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集合15篇)

欄目: 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9W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教學設計(集合15篇)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動植物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一些特殊身體結構。

● 生物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所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

過程與方法

● 根據動植物的特殊身體結構推斷它們可能生活的環境。

● 利用已有經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 具有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推論的意識。

【教學重點】知道生物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所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

能夠根據動植物的特殊身體結構推斷它們可能生活的環境。

【教學難點】能夠利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推測。

【教學準備】具有特殊形態結構的動植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不同形狀的紙魚、水盆、水。

【教學過程】

一、引入:我們知道許多生物都有特殊的形態結構,如駱駝的駝峯,鳥類的翅膀,仙人掌退化的葉子,這些特殊結構,使得生命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是什麼使得它們與眾不同呢?

二、自主探究:1、不同環境中的植物1)觀察浮萍,小草,玉米的根,是怎樣的?它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形態結構?(浮萍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較細的根;小草和玉米都有龐大的根系,與生活的環境有關)2)觀察仙人掌,松樹,香蕉樹的葉,它們是怎樣的?它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同形態結構?(觀察的結果:仙人掌葉子退化成刺狀,莖綠色、肥厚多汁;松樹的葉為針形,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有利於保持身體温度;香蕉樹葉子寬大,更有利於蒸發體內水分,調節植物體的'温度。

形成的認識:植物葉的形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

3)你還能説出哪些植物的特殊形態結構?説説它們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的形態結構?2、不同環境中的動物1)觀察生活在水裏和在空中飛行的動物,比較它們的身體特徵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分別寫出金魚和鴿子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身體特徵。這些特徵對它們有什麼意義呢?

動物名稱生活環境身體特徵我猜想的功能金魚鴿子

2)設計實驗想辦法證明我們的推測是否正確

四、拓展性活動:觀察圖中的生物器官有什麼特點?它們分別有什麼作用?這些生物適宜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貓的腳有肉墊,在地上跑時發出的聲音較小,不易被捕食對象發現;帶鈎的鳥爪,容易抓住樹幹,適宜生活在森林中,並有利於捕抓小動物;鴨的腳有蹼,可以用來划水,適宜生活在水中;蒼耳種子上有刺,在陸地上生活容易被動物攜帶傳播種子;蓮子有較硬的外殼,可在水中漂流;蒲公英種子上有毛,容易隨風漂移,傳播種子。)

五、課外延伸:觀察生活中的動植物的外形特徵,想一想與什麼樣的環境有關聯?人為什麼分為黃人種、黑人種、白人種,它們與什麼環境條件有關?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生物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能夠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分組實驗以及小組學習交流等方式,掌握用顯微鏡觀察裝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細胞的相關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於生物學科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製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教學難點】以膽大心細的心態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並辨別植物細胞的結構。

三、教法學法

啟發法、講授法、實驗法

四、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自願準備感興趣可觀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黃瓜、西瓜、蘋果等。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等。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邀請學生展示各自準備的生物材料,並且對於材料做以適當的説明從而激發他們的研究興趣和探究慾望。

其次請學生使用顯微鏡,並請有關學生糾正其中容易出錯或者操作注意要點。從而複習、鞏固上節課學習內容,為本節課做鋪墊。最後,教師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與再次的學習,由顯微鏡的用途引出本節課的學習。

環節二:自主探究,新課教學:

由顯微鏡的用途,提出問題:學會操作顯微鏡是為了利用它看到微觀生命世界,那麼是否可以直接把一個洋葱或者黃瓜放到顯微鏡下,就能看到起內部結構呢?引發學生思考。最終引出用顯微鏡觀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準備以及材料的特點。其次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各種不同玻片的標片,讓學生更加了解到製作標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師介紹製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簡單介紹一下在製片過程中牽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詞和過程。在學生大致瞭解製片基本的一些知識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思考並觀察老師製片,以及選擇一兩名學生跟隨着操作,同時,隨時依據所提出的問題,適時的停頓,一一對疑惑加以解決。所提問題依次是:

①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淨,後果如何?

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過多過少對實驗有何影響?

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④蓋蓋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現的不利影響)

⑤滴染色劑的位置、數量?

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後,組織學生開始自主來製作臨時裝片,對於剛學習的方法加以及時鞏固,老師則在其中不斷巡視加以指導糾正。

在學生學會製備臨時裝片之後,組織學生用顯微鏡來初步觀察一下自己所製備的玻片的效果。同時,老師通過細胞結構的彩色掛圖、模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細胞的結構。在此基礎上,老師先給學生以標準的玻片,組織學生通過顯微鏡來觀察植物細胞的各個結構,學會辨別各個細胞以及其結構上的特點。同時,邀請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個細胞結構的特點,其他學生補充,最後老師總結。在觀察了多種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後,討論、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結構,體會細胞的整體性。並適當聯繫日常生活實際,感知細胞液裏含有的物質。最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物像,跟隨老師的講解和示範,繪圖。注意把握繪圖要領。同時,作為教師則通過邊講解生物圖的畫法和注意事項,邊在黑板上畫板圖示範。

組織學生觀察自己製作的玻片,檢查製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關的細胞結構。分析製片過程中的不足和以後需要注意的地方。

環節三:鞏固提高,小節作業:

組織學生集中討論課後的練習題,也可在製片、觀察過程中留意各種情況的出現,及時思考、嘗試處理,再討論交流,總結。

生物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與生物入侵者相關的知識。

2、理清説明順序,概括説明要點,體會文中説明方法的表達效果,揣摩語言。

3、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憂患意識,增強防範意識。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的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

【教學對象及課時】

國中二年級、一課時。

【教學設想】

1、課文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生活關係密切,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留意觀察身邊生活,養成科學觀察和科學思維的能力與習慣。

2、教學中要學習説明文的基本寫法和説明的常用技巧,如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等。

3、閲讀指導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學會篩選信息,二是要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的積累,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注意體會説明語言的表達方式與特點。

4、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應通過品味語言文字來達成。不能脱離語言文字的學習來搞架空分析,或脱離語文學習搞科學教育。

【課前準備】

1、蒐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蒐集一種生物入侵者的資料)

2、藉助《詞語手冊》等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件1(動物):龍蝦十幾年前從天而降,繁殖極快,到處肆虐,在魚塘裏與魚爭食,魚塘減產;在稻田裏損壞禾苗,水稻減收

課件2(植物):加拿大一枝黃花,在江、浙一帶蔓延嚴重,我市已屢屢發現,部分地方已成片發生,本縣區也有零星發生,若不及時防止,將會繼續蔓延,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教師演示後,請學生用一兩句話概括上述課件的主要內容。

明確:科技高度發達的21世紀,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正面臨着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環境問題已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生態問題則又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下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生物入侵者》,希望以此能促使我們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題解: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解説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義。然後從文中勾畫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義的語句。

3、自主閲讀、整體感知: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以下問題,學生邊閲讀文本邊思考。

⑴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麼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

⑵作者按什麼思路來告訴我們這些內容的?

明確:

⑴主要內容: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採取的相應措施。

⑵開篇:假設情境,引出話題,作出解釋。第2~4段:具體寫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第6~7段: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對待生入侵者的不同態度。第8段: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採取相應措施。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邏輯順序

4、文本探究:

⑴本文主要採用了哪些説明方法。

學生討論後教師明確: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⑵找出文中運用上述説明方法的相關語句並説明作用。(四人學習小組合作,組內成員分工找一種説明方法的相關語句,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參考:

⑴列數字:

①十一種鳥類有九種被趕盡殺絕──數字的變化説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危害之大。

②耗資數十億美元──説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

(補充強調:數字的運用,使語言十分準確,符合説明文的科學性特點。此外副詞的.恰當選用也增強了文章的準確性。如僅就等詞。)

⑵舉例子:

①舉蒲公英等為例──説明生物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條件下進行的遷徙不會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太大破壞。

②斑貝、天牛、紅螞蟻等──説明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危害。

③蔬菜、水果、寵物等──説明生物入侵是人為原因造成的。

⑶打比方:

①課題生物入侵者就是一個比喻,形象生動地説明生物入侵是移民行為;生物入會對人類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貝比喻成偷渡者,形象生動地説明它是在人們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並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的。

(補充強調:生物入侵對大多數人來説比較陌生。作者採用打比方的説明方法,使語言更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淺出,達到推廣科普知識的目的。)

⑷為了使説明生動易懂,作者在詞語和句子上還用了哪些技巧?

明確:(比喻、擬人等修辭)學生在文中圈劃出具體詞句,並具體分析他們的作用(可以換詞語對比理解)。例如:趕盡殺絕、嘯聚山林、佔領等。

5、質疑解答:

⑴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覆的,向老師提問。

⑵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教師應事先準備。

①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②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③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教師點撥:

⑴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並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於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為干預。

⑵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於人為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於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⑶教師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於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③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④在新西蘭一種來源於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

⑤20xx年2月21日《每日新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日前聯合發佈公告,宣佈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燬處理。

6、體驗拓展:(選擇教學)

⑴收集有關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組織以話説生物入侵者為題的討論。

(既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可以鍛鍊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應動員同學人人蔘與,個個發言)

⑵以對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為干預為辯題,組織一次小型的辯論會。

(基本觀點:①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干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失衡是暫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終會得以實現。②人類必須干預生物入侵者,如果聽任其發展,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會受到嚴重破壞,人類社會將會有巨大的經濟損失)

7、課堂總結:

這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説明文。它向我們説明了什麼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不僅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要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課文條理分明,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説明方法,為我們寫作説明文提供了借鑑。

8、佈置作業:

⑴要求學生用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這三種説明方法,説明一種學習工具;

⑵完成《語文同步訓練》。

生物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

2.瞭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瞭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3.理清本文的説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閲讀科普文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分析本文運用的説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瞭解生物“污染”,增強防範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説明順序,把握文中所運用的説明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為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閲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説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有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生物入侵者”是什麼?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作一番考察。

二、自主閲讀、整體感知

1.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以下問題,學生閲讀思考。

a.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麼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

b.你覺得學習本文應從哪些方面人手?試擬出本文的學習目標。

質疑問難、交流互動。

小組內交流:

(1)學生在自主閲讀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弄清文章內容,並共同擬定學習目標。

(2)將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在小組內提出並共同解決,如果有不能解決的問題,課下與老師、

班上交流:明確本文學習目標及主要內容。

明確學習目標(見前面的教學目標)

主要內容: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採取的相應措施。

三、編寫提綱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結構圖示,要求學生在空缺處填上相關內容。

引出話題: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1段)

擺出現象:--( 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段)

揭示態度:--( 段)

採取措施:--( 段)

四、寫法探究

1.探究學習本文所採用的説明順序

a.常見的説明順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麼説明順序?

b.探究本文這樣安排説明順序的好處。

學生討論後明確:運用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且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2.探究學習本文所採用的説明方法

a.本文主要採用了哪些説明方法。

學生討論後教師板書: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運用上述説明方法的相關語句。

(將學生分成三大組,每一組找一種説明方法的相關語句,看哪一組找得又快又好)

C.説説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的説明方法的作用,並從文中各舉一例加以説明。

可安排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五、小結

要求學生從主要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對全文作一個小結。

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總結全文。

明確:這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説明文。它向我們説明了什麼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課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説明方法,為我們寫作説明文提供了借鑑。

六、延伸拓展

教師出示一隻彩色粉筆,要求學生從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這三種説明方法中至少選兩種方法對其作簡要説明。(每一小組推薦一個同學,看哪一組的同學説得最好。)

自然界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樣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象?現實生活中如果發現生物入侵者我們該怎麼做?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蒐集的關於生物入侵的資料,然後各小組推薦1~2份到班上展覽。(展覽安排在課後)

要求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後班上交流。

七、佈置作業

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並從中任選五個詞語寫一段話。(不超過150字)

板書設計:

什麼是“生物入侵者” 邏 舉例子

“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輯 列數字

對待“生物入侵者”的態度 順 打比方

世界各國採取的對策 序

教學後記:

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增強了防範意識,瞭解了生物“污染”。

生物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生物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對動物作用進行概括,正與前兩冊教材突出人與生物圈的思路一脈相承。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間接影響着人類的生活,併為第六單元中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奠定基礎。因此本節課對於加深學生對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認識具有中重要意義。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説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

(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

2能力目標:辯證地認識動物與人類的利害關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的學習,使自己逐步樹立生態學觀點,樹立環保意識,培養學生愛護動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建立:

1舉例説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培養學生愛護動物,保護動物情感是重點。3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係是難點。

四、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資料分析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發,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圖片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認知活動,逐漸認識到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突破難點。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的概念比較抽象,在複習七年級上冊教材中有關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知識的基礎上,聯繫資料分析,使學生理解動物在吃與被吃的關係中,生物體內的物質和能量沿着食物鏈和食物網從一種生物流向另一種生物,有利於理解物質循環的概念。

五、學習方法

通過資料分析、討論去發現知識,逐步培養自助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體會同學見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事也提高了分析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活思維

通過展示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每個“福娃”所代表的動物,由此引出新課。

2、自主體驗,合作探究

(1)通過展示幾組日常所見的動物行為以及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徵,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得出動物可以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與此同時,深入瞭解動物過多或過少都是不利的。

(2)讓學生閲讀資料,引導學生從食物鏈和事物往的角度思考,來認識某種動物數量的消長對其他動物的影響。分組討論,每組可以有選擇性的回答問題,創設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在這種分為下,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很容易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員的觀點,從而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益害關係。通過以上活動的開展,結合舊知識的鋪墊,學生對難點即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的作用的突出也就順理成章。

(3)複習七年級上冊生態系統的內容,通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形成循環的圖片展示物質循環。在複習舊知識的基礎上進入深層次的理解。

3、引領知識,知情統一

動物在自然界中除了我們以上講的作用外,你還知道那些?小組以比賽方式進行,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從而延伸出我們愛護動物、保護動物。

4、總結提升,畫龍點睛

本節課通過對動物界中動物作用的分析,不難看出,生物圈是一個同意的補課分割的相互影響和制約的整體。對於生物圈的保護,人人有責。

5、練習

6、佈置作業:結合實際,辦一份保護動物的手抄報

生物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識記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

(2)知道沼蝦、河蟹的經濟意義以及園蛛、蜈蚣與人類的關係。

(3)識記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2.能力方面

通過比較沼蝦和蟹的形態結構,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通過對四種動物的學習,使學生歸納出節肢動物的特徵,培養的分析問題。綜合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學習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使樹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動物資,保護環境的意識,認識自然界中節肢動物的多樣性,增強保護有益動物,防除有害動物的觀念。

重點難點

本的重點是四種節肢動物的形態結構及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難點是對代表動物的學習,最終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幾種代表動物在外部形態上有很大的差別,它們卻都屬於節肢動物,這是學生難以理解的,也缺少辦法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只有在明確它們各自的特點的同時,才能逐步找出它們共同的特點,進而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教具準備

蝗蟲、沼蝦、河蟹(雌、雄)、園蛛、蜈蚣的活體和掛圖、實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別放在不同的培養皿中)。

課時安排

1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實物導入設疑啟動引出題

觀察沼蝦、河蟹、園蛛、蜈蚣識記其形態結構的特點,

列表歸納比較

展示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掛圖,歸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舉例説明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2.教學過程説明:

(1)導言的設計。

表揚上節學生製作的昆蟲標本,不但種類全、而且質量好。請學生觀察通過實物投影(投影儀)展示出的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活體標本(投影片)或掛圖。問:這些動物也是昆蟲嗎?不是,這些是其他節肢動物。這樣就把本開頭前幾幅圖移到此處講解,既節省了第一節的時間。又解決了本節的導言。

(2)關於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根據蝗蟲內容,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表格。教師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指導,邊歸納。每個動物的各部分的形態結構特點,然後教師再比較每個動物各部分的結構的不同點。最後再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斷特性。同時教會一種學習方法,教師做學法指導,教會學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會學”比“學會”更有價值。

關於沼蝦的教學,對於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時吃到的蝦不一樣,因為平時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對蝦,而沼蝦(青蝦)是生活在淡水中的,這一點要向學生講清楚。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沼蝦的活體或標本或者用沼蝦的掛圖,在大屏幕上出示觀察提綱:沼蝦的身體分幾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結構特點?沼蝦生活在水中,一般它應該用什麼呼吸?怎樣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蝦的卵直接產在水裏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沼蝦,回答以上問題,同時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指導,師生共同完成板書上的表格。關於蟹的教學,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農村的都有感性認識,只用一隻蟹在實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應説明是河蟹還是海蟹。

關於園蛛的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在採集園蛛標本時,注意留心觀察園蛛吐絲、結網和捕食昆蟲的情況,並寫出觀察報告,在堂上彙報自己的觀察報告,不當之處,教師應給予糾正。通過彙報,教師問:蜘蛛都結網嗎?蜘蛛很像昆蟲,但它是昆蟲嗎?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園蛛,弄清園蛛的形態結構,師生歸納完成板書表格,重點講解園蛛的紡績器的結構,園蛛是怎樣結網捕蟲的?對農業生產有什麼益處?教師可以讓進行下列計算:有人統計每666.7平方米(即1畝)稻田內約有蜘蛛3萬至8萬隻,如果按每個蜘蛛每天消滅5~8只農業害蟲計算,那麼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約能消滅多少隻農業害蟲?由此可見蜘蛛可以防治農業害蟲,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這就是防治的意義。上確有其人——威靈頓將軍,由於連打敗仗躺在茅草屋內很沮喪,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結網,從失敗到成功,自己終於很受啟發振作起,打了一次大勝仗。也可以把這段小安排在講解園蛛時作為導言。這樣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養學習學的興趣。同時讓對蜘蛛比較感興趣,有很多關於蜘蛛的趣聞,可以後閲讀。

關於蜈蚣的教學,教師出示蜈蚣的標本和觀察提綱,師生整合,完成板書表格。教師引導比較一下,每種動物的每一個部分有什麼不同點,並用彩色粉筆畫出不同點。把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活體在實物投影儀上同時展示出(或者把四種代表動物的掛圖展示出),摸一摸標本,它們的身體表面有什麼?看一看,它們的身體是否都分部?身體是否由體節構成的?足和觸角是不是分節的?想一想;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是什麼?完成板書。

最後讓學生討論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節肢動物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使認識到節肢動物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動物類羣,與人類的關係密切)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瞭解節肢動物,合理地利用節肢動物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服務是我們學習本內容的最終目的。

生物教學設計7

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微生物一章完結課,系統分析了微生物在生物圈和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節課一課時完成。教師從日常生活入手切入微生物對生活垃圾處理上面的重要作用,結合知識鏈內容完成總結歸納環節,對資料分析環節,提供了更多的資料,拓展學生的思路。在實際用環節中,如有條件可去觀察垃圾和污水的處理過程,亦可以資料形式提供給學生,學生在此基礎之上,積極思考尋找更多的處理生活垃圾的方法。不僅如此,更要鼓勵學生打開思維,蒐集更多微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實例。教材是從最常見的生態系統(落葉)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後列舉實例,介紹了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的危害,接着又講述了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實例。這樣編寫的目的是要引導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概括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a、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 b、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 c、與動植物共生

2、探究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解作用。

3、探究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第三個作用:與動植物共生。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本章引言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2、通過觀察,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分析、思考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本章的學習,培養學生辯證觀點,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激發學生愛護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激發同學創造情愫。

教學重點

1、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腐生)

2、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引起動物和人患病。(寄生)

3、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以與動物共生。

教學難點

1、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細菌和真菌可以與動物、植物共生。

教學用具

掛圖或者多媒體大屏幕

教學方法

比較分析、討論

多媒體演示法、觀察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

有關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體片斷或相關掛圖。

2、學生準備:

(1)探究實驗

(2)蒐集與細菌、真菌有關的信息(從日常生活中收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問答,導入新課]

教師:前一章,我們學習了細菌、真菌,那麼從形態上講,細菌和真菌的最大區別是……(學生接述:細菌沒有細胞核,只有核區;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細胞核,具有細胞完整結構)。我們學習過的細菌按形態分,可分為……(學生接述: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學過的真菌有……(學生接述:酵母菌、青黴、麴黴,還有蘑菇等食用菌)很好。

細菌和真菌雖然個體小,不像動植物那樣惹人注目,但它們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卻是不可低估的。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關注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從生活現象入手,通過做實驗和資料分析,探究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

教師:首先請問同學們一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細菌和真菌嗎?

學生:通過討論,課下收集資料,日常生活經驗等。可能有以下幾種答案。

(a)腐敗的梨(或蘋果)裏有

(b)在媽媽實驗室的顯微鏡下見過。

(c)根瘤菌裏有

(d)沒見過。

教師:日常生活中,我們到底和細菌、真菌接觸嗎?好,先請同學們觀看老師準備的多媒體課件。注意觀察課件裏所涉及到的細菌和真菌的生活現象。

隨即播放多媒體課件(沒條件的可觀察書上p123的圖片)

2、設計實驗演示

一隻完好的梨,用刀子給它劃一個小口。畫外音:“請過幾天再觀察。”梨缺口處大面積腐敗了(是另外的一隻梨,只是前幾天劃的口)。畫外音:“如果繼續放置,它會(慢語速且極具探索性)全部腐爛。”梨由部分腐爛到全部腐爛的動態過程(速度很快)。畫外音:“這便是食物的腐敗現象。梨為什麼會腐敗呢?其實是枯草桿菌把它分解的結果。”

“有些真菌和細菌還可以營寄生生活,它們從活的動植物和人體吸收營養物質,導致動植物和人患病。”同時畫面顯示水稻稻瘟病、小麥葉鏽病、人手癬、體癬的大特寫。

畫外音:“但有些細菌和真菌能與動植物共生,它們相互依賴,一旦分開,彼此不能獨立生活。如地衣。”畫面顯示地衣特寫。

教師:請同學們仔細回憶,剛才多媒體課件裏有哪些細菌、真菌的生活現象?

學生:(觀察課件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後可搶答)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1)枯草桿菌可將梨分解——梨的腐敗同細菌有關。

(2)真菌可使小麥得小麥葉鏽病,使水稻得水稻稻瘟病,可使人生癬——細菌和真菌可使動植物和人患病。

(3)地衣是真菌和細菌與動植物共生的結果。

教師:(鼓勵評價學生)看來,同學們收集信息能力很強。

請同學們觀察手中腐敗的梨(或蘋果),將其和完好的梨相比較。聯想一下,除了梨和蘋果,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些什麼東西會腐敗變質?試舉例。

學生:(先觀察腐敗的梨和完好的梨,加深對腐敗的認識,再展開聯想做答)答案可能有:變餿的飯菜、垃圾堆上發臭的老鼠、朽木……

教師:同學們舉的例子都很好。食物的腐敗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到,自然界裏的物質循環更是循環不會停止。這其中,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充當了分解者的角色。

教師講解

1、菌類使梨和蘋果腐敗。

2、真菌和細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作為分解者,對於自然界中co2等物質循環起着重要作用。

3、細菌可以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有條件教師請重新展示有關細菌和真菌可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的片斷。

學生:積極收集信息,聯想日常生活中感性認識,甚至可以展示自己的體癬。總之,認識到,細菌和真菌中的一些種類營寄生生活,它們從活的動植物體內吸收營養物質,導致動植物和人患病。

4、細菌、真菌與動植物的共生現象,如地衣、根瘤菌。(教師請學生們經回憶回答)

放映有關共生的片斷和圖片。

教師:給予肯定,激勵評價,及時鼓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給大多數同學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教師:其實,草食性的動物,如牛、羊、駱駝、兔子等,在其胃腸內,也存在着細菌,細菌可以幫助動物分解植物中的纖維素,而動物的胃腸也為這些細菌提供了食物和生存場所,同學們説,它們兩者是什麼關係?

學生:共生。(可叫中等學生回答)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認識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在自然界中作用,同學們認識到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可營腐生、營寄生及營共生生活,它們對自然界有三大作用,分別是……(學生接述),可見,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生物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能用圖表記錄由於晝夜交替的影響,動、植物和人的變化情況;會描述生物每天在行為或特徵方面的變化,如夜行性動物的行為、植物開花情況的變化;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為特點。

2.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觀察動植物和人的晝夜行為變化,知道晝夜變化對動植物的`行為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為特點

2、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具準備:

課件、動植物錄像、圖片資料、記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結合同學們生活中的一些奇特而又常見的現象引入)同學們,到了晚上你為什麼會睡覺?早上即使沒有人叫你,你也會按時醒來?出示投影:“夜來香傍晚時花朵都會綻放,發出陣陣香氣。”這一切都與什麼有關呢?到底是什麼影響着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學生自由猜想、交流、彙報)

由此引入新課:《晝夜與生物》

2.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同學們,人生命的四大特徵包括脈搏、呼吸、體温、血壓。在一天中,你的這四個特徵會有變化嗎?如果有,在各個階段是如何變化的?

讓同學們可以憑着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一猜。

在人的一天中,脈搏、呼吸、體温、血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學生簡單彙報)

看來,同學們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師給你們提供一張表,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我們來看看同學們的想法是什麼?

(教師為每個同學發一張記錄表,內容如下)

身體的活動情況

(收齊同學們的記錄表)現在,同學們的想法都在這裏了,你們預測的對不對呢?想不想知道?

同學們,課前我們已經收集了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的各項數據等資料,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將你們收集的資料、數據進行交流仔細觀察,把其中的祕密給揭開,好二、小組合作探究一:認識一天中人的生活節律

1.同學們,下面分小組交流自己一天中身體情況的各項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學生將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情況的記錄進行交流,教師巡迴指導。

2.同學們,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大膽發言交流發現)

3.同學們:當早晨醒來時,人體會發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變化;傍晚時分,體温會比清晨時升高約1C,血壓也從早晨起牀時的一天最低點升至晚上的一天最高點;夜裏,心跳頻率和體温開始下降。這是人類長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節律。

三、小組合作探究二:晝夜更替對植物的影響

1、(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牽牛花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圖中的牽牛花是什麼時間開放的嗎?

生物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説出動物運動的主要方式;

2、説明動物運動方式與其生活環境的適應;

3、學會利用各種媒體收集資料的方法;

4、觀察動物的不同運動方式,提高觀察生物運動現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

不同環境中動物的運動方式。

教學難點

1、如何理解運動方式與環境相一致;

2、如何理解運動的意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觀察、討論、思考、練習

板書設計

第1節 動物運動的方式

一、動物的運動方式

1、水中運動的方式:游泳為主 (漂浮)

2、陸地運動的方式:行走 爬行 奔跑 跳躍

3、空中運動的方式:飛行為主 (滑翔)

二、動物運動的方式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

三、動物運動的意義

1、有利於個體生存

2、有利於種族繁衍

學生學校情況

學生來自農村,動物的運動方式有不少直接經驗,本節只要稍加説明就可以了。

教學過程

“動物在水中的運動方式”的教學 事先佈置學生收集和整理有關動物運動方式的資料。教學時,先以學生獲得的資料為基礎,依據教材上的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動物的運動方式,不必評價正確與否。當學生對動物的運動方式作出的體的分類後,要及時地導入水生動物的運動方式的教學。一方面,通過列舉典型的實例幫助學生認識水生動物的運動方式;另一方面,通過相應的類比使學生認識到每種運動都需要一定的動力。最後,引導學生認識游泳是水中動物運動的主要方式,並啟發他們思考水對水中動物運動的影響。

討論

1、舉例説出哪些動物的活動範圍比較廣泛?

多數學生認為鳥類和哺乳類動物。

2、動物的運動方式與它們的生活環境(如水、陸地、空中)有什麼關係?

相適應。水中生活的動物一般以游泳為主,陸地上動物以行走、爬行、奔跑、跳躍為主,動物在空中以飛行運動為主。

3、説出動物與人造的運動機器(如飛機、汽車、輪船)的運動有什麼異同?

現代的各種交通工具,均需要在一定的工作條件下才能工作,若在崇山峻嶺或沼澤中則無法工作。自然界中有各種各樣的`動物,在長期的生存鬥爭中,其運動器官和體形都進化得適應某種惡劣環境,並有着驚人的運動速度。

動物運動需要氧化分解有機物,利用有機物中貯存的能量;人造機器的運動也需要能量,這些能量來源於燃料。

4、舉例説明動物的運動有什麼意義?

可以主動改變自己身體的位置,有利於尋找和攝取食物,有利於遷移到適宜自身生活的環境中,有利於有效躲避天敵的危害。

“動物在陸地上的運動方式”的教學 先鼓勵學生描述常見動物的運動方式,然後就活動問題展開討論。有條件時可利用多媒體提供資料學習。無論是陸生動物的哪種運動方式,都要注重引導學生認識完成運動的器官、運動特點及其與生活環境相的適應。

標題

生物教學設計10

一、版本: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設計內容:

第5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1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1課時——酶的作用)

三、設計理念

在實施新課程中,需要構建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教學策略。根據新課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生物科學素養。使學生由以前的“學會”到“想學”再到“會學”,“引導──探究” 發現式教學法就是在這種理念下應運而生的,該教學法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以“引導──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來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為設計理念。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該理念的運用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協作精神的培養,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取,而且更加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問題的推動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真正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第1課時——酶的作用,主要探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該內容以第4章第3節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中的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國中生物學“消化”為基礎。學習本節利於“細胞代謝的學習”,利於選修模塊中有關酶的應用、微生物發酵、蛋白質提取和分離等知識的學習。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説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標: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按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和步驟,正確完成相關的實驗操作。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複實驗(Ⅱ)。

(3)情感目標:①評價自己的實驗結果,②參與交流,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維護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見。

3.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説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4.確定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

[解決方法]利用學生對無機催化劑的知識基礎切入,引入酶的學習。通過實驗、資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現象都與酶的活動有關,活細胞內全部的生物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體內,大約每分鐘要發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麼多的化學反應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壓下進行,完全是因為酶的作用,酶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在化學反應中是怎樣起作用的?顯然應是本節課內容的重點。

教學難點:①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②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解決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説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②通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量的方法。活化能這個名詞在高中生物教材體系中是第一次出現,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這個名詞都很陌生。化學反應之所以能進行,就是達到反應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來不能進行反應的物質發生了反應,是增加了反應物的自由能,還是降低了反應所需的活化能?通過實驗和類比,必需要讓學生理解。

生物教學設計11

一、碳化合物

1.有機化合物的概念:指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鹽等以外的幾乎所有含碳化合物。

2.核心元素:碳是所有生命系統中的核心元素。

(1)碳原子結構:一個碳原子由6個質子、6箇中子和6個電子構成。

(2)碳原子形成的化學鍵:與氫、氧、氮及硫等形成共價鍵,碳原子之間以單鍵、雙鍵或三鍵相結合,形成不同長度的鏈或環狀結構,這些結構稱為有機物的碳骨架。

3.有機化合物:4大類: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

二、有機化合物

1.糖類的種類和功能

(1)組成元素:糖類由C、H、O三種元素組成。

(2)結構單元:單糖。

(3)種類:糖類包括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4)功能:糖類是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也是生物體重要的結構物質。

趣味思考:某人患急性腸胃炎,不能進食,醫生用5%的葡萄糖溶液進行靜脈注射,病人雖未進食,但是不感到飢餓,為什麼?

提示:葡萄糖是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靜脈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實際是為病人補充能源物質,所以病人雖未進食,並不感到飢餓。

2.脂質的種類和功能

(1)組成元素:主要由C、H、O三種元素組成。氧原子含量較糖類中的少。

(2)結構單元:甘油和脂肪酸。

(3)種類和功能

①磷脂:磷脂是構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質。

②脂肪:貯能物質。

③膽固醇在細胞中具有重要功能。

趣味思考:我們每天坐在凳子上,能夠輕鬆愉快地上完每一個45分鐘,並不感到臀部肌肉疼痛,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提示:是因為臀部有很多脂肪,脂肪有緩衝機械壓力的作用。

3.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1)組成元素:C、H、O、N,大部分蛋白質含S。

(2)基本單位:氨基酸。

①通式:

②共性:都有一個氨基和羧基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③種類:由R基決定。

④連接:肽鍵:通過兩個氨基酸的脱水縮合形成。

(3)結構:由許多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成肽鏈,一條或多條肽鏈通過一定的化學鍵連接成蛋白質。

(4)特點:由於組成蛋白質分子的氨基酸和種類、數目、排列順序不同,以及構成蛋白質的多肽鏈的數目和空間結構差異,蛋白質分子具有多樣性。

(5)功能:催化、運輸(如載體)、收縮和運動、有機體結構、防禦(如抗體)等。

趣味思考:人體細胞呼吸作用時刻需要氧氣的供應,你知道是什麼物質源源不斷地運輸氧氣到組織細胞嗎?它存在於什麼細胞中?

提示:血紅蛋白,它存在於人體的紅細胞中。

4.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1)種類:核酸可以分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兩類。

(2)功能:儲存遺傳信息,決定細胞和整個生物體的遺傳特性。

趣味思考:你家養的大貓生了兩隻小貓,為什麼沒有生小豬?

提示:小貓和大貓的核酸相同。生物的遺傳由核酸控制。大貓的核酸攜帶的遺傳信息是控制貓性狀的。

5.鑑定生物組織中的糖類

(1)鑑定澱粉

①實驗原理:澱粉+碘—碘化鉀→變藍。

②實驗步驟:取2 mL澱粉上清液,放入5滴碘—碘化鉀溶液。

③實驗結果:溶液變藍。

(2)鑑定(葡萄糖)還原糖

①實驗原理:還原糖+本尼迪特試劑磚紅色沉澱。

②實驗步驟:取2 mL葡萄糖溶液加入試管→加入2 mL本尼迪特試劑,振盪試管→熱水浴2~3 min觀察顏色變化情況。

③實驗結果:磚紅色沉澱。

6.檢測生物組織中的油脂

(1)實驗原理:蘇丹Ⅲ+油脂→出現橙黃色。

(2)實驗步驟:切片→染色→製片→用顯微鏡觀察。

7.蛋白質的鑑定

(1)實驗原理: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

(2)實驗步驟:取2 mL蛋白質溶液加入試管→向試管中先加入2 mL的雙縮脲試劑溶液A→再向試管中加入5滴雙縮脲試劑溶液B→觀察試管顏色變化。

(3)實驗結果:出現紫色。

8.檢測細胞中的DNA和RNA

(1)原理:

①DNA主要分佈於細胞核,RNA主要分佈於細胞質。

②甲基綠使細胞核中的DNA呈現藍綠色,派洛寧使細胞質中RNA呈現紅色。

(2)實驗步驟:塗片→水解→漂洗→染色→觀察。

核心解讀

1.注意各種能源物質的區分

(1)糖類的`種類和功能

種類分子式分佈生理功能

單糖ks5u五碳糖核糖C5H10O5動植物細胞五碳糖是構成核酸的重要物質

脱氧核糖C5H10O4

六碳糖葡萄糖C6H12O6五碳糖是構成核酸的重要物質

二糖蔗糖C12H22O11植物細胞能水解成葡萄糖

麥芽糖

乳糖動物細胞

多糖澱粉(C6H10O5)n植物細胞澱粉是植物細胞中儲存能量的物質

纖維素纖維素是細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元植物細胞糖元是動物細胞中儲存能量的物質

(2)脂質

種類生理功能元素組成

脂肪儲能、保温、緩衝機械壓力C、H、O

磷脂構建生物膜C、H、O、N、P

固醇膽固醇細胞膜的重要成分C、H、O

性激素促進性腺的發育和性細胞的生成和正常的性週期C、H、O

維生素D促進人體對鈣、磷的吸收和利用C、H、O

規律總結

①動植物共有的糖是葡萄糖、核糖和脱氧核糖。

②植物特有的糖是果糖、麥芽糖、澱粉和纖維素。

③動物特有的糖是乳糖和糖元。

④動植物共有的貯能物質是脂肪,植物特有的貯能物質是澱粉,動物特有的貯能物質是糖元。

⑤含H多的有機物細胞呼吸時產生的H多,耗氧多,產生的能量多,產生的水多。

2.氨基酸、肽鍵和肽鏈的分子結構特點

(1)氨基酸

每個氨基酸分子都具有中心碳原子,至少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該碳原子上。注意理解“至少”的含義,比如當R基含有氨基和羧基時,這個氨基酸分子就不止有一個氨基和羧基了,同時還要注意氨基酸分子中都有一個氨基和羧基直接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規律總結

決定氨基酸種類和性質的是氨基酸的R基。

(2)肽鍵: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那個鍵(—CO—NH—)叫肽鍵。

(3)多肽

①由多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含有多個肽鍵的化合物,因其呈鏈狀,也稱肽鏈。

②注意區分肽、肽鍵和肽鏈:肽鍵是肽的連接結構,而肽鏈是肽的一種形式。

規律總結

①氨基酸間脱水縮合時,原來的氨基和羧基已不存在,形成的化合物即多肽的一端只有一個氨基,另一端只有一個羧基(不計R基上的氨基數和羧基數)。所以對於一條多肽來説,至少應有的氨基和羧基數都是一個。

②若有n個氨基酸分子縮合成m條肽鏈,則可形成(n-m)個肽鍵,脱去(n-m)個水分子,至少有—NH2和—COOH各m個。

③蛋白質分子可以含有一條或m條肽鏈,肽鏈通過化學鍵(不是肽鍵)互相連接,具有不同的空間結構。

④關於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n個氨基酸形成m條肽鏈,每個氨基酸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a,那麼由此形成的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為:na-(n-m)18(其中n-m為失去的水分子數,18為水的相對分子質量)。

3.蛋白質結構層次

規律總結

①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種類、數量、排列順序不同以及肽鏈的空間結構不同。

②蛋白質的種類:因功能不同蛋白質分為兩大類:結構蛋白和分泌蛋白。

③蛋白質的性質:鹽析:可逆。變性:不可逆。

④鑑定:雙縮脲試劑反應呈紫色。

⑤意義:生命活動的承擔者,生物性狀的體現者。

4.有關肽鍵的計算

規律總結

①鏈狀肽有如下的對應關係:

氨基酸肽鍵數脱去水分子數氨基羧基

一條肽鏈M m-1 m-1至少1個至少1個

n條肽鏈m m-n m-n至少n個至少n個

②環狀肽:肽鍵數=脱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環狀肽主鏈中無氨基和羧基,環狀肽中氨基或羧基數取決於構成環狀肽氨基酸R基團中的氨基和羧基的數目。

題例領悟

題型一糖類的種類

【例題1】(20xx上海大學聯考,5)下列糖類中屬於單糖的是()

A.蔗糖B.核糖C.糖元D.澱粉

解析:蔗糖為二糖,糖元和澱粉都為多糖,核糖為單糖。

答案:B

反思感悟

單糖是不能水解的糖,是組成二糖、多糖的單體。二糖、多糖作為能源物質用於生命活動時必須水解成單糖。重要的單糖有五碳糖和六碳糖,五碳糖有核糖和脱氧核糖,六碳糖有葡萄糖和果糖。

題型二蛋白質分子的計算

【例題2】(20xx上海大學聯考,15)現有氨基酸800個,其中氨基總數為810個,羧基總數為808個,則由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條肽鏈的蛋白質共有肽鍵、氨基和羧基的數目依次分別為()

A.798、2和2 B.798、12和10

C.799、1和1 D.799、11和9

解析:有氨基酸800個,氨基總數810個,羧基總數808個,説明R基團中含有氨基10個,羧基8個,它們不參與肽鍵的形成;肽鍵數=氨基酸總數-肽鏈條數=800-2=798,氨基數=肽鏈條+R基團中氨基數=2+10=12,羧基數=肽鏈條數+R基團中羧基數=2+8=10。

答案:B

反思感悟

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至少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且都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由R基決定氨基酸種類,不符合這個特點的氨基酸不是構成生物體的氨基酸,也不能組成生物體的蛋白質。

題型三動植物體內的糖類

【例題3】動植物體內共有的糖是()

①糖元②澱粉③蔗糖④乳糖⑤核糖⑥葡萄糖

A.①④ B.②③ C.⑤⑥ D.①②

解析:糖元是人和動物細胞中的儲能物質,澱粉是植物細胞的儲能物質,蔗糖是植物中重要的二糖,乳糖是人和動物乳汁中豐富的二糖,核糖是構成RNA的成分,RNA普遍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葡萄糖是細胞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廣泛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

答案:C

反思感悟

①生物細胞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葡萄糖。

②參與生物細胞構成的物質:核糖、脱氧核糖、纖維素。

③單糖、二糖、多糖的關係

重要的單糖有葡萄糖和五碳糖,葡萄糖為白色晶體,易溶於水,是人體主要的能源物質,五碳糖分為核糖和脱氧核糖,為環狀結構。

題型四大分子物質的鑑定

【例題4】青蘋果汁遇碘溶液顯藍色,熟蘋果汁能與本尼迪特試劑發生反應,這説明()

A.青蘋果汁中有澱粉不含糖類

B.熟蘋果汁中含糖類不含澱粉

C.蘋果轉熟時,澱粉水解為單糖

D.蘋果轉熟時,單糖聚合成澱粉

解析:遇碘溶液顯藍色意味着青蘋果汁中含較多澱粉,而與本尼迪特試劑發生反應的是還原性糖,如葡萄糖等。由此可推斷出蘋果由青轉熟的過程中,澱粉大量轉化為單糖。

答案:C

反思感悟

澱粉的特性是遇碘變藍;本尼迪特試劑與還原糖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反應產生紫色反應。

隨堂訓練

1.(20xx上海大學聯考,1)核糖與核酸都不含有的元素是()

A.N B.O C.P D.S

解析:核糖的組成元素為C、H、O,核酸的組成元素為C、H、O、N、P,兩者都不含有S元素。

答案:D

2.(20xx江蘇大學聯考,1改編)下列各組物質中,由相同種類元素組成的是()

A.膽固醇、脂肪酸、脂肪酶

B.澱粉、半乳糖、糖元

C.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

D.性激素、生長激素、胰島素

解析:澱粉、半乳糖、糖元都屬於糖類,都由C、H、O構成。膽固醇、性激素、甘油和脂肪酸都屬於脂質,組成元素都是C、H、O,氨基酸、胰島素的組成元素是C、H、O、N、S,核苷酸的組成元素是C、H、O、N、P。

答案:B

3.生物體內的蛋白質千差萬別,其原因不可能是()

A.組成肽鍵的化學元素不同

B.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和數量不同

C.氨基酸排列順序不同

D.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不同

解析:蛋白質分子的多樣性取決於四個方面:一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不同;二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不同;三是氨基酸的排列順序不同;四是肽鏈的空間結構不同。在題目給出的選項中,組成肽鍵(—NH—CO—)的化學元素是相同的。考查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答案:A

4.脂質在細胞中具有獨特的生物學功能,下面有關脂質的生物學功能中,屬於磷脂的生物學功能的是…()

①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②是儲能的分子③構成生物體表面的保護層④是很好的絕緣體,具有保温作用⑤具有生物學活性,對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

A.①③ B.⑤ C.① D.②④

解析:本題考查對各種脂質功能的掌握情況。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構成多種細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在人和動物的腦、卵細胞、肝臟以及大豆的種子中含量豐富。

答案:C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動物、植物共同構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佈廣泛,種類繁多。

教學重點和難點

能夠用圖表現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裏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學生觀察水樣:課前請大家從熟悉的地方採集了水樣,現在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你帶來的水樣是什麼樣的?

2.學生可用放大鏡等進一步觀察水樣並彙報。你是用什麼方法觀察到這些結果的?

3.談話:假如讓你進一步對水樣進行觀察,你想借助什麼工具?

(引導學生明白要想觀察極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要藉助工具——顯微鏡)

4.激趣:取一滴水放在顯微鏡下,水滴裏有什麼?這將是怎樣一個世界呢?

二、引導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1.講述:既然我們想借助顯微鏡來做進一步的觀察,下面就先來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2.教師示範使用方法。強調輕拿輕放。

3.使用顯微鏡觀察時,教師強調以下幾點:

(1)反光鏡不能直接對着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2)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

三、組織學生觀察、實驗

1.談話:顯微鏡下,水滴裏到底會有什麼?讓我們一起細心、耐心、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發現什麼,把你的發現畫在活動記錄上。

2.學生分組觀察。

(在學生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巡迴指導他們的觀察活動,及時瞭解學生的發現,指導他們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

(彙報時教師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的觀察記錄,並讓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3.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於動物也不屬於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生物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結合解析理解詩句的意思。

2、再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蟬》和《詠螢》這兩首詩。

3、理解“垂緌”“流響”“疏桐”“的歷”等疑難詞語的意思。

4、學會誦讀欣賞詠物詩的方法。

5、學會藉助插圖理解古詩裏包含的意思。

6、學習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再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蟬》和《詠螢》。教學難點:理解“垂緌”“流響”“疏桐”“的歷”等疑難詞語的意思。學會誦讀欣賞詠物詩的方法。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揭題《蟬》。(板書詩題:蟬)。

2、師介紹作者:虞世南,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本詩與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詠蟬》同為當時詠蟬詩三絕。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蟬》。

2、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2)學生嘗試用簡單的話語説説詩的含義。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師生探索,弄懂詩意

(1)欣賞蟬的“近景圖”和蟬鳴幽思圖,藉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逐句內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瞭解《蟬》大意。(指名説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釋義詩中難解詞語。

1、垂緌: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嘴上的.吸管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2、流響:傳出的響聲。

3、疏桐:高大的梧桐樹。

師:現在你能完整的説一説這首詩的意思嗎?書生試着交流。

4、帶着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拓展活動。

1、師介紹:《詠螢》是虞世南的另一首詠物詩。

2、學生試讀《詠螢》。

3、集體誦讀《詠螢》。

4、引導學生理解難解詞語及詩的含義。

生物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城市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已接近100%, 對於國家實行這一政策,學生也能説出其中的原因和道理,因此,本節課中應當讓學生通過對與計劃生育相關的數據及內容進行統計、分析,並進行相關的探究性活動,更進一步瞭解實行計劃生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知道人口增長過快會對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課時及內容安排

本節內容計劃兩課時完成。

教師以課前準備的“各國人均收入情況”導入本節知識的, 將學生引入到“計劃生育”這一主題中來。

根據本章節的教學內容,共設計了三個不同形式的探究性活動內容:

1.以小品“超生游擊隊”情節為探究線索的──“超生的後果”。

2.以創設數字化的問題情境,採用數學推算方法來進行的探究──“ 晚育的意義”。

3.以分析學生蒐集資料進行探究──“優生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通過上述三個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動,從不同方面加強了學生對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理解,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形成對計劃生育這一國策的認同和理解,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各項技能的訓練。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國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知道人口增長過快會對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技能目標

1.鍛鍊收集材料的能力。

2.計算、整理相關數據,探究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意義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2.通過學習,加強自身對社會的責任感,理解國家“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教學方法

以各種形式的探究活動為本章節內容的主要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模擬探究設計、數據分析及組織學生進行課前材料蒐集、課堂討論歸納,組織學生觀看小品,教師自制教學課件,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

材料用具

《超生游擊隊》小品的碟片。

進行探究活動的用具: 乒乓球或卡片等 。

教師自制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蒐集的有關材料。

參考資料

“各國的國民收入比較”資料 。

優生優育的方法。

【課題】計劃生育 (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四節)

生物教學設計15

I學習目標

1.列舉其他植物激素。

2評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II學習重難點

1.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2.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3.蒐集並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資料。

III方法指導自學質疑/交流展示

自學質疑、交流展示、知識建構、基礎檢測、鞏固練習、能力提升

一、自學質疑/交流展示

1.除生長素外,植物體內還存在xx等植物激素。

2.植物體內各種激素並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種激素共同調解。

3.的對植物的生長髮育有的化學物質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具有xx等優點,在生長中得到廣泛使用。

二、【基礎檢測、鞏固練習】

1、下列對植物激素的敍述中,不正確的'是()

A、它在植物體內含量極少B、它對植物生命活動具有調節作用

C、它是植物體一定部位產生的D、它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

2、把成熟的蘋果與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於蘋果放出了()

A、乙烯B、赤黴素C、脱落酸D、細胞分裂素

3、植物激素是指()

A、活細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調節物質B、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高效調節物質

C、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D、細胞合成的具有調控代謝功能的物質

4、細胞分裂素不存在於()A、莖尖B、根尖C、成熟的果實D、萌發的種子

5、能夠延緩葉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

A、生長素B、赤黴素C、細胞分裂素D、脱落酸

6、下列除哪種激素外,都能促進植物生長()

A、生長素類B、赤黴素C、細胞分裂素D、乙烯

7、在植物的生長髮育過程中起調節作用的激素是()

A、生長素B、赤黴素C、多種激素D、乙烯

三.【能力提升】

13.根據有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在進行插條繁殖時,如果在枝條上保留一些正在生長的芽或幼葉,扦插枝條就容易生根,這是因為。

(2)如圖(一)為桃樹,圖(二)為龍爪槐,請回答它們頂芽產生的生長素的運輸方向(回答A→B或B→A),並解釋原因。

①桃樹,龍爪槐。

②原因是。

(3)農業生產上常用生長素類似物噴灑生長有某種雙子葉植物雜草的水稻田,結果水稻正常生長,雜草死亡。這説明。

(4)松柏、杉樹的樹冠都明顯呈寶塔形,請解釋其形成原因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5)要使貯藏越冬的蔬菜保持綠色,應給蔬菜噴灑哪種植物激素,並解釋使用這種激素的原因。

(6)剛剛收穫的馬鈴薯塊莖種到土壤裏不能發芽,其原因是塊莖含有較多的,進入休眠期。要解除它的休眠,促使其發芽,可用處理。

13、(1)芽和幼葉能產生生長素,促進扦插枝條的生根

(2)①A→B;B→A

②在芽中生長素的運輸是由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運輸

(3)雙子葉植物雜草對生長素敏感性較強,在較低濃度下,生長就被抑制,而單子葉植物水稻在這一濃度時卻能正常(或促進)生長。

(4)這是一種頂端優勢現象。越往下,離頂芽越遠,側芽積累的生長素就越少,發育形成的側枝就越長。反之,越往上,就越短。

(5)細胞分裂素,因為它有防止葉片衰老的作用。

(6)脱落酸;赤黴素

Tags:教學 生物