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教師教育隨筆彙編15篇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5.7K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教育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教師教育隨筆彙編15篇

教師教育隨筆1

春天,風和日麗,陽光明媚,孩子們像出籠的小鳥,嘰嘰喳喳的聚在一齊,一副興高采烈的樣貌,今日他們都帶來了自我的沙水玩具,在我的帶領下來到沙池玩沙,孩子們邊玩邊談論着自我的發現與感受。梓陽指着自我的大車説:“我的大車能夠翻鬥,用力一翻沙就都沒了,好輕便!”金航推起自我的小推車説:“我的車能夠推很多土,玩起來也很好!”……看到這幾個孩子對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開始思考:各種車能否成為我們的主題活動呢?於是,我讓這孩子們開始收集有關有關車的圖片,放在班內的圖書區,每一天區角活動時我和孩子們一齊看看書,和他們説説有關車的故事,孩子們都很高興,,我還故意提出一些問題:“你們都見過什麼樣的車”“它們都有什麼作用”?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和我共同研究,共同探討,收集資料:有的帶來製作的自行車,有的畫下了各種汽車,有的帶來挖土車、小轎車、消防車。。。。。。頓時,我們的教室頓時成了車的世界,車輛成了大家的關注點。

經過這次對“各種各樣的車”主題活動觀察與分析,讓我深刻地感受到——孩子們就像各種車,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寬闊的跑道上,自由的奔跑!

教師教育隨筆2

我出生在教師家庭,父親是中學教師,母親是國小教師。我的父親和母親是上個世紀40年代出生的人,他們當教師的時候,收入很低,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都很差,常常累得生病住院,還經常帶病堅持工作。父親57歲那年,在工作中突發腦溢血而病逝,堪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父親的學生無一不尊重和愛戴他,父親的去世對我震動很大。父親一身清平,除了精神上感到滿足以外,晚年沒有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如果父親活着,退休工資也可以領三千多元,遺憾的是,他還差三年退休就不幸病逝了。

母親想念父親的時候,總是念叨:“要是你爸爸還活着,那該多好呀!現在生活條件這麼好,你調到了主城區工作,還在主城區買了房。你爸爸辛苦了一輩子,沒有能享福呀!”

父親是為工作而累死的,明知自己有高血壓,還常常早出晚歸,從不輕易請假,並且經常演算數學題到深夜。如果父親多想想自己的身體和健康,他一定還活着。父親病逝以後,我常常追問自己:究竟應該怎樣當老師?

我從教十多年了,當教師十多年來,我也像父親那樣廢寢忘食地工作,並取得了很多驕人的成績。我40歲那年,長了聲帶息肉,為了不耽誤畢業班的教學工作,一直拖延了半年,用沙啞的聲音堅持上課,直到大學聯考結束才去做了切除聲帶息肉的手術。

我做完聲帶息肉手術出院後,在衞生間洗澡時,不慎跌倒,右手骨折。當時,學校安排我接高二某班的班主任以及文科重點班的課,為了不辜負學校的信任,我打着繃帶就離開了醫院,我用左手寫字備課,用左手在黑板上板書,我的行為深得學生的敬佩和領導同事的好評。

我有胃病和嚴重的咽喉炎。知識分子過勞死的事例常常見諸報端,過去,我為了學生,為了班級,經常不按時吃飯,或者用開水泡一包方便麪吃就算一頓。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不利於教師的健康。

在學校,教師最大的壓力是班級評比。無數的教師為了在評比中獲勝被壓垮,例如,20xx年10月,石柱中學的一名女教師,才走上教壇一年,不堪重負,就在寢室自縊身亡。教師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羣,教師的身心健康問題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最近在網上瘋轉的一篇文章是《我只是一個教師》,儘管其觀點有些偏激,可是,它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教師的生存狀態。

我當過縣級的優秀班主任,省級的骨幹教師,也當過學校的中層幹部,這些只是學校對我工作成績的肯定。我們教學生要淡泊名利,身為教師就應該身體力行;我們教學生要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首先我們自己就應該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

教育是光輝的事業,教師只是一個職業

我不希望看到老師們像我的父親那樣病逝於工作中。父親忘我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學校給他開了隆重的追悼會,但是,他英年早逝給自己的親人帶來了莫大的痛苦和遺憾。

我剛走上教師崗位時,父親説,教師應該教好書,做好人。父親是數學老師,説話時,沒有華麗的詞藻,他樸實的話語一直激勵着我努力工作、積極進取。

在我的眼裏,父親是好教師,我一直對父親的話堅信不疑。當我跨入中年教師行列,才開始認識到,教師不僅應該教好書,做好人,而且應該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

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我希望千千萬萬的教師,不僅要好好教書育人,而且要熱愛生命和健康,不要用犧牲生命和健康去換取所謂的成績和榮譽。

教師教育隨筆3

第一,給孩子創設自主閲讀的氛圍。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獨立個性,他們喜歡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純真而又豐富的內心世界。作為家長應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尊重孩子現有的知識經驗和個體差異,在家裏給孩子創設良好的閲讀環境,為孩子提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經驗。鼓勵孩子養成自主閲讀的好習慣。

第二,教孩子學會觀察圖畫進行閲讀。

因為很多繪本故事以圖畫為主,文字少,這就給孩子的閲讀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恰好,孩子的思維直觀性強,沒有侷限性,不受外部干擾。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會觀察,對圖畫中的人物、動物的表情、對話、心理活動進行猜想,盡情的想象圖中的內容和情節發展,然後進行講述。隨着孩子認字量的增加,家長可以藉助文字幫助孩子解讀故事。

第三,在情感互動中進行親子閲讀。

圖畫書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很多圖畫書中都藴含着一定的情感色彩,給人留有想象、思維的空間。一本書,就連大人一眼看上去有時都看不出什麼意思,多看幾遍才能品味出其內容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藴含的教育意義,這就是繪本書的特點。也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以身示範,為了孩子,讓我們自己首先喜歡圖畫書,與孩子一起閲讀圖畫書,因為很多孩子都有喜歡纏着媽媽講故事的習慣。對孩子來説,媽媽給他們講故事聽,是一種情感享受。近距離的聽父母講故事,相互間傳遞着美好的情感,在温馨的氣氛中共同講述,一起感受圖畫書給人帶來的人生啟迪和震撼。仔細想想,我們每個做媽媽的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在媽媽講的故事中安靜的入睡,媽媽看着孩子熟睡的小臉蛋,輕輕的給他(她)蓋好被子,這種感受和意境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

  第四,建立閲讀檔案。

1、以文字記錄為主,家長用寫日記的方式記載今天與孩子共同閲讀了什麼內容,孩子對閲讀的興趣,及在閲讀中提出的問題和對故事的感受。記錄下幼兒的想法和需求等信息,能夠讓家長了解幼兒的個別需求,並且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給予幼兒反饋。

2、影像資料主要是指照片、錄音帶和攝像帶。它們能提供幼兒語言發展的豐富信息,如一份有幼兒複述故事、大聲朗讀自己的故事、練習兒歌的錄音帶,對幼兒、老師和家長來説,都是非常有力的語言發展證據。家長因經常為幼兒閲讀活動照相或攝像,拍攝的時候,要簡短記錄所拍的內容或物體,包括日期、場所、幼兒的姓名以及每一個場景的特殊地方。

教師教育隨筆4

一天上午,孩子們陸續在喝水、送水杯,這時,從教室前面傳來“噹噹噹”的聲音。我循聲望去,原來是孫宇侖和馬增凱一邊喝水一邊碰杯,他倆碰得正開心。旁邊一些小朋友見他倆敲得好玩,也跟着相互碰杯,還有幾名幼兒用水杯敲桌子玩。大熱的天,小小的屋子被這亂糟糟的碰擊聲吵得更加燥熱。於是,我大步走到孩子們身邊,看到老師嚴肅的表情,他們停止了敲擊,連忙低下頭喝水。我一邊看着孩子們喝水送水杯,一邊思索着該如何解決剛才的問題,很快孩子們都喝完水坐回位子上。

接着,我用擬人的口吻説:“剛才小水杯悄悄地對我説,它今天非常不開心,小朋友都把它撞疼了。它想和那些愛護它的小朋友做好朋友,你們誰願意做小水杯的好朋友?”孩子們高高地舉起小手,我又問:“那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們這個朋友呀?”“輕輕拿,輕輕放。”“不碰撞水杯。”“兩隻手拿住水杯,不往地上掉。”聽着孩子們的回答,我滿意地點點頭。我想,教師在面對和解決幼兒出現的各種問題時,一定要遵循幼兒年齡特點實施教育,避免説教,不僅易於幼兒接受,而且教育效果也更好。

正當我為自己剛才巧妙的教育策略感到得意的時侯,我聽到孫宇侖小聲説:“小水杯一起唱歌為什麼不開心呀?”難道是我錯怪了孩子,是不是孩子們還有其他想法?此時,我意識到教育幼兒愛惜水杯、養成良好習慣是教師的教育目的,雖然自己沒有指責幼兒,也採取了適宜幼兒理解的教育方式,但這並不代表孩子的意願,自己還缺少傾聽的教育環節,應該讓孩子們説一説自己的真實想法。於是,我又問:“哪個小朋友還想對大家説些什麼?”孫宇侖説:“劉老師,我聽到小水杯碰在一起,像小鈴鐺一樣好聽。”馬增凱也緊跟着説:“對,對,我也很喜歡。”曹詩玉説:“我用手指彈它能發出小撞鐘的聲音。”……

其實,很多時候幼兒獨特的、有創意的想法,常常不經意間就被我們忽略了。細想起來,在他們大膽、童真、稚氣的想法背後,豈不隱藏着智慧的火花?就像今日,我差點錯過孩子用生活中常見物品做樂器的新奇想法。或許,我們不能接受幼兒喝水時相互撞杯的行為,但是,若沒有這個機會,他們怎會有若干個發現?怎會有音樂家們用廚房餐具、廢舊物品演奏出的精彩?

身為教師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要善於發現他們富於創造性的想法,並適時給予積極有效的評價和支持。所以我們必須想方設法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尊重幼兒的意願,讓幼兒的潛能得到開發。為了給孩子們提供主動探索的機會和條件,我提議在班中找一找,除了小水杯還有哪些物品也能做樂器,能發出美妙的聲音?這下孩子都積極地開始尋找,不一會兒,有的拿來飲料瓶,裏面還放了幾顆串珠,有的拿來積木、塑料玩具,有的找來紙盒、鐵桶等等,每個幼兒都找到自己的“樂器”,而後大家一邊敲打着自己的“樂器”,一邊齊聲唱起熟悉的歌曲。此時,我看到孩子們開心的笑臉,教室裏也迴響着生活中最美妙的樂章。

由此我深深感悟到,成人眼中美好的事物,孩子不一定覺得美好,而成人覺得不起眼的東西在他們看來也許就是寶。所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千萬不要用你的眼光來替孩子做決定,應該給孩子表達表現的機會,為孩子提供選擇。這需要我們教師多一點愛心,多一些理解與接納,多一些賞識,才能與幼兒共同碰撞出快樂的音符。

教師教育隨筆5

時光荏苒,歲月流逝。在不知不覺中我以度過了半年的特崗生活。回味往事,有喜有悲,有歡有笑,但現在想想還是笑容遠遠大於哭泣,收穫遠遠大於失去……

20xx年9月,帶着幾分憧憬和希望,我帶着行李來到了息縣小茴鎮中心校,在這裏經過在分配,我被分配到陳伍莊國小,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

特崗,這個光榮而神聖的名稱,對於我們這些剛剛畢業的師範生來説,有了特殊的意義。它是我們半年辛勤複習準備的成果。人們都説“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因此,我為自己終能成為一名教師而慶幸不已。的確,從事這一職業,讓我如同穿行於春天的百花園中,快樂着,憧憬着,收穫着,陶醉着。教育是一項平凡而偉大的職業,當學生用甜美的聲音喊我們“老師好”的時候,我們的心中會有一種甜美的感覺,當下課後學生們圍繞在我身邊給我們講他們生活中的趣事,又會勾起我們兒時學生時代的美好回憶,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那種精神上的愉悦是他人不能體會的。我想這也是當初我為什麼選擇上師範學院最終選擇成為一名老師的原因吧。步入教師隊伍伊始,我對這個職業瞭解頗淺,之所以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完父母及社會現實的影響,他們讓我覺得有一份穩定偉大而相對輕鬆的職業是多麼的不容易。作為教師,教書是我們的天職,怎樣做才不至於誤人子弟,讓學生在我的課堂上能學到東西。對我來説,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學校裏學習的理論知識畢竟不能代替教學的經驗,於是我抓住機會聽學校幾位老教師的課,同時每當中心校來聽公開課的時候,也請各位教師加以指導。在每一堂課上都做到有備而來,課前認真鑽研教材,多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請教,幫助自己把握每一節課的重點及難點,在課後做到節節有反思,課課有總結。另外,做到虛心好學,不斷進取。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既要自信,又要自省。人們常説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特別是今天,我們面臨知識劇增的時代,大量新知識、新理論、新觀念,如潮水般湧來。加之信息傳播速度、廣度的加快,學生接觸這些知識非常容易,這需要我們老師及時、自覺、自主地順應時代的潮流,增加和更新自己的觀念、知識、理論結構,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在課堂上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充滿信心,從而引發學生的共鳴。

陳伍莊國小不僅是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鍛鍊年輕人的地方,在這裏不僅有着一羣誨人不倦,孜孜辛勤的老師們,還有着一羣活潑可愛的學生們。在工作上,我向他們學習教學經驗,在生活上,他們也很照顧我,我很感謝學校的老師們。身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不僅有那些資歷頗深的老教師,更有一些年輕教師無論是在教學方面還是班級工作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績,無形中給了我很大的壓力,同時也對他們非常崇敬,我也很清楚自己的處境,三年的特崗教師考核期內,必須要快速的成長起來,爭取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班級管理技能都要有很大的提高。但生活中,也遇到了很多不開心的事情,剛來得時候我很不適應這的生活,習慣了在大學裏面排隊打飯的生活,來到這裏什麼也都得靠自己,心裏確實有些失落,但是感謝學校的老師們,剛來的時候,學校的李會計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慢慢的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我學會了自己做飯,雖然味道不怎麼樣,但是好歹使自己辛勤動手的成果,很有一番成就感。每當星期天休息的時候,閒來無事的我也開始種植學校分配給我的一塊小菜地,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我也學會了種下一些時下的蔬菜,既經濟又衞生,同時也能享受一番農活的樂趣,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作為特崗教師中的一份子,我深知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我們應該把無愧於事業,無愧於學生,激勵我們長期精心耕耘在教育這方熱土上。努力拼搏,在自己的特崗生活中譜寫精彩的人生。

教師教育隨筆6

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國小基礎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生動的音樂藝術形象最容易被少年兒童所接受,通過音樂教學可以發展兒童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才能,培養他們正確的審美觀,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新一代。

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依説過:“好的音樂教師要比歌劇院的指揮重要的多,一個蹩腳的指揮,不過是失敗一次,而蹩角的教師連續失敗三十年,則扼殺三十批兒童的音樂天才。”國小音樂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它的內容包括歌唱、音樂知識、技能技巧、欣賞四部分,如何搞好音樂教學,調動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通過17年來在國小音樂教學道路上的摸索、探討,我認為要上好音樂課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首先要有一個具備較高音樂素質的音樂教師,這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其次是教師如何運用各種技能、採取什麼方法將音樂教學中的音樂知識、技能技巧、欣賞等幾方面靈活、巧妙地讓學生弄懂、學會,在加深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將一些枯燥、抽象、難記、易忘的理論形象化。

一、好的“範唱”是提高學生對歌曲產生興趣的關鍵

音樂教師的範唱在國小音樂教學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它能充分激發學生對唱歌學習的積極性。不管科學技術發展到何種地步,音響器材如何先進,這些電聲手段都不能代替教師在學生面前的正確範唱。因為教學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其中又有互相感情交流的因素,在國小生心目中老師的演唱他們最愛聽,通過範唱,師生間的感情就更接近,更容易取得共鳴。

要完成好的“範唱”,音樂教師首先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能夠正確理解歌曲的內容、風格、調式、歌曲的結構、感情與速度的關係。要表現好這首歌曲,應用什麼情緒、速度,這些都要求教師在課前要有充分準備。

2。要有一定的演唱水平。能運用正確感人的聲樂技巧,要具有彈跳、強弱、漸強、漸弱,音色變換演唱方法。

3。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和豐富的樂感。感情表達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這既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修養,它發揮的好,可以彌補演唱技巧的不足,技巧稍差但唱的很有樂感,學生也會聽得津津有味。這就要求音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多聽多實踐,欣賞多類藝術品種的表演,擴大藝術視野,豐富藝術感情,繪聲繪色地完成範唱這一環節,達到啟發學生學習唱歌的興趣。

二、讓學生在趣味中學到音樂知識

音樂知識是一種枯燥、難記、易忘的知識,在國小階段更為突出。所以我們教師必須根據國小生文化知識比較單一,好奇心強,善於模仿,求知慾強烈,有時間、有精力、有興趣的年齡特點,在加深感情認識的基礎上,逐漸上升為理性認識。第一步:將枯燥、抽象、難記、易忘的理論知識形象化,根據各種音樂知識的不同特點,編制一系列的小故事、順口流,這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在講四分音符(5)時:在奇妙的音樂王國裏,一個名字叫四分音符的小姑娘唱歌最好聽,大家都誇她,於是她驕傲了,也瞧不起小夥伴,後來大家因為她的驕傲都不理她了,於是她一個人一拍一拍的唱着單調的音。小夥伴給她編了一段順口流:“四分音符太驕傲,夥伴朋友全不要,光桿司令一個音,唱完一拍哈哈笑。”這樣學生通過故事和順口流能容易的記住四分音符的形狀是光桿司令,時值是一拍。

再如:頓音記號可編順口流:“頭戴三角帽,活潑又靈巧,唱得快而輕,短促又跳躍。”學生就可以記住頓音記號是在一個音符頭上頂着一個三角,演唱時短而又跳躍。

漸強:漸強像只小喇叭,嘴巴越張口越大。

漸弱:漸弱喇叭倒着拿,聲音越來越小了。

形象的描繪,生動的講述,加上老師在黑板上簡單的勾畫,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礎上引入準確的音樂術語,學生便理解得快,掌握得牢,從而加強了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性。

三、在遊戲中加強學生的技能技巧訓練

技能技巧的訓練包括:唱歌技巧、視聽技巧、視唱練耳、節奏訓練。這要求教師把這相互聯繫的幾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獨立的識譜能力,發展聽覺能力和增強節奏感及記憶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

1。唱歌技巧包括良好的姿勢,正確的呼吸,自然圓潤的發聲和清晰的咬字、吐字。唱歌技巧應貫穿於整個唱歌教學過程之中,發聲練習也要有機結合,並且做到有目的地進行。

2。視唱聽音。在音樂教材中一般都比較系統地編寫了一部分,在每節課上教師應根據各班學生掌握的實際情況多練常做,這是訓練學生音準、識譜能力的基礎。

3。節奏訓練。節奏是一首歌曲或樂曲的支幹,如果節奏掌握不好,那將無法組成優美的旋律,表達不出作者想要表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必須從國小低年級簡單的節奏訓練入手,由淺入深地進行訓練。

如:“走與跑”的對比,。當學生學會了四分音符的節奏和八分音符的節奏,即可通過遊戲來鞏固這兩種節奏。當教師彈出四分音符的節奏時(X),學生擺動雙臂原地踏步,當教師彈出八分音符的節奏(XX)時,學生原地跑步,教師時常交換節奏,學生在走和跑的遊戲中愉快的學到了知識。

四、提高學生對欣賞課的興趣

優美動聽的音樂,會令人產生美感和愉悦感。然而,對於尚未完全具備聽辨音律能力的國小生來説,安靜地坐着欣賞沒有歌詞的器樂曲,是很難辦到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運用各種手段進行多方面的誘導啟發,使他們逐漸對音樂欣賞產生濃厚的興趣,國小生求知慾高,只教師教法得當,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欣賞《彼得與狼》這首管樂曲時,我採取做遊戲的方式,先讓學生分析記住少先隊員彼得、老爺爺、小鳥、鴨子、貓和兇惡的狼的音樂主題,他們各自用什麼樂器表現的音色特點,然後老師把故事的概況講講,再分別找出他們的表演者,並告訴學生聽到自己扮演音樂時才能表演,這樣讓他們隨着音樂情緒變化來發揮,來盡情地表演。學生在濃郁的音樂氣氛中既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表演能力,又能提高他們對欣賞課的興趣。

音樂課教學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教師在掌握好唱歌、音樂知識、技能技巧、欣賞四方面教學技能後,並不等於就能上好一節音樂課,還需要教師做到:一要掌握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的心理狀況;二要深入鑽研教材,做到有的放矢;三要對愉悦感形成客觀機制(如時間、地點、場合等)掌握恰當;四要注意愉悦形成的其它因素,如教法的靈活性,教具的新穎性,教態的親切感,語音的誘發力等等。

教師教育隨筆7

教師引導起大作用

有兩個小班的孩子,她們用手紙擦鼻涕時餘留一小塊,在老師不注意的情況下,放到嘴裏嚼一嚼,老師會告訴她們,吃衞生紙是不衞生的,吃了會生病,不能隨便亂嘗東西。在孩子的觀念裏,沒有“不衞生”的概念,所以他們當然是要“嚐嚐”;如果沒有老師的引導,他們會這樣反覆好幾次,直到確認不好吃才沒了興趣。老師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指導者,在一開始就指導學生,有許多東西是不能亂吃的,在幼兒的頭腦中形成這種意識,然後,孩子們良好的習慣才會慢慢養成。如此説來,老師的指導在幼兒的生活中起着的是多麼重要的作用。

教師教育隨筆8

兩個月的假期眼看就要結束了,為了好好放鬆一下自身,就帶着小朋友們一起出去瘋玩一天。我們確定了路線,先去這裏的市民廣場,然後到寺院裏吃齋飯。快樂的一天,就這樣在我們的心目中應運而生了。

七點半不到,同學們就陸續來到這裏。還有一個人沒來,也沒等了。而是叫他媽媽直接開車送到我們要去玩的地方。剛下車,太陽有點大,熱得小朋友們哇哇直叫。原本以為池塘裏的荷 花還會有的,然而當我們滿懷希望地去到荷花池邊,卻只能看到眼前殘敗的荷葉和已經變黑了的蓮蓬。也許因為太陽有點大的原因,也許因為看不到美麗的荷 花的原因。

小朋友們揹着那可口的零食已經變得有點繁重,不能負荷了。穿過不算太長的走廊,來到池塘的對岸。那裏是鴿子羣居的地方,這裏也是人們與鴿子和睦相處的天堂。我想:假如來到鴿子林,不喂鴿子,那麼就真的算是一種遺憾了吧。把小朋友們叫到身邊,和他們説清楚之後,我們便到鋪子上去買來鴿食。

看到小朋友們又怕又愛的表情,那攤着鴿食的手伸出去又縮了回來,我在一邊心裏着急。終於我放下手中的相機,自身也去買來鴿食,然後教他們喂。“你們看,這樣先把鴿食當着鴿子的面倒在手心裏,當有鴿子發現了你手中的食物,你再慢慢把手抬高,這樣鴿子為了吃到你手中的美食,會不怕危險,飛到你的手上,肩上。”我一邊做着動作,一邊為小朋友們解説着。而那一羣白鴿好像也能聽懂我的話一樣,很配合地為我們做着示範。就這樣,我們在與鴿子的親密接觸中拍下了一張又一張美麗又讓人難忘的照片!

離開鴿子林,我們轉身來到橋上,當時有小朋友叫起來説:“老師,你看,這就像我們將要學的趙州橋!”我不緊不慢地問:“你確定嗎?想想它們之間的區別哦!”“哦,不對,趙州橋只有一個大的拱橋洞,而且上面各邊還有兩個小橋洞,可是這座橋卻不是,因為它的每個橋洞都是靠着橋墩來分隔開的。”小朋友們的話就像開了匣的水,一發不可收拾。我並不打算打斷他們,只默許地點點頭,示意他們説得很好!我們一路走着,一路笑着,在這一路上沒有老師,沒有同學。有的只是一種稱謂和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我們像一羣自由飛翔的小鳥在廣場上飛來飛去。我們一會兒選擇池邊的柳樹做為背景,一會兒選擇塑在沙灘中間的海獅、河馬……做背景,拍了好多好多照片。因為我們都毫不懷疑地相信:有了這個小小的動作,就能夠把那一個瞬間凝聚成永恆。

廣場被我們跑了個遍,周圍的人羣投來不知是讚許還是羨慕的目光。我們所到之處,除了留下過腳印,還留下了最真的快樂!我們來到廣場後方的草坪裏,在那裏我們拍着各種姿式的照片。完後,我們又來到一條小溪邊,一個環衞叔叔正在小溪裏打撈着什麼。瑤瑤跑去一看,嘿!水不深,趕緊跳了下去。隨行的幾個小朋友都跟着在溪邊玩了起來,這時志敏從後面衝了出來。他迫不和待地放下書包,衝下了水去。可是這一去,只聽撲通一聲,人被水完全淹沒了。我們所有的人都嚇住了,只見他又從水裏冒了出來,可是不等他站穩,又是撲通一聲,消失在水面上。我們在場的人都尖叫了起來……

教師教育隨筆9

户外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有的拍球、有的玩沙包、還有的跳繩……像一隻只快樂的小鳥活躍在院子裏。可偉偉小朋友卻不同別的小夥伴,因為他身患殘疾,不僅一隻眼睛看不見,而且他的右腿先天性骨關節脱落,在入園前的幾個月剛剛動過一次大手術,現在走路還不是很穩,語言表達能力也比較差。對於這樣的孩子,身為小班班主任的我,在看好別的孩子的同時,還要百倍的去關心照顧他,不管走到哪裏,我都隨時帶着他,牽着他的小手,生怕他出什麼意外。可這一次,我卻發現他的小手在往外掙脱,並不時的用另一隻小手去掰我的手,用不清晰的聲音對我説:“老師,我也要去玩。”一句話,讓我心裏咯噔一下,感覺到對這種特別的呵護方法起了疑問,我一邊説:“偉偉,一定要小心,不要摔倒。”一邊輕輕地放開他的小手。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像偉偉這樣的孩子不是很多,身患殘疾,是隻“受傷的小鳥”。但他卻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願望,他也想跟同齡的小夥伴一樣去玩耍、去遊戲、去想像、去創造、去飛翔。如果老師一刻也不離他左右,百倍的去關心照顧他,從這一點雖然充分説明了老師從身體這方面給予他無微不至的照

顧,卻忽略了他的個性發展,雖然他的身體患有殘疾,而他的大腦發育卻很正常,識字、數數都不差。小朋友想做的事情,他也想做;小朋友想玩的事情,他也想去玩。如果別的小朋友去遊戲、去玩耍,讓他例外,這樣做是否會傷了他的自尊,心靈也能受到傷害。他會不滿意老師對他的這種關心和照顧。因此,偉偉終於鼓起勇氣,對老師説:“老師,我也要去玩”。老師應該在照顧他的同時,慢慢去鍛鍊他,讓他適應幼兒園的環境,讓他在這個環境中健康成長。不管哪些活動,哪些遊戲,都應該讓他去參加,讓他加入到這個集體隊伍中來。只是在活動時,老師隨時倍加照顧,這樣不僅保護了他的自尊,還讓別的孩子,知道並學會照顧關心有殘疾的小夥伴,知道互相幫助是一種美德,更能體現出一種人人平等、和諧相處的氛圍。

教師教育隨筆10

每天帶着孩子們進行户外運動時,總擔憂他們不小心磕着碰着,或是發生爭執因而每次都得瞪起眼睛緊盯着這些歡蹦亂跳的孩子,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但今天,這個情形發生了變化。張一恆小朋友走到我的身邊,單純的問道:“老師,你為什麼老站在這,反面我們一起玩呀?”“老師要看着你們啊!”“為什麼要看着?”看着一臉疑惑的張一恆,我趕忙改了口:“滑梯那麼小,老師這麼大,裝不下的啦。”“老師,你不知道滑梯可大了,不信你看,老師跟我們一起玩玩吧,我領着你。”他拉着我的手往滑梯上走。

其實,在看着孩子們嬉笑玩鬧時,我不止一次的想加入他們的行列,可一想自己是老師,便無奈的望而卻步了。“老師,快點走呀!”張一恆急切的敦促。

為什麼不能去呢?自己不是一直想和孩子們成為好朋友的嗎?孩子們信任老師,老師為什麼不能信任一下孩子們呢?我的腳步情不自禁的加速了,來到滑梯旁,我長舒了一口氣,然後攥着張一恆的小手,便隨着他爬上了攀登架,然後從滑梯上滑了下來,我的加入立刻引起了孩子們的“騷動”,我馬上便被孩子們拽的團團轉,但我的心中卻滿是幸福。

是呀,孩子們更希望老師能成為他們真正的朋友,平等的同伴。而我們老師,卻往往站着和孩子們説話,等你蹲下來,和他們平等的交流時,你會發現,幸福就在相互的尊重和信任中,要做到這一點,又是何等的簡樸,何等的容易啊。

教師教育隨筆11

有人説幼兒教師的工作是辛苦的,是的;幼兒教師的勞動是瑣碎的,是的;幼兒教師的工作是細緻的,是的。

當你走進孩子的心靈,你會發現很多、也會得到很多、感悟很多。

“三、八婦女節”我開展了愛媽媽、愛奶奶、愛姥姥、阿姨的活動,延伸到愛所有的其他人。竟有幼兒不僅想到老師,還“蜂擁而上”給老師捶背、捏肩、一羣小天使開心地笑着,撲過來、這時滿身的疲憊化為幸福;

當孩子入睡時,看到他們熟睡的稚嫩的小臉,我的心裏和他們一樣洋溢着幸福。再多的辛苦疲憊已化為心底深深甜甜的愛。

昨天我們開展了“開汽車”的遊戲:我當“交警”,幼兒當“司機”。當“交警”一聲令下“綠燈”,汽車“嘀嘀”地叫着,向前開去,開到“交警”身邊時,調皮的“小司機”竟撞我屁股,“有人撞交警屁股了!”更多的小調皮“嘀嘀”叫着,向我撞來、小調皮們哈哈大笑,洋溢着滿臉的幸福快樂!“有人違反交通規則,我會把車扣下的!”“嘀嘀”叫着,又開走了。

想讓幸福的陽光沐浴自己嗎?那就去愛他們吧,愛他們讓你走進他們的心靈,解讀他們的童心,享受他們帶來的快樂、幸福。用自己的目標,學會安靜體會生活,敏鋭感悟幸福。熱愛這份工作,在教學中感悟幸福、快樂!

愛孩子等於愛自己!

教師教育隨筆12

時光飛逝,一晃之間,一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這一學期本身的事情,真是有喜又憂,但我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宗旨,全身心的投入到保育工作。現將這學期的事情總結如下:

認真執行衞生保健制度,嚴格執行消毒工作。我堅持做好室內環境和玩具的消毒工作,把培養幼兒良好的衞生習慣作為衞生保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能夠配合其他老師工作,為幼兒準備活動用品,户外活動時,為了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教育。的活動時我先講規則,並教幼兒一些自我保護的技能。 積極協助老師組織活動,做到眼疾手快,保證幼兒的安全。能做好班級的各項消毒,以防病毒感染。能搞好班級和包乾區的衞生工作。物品擺放整齊,保持桌面、活動室的四角無雜物,以免蚊蟲的滋生,讓幼兒生活在乾淨、舒適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長。能培養好幼兒的各種生活習慣,以防幼兒病從口入。

在活動中能注意幼兒的安全,多關注體弱幼兒,適當增加他們的活動量,並注意及時給他們抹汗和更換衣服。能做好幼兒活動的護理工作。根據天氣的變化給幼兒增減衣服,活動前注意提醒幼兒喝水,活動時注意給幼兒抹汗等等。 工作中,我服從領導分配,能做到幹一行愛一行,並對照保育員職責逐條逐項地進行自查。按要求完成本職工作。不怕髒,不怕累,不怕苦,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雖然我從事保育員崗位不久,但是我深知勤能補拙的,平時除了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外,有時也在家看點有關業務知識方面的書籍,慢慢地在保育員這個崗位上琢磨出了門道,那就是要"勤",比如:勤開窗户、勤打掃、勤消毒等等,除了手腳要勤快利落外,腦子也要勤快,要經常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今天這件事我做的對不對等等,常常反思一下的自己的工作,以便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好改進,不斷進步。

一年來我雖然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同時也存在着這樣那樣的缺點的,但我想:只要自己多學習業務知識,多請教有經驗的老師,多和孩子們溝通,心中裝着孩子們,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會不斷進步,對得起領導對我的信任,對得起孩子家長的期望,對得起自己的本職崗位的。

教師教育隨筆13

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學習科學課程,有利於國小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感受談一下。

一、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這意味着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種子埋藏在土裏,只是具備了發芽的內部條件;只有當它感受了陽光的温暖才會發芽!

我們要做的就是使學生感受到——我是課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這對學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識、集體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二、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提問題的訓練,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動的起始階段。

2、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

3、教育學生在着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

4、注意蒐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計與做統計圖表的方法。

5、注意指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6、組織好探究後期的小結,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

綜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點點體會,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們教學者必須重視國小科學教學。

教師教育隨筆14

“老師,你吵醒我了”

像往常一樣,下午上班時,我提早二十來分鐘到達班上,來到寢室。江老師正在幫幾個小朋友蓋好被子,我看到吳昊軒,突然想起了早上入園時他爺爺交待的事,説昊昊昨晚發燒,今天白天注意一下他。於是,我和江老師説起這件事,想了解一下昊昊午睡期間有什麼情況。這時,一個稚嫩的聲音傳來:“岑老師,你們怎麼講話呀,吵醒我了。”我一聽,才意識到自己犯“錯誤”了,平時,總在幼兒睡覺前重複叮囑孩子們:“睡覺時,寢室要靜悄悄,不能講話,否則會吵醒別人睡覺。”現在,自己卻打擾了幼兒午睡,實在是有損教師形象。在孩子率直的話面前,我連忙誠心地向孩子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向孩子們道歉。

是啊,平時我們總是教育孩子注意這樣,注意那樣,而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卻比較隨意。通過這件事,使我知道,在對孩子提要求的同時,不能忘了全班有那麼多雙眼睛看着我們,關注我們一舉一動,有時候一些細小的環節,孩子們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甚至會模仿,所以,作為為人師表的我們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約束自己,當好孩子的'榜樣。

教師教育隨筆15

我的最初理解是:“學習故事”是“鼓勵孩子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並敢於思考和探究,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和結果,教師把這一過程記錄下來形成故事”,雖然是很個性化的表現,呈現了不一樣的個體,但能形成一定的共性特徵——故事裏都有有想法、敢行動、會學習的兒童。

成為實驗班中一班的骨幹教師後,我知道自己承載着期望。園裏的安排讓我感到自己身在“特區”,可以不寫那麼多文字材料。可是,雖然沒有定數要求,但白紙黑字的“學習故事”文案是必須呈現的結果之一。

任何結果都事出有因,一個教育成果必然是一種教育理念在支撐着,新西蘭“學習故事”裏所呈現的輕鬆、快樂、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需要一套科學、人本的做法去支持。

環境、材料、活動、空間、教師和家庭、家長,乃至幼兒自己都是重要的支持因素。而我們一貫的做法中,教師的作用明顯強於其他因素,所以要想達到新西蘭“學習故事”裏的效果,我們還需要改變很多,與寫故事相比,這些更難。

一,印象

“四好”是我對新西蘭“學習故事”中體現出的幼兒園教育教學情況的最初印象。

一好:環境好開放。新西蘭幼兒園的室內外環境都非常開闊、開放,沒有明顯的區域劃分和界線,甚至沒有我們常見的標誌、區域名稱。但孩子們似乎都知道什麼事情在哪裏做,顯得非常自主!在自然、豐富的環境裏,孩子們獨立地做着自己感興趣的事,眼神非常專注。

二好:時間好充裕。幼兒的遊戲時間相當充裕,因為很多遊戲活動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在自然、田園般的環境裏,孩子們輕鬆、愜意、不緊張地做着自己喜歡的事,不會受到打擾。

三好:孩子好自由。孩子們所關注的事也是五花八門,有使用吸塵器、種樹、搬木頭、推土、運沙子;可以去的地方有超市、樹林、院子、工廠;會用很多工具,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地動手。而加餐、牛奶、點心在乾淨的包裏裝着,擺在一個地方,孩子們想什麼時候吃就自己拿着吃,沒有統一的喝水、入廁、吃午點環節。

雖然沒有老師隨時隨地的“教”,但到處充斥着孩子的學。孩子們個個是那麼鮮活、生動、主動,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事情時很專注,不用老師的陪伴和照顧,也不出現安全、打鬧、爭吵等問題。最重要的是,孩子們的想法都能立刻行動起來並得到實現!

四好:老師好輕鬆。孩子如此生動,老師的作用體現在哪裏呢?沒有常見的老師組織幼兒上課的情景,視頻裏偶爾出現的老師在看着小朋友用電鋸和電鑽,在餐桌前倒水,在大地墊上和孩子一起看書,拿着夾子走來走去地寫着什麼……顯然,這些視頻、照片是老師拍攝的。所以,我的第一個困惑是,難道新西蘭的老師除了拍照、攝像,“什麼都不幹”?

我就這帶着這些一知半解和困惑開始借鑑“學習故事”開展探索。

二、模仿

感謝園長等管理者提出的四個打破,我決心從模仿開始,將環境、區域、材料都向孩子開放,逐漸減少界限和控制,鼓勵孩子幹自己喜歡的事,不去過多幹預和詢問。我開始學着新西蘭幼兒園老師那樣,掛着相機,拿着筆和本,跟在孩子後邊,走走看看聽聽拍拍。但是,沒有驚喜,沒有故事,只有各種各樣的“亂”!

第一種“亂”:頻繁換區。有的孩子在每一個區都停留一會兒,玩一玩、弄一弄、擺一擺,但似乎都沒有做出什麼,然後把玩具收起來;又到另一個區看看、擺擺、搭搭,但仍然沒有出現作品,就又放棄了……如此重複,每個地方都停留三五分鐘,但都沒做出什麼。

第二種“亂”:走來走去。有的孩子在教室、卧室的區域間到處走動着,沒有在哪裏停留,只是這裏看看那裏看看,也沒有伸手去擺弄什麼,似乎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麼。

第三種“亂”:擺弄無趣。有的孩子很“乖”地坐着,不離開坐位,拿着一筐玩具,把玩具逐個地拿出來,擺在桌子上,來回擺弄着,眼神並沒有專注地看着玩具,但也不離開、不換區,可是拿到東西又不會玩,也沒有求助老師或同伴的願望,彷彿在“熬自己、熬時間”。

第四種“亂”:模仿等待。有的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看別人拿起什麼,自己也拿起什麼,別人怎麼做自己也怎麼做,或者乾脆等着老師過來教。當老師走到孩子身邊時、主動問“你想做什麼”“這個是這樣玩的”,孩子才會動起手來,跟着老師一步步做。

當頻繁換區、走來走去、擺弄無趣、模仿等待這幾種“亂”出現後,我產生了很多困惑:孩子們為什麼找不到自己喜歡的事?為什麼沒有自己的想法?班裏的玩具、材料真的不能吸引他們嗎?老師不教、不出聲,孩子就不會玩嗎?老師、孩子、環境、

材料、內容……人、事、物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三、反思

再仔細看孩子的種種“亂”。

“頻繁換區”的現象若在以前,老師會給出“不能堅持、沒有興趣”這樣的解釋,但換個視角來看,其實孩子是在努力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哪個都試試玩玩,如果找到了,會停下來玩下去的。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操作、嘗試、選擇的過程,就像老師去商店買衣服一樣,也要一家一家地走走、看看、挑挑,才能在比較和試穿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那一款。所以,“頻繁換區”的“亂”其實是好事!而“走來走去”也可以用這樣的視角來理解,允許孩子有一個觀察、尋找的過程……這兩種“亂”其實表現出孩子在努力尋找興趣的“忙”!

另兩種“亂”——默默等待、無趣擺弄,似乎幼兒是被老師“教”慣了,如果沒有老師“教”就不知道自己怎麼“學”,其實表現出孩子在等待。

原來對“亂”的理解可以是“忙”和“等待”,這不就是孩子表達出的對環境、材料、內容和老師的具體可見的需要嗎?

於是,我對老師的自身作用產生了很多困惑:到底教不教?不教,孩子會玩嗎?不組織行不行?區域環境怎麼辦?要按領域分區嗎?區域要起名字嗎?要定目標嗎?要不要買玩具?買什麼玩具?要不要做玩具?做什麼玩具?有遊戲計劃嗎?必須講評嗎?幼兒能不能自己遊戲、學習?一定要有作品嗎?……這些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老師要為孩子做什麼。

同時,我又發現,這些問號在過去都是歎號,都是必須做的。每年開學時,老師都會把區域佈局規劃好,每個區域都是一個小範圍,是一個相對獨立、與其他區域隔離開的空間,然後把所有相關材料、玩具都集中在此並分類擺放整齊。

接下來,給這個區域做明顯、突出、有指向性的標誌。當幼兒進入區域遊戲,老師會有目標地教會幼兒玩相應的玩具,如科學玩具、益智玩具,會按照説明、作品圖教幼兒搭建、下棋、繪畫、手工;在表演區會將幼兒本年齡段常用的樂曲錄製好,相關服裝準備好,供幼兒自選表演。

每年開學時,老師也會在園長的帶領下,商量給班裏買新玩具。一般幼兒園也會要求老師給孩子製作玩具,有時還有數量、比例的要求。

這些在過去都是必做的,在老師的意識裏已經約定俗成、不可取代。但是,突然看到新西蘭老師的“什麼都不幹”後,我對錶象的簡單模仿立刻導致種種“混亂”出現。

當我把對“亂”的理解搞清楚,把困惑、問題重新梳理後,發現:有些事還是應該做的,如一些建立秩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的環境是必須創建的,大量操作類材料和工具、半成品、使用度高的物品,是必須提供的,而有些事是應該放手等待孩子的興趣、關注、操作和發展,再共同建構的。

“四好”與“四亂”就這樣建立了連接:“四好”的背後是有老師的作用和支持的,而“四亂”裏恰恰沒有體現人、事、物的協調作用。弄清楚後,我也明確了自己應該幹些什麼。

四、改變

經過和幼兒園管理者們的共同研究,我們又進一步對環境、材料進行了調整,為孩子提供更加自由、開放的環境的同時,使其科學、合理、易操作,引導孩子們建立並形成自己認可並能主動遵守的規則與秩序。

物質環境的改變

一開始,為了不亂,我們又回到區域劃分體現領域目標、遊戲指導偏重知識傳授的老路上。當看到孩子像在完成任務似的,在區域中默默地遊戲、簡單地操作,我又一次反思。

我們到底要培養有知識的小大人、還是有想法的孩子?為什麼孩子玩得沒有效果?在與孩子一起遊戲時,我發現孩子對環境、材料的需求和渴望,他們天生是有方法的,只要給他們適合、有序、安全的環境和材料,他們就會探索!於是,我們在園長指導後再次勇敢地做出了改變。

美工區,材料較明顯地投放在一個開放的較大空間裏,並且按紙類、工具類、輔助材料類、顏料類、作品區分開。每類物品的擺放位置都經過充分考慮,促進幼兒的選擇和使用更準確、有目的,並且不再用櫃子、桌子把區域明顯地劃分開,造成隔離感,沒有了專屬地盤的感覺,會滿足孩子更自主、便捷的需要。

閲讀區也將幼兒最愛的圖書分冊擺放在書盒內,將很多分散幼兒閲讀注意力、降低閲讀品質的毛絨玩具收在角落,並且用“讀一本書、玩一個玩具、講一個故事”的提示語來引導幼兒在長時間遊戲中自主安排內容。

我調整了三次自然角,從挨着空調的窗台上的擺設型,到挨着門的觀察型,到沒有櫃子挪出長桌增添小桌的操作型。每次改變都是遵循貼近孩子、易於操作、樂在其中的原則。

在表演區,我們將多達兩個櫃子的樂器、服裝、道具做了精減,減少限制幼兒創造力的高結構材料,大量增加原始、有趣、簡捷的低結構物品,同時也隨着遊戲的深入幫助孩子合理利用空間環境和材料。

精神環境的改變

幼兒在這樣的環境裏,與隨手能用的材料發生了更密切的互動,他們可以一轉身就找到需要的東西,也可以按自己的遊戲需要到專門的區域內去準備。同時,老師給予極大的精神支持,師幼互動特別頻繁,孩子需要幫助和支持而發起的交往時時發生。

我將上下午打通,全面協調。如,當發現幼兒的閲讀漸人佳境——從一開始的頻繁換書、翻看,到有目的地取書、一頁頁仔細地看還有問題和發現,就將下午的遊戲時間改為閲讀時間。為了親身調動幼兒的閲讀積極性,我常常跟孩子説: “你們吃得香一點,大口咬水果啊,老師給小朋友梳完頭也盼着拿一本書看呢!”“這套書只有我們班有啊,特別好!”“老師最喜歡曬着太陽看書了,特別幸福!”孩子們從老師身上感受到書的魅力,產生了嚮往。

五、驚喜

孩子們漸漸建立了新的秩序感,不管如何調整空間、如何擺放材料,教師都秉持“利交流、利操作、利行動”的原則,保證遊戲規則隨孩子的遊戲需要而隨時建立、維護、打破。我們不再用“小腳印”“插卡”“寫名字”等方式,來限制某個區域的遊戲人數,而是會根據人多人少立刻調整空間和材料。如果“人多”,是不是説明這裏的遊戲受歡迎,孩子感興趣?但材料和工具能否滿足“人多”的需要呢?如果不能滿足,哪些由老師來補充?哪些放手給孩子想辦法解決?如果“人少”,是不是説明內容、材料等方面沒有調動出孩子的積極性和關注度呢? “不限制”正是關注孩子的需要和激發遊戲興趣的好機會!

時間充裕了,孩子們有了思考、選擇、行動的保障,紛紛行動起來。實驗班裏,孩子不再出現安靜、無趣、渙散的眼神,而都是奔走起來、找尋自己的遊戲。

20xx年9月18日,開學才兩週多,北京市早教所、區教研室的老師來到園裏,想看看實驗班的遊戲情況。我帶孩子來到户外,習慣性地組織幼兒走隊、鍛鍊、拉圈遊戲……

當園長催促“不要總是組織,讓孩子們自由活動,看孩子們怎麼玩”時,我的心裏產生了矛盾:怎麼拉個圈也不行呢?雖然我放手了,卻又習慣性地在操場上擺陣:一排拱形門、一溜平衡步道、一排圈,希望孩子們能練習鑽、平衡、跳,完成一系列的綜合體能鍛鍊。

但是,當我退到一旁,孩子們成為場上的主人後,改變開始了……

孩子們把老師擺好的圈拿在手裏,按着一個方向在拱形門下鑽來鑽去,沒有碰撞。接着,又加入平衡墩,跨過墩再彎腰鑽拱形門。

不一會兒,孩子們又在入口處擺放小梯子,碼上球,擋上平衡墩,孩子們要跨過小梯子、踩上矮平衡墩、再分腿邁過高平衡墩、然後再鑽進拱形門!這是多麼複雜的組合啊,而且很有難度!孩子們是會給自己設定有挑戰的運動目標的。

接着,拱形門又搬了家,被擺成一個城堡或者是花園。孩子們還推着車、運着球,鑽進鑽出,好難啊!接着,拱形門被放倒,成了練習跨跳的樣子?這不是比我給擺好的跳圈更難嗎?更有創意的是,瀟予居然把拱形門豎起來、練習套圈。這在過去不就是一節課“拱形門的一物多玩”嗎?而今天,孩子們自己給自己上課了,甚至比我想到的還多。

在場地的一邊,剛剛入園、早晨來園還大哭的浩宇也沒閒着。體重8 2斤的他拿了4個平衡墩,自己在練習跨跳。另一邊,勇敢的柯宇把平衡墩擺成左右兩列,嘗試站上高過膝蓋的平衡墩。

同時,老師在場地一側擺好的平衡步道也被改造了。大家開始往拐彎處運球、擺球,還要求每個彎道里放數量一樣多的球。原來孩子們把這裏當成了“糧倉”,球是大糧食,要運到這裏儲藏起來。孩子們分工合作,商量着每個彎道放5個大糧食,還要來回巡邏看着糧食……

我一邊不停地拍照一邊激烈地思考起來:一開始時覺得孩子們不會自主運動;放開後,急忙去擺陣,是因為我覺得孩子們沒有東西就不會玩;而按我的意志擺成“綜合體能鍛鍊”,是因為我認為孩子不會組合鍛鍊、不會均衡發展。我既然按園長要求不“組織”了,也要通過我擺的器械去“組織”!

但是,當我退到一旁,把主場讓給孩子們後,我卻驚訝地發現,孩子們很會玩!這裏面還有情節、空間設計、角色、建構,甚至有數學!長達一個小時的户外活動中,沒有爭吵,更沒人閒着,只有激烈的討論和組織,五大領域哪個沒有發展?孩子們用行動告訴我:“我們會組織自己,我們會鍛鍊,我們會玩!”

對“四好”的憧憬和迷惑,對“四亂”的困惑和反思,對過去的打破,對現在的重建,讓我們逐漸看清真實、主動、有想法的孩子們,讓我們徹底顛覆了多年以來“好孩子是教出來的”這種觀念,讓我們堅信孩子有能力有自信去主動學習、建構遊戲、有個性地積極發展。這個信念將會繼續推動我以後作為孩子的遊戲夥伴,陪伴他們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