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名師教學設計15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22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名師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名師教學設計15篇

名師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學寫文學短評

學習重點:

掌握文學短評的基本寫作方法

學習難點:

學會選擇恰當的文學短評寫作角度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明代詩人于謙曾語:“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華夏兒女自古樂讀書以怡情,品嗅書香之後,更喜論文説語,賞評一番。今天我們就來——學寫文學短評。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文學短評與讀後感的區別

2.文學短評的寫作方法

(二)單元任務

現代詩寫作訓練

三、學習活動

任務一明特徵:文學短評與讀後感

閲讀文學作品後,從自己的感受出發,用簡要的文字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評價寫出來,就是文學短評。文學短評的寫作是讀者與作品的智慧對話,表現了評賞者的文學鑑賞力以及思想的深度和眼界的寬度。

【提問】文學短評就是我們從前寫的讀後感嗎?

【教師點撥】

讀後感是讀者在仔細閲讀原文的基礎上,選取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閲讀後得到的啟發,重在寫閲讀之後的感想、感受。讀後感屬於引申性的議論文,要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或社會實際。而文學短評是文學評論的一個分支,是對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學現象進行評論,篇幅相對短小的一類文章,主要是評論作家創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等。文學評論要求始終圍繞作品,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審視,把握其特點加以分析評價。即使拓展一下也不過是為對比比較,論述觀點,深化闡説。

【舉例】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有學生在閲讀《琵琶行》之後寫到:“潯陽江頭,樂天以一曲琵琶,唱盡天下淪落之情。此曲亦撩撥了我的心緒,讓我期待未來某時也能相逢一知己,清風朗月,暢訴衷情,感受靈犀暖意。”

【教師點撥】

這段文字從詩歌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情感出發,勾起讀者自己的孤獨寂寞之情,於是有感而發。因此,這段文字自然是讀後感。而另一位同學以“淺析《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為題,那這篇文章的內容則更符合文學短評的要求。

高中生學寫文學短評一般要求文章結構完整、層次清晰、觀點鮮明、語言流暢,兼具議論性與文學性。認真研讀並分析文學作品是撰寫文學短評的前提和基礎。當然,寫好文學短評還要掌握一定的短評寫作知識。

任務二析方法:作品研讀與寫作方法

【提問】

具體要掌握哪些方法來實現讀寫交融共生,寫出優秀的文學短評呢?

【教師點撥】

1.渠清如許有源頭,用心精至自無疑——研讀原作

寫文學短評之前,需要仔細閲讀寫作對象,即選定的文學作品。指向“文學短評”的閲讀不同於指向“文學創作”的閲讀,後者主要是從課文中提煉寫作知識,並將此遷移到“文學創作”中,如學習《沁園春長沙》時,借鑑詩歌在意象選擇、語言錘鍊、聯想與想象等方面的手法,嘗試創作詩歌。而指向“文學短評”的閲讀則是把文學作品當成藴藏着無窮寫作“感點”的學習資源,學生閲讀的過程就是發現、體驗寫作“感點”的過程。

帶着這樣的寫作目的閲讀文學作品時,我們要先置身作品之中,讀懂作品;然後又要跳到作品之外,評價作品,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只有入乎其內,才能全面細緻地閲讀文學作品,才可能對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有深入的理解;而只有出乎其外,才能對評論對象有高一個層次的認識,才能形成自己的見解,從而明確自己的觀點或評論的中心,否則只能是空空而論,泛泛而談,更有甚者會誤解作品原意。

【舉例】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節選)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注】。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注】問津:指孔子讓子路向兩位隱士長沮、桀溺問路的典故。

我們來看下面這段評論文字:“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親自參與田間勞作,快樂地拿起農具耕種,面帶笑容鼓勵農人們積極從事勞動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儘管尊崇孔子,但由於意識到“憂道不憂貧”難以踐行,因此立志躬耕的人生志向,體現了他對孔子人生選擇的否定。整首詩融説理、敍事、寫景、抒情於一體,意境清淡悠遠,語言平白如話,富有表現力。”

【提問】

這篇文學短評寫的如何?

【教師點撥】

我們通過仔細閲讀原詩發現:本詩表達的是詩人在認識到“憂道不憂貧”的理想難以實現之後,躬耕田園,潔身自好的人生追求,並沒有對孔子人生選擇的否定。因此,上面的對詩歌的評論就出現了由於沒有深入細緻地閲讀原詩,對原詩的理解錯誤。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寫好文學短評之前,我們先要讀懂文學原作。

【提問】

怎樣做到對作品的理解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呢?

【教師點撥】

應該精讀作品。精讀一般採取“總體—部分—總體”的步驟。“總體”,就是從頭至尾通讀作品,得出初步的印象,進而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層次。“部分”,就是認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詞語、句子、段落,分析其藝術特色和表達效果。第三步是再次瀏覽全文,歸納、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明確文章的主旨,總結整體的藝術特色,獲得對作品全面完整的認識,同時力爭有較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發現。

此外,研讀作品時我們還可藉助作者的生平、創作風格以及作品的寫作背景等方面的知識,加深對作品的理解,為寫好文學短評做出充分的準備。

2.潦原浸天三千水,潛心專注飲一瓢——善於聚焦

那麼是不是隻要我們精讀了文學作品,就能寫出合格的文學短評呢?

請看下面的示例。

【舉例】

請為《登高》寫一篇文學短評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寫作示例:此詩為杜甫晚年代表作之一。詩前兩聯寫景,後兩聯抒情。首聯着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描摹細緻,栩栩如生。頷聯着重渲染整個秋天的氛圍,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間接抒發了作者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頸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着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又從白髮日多,因病斷酒,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懷便躍然紙上。

【提問】

這是一篇合格的文學短評嗎?

【教師點撥】

顯然不是。

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從多方面觸動我們的情思,引發我們的思考,值得評論的點很多。就像這篇文學短評,字數不多但面面俱到,從內容概括到藝術手法再到思想感情,無一不談。文學短評的篇幅有限,不可能涉及很多方面,只能集中於某一個側面,善於聚焦,從“小”處切入,精雕細琢。比如作者怎樣渲染氣氛,怎麼描摹景物,抒發了什麼情感,運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為評論的焦點。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跌宕起伏的情緒流轉、深沉複雜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藴含的身世之悲和憂國之情,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中別出心裁的疊詞運用等,都可以加以評論,將它們作為切入口,分析某個方面對深化作品主題的作用。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

文學短評寫作的角度決定着寫作的廣度與深度。對同一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就可以獲得不同的認識,獲取不同的短評寫作角度。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選擇自己感觸最深,有一定相關理論基礎,能夠分析得清晰、透徹的角度來寫。

寫文學短評可從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出發,分析作品的形象,把握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徵,揭示形象的典型意義;分析作品的藝術手法,如想象、象徵、對比、以小見大、先抑後揚、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分析作品的構思技巧,比如寫作思路、結構方式、選材特點、行文線索等;分析作品的語言,包括句式特點、語言風格等。

寫文學短評一定選擇作品內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個特點進行評論,定題要小而巧,做到突破一“點”,兼顧全部。

【舉例】

應物斯感話愁媒——《聲聲慢》意象淺析

《聲聲慢》寫於李清照晚年,整首詞以女性獨有的敏感細膩捕捉了許多愁之意象,表達了詞人內心的孤寂悲涼。

無法消愁的“淡酒”。

《如夢令》中使詞人“沉醉不知歸路”的酒是幸福的酒,是不沾朱脣亦能醉人的。而寫《聲聲慢》之時,詞人已是生命之秋,家仇國恨,愁緒滿懷,“三杯兩盞淡酒”,“淡”的不是酒,而是酒力壓不住心愁。因為愁過於重了,只能“借酒銷愁愁更愁”。

砭骨的“晚風”。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李清照借酒銷愁,無奈杯杯濃酒不勝愁,砭骨的晚風也來趁火打劫。《聲聲慢》中的“晚風”裹挾太多秋的意味,所以也格外的強勁無情:它曾搖落屈子的香草,吹垮子美的茅舍,皴染長亭的霜林。

倍感孤單的“黃花”。

西風恨,黃花愁。詞人尋覓丈夫將菊花簪於她發間的身影,卻惟有“滿地黃花堆積”。那枯萎凋落的黃花不是孤苦飄零的自己麼?物存人去永無蹤跡,惟有寂寞相伴。

南飛雁

鴻雁為書信的代稱,在趙明誠外出做官的日子裏,鴻雁一度帶給李清照多少甜蜜而浪漫的期待。而此時此刻,丈夫亡故,錦書不再,原本甜蜜浪漫的相思之情已化為“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悼亡之悲。鴻雁秋天由北而南,詞人李清照亦是北人,避難南下,雁就成為舊時相識。然而,南飛雁可以重新回到北方,詞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徒增天涯淪落之感。

再看,“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獨守淒涼的“孤窗”,寂寞之感的“梧桐”,愁緒無邊的“細雨”,長夜難熬的“黃昏”這一系列的意象,都滿載愁思,意象的疊加便是愁思的疊加,最終如那雙溪舴艋舟,載不動此時的愁。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説:“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李清照觸物生情,有感而發,一篇《聲聲慢》依情取物,以物寄情,以其深邃含蓄的美感成為傳世經典。

【教師點撥】

這篇短文可以説是一篇優秀的文學短評,文章從詞的意象的角度賞評詩歌,從意象到意境,再到心境,層層推進,賞評這首詞的動人之處,角度清晰,觀點明確,分析到位。文學短評只有從“點”切入,小切口,才有可能有作為。尋找這個切入點的時候,可以考慮文學樣式的本體特徵,根據評論對象的不同,選擇與之相契合的角度。如詩歌可以是意象或者韻律等角度,小説可以是結構或人物形象等角度,散文可以是語言角度等等。

總之,指向“文學短評”的定題要能開合自如,以小見大,融情理文於一體。

3.空中琴聲緣何起,指頭琴上兩相依——敍議結合

【教師點撥】

寫文學短評主要運用敍議結合的方式,要在適當複述、介紹或者引用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展開分析和評論。敍議結合不僅指向表達方式,更指向寫作內容。文學短評的寫作要做到有理有據,“評”從“據”出,敍議結合。“敍”是根據評論的需要用自己的話有針對性地概述、簡介、引用作品內容,“敍”要精當,為“議”提供支撐或依據;“議”是分析和評價,分析作品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等,評價其優劣得失。“議”要緊密結合“敍”,思路清晰,觀點鮮明,最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果説“敍”解決“是這樣”的問題,那麼“議”就是解決“為什麼是這樣”“這樣好不好”的問題。以《羽扇綸巾話周郎——評<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周瑜形象》為例,“敍”是評論者對周郎形象的描寫與事蹟介紹,“議”則是評論東坡為何如此描寫,怎樣描寫的以及藉此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而聯繫自己的閲讀與生活經驗,形成價值判斷。只有敍議有機融合,才能將見解表達清楚,有理有據,令人信服。若通篇為“敍”,以“敍”代“議”,就顛覆了短評寫作的基本圭臬;若通篇為“議”,以“議”代“敍”,便失去了短評之“評”的根基。

【舉例】

妙筆生“音”——淺析《琵琶行並序》中的音樂描寫

樂天的《琵琶行並序》以其摹寫聲音極盡其妙而曠古流芳,下面我們就“尋聲問法”,去探究一下,詩人是如何用妙筆生“佳音”的。以“畫中音”描摹“詩中音”是此詩描摹聲音的一大特色。詩人採用有畫面感的比喻,將耳中高低婉轉的琵琶音寫在紙上。如“大弦嘈嘈如急雨”,是以驟降的瓢潑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節;“大珠小珠落玉盤”則是以圓潤可感的大珠小珠灑落玉盤的聲音比喻樂聲的高低音調;那“花底”的“鶯語”、“冰下”的“泉流”、“乍破”的“銀瓶”、“鐵騎”上的刀槍聲等等亦是如此。在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中以此聲描摹彼聲,把美妙的旋律、變化的節奏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多處留白的手法是此詩描摹聲音的又一特色。“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音樂暫歇處的留白,“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音樂結束之後的留白,都是於“無聲處”見“有聲”,充分發揮讀者的想象,讓耳朵暫時休息一下,讓心靈去感受音樂,用側面烘托的方法來突顯其技藝的高超。詩人還將人物的往事與樂曲的演奏聯繫起來,以推動情感向縱深發展。詩人把音樂與演奏者的身世之悲、聽者(詩人)的主觀感受結合在一起來寫,大大加深了讀者對樂曲內容及其內在情韻的體驗。“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限事”等多句詩都將兩位主人公的人生經歷以及對人生、社會的憤憤不平與音樂的演奏結合在一起,長詩就在這現實與過往相交錯融合的氣氛中被推向高潮。《琵瑟行》的音樂描寫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堪稱典範,希望我們以及後人都可以從樂天的這支妙筆裏學到一二,也可生出一兩支“悦耳之花”。

【教師點撥】

這篇文學短評,角度清晰,從原文選取相關詩句,敍議結合,結構合理,是一篇規範的文學短評。

4.天下文章非天成,皆有妙手善寫之——結構清晰

【教師點撥】

高中學生寫文學短評,雖然篇幅短小,但也必須觀點鮮明、結構完整、層次清晰。所謂結構完整,就是首先要有標題,最好可以點明短評的'對象及角度。例如,“着意點染,盡得風流——《琵琶行》之人物塑造技法短評”“也無風雨也無晴——評《定風波》中蘇軾的心靈突圍”“詩意的棲‘居’——評《歸園田居》之‘居’”,這幾個題目既點明瞭寫作的對象又明確了寫作的角度,使讀者可以一目瞭然短評的內容。其次要開好頭,簡明扼要的亮出觀點。接着就要根據內容的特徵或寫作的角度,安排好正文的結構。最後加個簡單的結尾。下面三種結構可供參考。1、總分總式結構。開頭概括複述原文,點出要強調之處,引出論點。中間分析論證,邊節錄複述,邊分析評論,根據需要還可以聯繫實際,適當引申發揮。結尾重新照應開頭,進一步明確、深化論點。2、論點並列式結構。文學短文雖小,但中心明確。這一中心有時還可以“化整為零”,可以分化為幾個分論點或具體的方面加以評述。比方人物形象的賞析,可以用這種模式從不同角度賞析人物的具體性格特點。3、論據並列式結構。這種結構開頭簡明概括全文觀點,然後從作品中搜集論據,一一列舉分析。最後簡單結尾,或作小結,或作強調,或感慨,或談啟發等。

【舉例】

你還在我身旁戴暢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種子從遠處飄回,聚成傘的模樣。

太陽從西邊升起,落向東方。

子彈退回槍膛,

運動員回到起跑線上,

我交回錄取通知書,忘了十年寒窗。

廚房裏飄來飯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簽好名字,

關掉電視,幫我把書包背上。

你還在我身旁。

點“金”之筆——淺析《你還在我身旁》寫作手法

這是一首質樸動人的送給母親的詩,年輕的詩人運用多種寫作手法,將人們心中那份難以表達的温暖的母愛生動地表達出來。從“瀑布的水逆流而上”到“幫我把書包背上”,作者用回溯的寫法,以“倒帶”式的景象表達內心想重新回到母親身旁的渴望。逆流而上的瀑布的水,從遠處飄回的蒲公英種子,西升東落的太陽,用自然界的現象起興,引起下文。再用退回槍膛的子彈,回到起跑線上的運動員,極具畫面感的生活情景過渡。然後精心運用“飯菜的香”“卷子簽好名字”“幫我把書包背上”,這些生動的細節描寫,表現真摯的感情,親切感人。結尾“你還在我身旁”單獨成行,與上文的層層鋪墊形成呼應,同時照應題目,突出了詩歌的主旨。寫作手法猶如點“金”之筆,將一首言淺的小詩演繹得格外情深,成為一首現代詩的佳作。

【教師點撥】

這篇文學短評,觀點明確,結構清晰,採用總分總的形式,分條賞析了寫作對象的藝術特色,值得我們借鑑。

寫作文學評論不是評論家的專利,應該是每一個人的能力。中學生閲讀古今中外詩歌、散文、小説、劇本等不同體裁的優秀文學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並嘗試文學寫作,撰寫文學評論,藉以提升審美鑑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

當代中國的青年學生應肩負起文學評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它實現的是文學的深度與尊嚴。希望這節課你能有所收穫。謝謝大家!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文學短評的寫作方法

1.研讀原作

2.善於聚焦

3.敍議結合

4.結構清晰

五、課後作業

請為下面這首描寫勞動者的小詩寫一篇文學短評,不少於200字。

脊樑羅長城

一條力的弧線,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條飛來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巒。

六、板書設計

學寫文學短評

1.研讀原作

2.善於聚焦

3.敍議結合

4.結構清晰

名師教學設計2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畫面內容,體驗詩歌所展示的大自然的美和歡快的情緒。

2、引導幼兒用詩的眼光觀察周圍物體,大膽進行藝術想象。認識漢字“綠”。

3、幫助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嘗試仿照詩歌結構,根據個人經驗、想象仿編詩歌。

活動準備:

紅黃藍綠彩片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引起幼兒的興趣。

小朋友看,黑板上有些什麼?這些東西是什麼顏色的?

二、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瞧,老師帶來了什麼?(眼鏡)這是什麼顏色的眼鏡,這個眼鏡很神奇,咦,你看看帶上這綠色眼鏡發生了什麼變化,老師給你們每人準備了一副眼鏡,你們看看發生了什麼變化。看,藍色的天空換成“綠色的天空”(4個依次換)三、認識漢字“綠色”

戴上綠色的眼鏡這些東西變成了綠色。出示“綠色”。讓每個小朋友念一遍。哎,老師用黑色的筆寫的它們念什麼呢(綠色)以後我們在認識字寶寶的時候不能光看顏色,要看字的筆畫。

四、集體欣賞詩歌

1、戴上綠色的眼鏡我們看到了“綠色的__綠色的__……”這兒一片綠,那兒一片綠,到處都是綠綠綠,當我把綠色的眼鏡拿掉,你們猜會發生什麼變化?(綠色的世界還有沒有了)

2、那你們知道為什麼綠色的眼鏡拿掉了綠色的世界不見了,它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了。(太陽折射出的光是七彩的,但是射到綠色的眼鏡上就把其他的顏色吃掉了,就只剩下綠色了。

3、如果我換成紅色的眼鏡只會什麼顏色呢?換成黃色的眼鏡呢?

4、我們戴上綠色的眼鏡就看到了綠色的世界(集體朗誦詩歌)朗誦1—2遍

五、引導幼兒仿編詩歌

1、戴上綠色的的眼鏡我們會看到綠色的世界,如果你戴上紅色的眼鏡呢?又會看到一個什麼顏色的世界呢?

2、老師幫你們準備了各種顏色的.眼鏡,你把看到的什麼顏色的東西編進詩歌裏面,誰會來把你看到的編進詩歌裏?你拿到的是什麼顏色的眼鏡就會看到的就是__的世界。

哇,戴上這神奇的眼鏡我們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我們拿着這眼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名師教學設計3

一、導語激趣,放飛想象

同學們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已經對神話傳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裏面的人物真神奇,比如孫悟空,他會七十二變,如果你也會變,你想變成什麼呢?你可以變成任何人、任何物,趕快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吧!你的腦中是不是湧出了許許多多的奇思妙想?選你最喜歡的一個想法,編一個精彩的故事吧!

二、大膽想象,自編故事

交流評議,取長補短

1。把你編的故事講給同學或老師聽,再互相評一評。

2。全班交流,把自己編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大家評議。教師引導學生從想象是否大膽、新奇等方面加以評議。

三、編寫故事,獨立修改

四、評議習作

選一至兩篇優秀作文或問題作文全班評改,重點從語句是否通順、條理是否清晰、是否有具體情節等方面評改。

五、修改習作

1。自主修改習作。

2。小組內同學互相修改習作。

六、謄寫習作

1、要求書寫工整,注意格式。

2、優秀習作或優美片段賞讀

名師教學設計4

教學過程:

一、課前序曲:

課前打開課件,播放《燭光裏的媽媽》,讓學生欣賞、跟唱。

二、新課導入:

師:剛才我們欣賞了《燭光裏的媽媽》,不少同學臉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那麼聽着這首歌,你有想到了什麼呢?

生:母親。

生:媽媽對我的關心。

師:是呀,母親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給了我們全部的愛。可以説母愛,是一個既古老又常新的話題。今天,老師願和你們一道“感受母愛,體驗真情”。(展示課題)

師:説起母愛,我想到了滿文軍一首歌頌母親的歌——《懂你》。誰會唱嗎?

(有許多學生搖頭)

師:今天我把這首歌的MTV帶來了,我們一起來欣賞吧!不過,我有個要求:你要談談MTV中哪個細節最能體現母愛。(播放《懂你》MTV,學生欣賞。)

三、説真話,訴真情

師:你覺得MTV中的哪個細節最能體現媽媽對子女的深深愛意?

生1:媽媽在夜裏為孩子蓋被子的情景最另我感動。

生2:媽媽把吃的東西都給子女了,自己在舔碗底。

生3:雪地裏媽媽揹着孩子行走,體現了她對孩子的愛。

生4:媽媽深夜為孩子補衣服。

生5:媽媽在火車站等待孩子歸來時的表情最能體現母愛。

師:同學們説的很好!觀察的很仔細。母親為我們所做的也許都是平凡小事,但也正是這些小事中包含着濃濃的母愛。正如《母親》這首小詩所寫的一樣。(多媒體展示《母親》)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好嗎?

生(齊答):好!(齊讀《母親》)

師:你能説説詩中所寫的哪些事情體現了母愛嗎?

生6:拿新書包,打雨傘,沏熱茶。

生7:包三鮮餡,在那他鄉中,母親會牽掛你。生病了母親會掉眼淚。

師:那我想知道:詩中所寫的這些,你和你的母親之間是否也發生過呢?你能向我們談談你與母親之間發生的難忘的小事嗎?(多媒體展示:説真話,訴真情——説説在現實生活中,你被母親感動的情節。)

生8:每次週末我回到家裏,媽媽都會為我做很多我愛吃的東西,而且總喜歡看着我吃。 生9:有次半夜,我感到很餓,當時天氣很冷,媽媽還是起來為我燒吃的。

生10:媽媽上班的地方離家很遠,她每次上班前都為我準備好中飯。有次她為我準備了兩個荷包蛋。我趁她沒注意把蛋放進了她的飯盒。可中午時媽媽跑回來,把兩個荷包蛋又給我送了回來。

師:就為了把兩個荷包蛋給你送回來,跑了很遠的路。

生10:是的,從這件事我更感受到了媽媽對我關心。

師:看的出來,你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謝謝。

生11:我每次來學校上學,媽媽總是有很多話跟我講,而且要將我的用品全部準備好。 師:相信天底下所有母親的心都是一樣的,我們的母親和MTV中母親一樣無私地深愛着我們,他們也同樣的偉大。如果要求把剛才大家所説的感動情節寫下來,該如何落筆呢?(停頓一下)別急,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別人是怎樣寫的,好不好?

四、範文引導

1、多媒體展示範文一《媽媽的嘮叨之歌》。

師:這是我們同齡人的一篇習作。請大家自由朗讀,然後回答這個問題:文中的媽媽有怎樣的特點?(多媒體展示問題;學生自由朗讀範文《媽媽的嘮叨之歌》片段)

生12:文中的媽媽愛嘮叨。

師:你覺得作者討厭媽媽的嘮叨嗎?

生12:不會,作者感受到媽媽的嘮叨是對自己的愛,他把媽媽的嘮叨稱為“歌”。 師:説的好!你的母親徇脒堵穡?/p>

生12(微笑):會。

師:你讀的懂媽媽的嘮叨嗎?

生12:能,那是對我的關心。

師:其他同學呢,你的媽媽會嘮叨嗎?會的請舉手。(全體學生舉手)看來我們的母親也是愛嘮叨的。母親為我們所做的小事體現了愛,原來嘮叨也是愛呀!那麼母親的嚴格要求呢? 生:也是愛的體現。

師:對,只是愛的方式不同。小作者寫作時選取了媽媽的嘮叨來體現母愛,這説明他平時對母親的言行觀察的很仔細。這是否也給我們啟示呢?

生13:平時應多觀察母親。

生14:要多留心媽媽的語言和動作。你看作者就很好的把媽媽的嘮叨語言寫出來了。

師:説的很好。在生活中多觀察母親,多理解母親,那麼你會發現:原來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可以成為我們寫作母愛的材料。(板書:善於觀察生活,體會母愛。)

2、發下範文二《母親,你是我一生的感動》。

師:這樣我們有許多小事可以寫,那該如何取捨呢?我們來看範文二《母親,你是我一生的感動》。請推薦我們班朗讀最好的一位同學給我們朗讀。(一名學生朗讀)

師:謝謝!讀的很好。看了本文後,誰能説説哪個情節最令你感動嗎?

生15:不知怎的,我不願讓同學們看見我那農村模樣的母親,於是,我就叮囑她別來學校,東西可以讓別人帶來。無意中,從姑姑口裏得知,母親每星期都來看我,都是躲在角落裏,然後,默默地走回家去,為的是省下車錢。這個情節最令我感動。

師:為什麼呢?

生15:因為作者不讓母親來,可他母親還是來躲在角落裏看他。而且是默默地走回家,為

的是省下車錢。

師:那我就奇怪了,不讓來就不來好了,幹嘛還要來呢?

生16:因為母親對孩子非常關心,放心不下。

師:那為啥要偷偷的來呢?

生17:因為作者不願讓同學們看見那農村模樣的母親,於是就叮囑她別來學校。

師:説的好!這件小事足以體現母愛。如果我把原文改成這樣呢。(多媒體展示改文:有一次,我從姑姑口裏得知,母親每星期都躲在角落裏來看我,然後,默默地走回家去,為的是省下車錢。聽着,聽着,我的眼淚禁不住流了出來。我在心裏暗暗地説:媽媽,你真是太好了!)

師:你覺得原文好,還是改文好?為什麼?

生18:原文好。因為原文講了不讓母親來,可她還來。而改掉的沒有講“我”不讓母親來,這樣不能更好的體現媽媽的愛。

師:分析的好極了。

生19:原文好,因為原文“聽着,聽着,我的眼淚禁不住流了出來。我在心裏暗暗地譴責自己:你太自私了!”很好的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而改文沒有。

師:對。大家注意到了嗎?作者選取的是一件小事還是大事?

生(齊答):小事。

師:那哪位同學能説説本文給我們的寫作啟示呢?

生20:我們寫作時可選取日常小事來表現母愛。

師:任何小事都能很好的表現嗎?

生21:應該選取感人的情節來寫。

生22:寫作時把事情的緣由和當時的感受寫出來。

師:對,特別應把當時的情境交代清楚,以此來突出人物形象。來,我們總結一下:選取細節材料,凸現情境。(板書:選取細節材料,凸現情境。)

五、課堂練筆。

師:這樣,不僅有事可寫,而且能很好的表達情感。(板書:事;情。)好,現在請同學們打開你塵封的記憶,翻開你成長的歷程,選取你認為最能表達深深母愛的一件小事,寫一個片段,注意剛才我們總結的寫作啟示。能寫嗎?

生(自信):能!

1、學生當堂練筆(10分鐘)。

2、學生點評。

3、教師總結:希望我們今後無論幹什麼工作,無論走到哪裏,都不能忘記我們的身後有母親注視的目光;也無論我們的母親是多麼的衰老,多麼的體弱,她永遠是我們心中最美麗的人。

六、佈置作業。

師:(多媒體展示作業)1、在生活中理解母親,關心母親,熱愛母親。2、課外給母親打個電話,問候一聲或回家時為母親做一件小事,體會母親的反映。3、用心觀察、感受母親愛你的細節,通過語言、動作等多樣化的描寫,以“母愛”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教師結束語:這次和同學們一起重温了母親偉大無私的愛。我有一種感覺,就是發現你們突然長大了,懂事了,你們懂得了母親。就讓我們從感受母愛,體會母愛開始,去感受來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愛,從而愛我們身邊的人,愛我們的生活,感受生活,寫出真情實感的好文章吧!希望同學們都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學做真人。(多媒體展示: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在生活中學做真人。)下課!

七、板書設計

感受母愛,體驗真情

善於觀察生活,體會母愛

選取細節材料,凸現情境

教學反思:

脱離生活的語文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學也是如此。作文,本來就是對認識到的生活的真實的反映,只有寫出真實的、獨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我想通過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激起學生寫作的情感和慾望。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第一篇例文的分析明確生活中有許多事可以入文,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母親的嘮叨等),從而解決學生作文總感到沒有東西可寫的狀況;通過第二篇例文的分析,引導學生如何選取典型事件(細節)來表現人物,重點是使學生明確寫作中情境交代的重要性,從而能使文章感人,富有真情。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為作文教學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觀察是前提,活動是載體,體驗是歸宿。

學生的情感一般來自於直接的體驗,觀察是最根本的。沒有觀察就沒有積累,就沒有作文的素材。重要的是讓學生用心去觀察,既抓住事物現象,又能充分感受和體會。

2、放膽想象,聯繫生活,關注生命。

不要限制學生的想象,生活是學生想象的源泉,他們創造的語言都與生活有千絲萬屢的聯繫,教師要抓住這個特點激勵他們敢於探索。

3、互動合作,不拘一格,口語表達。

教學中應主張信息的立體交叉,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教學過程,老師是學生的朋友,學生是學生的老師,平等互動的關係促成了民主氛圍,更有利於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體現。

4、教師調控,創設情境,滲透寫法。

學生作文自由不等於沒有教師的主導,自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教師應給予充分的指導、調控,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現有的教學手段、場景、資源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實的體驗。

總之,作文教學的關鍵是激起學生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在生活積累的基礎上更好的表現生活,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名師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認識7個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詞語的意思。

2、熟練地、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3、體會、揣摩課文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領悟作者細緻描寫、多用修辭等方法。

4、懂得“匆匆”的含義,瞭解作者對時間流逝的傷感以及珍惜時間的感受,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將空靈而又抽象的時間化為具體的物象,引發出傷時、惜時的深長感喟。

這篇文章很注意修辭,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長短一致,節奏整齊,對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顯示季節更替的詩意化景物;又用一組長短不一,節奏跳躍,口語色彩很濃的設問句,感歎日子的飛逝無痕。整句與散句的結合,不但具有一種音樂的美感,而且顯得既典雅又樸實。文中多處運用比喻,使時間變得可以感覺,形象而又真實。

教學準備

幻燈片、音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積累語言。

2、感受時間的“匆匆”,懂得珍惜時間。

3、 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看不見、摸不着的時間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的,感悟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懂得時間的匆匆流逝,從而珍惜時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談話激趣:同學們,我們剛剛學過了《長歌行》,誰願意背誦給大家聽?

2、學了這首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呢?

3、“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是啊,時間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復返!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達了這樣的感歎,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時間的匆匆。板書課題。

4、瞭解作者:能向大家介紹一下朱自清先生嗎?

5、解題:“匆匆”是什麼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裏,“匆匆”指的又是什麼呢?

二、自讀自悟

按要求自讀課文:

1、學會7個生字。

2、把課文讀正確。

3、思考問題:文中“匆匆”指的是什麼?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他有沒有回答?

三、小組合作

1、讀準詞語: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遮挽。

2、聽寫詞語,互查互批。

3、組內朗讀課文,讀不通、讀不順的重點練習。

四、讀文解疑

1、指名朗讀課文。

2、討論問題:文中“匆匆”指的什麼?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他有沒有回答?

五、指引探究,佈置作業

1、讀課文,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是從哪裏體會到的?

2、摘錄自己喜歡的句子。

第二課時

一、自主朗讀,感悟體驗

1、默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來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語句,用心體會。

2、和小組同學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讀了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麼?把你想到的説一説。

二、集體交流

1、讀出文中具體描述日子來去匆匆的的語句,説説自己的體會。

(1)“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日子從我們生活的細微之處,在我們不注意時不知不覺地流逝了。)

指導朗讀:體會時間短暫易逝。

作者細心地發現日子在洗手、吃飯、默默時,在我們不注意它時悄悄地過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還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嗎?引導學生從文章內容中想開去——(聊天時,日子從嘴邊過去;玩耍時,日子從手裏過去;看電視時,日子從屏幕上過去;曬太陽時,日子從身上一閃而過……)

(2)“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作者想留住時間,但時間還是匆匆地過去了,作者只能掩面歎息,而時間又在歎息裏閃過了。)

指導朗讀:讀出作者想留住時間的迫切以及對時間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過渡:是啊,歲月如梭,時光飛逝,時間在我們每個人的眼前飛快地閃過,一日復一日,一年又一年。這就告訴我們,要珍惜美好的時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時間賽跑,不要讓時間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於感歎、惋惜。

1、找出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交流、朗讀:

(1)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2)在默默裏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3)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痕跡呢?

……

3、細讀課文,畫出與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討論:作者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户的世界裏的我能做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

a理解:徘徊罷了,匆匆罷了。

b問一問自己能做什麼?

c問一問想問的人能做什麼?

d寫話練習:在逝去如飛的日子裏,我能做——,我能做——,我還能做——。

三、回讀全文,懂得惜時

作者以優美的筆觸表現了時間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想一想:讀了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麼?

四、友情傾訴,共享格言

同學們,這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請你把一句有關惜時的格言送給我們身邊的人好嗎?

五、作業

積累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惜時格言。

名師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鴻門宴》是《史記》中的名篇,語言平實曉暢、情節張弛有致、人物刻畫鮮明生動。本節課在鴻門宴過程中刻畫了眾多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給人以鮮活之感,分析人物形象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鴻門宴》這篇課文篇幅長且難度較大,如何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減少對文言知識的灌輸,注重課文的情節和人物性格,積極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合作式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積極性。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出現的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掌握翻譯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2、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3、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言文的能力。

4、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

二、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史記》一書的體例、別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關的文學文化知識。

思維發展與提升:能準確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瞭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

審美鑑賞與創造: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鬥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徵的寫作方法。

文化傳承與理解:正確認識司馬遷的歷史觀。理解劉邦的任人唯賢,上下團結一心的精神和項羽光明磊落的性格。

1.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精煉的動作描寫。

2.辨析疑難語句、準確翻譯文中的句子。

3.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學生課前完成“預習助讀”,瞭解作者、背景、《史記》相關知識。掌握本文中出現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現象。

《鴻門宴》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在我國古代秦末農民戰爭中有這樣一位領袖人物,他驍勇善戰,屢建奇功,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統治基礎。“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有他英勇氣概的寫照,也有英雄末路的哀鳴,他就是西楚霸王項羽。既然他自詡為“力拔山、氣蓋世”,那為什麼還會落入窮途末路的境地呢?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鴻門宴》會告訴你其中的原因。

二、提出問題,指導自學

1.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讓學生提出在預習中發現的文言語法現象,師生共同擇要挑出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為重點學習。

三、合作探究,互動交流

字詞積累:

1.學生根據多媒體上的“基礎梳理”,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對學生集中難懂的地方進行指導。

2.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把握重要的詞語、句式與重點句、難句,同時,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比如座次、禮節等。調動學生積極性,必要時讓他們翻譯句子並找到句中的知識點。)

四、當堂檢測,課堂小結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藉助註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下面給同學們幾分鐘思考時間,然後請一位同學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的故事梗概。

2.思考:“大家説,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宴會麼?”

這絕對不是一次愉快的宴會,項羽和劉邦在宴會上劍拔弩張,勾心鬥角,進行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爭以劉邦勝出為結局。後來“鴻門宴”也成為了一個特定的詞語,用來比喻那些“不懷好意,設計陷害別人的宴會”。

五、佈置作業,課外探究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明確目標

(一)檢查作業

(二)明確目標

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二、提出問題,自主學習

第一,檢查同學們的作業情況;

第二,串講與翻譯(把握重要的詞語、句式與重點句、難句,同時,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比如座次、禮節等。調動學生積極性,必要時讓他們翻譯句子並找到句中的知識點,)。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師生共同解決並落到實處。

請找出文中所有的詞類活用現象。

三、合作探究,拓展思維

瞭解歸納一詞多義詞,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四、達標檢測,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安排預習

1.試分析項羽的形象。

2.熟讀課文,熟悉課文情節。

第三課時

一、複習鞏固,明確目標

1.理清課文情節發展脈絡。

2.由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完成對項羽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提出問題,自主學習

1.理清情節發展脈絡(學生討論交流)

(1)思考:課文第一段寫了哪幾件事?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第二件事“范增進言”。

小結:無傷告密、項劉對立(40萬比10萬)

(2)思考: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第二件事“張良獻策”。

小結:項伯泄密、劉邦設計

(3)思考:鴻門宴上發生了那些精彩的情節?請簡要歸納。

第一件事“劉邦謝罪”,第二件事“項王設宴”,第三件事“范增舉玦”,第四件事“項莊舞劍”。第五件事“樊噲救主”。

小結:鴻門宴(一個陣營的內訌)

(4)“項莊舞劍”是鴻門宴上最精彩的情節,請思考:這一事件給後人留下了哪一個成語?對推動情節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提示: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項王留沛公與飲”,情節已趨緩和,“舞劍”事件發生,形勢再度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噲闖帳”,故事推向高潮。

(5)朗讀第四段,劉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佈署?是幾個人一道走的?為什麼這樣?

提示:一是留下張良代為辭謝,二是放棄車騎.隻身獨騎,只帶四個親信隨從,三是叮囑張良,待其至軍中再入內辭謝。這樣安排,目的在於儘快脱離虎口,擔心項羽反悔。(從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小結:劉邦脱逃、項王內患

(6)張良獻禮,項羽、范增二人態度分別怎樣,為何不同?

提示:項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

項羽對劉邦藉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於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則深知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同時也為自己的意見未被採納,精心策劃的陰謀破產而惱怒。

2.學生代表陳述討論結果,教師引導、歸納並板書故事情節。

明確: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鴻門宴”的前後過程,分為宴前、宴會上與宴會後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鋭鬥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後。寫劉邦脱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三、合作探究,拓展思維

1.由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完成對人物形象項羽、劉邦的分析。

這篇文章雖然是史傳文,但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能夠反映項羽思想和性格特徵的語句,並用準確精練的詞語在旁邊評點。(教師巡視指導)

2.具體對比分析張良和范增、項伯和項莊的性格特點。(可採用小組討論解決)

張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鋭利的謀臣,但性格也有差別。張良深知劉邦肺腑,提出見解,能夠剖析利害,啟發劉邦醒悟而予以採納。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針對項羽心理狀態為之出謀劃策,因而即使有正確的主張,也難以實現。一旦計謀不成,徒作憤激譏誚之言,不但於事無補,反而觸犯了項羽的忌諱。樊噲粗獷而又機智,宴會上的一番慷慨陳辭,似乎義正辭嚴,實際上是隱瞞真相,巧言善辯。表面上聲色俱厲,嚴加指責,暗中卻把項羽抬舉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項羽驕橫自大的心理,所以能為項羽所賞識,從而緩和了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又如項伯、項莊,都是項羽的部將,一個徇私情泄露機密,保護劉邦,反以為是在成全項羽有度量的美名;一個執行任務時,遇到干擾就放棄鬥爭,毫不覺察問題的嚴重性。

四、達標檢測,課堂小結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聖”司馬遷對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遠的人格魅力。可以説鉅鹿之戰的輝煌勝利使項羽樂觀地估計了戰爭的形勢,喪失了應有的判斷能力,也構成了他對戰爭的一種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鑄就了他的悲劇性格。他的精神世界裏惟一的支柱或許就是每次戰鬥贏得勝利。項羽不屑小計謀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最終,項羽用性格的筆為世人書寫下了只屬於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種對自己的薄奠。無論是獨夫的剛愎自用還是英雄的顧盼無奈,無論是力能抗鼎拔山,還是烏江別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遠是夕陽般的英雄末路的輝煌與悲壯。

名師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夠依據兩首詞的聲律之美反覆吟誦,做到聲情並茂;

2.準確理解兩首詞描述的景物情狀,領悟其不同情感、意境。

【教學重、難點分析】

《柳永詞兩首》皆屬慢詞。《望海潮》近似豪放,《雨霖鈴》純屬婉約。從詞之體式入手,確定教與學的目標。課堂力求聲情並茂地吟誦從而對詞由聲律而語言而情感意境,給予整體性認識。通過對《望海潮》所描繪的都市生活景象——杭州之繁華美麗的欣賞,領會詞人抒發的思想情緒,鑑別此詞別樣風格;品賞《雨霖鈴》離別之苦,領悟情景交融的悽約之美。兩詞比較,力求鑑賞有得。

【教學方法】吟誦與比較品鑑結合、學生自讀自悟與老師示範指導結合。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精心設計課前預習

(一)查找相關資料:

1.詞的知識(包括詞的起源與名稱、詞的分類、詞牌與標題等);

2.柳永其人其事;

3.能夠幫助自己讀懂兩首詞的相關資料。

(二)研讀《柳永詞兩首》,思考下面的任務。

1.請每位學生背誦《柳永詞兩首》中最喜歡的名句,最好能默寫並説出喜歡理由。

2.依據註解、藉助工具書,讀懂兩首詞的內容並聲情並茂地吟誦。

3.從填詞緣起、描寫的情景、詞的風格和情緒意境等方面將兩首詞比較鑑賞。

一、課堂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品賞宋代詞人柳永的兩首詞——《望海潮》、《雨霖鈴》。請大家打開書,一起誦讀兩首詞。

針對誦讀時的字音,自我糾錯,後教師明確重要字詞音義。

正音正字釋詞——

形勝:地理形勢優越。參差:形容樓閣、房屋高低不齊。

天塹:天然的壕溝,此處形容錢塘江的壯闊。塹,qiàn。

重湖疊巘清嘉:白堤兩側的裏湖、外湖和遠近重疊山峯都很秀麗。巘(yǎn),山峯。清嘉,秀麗。高牙:原指軍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為飾而得名。詞中代指高官孫何。

異日圖將好景:圖,畫下來。將,助詞,常用於動詞後,無實義。

凝噎:噎(yē)。因為悲傷喉嚨梗塞得説不出話來。

二、回顧預習,達成目標

(一)、學生自讀兩首詩。建議:教學之時,完成預習(一),讓學生自讀相關注解,結合自己預習搜索的資料,思考後再針對預習題發言。引導學生把握詞的體式特點,瞭解詞人身世,從而利於更好地讀懂兩首詞。

提問預習作業(一)1、關於“詞”的相關知識,你知道多少?

同學發言後,教師明確,投影顯示

(1)詞的起源與名稱:詞產生於唐,盛行於宋,在唐代廣為流傳,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詞有很多別稱,如“長短句”、“詩餘”、“樂府”、“曲子詞”、“曲詞”、“歌詞”等。

(2)詞的分類:

按字數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

按段落可分為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詞的段落叫“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婉約派以寫閨情、離緒為主,以清麗婉約見長,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對社會生活的種種感受皆可入詞,大氣磅礴,飄逸灑脱,代表作者有蘇軾、辛棄疾等。

(3)詞牌與標題:詞之標題是詞之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詞之主要內容;而詞牌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

提問預習作業(一)2、關於柳永其人,你瞭解多少?

同學發言後,教師明確,投影顯示:

柳永(約987—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員外郎,後人稱他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於書香仕宦之家,但個人身世坎坷,多次應進士試卻不第。生活落拓,長期出入歌樓舞館,與歌妓們相處密切,靠為歌伎填詞作曲維持生活。正由於這樣的生活境遇,他便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

柳永精通音律,擅長寫歌詞,又擅長譜樂曲。他創制了許多詞調,而且這些詞調得到廣泛的傳播,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音樂家。許多歌妓因善於演唱他所作的詞,或者得到他的嘉許使得身價大大提高。柳永詞雅俗兼擅,以俗為主,他繼承和發展了民間詞的傳統,開創了文人俚詞一路。他的.詞作具有很深廣的羣眾基礎,形成“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局面。

(二)、學生誦讀兩首詩。建議:教學之時,完成預習(二)中之第3小題時,讓學生自由地對兩首詞誦讀幾次,再針對預習題發言。其引導方向可以從創作起因、表達思路和意象選擇上來品讀內容。提問預習作業(二)3:兩首詞的意象選擇及其作用有什麼不同?請你依據預習説説。

同學發言後,教師明確,投影顯示錶格1:

詞題

意象選擇

運用作用

望海潮望海潮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户盈羅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用了動靜結合、比喻、誇張等手法,極力鋪排渲染,從不同角度表現了杭州的繁榮、美麗、富饒,西湖與錢塘勝景盡收眼底。極寫杭州百姓之安居樂業,洋溢着祥和歡樂的氣氛

雨霖鈴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楚天闊、楊柳、曉風、殘月渲染悽清冷落的意境,烘托惆悵傷感的人物感情。

提問預習作業(二)3:兩首詞的創作緣起和描述內容有什麼不同?請你依據預習説説。

同學發言後,教師明確,投影表格2:

詞題

創作緣起

描述內容

望海潮

P34註解②。思考:(1)應是寫作於杭州;(2)據説,柳永前往京城開封應考,路過杭州,為拜謁兩浙轉運使孫何而作此詞。

此詞着力描寫錢塘的繁華,展現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諧安定的社會風貌,藉以歌頌此地的長官治理有方,政績卓著。

雨霖鈴

思考:(1)應為寫作於汴京(今河南開封);

(2)傷於離別而作。

此詞着力描寫在蕭瑟的秋天裏,詞人與其紅顏知己傷心地惜別之情。

(三)學生再次自由誦讀兩首詞後進入自由討論,針對預習題發言。其引導方向,可以從佈局謀篇、氛圍格調、思想情緒等視角來欣賞作品。

提問預習作業(二)3《望海潮》《雨霖鈴》詞的風格和情緒意境有什麼不同?請你依據預習説説。

同學發言後,教師明確,投影表格3:

詞題

風格特徵

情緒意境

望海潮自創慢詞。

1)以大開大闔、直起直落的筆法,描述杭州之繁華景象,彷彿展開了一幅宏偉壯麗的歷史畫卷;(2)大量運用數字組成的詞組,帶有誇張語氣,對豪放詞風形成起了幫助作用。整首詞因期盼孫何的召見、賞識而唱讚美奉承之詞。上片再現了杭州的繁榮和美麗,下片描繪了一幅國泰民安的遊樂畫卷。但是,畫面之美與音律之美交融,別具神韻。

雨霖鈴取唐時舊曲翻制。

(1)詞調聲情哀怨,委婉吞嚥悽惻;(2)語言通俗,感情真摯,聲情雙繪,凝練有力。(3)章法起伏跌宕,變化多端,不拘一格。比如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白描手法。整首詞撰一對戀人餞行時之難分難捨之別情,渲染濃烈,融情於景,暗寓別意。濃情厚意從低徊婉轉、一唱三歎的旋律裏汩汩而出,離愁別恨也從悱惻動人、纏綿哀怨的詩意裏幽幽而瀉。

(四)學生自由討論,總結學習柳永詞的體會,獲得鑑賞古代詞的方法。

提問:如何來通曉一首詞,請你依據前面的學習,説説自己讀懂一首詞的方法性體會。

學生髮言後,教師明確,投影顯示:

第一,把握詞的體式特徵;

第二,瞭解詞人創作動機;

第三,理解詞的描述內容;

第四,品味詞的情緒意境。

教師小結。解讀意象——整串文本——領悟意境

三、表演誦讀,獨自品味

建議:讓學生在對詞的體式特徵、詞人個性、文本內容和情緒意境比較全面的理解之下,再自我表演性地誦讀,做到聲情並茂,大家品評。

四、反覆研讀,撰寫評論

佈置作業,投影顯示:

王灼評《雨霖鈴》“頗極哀婉”。而徐培均評《望海潮》“世人論宋詞,説起豪放派作品,多推東坡的《念奴嬌》,即使上溯,也只及於范仲淹的《漁家傲》,殊不知柳永此詞早於範作十多年,其寫景之壯偉、聲調之激越,與東坡亦相去不遠”。請你依據上述評家之論,就兩首詞之風格寫一篇400字左右的小評論文。

名師教學設計8

【課前解析】

關注語文要素:

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提問”策略單元,是繼三年級“預測”後的又一閲讀策略單元。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教給學生提問方法,培養提問意識,提高閲讀能力”。單元共編排了四篇課文:《一個豆莢裏的五粒豆》《夜間飛行的祕密》《呼風喚雨的世紀》《蝴蝶的家》,四篇課文呈梯度式前進,逐步達成單元目標。《一個豆莢裏的五粒豆》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問,讓學生學會從課文的局部或整體提出問題。《夜間飛行的祕密》的教學建立在學生已達成前篇課文基礎之上,讓學生學會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提問,擴大提問範圍,拓寬閲讀思維。

關注體裁特徵:

《夜間飛行的祕密》是一篇有趣的科學小品文,它主要講的是科學家通過反覆實驗,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祕密,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在傳統教學中,科學小品文的學習更加註重內容的解析、説明方法的習得、語言的體會等方面,而本篇課文則更加註重在學生已有的大膽提問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全面深入思考,學習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關注策略指導:

提問策略單元在編排和教學中更加註重提問策略的教授和指導。學生經過《一個豆莢裏的五粒豆》的學習,初步具有了主動提問的意識,思維較為活躍,但提問還是較為零散,思維比較單一,提問策略的學習對於他們來説非常有必要,為此教師應在充分保護學生提問熱情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提問策略。

關注學法指導:

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關注導語、批註問題、小組交流合作、藉助問題清單等方式,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提問。同時,提問策略的學習要注重學生的體驗和實踐,需要通過多種方式的練習讓提問策略的學習和應用落到實處。

【教學目標】

1.認識“蝙、蝠”等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系”,會寫“蚊、即”等14個字,會寫“蚊子、即使”等12個詞語。

2.學會從不同角度提問。

3.能借助問題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

1.學會從不同角度提問。

2.能借助問題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屏軟件、長紙條、馬克筆、磁鐵板書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方法,課題導入

1.回憶複習本單元前一課的提問方法

師:孩子們,我們前面已經學習了一篇童話故事《一個豆莢裏的五粒豆》,在這篇課文中,你們學到了什麼提問方法?

(貼板書:“疑”)

生:可以針對課文的部分或全文提問。

(貼板書:“部分”、“全文”)

師:這節課老師將帶領大家繼續用提問的方法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夜間飛行的祕密》。

(板書課題:夜間飛行的祕密,學生跟隨書空)

講解“達”字:半包圍結構,注意“大”的捺變成長點。

2.針對課題提問

齊讀課題,帶着思考再讀一遍,説説你想到了什麼問題?

【設計意圖】:藉助第一課中已經學到的提問方法,學習接下來的課文內容,並嘗試着邊讀邊思考提出對題目的疑問,學生提問有了抓手。

二、初讀課文,提出問題

1、明確任務,提出問題

帶着對題目的疑問和思考,接着往下讀文章。

讀之前,出示閲讀任務,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提醒:書中有個學習夥伴也像你們一樣,邊讀邊思考,提出了他的問題,寫在了旁邊和文後,你也可以像他一樣記錄在這裏。

【設計意圖】:在學生邊讀邊思的過程中給予方法指導,讓學生明確如何將自己的思考和問題記錄下來。

2、小組討論,交流問題

(1)誰來説説你提了什麼問題?

(2)四人小組合作:

3、全班分享,解決問題

小組分享問題,全班共同解決,在提問和思考中,通過再讀課文,聚焦關鍵段落深入分析,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設計意圖】:旨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自己的問題,並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問題的認識,在共同聚焦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預設1:

為什麼用“清朗”不用“晴朗”?(貼板書)

師:你們有沒有聽清楚這個問題,這也是老師疑惑的地方,我更感興趣的是你怎麼會有這樣的疑惑?(生答)這是個好問題,你們誰能幫他解答?——引導學生比較“清”和“晴”的兩個偏旁,“清朗”強調清清爽爽。

預設2:

為什麼題目是夜間飛行的祕密,一開始卻寫飛機?(貼板書)

師:你們覺得這個問題怎麼樣?評價一下。

生:好,從熟悉的事物引入讓我們更有興趣往下讀。

師:是的,這就是科學小品文的特點,用通俗的事物來説明,引發我們閲讀的興趣和思考。看來這也是個不錯的問題。

預設3:

蝙蝠的眼睛看得到東西嗎?(貼板書)

師:你能試着從文中找到答案嗎,在第幾段?

師:文章傳達給我們的信息的確是它的眼睛不太好用,遠不如嘴耳配合得好,老師補充小資料,蝙蝠不是全瞎,只是視力弱化了。

預設4:

無線電波和超聲波是一樣的嗎?(貼板書)

老師帶領學生找到文中相關自然段(七八段),交流討論:

(1)什麼是超聲波?什麼是無線電波?

(2)找出相關句子勾畫出來。老師通過投屏,在屏幕上勾畫。

(3)男生讀超聲波部分,女生讀無線電波部分。

(4)説一説兩者有什麼不同?

師:是的,超聲波是蝙蝠這種生物發出的;無線電波是雷達這種機械發出的,發出者是不一樣的。看來我們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還要作比較。針對課文內容的提問不僅讓我們理解了七八段,還知道了作者在這一部分運用的説明方法。

預設5:

蝙蝠探路的原理還應用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貼板書)

師:你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生答)

師:看來聯繫我們的生活實際也能提出不錯的問題。

預設6:

蝙蝠和雷達有什麼關係?(貼板書)

師:這是個好問題,但似乎沒有那麼容易一下解決,要想弄明白,必須深入去讀課文,還要對蝙蝠和雷達作比較。

(1)明確閲讀任務:

自讀7-8自然段,思考蝙蝠是怎樣做到夜裏安全飛行的?雷達又是如何工作的?勾畫出相關語句。

通過投屏畫筆將學生勾畫的內容呈現在課件上。

(2)老師通過幻燈片動畫導圖,引導學生明確蝙蝠夜間安全飛行的過程。

(3)學生仿照蝙蝠飛行原理的動畫導圖,對照雷達動畫導圖,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4)思考:蝙蝠和雷達有什麼關係呢?

(5)明確:兩者的原理使用是一樣的,蝙蝠的嘴巴相當於雷達的天線,蝙蝠的耳朵相當於雷達的熒光屏,雷達是受蝙蝠啟發發明的。

師:看來好的問題,是能幫助我們深入思考、理解課文內容的。

【設計意圖】:聚焦孩子們提出的問題,通過全班交流分享,真正解決學生的疑惑,並讓學生知道提問能不斷深化自己的思考,提問是很有用的,進而提高提問熱情,喚醒提問的主動性。

三、藉助夥伴,梳理角度

1、學生觀察,提煉角度

(1)老師整理黑板貼出的問題並引導學生關注書中學習夥伴的問題清單,説説有什麼發現。

生:提問的角度是不一樣的,有針對課文內容提的,有從寫法角度提的,還有聯繫我們的生活經驗提出的問題,是啟示角度的問題。

(2)聚焦學生提出的問題,思考學生的問題都是從什麼角度提出的,學生依次觀察判斷,將相同角度的問題的板書張貼位置調整在一起。

(分別貼板書:內容、寫法、啟示)

2、回顧問題,分享交流

學生學習了從不同角度提問,如果受到啟發想到了新的問題或者仍有問題想要與大家分享,用課件中的句式説一説。

【設計意圖】:學生從最開始的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到關注學習夥伴的.問題清單發現提問可以是多角度的,這是一個很大的提升,也是本節課的重難點部分,此環節老師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學習了的從不同角度提問的方法,繼續提出自己的問題,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實踐運用,鞏固新知

呈現課後材料,運用課上所學內容,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分享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課後材料的呈現,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再次明確提問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讓方法的學習落到實處。

五、作業佈置

【設計意圖】提問意識的培養和提問方法的掌握不是一節課就能解決的,此環節旨在讓多角度提問的方法幫助到學生閲讀課外讀物。

六、板書設計

【課後反思】

提問是推動思維發展的強大動力,能提問,會提問,往往決定着一個人思維活動的深度與廣度。而在傳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提問一直以來都是國小語文教學中教師重要的教學方式,老師針對教材中涉及的學習內容以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開展學習、滲透教學,長此以往,必然容易導致教師的滿堂灌和學生的被動學。基於對提問在思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課堂教學現狀的認知,新教材在四年級上冊編排了提問策略單元,旨在喚醒學生與生俱來,但又逐漸減弱的問題意識,把一種不自覺、無意識的探究轉化成一種自覺、有意識的學習策略,指引學生真正積極思考,提高閲讀能力。

四年級上冊提問策略單元的編排,以學習提問策略為核心,內容設置有層次、有梯度、互關聯,自成訓練體系。但核心目標有兩個:一是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初步培養問題意識;二是學習提問策略,變無意提問為有意思考。《夜間飛行的祕密》這篇課文便是在學生已達成前篇課文基礎之上,讓學生學會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提問,擴大提問範圍,拓寬閲讀思維。

為達成教學目標,我基本做到了引導學生藉助教材中的有力“抓手”理解課文內容,明確學習方向,關注教材中的“課文導語”、“旁批”以及“課後習題”等模塊。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非常重視激發學生的提問熱情,以趣開啟,以思激趣,讓學生有充足的興趣去進一步的提問和思考。除此之外,對於教學中出現的可能超出部分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內容,如讓學生直接從“寫法”角度提問,這對四年級學生來説是有難度的,我便會遵循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以從內容角度提問作為起點,以教材中的問題範例為“支架”,通過對“寫法”這一名詞的通俗化的解釋,讓學生明白,原來寫法角度的問題就是作者寫文章的角度,作者為什麼寫、怎樣寫的,可以是字詞、句子、段落,甚至是標點符號都可以,來幫助加深學生的理解,讓學習層層遞進。

本課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今後還應加以調整,要更加註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閲讀、討論和思考,提問策略單元的教學,根在思、精於問、貴以真,把握這幾點,提問策略的教與學才有了精髓。

名師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一滴水經過麗江》是一篇富有特色的遊記。文章以一滴水的經歷為線索來移步換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述了從玉龍雪山的重生到山下玉河瀑布的奔流,再到落水洞、黑龍潭的沉睡初醒,後來流經麗江四方街幾個重點場景的所見所聞,通過水的視角來描述從玉龍雪山到麗江四方街沿岸的風土人情乃至歷史由來,展現了一幅立體麗江圖,表達了作者對麗江古城的喜愛、讚美之情。

【學情分析】

遊記,顧名思義,就是記遊,屬於寫景散文,學生並不陌生。七年級時學生接觸的第一單元課文《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這些都是文情並茂的寫景抒情散文,八年級上冊書學生又接觸了《三峽》《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記承天寺夜遊》這些古代名家歌詠山水的優美篇章。

本單元的課文第一次把遊記作為一個單獨的單元,通過前面三篇遊記散文的學習,學生應對遊記散文的.特點,寫景的角度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在自讀本篇時,重在閲讀實踐,通過學生自主學習,運用前面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抓取文中的關鍵詞,梳理作者的遊蹤。

【教學目標】

1.運用圈點勾畫等方法抓取關鍵詞,梳理遊蹤

2.品味優美語言,體會作者寫景中飽含的情感。

【教學重點】運用圈點勾畫等方法抓取關鍵詞,梳理遊蹤

【教學難點】品味優美語言,體會作者寫景中飽含的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點撥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學案導學、實物投影儀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課文導入情景導入,明確目標。

圖片導入,讓學生對麗江有直觀的印象,為後面的賞析做鋪墊。

二、檢查預習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2.解釋重點詞語。檢查學生的字詞預習情況

三、合作探究

1.自學指導一:覓遊蹤,理線索

默讀課文,進行勾畫,找出文中的關鍵詞,梳理出這“一滴水”的行程,並畫出線路圖。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遊覽麗江,他見到了些什麼(重點寫了什麼),請概括出來

2.自學指導二:賞美景,抒情感

先自主跳讀課文,從文中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一處美景,做好批註,從修辭、用詞等角度進行品讀;然後小組討論,輪流發言,做好記錄;最後全班展示交流,發言要清晰條理。

3.互助交流

任務完成之後,可以請教、可以交流,有爭議的地方可討論。

4.我的疑問

老師總結1.帶着問題,快速閲讀原文,運用圈點勾畫等方法抓取關鍵詞,梳理遊蹤

2.學生自選角度,進行賞析。

1.明確遊蹤,學會抓取關鍵詞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

2.訓練學生多角度賞析的能力體會作者寫景中包含的情感。

四、類文閲讀閲讀《黃果樹聽瀑》節選並完成下面的問題進一步鞏固

通過圈點勾畫抓取關鍵詞,瞭解作者的遊蹤運用前面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通過抓取關鍵詞語把握作者的遊蹤,

五、佈置作業1.我是另“一滴水”

本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小水滴的見聞和感受,表達了對麗江古城的喜愛之情。請同學們仿照本文以一株花、一隻貓、一堵牆……的角度來寫一段話。表達某種情感,100字左右。

2.寫名片

請你替水滴導遊為麗江設計的名片上寫一句話,概括特點:這滴水所見的麗江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名師教學設計10

【教學目的】

1、抓住重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邊境戰士哪兒需要就在哪兒紮根作貢獻的好品質。

3、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的。

4、學會本科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指定的段落。

【教學重點】

瞭解白楊樹的特點,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材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爸爸”介紹白楊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

板書課題:

白楊

1、誰見過白楊?説説白楊是什麼樣的?

2、微機出示“資料部分”,認識白楊。

二、檢查預習

1、微機出示“字詞學習”,學習生字詞。

2、指名讀課文,指導生字的讀音。

3、指導讀描寫“大戈壁”、“白楊”的話和爸爸談論白楊的話。

三、講讀課文

1、講讀第一段:

⑴ 默讀課文想想這一段主要些什麼?

⑵ 討論解答弄懂環境和氣候的惡劣,點擊:

理解詞語:

戈壁、清晰、渾黃一體。

2、理解2~3自然段:

⑴ 指名朗讀2~3自然段。

⑵ 微機出示白楊樹的`畫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 讀了這一段後你有什麼感受?

(喜愛、崇敬)

3、理解4~12自然段:

⑴ 分角色朗讀課文。

⑵ 討論:

白楊樹有什麼特點?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⑶ “一位旅客”指誰?説説“爸爸的神態有什麼變化?

(望着──出神──並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 來──打斷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變得嚴肅起來。)

⑷ 理解爸爸説的話表達了什麼心願?

① 默讀13~15自然段。

② 説説爸爸的話表達了什麼心願?

(服從祖國的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邊疆落户、學好本領長大建設邊疆。)

4、講讀第16自然段:

⑴ 齊讀課文。

⑵ 説説爸爸沉思什麼?

⑶ “一課高大的白楊樹”和“一棵小樹”各比喻什麼?為什麼嘴角又露出一絲微笑?

四、作業

朗讀課文,嘗試給課文分段。總結段意。

第二課時

一、默讀課文討論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課文分段。

2、討論分段情況,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車在大戈壁上運行。

二段:(4~12)爸爸向孩子介紹白楊樹的特點。

三段:(13~15)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6)孩子們會像小白楊一樣在邊疆茁壯成長。

3、討論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1、瀏覽課文,概括中心。

2、討論確定中心。

三、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材的方法

1、同位討論。

2、集體討論訂正。

四、指導書寫生字

1、指導書寫生字。

2、學生練習寫生字和課後詞。

五、作業

默寫生字感情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指導背誦13~16自然段

1、指導分段背誦。

2、借每段開頭一句話背誦。

3、同位互相檢查背誦。

二、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以下各題:

1、辮字組詞。

2、找反義詞。

3、判斷句意。

4、選詞填空。

三、總結學法,鞏固中心思想

四、作業

1、背誦課文13~16自然段。

2、朗讀《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書設計】

高 直

白楊 高大挺秀 生長範圍廣 借物

生命力強 |

|

爸爸 表白心願 紮根邊疆 |

建設邊疆 喻人

教育子女

名師教學設計11

知識目標

揣摩合適的語氣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感情基調的變化。

能力目標

學習運用多種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標

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複雜情感,體悟字裏行間藴含的深沉與無私的母愛。

第1課時

1.梳理文章脈絡,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重點)

2.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體會母親的形象。(難點)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位兒子,在他二十一歲正值風華正茂之時,卻不幸患病,導致雙腿癱瘓。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這樣一位母親,雖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他重新點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爛漫開放的時候,母親卻帶着無限的牽掛永遠地離開了,而這個特別的秋天,也成了兒子永生的懷念。(齊讀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播放課文錄音,師生靜心聆聽。

2.課文主要講了什麼?請用簡潔的語言寫下來。

明確:記敍了重病纏身的母親精心照顧癱瘓的兒子,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後一息的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真摯無私的愛。

3.初讀課文,説一説課文圍繞着“我”和母親寫了哪幾件事。

明確:課文寫了四件事:

①“我”發脾氣時,母親撫慰“我”。

②母親為了“我”隱瞞病情。

③母親央求“我”去看花。

④母親的臨終囑託。

1.文中的“我”雙腿癱瘓後,脾氣怎樣?體現在哪裏?

明確:脾氣暴怒無常。表現為:

①望着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②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

③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麼勁兒!”

2.面對這樣的兒子,母親又是怎樣做的呢?你覺得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

①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

②悄悄地進來,眼邊兒紅紅的,看着我。

③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母親慈愛,寬容,善良,樂觀,堅強。

下面是課文中描寫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表現了母愛的偉大。試結合上下文做具體分析。

1.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兒紅紅的,看着我。

明確:動作、神態描寫。母親“悄悄”出去是為了讓“我”盡情發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復平靜和理智。“悄悄”寫出了母親動作之輕,怕打擾“我”,對兒子的理解,為兒子傷心,突出了母親的細心;“偷偷”寫出了母親對“我”的不放心和關注,表現了母親的慈愛;眼邊兒“紅紅”表現了母親強忍着內心的悲傷,母親無私地關愛、呵護兒子。

2.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明確:動作、語言描寫。“撲”“抓”“忍”三個動詞寫出了母親對“我”的疼愛和痛苦的心情,表現出母愛的堅定、執着和母子生死相依的感情。

3.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確:神態描寫。“憔悴”暗示出母親已病入膏肓;“央求”表現出母親的執着。

4.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説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着,一腳踩扁一個……

明確:語言描寫。表現母親要“我”對生活永遠充滿信心,充滿美好的回憶;説明了“我”答應去看菊花使母親心中十分快樂,表現了母親對“我”的愛之深。

5.她忽然不説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

明確:心理描寫。怕“我”想到自己癱瘓,寫出了母親的小心謹慎,表現出母親的細心。

三、板書設計

秋天的懷念母愛偉大

第2課時

1.抓住“看花”線索,進一步體會母愛。(重點)

2.體會標題內涵,理解重要語句。

3.拓展閲讀,領悟文章的表達特色。(難點)

一、導入新課

秋天是個多情的季節,最易讓人產生懷念之情,尤其是當秋菊怒放時。今天,讓我們繼續陪同作者去看菊懷人吧!

二、教學新課

1.課文三次寫到看花。請勾畫出相關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我”的態度

第一次聽説北海的花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我可活什麼勁兒!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什麼時候?/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2。母親為什麼如此急切地想帶兒子去看菊花?

明確: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為了轉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為了讓他找到生活的勇氣。

3.從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後有什麼變化?請結合相關語句説明。

明確:“我可活什麼勁兒”(絕望)→“要好好兒活”(再生)。

4.找出文中直接表現“我”懊悔的語句,體會其深層意思。

明確: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

(1)“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為自己沒能關心母親的健康而難過;

(2)“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為突如其來的生離死別而悲傷,為自己的“暴怒無常”而懊悔。

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母親帶“我”看花,是對生命的熱愛;菊花的淡雅高潔,是母親品質的寫照;菊花熱烈深沉,是母愛的寫照;母親愛花,“我”看菊花是對母親的緬懷。

2.母親把“好好兒活”這句話重複了兩次,究竟要告訴兒子什麼呢?

明確:①要接受現實,不要自暴自棄,你的路還長着呢。

②要兒子堅強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壓倒,要笑看人生。

③她要在僅有的時間陪伴兒子好好兒活。

3.本文在內容上主要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但作者卻不以《懷念我的母親》為題,而以《秋天的懷念》為題,好在哪裏?

明確:《秋天的懷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發的對母親的懷念。母親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發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寫景、敍事、記人,都與秋天有關;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寫照,具有象徵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樂觀生活的象徵。課文以此為題,是為了更好地抒發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幾十年後,回憶起母親,史鐵生寫下了這麼一段話,請讀一讀,説説你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那時的我,作為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着想,我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而這樣的母親,註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親。

明確:感受到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思念之情;作者對母親的懺悔、懊悔、後悔、悔恨之情;作者對母親的自責、內疚之情;作者完全理解母親了……

三、板書設計

四、

可取之處這篇課文沒有華麗的詞彙,卻感人至深。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學生的表現非常好,帶來許多驚喜。在探究環節,他們提出了許多問題,並自行解決了大部分疑問。課上一問一答,交流學習進行得井然有序。學生的創造力和潛力真的是無可限量!

不足之處一定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精心地鑽研教材,把學生帶入更有趣、更精彩的學習氛圍中。

名師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議、風度、煉就、毅力、不解之緣、暗無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態、為所欲為、暑去寒來、不在話下、切切私語、無言以對”等詞語。

2、用比較快的速度讀懂課文,感受“舞台對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體會作者學藝的艱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氣和毅力。

3、感受戲劇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感悟戲劇表演的神奇魅力。

2、體會在藝術之路上,人們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氣和毅力。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1、“舞台”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2、作者對“舞台”有怎樣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橫線劃出。

(舞台對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與這句相照應的句子讀一讀。

(結尾句。)

(設計意圖:提出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一下找到學習的切入點,抓住重點問題學習。)

二、交流、討論

學生找出以下句子,隨機交流:

1、我還沒有出生,便和舞台結下了不解之緣。

⑴ 你從哪裏看出舞台和“我”結下了不解之緣?

⑵ 讀了句子,你感受到什麼?

是啊,在孃胎時,“我”就“登台唱戲”;一出世,就亮開嗓門唱;這些精彩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我”的藝術天分。

2、一次,小花貓看得興起,竟躥上了牀。我為趕它下“台”,腳下沒留神,一個倒栽葱,摔下牀來,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沒緩過勁兒來。

“我”剛會走路,就在小牀上模仿母親“演戲”,“我”的'觀眾無處不在,奶奶、爺爺,就連小花貓也成了“我”的觀眾。一個活潑可愛、熱愛藝術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現在讀者面前,“我”的家裏是多麼熱鬧,作者筆下的場景是多麼生動有趣。誰能讀出有趣?

指導朗讀。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擠在厚厚的幕布裏,憋悶的滿頭是汗,也興趣盎然。

“興趣盎然”指我看戲的興趣很濃,“憋悶”一詞寫出了“我”熱得難受。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對評劇的鐘愛,不難看出“我”的成功離不開藝術的薰陶,母親對藝術的執着和熱愛深深地影響了“我”,小小年紀就隨母親到處奔波,藝術的種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裏,這是多麼讓人感動的一幕。

那麼,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親是誰嗎?

(設計意圖:抓關鍵句子體會舞台隊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讓學生自己讀書,勾畫所得句子品析,鍛鍊學生自學能力。)

三、引入資料

介紹新鳳霞,同時推薦新鳳霞名言:“台上做戲,台下做人。不屈為至貴,最富為清貧。”

(設計意圖:讓學生更多瞭解評劇和評劇藝術。)

四、小結

1、“我”在藝術上的成功離不開家庭的薰陶,特別是離不開母親的影響,母親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離不開“我”在藝術舞台上練就的勇氣和力量。

2、快速瀏覽課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我”在藝術生涯中磨練自己的勇氣和力量?

全班交流。

3、為什麼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時卻目不忍視地躲到裏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麼心願?

4、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從上一個重點問題過渡到體會作者學藝的艱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氣和毅力。)

五、拓展訓練

1、從文中受到了什麼啟發?

2、説説自己在學習成長之路上得到的鍛鍊和收穫。

3、展示自己課外收集的藝術家們不為人知的艱辛的成功之路。

(設計意圖:提出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一下找到學習的切入點,抓住重點問題學習。)

六、總結全文

在“藝術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氣和力量讓人走向成功,同時,課文還含蓄地闡述了“老實做人,認真演戲”的道理。

【教學思考】

在教學本課時,需要學生課前收集關於評劇藝術方面的資料,為理解課文做準備。教學時要着眼於通過學生的自主閲讀,引導學生感悟戲劇表演藝術給人的神奇魅力,要讓學生通過充分朗讀和畫找語句來感知課文,並通過朗讀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

名師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2.生字詞。

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你們愛遊山玩水嗎?都去過哪些山?

2.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祖國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盡。有一位唐代詩人,他遊歷了許多名山古川,寫下了千餘首流傳千古的詩歌,被人們稱為“詩仙”,又被稱為“遊俠”。他就是——李白。(板書)

3.出示課件(《望廬山瀑布》讀後揭題:他還去過一座山,山名就在剛才那幅字裏,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嗎?(師板書:天門山)

4.今天,就讓我們隨大詩人李白去望天門山。(師板題)釋題:“望”就是看,那麼李白在這兒望到了什麼,又是在什麼位置望的?讓我們去詩中尋找答案吧!

二、讀通詩文,初悟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正音,強調:“中”是個多音字,“中斷”就是“中間斷開”的意思,因此在詩中讀第一聲。

3.教師範讀,學生評議。

4.學生自由練讀,讀出節奏。

5.指名讀。

6.有人説: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説這首詩是一幅畫,畫裏都有些什麼呢?

7.再讀詩,畫出詩中寫景的詞語。

8.全班交流。(課件出示:天門、楚江、孤帆、日。)

三、感悟詩境

1.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想象這些畫面。

2.誰願意用朗讀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畫面?

3.你認為天門山是怎樣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為天門,必為天之門户也。(師板畫天門山。)詩中哪一句寫到這天門山?(出示第一句)

5.傳説中這天門原是閉合的,只因一把利劍以不可抵擋之勢將它劈開。再讀讀這句話,你找到這把利劍了嗎?引導學生根據註釋理解“楚江”。

6.讓我們想象着奔騰東去的楚江水,咱們一起讀!

7.這又是怎樣的水啊!詩中哪一句寫了?又是誰有如此能耐讓洶湧不可擋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讀讀!(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這裏受到了山的阻擋。閉上眼睛,讓音樂帶着我們走得更近些。

9.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水的澎湃!詩中還有哪兒讓你感受到了這樣的氣勢?

10.(師板畫兩岸的青山)這又是怎樣的山呢?僅僅是綠嗎?你是從哪個字裏讀出來的?(引導學生抓“出”理解。)

11.兩岸的青山相對着,怎麼會有出來的感覺呢?讓我們再來讀讀下一句:“孤帆一片日邊來。”你知道了什麼?誰來畫一畫?(生板畫孤帆、紅日。)

12.現在我們聯繫這兩句來探討探討詩人李白是在哪兒望天門山?你又是從哪個字讀出來的?

13.引讀3、4句。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覺得這兩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讀——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知道了詩人的船是由遠及近,這兩岸的山就好像張開手臂在迎接他。讀——好一個“出”字啊,盡顯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讀——

四、入情入境,深悟詩

1.師述: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懷着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又帶着對未來前途的忐忑之心。當他乘舟順江而東,途經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一樣敞開,讓他的眼前豁然開朗。於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望天門山》。

2.聽完老師的介紹,你覺得詩人當時是怎樣的一種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條小船慢慢地駛過來了。讓我們和詩人一道坐上這隻小船,望見這樣的山——“天門中斷楚江開”。(齊讀)望見這樣的水——“碧水東流至此回”。(齊讀)小船順流而下,從兩山之間穿過,只見——“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穿過狹窄的河道,看見的又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再拐過一道彎,看見的還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這是因為——“孤帆一片日邊來”!(齊讀)

4.是啊,這幅草書行雲流水,好像讓我們看到了天門山的氣勢,(讀1、2句)這幅字暢快淋漓,彷彿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喜悦的心情,(讀3、4句)

6.配樂背詩。

五、總結

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留在心底吧!(加動作背《天門山》。)

名師教學設計14

【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學會準確判斷正確推理‘’在探究推理規則時激發從具體現象中窮究一般規律的探索精神。

【重點難點】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同學們好,上節課我們講的是如何發現潛藏的邏輯謬誤,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學習如何運用有效的推理形式。我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考慮問題和論斷事情,常常要進行推理。從事科學研究,探求未知世界,更要運用推理。

二、教學過程:

(一)推理的概念

【學生思考】什麼是推理?

【教師講解】推理就是從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過程。正確的推理可以使我們從已經有的知識推出新的知識,作出符合實際的結論。推理主要有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三類。

(二)推理的分類:

主要有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三類。

1.歸納推理

【學生思考】什麼是歸納推理?

【教師講解】歸納推理是由一些個別的特殊的事例推出同一類事物的一般性結論的思維形式。

歸納推理的思維過程:通過對一類事物中一個或若干個別對象的進行抽象,之後概括出這一類事物的共同性質的認識。

【教師引導】應該如何抽象?

【教師講解】抽象的過程就是要先將整個事件的'組成元素分解開來,然後將這些具體元素分別擴大、延伸,將其歸結到這些具體元素所屬的“屬概念”上去。

【教師引導】應該如何概括?

【教師講解】概括過程就是對這些被分解的元素的上位“屬概念”之間的關係進行綜合,從而對事件的意義進行提煉,思索這具體事件所昭示的道理。

2.演繹推理

【學生思考】什麼是演繹推理?

【教師講解】演繹推理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結論的推理。是從一般性的原理出發,推出某個特殊情況下的結論的推理,或者説演繹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演繹推理有三段論、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等形式。

1.三段論

【學生思考】什麼是三段論推理?

【教師講解】它由也只由三個性質判斷組成,其中兩個性質判斷是前提,另一個性質判斷是結論。

2.假言推理

【學生思考】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假言推理,什麼是假言推理呢?

【教師講解】以假言判斷作前提的演繹推理,就叫假言推理。

3.選言推理

【學生思考】接下來我們來學習選言推理。什麼是選言推理呢?

【教師講解】以選言判斷作前提的演繹推理叫選言推理。組成選言判斷的簡單判斷叫“選言肢”。

3.類比推理

【學生思考】接下來我們來學習類比推理,什麼是類比推理?

【教師講解】就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有若干屬性相同,從而推出它們另一屬性也相同的非必然性推理。類比推理也簡稱類推或類比。

三、反饋與評價:

老子云:“治大國,如烹小鮮。”請同學們思考烹飪佳餚與治理國家在哪些方面是相通的?從對烹飪的認識中,你們能的出哪些治國之道?

四、課後作業:

請判斷下面這句話運用哪種邏輯推理形式?請分析其推理過程。

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繫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着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温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

五、小結:

同學們,推理是我們日常生活和學習工作中一刻也離不開的思維方法。今天我們學習了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知識,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能夠自覺的運用這些邏輯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裏,同學們再見。

六、板書:

什麼是推理?

推理的分類:

歸納推理

演繹推理

類比推理

名師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敍事散文,作者回憶了幼時保姆“阿長”的幾件瑣事,通過對阿長語言,表情及行為等細節的描寫,展現了阿長的性格與思想活動,進而展現了亂世中“小人物”的生活狀態,表達了作者“哀民生之多艱”的人文關懷以及“愛莫能助”的深深無奈。

教學目標

1、掌握以下字詞:“駭擄悚惶急瘡疤詰問渴慕霹靂疏懶懼憚孤孀”,整體感知課文。

2、準確把握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體會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

3、領會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領會作者圍繞人物特點選擇典型材料的方法。

5、學習用一兩件事真實、生動、傳神地寫熟悉的人物。

6、把握文中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體會魯迅先生對長媽媽的懷念、同情和讚美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的寫法。

2、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一)導語

同學們,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神祕莫測的美女蛇的故事嗎?它給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講這故事的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長媽媽是作者兒時的保姆,長媽媽知道許多事情,懂得許多道理,可以説,她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對於魯迅來説,她可是一個有影響的人物。可是在《阿長與<山海經>》裏,魯迅卻將長媽媽稱為“阿長”,這是為什麼呢?作者究竟是懷着怎樣一種感情來寫長媽媽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悟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感情。(板書標題、作者)

(二)資料鏈接

魯迅簡介:本文選自《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本散文集,其中收錄了十多篇回憶性文章。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他是現代世界文壇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魯迅作品簡況:小説集兩部《吶喊》、《彷徨》;歷史小説集一部《故事新編》;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散文詩集一部《野草》。

阿長,魯迅稱之為長媽媽,浙江紹興東浦人,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做了一輩子的老媽子,平時也不回家,直到臨死。患有癲癇,1899年發病身故。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幾篇文章中提到過她,這篇是專門用來回憶和紀念她的。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檢查預習情況

(1)字音

憎惡(wù)懼憚(dān)粗拙(zhuō)擲(zhì)震悚(sǒng)

chuāng(瘡)疤孤shuāng(孀)jié(詰)問pī(霹)靂

(2)詞義

闢頭:開頭。

震悚:身體因恐懼或過度興奮而顫動。

煩瑣:繁雜瑣碎。

絮説:絮絮叨叨地説。

瘡疤:瘡好了以後留下的疤。比喻疼處、短處和隱私。

詰問:追問,責問。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懶:懶散而不習慣於受約束。

孤孀:寡婦。

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學生帶着問題速讀課文。

(1)課文圍繞長媽媽寫了哪幾件事?重點寫的是哪件?為什麼這樣安排?

(2)你從這些事中,看出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有怎樣的變化?

(3)課文題目為什麼稱長媽媽為“阿長”?

2、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討論明確。

交流點撥

(1)共寫了7件事:①常喜歡切切察察。②限制我行動。③睡覺時擠得我無法翻身。④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⑤長毛攻城時護城。⑥謀害“我”的隱鼠。⑦為“我”買《山海經》。

重點寫為“我”買《山海經》,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對她不好的習慣,我最先是“憎惡”“討厭”的;當聽到“長毛”的故事後,“我”對“阿長”產生了敬意——“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但當“阿長”踩死隱鼠後,“我”對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當“長媽媽”買來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經》時,“我”對她產生了新的敬意,認為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3)不同稱呼,標誌着不同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寫的人物行為,作者用的是抑筆,倘用“媽媽”稱呼,名實不符,用“阿長”名副其實。所以,文章的標題其實標示文章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將“阿長”與《山海經》聯繫起來,又是一個看似矛盾的聯繫:一個文盲婦女和一本古典名著怎樣聯繫起來了呢?有什麼聯繫?令人好奇。再則,題目用的是45歲時作者的口氣,適宜用“阿長”來稱呼,而且“阿”字又有親暱的意味。

三、文本精讀深入研討

1、精讀課文1~5段,從這5個自然段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有什麼特點,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

交流點撥從這幾個自然段的描寫中,可以瞭解到長媽媽“生得黃胖而矮”;喜歡“切切察察”;對“我”管得很嚴,喜歡到母親那兒告“我”的狀;夏天睡覺喜歡在牀中間擺“大”字,擠得“我”無法翻身。這些描寫真切生動,作者採用戲謔的口吻來描寫,又顯得很風趣,刻畫出長媽媽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徵。

2、分角色朗讀第6~17自然段。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吃福橘,説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流流……

交流點撥寄託着長媽媽善良真誠的願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為並不是寫“我”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裏”。

(2)説人死了必須説“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

交流點撥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的告誡“我”。

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敍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3、齊讀第18~28自然段,指名學生複述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起因、經過、結果。

交流點撥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裏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

在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也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宛然可見。

4、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這種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交流點撥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5、文章中“我”對長媽媽的感情前後有什麼變化?有前半部分充滿貶義的文字後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嗎?

交流點撥態度變化:不大佩服她——特別的敬意——這種敬意逐漸淡薄,最終完全消失——發生新的敬意。“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在具體的描寫中流露出同情和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兒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順順流流,魯迅在具體描寫中飽含同情。

四、分析人物感受形象

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採用了多種方法,在文中找出來並感受長媽媽的形象特點。

交流點撥

(1)描寫法:如寫長媽媽是個普通勞動婦女,作者除簡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來歷外,着重選擇了兩個生動的細節:一是她在“向人低聲絮説些什麼事”的時候,還要“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長媽媽質樸、略帶粗野的性格在這些細節中刻畫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別具特色。如元旦時,她教“我”説恭喜的話和吃福橘的情節,作者通過“伸出……按住……惶急……”“搖……笑……塞……”這些動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充滿歡欣和熱情的語言寫出了真誠的祈求,表現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寫,突出中心。如當長媽媽買回了《山海經》後“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個心理活動,寫出了“我”的吃驚。正是這種吃驚,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動——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從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對比、映襯法:文中將“叔祖”與長媽媽進行了對比,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熱情和關心。《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進行對比映襯,突出“寶”的特殊意義——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為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為寶。

五、品味語言感受魅力

本文的語言有的含義深刻,有的詼諧幽默,有的感情濃烈,細細品味,妙趣無窮。

交流點撥如:“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牀,那當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應該我退讓。”這是“我”聽了長媽媽給“我”講了長毛的故事之後的心理反應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兒童的心理來認識長媽媽的“偉大神力”,實際上是對長媽媽的愚昧迷信以一種苦笑進行諷刺。整段文字寓莊於諧,增添了幽默風趣之感。

再如,當長媽媽給“我”買回了《山海經》之後,“這又使我發生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這段文字中“發生新的敬意”,是對長媽媽能做成“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偉大神力”——中華民族“最值的寶貴的民魂”,對青少年的關心愛護和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的歌頌。

又如:“但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干鏚而舞’的刑天。”這段文字裏對刑天“執干鏚而舞”再次描寫,既前後照應,又表現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叛逆精神的神,他蔑視天帝,死而不屈,表現了極強的反抗精神,而“我”酷愛刑天,正曲折地表現了魯迅不屈服於20年代圍攻他的黑暗社會勢力的鬥爭決心,使文章具有了“自敍傳”的色彩,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感和戰鬥力。

六、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總結寫法

(1)詳略得當、欲揚先抑的寫法。

文章前面部分略寫了長媽媽“切切察察的毛病”“管我很嚴,喜歡告狀”“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厭煩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等幾件讓作者厭煩、討厭的事,大揭其短;但後面又詳寫買《山海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表述出自己對長媽媽的敬意和懷念。因此而略寫其他,作者力求寫出一個真實而鮮活的長媽媽的形象,也為後面抒寫對長媽媽的敬意和懷念作了鋪墊,是採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

(2)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的寫法。

用“喜歡切切察察”“對我管束很嚴”“擺成‘大’字的睡相”寫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的性格特點;用“元旦早晨塞福橘”“令人厭煩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寫她“淳樸善良、迷信、關心孩子”的性格特點;她為“我”買回《山海經》表現她的真誠熱情、樂於助人,這些事情有詳有略,但都是作者選取的典型事例,更好地展示了人物性格。

2、拓展延伸

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並不多,這就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想象的空間,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樣到處打聽,怎樣跑書店打探,操了多少心才買到這本書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後四人小組交流,並選出代表全班交流。

Tags:名師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