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農業

農業經濟複合型農經人才培養思考

欄目: 農業 / 發佈於: / 人氣:1.15W

建國以來,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的專業人才主要分佈在農業經濟相關的各個領域,為國家農業經濟體制改革、農業經濟政策出台以及落實,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2]。改革開放初期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由於社會農業經濟管理人才普遍緊缺,雖然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單一、課程設置也趨同,但對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招生、就業和學科發展的影響還不突出[3][4]。

農業經濟複合型農經人才培養思考

近年來隨着中國農業經濟形勢的巨大轉型和社會對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需求數量的大幅度減少,導致各高等院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招生縮減和就業難等問題日益突出[5]。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與用人單位的崗位銜接較差,不能直接滿足崗位需要,反映出的深層次問題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職業能力培養不足。

推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人才職業能力的提高,關鍵在於根據農業經濟轉型的特點培養複合型人才。複合型人才是一專多能或者多專多能的人才,不僅具備豐富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知識,而且還要具備多學科的專業技能知識,這類人才不僅好提拔、好就業、好使用,而且能夠更好地為農業經濟全產業鏈經營管理提供服務[6]。因此,面對中國農業經濟社會轉型和農業經濟管理崗位需求的轉變,農業經濟管理學科該如何轉變以適應和服務於這個轉型,並確定合適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和人才職業能力培養需要重點思考解決的前置性問題。

一、農業經濟轉型對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複合型人才的要求

(一)農業經濟向專業化、多元化和全產業鏈模式轉型,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多元複合型職業能力人才

隨着農業經濟發展目標由單一的追求產量目標轉變為質量、數量和綜合效益的協同多目標,農業產業的發展也逐漸由過度分割的分段式農業向全產業複合型農業產業轉型。這種轉變一方面把千家萬户的小規模經營農户有效銜接起來,將小農户通過產業化模式聯合起來融進大市場、參與大流通。

另一方面,這種轉變將農業產業鏈條產前、產中和產後聯結起來,形成了六次產業的一體化經營模式,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也逐漸由傳統的原料供應部門向工業加工、環保、旅遊、休閒等領域拓展,一、二和三產業的界限日益模糊。這就要求農業經濟管理與農業、工業、旅遊等學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培養多元化複合型專業人才,使之具備全產業鏈經營與管理知識以及交叉學科知識和職業能力。因此,面對中國農業經濟轉型,需要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複合型技能人才,這已經成為轉型時期推進農業經濟學科發展的根本要求。

(二)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工農關係的轉化,農業經營發展需要培養新型複合型職業能力人才

農業是工作辛苦程度高、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大、比較效益卻較低的行業。在改革開放以後,通過實施細碎化的均分耕地資源的配置方式,進一步使農業經營難以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所以,農業領域很難吸引到專業人才。當前,農業經濟管理人才日益缺乏,誰來種地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因此,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吸引新型職業化經營主體成為職業農民已經成為推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

而職業化的農業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鏈管理者必然成為保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和提升的重要基礎。這種轉變既要求農業經濟發展由多元化的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共同參與,同時需要以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相結合的方式來共同推進農業經濟的協同發展[7]。與此相適應,新型農業經濟組織形式要求培育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職業能力、農業資源的經營管理能力以及應對市場風險能力都要高於傳統的小農户,使其能夠在複雜交錯的經營環境中獲得更高的經營效益。

因此,培養新型職業能力人才就是要培養其成為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致富的帶頭人、領路人,帶領專業的職業農民推進農業經濟發展和保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創建民族品牌,打造和推動農業品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提升全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轉型時期傳統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日漸萎縮、非農化趨勢明顯

這一問題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人才職業能力培養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經濟轉型需要。首先,從農業院校農業經濟管理學院專業設置情況看,非農化趨勢突出,工商管理、會計學等非農專業迅速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在農林經濟管理學院中專業招生人數日漸萎縮。其次,從課程設計上看,一些反映農業經濟特色的課程逐漸消失。

例如,一些傳統農業特色的反映交叉農學知識的課程,植物學、畜牧學、林學等課程已經被排除在一些高等院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學大綱中。農產品貿易、農業推廣、農村金融等農業經濟管理特色專業課程,在一些農業經濟管理學校的課程體系中被削減課時甚至多年未開課。再從學生就業情況看,20世紀90年代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90%都去了與農業有關的行業或部門。但是,進入21世紀以後,進入農口工作的學生不到總數的10%。這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日趨萎縮,特色和優勢逐漸喪失。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服務於農業的技能不斷被弱化,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經營管理的需要。

(二)農業經濟與其他學科融合較差

農業經濟轉型發展越來越突出交叉學科融合與創新,這些新變化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業經濟轉型和產業延展要求人才的培養需要具備交叉的綜合知識和職業能力,需要交叉綜合知識的複合型教育平台。但是,傳統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單一、專業面窄,社會實踐缺乏,不利於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培養。隨着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向非農傾向發展,進一步導致了學生務農、親農、服務農業經濟的意識淡薄,能力弱化。培養的人才只懂基本的企業會計知識、企業管理原理等通識知識,缺乏農業特色和服務轉型農業經濟發展的職業能力培養,導致其在職場競爭中缺乏特色和優勢,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經濟經營和管理的需要。

(三)傳統培養方式和教學模式單一

首先,從當前農業經濟課程設置上看,缺乏應對轉型時期農業經濟專業人才職業能力培養的系統設計,尤其缺少與企業互動實踐教學環節,導致學生不具備獨立的頂崗實習能力,不利於學生職業能力的積累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再加之一些教師常年足不出户搞教學,而目前教科書更新速度較慢,教材上的農業經濟知識落後於實踐的問題突出,其培養的學生能力必然遠落後於轉型經濟社會實踐的需要,這也是很多學生感覺部分課堂知識學無所用的原因所在。

從授課方式看,目前普通高校仍以傳統的農業經濟理論講授為主,缺乏多學科綜合知識的串聯講授,主要側重於對書本知識的掌握,沒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但面對轉型時期經濟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很難在書本上找到現成的標準答案。這些新知識難以通過傳統的教學方式反映,需要緊密結合轉型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現狀、趨勢和規律的追蹤研究、總結和報告,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深入相關企業及部門進行實踐,在理論與實踐中不斷提升綜合技能,形成與農業經濟崗位可以對接的職業能力。

三、職業能力導向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模塊化培養體系設計

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載體是綜合性的職業行動,區別於通識教育、職業培訓[8][9]。應對農業經濟轉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在兼顧高等院校優勢和特色基礎上,重點融合和互動教學模式改革,培養目標既要強調厚基礎、寬專業,同時要突出強調農業特色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按照模塊化設計人才培養模式。

(一)形成職業能力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模塊

從高校學生培養的學歷層次看,本科生為主的金字塔結構已經被打破。近年來,本科生規模縮小、碩士研究生規模擴大、博士研究生規模基本穩定,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學員結構呈現梭型的特點。本科招生規模嚴重縮減已經成為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為適應農業經濟轉型和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現實,高校學生的培養需要按照層次結構、按照精專深原則培養,重點拓展職業能力培訓。其中,本科層面人才培養突出精度,重點在於突出對小規模本科學生核心基礎職業能力的培養,抓住核心精品課程內容的傳授和基礎技能的培養,按照精品思維打造基礎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碩士層面人才培養的關鍵在專度。

在突出相關方向的廣度知識基礎上,需要加強碩士生研究方向農業以及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知識專業化的學習,保障其在實踐中能夠獨立解決農業經營管理中的'難題,成為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博士層面則要有深度,這一層面需要掌握較為精深的複合專業知識,能夠獨立、系統、開創性地運用多學科交叉知識解決複雜、關鍵性問題,並形成開創和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潛在能力。

(二)搭建職業能力導向的交叉型課程體系模塊

需要按照農業經濟發展需要,改革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發揮農業院校學科特色優勢,搭建複合型人才培養平台。目前,農業院校學科專業主要按照文科、理科和工程類設計,形成了農學特色專業、畜牧獸醫特色專業、食品科學特色專業等優勢學科。這種割裂雖然有利於培養專業人才,但是不利於培養適應性強、就業面廣的複合型人才。複合型人才培養需要打破這種割裂的學科分界,以農業經濟管理核心課程為基礎,整合全校其他學科核心課程優勢,將優勢學科資源按照專業需要設置為集羣優勢平台,並按照卓越式或者精英式教育模式重點培養,架構培養方案與崗位職業能力之間的橋樑。

例如,農業食品經濟專業方向,重點培養方案以農業經濟管理系核心專業為基礎,實現農學系、動物科學系、食品工程系等學科核心課程交叉融合,並採取小班授課和專題授課方式,從食品產業鏈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進行相關課程的系統設計,搭建集羣式核心課程體系平台和配置師資力量供學員選擇。在學分設置上,除了通識課程、經濟理論等基礎課程外,還需要增設必修的農學類核心課程、畜牧類核心課程和食品工程類核心課程,滿足轉型時期農業經濟就業崗位能力培養的需要。

(三)建立職業能力導向的翻轉式教學模塊

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勇於創新、動手操作能力強,對感興趣的事物能夠激發積極性和投入精力,為此,需要採用靈活生動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的熱情。教師要革新教學模式,加強教師與學生互動設計。課堂改革就是要告別課堂幹講佈置作業課後練習的傳統三部曲,需要教師的課堂角色發生轉換,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等優質資源開展教學。教師的責任在於理解學生的問題並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學生在課前領取任務,自主學習並完成項目任務,通過師生互動、理論與實踐互動實現信息知識的綜合、凝練與傳遞。將課堂和實踐場地變成教師與學生互動場所,包括知識運用、答疑解惑、總結提升。

(四)完善職業能力導向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塊

要走出課堂、走進生產一線,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互動。生產實踐環節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職業能力培養與就業崗位對接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教師和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重要環節。要通過走進生產一線,直面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促進學生消化吸收理論知識,通過理論與實踐互動增加學生對轉型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直面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職業能力。

其中,農業經濟的經營者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主體之一,包括專業農户、農業企業人員以及合作經濟組織成員。這一部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主要側重多學科核心知識的專題講解,需要根據經營者面臨的具體問題,有針對性地培訓。其次是農業經濟管理者,主要是省、縣、鎮(鄉)村等各級農業經營管理機構的從業人員或者服務人員,主要針對農業經濟政策、農業全產業鏈管理核心專業知識和核心技術進行專題講解。

第三,農業經濟研究者和從事農業經濟職業教育的人員。這一層面主要是通過對農業經濟前沿理論、方法和交叉學科核心知識與技能的系統培訓,使之成為推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和創新的重要主體,既要側重學員對前沿理論和知識跟進學習,也要加強這類學生的交叉學科知識的補充學習,提升其研究和指導生產實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