鬆手:“別人不願意和你做朋友,你就不能硬拉人家,現在佳佳哭了,以後更不願意和你做朋友了。”因為急着組織活動,我沒有多説什麼。事情就這樣過去了,沒想到接下來的幾天裏,玉玉又發生了幾次類似的情況。

一天午睡前,孩子們在脱外套,我看見玉玉在抱偉偉,眼看兩個人馬上都要摔倒了,我急步跑過去一把拉住他們,着急地對玉玉説:“馬上要睡覺了,你抱他幹嗎?差點摔倒,多危險!”玉玉委屈地説:“偉偉個子太小了,上牀有點困難,我想抱他上去。”聽到玉玉的話,我的內心頓時變得不安起來,原來玉玉是想幫助偉偉,可我卻粗暴地批評了她。她的心裏一定很委屈。我慢慢地蹲下來拉住玉玉的手,輕輕地對她説:“對不起,老師錯怪你了,謝謝你幫助小朋友!你幫助弟弟是對的,可是你抱不動弟弟,這樣你們都會摔倒,以後要小心。”聽了我的話,玉玉點點頭沒説什麼。我突然想到最近我班出現的問題好像有許多和幫助人有關:宇宇和龍龍搶着幫小朋友端水果,結果水果撒了一地;誠誠和欣欣搶着幫老師搬椅子,結果欣欣摔倒了;琦琦不想讓潤潤幫忙,抬手在潤潤的臉上抓了一把。我想問題在我們身上,是我們從來沒引導孩子懂得怎樣的幫助才是真正的幫助、才是別人需要的。

於是,我們組織孩子們討論“怎樣幫助人”,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説開了。這個説“我幫弟弟穿鞋”,那個説“我幫妹妹搬椅子”……孩子們都是熱心腸,特別愛關心身邊的人。接着我又問:“如果別人不願意你幫助,怎麼辦?”孩子們又討論開了,有的説“那就不幫助他”,有的説“不同意也要幫,因為他需要幫助”,也有的説“要徵得別人的同意”……最後我們總結了幾條:幫助別人時,先要徵得別人的同意,要尊重別人;要看自己的能力,如果自己沒辦法幫忙,就去找其他人幫助,要懂得保護自己;哥哥姐姐可以一塊兒幫助弟弟妹妹,要做一個熱心幫助別人的孩子,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雖然我們有時無法事先了解孩子某種行為的用意,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是善良的、純潔的,這樣的觀念會在無意中影響和改變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引導孩子朝着積極的方向發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幫助幼兒在活動中瞭解社會角色

班裏的足療部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區域。最近我們在這個區域又添了一些新材料,各種瓶瓶罐罐,並做上記號,用來代表各種足浴材料,如:牛奶、精油、姜花等等。孩子們看到了新材料就更感興趣了,紛紛要求去足療部。

可是活動開始以後,我發現原來足療部的“足浴師”們都會非常認真仔細地為“顧客們”服務,可添了新材料以後,“足浴師”們的興趣都轉移到那些瓶瓶罐罐上去了。即使有“顧客”坐着等“足浴師”來服務,他們也會不由自主地去擺弄那些瓶瓶罐罐。於是我趁機挑了個空位坐下,並對“足浴師”説:“我要牛奶足浴。”估計因為顧客是我,“足浴師”很快地拿好材料過來為我提供服務了。我立刻表揚了他:“你可真像一位真正的足浴師,這麼熱情地接待客人,看見我來了你馬上就來為我服務了,我下次還來你這裏。”這時,旁邊的“足浴師”聽見了馬上也拿了材料過來為另一位顧客服務起來。接下來的活動中,幾乎只要有顧客光顧足療部,“足浴師”總會熱情地接待“顧客”,為他們服務,可像一位真正的“足浴師”了。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China,我愛你

中國的英文名字叫china,意思就是陶瓷,説起陶瓷,人們就會想到中國。既然我們是中國人,既然幼兒園裏的小朋友是祖國未來的.希望,何不讓這些孩子接觸它呢?於是幼兒園在幾年前就開設了特色課程——陶藝。對幼兒陶藝而言,每個孩子都是玩泥高手,一批批的孩子在學習陶藝的過程中都獲益良多。

快樂

老師説:“今天,我們要去陶藝……”話音未落,孩子們拍着雙手連忙叫好。老師問:“為什麼這麼高興?”孩子説:“因為又可以去做陶泥了呀!”一邊説還一邊傻傻地笑着。玩泥巴是孩子最開心的一件事。在每一個孩子的眼裏,世上的萬物只分為好玩與不好玩,而陶藝無疑屬於好玩的行列。每當孩子們來到寬敞的陶藝室,通過隨意地揉捏、用力地敲打、自由地組合創作了一件件作品之後,他們所享受到的快樂不正是他們所盼望擁有的嗎?

自信

當孩子發現自己不會製作的時候,嚷嚷着説:“老師老師,我不會。”老師會親切地告訴他:“你行的,試試看吧!”當孩子在製作過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麻煩、需要老師幫忙時,老師會主動地伸出大手。當孩子完成作品時,不管是粗糙還是精細,老師都會對着所有孩子大聲地説:“你們看,他的作品完成得真不錯!”學陶藝是手、眼、腦協調互動的過程,不僅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還可以發展他們的感知力、觀察力和創造力,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陶土是不定型的粘土精靈,任憑孩子怎麼捏、揉都會是一件很有特色的作品,而孩子想象力越是豐富,出現的作品就越是充滿童趣的美。當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完成後,一定會對自己更有信心。

温馨

老師:“明天,我們將開展親子陶藝製作比賽。”孩子們開始議論紛紛。老師:“記住,先和爸爸媽媽商量製作什麼,明天才不會手忙腳亂哦。”

第二天,陶藝室裏擠滿了大人與小孩,在大手與小手的共同努力下,豐富多彩的陶藝作品出爐啦!

大人們揣着兒時的夢想與孩子一起製作一件陶藝作品的過程是美妙的,而跟孩子共同動手的過程又是親切的、温馨的。這對親子關係的促進起着重要的作用。想到陶就會從心裏微笑出來,還會想到莫名其妙的聯想:樂陶陶、淘氣、桃花、逃之夭夭……都是些可愛的字眼兒,叫人喜歡,我想古人一定也有同樣的體會,才會把tao發音的字都造得如此機靈有趣。手指深陷在陶土裏,沉浸在陶的世界,享受着陶的感覺,不禁感歎:China,我愛你!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多觀察 真幫助

小迎在我班屬於小年齡孩子,運動能力較弱,經常不參加體育活動。我們一直鼓勵他,他總是説:“我不想玩,我看着他們玩。”但從他看同伴活動時羨慕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還是想參與運動的,只是有些害怕。

今天,我帶着孩子們玩大型玩具——蜂巢。孩子們鑽來鑽去的,玩得很開心。有幾個孩子還邊玩邊説“這個是我的家,紅色的”,“這個是我的家,綠色的”……這時,我觀察到小迎眼睛發亮,直直地盯着正在活動的同伴。我想,他已經有了想參加活動的意願了。於是,我走過去對他説:“小迎,你也想玩嗎?”他説:“是的,我也想爬上去。”聽到他這樣説,我開心極了,隨即説:“那快爬上去呀。”他的手剛剛搭上玩具,馬上説:“太危險了,我不敢。”看到他恐懼和無助的表情,我鼓勵他説:“不危險的,如果危險的話,老師就不會讓小朋友們玩了,而且老師就站在你身邊保護你。”説着,我就手把手地教他手腳如何配合,告訴他最關鍵的是手要抓緊。我還對他説:“先爬到第一格試試看,老師就在你身後保護你。”他轉身看到我真的站在他身後,似乎不那麼害怕了,就小心翼翼地把手搭了上去,按照我教他的方法,終於爬上了第一格。我馬上對他説:“老師的話沒錯吧,你順利地爬上來了。”他開心地笑了。我便趁熱打鐵,接着跟他説:“你再試試,一定可以爬到第二格。”大概是受到剛才成功的鼓舞,他真的嘗試着爬上了第二格。這時,他卻説:“你把我抱下來吧,我不玩了。”我想,小迎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就沒再勉強他。我便説:“你自己下來吧,你可以的。”他説:“不行,太危險了,你抱我下來吧。”我沒有抱他下來,只是用一隻手扶着他,在我的幫助下,他迅速地爬了下來,然後笑嘻嘻地對我説:“下次我還玩。”在上述案例中,我通過多觀察,瞭解到小迎其實是有參加體育活動的意願的,只是因為膽小、依賴性強而不敢嘗試。在繼續觀察中,我找到了契機,為他提供了幫助,讓他克服了膽怯的心理,願意嘗試,最終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小迎的一句“下次我還玩”已經讓我們看到了他的進步。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幫助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剛上幼兒園的多多比較內向、敏感,每天都會哭鬧。今天是爸爸送多多來園的,多多又照常拉着爸爸的手哭了起來,爸爸卻打了一下多多的手,大聲地説:“都多大的孩子了還哭,一點都不乖,有什麼好哭的,不許哭!”

這樣的場景我們並不少見。孩子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情形,自然而然會有不同的感受。比如,自己的物品被同伴拿走了,他們會生氣;心愛的玩具丟了,他們會傷心;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他們會害怕。然而很多成人無法接納孩子的這些情緒表達,認為這樣是不乖的表現,有些成人甚至禁止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殊不知,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長期找不到宣泄的渠道及解決的辦法,他們的負面情緒就會演變成負面行為,使孩子成為不敢面對自己、沒有自我、甚至心理不健康的人。因此,幫助孩子做真實的自己,即讓孩子瞭解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接受真實的自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記得繪本《怎麼會這樣》中的小女孩因為失去了心愛之物,便雙眉緊鎖,滿面愁容,氣急敗壞地向人羣走去,她對着草地上、遊船裏的人們一遍遍地大聲喊道:“怎麼會這樣?”然而幸運的是,她遇到了一羣友善又智慧的朋友,他們不僅接納了她的消極情緒,還幫她解決了問題。故事以懷念和眼淚開始,以擁抱和歡樂結束。繪本《生氣湯》中的媽媽更是鼓勵孩子盡情宣泄自己的情緒,使孩子感到放鬆和幸福。

通過閲讀相關的心理學及教育學書刊後,我們認識到,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我們首先要接受他們的感受,接納他們的情緒。比如,我們可以用“寶貝,你好像很生氣”“這一定讓你很失望”“心愛的小鳥突然不見了,你肯定很難過”等這些肯定孩子情緒的話語,來取代“你就知道生氣”“別為這種小事難過了”“不就是死了只小鳥嗎,有什麼好難過的”等這些讓孩子難過的話語。然後,我們要幫助他們找到一個合理的宣泄情緒的渠道,如,鼓勵孩子去開拓視野、廣交朋友,教會他們如何與人交往,如何應對困難,等等,讓孩子內心強大起來。當然,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以“真”作為自己的做人之本,展現給孩子真實的自我,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自信、勇敢、坦然的“真孩子”,而不是失去自我、擔驚受怕的“乖孩子”。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遊戲,幫助幼兒積累多種經驗

説到角色遊戲,很多人都覺得它能滿足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的積極情緒,還能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其實,角色遊戲中還藴涵着大量的教育契機,能幫助幼兒獲得各種經驗。娃娃家只有兩個男孩,一個在擺弄鍋碗瓢盆,一個跪在地上玩球。“醫院”裏的“醫生”來敲門:“爸爸,等會兒帶你的孩子來醫院檢查身體哦!”一個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我家沒孩子,我家只有我和一條狗!”好吧,原來那跪在地上的是一隻“小狗”哦……

第二天,科科不願再當“小狗”,他説:“做小狗,總是跪在地上,一點也不好玩,膝蓋都疼了!”這是幼兒在遊戲中獲得的經驗嗎?遊戲就是能給幼兒帶來如此豐富的感性體驗。為了能玩得更開心,幼兒會更積極地參加遊戲活動。家長和孩子們星期天一起去參觀昆蟲館,昆蟲館中最吸引孩子的是那台會説話、能回答問題和玩遊戲的多媒體電腦。回到幼兒園,孩子們玩起了“昆蟲館”的遊戲,他們也想要造一台“多媒體電腦”。大家用一個大大的紙板箱製作“電腦”,還在“電腦”上安裝了一個大大的顯示屏,顯示屏上有數字,還有紅藍開關按鈕。孩子們説使用電腦時必須先按紅色按鈕,這樣機器才能正常運作,而使用完機器必須按藍色按鈕關機。怎麼讓這台機器能講話呢?這可是個難題,不過男孩子們還是想出瞭解決問題的辦法。瞧,一個孩子躲進了紙板箱,前來使用電腦的孩子按對顯示屏上的數字,紙板箱裏的那個孩子就模仿機器人的聲音告訴他這個數字所對應的有關昆蟲的知識。躲在紙板箱裏的孩子會對按動按鈕的夥伴説:“你按的是5號圖片,這張圖片介紹的是螢火蟲,螢火蟲的屁股後面會發光,如果晚上你在黑夜裏走路怕黑的話,捉幾隻螢火蟲裝在玻璃瓶裏就像拿着手電筒一樣,亮亮的,就不害怕了。”

大衞最喜歡玩這台“昆蟲電腦”,他喜歡鑽進紙板箱,模仿機器人發出那緩慢的、低沉的聲音,他也喜歡向夥伴們介紹自己知道的一些關於昆蟲的零星知識。這天,他又躲進了紙板箱,等待着夥伴們來遊戲。娃娃家的大姐姐丫丫來到“電腦”前,大衞看着丫丫走近“電腦”十分高興,他從紙板箱後面探出腦袋對丫丫説:“你按數字,我告訴你昆蟲的知識。不過,你不要按8號,8號的內容我不知道,你按9號吧,9號的內容我知道。”丫丫毫不介意,她快樂地按了9號按鈕,心滿意足地聽着大衞介紹蟬……

終於有一次,大衞碰到了一個不依不饒的小夥伴,他執意要按8號,不然就報告老師“這台電腦出故障了”。大衞沒轍,他伸出腦袋嘟着嘴哀求道:“這台電腦沒出故障,我明天會告訴你的!”在以後的日子裏,大衞把機器上十個數字所對應的昆蟲都研究了個遍,他終於可以“趾高氣揚”地成為一台“本領特棒”的電腦了!

在教師眼裏,大衞真的超可愛,他預先告訴夥伴“千萬不要按8號”,説明他清楚自己的“軟肋”。然而這樣的遊戲讓大衞獲得新經驗:原來,與有些人合作簡單明瞭,即使要求對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能獲得體諒;而與另一些人合作卻不那麼容易,面對不依不饒的夥伴,解決問題才是“硬道理”。

分析大衞的轉變,很明顯,遊戲激發了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敦促大衞自發地走進那些未知的領域。據説,大衞還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新買了一本《昆蟲世界》,主動學習了好多種昆蟲的知識,他終於能夠遊刃有餘地應對所有夥伴的問題,成為了一台受人歡迎的、問不倒的“電腦”……

有人説“親身經歷,能收穫直接體驗”;還有人説“學自己想學的,這樣的過程最有效”—其實,遊戲就給了幼兒這樣的過程,自編、自導、自演的眾多情節中,有成功、滿足的體驗,也不乏失敗、沮喪的經歷,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而很多時候,為了能玩得更帶勁兒,幼兒會自發面對問題、自覺開展學習,他們自主開動腦筋解決問題,顯示出無窮的學習潛力。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3

我們班的趙子碩小朋友是剛剛轉過來的小朋友,活潑可愛,小嘴巴特別甜,笑起來有點像“小猴子”大家都很喜歡她,可是由於她年齡比較小她總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不是碰碰這個、就是推推那個,常常精心準備的一個活動不是被這個小朋友的告狀聲破壞掉,就是被那個小朋友的哭聲搞得無法進行。於是,受批評成了他的家常便飯。後來,我想了一個辦法,轉變他的方案就出台了。那就是,我把她的表現記錄下來,編成小故事,讓其他小朋友們表演,再由“觀眾”評出對錯。她也慢慢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漸漸的變了,不再像剛來時那麼調皮了,上課也能認真聽講了,不像剛來的時候一分鐘都坐不了,老師和小朋友越來越喜歡他了。

其實,孩子的調皮也是另一種美,相信孩子,我們應該用愛的目光和行動去幫助他、改變他,相信他們會健康、快樂的成長為參天大樹。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4

孩子們是那樣的可愛、聰明、活潑,他們那細心地觀察,天真的話語,是那麼有意思,令人回味。

我和孩子們一齊搭積木,大家玩得很開心。玩着玩着,董通坤像發現了新大陸似得對我説:“教師,你明白我在哪裏嗎?”“你不是在玩玩具嗎?”董通坤説:“不對,教師你想想。”“我不明白。”“告訴你吧,教師,我在你的眼睛裏。”看着孩子那驚喜的目光,聽着他那稚嫩的聲音,我也高興地對他説:“對呀,教師的眼裏有個你,你的眼裏有個我,對嗎?”“對!”於是,我們又高興的玩起來。教師和孩子經過目光的交流,就會建立起豐富的感情,也會讓孩子更加喜歡你。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5

一到春天,幼兒園裏的小朋友都喜歡從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帶到幼兒園的“自然養殖角”裏養護。幼兒每天會不定時地去看望、加水、餵食物等;教師則會在此基礎上,生成“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的生長過程”等教學活動。

一天,我在走廊邊走邊和教師談論環境創設,這時,有個教師提出一個問題:“王老師,我想問您,餵養的小蝌蚪變成小青蛙時,為什麼都要死掉,或者不見了?”我轉身問道:“這個現象是你發現的還是小朋友發現的?”她説老師發現了,孩子們也發現了。我問此現象你們是怎麼解決的,回答是還沒有深入下去。這時,我們正巧已來到自然養殖角的小蝌蚪旁邊,只見瓶瓶罐罐裏的小蝌蚪,有的變成了四條腿的小青蛙,但尾巴還留着。有一個瓶子裏,確實死了一隻小青蛙,浮在水面上。據教師介紹,另幾瓶裏原來都有變成的小青蛙,這兩天卻都不見了。於是,我隨手把一個有死青蛙的蝌蚪瓶從架子上拿下來,同時又選了幾個養有小蝌蚪未變成小青蛙和已變成小青蛙而活着的蝌蚪瓶都拿到走廊上,對教師説:“你們提的這個問題,讓孩子們先來説説是怎麼回事好吧。”

於是教師叫來大班的6個小朋友,先讓他們觀看裏面的小蝌蚪和小青蛙。然後,問一位在我身邊的小男孩:“你看看,這裏的小青蛙怎麼了?”“老師,這個瓶子裏的小蝌蚪變成小青蛙後都不見了。”“為什麼呢?”“不知道。”我又接着問:“這瓶子裏的小青蛙呢?”小朋友一齊説:“死了。” “為什麼小蝌蚪變成青蛙就會死掉呢?”一個小朋友搶着説:“沒有飯吃,餓死的。” “不對,變成小青蛙後,它就會把沒有變的小蝌蚪吃掉,不會餓死的。”另一位小朋友説:“是水太髒了,死掉的。”“不對,不對,小蝌蚪、小青蛙在田裏,水比這裏更髒,怎麼沒有死掉呢?”另外一個小朋接過話題説:“青蛙是要坐在荷葉上的。”我接着問:“這裏沒有荷葉怎麼辦?”只見這位小男孩眼珠子轉了一下説:“我可以到外面去找一些樹葉來,放在瓶子裏當荷葉,讓小青蛙坐在荷葉上,就不會死掉了。”多好的方法啊!這是農村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也可能是孩子們從書上、媒體上和生活中看到青蛙與荷葉有一種直接的生活聯繫。但他們卻不知道這就是小蝌蚪與小青蛙在生理變化上的根本性區別。因為小蝌蚪是用兩腮來呼吸空氣,而小青蛙是用肺部呼吸空氣的。在整個生長過程中,蝌蚪身體各部位都會發生全新的變化。從蝌蚪到青蛙,生理上的變化促使其生活環境也隨之而改變,從生長在水裏發展到水陸並存的兩棲生活。這表層的知識一旦被孩子們發現後,他們就會用各種方法,為青蛙的生存提供方便和可能。於是,我又向他們提出了新的問題:“除了樹葉飄在水面上,供小青蛙棲息,還有別的方法嗎?”剛才被捂住嘴巴的幼兒回答説:“有,我可以用木塊、樹枝放在瓶子裏,讓小青蛙爬到上面來。” “還有其他辦法嗎?”一位小女孩站起來説:“我去搬一塊石頭,放在水裏,讓它露出水面,小青蛙就可以站在石頭上,不會死掉了。”“你們看,這裏有好幾個小蝌蚪要變成小青蛙了,你們還把它放在這樣小的瓶子裏,還灌滿了水,它們會活嗎?”這時,小朋友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説:“對了,我們應該把這些小蝌蚪放在比瓶子還大的地方,裏面要小石頭、木塊、樹葉這些東西,小青蛙就不會死,也不會跑掉了。”我説:“對啊,到那時,青蛙媽媽會來感謝你們的。”

這則案例中,“腮呼吸”還是“肺呼吸”的科學知識反映在幼兒日常關注的“養殖小蝌蚪”的過程中,師生互動時,教師沒有點破,而是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用多種方法改變小青蛙的生活環境來解決學習中的困惑。到何時才可以讓幼兒來理解“腮呼吸”和“肺呼吸”的知識,不同的教育對象會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老師們,不妨你們也去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